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一、基督教概况

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

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

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

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

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主教审理诉讼纠纷等,都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继承,使基督教会与法兰克公国的关系日益紧密。

2、基督教与西方法律

基督教在法律方面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把罗马法复活而制订出国家法,以及随着廟品经济发展而逐新完善的民法,都出自这批法学家之手。由于罗马教廷培训了一批法学家来充当教廷官员,国王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法学人オ来充当政府官员,这对欧洲政府机构的组成形式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3、基督教与西方道德

基督教与道德更是密不可分。法是用来规范人的外部行为的,它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准则;而在社会生活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生活准则,保持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呢?对生活道德的严格要求,是古代基督教能吸引非信徒归从的一个原因。至于以宗教信仰来予道德一种权威,这在古代思想中几乎是一个通例,即形式上是一套宗教说教,它要解决的却是现实存在的社会问题。

4、基督教与教育

基督教与教育的关系也有其历史背景。从欧洲历史上看,一些教育制度、机构设施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基督教会分不开的。大学的意义,不仅是在教育的内容上突破了过去修道院教育的框框,引进了辩论式的思维方法,而且由于它们都是在城市中建立的,还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这些大学指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以及使用教科书、学生毕业授予学位等项制度,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一直沿袭至今。

5、基督教与文艺

欧洲的艺术诸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等也都同基督教会的思想与活动分不开。文学更是如此。整个欧洲中世纪的文学艺术,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的。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离不开人;而宗教尽管给人的印象是以神为中心,实际上却对人生研究得最多。

6、基督教与欧洲哲学

在古代世界没落之前,基督教已吸收了新柏拉图派哲学。在整个中世纪的欧洲,哲学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诸如宇宙起源、宇宙本体、人生价值、善恶伦理观念以及世界发展的意义与逻辑等,都是在基督教的形式下进行的。

7、基督教与西方语言

基督教与西方语言的关系也很密切。比如说,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故事,蛇引诱他们堕落的故事,和平鸽口衔橄榄树枝的典故,以及天使、撒旦、先知、预言、悔罪、得救、天堂、地狱等词语,在西方都已经不仅是基督教会的语言,它们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的一部分了。

8、基督教与自然科学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也分不开。在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基督教会曾经长期矛盾,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另一方面,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科学发展史中看出。无论古代或中世纪,在西方进行科学研究的往往是一些僧侣。

9、基督教与西方人日常生活

基督教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更是随处可见。例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两大节期,已成为全社会的节期;公务人员就职或在法庭上作证,以手放在《圣经》上所作的誓言为最神圣的宣誓;在小城市和乡村中,教堂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中心,神职人员成为社会上一方面的领袖;人们常以《圣经》人物的名字命名,男的如

大卫、彼得、约翰、保罗,女的如玛丽亚、伊莉莎白、撒拉、以斯帕等。人们可以不经常去教堂参加宗教仪式,但基督教的影响依然渗透在生活之中。

四、基督教教义思想体系内的四论

1、神论与哲学问题的提出

从哲学上讲,世界上的一切间题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菜布尼茨所提出的问题,即世界为什么是“有”、是“存在”,而不是“无”? 这个间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世界的根本态度和对人生的根本态度问题,也都包含在基督教“神论”的范围之内。首先是对世界的变化怎样看待。接下去的一个哲学问题是对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

2、人论与哲学人类学

基督教神学的“人论”提出:人是神按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但又与神不一样。人有两重性,一方面具有神性,有趋于真善美的无限可能性;另一方而又有无穷的从自我出发的欲念。这两个方面在人的内心不断斗争,使人在不断的自揭斗争中向前发展。这是基督教提出的一种对人生的看法。

3、救赎论与人文主义

基督教神学中的“救赎论”。初期基督教原是优太教的一个新宗派。犹太教所信奉的救世主,是一位在现世中拯救民族的英雄人物。犹太教原来也没有来世的观念。基督教则从“人论”方面提出一种理论根据,说明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首先在于对自身有一个符合实际的、现实主义的态度,由此证明人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谦卑态度。这是基督教

思想与古希腊思想或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显著不同而又互相补充之处。基督教神学所讲的人性论并非“人之初性本善”或者“个性解放”等,它并不主张自由发展人的自然本性,而是通过解剖人的内心世界,揭示出每个人内心所存在的矛盾,然后指出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使他得以解脱。

4、末世论与社会更替

“末世论”它是说,到世界的末日,神要审判一切活人和死人,一切义人将得永生,一切恶人将下地狱。这里包含有两个重要的社会思想:一是人人都能得到救赎;二是神审判人只根据一个标准,即行善或作恶。这样,任何民族的、阶级的、文化的界限都不再是不可逾越的了。

五、基督教精神内涵

1、秩序是基督教精神的首要内容

《圣经·创世记》开篇即神造天地万物,神用六天先后创造了:光、空气和水、陆地、海洋和各种植物、太阳、月亮和各样星宿、水中的生物和天空的飞鸟、牲畜、昆虫、野兽。最后,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创世记1:24- 26) 在整个创造的过程中,神看着是好的、各从其类被反复强调,可见圣经对于秩序的肯定和强调。肯定秩序的思想在与希腊哲学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生发出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内容,即对事物内在秩序和规律性的肯定。

2、“约”是基督教《圣经》的一个主题

《圣经》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约即神与人所立之约的意思。在圣经中这样的约定有七个。即伊甸之约、挪亚之约、亚伯拉罕之约、西奈山之约、祭司之约、大卫之约和新约。从这几个约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神为人所立之约有对人之行为的约束,即人所当遵守的约定,更有对人的祝福与应许,当然应许与祝福的前提是人的守约。新约则完全超越了律法,新约是爱的约定,是神与人里面的约定。

3、博爱是基督教精神的核心

《旧约》虽然强调律法,但仍贯穿着爱的思想。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不吃善恶树上的果子的约定,但耶和华仍用皮子做衣服给他们穿;以色列人一再背叛耶和华,但耶和华仍引领他们出红海,进到 流着奶和蜜的迦南地。旧约中耶和华神曾几次因不满人的罪恶想要灭绝人类,又都怜悯人类,爱( agape)就是怜悯。《新约》更强调爱,新约本身就是爱的约定,耶稣说: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约翰福音13:34)在耶稣看来,爱是连接人和上帝的唯一纽带。

六、基督教的早期发展

1、基督教萌芽于希伯来文化土壤

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人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的统治之下,犹太民族产生了浓厚的不幸意识。同时,由于反抗无果,犹太人又产生了一种深沉

的罪孽意识。在公元1世纪初,一个犹太教的支派把加利利的拿撒勒人耶稣认作基督,他们在与正统派的斗争中逐渐脱离犹太教,形成了基督教的雏形。

2、基督教是对犹太教的超越

基督教跟犹太教的区别在于,首先,基督教接受了律法,但更侧重内在的信仰。其次,基督教加入了与犹太教的效果论针锋相对的动机论道德观。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基督教已经具有了一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这一点得益于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它克服了犹太教的此岸性和直观性,成为一种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宗教。从“末世论”到“救赎说”的发展,是基督教最终摆脱犹太教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世界性宗教的重大标志。

3、基督教与希腊哲学

如果说犹太教为基督教提供了圣教历史的“肉身”,那么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则为基督教提供了唯灵主义的“精神”。这种唯灵主义最初以朴素直观的形式表现在希腊民间神秘祭(奥尔弗斯教)的轮回转世说中,然后在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的哲学中得到理论上的提炼和表述,并通过斐洛的“隐喻”神学和普罗提诺的神秘主义最终汇入基督教,成为一套严密的、系统化的神学体系。

