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报纸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是中国报纸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因此,对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的综述显得尤其重要。

要综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首先要知道中国古代报纸是什么,有何特征。中国古代报纸是指在唐代出现的有确证的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而其特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形式和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的发展始于唐代的“报”与“状”至清代报纸。总括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既有相当发达的宋代报纸,也有尚存疑的元代报纸,明清两代的报纸各具特色,但都更加趋于为统治者服务

(一)中国最早的报纸——唐朝的官报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最先问世的是唐朝政府发行的官报(内容是宫庭动态,读者是首都官吏)。“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

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唐人孙樵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这份古代官报的最早的记载。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邸报” (内容是通报归义军节度使的使臣到朝廷索要符节的经过情节),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 年), 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被

发现,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的报纸。

二)宋朝的“邸报”和“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称为“邸报”、“朝报”、“邸钞”、“进奏院状” 、“状报”,“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邸报”的发行制度:门下省编定,给事中判报,通过进奏院的各地进奏官“报行天下” 。“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当权派的严密控制。宋朝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检查制度。公元 999 年。为控制新闻发布,进奏院要把编好的样本送枢密院审查,通过的样本叫“定本” )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板印刷。

“小报”起始于北宋末年,流行于南宋,被当时的读者隐称为“新闻” ,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小报”的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小报”的发行人是一部分进奏官,中央部门的中下级官员和书肆的主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

(三)明清两朝的官报和民间报房所出版的报纸明朝的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清朝的官报由通政司和提塘官负责传发,官报的内容经常受到皇帝和当权大臣的控制。清朝末年,通过官书局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化的政府官报,其中主要的有《官书局报》、《政治官报》等。 16 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 (有时也混称“邸报” 。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但在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 。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我们分别对唐代,宋代 ,明代及清代初期中期报纸的几点认识可以分别

概括为以下几点 :

关于唐代报纸的几点认识

(一)唐代是中国开始有新闻事业的朝代.中国早期的报纸,始见与唐代 .和现代的词义已经十分

接近的"新闻"①,"编辑②”等新闻事业的常用词汇,也都始于唐代?

(二)出现与唐代是最早的报纸,是地方诸道和各藩镇派驻朝廷的邸吏向地方传发的一种报状

(三)由诸道邸吏向地方传发的时事报状,其起始时间,大约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即公元 8 世

纪初.

(四)唐代已经具备印刷报纸的条件,德宗,文宗前后,不少时宪书及日历等,都已广泛地使用雕版印刷 .

(五)唐代的报状,是一种从官文书游历出来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六)唐代的报状,作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从一开始就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控制,是后者协调封建中央和地方关系,维护封建王朝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 .

关于宋代报纸的几点认识

(一)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新闻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时代.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在宋代得到了进?心宀¥

一步完善 .

(二)宋初的进奏院报状,由各路州郡自行委派长驻首都的进奏官分别向地方传发,其性质和发报的体制和唐代相同 .

(三)邸报这一名称开始见于宋代公私文献,成为当时社会上对封建官报最流行的称呼

(四)小报起始于北宋 ,风行于南宋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办报纸关于明代报纸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事业到明代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更加完善 .渊源

于宋代小报的民办报纸获准公开出版,办报成为社会上的一项公开职业 ,并且出现了使用活字

印刷的报纸 .

(二)明代官报的抄传发行活动 ,经过通政司 ,六科 ,提塘等三个环节 .

(三)明代中叶以后明间的报房获准公开营业,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以 "送邸报为业 "的人和以办

报博锱铢之利的 " 报房贾儿 ".

(四)明代邸报的读者 ,主要为朝野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

(五)明代的封建统治者主要通过限制抄传这个环节实行对邸报的控制.

(六)明代的起义农民曾经利用揭贴,旗报 ,牌报等新闻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进行对敌斗争 .这

些新闻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报纸的作用 .

综上所述 ,有必要对中国古代报纸作一个历史评价: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先民们曾经为世界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和现代新闻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就首先发明于中国 .世界新闻事

业(特别是其中的报刊部分)得以发展的物质条件是中国人首先提供的.

世界新闻事业史上最早的报纸也出于中国.最早的写在纸上的报纸和印刷在纸上的报纸都诞

生于中国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 713年--742 年)出现的开元杂报 ,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 ,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报纸 .北宋末年(公元 11,12 世纪)出现的印刷报纸 ,不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 ,也是世界新闻史上最早的印刷报纸.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悠久 ,内

容的丰富 ,是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比肩的 .

