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东双河镇村镇体系规划说明

东双河镇村镇体系规划说明

东双河镇村镇体系规划说明

第一部分东双河镇村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镇域概况

一、概述

东双河镇地处大别山山脉北麓,位于信阳市浉河区东北部、城区南9公里处,东与罗山县朱堂乡、青山镇相邻,南与浉河区柳林乡毗连,西与十三里桥乡相邻、北与浉河区五星办事处和平桥区平桥镇接壤。地理坐标系为东经114.25度,北纬32.24度。107国道从镇区西部穿过,京广铁路纵穿镇区。东距京珠高速涩港高速出入口13公里。

东双河镇域南北长13.6公里,东西长15.7公里。土地总面积142平方公里。2004年底总人口4.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96人/平方公里。现辖4个中心村,16个行政村,2个街道委员会,281个村民组,非农业人口3187人,耕地5.7万亩,人均耕地1.4亩。

二、自然条件和资源

1、地形地貌

东双河镇位于大别山山脉北麓,地形属于浅山丘区,海拔在74.4—330.6米之间,地势基本上是西南高东北低。

2、水文和水资源

东双河镇水资源丰富,双河在境内长度13千米,杜河在镇域内长度为12千米。龙王寺干渠由龙王寺水库引水,全长5公里,灌溉面积4.2平方公里。镇域内还有龙王寺(220万m3)、土门(267万m3)、杨叉沟(14 万m3)三个小型水库,镇域内塘、堰2513处,宜渔水面7200亩。从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上来讲镇域以杜河为界西部要优于东部。

3、气候条件

东双镇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季风气候,春温多变、夏热多雨、秋凉晴和。年平均温度15℃,年降水量1000—1200mm,年光照2000—2200小时,光、热、水资源丰富。干旱洪涝、寒潮、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

4、生物资源

东双河镇生物资源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花生、红薯等。乡土用材有竹、柳、槐等,经济林主要有茶叶、板栗等。动物资源主要以淡水生物和家禽为主。

5、矿产资源

镇域内现已探明主要矿藏有铜、石灰石、大理石等。

6、劳动力资源

东双河镇有人口4.2万人,是个农业大县,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剩余劳动力逐年增长,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为开展农村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创造了基础条件,同时也为镇域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第二前提条件。

第二章镇域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条件评价

一、东双河镇社会经济现状特征

1、人口:2004年末东双河镇人口总数4.2万人,平均人口密度296人/平方公里,远远低于河南省人口密度576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3.88万人,非农业化水平为8%,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18%10个百分点,农业人口人均耕地1.4亩,

高于河南省平均水平1.03亩。由于东双河镇地处浅山丘区,人口在空间上分布不均。

2、经济总量: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2566万元,其中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14500万元,农业总产值90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8元,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1亿元。

现已形成以茶叶、板栗、蔬菜、养殖业为龙头的产业支柱体系。

3、产业结构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2566万元,,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为5597.3万元、6977万元、6264.1万元,产业结构为29.7:37:33.3,河南省同期产业结构为20.8:47.8:31.3。

2003年底东双河镇第一产业总产值5597.3万元。第一产业基本上是以种植业为主,林业和渔业为补充的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不足的基本特征。

2003年底东双河镇第二产业总产值697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出6205.7万元,建筑业为771.3万元,分别占第二产业总产出的88.9%和11.1%,工业主要集中于建材、茶叶等工业部门。

2003年底东双河镇第三产业总产值6264.1万元。其中交通运输仓储总产出1127.2万元,批发零售、餐饮总产值为2445.4万元,分别占第三产业总产出的18.0%和39.0%。金融保险仅为168.0万元,房地产业为626.5万元反映了东双河镇第三产业的结构特征和城镇服务职能差、区域带动作用小的现状发展特征。

从以上的经济总量和整体产业结构来看,目前镇域经济农业主导的特点比较突出,工业的发展由于受到资源条件限制,仅是以地方农副产品为基础发展的,第三产业由于受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和空间布局的限制规模较小、水平较低。

4、基础设施

现状东双河镇京广铁路在镇域线长12.3公里,在镇区设有四级车站一个。全镇通车总里程144公里,实现了村村有公路。现状东双河镇镇域公路网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构成。107国道(北京—广州)在东双河镇域内全长12.0公里,路面等级为二级;省道主要有南信叶公路(312辅道)路面等级为三级。县道为正在修建中的杜平公路。