4、基督教在罗马帝国的生长历程

基督教最初传入罗马后不久,基督徒所奉行的种种奇怪的信条和仪式(如聚众祈祷,领食圣餐等)开始引起了罗马人的反感。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兰与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利西尼乌斯共同颁发了一个敕

令,即著名的《米兰敕令》(又称《宽容敕令》),标志着基督教在经受了250年的迫害之后,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公元380年,狄奥多西皇帝发布了一道敕令,要求全体罗马人民“遵守神圣使徒彼得带给罗马人的信仰”。至此,历尽艰辛的基督教终于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5、修道运动的兴起

随着基督教的合法化和国教化,为信仰而殉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合法化的基督教所面临着的一个严峻考验,就是当有教养然而却腐败成性的罗马人纷纷向教会聚拢的时候,如何保持一个基督徒的纯正信仰和高尚道德?“抵抗肉体诱惑的人也是殉道者”,这种把繁华的世俗生活和肉体欲望当作魔鬼的陷阱的观点,驱使许多向往崇高道德境界的基督徒隐遁到人迹罕至的荒野中去苦修,结果就导致了独身、贫穷、禁欲和修道运动的出现。

6、蛮族大入侵与罗马帝国的灭亡

日耳曼人是一个庞大的部落群。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日耳曼人从北欧迁入中欧。此后,日耳曼各部落都有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但迁移的冲动却从来没有停止过。在5—7世纪,由于蛮族大入侵而导致的人口大规模流动破坏了与环境相称的卫生条件,结果引发了瘟疫的大流行。正是在这种满目疮痍的境况和普遍恐慌的氛围中,在古典罗马文化遗产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基督教,开始用上帝的声音来对桀骜不驯的北方蛮族进行文明教化。

7、日耳曼蛮族对基督教的皈依

当日耳曼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后,他们就陷入了长期的分裂之中,从而使西欧在整个中世纪都处于一种名副其实的“封建”状态中。在这种分散和彼此闭塞的封建社会中,帝国的权威逐渐被教会的权威所取代。如果说在文明开化的罗马世界中基督教会曾扮演了一个愚昧而狂热的形象,那么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蛮族王国里,基督教会则充当着一个文明教师的角色。511年,克洛维下令召开了奥尔良宗教会议,会议将宗教法规提高到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权威性,用基督教堂取代了法兰克人传统神庙的神圣地位,并且制定了教堂避难法。不久以后,基督教就成为全体法兰克人都必须信奉的国教。

七、基督教与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文化

1、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生活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基督教信仰当作至高无上的真理来加以维护,基督教的基本精神——唯灵主义深入人心从国家的行政事务到个人的日常生活,事无巨细均打上了基督教信仰的深深烙印。中世纪的西欧人在物质生活方面并不抱有太多的奢望,这一方面是由于基督教教义对于现实世界的贬抑态度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长期停滞不前的生产力水平和封闭狭隘的文化视野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物质想象力。

2、教会与大学

早期的大学都是隶属于教会的,管理者是教堂和修道院的教士或僧侣,教师通常是地位较低的教士。大学教育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学生成分复杂,但是一般的上层阶级(贵族和骑士)的子弟却很少接受学

校教育。大学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种(即“七艺”):文法、修辞、逻辑(这三种被叫做“初阶部分”,trivium)、数学、几何、音乐、天文(这四种被叫做“高阶部分”,quadrivium)。拉丁文是教学的通用语言。一个学生掌握了“七艺”之后,就可以去学习更加高深的专业知识,如法律、医学、艺术、哲学和神学等等。学生们在大学里学习四年或者五年的时间,通过答辩(由回答教授委员会的问题和进行公开辩论两部分组成),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

3、中世纪的哲学

与希腊哲学不同,中世纪的西方哲学――无论是早期的教父哲学还是后来的经院哲学――从来就没有获得过独立的地位,它所讨论的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因此,哲学家们的抽象思想如果不能成为正统基督教信仰和教义的理论根据,就一定会成为滋生各种异端观点的温床。

4、骑士文学与哥特式建筑

新兴的骑士理想专注于罗曼谛克的爱情和高雅优美的言行,它构成了中世纪盛期骑士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格调。这些骑士精神成为中世纪盛期文学作品讴歌的主要对象,其结果就产生了名噪一时的骑士文学。骑士文学把民间传说中的种种离奇古怪的经历(其中特别是关于英雄与毒龙或恶魔战斗的故事)与基督教的虔诚精神以及对理想女性的“罗曼谛克的爱情”(romantic love)联系在一起,从而培养了一种富于幻想和怪诞色彩的浪漫情调,即罗曼谛克(或罗曼斯)情调。优中世纪基督教精神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还不是骑士文学,而是哥特式

建筑。12世纪以后,哥特式艺术——它的最高成就表现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作为一种熔铸了浓厚的基督教唯灵主义意韵的新颖形式,成为风靡欧洲的高贵典雅的艺术风格。

八、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衰落

1、信仰的松懈与教会的堕落

从理论上来说,基督教会的神圣职责就是引导有罪的灵魂摆脱世俗世界的种种物质诱惑(这些物质诱惑往往被说成是魔鬼的陷阱),然而在中世纪的现实生活中,教会却从根本上背离了自己的天职,成为腐败堕落的罪恶渊薮。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导致了整个社会道德的普遍沦丧,从而使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临近崩溃的边缘。

2、宗教裁判所

宗教裁判所迫害的所谓“异端”包括“巫士”(主要是“女巫”)、犹太人、持不同宗教见解者和具有新思想的科学先驱(如伽利略、布鲁诺等人),对“异端”的认定权完全操在宗教裁判所手中,任何言论、情绪和任何人都可能被指责为“异端”。一个人一旦被宗教裁判所认定为“异端”,等待着他的就只有酷刑和死亡,任何申辩都是无济于事的,反而会成为罪过的证据。在13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遭受宗教裁判所迫害的各种“异端”者达30万之多,其中被处以火刑的有10余万人。到了中世纪后期,整个基督教世界陷入了自我撕裂的内在痛苦之中:一方面是教士们纵情声色的恣睢放荡,另一方面是修道士们迫害异端的疯狂暴行。

3、基督教文化的内在矛盾

基督教文化既不像希腊文化那样呈现为一种原始的和谐,也不像罗马文化那样呈现为一种单纯的片面性,而是呈现为一种无法克服的痛苦的自我分裂。美与丑、善与恶、真挚与虚伪、崇高理想与卑劣欲念,在基督教文化中以一种令人震惊的野蛮方式融为一体,其结果就导致了普遍的伪善。由神性与人性之间的这种尖锐矛盾所导致的巨大痛苦,必然会把人引向最无耻的虚伪和最无情的残忍。

九、基督教之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517年10月31日,路德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口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对“这种荒唐的赎罪教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1520年他发表了《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公开信》、《教会被囚巴比伦》和《基督徒的自由》,这三篇文章标志着他与罗马教廷的公开决裂,同时也阐明了新教的基本原则。这三篇文章很快就传遍德国,并传入瑞士、法国、荷兰、意大利、英国等地。在国内,路德成为受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在整个欧洲,他成为公认的宗教改革领袖。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造成了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对立,但是路德的初衷并非是要分裂教会,他只是想革除教会的弊端。路德打破了神圣与世俗之间壁垒森严的对立状态,在个人的内在信仰和精神自由的基础上重建了基督教。

