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1、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

2、

3、《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

(1)《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2)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扁形人物和圆形人物)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其特征是:a.“钢铁战士”,无所畏惧、勇猛顽强,表现人民解放军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b.“集体主义的英雄”,永远和自己的战斗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生命价值溶解于集体的胜利之中;c.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

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秦守本、机要员姚月琴;

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3)《保卫延安》表现的是敌我矛盾,《红日》除了敌我矛盾之外还写了我军的内部矛盾。

4、革命传奇——《林海雪原》

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利用民族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这一类小说还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

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五虎将”模式: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2.在结构上,既注意运用“两军对垒”的模式,突现双方的强烈对比,还注意通过紧张惊险、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增强了作品的传奇色彩和可读性。

3.强烈的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基调。

5、成长小说的典范——《青春之歌》与《红旗谱》

(一)《青春之歌》

1.关于成长叙事

这一般“指的是描写主人公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一个革命者的小说”。因此也可以说,它们写的是关于革命精神起源和继承的故事。

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成长“母题”是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于18世纪的德国。其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意味着人物从某个设定的点上的水平向某种理方向的提高,人物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

《青春之歌》《红旗谱》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

2.自叙体小说:中国小说的现代形态

所谓自叙体小说就是把自我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经历作为讲述对象的小说。这是中国小说又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跨越的一个标志。

6、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

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

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

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7、《红旗谱》

生平与创作:

原名梁维周,河北蠡县人。1930年进省立保定第二师范学校学习,参加过爱国学潮,并亲历家乡的农民革命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参加地下革命斗争、游击活动,并担任中共蠡县县委领导职务。1942年创作短篇小说《三个布尔什维克的爸爸》及据此扩充成中篇小说的《父亲》。建国后曾任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开始创作多卷本长篇小说《红旗谱》,1957年出版第一部,被誉为反映中国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引起强烈反响,并被改编为话剧、电影;1963年出版第二部《播火记》,1983年出版第三部《烽烟图》。文革后,1978年出版了长篇小说《翻身纪事》。

塑造了一个由传统的颇具侠义精神的“农民英雄”逐渐转变成有政治抱负的现代意义上的“革命者”的典型形象——朱老忠形象(从传统侠义到革命正义) “出水才看两腿泥”——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韧性战斗精神;

“为朋友两肋插刀”——重团结,讲义气,患难与共,舍己为人。

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成长的新的形象。

朱老忠的成长动因——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

终将取代个人复仇。

他的典型意义在于集中概括了20世纪初期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成长为农民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交织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度。

民族化成就

A、浓厚的地方色彩

B、继承了传统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较少使用抽象的叙述、静态的描写和心理的刻画,而是着重以人物的行动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

C、结构布局上,采取短章节手法来组织故事、安排人物,使全书故事连贯,层次分明。

D、采用了大众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来朴实、通俗、生动浑厚的

8、我们今天走着的这条幸福的路,正是这些革命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给铺成的;他们身

上的那种崇高的思想品质,就是留给我们这一代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愿坚《后代》

(一)峻青和王愿坚的短篇小说

他们强调的是创造“幸福的路”的斗争的艰苦和残酷,并在这样的背景上塑造经过血与火检验的英雄形象。

1、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小说着力渲染的是生活环境的险恶,在情节上,偶然因素的安排,为人物布置接连不断的严峻境遇的磨难。酷刑、死亡等情节常用来突出英雄的“超人”式意志。

2、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单纯清晰的叙述更接近于故事的形态。

(二)茹志鹃《百合花》

1.作者:茹志鹃(1925—1998)

“从微笑到沉思”

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

祖母,世上唯一的爱

孤寂中寻求,不自由毋宁死。

“家”—终生的抉择

1958年在《延河》发表成名作《百合花》

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

文革中中断写作(苦闷、迷惘、搁笔)

新时期:《出山》、《草原上的小路》、《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长篇小说《她从那条路上来》散文集:《惜花人已去》

王啸平《霓虹灯下的哨兵》

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的真实感的体现

(1)写作背景:1959赵树理看到农村大跃进实际情况,写《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委婉提出己的认识,未发表庐山会议提出的反右倾开始,被当作右倾思想代表被批判。1962政治宽松,在大连会议上着树理发言说60年简直是天聋地哑。《锻炼锻炼》写于1958,大跃进高潮,正是天聋地哑的前期。反右刚过,不可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认识。

(2)人物:小腿疼、吃不饱、王聚海、杨小四

(3)主题

主题1(文本表层)

通过两个落后的农民形象说明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在思想和意识上还严重地残存着小农和私有观念,对集体经济产生削弱和倒退的作用。

小腿疼、吃不饱——落后、被批判;王聚海——和事佬,被批评;杨小四——先进,受表扬

主题2(正话反说)——陈思和观点

在农村干部横行霸道欺辱农民,农民消极怠工、自私自利,大跃进并没有提高农民的觉悟性和劳动积极性,只能以的强制的手段对付农民,造成农村经济破败。小腿疼、吃不饱——应被同情可怜的农民;杨小四——仗势欺人的干部