东双河镇供电网主要采用平桥区啤酒二厂变电容量为4000KV A的35kv变电站。2004年全镇共完成1046万千瓦时的用电量。

5、社会服务设施

2004年底东双河镇域共有各类学校23所,其中小学21所,初中一所,高中一所,在校学生4800人,教职工365人。各类卫生机构62个。

二、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综合评价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东双河镇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区位条件

东双河镇是去往鸡公山风景区和灵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即将开发的曾雷山风景区位于镇区的东北部。随着信阳市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服务必将成为东双河镇的一经济增长点。

东双河镇位于信阳市城区南9公里处,是出入信阳市区的南大门。其东为京珠高速(出口距镇区13公里,是信南的唯一出入口),107国道和南信叶省道穿越镇域。京广铁路从镇域西部穿过,并设有四级车站一个。这些使东双河镇在未来可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也

必将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

2、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和优越的政策优势

东双河镇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河渠密布,水、土、气、热组合良好,农业经济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国家林业部优质板栗生产基地;也是信阳毛尖主产地之一。东双河农业历史悠久,农民的耕作经验丰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近几年随着新的农业技术和新的农副产品的推广,以及农业税的取消(今年国家提出将全面取消农业税,并持续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同时2004年一月,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六个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粮食生产区粮食生产能力、要大力支持粮食主产区进行粮食转化和加工、要增加对粮食生产区的投入。这些优势的存在对于东双河镇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3、名茶优势

充分发挥“信阳毛尖”名茶优势,强力推进茶叶发展。浉河区种茶历史悠久,是“信阳毛尖”的主产地。浉河区产的“信阳毛尖”在国际茶叶的评选中屡获殊荣。茶叶是浉河区独特的农业资源,要坚定不移地把茶叶作为东双河镇农村经济的第一支柱。

4、工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东双河镇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丰富的剩余劳动力资源将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而今后随着国家产业投资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以及东双河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业发展将面临较好的发展前景,对于转化镇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5、出山店水库移民必将促进经济发展

出山店水库将近1万人的移民迁移至东双河,信阳市在政策上和投资上势必会给东双河一些政策和经济支持,以妥善的安置移民。这些必将为东双河带来一次经济的飞跃。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镇域经济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化程度较低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2566万元,人均GDP为5373元,比河南省人均数低1063元,(河南省人均GDP为6436元),2003年东双河镇的产业结构为29.7:37:33.3,河南省同期产业结构为20.8:47.8:31.4。比较而言东双河镇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原因在于经济呈现以农业为主导的特征,工业化水平较低,除了信阳市第三水泥厂、中石油储罐站、浉河茶业总厂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外,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创业环境还有待改善。

2、产业竞争劣势

农业产业化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东双河镇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目前东双河镇在特色农业方面仍存在一定劣势,与周边的其他乡镇相比,东双河镇农副产品相对多杂分散,未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还未形成自己特色产业的链条。

3、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小

东双河近年来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良好,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布局分散、点多面广、规模小、发展不平衡等反面。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与之相配套的第三产业也难以较好的发展,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也极大地阻碍了镇域的城镇化进程加快。

4、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低,转化难度大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文化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同其发展不成比例,文化教育等社会服务设施发展滞后,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落后,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相应的农村劳动力数量虽然较大,但素质较低,多数没有一技之长,这直接导致今后非农产业对其进行转化的成本较高。

5、城镇建设滞后,城镇职能发挥缺乏支撑

东双河镇过去的城镇建设主要集中在老街区,老集镇区由于受到西边107国道过境交通影响、京广铁路的限制;东边东双河的限制,且老城地势低洼,制约了城镇的发展,基本上已没有可用的城镇建设用地的支撑,影响了城镇职能的发挥。

第三章镇域村镇发展现状

一、镇域发展现状概况

到2004年末东双河镇总人口4.2万人,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驻镇总人口11000人,城镇化水平26.2%,高于信阳市城镇化水平的21.4%。镇域内现辖20个行政村,2个街道委员会,281个村民小组,镇区位于镇域中西部。

1、中心集镇(1个):即东双河镇,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目前主要发展商贸、饮食、工业等。