2、英国的宗教改革

与普世性的罗马天主教不同,新教并非一个统一的阵营,而是一些民族宗教的总称。新教的三大主流教派――路德宗(信义宗)、加尔文

宗(归正宗)和作为英国国教的安立甘宗(圣公会)――在起因、发展经历和宗教思想方面互不相同,相互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思想分歧,但是它们都是在反抗罗马天主教会的过程中产生的,表达了北方民族摆脱罗马教会专制统治、建立民族教会的强烈意愿。

3、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加尔文在宗教思想上与路德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坚持“因信称义”之外,加尔文也强调“善功”对于得救的重大意义。这种禁欲主义的新教伦理对于英美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新教禁欲主义在16、17世纪也明显地继承了中世纪天主教禁欲主义的一些不宽容成分。在遭到各种宗教力量反对的恶劣环境中,加尔文派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新教教派。

4、从宗教战争到宗教宽容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则最终以一个妥协性文件――《威斯利伐利亚和约》――的签署而结束。根据该和约所划定的中欧宗教分界线,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都没有发生变动,甚至到今天仍然还在继续影响着欧洲人的宗教生活。《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把“教随国定”这个原则推广到一切新教教派,以一种法令的形式承认了不同宗教信仰存在的合理性。宗教宽容的范围起初只限于基督教内部各教派之间,后来逐步扩大到基督教信仰与异教(如伊斯兰教)信仰之间,最后则演化为一种一般性的宽容精神,成为科学理性与民主思想赖以产生的精神前提。

5、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综观宗教改革对于西方文化的重要影响,其意义可以分为宗教的和世俗的两个方面。从宗教的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克服了罗马天主教在灵魂与肉体、天国与人间之间造成的二元对立以及由这种对立所导致的信仰虚假和道德堕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与平凡的现实生活和谐地统一起来。从世俗的方面来看,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对于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宗教改革也促成了政教分离,使世俗权力从此摆脱了宗教的控制。此外,新教伦理还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合理性的根据,教财还俗则为欧洲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十、基督教与西方近代市场经济的关系

1、基督教为近代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神学依据。基督教将人的生活二重化为天国生活与尘世生活,把尘世生活二重化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宗教生活与世俗生活。在基督教看来,人由于信仰上帝,使得人的灵魂与上帝相沟通,从而得到永生;但人的肉体属于这个世界,是卑污的、偶然的与暂时的。基督教主张立足于来世过现世生活。即人的灵魂必须想往天国,但人的肉体可以追求世俗物质利益。这就为人们追求世俗物质利益提供了神学上的前提。在基督教看来,就人的最终目标来讲,是追求天国的生活,而不是现世的物质财富。

2、在近代西方市场经济中遭遇的理论基础存在于新教教义中。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西方市场经济。

西方市场经济具有强烈的趋利性。在西方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一切行为围绕着利润这一中心。追求财富和物质成功已成了人们最痴心的嗜好。整个世界都围绕着做生意和最大限度地谋取利益而运转。西方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价值规律决定了经济行为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经济价值;供求规律调节的是将资金、劳动力流向经济效益最好的地方;竞争的目的是为了战胜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竞争的结果是成功者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失败者往往是破产。西方市场经济的互利原则的中心也是趋利;平等的原则只是起点的平等与机会的均等,并不包括竞争的结果。

3、西方近代市场经济求利性的发展加剧了基督教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在西方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基督教中所包含的对求利肯定的思想不断发展,推动了基督教自身的商品化与市场化的发展。在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宗教活动往往成为/ 商品,进入市场,卖给消费者。过去可以由权威强加的宗教传统,现在不得不进入市场。它不得不卖给不再被强迫去买的顾客。宗教机构变成了交易所,宗教传统变成了消费商品。总之,在这种环境中的大量宗教活动,逐渐被市场经济的逻辑所支配。在西方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不仅在经济领域受钱的支配,使人失去生命意义;而且,在宗教信仰领域,钱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基督教的神圣性与超验性不断减弱,基督教不断丧失其自身的特性,使人不断失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人们在宗教信仰领域中的遭遇与人们在经济领域中的遭遇是一致的。

4、西方市场经济求利性的发展推动了基督教对意义、爱与情的追求。

基督教本身就具有强调意义与爱的特点,基督教对意义与爱的强调,是对基督教自身特点的坚持,满足了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需要,从而使得基督教为更多的人们所接受,有利于基督教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可见,在经济市场化的推动下,基督教中包含的对求利性肯定的思想得到了发展,并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求利性特点的西方市场经济反过来又影响了基督教。西方市场经济与基督教是互动的。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基督教一方面肯定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求利性原则,另一方面强调了意义、友情、爱等,弥补了西方市场经济的不足。基督教与西方市场经济又是互补的。

余论:

基督教的核心命题——耶稣是否真的存在

否认耶稣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

(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

(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着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

主张耶稣实有其人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

(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

(2)耶稣是当时犹太人"叛乱的首领";

(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

(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

(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汇总

欧洲中世纪时期艺术的基本特征 并 对《弗拉基米尔圣母像》作详细的图解说明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公元一世纪中叶正值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在西亚巴勒斯坦一带诞生了一种新的宗教——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的一个教派演化出来的。 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平等,道德完善,鄙夷富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博得了下层人民的拥护,传播十分迅速。基督教不崇拜罗马众神,也不敬仰罗马皇帝,因此基督教在最初的二、三百年间受到罗马统治者的的残酷压制,基督教徒不能公开建教堂,他们的宗教仪式也只能在私宅或埋葬基督教徒的地下墓室进行。在这些地下墓室的顶部和墙壁上他们画满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这些墓室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窟,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堡大帝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后,教徒们才开始在地面上兴建基督教堂,早期基督教艺术主要包括墓室壁画和建筑。 地下室壁画的题材多取自圣经,采用隐喻性和象征性的手法,例如鱼和善良的牧羊人表示基督,鸽子表示圣灵,孔雀代表永恒,心象征博爱等等。这些墓室壁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试图用新的手法来表现抽象的灵魂和对宗教的虔诚,而不在乎所画的形象是否真实生动,故有的作品显得抽象怪异,不够自然和谐。看来他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未能完全摆脱希腊、罗马古典艺术的影响,所以往往作品中借用古典艺术的形象,甚至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情节。 早期的基督教堂中都有壁画和镶嵌画作为装饰,5世纪后镶嵌画逐步成为教堂主要的装饰形式。圣康斯坦察教堂拱顶就采用了华丽的玻璃马赛克作装饰画,获得极佳的效果。圣马利亚教堂也有以圣经为题材的镶嵌画。 二、拜占庭美术 “拜占庭美术”不仅是对东罗马帝国美术的称谓,它同时亦指一种样式,即君士坦丁堡的宫廷美术样式。在美术史上,这一样式直到6世纪初的查士丁尼时代初现风采。而拜占庭美术与早期基督教美术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可明确标定的分水岭,强烈的传统感贯穿了拜占庭美术的发展史。 查士丁尼在为时期是拜占庭踢过的黄金时代,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文化艺术上,都领到着整个基督教世界。在拉文纳的圣维塔里教堂保存着《皇帝查士丁尼与他的亭沉闷》和《皇后狄奥多拉与她的侍从们》。拜占庭美术的独特个性于此第一次得到充分的表达。高度提纯的色彩与明暗关系强调了人物作为物质的精神性存在其形式上的抽象性,程式化的人物造型则向我们展示了欧洲艺术中一种新的人向美的理想:瘦高的身材纤巧的双足,尤其是杏仁形的小脸和凝神谛视着的大眼睛,小嘴、弯眉以及窄长的鼻子——这种理想的相貌将在此后的拜占庭美术中反复出现。扁平的人像“悬浮”在金色的背景前,没有动作,没有表情,时间与深度空间的维度在这里都不存在了,于是尘世中流逝的现象(生命及权力)就被升华成了天国永恒的存在。