9、创作特点

(1)取材:

赵树理:各个历史时期农村社会变革中的社会问题。

孙犁:既充满时代斗争气息,又充满人性美和人性美的社会风俗画。

(2)创作方法:

赵树理:强调细节真实。

孙犁:在真实描写的基础上,还重抒情和诗化,带有浪漫主义色彩。

(3)章法结构:

赵树理:强调故事的完整性和情节的曲折性。

孙犁:灵活、自由,散文化结构方法。

(4)语言:

赵树理:质朴无华,风趣、幽默。

孙犁:清新、凝练,富于抒情意味和诗美特征。

10、《铁木前传》

“前传”即背景和前奏

小说创作于1956年,写铁木两代人友情缔结和破裂的故事。

傅老刚(铁匠)黎老东(木匠)

九儿六儿

生活不会风平浪静,历史的河流终归是奔腾向前的。

梁三老汉(双重性格)

郭振山(个人奋斗党员)口是心非、阳奉阴违

梁生宝郭世富(富裕中农)精明谨慎、老谋深算

(社会主义新人) 姚士杰(富农)心狠手辣、诡计多端

主要事件

活跃借贷、买稻种分稻种、进山割竹子、新法栽秧

11、《创业史》与同时代描写农业合作化运动作品的不同:

(1)“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

(2)“写命运”和“写政策”

(3)“群众运动”和“运动群众”

12、艺术成就《创业史》

(1)生动的人物塑造

(2)恢宏的艺术构思

(3)浑厚凝重的艺术风格

(4)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13、民间艺术的隐形结构:《李双双》

14、《李双双》的创作特征

《李双双》的创作风格体现了那个时代所鼓励的浪漫主义精神,它歌颂的是普通老百姓中间的美好人性,提倡的是敢于与社会上的自私行为,特别是干部的自私自利作斗争,这就是这部影片在今天还能使我们感动的艺术力量。

人物性格及其冲突,体现了民间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它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是民间传统艺术中的“二人”对戏的模式。

《李双双》的结构模式及人物原型

“二人”的结构模式:

“夫妻打架”→“双双荐夫”→“约法三章”→“喜旺出走”→“双双迎夫”→“再次出走”→“夫妻和好”

由于隐形结构来自二人模式,所以除男女主角的戏外,别的角色都是扁形人物,只起了跑龙套的作用。

人物原型:

李双双:中国传统民间文学中的快嘴李翠莲的性格遗传,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敢笑敢哭,活脱脱的一个农村妇女的快嘴形象。

喜旺:民间文化人的身份,诙谐有趣,他精通民间乐器,喜唱河南梆子戏,还粗通兽医技术。

15、

1.大胆干预生活

如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李准《芦花放白的时候》、《灰色的蓬帆》等。

2.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

如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邓友梅《在悬崖上》等。

洪子诚称之为“百花文学”,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重放的鲜花》。“干预小说”中的情节与人物模式: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为例

1.情节构成方式

要得到的改善——改善过程——看到改善的希望

2.人物模式

进取型(林震):年轻,有理想有热情有激情,坚持自己的理想与信念。

过渡型(赵慧文):林震成长的催化剂。

保守型(刘世吾):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平凡琐碎的现实生活压抑了他的理想与激情。

浮华型(韩常新):工作脱离实际,喜欢形式主义。

3.问题小说还是成长小说?

小说叙述的重点在林震置身其中的态度与心理反应。

故事的结尾,“问题小说”的解决模式——以矛盾的一方的胜利另一方的失败化解矛盾。

“成长小说”的解决模式——主人公林震通过自省自审而成熟。

16、特立独行的人物塑造

江玫——林道静

《青春之歌》

艺术格调及美学特征

诗意化的意境和散文化的笔法

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

倒叙手法

感伤美

比较分析林道静与江玫的形象

江枚与林道静是不同的。成长与生活的经历决定了性格和思想的差异,也决定了她们革命道路上的不同。她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

识青年,但是由于林道静复杂的地主家庭生活而给她带来了比江枚更加强烈的个体反抗意识,而她的小资本质也给她的革命道路带上软弱性和不稳定性,所以在对待爱情上,江枚显得真挚,而林道静的爱情更加现实。江枚在革命的道路上开始是迷惘的,她沉浸在爱情带来的美好里不可自拔,但着爱情却与理想和自我生命价值背道而驰,所以她需要在爱情和理想做出抉择。林道静是在走向革命的道路上邂逅爱情的,在她的世界里,爱情与革命事业并不是完全相悖的,她最终在江华的身上找到了爱情与革命事业的融合,也许那并不是真正的爱情,但那至少是精神与物质的实现。

其实,江枚这个形象更突出的是她由内而发的爱国热情,而林道静的形象所反映的是追求自由与个体的革命历程。在《红豆》里的好几处都写到了江枚对祖国的祝福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而林道静则是在不断反抗与探索的道路上融入革命队伍,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更趋向与忠于党和人民。