2、中心村(4个):王家店;双桥;左店;杜河

3、行政村(16个):敖湾、周庙、白庙、付河、保民、翟洼、徐洼、塘埂、土寨、黄楼、彭洼、马店、双桥、杜河、响山、何湾。

4、街道委员会(2个):老街居委会;新区居委会。

二、村镇体系的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

1、村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镇区位于镇域的中西部。

2、村镇规模偏小,从目前镇域体系的人口规模来看,镇区常驻人口为1.1万人,王家店、双桥、左店、杜河四个中心村常驻人口在1000——2000之间,村镇规模偏小是由于镇域经济发展特征决定的,镇域矿产资源匮乏,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整体经济呈现出农业主导的特征,工业化程度不高,因此村镇缺乏产业支撑。但是从目前村镇规模结构来看,处于交通要道的村规模较大,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村的微观经济地理条件造成的,微观上看这些村落均处于上一级中心地镇区的断裂点位置,这个断裂点位置使其能够形成次一级的中心地,如杜河、王家店、双桥村、左店四个中心村。

3、村镇体系的结构简单,呈现出明显的首位性特征,东双河镇区人口为11000人,占全镇人口的四分之一,整个镇域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单中心结构,这是由于镇区集聚了比较优势的工业,以及其基础配套服务设施较好。

4、自然村庄布局松散,不利于农业的规模生产和改善居住生活条件。

5、各行政村缺乏统一协调规划,不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和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6、村镇建设混乱,村镇面貌差。镇域多数的用地发展受过境公路引导作用较强,村镇“抱公路”发展现象突出。最为突出的就是东双河镇区,沿107国道和南信叶公路发展,而平均进深也不超过20米。过境公路即为村镇的主要街道,这种发展模式导致过境公路的通行能力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仅制约了村镇本身用地功能的优化和村镇面貌的改善,而且增加了安全隐患。

第四章镇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定位、基础与条件

1、发展定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走在浉河区其他乡镇前列,成为省级重点镇。

2、发展基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3、发展条件。随着信阳市交通、区位、资源、生态优势日益显现,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同时,必将拉动东双河镇的经济社会发展。107国道、京广铁路、南信叶公路纵横交汇,东双河镇已成为信南的主要交通枢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国家优质板栗生产基地。

二、指导思想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区位条件的改善经济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东双河镇所在信阳市同外界的物流、信息流将不断地加大,经济联系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这将深刻导致东双河镇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变化,所以本规划是面向新世纪建设新东双河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必须建立这样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空间调控为手段遵循产业布局的客观规律是空间产业协调配置,全面提速农业化、深化农业化、加速城镇化,形成布局合理的区域人居系统(村镇体系),协同人居系统合理经济的配套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根据以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结合东双河现状情况以及东双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特提出发展战略如下: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贯彻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注重村镇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推进城乡共同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有序利用水、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①、在规划中,树立集中紧凑开发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的思想,强调环境是村镇重要的资产。

必须严格控制其开发,防止城镇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扩散;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使城镇有限的土地资源能有序合理使用;注重水环境保护,充分考虑城镇远景的发展。

②、增强城镇景观美化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提高城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精心打造城镇环境景观,沿河设置绿化带,加大水源保护地的保护力度,建设完善的绿化系统。在建设良好物质环境的同时,逐步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使城镇具有良好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

③、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从产业发展、市政设施发展、保护环境方面制定相应政策,以确保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2、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

积极推进城镇化,扩大城镇规模,使城镇在区域经济中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从城镇实际出发,制定城镇化规划,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

条件,登记城镇常住户口。取消对城镇户口的计划指标管理;作为镇域经济中心,要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在城区集中布局,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本地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辐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优化的重点,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扩充商贸流通、文化教育等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积极开展面向迁入人口的各类服务,高度重视为迁入人口提供创业、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条件。形成接纳新居民的社会氛围,促进进城农民与城镇社会的融合。

3、塑造城镇特色的策略

东双河镇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候、植物、土壤等是城镇的自然环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是城镇的人工环境,文物古迹、风土民情是城镇重要的人文环境,这些都是塑造城镇特色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规划立足现状条件,因地制宜,融入景观设施,以突出东双河镇地方特色。

4、科教兴镇和人才强镇战略

针对东双河劳动力资源量大质不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有较好硬环境和政策优势,但是缺乏信息与技术支撑;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缺乏名牌产品,规模小的现状特征,特提出科教兴镇战略,增大科技教育投资,切实的将劳动力资源成为最大质优的镇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良好的技术支撑,使科技进步成为工业上规模、创名牌的发展道路,从而达到靠人才强镇的目的。

所谓人才本地化,就是对目前企业和政府部门内已经从事相关工作的管理者、经营者和其他从业者通过二次的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管理水平和经营意识,最终将在职人员都培养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实用性本地人才,形成人才才梯队。通过对流动性较少的固有人员培训,最终在东双河镇建立起能够满足本地发展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本地化人才体系。