《西方文化史》- 挫折时期讲义课件:第六章 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

第六章中世纪与基督教文化 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覆灭,西方社会进入了中世纪。一般认为到15世纪时中世纪结束,长度大约为1000年。 长期以来,中世纪在许多人眼中是“黑暗”的代名词,故中世纪又被称为欧洲的“黑暗时代”。 中世纪——承上启下、造就欧洲社会和民族的时代 1、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对于以西欧为主体的西方社会而言,中世纪应该被看成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发展阶段,是欧洲大陆历史的真正起始。 3、被称为“欧罗巴”的独特文化特征的形成 被今人称为“西方文明”的文明终显其雏形,希腊——罗马传统、犹太—基督教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

整合终于形成了一种为西方人所集体认同的文明样式——西方文明。 3、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 中世纪还取得了古典时期所未曾有过的成就:大学、银行、议会制度、哥特式艺术和市民文学无不诞生于中世纪。 4、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为重要的是中世纪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节历史:千年的进程 欧洲的动荡 从公元3世纪起,欧洲就发生了民族大迁徙,即历史学家所说的“蛮族的入侵”。 中世纪的欧洲在日耳曼等民族征服了罗马之后的最初两三百年中一直处于动荡和迁徙状态。

公元800年是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代,法兰克王查理大帝从教皇手中接过了皇冠,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表明基督教在西欧社会占据的统治地位,以及西方第一次在罗马帝国垮台之后统一在同一个政权的权威之下。 然而,查理大帝死后,他的三个孙子各霸一方,分庭抗礼,形成了后来的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疆域,欧洲再次分裂。 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时期,教皇向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基督教教会的权力通过教会法达到了极限。 社会结构 中世纪最初几百年西欧(当时的东欧尚在未开化之中)的社会结构除了国王和主教外,主要由两个阶层组成:贵族(又称封建领主)和农奴。庄园制似可视为欧洲封建制度——领主制——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浅谈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的影响 吴丽红 10020126 摘要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观念形态,至今仍对西欧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回溯以往,可以看到中世纪的基督教对西欧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文学等各方各面都烙上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基督教在人们最绝望的年代中产生,从精神上拯救了人们,带给人们希望,也在物质上给了人们一定的慰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也为中世纪的全面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关键词中世纪;基督教;西欧;贡献;禁锢 漫长的中世纪,许多人都将“黑暗”作为它的标志。而基督教神学统治就是这个标志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基督教作为一种观念形式,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对西欧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起源 基督教产生于乱世之中,在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前期,罗马帝国奴隶制制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逐渐走向瓦解,生产力倒退,全国普遍出现物资匮乏和道德沦丧的现象,民不聊生,社会上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各阶层的人民都有不满,特别是底层劳动人民,他们找不到通往幸福的道路,眼前只有一片黑暗,无法摆脱的贫困和苦难,使他们迫切地需要“心灵鸡汤”的滋润。于是基督教在犹太教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这大大起到了抚慰人心的作用,人们普遍地寄希望于来世,向往天堂,向往那个没有饥饿,没有贫困的另一个世界。“这样,‘基督教拨动的琴弦,必然会在无数人的脑中唤起共鸣。’使信仰和跟随的人越来越多。”【1】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越来越大,基督教神学统治正式登上西欧的历史舞台,并对当时的西欧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贡献 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除了少数信奉犹太教的人之外,天主教国家几乎人人信教,接受教会洗礼,成为天主教徒,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不可否认的是,这样高度的宗教认同也为中世纪西欧带来了一些益处。 在社会生活方面,基督教教会中的重要人员如教士,修道院里的人还有全教会的施济活动总是频繁地开展着,大大减轻了许多穷人的生活压力,在加之基督教的在政治方面的影响力,每个世纪都会有乐意为穷人做主的君主出现,愿意给穷人经济上或法律上的援助,这无疑大大减少了穷人的苦痛。另一方面,本着博爱的精神,教会对病人也照顾有加,不但会直接看护病人,而且还鼓励政府多建医院,造福群众,多行善行,积善功。这无疑是病人带去了福音。另外,在奴隶制普遍的时期,基督教却提出了解放奴隶的口号和要求,“基督教在罗马世界之反对奴隶制度,固然全由于其

中世纪外来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浅析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对基督教文 化的影响 摘要:9世纪以后,大量的古希腊和阿拉伯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阿拉伯文化进入基督教世界并对基督教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在阿拉伯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中,阿拉伯文化保存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阿拉伯哲学对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还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理性精神的形成。阿拉伯著作传入基督世界还丰富了西方的文化因素以及大学的教材,同时带来的还有阿拉伯文化中自由解释《圣经》的思想意识。这样,阿拉伯文化凭借翻译运动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影响 在西欧的中世纪,基督教的统治力是毋庸置疑的,整个西欧的文化无不透露着基督教的气息。但就在这一时期,

外来文化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其中,阿拉伯文化就对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影响主要是通过翻译运动这一途径实现的,主要的翻译中心是两个:西班牙和西西里。西班牙是基督教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的汇合点,而西西里在9世纪之前一直由阿拉伯人统治,后在1091年被基督教诺曼人征服后才进入基督教世界的范围。1在古典著作从希腊文和阿拉伯文被翻译为拉丁文之后,基督教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笔者将从以下方面浅析阿拉伯文化对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 一 12世纪,在西班牙的托莱多大规模的古典著作被系统地由阿拉伯文译成了拉丁文,这样古希腊时期的大量经典诸如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人的著作得以被中世纪的西欧熟知,从而将古希腊的哲学带入了基督教文化。 1伊文·佩里主编:《西方文明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上卷,333页。

论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中世纪艺术--为基督教服务的“奴仆” ——论中世纪艺术与基督教思想的关系 中世纪”(Middle Ages)是指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两个“高峰”之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基督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仅从图像演变的历史来看,中世纪就是一个断裂地带,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的写实消失了,无论是拜占庭的镶嵌画还是中世纪的手抄本都因其装饰性而变得风格化。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共同培育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 一、中世纪定义 中世纪(约395~1500)Middle Ages 西欧历史上从 5 世纪罗马文明瓦解到人文主义者正在参与的文明生活和知识复兴的时期。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者首次使用“中世纪”一词。罗马帝国的北部边境3世纪时受到日耳曼各部落的沉重压力,5 世纪时全线崩溃,相继出现一批蛮族国家。其中只有法兰克人和盎格鲁撒克逊人诸王国长期存在。800 年,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加冕称帝,在欧洲建立中世纪的帝国。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则向各方面扩张。查理曼帝国分裂后,962年又出现了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在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及其继承者领导下,罗马向皇帝及一切世俗统治者挑战,争取在基督教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教会法和民法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兴起。僧俗双方对教育的需求产生了第一批大学。14世纪和 15 世纪时,德意志分裂加剧,法、英、西班牙的专制王权逐步形成。教廷面临严重困境。意大利出现古典人文主义。中世纪结束。 二、中世纪艺术概况 中世纪美术(黑暗时代的美术,代表是阴森森的哥特教堂) 自公元476年开始,欧洲历史进入封建中世纪。受基督教制约,中世纪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建筑的高度发展是中世纪美术最伟大的成就。拜占廷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各具艺术上的创造性。与宗教建筑相结合,镶嵌画和壁画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中世纪美术一般指5~15世纪之间的西方美术,包括拜占庭美术、爱尔兰-撒克逊和维金美术、奥托美术、加洛林美术、罗马式美术和哥特式美术。早期基督教美术有时也被归入中世纪美术。这些丰富多彩的美术构成了欧洲美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汇总