17、生活的赞歌:写实与叙事诗潮流

李季被誉为“石油诗人”,主要作品《玉门诗抄》、《杨高传》等。傅仇“森林诗人”

闻捷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通过对景物、人物情节的铺叙,展示生活的情趣。如:《赛马》、《苹果树下》,把爱情与创造新生活的劳动相结合。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

18、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知识小品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秦牧——自然亲切,

讲究文采

19、1.1949~1957年

(1)多幕剧:老舍《龙须沟》、胡可《战斗里成长》、陈其通《万水千山》、夏衍《考验》。

(2)独幕剧:崔德志《刘莲英》、鲁彦周《归来》。

(3)第四种剧本: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海默《洞箫横吹》。1958~1965年

(1)历史剧: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田汉《关汉卿》。(2)反映现实生活的话剧:《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

三、歌剧的发展

《红霞》、《洪湖赤卫队》、《刘三姐》、《江姐》等。

20、《茶馆》的人物与艺术

(1)鲜明生动、富有深刻主题内蕴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顺民):精明、干练,富有处世经验,而又胆小怕事。

“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呢?”

常四爷(个人奋斗):耿直、刚强,有正义感和爱国心。

秦仲义(改良):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的路。(2)独特的构思和别开生面的戏剧结构

①独特的场景选择——《茶馆》结构严谨统一的外部因素:“茶馆的变迁”是《茶馆》的情节主干

老舍:“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②三个时代的精心编织——《茶馆》结构严谨统一的内部因素:“葬送三个时代”

③别出心裁的人物安排——“图像展览式”的结构和“回叙”的表现艺术

a、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穿全剧;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

b、次要的人物父子相承,由同一演员扮演。如大小刘麻子、大小唐铁嘴、大小吴祥子、宋恩子、二德子等。

c、使每个角色都说他们自己的事,可是又与时代发生关系,这样既写了人物,又表现了时代。如说书的,名厨师等。

d、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毫不客气。如众多的过场人物。(3)极其精炼而又十分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首先,人物语言是个性化的

秦仲义:“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其次,老舍的语言极为精炼、简洁而又生动。

“将,你完了!”“你完了”

(4)悲剧故事、喜剧样式和民族风格

《茶馆》是悲剧与喜剧巧妙结合的珍品。深沉的悲剧内容通过幽默的喜剧形式加以表现。

老舍:“用幽默的话,写出了令人辛酸的事儿”。

一曲带笑的葬歌,一出含泪的喜剧。

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味,写出了北京味,写出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这突出表现在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和北京风俗人情的描写上。

典型环境曲艺形式

21、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有一定贡献。在《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青年公民”

的诗中成功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并作多种尝试与探索:在《将军三部曲》中采用散曲体,在《厦门风姿》等诗中采用辞赋体,在《白雪的赞歌》等诗中采用半格律体,在《致大海》中采用自由体,在《海岸哨兵》等歌词中采用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秋歌》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变体。这种探求形成了他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22、梁三老汉形象分析

人物分析: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最为成功的艺术形象。在旧社会,这个老贫农经历了三起三落的创立家业的辛酸史,因而衷心拥护土改。作为一个小生产者,他最大的梦想是利用新社会分给他的土地,用狠命的劳动真正地创立起个人的家业来,也做个郭世富式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所以,

当社会生产方式要发生重大变革时,他一时是难以相信也难以接受的。这是他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制观念因袭重担的农民的保守性所决定的,另一面,他又是个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者,“被剥削过的痛苦的记忆”,“受压迫的心灵”,使他“在精神上和王书记、党支部、生宝们挨近”。他尽管怀疑、反对儿子办互助组,但心里却无时无刻不关心着互助合作运动的命运。

作者相当精彩地描写了这个矛盾着的双重性格,并着重表现了这个人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他先是反对互助组,接着对自己迷恋的旧道路产生了怀疑,最后终于承认了自己儿子的道路是对的,站到了合作化运动的一边。梁三老汉这样的曾经动摇于两条道路之间的艺术形象,虽然并不是《创业史》里所独有的,但是能够把一个农民在告别私有制时思想性格的转变,及其心灵上经历的艰巨的、痛苦的斗争过程,示得如此完整、细腻、入木三分和震撼人心,确实令人惊叹,可以说,梁三老汉是当代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

梁三老汉的形象:

最精彩的形象:他是一个老一辈农民,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共产党,给他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了矛盾。最后,在事实面前,他心悦诚服并愉快走上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大道。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

23、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名词解释

1、“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总是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

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2、新辞赋体:融汇古代辞赋的艺术传统,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的手法进行铺陈,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形成整齐、对仗、押韵的长句体。如:《甘蔗林——青纱帐》、《秋歌》等。

3、文代会:1949年7月召开的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点,在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提出了文学发展的新的目标,这一切也就是支配着后来文学发展的规范系统。

4、艺术的隐形结构:

所谓艺术的隐形结构,是五六十年代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

作家们沟通了民间的文化形态,在表达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民间形式,这时候的民间形式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本。