5、引凤筑巢战略:改变思路,立足东双河镇的现状实际情况,便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在国家法律和地方法规的框架下,大力改善镇域的投资软环境和硬环境,创新机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实现工业上规模,项目作支撑的发展思路。

6、扬长补短战略:东双河市信阳毛尖的主产地之一,也是国家优质板栗生产基地。要围绕茶叶和板栗做文章,坚持把茶叶改良和板栗生产作为重点来抓。推行水产养殖和林草牧相结合的生态示范园区养殖模式。树立大农业观点,因地制宜的优化农、林、牧、渔结构。

四、战略目标

根据以上提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提出总的目标和阶段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5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不低于信阳市的11%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达到或超过信阳市平均水平。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达到50%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更加完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阶段目标。规划从2005到2020年,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分2个阶段,

实现镇域经济的巨大发展与突破。

第一阶段:至2010年,首先在稳固各项特色农业发展的同时,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完善镇域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完备的专业市场体系,促进东双河镇经济的发展,加强集镇区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11.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9500元。

第二阶段:至2020年,镇域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配套完全,人民生活彻底改善。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6.5亿元。年均增长率1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000元,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五章镇域村镇发展战略

一、镇域村镇发展战略

村镇发展战略:强化中心,展开镇区;点线发展,优化布局;共享设施,深化内涵。

1、强化中心,展开镇区。强化中心:即进一步强化中心镇区的建设,提高其对周边乡镇与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展开镇区:既展开城镇框架,拉大城镇规模,发挥城镇的集聚、商贸服务职能。

2、点线发展,优化布局:以107国道、杜平公路为主要发展轴。107国道是东双河镇得天独厚的资源,在这条轴线上集中了信阳市大量工贸企业,是东双河镇今后开发的重点地区。随着杜平公路接通,沿杜平公路必将成为镇域的另一经济增长轴。

在优化村镇布局中,要打破原有的城镇分布格局,突出与确保中心镇区的建设,克服重点不突出、东西部失衡的弊端。在中心村的选定与建设过程中,根据有利于镇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必要时要打破行政界限,该合并的合并,移迁的移迁的,以形成分布合理,区域中心地位突出的中心村的分布格局。

3、共享设施,深化内涵

协同村镇的布局,经济、合理的布局镇域内的社会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以人为本,以深化内涵的方式推进整个镇域的城镇化进程,使城镇化进程具有可持续性。

二、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和发展时序

选用以下评价因子对镇域村镇发展条件(中心性)进行评价:A、交通区位条件;B、现状工业产值;C、现状村镇的人口规模;D、农民人均纯收入;E、现状GDP总量。

分级如下: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结合前面提到的镇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认为镇域村镇的发展时序应该是:

近期2005—2010年发展马店村为中心村。

远期2011—2020年发展何湾村、响山村为中心村。

第六章镇域人口发展及城市化水平预测

一、镇域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镇域人口预测:据资料统计,2002年和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3‰左右,规划考虑到东双河镇经济发展速度及近期建设,并符合贯彻河南省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的目标,国家“十五计划”提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9‰以内的目标,结合东双河镇近几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情况,预测人口自然增长率近期取5‰,远期取4‰。

预测公式:P n=P o(1+r)t

其中P n代表预测期末总人口,P o代表基期总人口,r代表人口综合增长率,t代表预测年限。则2010、2020年总人口分别达到43000人和45000人。

P2010=41652(1+5‰)5≈43000(人)

P2020=43000(1+4‰)10≈45000(人)

随着东双河镇的逐步发展,商贸、农产品集散、以及工业组团的规模形成,同时考虑水库的移民,将为东双河镇带来大量的外来人口。根据东双河镇茶叶市场、集贸市场、板栗市场的不断扩大,预测东双河镇镇域每年平均机械增加人口近期约800人,远期600人。则:

P2010=6×800≈4800(人)

P2020=10×600≈6000(人)

外加水库移民的将近一万人。

综合以上,预测东双河镇域人口规模为:

P2010=43000+4800+10000≈58000(人)

P2020=45000+10000+4800+6000≈66000(人)

二、城镇化水平预测

东双河镇现状集镇区即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区现状人口约11000人,(包括双河、老街、新区、彭洼、刘畈的人口7050人,学生、务工经商暂住人口2500人,以及外来流动人口1000人)。现状城镇化水平为26.2%,高于信阳市城镇化水平的21.4%。由于东双河镇发展条件较好,因此可按照信阳市域城镇体系对该区域的要求,并适当加快发展。