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 杨园中学金武英 《基督教会和中世纪文化》是中学历史九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阐述中世纪西欧的基督教会。通过史料阅读、分析让学生理解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成为一切反动势力的代表。本节课是世界史的内容,涉及到宗教文化,宗教史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难以把握的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自主阅读、分析和理解的前提下,寻求同伴互助,在小组讨论中获得新知。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设疑导入——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课开始时,出示两组图片 一组:圣. 索非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另一组:圣. 彼得堡大教堂、徐家汇天主教堂 要求学生对两组教堂进行比较,并说出比较的方法。学生思考片刻,开始发表不同的看法。 一位同学说:“圣. 索非亚大教堂和圣. 彼得堡大教堂是一样的,巴黎圣母院和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一样的。”因为这位同学是从教堂的建筑外表来判断的。又有一位同学说:“四座教堂的屋顶上都有十字架,镶嵌的玻璃都是彩色的。”此时,对于更深层的比较就难了。这是,教师问了:在这些图片中,在你身边你有看到过类似的教堂吗?教室里一片哗然,议论开了,“看到过,去松江佘山看到过,尖顶的那种。”“类似圣. 索非亚大教堂看到过吗?”教师问,学生摇头了。教师接着问:“为什么这些教堂的顶部都有十字架?”学生一片茫然。 教师微笑着说:“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这些教堂都属于基督教。建筑风格的不同是由于基督教发生了分裂。流行于西欧的称天主教, 受罗马教皇管辖, 流行于

东欧的称东正教, 不受罗马教皇管辖, 基督教又是怎样分裂的呢? ……. ” 通过身边的建筑引入基督教的分裂,拉近宗教问题与学生的距离。问题层层深入,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扣住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同伴互助 学生已经了解了基督教的分裂,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一切,以致最终以宗教名义发动了侵略战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师利用媒体,出示三段史料,让学生阅读、分析、举例、讨论和归纳。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提示相结合,使之的分析趋于精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优势互补。 教师通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段话总结三段史料,加深学生对史料的理解。“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 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会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知识迁移,巩固内化 了解了基督教会在中世纪的欧洲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影响了人们的一切,以致最终以宗教名义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学生获得这些知识后,如何分析十字军东征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师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十字军的来历?两段文字中哪一段更接近十字军发动“圣战”的目的?为什么教会能在200多年时间里发动多次战争?东征在客观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阅读材料,比较后得出结论。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能够把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与发动的战争联系起来,不是就事论事来分析问题,教师及时点拨使学生能很好利用比较法得出结论,并且对历史史实能一分为二地进行分析,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第1课时) 主备人:汪明新审核:授课时间: 班级:姓名:学号: 一、课前导学: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资料和图片,归纳出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等级制的形成与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基督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分析,揭示基督教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并理解西欧封建王权和都会联手共同统治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宗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理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规定,“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初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法兰克王国;基督教 教学难点:封建制度的形成,基督教的影响 填空题 1、我们习惯上把欧洲封建社会这段历史时期称为,在它的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2、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建立了众多王国,其中以最为强大,后发展成为帝国。该帝国诞生的标志是。 3、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签订条约,三分帝国。这三个国家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西)、(中)、(东)。 4、英国人的祖先是(民族),统一的英吉利王国形成。 5、世纪,基督教创立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地区。基督教的创始人是。基督教的经典被称为。其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是 。 置疑:(预习之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记下来,课堂上我们共同探讨。)二、课堂助学: (一)预习交流展示 (二)师生共同探讨 1、阅读教材57页第三段及活动题内容回答: (1)为什么农民的身份变成了农奴身份? (2)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2、阅读教材基督教盛行西欧一目回答问题:

(1)写出基督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和经典及教义 (2)为什么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会产生了基督教?(产生背景)(3)最初信仰基督教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其性质如何? (4)富人加入教会,使基督教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 (6)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哪些影响?(政治、经济、文化) 三、小结课文 今天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巩固: 1、欧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 A、封建庄园 B、手工工场 C、基督教 D、大种植园 2、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的主要财富是()。 A、黄金 B、粮食 C、农奴 D、土地 3、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 A、佛教 B、儒教 C、道教 D、基督教 4、作业本第32页第9小题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西方文化史与经典著作导读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研究 一、基督教概况 基督教指以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主要流派。截止2014年,全球总人口72亿746万,广义基督徒23亿7561.9万,注册22亿6582.4万,参加礼拜者15亿7123.5万;增长率1.32%,继续保持第一大宗教地位,但不及伊斯兰教1.81%增长率。没有基督教就没有现代西方文化,现代西方社会的典章制度、节庆习俗、礼仪规范、思想信念,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基督教构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根源。 二、宗教与文化 1、宗教与人的原始思维的关系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通常所谓宗教,就是相信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社会和人生,因而对之产生敬畏与崇拜。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标志是人开始制造生产工具,这是物质标志。另一方面还要看到,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生命形式,还在于他有高级思维。任何一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都有经过几万年积累所形成的本能,但是人并不能满足于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而是还有精神活动。 2、宗教思想与理性的关系。 要探究宗教的起源,就必须探究人的意识的发生;在探讨人的意识的发生过程中就会发现,人类产生意识以后,在试图对周围世界加

以说明的理性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后来被称为“宗教”的观念,诸如“万物有灵”、“灵魂不死”等。从原始人的宗教意识产生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原始理性思维活动。古代人类把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概括为后来称之为“宗教”的解释体系,它又反过来影响古代人类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便形成了宗教与文化的必然联系。 3、基督教下的信仰与理解 西方神学史上,有一个中心问题始终存在:信仰重要还是理解重要?第一种是主张信仰为先,先有信仰,才有理解。 第二种是主张理解更为重要,只有理解才能信仰。其实就是要求对神学要有理性认识,在理性的基础上来信仰神。 三、基督教与西方文化关系 1、基督教与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为建立自己的政权,需要有领地制度,需要有法律,还需要有法庭,有一批识字的文书来解释法律等等,这样,基督教会的神职人员便与新的法兰克统治者结合了起来。基督教会在罗马帝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典章制度、教会法规、主教审理诉讼纠纷等,都逐渐为法兰克统治者所继承,使基督教会与法兰克公国的关系日益紧密。 2、基督教与西方法律 基督教在法律方面继承了犹太教的经典。把罗马法复活而制订出国家法,以及随着廟品经济发展而逐新完善的民法,都出自这批法学家之手。由于罗马教廷培训了一批法学家来充当教廷官员,国王也开始培养自己的法学人オ来充当政府官员,这对欧洲政府机构的组成形式产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化的主要成就

基督教与中世纪文化的主要成就 政治制度: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方进入了封建时代 封建采邑制度:围绕土地封授建立起的封君封臣制,封臣对领主必须效忠,同时还要担任军事方面的义务。 骑士制度:骑士是领主阶级的武装力量,用武力和战斗来维护封建领主的统治服务。骑士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基本准则。 神学与哲学:神学支配哲学 奥古斯丁神学:中世纪前期基督教理论核心 《忏悔录》、《论幸福生活》、《基督教学说》、《论灵魂不朽》、《上帝之城》 经院哲学:在教会、修道院学校和大学中生存的哲学神学。 托马斯*阿奎纳:用亚里士多德学说改造神学理论的多米尼克修会的代表。 代表作:《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西方宗教史上证明上帝存在的五种方法:“因果律证明”或“宇宙论证明、”“目的论证明”或“自然神学证明”。 教育: 修道院:最早承担了中世纪教育机构的职能 学习内容:一类是所有人必修的“七艺”,二类是少数人深造的神学

