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年考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A.十六世纪中叶

B.十七世纪中叶

C.十八世纪中叶

D.十九世纪中叶(1848)

2.通常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3.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4.只承认静止,不承认运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5.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C.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D.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它是()

A.人的自觉活动

B.多数人参与的活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D.社会性的活动

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首要的基本关系是()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8.国家是代表( )

A.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

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

D.统治阶级利益的

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 )

A.社会意识可以超前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

10.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竞争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1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12.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3.资本有机构成可以用公式( )

A. C(不变资本)∶V(可变资本)表示

B. V∶C表示

C.Pm∶A表示

D.m/V表示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

A.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

B.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15. 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工资是()

A.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B.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D.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新价值

16.金融寡头在政治领域中的统治是通过()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代理制 D.企业联合

1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A.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B.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

C.计划经济取代商品经济

D.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18.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是( )

A.改革

B.暴力

C.改良

D.和平

19.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包括( )

A.圣西门

B.莫尔

C.傅立叶

D.欧文

20.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描述正确的是( )

A.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方法一样

B.揭示人类社会特殊规律的基础之上

C.立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D.对未来社会特征作了详尽的描述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A

A.《共产党宣言》

B.《资本论》

C.《法兰西内战》

D.《德意志意识形态》

3.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指()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4.时间和空间()C

A.同物质运动无关系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的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5.真理和谬误相互贯通的含义是()B

A.真理中包含谬误

B.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二者没有确定界线

D.二者有确定界线

6.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A.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B.是不可靠的

C.没有客观依据

D.是感官自生的

7.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B.从个性认识到共性认识

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否定阶段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8.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其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 ) B

A.政治关系

B.生产关系

C.阶级关系

D.思想关系

9.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 )

A.是否符合经济基础的要求

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是否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D.是否符合统治阶级的愿望

10.商品的本质因素是()B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1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以()为尺度。D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2.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D.使用价值和价值

13.某企业工作日为12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6小时。现在工作日长度不变,必要劳动时间从6小时缩到3小时,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4.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A.生产相对过剩

B.生产绝对过剩

C.供给大于需求

D.需求大于供给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

A.能够实行经济计划化,消除经济危机

B.能够改变资本主义性质,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C.能够改善人民生活,使劳动者摆脱受剥削的地位

D.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调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

17.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是()

A.有利于所有国家 B.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C.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D.有利于社会主义国家

18、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B

A.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B.与资本主义民主没有关系

C.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D.需要历史过程

19.是谁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命名为“社会主义社会”的?( )

A.马克思

B.毛泽东

C.恩格斯

D.列宁

20.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 )D

A.中国

B.南斯拉夫

C.朝鲜

D.苏俄

2.下列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D.科学发展观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一元论与多元论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物质性

C.客观性

D.运动性

5.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到感觉和物”是()A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7.真理的检验标准是( )C

A.大多数人的意见

B.专家的意见

C.实践

D.逻辑推理

8.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C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英雄人物

9.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 )D

A.国家政治制度

B.国家立法司法制度

C.国家行政制度

D.国家政权

11.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A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B

A.机器设备 B. 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某工厂工作日为10小时,其中,原来工人挣得自己工资的工作时间为5小时,现在工作日不变,工人挣得自己工资的劳动时间缩短到4小时,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 )A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20%增加到150%

D.从120%增加到200%

15.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 )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和职能是使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

16.垄断时期,市场上的价格围绕()自由波动。C

A.生产价格 B.垄断价格 C.价值 D.交换价格

17.下列不属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是()C

A.代表资产阶级的总体利益 B.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调整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8.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需要()A

A.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

B.以当时当地的条件为转移

C.吸收本国传统文化精华

D.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文明成果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消费资料分配的揭示是()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平均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计20分)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为人民服务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实事求是

D、实现共产主义

2、下面关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正确的是() C

A、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

C、在实践中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

D、不坚持,盲目发展马克思主义

3、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

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B、阶级斗争

C、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

D、科学实验

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A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一切从实际出发

D、实践的观点

5、哲学史上两个根本对立的基本派别是()C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一元论和二元论