城镇化水平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而且还决定了镇域村镇发展的规模和区域人口的组织与分配。

1、上两层次的城镇人口发展规划

河南省:

河南省:《河南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如下表:

尽管到2020年全省规划城镇化水平达到50.9%,但由于各个城镇发展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相同,所以对各个不同的城镇发展区有不同的要求。

信阳市:

《信阳市总体规划2004—2020》预测到2010年信阳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

36%,2020年城镇化达到50%。

根据近年来村镇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国家城镇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考虑到出山店水库的移民,结合东双河镇近年的人口增长情况以及未来东双河的商贸、工业发展情况,规划预测2010年,2020年的综合增长率分别取12%、5%,则在两个阶段末的城镇人口分别达到21000人,33000人。考虑到区域的背景,预测东双河镇的城镇化水平将分别为35%和49%左右。

第七章镇域村镇体系的结构规划

一、村镇体系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规划采取以中心镇为中心,以行政村为基础,逐步归并的办法,对零乱分散在较大村庄周围的小居民点逐步迁村并村,将连为一体的行政村合并发展,以城镇居民小区的标准统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节约资源,提高村民居住生活质量,将原来的居民点进行退耕还田或还林、还茶。

空间上以107国道为一级发展轴,以杜平公路为二级发展轴,在发展轴线上进行中心镇和中心村的规划布局。

二、村镇体系的规模等级结构及职能结构

1、规模等级结构:通过对现有各行政村的交通、经济、规模等条件的分析,规划将东双河镇镇域村镇等级结构划分为1—7—11,即一个中心镇区,七个中心村,11个基层村。

2、职能结构:

中心镇区:全镇经济、文化、科教、信息、行政管理中心,以农副产品集散和加工、商贸、旅游服务为主要产业支撑的商贸小城镇,信阳市区的南部门户。

中心村:规划将东双河镇规模较大、具备区位优势、有一定影响和带动力

的村庄做为中心村进行建设,以带动更小的村庄发展。共计规划7个中心村。七个分别为:王家店(商贸)、左店(综合型)、马店(综合型)、双桥(旅游服务型)、杜河(综合型)、响山(综合型)、何湾(综合型)。

基层村:十一个分别为敖湾、周庙、白庙、付河、保民、翟洼、徐洼、塘埂、土寨、黄楼、彭洼。

3、村镇体系建设的重点

(1)强化中心镇建设,扩大镇区规模,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建设施,改善镇容镇貌,增强镇区发展活力和对区域经济影响力和吸引力。

(2)加强中心村规划建设,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壮大经济力量,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增强服务能力。

(3)以中心村规划建设为基础,对一些较小的自然村落逐步实施迁村并点,改善居民点分布散乱的局面,推进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及基层村的集聚。

(4)以三级村镇体系网络为基础,分级配置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公建设施,加强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积极开展镇区及村与村之间的经济协作。

(5)搞好村庄规划管理,本着节约耕地的原则,规范宅基地审批,控制居住用地盲目夸大和村庄空心化。鼓励建设村级公共服务设施。

4、迁村并点规划设想

东双河镇域大部分地区属于浅山丘区,全镇总人口4.2万人。分布于20个行政村,2个街道委员会,281个村民小组,部分村庄规模较小,位置偏僻、交通不

便、基础设施配套困难,服务设施严重缺乏。规划建议通过迁村并点的方法,变散乱为集中,统一规划,合理选址,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管理,使规模小的自然村落逐步向行政村、镇区或条件较好的地方合并、搬迁,形成人口规模在500人以上,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居民点,从而达到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促使经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根据国家村镇建设用地标准和东双河镇域发展情况,确定中心镇区人均建设用地在140㎡/人以内,中心村控制在140㎡/人以内,基层村控制在150㎡以内。

第八章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一、交通设施规划

1、现状道路情况

107国道、京广铁路从城镇穿过,在镇区与南信叶公路呈“干”字形交汇。南信叶公路是信南京珠高速与107国道的唯一出入口,沿南信叶公路二十分钟便可进入京珠高速公路。镇区现设有小型铁路货运站一座,年可外运货物9万吨;全镇通车总里程144公里,实现了村村有公路。

2、道路交通规划

对于道路交通规划,今后应依据区域间的空间联系,结合未来的村镇体系格局和产业布局,完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对于镇域内主次干道应依据现有状况,按照其通行能力,提高路面质量和公路等级,完善道路交通网的结构布局。