文学:宗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市民文学 宗教文学代表作品:奥古斯丁《忏悔录》、《论上帝之城》,法国圣徒传《圣徒列瑞行传》、《圣女列奥卡迪行传》 英雄史诗代表作品: 部落英雄史:盎格鲁-撒克逊《贝奥武甫》,日耳曼人《希尔德布兰特之歌》,冰岛《埃达》和《萨迦》,芬兰《卡勒瓦拉》 转型英雄史:法国《罗兰之歌》、西班牙《熙德之歌》、德国《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伊戈尔远征记》 骑士文学: 抒情诗:流行于法国南部一带,以骑士和贵夫人恋情为主。 代表诗人:马卡布鲁、波恩鲁代尔、阿拉马农。 叙事诗:骑士为了荣誉或爱情进行冒险的故事 代表作品: 古代系统:《亚历山大传奇》、《特洛伊传奇》 不列颠系统:英国《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法国《朗斯洛》、德国《特里斯丹和绮瑟尔特》 拜占庭系统:比较离奇 市民文学代表作品:《列那狐传奇》

中世纪美术(基督教美术)

第五章中世纪美术(基督教美术)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世纪美术的诞生和基本特征,从而对中世纪美术的起源、观念和目的有深入的了解。主要了解教堂建筑、雕刻、绘画、和镶嵌画所造成的神秘、肃穆的宗教氛围和宣扬神学思想、崇拜帝王的观念以及庄重、理性的艺术形式。同时简要了解伊斯兰教美术、佛教美术的基本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基督教美术教堂建筑拜占庭美术哥特式美术 三.授课方法:讲授法对比法欣赏图例启发式多媒体演示 四.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一、复习引入 我们把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间,称为 中世纪。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这段时间是宗教统治较为严密的时期,是野蛮黑暗的时代。理由是在这 1000 年中,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艺术被人入侵的蛮族破坏了。实 际上,以基督教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艺术也有这使人叹服的辉煌成就,在内涵和形成上 均出现了变化,被誉为欧洲封建主义时代的花朵。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 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 欧洲的中世纪,在封建主义自然经济条件下,广大农民在小块的土地上耕作,长年 被地主残酷剥削。中世纪的欧洲实际上是基督教统治的封建社会。农民听命于封建贵族 和国王,国王又与基督教会相互勾结。起主宰作用的为教会,教皇是最高掌权者。因此,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艺术也就成了以基督教的文化艺术为主的艺术。 二、讲授新课:中世纪美术最重要的是教堂建筑。 简介: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 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代 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 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 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 一、早期基督教美术

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比较

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比较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它一方面蒙蔽麻痹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痴如醉的吸食它,又经常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或逃避。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阶级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 唐代佛教艺术与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对比 中国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而基督教在中世纪达到顶峰。但它们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截然迥异的风格。唐代佛教艺术显示出的丰满华丽之美,而中世纪基督教表达的是一种肃穆崇高的美。 “圆”与“尖” 中国佛教艺术的“圆”可以分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体现佛教思想的“圆融”精神;二是在不同艺术类型,如雕塑石窟等艺术表现上显示出的圆润和谐的美感。 “圆融,佛教语。破除偏执,圆满融通。”圆融就是万物在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圆满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一思想也契合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思想。同时“圆融”还带有圆满,包容的含义。唐朝时期不仅自身经济文化发展,而且它还很大程度上也吸收外来的思想文化,这些包容来朝的元素也都运用到艺术之上。并且当时的技术也高度的发展使各类艺术表现更加完美。 另一方面“圆”表现于具体的艺术之中。在唐代,各种佛教造像

面部丰润饱满,形态健康丰满,这与当时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审美习惯是分不开的并且一个整体的佛教造像头顶,衣褶,装饰到底座都是圆顺无棱的。 与唐代佛教艺术相比,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更加突出“尖”的审美理想。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尖”也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以尖锐的矛盾构成的悲剧性的故事情节反映着基督教的理想;另一个是中世纪艺术作品中表现出的“尖”的审美倾向。 《圣经》和基督教中的一些教义故事等都带有深刻的矛盾、冲突,从而在斗争中实现一种悲壮的美,一种崇高的美。这与西方思想传统是分不开的,从古希腊的悲剧开始这种崇高的风格就确定下来,它表现了人类反抗命运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尖”表现于基督教的艺术作品之中。基督教建筑通常运用一些几何形为外轮廓。哥特式教堂尖耸入云的尖塔,尖形的拱门,显示出一种凌厉的美感,并且哥特式风格的拱?槐硐殖鲆恢窒蛏仙?腾和向周围扩张的性格,从而引导人们通往天国的道路。 华丽和朴素之美 在唐朝时期人们的自信和强大的文化背景之下,佛教受到统治者重视,加之当时普通百姓参与是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佛教的很大的发展,并且使佛教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唐朝佛教艺术不再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带有的异域风格,多见体态丰腴,身姿妙曼的女性形象。 唐代重视装饰,尤其女性的装饰达到了光彩夺目的成都,这也深

浅析基督教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

浅析基督教如何在中世纪欧洲占据主导地位的 基督教精神是欧洲文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公元初期以来欧洲人普遍接受了基督教的思想观念,所以欧洲人的社会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原则等都是“基督教式”的,都是按照基督教所提供的思想资源来构造的。在基督教刚刚产生和传播时,它只是一个影响很小的教派,当时的欧洲各种宗教和信念体系林立;那么为什么基督教能在其中脱颖而出,迅速成为最有影响的宗教乃至最终在思想上一统欧洲呢? 基督教产生于古罗马时代。古代罗马帝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血腥的对外扩张史,流血冲突不断,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犹太人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就在这种暗无天日的痛苦里,流传着关于弥赛亚(即救世主)的预言: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弥赛亚即将降临,到那时,弥赛亚的统治将得到普遍承认,他公正的意志将在人们心中和生活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将发起一场审判,在这场审判中,罪人都将灭亡,所有统治犹太人的王国和民族都将灭亡,犹太人将统治其他民族。在这种预言式宗教里有一派激进者,他们组织武装,用军事行动来反抗罗马统治者,以迎接弥赛亚王国的早日到来。耶稣则代表着“温和派”,这位生活在公元前后、加利利南部拿撒勒的青年人,充满着爱心。他在犹太人中间四处讲道。他宣称的弥赛亚王国不是在地上,而是在天上,人们在死后就有可能进入这个天国,享受永恒的幸福。他呼吁人们爱上帝,同时又互相之间相亲相爱,这样才可以在死后进入天国。逐渐地,耶稣的影响越来越大,信徒越来越多,每当耶稣讲道时,来自四面八方的群众不断聚积,情绪越来越激烈。当地的罗马总督彼拉德十分焦虑,他害怕发生暴乱。终于,他判处了耶稣死刑,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虽然死去,但他的使徒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彼得和保罗继续到处传道,而且补充、完善和发展了耶稣的思想,并开始建立基督教的组织。 应该看到,基督教在欧洲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既有为人们提供精神慰籍的一面,也有奴化百姓的一面;它既是欧洲人互相认同的纽带,也是欧洲人互相征战和对外征战的旗帜;它既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意识基础,又阻碍了新道德的生长;它既援助救济了大量穷人,又迫害了大量异端份子;它既主张人人都是上帝的信徒,所以应该相亲相爱如兄弟,又支持奴隶制度,不主张隶农们反抗国王贵族。总之,基督教贬低现世,主张生活真正的、也是唯一的意义,就在于和上帝沟通并获得拯救,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天国,才能享有永恒的荣耀、光明和幸福。这是对无奈而痛苦的现世采取一种带有强大力量的消极态度。 在罗马帝国时代,乃至在欧洲中世纪,占人口80%以上的,是平民百姓。基督教能广泛流行,最重要的就是被这80%的人广泛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从发端到盛行于罗马帝国,一直就是在被压迫的犹太人、然后是罗马帝国的奴隶以及下层百姓中流传。后来国王、官僚、骑士、商人等等都接受了基督教。那么基督教为什么会在罗马帝国、以及后来整个欧洲中世纪盛行呢? 一方面,基督教在开始时没有得到行政力量的帮助,相反,罗马帝国在她刚刚流行时对她进行了残酷镇压,然而她显示了极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可能来自其他地方,只能来自于她的教义所具有的精神力量。 基督教的最大优势,就是能给信徒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安慰。给予其信仰者以现世中没有得到的尊严,给所有犯了错或犯了罪的人以原谅,给信徒们以生活的目标,使贫苦百姓们在信仰中感到了公平。物质生活悲惨,社会地位低下,人的各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所有这些原本都是令人痛苦的;但在基督教的教诲下,这些反而具有了积极意义。按照基督教的教义,禁欲、苦行、对现世的漠视,是获得永恒幸福的唯一途径。基督教给罗马帝国以及其后中世纪的欧洲贫苦大众,带来了尊严、生活的目标、公平感、永恒幸福。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现世所能得到的,她们只能在天国中才能获得。在现世中,人们则应该禁欲、忍耐、爱别人、勿抗恶,最好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送上去。所以耶稣从一开始就不主张反抗