7、关于真理和谬误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D

A、真理中包含谬误

B、二者没有确定界限

C、二者没有任何关系

D、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8、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9、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不包括()D

A、劳动资料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0、使用价值是商品的()D

A、社会属性

B、本质属性

C、特有属性

D、自然属性

11、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

A、正比、反比

B、正比、正比

C、反比、正比

D、反比、反比

12、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C

A、工人的劳动

B、工人的必要劳动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不变资本

13、某企业工作日为8小时,原来的必要劳动时间为4小时。现在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企业的剩余价值率就会()A

A、从100%增加到150%

B、从100%增加到200%

C、从100%增加到250%

D、从100%增加到300%

1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D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B、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C、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5、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输出占主导地位。C

A、借贷资本

B、生产资本

C、商品资本

D、垄断资本

16、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

A、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后进程大大加快了

B、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发展中国家具有更大的发言权

C、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

D、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

1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C

A、唯物史观的确立

B、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18、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D

A、无产阶级专政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解放发展生产力

D、人民当家作主

1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解放发展生产力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20、在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三大差别”必然消失,这“三大差别”不包含()C 三大差别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

A、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贫富差别

C、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是否承认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D.是否承认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

A.运动

B.时空

C.意识

D.客观实在性

5.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万物”,这是:()D

A.多元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6.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的含义的是:()B

A.实践是“自我”产生“非我”(客观世界)的活动

B.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

7.客观规律与人的活动关系是:()C

A.人可以改变规律

B.人可以创造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

B.社会历史性的观点

C.机械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D.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

1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是终级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这说明:()D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一元性

C.真理具有绝对性

D.真理具有相对性

1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B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12.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理论发现是:() C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

A.必要劳动时间

B.剩余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C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17.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值的构成问题;

D.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

19.()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社会主义民主

D.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20.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阶段 A

A.社会主义发展阶段

B.资本主义阶段

C.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D.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3.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回答,可以划分为()D

A.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 一元论与多元论

D.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一切事物都是转瞬即逝

C.从根本上说事物是静止不变的

D.事物只有运动,没有静止

5.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9.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阶级斗争

D.革命和改革

10.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是()。A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

C.简单劳动

D.复杂劳动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18.无产阶级革命主要的基本的形式是()B

A.改革

B.暴力

C.改良

D.和平

19.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不包含()D

A.解放发展生产力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

C.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D.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

20.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C

A.夺得国家政权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实现共产主义

D.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10、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4、矛盾范畴所包含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15、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

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革命阶级向反动统治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斗争

8、既承认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又承认人的活动作用的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在1 9 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 1 C、中国D、俄国

1 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11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

1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1 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

8、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 C )。

A.唯物论 B.唯心论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9、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 A )。

A.形而上学不变论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10、荀子说:“与合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表明( B )。

A.人的意识具有客观性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C.人的意识具有对象性 D.人的意识具有主观性

11、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D )。

A.自然界 B.人类社会C.精神 D.实践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于它揭示了( B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结构和层次 D.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16、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A )。

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 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

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 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A )。

A.能动的反映论 B.经验论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1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论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19、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C )。

A.可知论学派 B.不可知论学派

C.唯理论学派 D.经验论学派

20、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B )。

A.唯理论学派 B.经验论学派

C.唯物主义阵营 D.唯心主义阵营

21、真理是( D )。

A.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人们有用的观点或理论 D.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22、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D )。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23.、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B )。

A.认识的任务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C.认识的任务在于运用客观规律解释世界

D.只要了解了客观规律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

25、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B )。

A.决定作用 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27、社会形态是指( C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1、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属性 D.意识特性

32、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A )。

A.人的社会关系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人的自身需要

33、商品经济是( C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34、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D )。

A.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B.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社会分工与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5、价值的实体是( B )。

A.具体劳动 B.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 D.社会劳动

36、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D )。

A.有不同的使用价值B.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3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在的社会正常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D )。

A.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38、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

A.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3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C )。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4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特点是,随着其使用价值的消费( D )。

A.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全部丧失

B.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

C.只会创造出新的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D.会创造新价值,并且创造出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C )。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42、绝对剩余价值是( C )。

A.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C.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作日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4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 B )。

A.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C.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