它把作品的艺术表现的支点引向民间立场,使之成为老百姓能够接受的民间读物。这种艺术结构上的民间性,称做艺术的隐形结构。

5、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在50年代初中期已经出现,这一概念大约在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吟诵、口号式的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6、伤痕文学: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它

是新时期第一批写悲剧的文学,是现实主义深化的文学,是人道主义的文学。

7、朦胧诗:它兴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等。诗作往往通过感觉和心灵去理解和表现世界,创作中广泛地使用隐喻,象征和通感手法,诗风朦胧。

8、第四种剧本:是相对于三种主流剧本(表现先进和保守斗争的工厂剧本;入社和不入社斗争的农村剧本;我军和敌军斗争的部队剧本)而言的。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涌现出岳野《同甘共苦》、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等较有影响的话剧。这些剧本一方面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爱情、道德和复杂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被称为“第四种剧本”。

开拓者家族:开拓者家族是新时期以来改革小说家蒋子龙作品中的一系列人物。包括:乔光朴《乔厂长上任记》和车篷宽《开拓者》、解静《赤橙黄绿青蓝紫》、牛宏《锅碗瓢盆交响曲》、武耕新《燕赵悲歌》等。

山药蛋派起源于二十纪四十年代,形成于50年代延续到新时期,代表人物赵树理,主要成员西戎,李树为,马峰,胡正,孙谦。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具有问题小说的特征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浪漫的民族风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形成共同的特点.

“三突出”创作原则“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

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

一.选择题

1.《双桅船》是哪一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

A.顾城

B.北岛

C.舒婷

D.杨炼

2.下面不属于“归来者”作家的是()。

A.王安忆

B.王蒙

C.张贤亮

D.高哓声

3. 下列属于五六十年代反映解放战争的四部长篇小说之一的是( )。

A.《林海雪原》

B.《三里湾》

C.《党费》

D.《百合花》

4. 属于“十七年”的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作家是( ),他的作品有《黎明的河边》等。

A.马烽

B.李准

C.峻青

D.杜鹏程

7.( )是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

A、《创业史》

B、《山乡巨变》

C、《红旗谱》

D、《三里湾》

10.( )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具有英雄史诗精神。

A、《红旗谱》

B、《播火记》

C、《保卫延安》

D、《红豆》

12.五六十年代具有民族特征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史诗风格的作品是( )

A.《红旗谱》

B.《许茂和他的女儿》

C.《创业史》

D.《赖大嫂》

14. 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

A. 《红旗渠》

B.《青山保林》

C.《青春之歌》 D《红岩》

16.下面哪部作品运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

A.《放声歌唱》

B.《回延安》

C.《雷锋之歌》

D.《南泥湾》

17.《茶馆》中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一心走“实业救国”道路的是( )

A王利发 B 常四爷 C秦仲义 D宋思子

20.“伤痕文学”因下列哪位作家写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

A、刘心武

B、卢新华

C、张洁

D、王蒙

21.新时期以其巨大震撼力和自剖精神震动文坛的巴金的随笔集是()

A 、《随想录》 B、《新声集》 C 、《巴金近作》 D、《创作回忆录》

22.《桂林山水歌》的作者是()。

A.贺敬之

B.闻捷

C.李季

D.公刘

23.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圣经>》

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公刘的《哎,大森林》

27.“我的心不禁一颤,多么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物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句话出自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

A.杨朔《荔枝蜜》 B秦牧《蜜蜂的赞美》

C刘白羽《日出》 D杨朔《茶花赋》

28.被称为“大跃进运动的战鼓”之称的诗人是(C )

A.郭小川

B.贺敬之

C.闻捷

D.艾青

29.1959年,郭小川的_真实地揭露了自己思想感情上的矛盾。A

A.《望星空》

B.《昆仑行》

C.《林区三唱》

D.《投入火热的斗争》

31.作为《台北人》的首篇,并表现了《台北人》的价值取向的作品是( )。

A.《孽子》

B.《永远的尹雪艳》

C.金大奶奶

D.《孤恋花》

32..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 C )

A. 《红旗渠》

B.《青山保林》

C.《青春之歌》 D《红岩》

33.下列哪部不是王安忆的作品? ( )

A.《荒山之恋》

B.《长恨歌》

C.《小鲍庄》

D.《风景》

34.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优秀长篇,被誉为“英雄史诗”的优秀长篇是(D)

A.《红岩》

B.《红日》

C.《林海雪原》

D.《保卫延安》

35. 以下不属于“第四种剧本”的是( )。

A.《布谷鸟又叫了》

B.《同甘共苦》

C.《还乡记》

D.《杜鹃山》

36.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叙述革命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小说是()。

A.《红旗渠》

B.《青山保林》

C.《青春之歌》

D.《红岩》

37.在香港作家中,首次大胆尝试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是( )。

A.黄春明

B.孙甘露

C.刘以鬯

D.西西

38.“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出自北岛的哪一首诗?( C )