如何看待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文化

如何看待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 摘要:自文艺复兴以来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流行着“中世纪是一个黑暗时代”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从启蒙运动以来更与宗教和科学、信仰和理性之间对立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于是,中世纪逐渐成为了愚昧、野蛮和黑暗的代名词,成了古代和现代两个高峰之间的低谷地带。随之中世界的基督教文化业便成为完全全排斥科学与理性的盲目的信仰主义,一直遭到唾弃和否定。而身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以一种理性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还其原本面目。 关键词:中世纪黑暗时代基督教文化积极方面消极方面人性 正文:一.何谓中世纪 从西文词源上来看,“中世纪”的意思是“中间的时代”;从时间内容上来看,中世纪是“古代和近代之间的一个时代”通常人们吧它的开端确定在民族大迁徙,约375~568年,又或者是罗马世界帝国的崩溃476年。而15世纪到16世纪的转折被看做是它的终结。从世界观和宗教的角度看,中世纪是随着18世纪的启蒙运动而结束的。学术界比较公认的是“中世纪”一词最早是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所使用。其中“中”这个词,被意味着是处在古典文化和比昂多所处时代的文化这两个文化高峰之间的低谷。“中世纪”一词在文化学上所包含的贬义清晰可见。 二.黑暗时代的定位 “黑暗时代”是早期基督教徒首创,意指耶稣降生之前的人类时代。但在千余年后,这个词却被人文主义用来形容表述基督教去的统治地位的中世纪。据说,最先使用该词的便是加意大利有着“人文主义之父”誉称的彼特拉克。彼特拉克吧人类历史划分为两部分: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的时代为古代,此后直到他自己的时代为“近代”。只有古代,特别是罗马时代才是光明的时代,而“近代”则是野蛮落后,不值一提。此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面对东方的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特别是面对面对重新发现的光辉灿烂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对公元6世纪以来中世纪古典文化的衰落极为不满,把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督经院教文化,特别是它的粗陋的语言风格和讲话的逻辑形式斥为“野蛮的”,尤其是天主教会奉行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扼杀异端的做法,更是他们吧中世纪视为一片黑暗。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过分太高古人,贬斥中世纪的思想倾向。而后的启蒙主义

外国美术史——中世纪美术

第二章欧洲中世纪美术 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开始的一段时期,称为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为了反对宗教神权的统治,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并且认为从罗马帝国覆灭之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历史是野蛮黑暗的时代,是处于文明与复兴之间的时代,故称“中世纪”,后来这一名称被历史学家沿袭下来。 问题: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含义?为什么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 在欧洲中世纪文化中,基督教的影响占有统治地位,决定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着上帝与教会的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欧洲中世纪艺术称为基督教艺术。但是,中世纪的艺术仍然是丰富多彩的,是多种文化源流的综合,并为近代欧洲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起源于中东,当它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欧洲确立时,也带来了东方的一些文化特征。同时,古罗马帝国在接受基督教文化时,并不可能完全放弃已经根深蒂固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尤其在建筑、雕刻和绘画等式样上,而是有一个漫长的融合改造的过程。最后,基督教在地中海沿岸确立之后,在向西欧扩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当地的文化成分,即所谓“蛮族艺术”,产生了一些新的样式,直到公元10世纪前后,才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基督教艺术风格。因此,欧洲中世纪艺术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艺术,而是在东方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和蛮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艺术。 第一节早期基督教美术(公元2世纪——5世纪) 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宣布这一曾经长期遭到罗马帝国镇压的新宗教为国教。这时的罗马帝国已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基督教作为下层人民的信仰和意识,为结束古罗马的千年帝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取得合法地位之后,又作为统治者的工具来控制人民的思想。早期基督教艺术就反映了这个过渡时期的一些典型特征。 基督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秘密流传于罗马帝国的疆域。因为处于非法地位,信徒们只能在私人宅邸内举行宗教仪式,这种早期的秘密宗教场所被称为“民居教堂”。后来为了逃避官方的搜查,这种仪式便转移到一种公共地下墓窟,这种墓窟是用于合葬基督徒的,在墓窟的天顶和墙壁上画满了各种圣经题材的壁画,因此它成为早期基督教艺术的宝库。这种形式主要流行于罗马城区,如罗马的普里斯拉地下墓窟,约建于公元3世纪,其闻名于世的是天顶壁画《善良的牧人》。这是早期基督教艺术最常见的题材,在造型手法上还继承着古典的传统,形象准确而逼真。基督肩托羔羊站立,生气勃勃,线条简明流畅,使人联想到古希腊瓶画,四周的图案暗示出基督教最重要的象征十字架。 基督教合法化之后,它的集会和仪式便回到了地面上,也开始兴建正式的基督教堂。但基督教没有自己的建筑传统,只好借用罗马现成的建筑形式。罗马有一种常见的公共建筑,平面呈长方形,中廊较宽,两旁有列柱分隔出过廊,平时供市民集会使用,称为“巴西里卡”。基督教徒把它直接搬用过来,在一端加上祭坛,并饰以宗教题材绘画。这种形式为以后的西方基督教堂的样式定了基调。公元320年前后开始兴建的圣彼得教堂是规模最大的“巴西里卡”教堂之一。因为建于山腰上,在入门处外加壮观的阶梯。建筑分为两部分:1.前面是一个方形院落,三面有过廊。正殿入口是巨大的柱廊,内有净身用的喷泉。2.殿堂分为五个长廊,以四排柱子分隔,中间最高最宽,长廊的顶端是祭坛,上有半圆形的拱顶,祭坛与正殿之间还有左右两个横廊,称为袖廊。 基督教曾遭受了200余年的迫害,不少信徒为之殉身,对“殉教者”的崇拜是教徒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教徒们在死去的教友亲人的石棺上刻上宗教内容的雕刻,寄托自己的信仰和对死者的祈祷,但在表现手法上与古罗马石棺的雕刻风格无大差别。

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文化传播系 西方文化概论作业 姓名:马晓荣 学号:1104022159 专业:11文化产业管理 2012年12月17日