D.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4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C.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

D.生产过多超过劳动人民需要的矛盾

4、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c )

A.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D.一部分哲学的基本问题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意识能动性的观点是( c )

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

B.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

D.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

8、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c )

A.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统一

B.认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9、一切依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 d )

A.把外因作为事物变化根据的形而上学观点

B.否认主观能动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C.右倾机会主义的“唯条件论”观点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 )

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1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C )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

1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强调(C)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B )

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

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14、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 )

A.永恒性C.不变性D.终极性

16、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B )

A.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18、“谋事在人,成事在天”(B)

A.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C.唯意志论的历史观

D.循环论的历史观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2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A)

B.必然性可以转化为偶然性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

D.事物发展是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过程

C)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25、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2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27、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B )

A.商品与商品的对立

C.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

D.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对立

28、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后,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提高了,而从价值量考察则( C )

A.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总的价值量提高

B.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总的价值量提高

A.只有出现了货币,商品价值才得到了外在表现

C.货币可以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时间准确表现出来

D.价值的内在尺度只有通过外在尺度才能表现

30、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C )。

A.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内

B.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D.劳动力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31、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C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延长工作日长度的结果

32、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了剥削,是由于它( A )。

B.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采取了支付的形式

D.是劳动者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33、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表现为( A )。

B.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比率

C.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率

D.生产资本与流通资本的比率

3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是(C )。

A.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B.企业内部组织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D.生产劳动的直接私人劳动性质与间接社会劳动性质之间的矛盾

3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A )。

D.商业资本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38、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A.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具有较高的精神文明

C.它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

D.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以在旧社会的内部孕育生长起来

39、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D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4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D )

A.处于绝对自由的原始社会状态

B.不再受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支配的状态

C.允许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状态

8 .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A .马克思

B .亚当·斯密

C .大卫·李嘉图

D .威廉·配第

11.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

A .费尔巴哈

B .傅立叶

C .欧文

D .圣西门

13 .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 .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 .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 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3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

A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5 .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 .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

A .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 .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 .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 .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B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C

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 .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 .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 .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 .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A .抛弃

B .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 .纯粹的否定

D .既克服又保留

13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D

A .方向和道路

B .形式和状态

C .结构和功能

D .源泉和动力

1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A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C

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 .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 .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 .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D

A .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 .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 .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 .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 .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B

A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 .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 .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 .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19 .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

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 .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 .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C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A .生产资料所有制

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D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C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 .上层建筑是指()D

A .社会的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社会生产关系

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 .社会形态是() 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C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D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 .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 .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 .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 .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A .唯心主义的观点

B .折中主义的观点

C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巧.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A .阶级斗争史

B .思想发展史

C .劳动发展史

D .文化发展史

16 .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A .思想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政治范畴

D 文化范畴

17 .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

A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 .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 .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A .占人口大多数

B .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 .具有先进思想

D .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 .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A .经济条件

B .法律制度

C .传统观念

D .文化水平

20 .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A .纯粹偶然的

B .纯粹必然的

C .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 .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1 .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 .使用价值

B .价值

C .交换价值

D .价格

2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3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 .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 .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4 .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 ,价值规律

B .剩余价值规律

C .竞争规律

D .货币流通规律

5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A .有使用价值的不一定有价值

B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对它的购买消费者而言的

C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D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6 .如果部门劳动生产率下降,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

A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

B .使用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C .价值量增加,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增加D.价值量减少,单位产品的价值量减少

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8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 .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

B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

C .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D .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

9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作用是通过()

A .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B .消费者之间的竟争实现的

C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实现的

D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的

10 .在商品经济中,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支出必须借助于()

A .具体劳动

B .剩余劳动

C .商品的生产形式

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1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2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13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14 .资本集中的方式是()

A .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

B .竟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C .竞争和信用

D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5.资本主义地租是()

A .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 .企业利润转化来的

16 .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

A .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 .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 .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 .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17 .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A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

C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18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 .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19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现出周期性的原因在于()

A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B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特点

C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周期性

D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20 .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

A .原料和燃料

B .辅助材料

C .机器设备

D .商业设施

21 .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

A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B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C .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