A.《同谋》

B.《结局和开始》

C.《回答》

D.《履历》

39.《腊月?正月》的作者是( C )。

A.张贤亮

B.郑义

C.贾平凹

D.靳凡

40、被称为“一部民族的秘史”的小说是()

A《古船》 B《绿化树》 C《北方的河》 D《白鹿原》

41、以下革命军事题材小说中,富于浪漫主义传奇色彩的是( B )。

A.《红日》

B.《林海雪原》

C.《保卫延安》

D.《百合花》

42、在反思文学创作中,往往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对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进行理性

反思的作家是( A )。

A.王蒙

B.汪曾祺

C.高晓声

D.王安忆

43、“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的提出者是( C )

A秦牧 B刘白羽 C杨朔 D、吴伯箫

45、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D )。

A .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46.莫言“诺贝尔奖”的获奖作品是( )。

A.《檀香刑》

B.《丰乳肥臀》

C.《蛙》

D.《官人》

一、填空题

1.文艺界中十分出名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白毛女》

《龙江哨》《红色娘子军》《海港》和《奇袭白虎团》。

八大样板戏包括有现代京戏《红灯记》等六部,以及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

2.当代文学开始的标志是(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3.五十年代,在诗歌形式上进行积极探索,对诗体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的诗人是郭小

川。

4. 1951年文艺界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开启了名为讨论、实为批判的大规

模群众政治文艺斗争的先河。

或1951年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5.1957年春,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的在南京上演,该剧充满诗

情画意,是一部打破话剧创作陈规陋习的抒情喜剧。

6.建国初期,文艺界展开的“四大批判”是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萧也牧《我们夫妇

之间》的批判、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和对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批判。

7.在寻根小说阶段,王安忆的力作是《小鲍庄》。

8. 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这次大会被称为“中国当代文学

的伟大开端”

9.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三种叙事模式为《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们的女儿们》模式。

10.被称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的作品是《百合花》。

11.我国五、六十年代的诗歌总体特色可以概括为“颂歌”与“战歌”。

1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和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13.1957年“反右”扩大化之后,许多作家都转向了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主要收获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老舍的《茶馆》等。

14.在17年小说中,具有较高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的八个长篇小说简称为:“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15.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政治抒情诗的普遍结构是中国式的“铺排”和苏俄式的楼梯体。

16.贺敬之的诗歌分为两类,一种是抒情短诗,另一种是长篇政治抒情诗。

17.我国的第一部民族新歌剧是《白毛女》。

18.郭小川是共和国第一代杰出的诗人,其诗歌善于采用“楼梯式”,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郭小川是60年代政治抒情诗的突出代表,因其诗歌充满昂扬向上的战斗精神,而被誉为“战士诗人”。

郭小川被誉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思想者、战士诗人

19.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和以周立波为代表的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

20. 被誉为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铁笔圣手”和“语言大师”的作家是(赵树理)。

21. “十七年文学”中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 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22.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吸收、改造、发展楚辞、汉赋中的有益因素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被称为“郭小川体”。

诗人闻捷的成名作《天山牧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

诗人闻捷的爱情诗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

23.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是老舍的___《茶馆》_____。

24.___第四种剧本______指的是一批敢于突破禁区大胆表现人情和人性,大胆地干预生活,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的剧作。

25.十七年散文著名的“吴南星”是吴晗、邓拓、廖沫沙的集体笔名。

26.在60年代初的“散文复兴”中,被称为“散文三大家”的是杨朔、__秦牧_____和刘白羽。

27.五六十年代的杂文创作中,较值得关注的是由__邓拓____、吴晗和廖沫莎构成的“三家村”杂文。

29.被称为“远东戏剧的奇迹”的话剧是(《茶馆》)。

30.田汉的作品_《关汉卿》_______中突出了主人公“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的不屈不挠性格。

31.描写抗美援朝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杨朔的_《三千里江山》_______。

32.王安忆的“三恋”是( 《小城之恋》 )、(《荒山之恋)、(《锦绣

谷之恋》)。

33.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

34. 在“文革”的地下文学中,影响最大的知青诗人是食指,在他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组织是白洋淀诗群,而传抄最为广泛的小说则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35. 中国先锋小说潮流在语言形式、叙述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尝试,在小说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是马原。

36.1977年11月(刘心武)的短篇小说( 《班主任》 )在《人民文学》发表,标志着“伤痕文学”的发端。

37.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了茹志鹃创作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

38.改革文学是80年代初期的又一主题,开改革文学之先声的作品是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39.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被解放出来的汉语的特质,使汪曾祺的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如《受戒》。 40._____韩少功___的《爸爸爸》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

41.______马原__是先锋派小说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

马原广泛地采用_“元叙述”_____的手法,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

先锋小说的艺术特征表现为__反传统______ 。

42.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当属陈忠实的《白鹿原》。

43.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集中体现了从先锋叙事到现实关怀的转型。

44.十七年著名的红色经典“三红一创”,其中是“一创”指的是《创业

史》。

45. 《谪仙记》是白先勇发展期最优秀的小说,作品描写了国民党官宦后裔李彤漂泊美国的人生遭际。

46.80年代诗坛,最具美学价值的是朦胧诗,一开始便呈现出与中国传统诗歌不同的美学原则。

47.莫言的《红高粱》,是继《白鹿原》之后出现的另一部重要的新历史小说

48.王安忆的《长恨歌》填补了《传奇》《半生缘》以后数十年海派小说的空白。 49.西川、海子、骆一禾一起被誉为北大诗人“三剑客”