论基督教在中世纪的地位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而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生活在公元2—3世纪的拉丁教父德尔图良说:“基督教徒的鲜血乃是教会的种子。”虽然基督教在成为中世纪西欧唯一的排他性的宗教信仰后变得骄横跋扈,对其他信仰极不宽容,但是它最初确实是在罗马帝国残酷的镇压下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徒的高尚道德使得罗马社会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愈加显得堕落腐化,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敬仰。 312年,依靠基督徒士兵的帮助下,成为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者,第二年,即与东罗马帝国皇帝共同颁发了《米兰敕令》,这条敕令的颁布,标志着基督教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476年,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部落纷纷进入罗马境内,并且陷入了长期的纷争分裂中,世俗权力处于长期分散状态,在粗俗不堪的日耳曼王国中,基督教会则充当起文明教师的职责,渐渐地,在这种分散,彼此有封闭的封建社会中,帝国权威逐渐被教会权威所代替。 在以后的数百年,教会实力不断扩展,主教权力不断加大,

基督教会发展成为了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开始觊觎世俗统治权。到了7世纪中叶以后,正统的基督教信仰在西欧各地已经得到确立,基督教成为了凌驾于一切分散软弱的世俗权力的唯一的统一性社会组织。 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扩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卫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穆斯林为借口,在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得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阿维农之囚”,教会受到沉重打击,教会权力也从巅峰走向衰落。 基督教本身就是融合多元文化的产物,正是它的兼收并蓄以及宽容性,使得它从一个小小的信仰团体,渐渐发展为一个普世的宗教,但,当它成为中世纪唯一的宗教信仰后,教会的腐化堕落,教主的恣肆放荡,教徒对异教者的迫害,无不在背离基督教的唯灵主义理想与和平主义精神的路上越走越远。 文化传播系 11文化产业管理 马晓荣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差别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差别 姓名:高翔学号:B120301041 欧洲中世纪的绘画艺术特点: 中世纪基督教美术主要功能在于塑造礼拜像,利用偶像来引导他们的信仰,成为宣传教义的“石头圣经”。 基督教美术还作为装饰美的表现,它不仅是为了满足视觉的审美,更重要的是为了显示出教堂内部空间的神秘化,使信徒们宛如身临一种超现实的天国之中。实际上基督教美术只是宗教教义的图解,所以面对文盲的广大信徒必须是简洁明快,一目了然,产生精神的感染,这就形成了中世纪美术的独特风格,成为超现实的精神形象符号,充满非自然的神性而无人性。 中世纪美术是西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之一。 它改变了希腊美术、罗马美术的传统,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形式和内容体系,成为特定时期人们生活、观念、思想、感情的特殊形式的表现。 中世纪美术属于基督教美术。 作为宗教信仰和神学的表达形式,这种艺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为此,它往往以夸张、变形,改变真实空间序列等多种手法来达到强烈表现的目的。 中世纪的绘画,人物形象呆滞、画面中充满了神学思想,缺乏真实的科学性和人类本身的自然性。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并富有科学的理性。是真正的自然与人的融和。 强调人性崇高与身心的全面完美,重视世俗的现实生活,反对神学权威和封建特权。新美术创作的真实完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丰富的现实情景,就最能体现这种思想,产生最为广泛和强烈的反应。

文艺复兴美术作为西方近代美术的源头,它的基本风格和表现技法构成了西方近代美术的主要传统,影响极其深远。 在造型艺术方面,它以写实传真为首务,开创了基于科学和实际考察的表现技法,如人体解剖和透视法则等,从而使它得以达到古典艺术之后一个新的高峰,在风格和技法上它和东方艺术以及一切近代之前的艺术有本质区别。 在建筑艺术方面,它以恢复古典建筑传统为首任,同时着重探讨建筑美感的理性法则,从而奠定了西方近代建筑延续数百年的典范形制。 在社会身份和专业教育方面,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也经历了从中世纪转向近代的演变。 在绘画题材方面,人文主义者们从对古希腊、罗马的雕像探索中,寻找“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真谛,所以画家们张开眼睛看人和张开眼睛看世界,即艺术的首要任务是描写人和人存在的世界,于是出现了大量的肖像画和风景画。 在人物形象方面,耶稣、圣母、圣经中故事人物形象,圣徒形象取材来源于生活,赋予生活气息。比如文艺复兴早期安吉列科的油画《圣母圣子》中,圣母玛利亚的眼神第一次用上了人的因素,同时在衣服上也第一次用上了立体感。同样米开朗琪罗的《耶稣下十字架》第一次将耶稣的躯体画成有柔软度的,因为作者觉得耶稣是神不是人,灵魂上天后,他的尸体就应该是软的,生动表现了耶稣走下十字架回归人间的场景。 在神话人物方面,古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认为:艺术中的人体美必须是精神与肉体都美的,而应以精神为主导。自1530年起,威尼斯画派以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形象,创作了一系列裸体女人的作品。在表现人体美方面,威尼斯画派也和佛罗伦萨的画家们一样,敢于冲破长期桎梏人们的观念的牢笼,把古希腊的美学观加以复兴,并融合在人文主义的美学理想中。这对中世纪禁欲主义无意识中挑战。 与此同时艺术家地位提高,艺术家不仅是艺术的创作者,同时也是科学家,他们对古希腊、罗马雕塑的研究以及人体解剖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创作主题由教徒变为专业绘画的工匠,而艺术史成为了记录艺术家及其艺术创造的历史。由此艺术流派出现。 在文艺复兴中绘画作为学科而独立,绘画不再依附于建筑,而是与雕塑、建筑一同独立的发展一门新兴学科。

第五讲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第五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 一、概述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公元5世纪——16世纪),是西方文论由古代向近代的重要转型时期。它上承古希腊罗马文论传统,下开近代人文主义文论之风,完成了西方文论由基督教化向世俗化的巨大转变,在西方文论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且影响深远。 历史学家一般把从476年西罗马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布国灭亡这一千来年的历史称为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的封建时期。封建制的经济形式是封建领主占有土地,农奴依附于封建庄园租种领主的土地,缴纳高额地租并服摇役。其政治形式是等级君主制。 欧洲中世纪在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基督教的兴起和统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发源于住在巴勒士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于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起初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 耶稣的出生、传教、受难与复活。 “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爱人如己”。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诏书,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所允许的宗教。 391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它为国教,并且下令禁止其它的宗教信仰。 基督教适应新的封建统治的需要,与封建主结合起来,并且随着封建化过程的完成,基督教在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上层建筑领域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基督教神学源自基督教神学家、哲学家对基督教教规、义理、律法的研究、论证与阐释,在中世纪逐渐成为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西方其他一切思想观念存在的基础和核心。 基督教神学以其“非民族化”、“超越尘世”、“因信称义”等命题,使上帝的一神观念得到更广泛的可能性和适应性,具有意识形态领域里难有匹敌的普世性和权威性。 基督教的主要教义可归纳为“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等。 基督教在中世纪取得统治地位的原因: 首先在于基督教的教义 其次,教会和僧侣垄断着当时的知识和教育 再次,在日耳曼人推翻西罗马帝国的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独立的王国,这些王国的统治者互相争斗,都想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因此他们都把取得罗马教会的支持当作重要手段。 基督教文化是和古希腊罗马的多神教文化相对立的,它对古代文明、古代哲学、美学和文学艺术进行全面否定,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基督教信条成了当时一切思想的出发点,其他学问都成了神学的婢女。基督教伸学思想对中世纪意识形态影响重大,几乎涵盖了一切意识形态领域,它影响和规约了中世纪文论的思想内涵及总体特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