D .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

22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

A .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

B .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

C .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

D .剩余价值率提高了

23 .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A .政治职能

B .经济职能

C .社会职能

D .对外交往职能

24 .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A .民法

B .宪法

C .刑法

D .行政法

25 .美国采取权力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立法权属于()

A .国会

B .总统

C .最高法院

D .最高检察院

26 .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的实质是()

A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权

B .每个公民都能通过竞选参与政治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

C .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关系和矛盾的重要措施

D .人民当家作主

27 .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

A .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B .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

C .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

D .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

28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 .文学、艺术和宗教

B .道德、伦理

C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 .哲学、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人们先设计图纸,然后根据图纸施工建成大楼,这说明()

A.意识决定物质

B.意识创造物质

C.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D.意识依赖于物质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3、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A.真理具有客观性

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4、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

A.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概括和总结

C.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D.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作用

5、“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是说()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相适应

6、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原理

C.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D.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8、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作否定回答的是()

A.不可知论者

B.所有唯心主义者

C.唯物主义者

D.可知论者

9、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

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 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

10、中国古代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是一种()

A.抹煞事物质的稳定性的相对主义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绝对主义的观点

11.“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A.矛盾普遍性原理

B.运动、发展的原理

C.普遍联系的原理

D.矛盾特殊性原理

12、“如果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13、“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这段话告诉我们()

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 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

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

D.要抓住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14、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C.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15、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这说明()

A量变是质变的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变和质变相互包含D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管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管理学概论考试试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一、判断(10个,每个 1分,共 10分) 1、从生产过程来看,技术创新可划分为要素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和产品创新。 2、甘特图是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横道图。 3、力场分析理论是波特提出来的。 4、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权力的分配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制度分权和授权。 6、当一个人以他人的期望为行为准则时,那么他的道德阶段处在惯例阶段。 7、管理幅度、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当组织规模一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正比关系。 8、现代企业管理学认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经营,而经营的核心是计划。 9、外部招聘比内部招聘的选择范围更大,因此,更容易找到优秀的人才。 10、决策理论学派是从Barnard创始的社会系统学派中独立出来的。 二、单选题( 20个,每个 1分,20分) 1、一个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具备() A、领导技能 B、组织技能 C、概念技能 D、人事技能 2、“管理就是决策”是 ( )的着名观点。

A、赫茨伯格 B、戴尔 C、西蒙 D、亨利 .福特 3、Max Weber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 A、人际关系理论 B、官僚组织理论 C、团体力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4、法约尔管理原则中,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这一原则是() A、统一命令原则 B、等级链原则 C、统一指挥原则 D、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原则 5、最先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法约尔 B、韦伯 C、甘特 D、泰罗 6、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汇总(全)