50.《鹿鼎记》的作者是金庸

53.“文革”开始到70年代初,“革命样板戏”是官方提倡最力、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

54.《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常四爷。

55.冯雪峰誉为“真正可以称得上英雄史诗的”作品是保卫延安。

56.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尖锐深刻地提出了现实生活中知识分子的境遇问题的小说是《人到中年》

57、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当代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力作,在社会中引起轰动,获得第三届矛盾文学奖。

58. 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是高行健

59. 1953年,青年作家李准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60.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批判,是对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61. 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62. 1976年4月(丙辰清明〉出现的“天安门诗歌”运动,代表了人民怒不可遏的心声,是那十年间最为激动人心的辉煌乐章。

63. 《青春之歌》是建国后第一部以青年知识分子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64.是梁斌的长篇小说《红旗谱》中的主要人物。

65.《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是用信天游写成的一首抒情诗。

66. 《创业史》中刻划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梁三老汉。

67. 《茶馆》写了一个正派、淳朴、刚直、勤恳、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的满族人是常四爷。

68. 80年代初,王蒙的《春之声》、《夜的眼》、《蝴蝶》等作品以意识流手法为特征,突出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发展了中国小说的创作,形成了一种文学时尚。

69. “文革”的导火索是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的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70.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

71.地主冯兰池与冯贵堂两父子都是梁斌的小说《红旗谱》中的人物。

小说是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72、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写出了生存中的噩梦般的恶与丑陋的景象。

73、北岛的诗歌《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

74.被称为“远东戏剧的奇迹”的话剧是(《茶馆》)

75..“第四种剧本”的主要作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

76..秦牧的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77.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思想主题的双重性体现了民间立场的曲折表达。

78. 作家陆文夫善于从普通人带喜剧色彩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深层的悲剧因素,轻松中见锋芒,笑声中有反省,他自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79. 高晓声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简答题

1..简析《活动变人形》中的“多余人”倪吾诚形象。

(1)封建文化的戕害、旧的精神思想使他在现实面前麻木顺从

(2)对西学的一知半解,暴露出知识分子的劣根性。

(3)倪吾诚是现代知识分的比喻,是历史、文化夹缝中的“多余人。”

(4)结合作品。

2.朱老忠形象分析

朱老忠是一个跨跃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里,他从父辈那里继承豪爽正直、刚毅不屈的斗争精神,传统的农民英雄的性格特点在他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实践中,他增长了斗争的才干,提高了革命的觉悟,最终成为一个具有高度的

共产主义觉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①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②朱老忠有一句口头禅“出水才见两腿泥”其中除了蕴有韧性精神之外,还有一种必胜的信念。③小说在表现朱老忠韧性的同时,还表现了他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心肠:讲义气、重团结、救危扶困、舍己为人。为了支持好友严志和的儿子江涛去保定二师读书,他不惜卖掉自己家的一头耕牛;运涛参加革命后被捕入狱,严志和家遭到灾难,朱老忠挺身而出,带领江涛千里迢迢去济南探监。

3.. 简析小说《锻炼锻炼》思想主题的双重性。

《锻炼锻炼》是赵树理反映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的背景是“大跃进”的高潮时期,作者既被空前的劳动建设热情所鼓舞,同时也对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深怀忧虑。但这种忧虑和思考又无法正常表达,只能以正话反说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出作家的民间立场,从而形成了作品的显在和潜在的双重主题。

显在主题:批判农民中的落后思想,赞扬和肯定了农业社副主任杨小四等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批评和否定了农业社主任王聚海‘和事不表理’工作方式”。主题思想只是正面的、表面的、显在的

潜在主题:作品从侧面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农村假大空的浮夸风、隐晦地肯定了被批评否定的王聚海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方式的合理性,婉转地批评了杨小四等人的工作作风。这种潜在主题的出现,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4.简析人物形象陈奂生。

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美好品格。

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物质生活的好转使他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因为是活刚有好转,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大二下期重点考点

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 名词解释: 新时期重要文艺现象。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深刻揭示了极左路线给青少年一代造成的严重内伤,提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这一社会问题。此后不久,卢新华又发表短篇小说《伤痕》,揭示极左路线对人的命运迫害和心灵摧残。继之,我国文坛上便相继出现了描写十年动乱给党和国家造成的灾难、着重表现极左路线给人民生活命运特别是思想心灵造成创伤的文学,被称之为“伤痕文学。” 开山之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人物形象有谢惠敏和宋宝琦 代表作: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 反思文学 名词解释: “反思文学”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在新时期出现的第二个文学思潮;代表性作家作品有,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贤亮的《灵与肉》等。作品着重对“文革”、十七年甚至更早的历史事实进行思考,从而在