改善境内107道的沿路环境和路面质量,建设用地尽量避免对国道的穿越;加快杜平路、南信叶公路镇区改线的建设。加强对沿线桥涵的维修;完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联系,对主要道路进行硬化处理;镇区建设货运运车站和停车场,增加对外贸易、交通用地。

二、电力、邮电、通讯设施规划

1、电力、邮电通讯现状情况

东双河镇域供电系统现采用平桥区啤酒二厂变电容量为4000KV A的35kv变电站。2003年全镇共完成1046万千瓦时的用电量。

东双河邮政支局位于107国道旁,现有职工8名,其中投递工作人员4名,窗口营业人员4名。

东双河通信支局现有职工14人。基本上实现村村通电话,2004年实际装机容量为4456部。现有通信基站4座,实现了全镇境内移动电话无盲区。

2、电力、邮电通讯规划

配合信阳市电力,规划期内应从信阳市直接引入110kv高压线路,并配置35kv 的变电站。邮电部门规划,完善自身电力,邮电网络,确保各行政村的电力线路和邮政线路;远期争取电话普及率达到70%。

规划在中心镇区及各中心村设邮政、电信所,远期形成全镇有线电视网络,达到村村接收有线电视。

三、教育、文体、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教育:镇区设中心中学,各中心村分别设中学1所,各基层村分别设小学,逐年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改善教学条件,逐步普及电教化教学,增加完善教育设备,全面推广素质教育。规划期末完全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文体:中心镇建一处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内设影剧院、图书阅览室、青少年、老年活动站等项目,在各中心村、行政村设文化活动站,大力开展文体活动,丰

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100%。

医疗卫生:加强完善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改善医疗条件,提高服务质量,达到综合医院标准,各中心村分别设医疗门诊站,各基层村(行政村)设医疗门诊所。

四、水利防洪设施建设规划

规划应对镇域内输水灌渠和排洪渠道进行疏浚,确保雨季的排水畅通及农田灌溉用水,同时还要加强镇域内地下水资源及水电机井的管理、合理布置井群,保护地下水资源,对于地表水资源要搞好池塘、河渠两岸的绿化及环境保护工作,注意防止水体污染,依据防洪法规及规划规模,镇域范围内除镇区(镇区双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外的河流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标准。

五、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镇域内水源地的保护,划定保护范围,保证水源水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中心镇区严格控制有污染水体、气体、粉尘污染的工业。健全环境保护、监测、管理机构,发挥监督、执法作用,广泛宣传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知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建立环境保护运行机制,强调工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九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建议

1、强化政府在村镇规划实施中的直接行为,实施集中发展的政策。对中心镇区和中心村在规模上和经济职能上进行强化。在行政管理体制上、政策上、财政投资上和产业上实施差异优惠,诱导和组织资金、劳力和产业向中心村镇集聚,从而通过体系内不同的村镇的差别性增长,形成一个良好的村镇群体格局和空间开发态势。

2、强化政府在城市规划中的控制和引导行为,加快村镇规划的法制建设。东双河镇人民政府是镇域村镇体系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的主体。规划经法定程序审批后即具有法律效应,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必须严格遵守。为了使规划得以有效实施,应当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全镇各级村镇应在此村镇体系规划指导下编制中心村规划,乡镇企业要结合小城镇建设相对集中发展,节省用地,保护环境。

3、合理配置镇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最大限度的做到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的共享,节约建设投资,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改善镇域道路交通系统,重点建设对村镇体系格局影响重大的交通干道。同时重视区域环境保护,制止废水、废渣、废气的到处排放,整体上改善村镇发展的大环境质量。

4、大力拓展城建建设的资金渠道。要加快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村镇的建设发展奠定经济基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广纳城建资金,建立城镇发展基金,从财政投入、土地出让金、公共设施有偿使用等;要制定发展村镇的优惠政策吸引集体、个体、民营企业甚至外资来村镇投资办企业,壮大村镇经济,加快村镇建设。

5、注重村镇发展的政策研究,不断增强居民的城建意识,为城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应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创造条件。

6、树立全局观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经济区域协作,建立区域整体协调机制,避免重复建设并减少内耗,促进城镇的健康发展。

7、加强村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首先要对村镇土地利用加强管理,优化

内部结构提高容积率和土地利用率,严格控制乱占耕地现象。其次要改善村镇供水、供电、排污、绿化状况,重视环境保护,维持村镇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对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培训工作,培养和引进懂得和善于村镇建设与管理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以保证村镇体系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广大村镇的优化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