————————————————————————————————作者:————————————————————————————————日期: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和三个理论来源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法英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罗伯特·欧文)合理成分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物质定义及其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的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成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a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处于运动之中b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的状态c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简述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总之,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c.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的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发展的原因:内在矛盾性)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取得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最新管理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最新管理科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市场的含义是()。 A.商品买卖的场所,在一定空间下聚集了商品,便于买卖双方进行交易 B.各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生产关系 C.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的体现 D.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交换的总称 2、按照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 A.合理组织生产力职能和维护生产关系职能;B.计划职能和组织职能 C.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D.计划职能和控制职能 3、管理幅度是指()。 A.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下属的数目;B.一个主管能够直接有效的指挥下属的活动范围 C.一个主管直接或间接的指挥下属的数目;D.一个主管直接或间接的指挥下属的活动范围 4、下列关于直线-职能制与直线制、职能制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A.直线制各级领导人执行全部管理职能,不设职能机构与职能人员;直线-职能制虽然也不设职能部门,却为各级领导配置了职能人员 B.职能制管理职能不集中于企业主要领导人,而是由各职能部门去承担;直线-职能制的命令、指挥都集中在企业最高层 C.直线制适用于规模庞大、生产技术复杂、管理分工较细的企业;职能制则适用于人数较少、规模较小、生产过程不太复杂、生产技术简单的企业 D.三者中,职能制最有效率,直线制次之,直线-职能制效率最低 5、假设你是某企业的顾问,在企业原有产品需求增长率停滞或下降,原有产品市场集中程度高,扩张余地小或费用高的情况下,你会建议企业采用()战略。 A.集团化;B.产品差异;C.合资经营;D.多元化 6、()是指以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在决策的各个阶段根据目前状况和历史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 A.风险性决策;B.经验决策;C.确定性决策;D.主观性决策 7、依据购买者的购买用途的不同,可以将市场细分成()。 A.消费品市场和工业品市场;B.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 C.生产资料市场、消费品市场、工业品市场;D.生产资料市场和工业品市场 8、在关系营销中,频率营销属于( )级关系营销。 A.一;B.二;C.三;D.四 9、产品线是指()。 A.满足不同需求的多组产品;B.满足同类需求的一组产品; C.满足同类需求的多组产品;D.满足不同需求的一组产品 10、就汽车制造厂来说,如果生产轿车、卡车和大客车三类产品,而每一类产品又分别有三种、四种、五种型号,那么这个厂的产品宽度与深度分别为()。 A.宽度为3,轿车、卡车、大客车的深度分别为3、4、5 ;B.宽度为3,深度为12 C.轿车、卡车、大客车的宽度分别为3、4、5,深度为3 ;D.宽度与深度都为3 11、销售量大、面广的商品一般适用()的分销方式。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纲要 1、(1)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 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无产阶级 (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美国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及其基础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 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离异 C、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D、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2、(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3、(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2)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观: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意识的起源: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 D、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B、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意义:A、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 4、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管理学概论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8分) 1、谈谈内部审计作用的主要表现。 答:内部审计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二个方面:防护性作用和建设性作用。 防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避免因管理和控制的缺陷而带来的各种损失,揭露和制止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舞弊和欺诈行为;保证呈送给公司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据以决策的财务和业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因错误的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帮助改进风险管理,并为有效利用公司资源提供保证,防止资源的损失浪费;促进公司的方针、政策、指示和命令能够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遵守政府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规范,维护公司的社会声誉。 建设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督促被审单位建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实现目标的各种经营活动都得到有效控制,杜绝实际的和潜在的管理漏洞;针对控制系统的缺陷,提出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使已经达到有效控制目标的控制系统的控制成本最低;推荐更经济、有效的资源使用方法,帮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巩固经营成果和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公司的竞争能力;促进内部成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实现公司的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2、目标具有哪些特征? 答: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目标的特点。目标应符合SMART原则:明确的(specific)、可测量的(measurable)、行动导向的(action-oriented)、务实的(realistic)、有时间表的(time-related)。或称之PRAMKU。 3、企业应如何对待非正式沟通? 答: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途径以外的.不受组织层级结构限制的沟通方式。由于非正式沟通不必受原则.规定的限制,因此它在组织内通常比正式沟通还要重要和普遍。 非正式沟通的优点:(1)沟通形式多样,弹性大,速度快;(2)一些来自非正式沟通的信息,经常能使决策者更全面.准确地认识问题,提高决策的合理性;(3)通过非正式沟通,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改善成员的心态,提高工作积极性,从而改进组织绩效。 非正式沟通的缺点:<1)非正式沟通经常是在非常广的范围和非常多的个体之间发生,由于人们的技能.知识.态度的差异,所传信息常常失真和歪曲;(2)难以控制,一些不实的小道消息经过散布,会造成很坏的影响,破坏组织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非正式沟通在组织中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无法消除的。非正式沟通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管理者应了解它并学会利用它,发挥它在组织沟通中的积极的作用。小道消息对团体有有利的一面,但大多数情况下它对团体却是有害的,所以我们也应该掌握应对小道消息的方法。由于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正确答案:A A、19世纪四十年代 B、19世纪五十年代 C、19世纪六十年代 D、19世纪七十年代 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正确答案:A A、《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B、《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C、《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D、《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正确答案:D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正确答案: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6、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正确答案: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7、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正确答案: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8、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S)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正确答案:A