意识形态、国民性等方面挖掘现实问题的根源,展开对“人”的价值的思索。 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茹志鹃的小说创作风格也由清新俊逸转变为严峻 代表作有: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布礼》、《蝴蝶》,路遥的《人生》,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谌容的《人到中年》(讲述了中年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代表人物是陆文婷,还描写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的形象)改革文学 名词解释: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许多作家开始把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关注现实中的改革发展,形成了风行一时的“改革文学”;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被公认为“改革文学”的开篇之作;着重表现对农村和城市改革出现的新气象的肯定,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障碍和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社会、时代的广泛思索。其他如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何士光的《乡场上》、贾平凹的《鸡窝洼的人家》、柯云路的《新星》等。 开山之作: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主人公乔光朴,乔光朴和作者其他作品中的车篷宽、高盛五、牛宏、宫开宇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 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 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 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 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 一、人性论。(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 《变态心理学》 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 (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 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 一、 创办刊物 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 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 倡 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 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学期复习题集(含答案)[1]讲课教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学期复习习题集 一、填空题 1.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鸳鸯蝴蝶派的主流是言情小说,还有一个坏的支流,就是黑幕小说。专以揭露阴私、进行人身攻击为能,钱玄同、周作人曾撰文加以批判。 3."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诗集《女神》便是它喷发出来的璀璨珠玉。 4.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提升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 5.1921年成立的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高潮期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6.湖畔诗社是1922年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等。 7.《昨日之歌》是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 8.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9.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0.在初期象征诗派诗人中,李金发是全面探索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并全力创作、实验象征主义诗歌的探路者。 11.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2.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13.浅草(沉钟)社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 14、如果说《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呐喊”,那么写于1921、1922年间的《星空》就是郭沫若诗歌的“彷徨”。 15.《野草》中的《腊叶》“是为爱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鲁迅自语)。 16.冰心的散文比她的小说、诗歌更有成就。1926年出版的《寄小读者》,为她赢得了很大的声誉,15年间发行了36版。 17.《弃妇》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象征主义诗歌,为其代表作。 18.文学革命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五四”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为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一为封建复古主义思潮。 20.被“五四”的惊雷震上文坛的冰心,是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探究人生意义的热忱的。 23.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24.1915年《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5.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1924-26年间,是鲁迅思想矛盾加剧,进行上下求索时候的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 (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 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 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五四”时期的封建复古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林纾(琴南)。1919年,他发表《致蔡鹤卿书》,攻击新文化运动,又发表小说《荆生》,《妖梦》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蔡元培在《答林君琴南函》中提出了著名的“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 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实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双重革新,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开放。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 1921年以后,文学革命篷勃发展,社团和报刊大量涌现。 1912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社团,其主要文学主张是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对新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1年创造社成立,是文学革命中出现的最大的浪漫主义社团。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提倡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1925年后,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也是一个浪漫主义的社团。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三美”主张,后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1928年以后的新月派提出“健康”与“尊严”的原则,与左翼文学发生论争。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致力于现代白话散文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准备2

A类问题 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具有封建性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他 在几重挤压的环境下为求生存而形成的性格的多重性使得形象有多侧面的立体感:一,吴荪甫具有刚强和软弱这两个方面的性格,似强实弱,外强中干,他有英雄性的一面: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果敢、自信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有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也有非英雄的自私,怯弱甚至残酷。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它既有被压迫的一面也有压迫者的以一面。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 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勇敢的叛逆者,满怀热情的不成熟的革命者。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 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他热爱国家,追求科学与民主,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具有很强的民主精神,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办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他的思想性格带有“五四”时期一般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狂热性的弱点。他并不是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思想仍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③《日出》话剧剧本,四幕话剧,曹禺作于1935年,曾获《大公报》“文艺奖金”。《日出》是曹禺先生以30年 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现实主义力作。《日出》以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广的历史内容在曹禺剧作中居于领衔地位。剧本没有主角,而是以陈白露和方达生为中心,以陈的客厅和三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所,把社会各阶层各色人等的生活展现在观众面前,揭露剥削制度“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本质。在艺术创作上,作者采用横断面的描写,力求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日出》具有纪实性特点,一切都像生活本身而不像“戏”。《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题: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市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揭露金钱社会对人的毒化吞噬与残杀。 二、描绘“不足”者的备受欺凌。剧本描写了许多弱小者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品性。 把“鬼”似的人们生活的天堂与“可怜的动物”生活的地狱加以强烈对照,揭露出这个现代社会的畸形,不公正。作品“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并且使戏剧冲突尽可能地趋于自然贴近生活本身,暴露了整个社会制度的罪恶,并表现出对光明未来的某种理解和向往,在《日出》中,要证明一个根本观念:在金钱欲望无孔不入的腐蚀之下,社会几人的精神本质都产生了极大的差异,任何人的命运乃至整个社会的命运都被金钱疯狂操纵着,“人道”与“天道”完全背离。 ④《北京人》1941年出版的三幕剧,显示了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打到新的高度,《北》以曾家的经济衰 落为串联全局矛盾冲突,并透过这些冲突,深入封建家庭这一躯体深处,着力反映出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人物语言简洁凝练,具有委婉深长的抒情诗意,剧本运用了独具蕴涵的象征意象和手法,以“北京人”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三种“北京人”,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全剧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营养又具有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特色,“平淡的人生的铺述”是该剧的主要特征,它标志着曹禺戏剧的民族风格达到了新的美学境界,是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 ⑤《月牙儿》是老舍根据自己被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的主要情节改写的,小说展示了母女两代相继被 沦为暗娼的悲剧,发出了对非人世界的血泪控诉。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描写精致入微,贯穿全作的“月牙儿” 犹如一首乐曲的主旋律,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组织素材,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既加强了情节的韵律感,又使小说从头至尾洋溢着一种凄清哀婉的情愫,颇有散文诗之风,其艺术魅力震撼人心,历久不衰,《月牙儿》还显示出老舍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功力,是新文学的短篇小说中的精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考试和答案 1 / 13