管理学概论(高升专)模拟题

管理学概论(专科)模拟题 一、单选共60题 第i题:领导实质是管理者对下属及组织行为的()。 A. 沟通力 B.交流力 C.影响力 D.协调力答案:C 第2题:高层管理者的主要工作是() A.决策 B.控制 C.协调 D.领导答案:A 第3题:按照管理职能在管理活动过程中的顺序来排列,管理职能可以排列成() A.计划—组织_领导—控制 B.组织—计划_领导—控制 C.计划_领导_组织—控制 D.领导_计划_组织—控制答案:A 第4题:“集中决策、分散经营”是下列哪种组织结构的基本思想() A.事业部制 B.职能制 C.直线制 D.直线职能制答案:A 第5题:为了消除腐败,某部门除了大力提倡工作人员严格自律之外,还一直实行着岗位轮换制度,规定处级以上干部在同一岗位二工作不得超过五年。这种做法可以认为是一种() A.反馈控制 B.前馈控制 C.现场控制 D.间接控制答案:A 第6题:在直线职能制垂直形态的组织系统基础上,再增加一种横向的领导系统,形成一种非长期固定性组织,这种组织结构形式被称为()A.事业部制B.矩阵制C.委员会制D.网络制答案:B 第7题:用工作轮换法来培训管理人员的好处是() A.使受训者了解企业务部门的业务内容和所需技能,并熟悉各部门的人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B. 了解企业管理与运行的全貌及各部门 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彼此的协同关系 C.培养出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与全局观念 D.以上A、B、C都是答案:D 第8题:管理幅度扩大、管理层次减少,反映了组织结构变化的哪一种趋势() A.网络化 B.扁平化 C.多元化 D.虚拟化答案:B 第9题:在下面的描述中,对决策的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A.决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一项工作 B.决策是SWOT分析 C.决策是组织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决策人自我目标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D.决策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战于千里之外”的工作答案:C 第10题:人文主义的管理思想最早体现在()。 A.泰罗的科学管理运动 B.梅奥的“霍桑试验” C.管理过程学派 D.管理权变理论答案:B 第11题:一车间主任,对自己手下人常说一句话:“不好好干回家去,干好了月底多拿奖金”。可以认为,车间主任把他的手下都看成了()A.只有归属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B.只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的人C.只有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 D.只有安全需要和尊重需要的人答1 B 第12题: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它们从低到高的了顺序是()。 A.生理的、安全的社交或情感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B.安全的、生理的、社交或情感的、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自尊的、社交或情感的、安全的和生理的需要 D.生理的、自尊的、安全的、社交或情感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答案:A 第13题:实施控制的第一步是()。 A.制定控制标准 B.衡量实际绩效 C.分析衡量结果 D.采取管理行动答案:A 第14题:团队型的领导风格是()。 A. 1.9 型 B. 9.1 型 C. 5.5 型 D. 9.9 型答案:D 第15题:激励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涉及一个叫做“保健因素”的概念,它指的是()。 A.能影响和预防职工不满意感发生的因素 B.能预防职工心理疾病的因素 C.能保护职工心理健康的因素 D.能影响和促进职工工作满意感的因 素答案:A 第16题:按信息传递的途径可分为()。 A.上行沟通、下行沟通 B.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C.平行沟通、斜向沟通 D.上行沟通、斜向沟通答案:B 第17题:传者采取某种形式把他所要传达的信息变成对方所能理解的信息的过程是()。 A.译码 B.反馈 C.传播 D.编码答案:D 第18题:针织服装商店设童装部、女装部、男装部,这种部门化的方法是()。 A.顾客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职能部门化 D.地区部门化答案:B 第19题:非确定型决策问题的主要特点在于()。 A.各方面所面临的自然状态未知 B.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未知 C.各方案在各自状态下的损益值未知 D.各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已知答1 C 第20题:下列哪种情形不应该考虑促进组织的分权()。 A.组织规模扩大 B.组织活动分散化 C.组织环境复杂多变 D.维护政策与命令的一致性答案:D 第21题: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基本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需要 D.自尊需要答案:A 第22题:在员工考绩中,允许员工参与确定自身绩效目标和评价自己工作情况的方法是()。 A.排队法 B.两两比较法 C.关键事件法 D.目标评定法答案:D 第23题:在人员的配备中,不需要考虑的人员配备原则是()。 A.公开招聘 B.因事择人 C.动态平衡 D.因才使用答案:A 第24题:激励过程的岀发点是()。 A.紧张感 B.目标 C.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D.不满意答案:C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其前身