————————————————————————————————作者:————————————————————————————————日期: 2 / 13

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A]《怀旧》[B]《狂人日记》 [C]《阿Q正传》[D]《孔乙己》 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 [A] 诗歌[B]小说[C]散文[D]甲骨文 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 [A]叶圣陶[B]冰心 [C]王鲁彦[D]彭家煌 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的形象。 [A]“多余人”[B]“彷徨者”[C]“精神者”[D]“零余者” 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A]《一九三零年春上海》[B]《莎菲女士的日记》 [C] 《水》[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 [A] 《蕙的风》[B] 《春的歌集》[C]《湖畔》[D]《女神》 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 [A]萧乾[B]冯雪峰 [C] 陈独秀[D]瞿秋白 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上海[B]北京 [C]广州[D]香港 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A]陈独秀[B]鲁迅 [C]赵家璧[D] 茅盾 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A] 《老张的哲学》[B] 《四世同堂》 [C] 《二马》[D]《断魂枪》 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A]老舍[B] 沈从文 [C]巴金[D]茅盾 12、下列不属于“新感觉派”作家的是()。 [A] 曾虚白[B]穆时英 [C]施蛰存[D]刘呐鸥 13、樊家树、沈凤喜是张恨水的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金粉世家》[B]《啼笑因缘》 1 / 13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试题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D) A.《语丝》 B.《小说月报》 C.《创造》季刊 D.《新青年》 2.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C) A.南国社 B.春阳社 C.春柳社 D.民众戏剧社 3.左联成立后,文坛上出现的“民族主义文学”是一个(A) A.国民党的文学派别 B.民族主义者的文学派别 C.抗日救亡的文学派别 D.民族统一战线的文学组织 4.郭沫若的诗集《恢复》写于(D) A.“五四”时期 B.“五卅”时期 C.北伐大革命高潮时期 D.大革命失败后 5.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是(D) A.忠于历史事实的客观描绘 B.戏说历史的主观编造 C.赋予历史以象征色彩 D. 浪漫主义和诗情 6.“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C ) A.美国文学 B.中国古代文学 C.俄国文学 D.日本文学 7.郁达夫30年代的小说《迟桂花》主要表现了(C) A.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B.性苦闷的情绪 C.隐逸的思想 D.追求革命的思想 8.朱自清发表于“五四”之后的抒情长诗是(A ) A.《踪迹》 B.《毁灭》 C.《火把》 D.《北游》 9.许地山的《空山灵雨》是(B) A.小说集 B.散文集 C.童话集 D.诗集 10.老舍所属的民族是( D.满族 11.《爱情三部曲》指的是(C) A.《新生》、《萌芽》、《灭亡》 B.《雾》、《雷》、《电》 C.《雾》、《雨》、《电》 D.《雨》、《电》、《雷》 12.巴金创作于抗战时期的作品是(C) A.《灭亡》、《新生》 B.《激流三部曲》 C.《火》三部曲 D.《爱情三部曲》 15.下面属于沈从文小说《边城》的一组人物是(A ) A.翠翠船总傩送老船夫 B.夭夭傩送老船夫天保 C.翠翠王团总老船夫滕长顺 D.萧萧傩送船总老船夫 16.沈从文小说《丈夫》表现的思想内涵是(B) A.对封建男权主义的批判 B.对穷苦人不幸命运的同情与追问 C.对都市文明的批判 D.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7.曹禺描写复仇的一部话剧是(C)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18.下面属于《雷雨》的一组人物是(B) A.周朴园侍萍愫方 B.周朴园鲁大海四风 C.陈白露蘩漪周朴园 D.周萍蘩漪方达生 19.曹禺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社会的剧作是(B) A.《雷雨》 B.《日出》 C.《北京人》 D.《原野》 20.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的前面》的作者是(A) A.胡也频 B.柔石 C.洪灵菲 D.茅盾 21.散文集《画廊集》的作者是(A) A.李广田 B.何其芳 C.陆蠡 D.丽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