是德国古典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精神只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最高形式。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运用客观规律。辩证法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实质上可以归结为以下3个规律:从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运动最普遍的规律的科学。运动的根源在于矛盾。矛盾双方只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之中。人们要认识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必须通过实践,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个别人的认识又是有限的,这个矛盾要在无穷无尽的、连绵不断的世代中解决。 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两者的结合构成生产力。人们在发展生产力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性质随着生产力的改变而改变。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等;所以每一个历史时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从原始公社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个人在历史上有一定作用,每个时代都需要而且能够创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笔记(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最新整理)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多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近代自然科学取得三大发现新成就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弃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多选)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 (多选)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 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马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充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多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马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济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多选)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对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多选)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多选)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作的《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

管理学概论试习题及答案

欢迎阅读一、判断(10个,每个1分,共10分) 1、从生产过程来看,技术创新可划分为要素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和产品创新。 2、甘特图是在霍桑试验基础上提出的横道图。 3、力场分析理论是波特提出来的。 4、技术技能对管理人员非常重要,因为它能使管理人员通过分析,确定问题所在,得出解决问题 5 6 7 8 9 10 1 A B C D、人事技能 2、“管理就是决策”是( )的着名观点。 A、赫茨伯格 B、戴尔

C、西蒙 D、亨利 .福特 3、Max Weber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 A、人际关系理论 B、官僚组织理论 C D 4 A B C D 5 A B C D 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出现,是管理学形成的标志 A、一般管理理论 B、科学管理理论 C、组织理论 D、人际关系学说

7、根据费德勒权变模型,下列对领导者有利的情景是()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不好,工作任务不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利弱; B、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好,工作任务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利弱; C、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好,工作任务不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利弱; D、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关系不好,工作任务明确,领导者的职位权利强; 8 A B C D 9、美国 A B C D 10元,市 A、3万件 B、4.5万件 C、6万件 D、7.5万件

11、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的决策倾向于() A、战略性、非程序化 B、战略性、程序化 C、战术性、程序化 D、战术性、非程序化 12 A B C D 13 A 14 A B C D 15、巴纳德代表的是() A、决策理论学派 B、社会合作学派 C、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2018年4月《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A 2、B 3、A 4、C 5、A 一、单选题共15题,30分 1、如果说“阳春白雪”通常指的是高雅文化,那么“下里巴人”则是? A大众文化 B小众文化 C精英文化 D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是:A 2、下列成语可用于形容大众文化的是? A阳春白雪 B下里巴人 C引商刻羽 D曲高和寡 正确答案是:B 3、下列媒介中,哪种保存信息的能力最强?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电影 正确答案是:A 4、怀特认为,报纸编辑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是? A运输者 B传令官 C把关人 D舆论领袖 正确答案是:C 5、下列研究或理论中,否认媒介暴力内容对儿童具有强大效果的是? A净化假说 B模仿假说 C沃森的《诱惑天真无邪的心灵》 D1982年全国心理健康研究所报告 正确答案是:A 6、下列人物中,哪位属于自由主义传播思想的代表人物? A希特勒 B斯大林 C弥尔顿 D麦奎尔

正确答案是:C 7、谁提出了“顽固的受众”的说法? A李普曼 B英尼斯 C卡尔·霍夫兰 D雷蒙·鲍尔 正确答案是:D 8、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是什么? A土地 B能源 C资本 D知识与创意 正确答案是:D 9、近代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毕昇 B本杰明·戴 C古登堡 D施拉姆 正确答案是:C 10、文革后最早的电视广告是上海电视台于1979年播出的? A雷达表广告 B联想集团广告 C茅台酒广告 D参桂补酒广告 正确答案是:D 11、对漫画《比戈特先生》的研究发现了什么? A刻板印象的普遍存在 B大众传播内容的低俗化倾向 C选择性理解会减弱信息的效果 D大众媒介改变态度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正确答案是:C 12、下列不属于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是? ACBS BBBC CNHK DPBS 正确答案是:A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