中国古代的报纸产生于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是封建地主阶级及其政治代表占统治地位的封

建自然经济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 ,中国古代的报纸 , 不论是官方的邸

报 ,还是民办的小报和京报 ,都必然要和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保持一定的联系 ,受他们的制约 .官方的邸报固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喉舌和御用的宣传工具 ,民办的小报和京报也只能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控制下活动 ,不能越雷池一步 .封建统治者绝不允许可以自由报道一切消息和自由发表一切意见的报纸存在 .中国古代的报纸在为当时的读者提供朝野政治和社会信息方面确实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始终没有摆脱统治阶级的掌握 . 中国古代报纸的历史 ,基本上是一部封建

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 ,控制舆论工具 ,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历史 .

中国古代的邸报有 1200 年左右的历史 .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 .民间报房出版的邸报 ,京报有近 400 年的历史 .它们从诞生到结束 ,持续的时间都不算短 ,但发展不快 ,形式内容的变化不大 .在消息量和新闻的实效等方面 ,都难以和近代从西方引进的新型报纸相比.这些报纸之所以发展

缓慢 ,固然受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各王朝限制报纸出版的文化政策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生活 ,安土重迁分散经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秦人视越人之肥的封闭式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状态 ,都不利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土壤上 ,很难产生对信息的数量和实效要求较高和商品化的程度较高的报纸.民末清

初 ,受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影响 ,一度出现过这类报纸的契机 ,但很快就在日益激化的阶段和民族矛盾面前被当是的封建统治者扼杀了 .

古代报纸长期发展不快变化不大的状态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被迫瓦解 , 封建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取消,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以后才有所改变.但当时 , 旧式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完全僵化,适应不了改边的要求 .正像人是猴子变的 ,而

今天的猴子却不能再变成人一样 ,它们已经无力实现这一历史的变革,它们只能逐渐地为近代

化的新型报纸所取代 .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

信息时代报纸的发展

2005 年 7 月,我国国内网上公布了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教授菲尔普?迈尔对报纸寿命的

预言,他说:“到 2044年,确切地说,是 2044年 10月,最后一位日报读者将结账走人” 。也就是说报纸还有不到 40 年的发展历程了,你相信这种“预言”吗?特别是自 2005 年以来,国家大力整顿医药广告,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行业调整,这样使得报纸的广告收入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报业收入出现了普遍下滑甚至亏损的现象,因此,有人就说报纸的寒冬来临了,报纸将要走向消亡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不可能的,“报纸消亡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一、信息时代报纸继续存在的因素分析

回顾我们的媒介发展史,在广播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说报纸要走向灭亡了,但是最终报纸利用自己的优势生存下来了,并且发展至今;同样,在电视刚刚诞生时,这种声音又出现了,说广播的末日来临了,但是广播经历着一段平稳的发展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出现了复苏的趋势,最终它和报纸一样将继续走下去。现在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的媒体的出现,这种关于“报纸消亡论”的声音又出现了,但是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相对优势,有着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因素和理由。

“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 1)同样,互联网

等新媒介的发展,给我们的报纸不仅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了解和接收信息的方式,在互联网创造的网络空间里,一切是缤纷多彩、五花八门的,信息是全面的、海量的、多样性的,你可以在其中找到你需要的任何信息,从而满足你的信息需求;同时,信息的传递是及时地、快捷的、同步的,这样你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你需要的信息,及时地了解正在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事件;另外,在这个空间中,你不仅仅是一名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在扮演着一种传播者的角色,这种传受角色的转换,使得传播观念发生了一种转变――从传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转化;还有网络的互动性优势是这种媒介的一个法宝,是一个吸引人们的秘密武器,也是网络这种媒介的一个最具特色的优势。这些给我们报纸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得报纸的发行和广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报纸的读者在发生转移,特别是年轻读者群,读者范围在缩小,报纸的广告份额在减少,这样就影响着我们报纸的发展,使得报纸的发展面临着一种困境。

但是,互联网创造的也是一个充满着诱惑的网络空间,信息及时快捷的背后也潜藏着信息的不准确性因素;这里的信息是芜杂的,也是真假难辨的,你在找寻着你需要的信息的同时,也有很多你不需要的信息在干扰着你浏览网页的速度,影响着你的注意力,让你沉浸于这个“虚拟空间”中。因此,正是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和发展,我们看到了报纸这种纸上传播的潜在优势:不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可以方便的阅读浏览,你既可以在公交车、地铁上阅读信息,也可以在家里或者办公室等地方浏览你需要的信息;

便于携带,易于储存;

在内容上,报纸可以进行深度报道,给人们提供一种新闻背后的东西,这是报纸媒介生存和发展的法宝,也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地方。正如,日本学者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中所说:在摸索报纸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报纸的优势之一就是电视和网络无法匹敌的“分析力”和“解说性” 。还有人们的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很慢的,因此报纸还将继续存在下去。

在这里,我们强调了报纸所具有的相对优势,只是说明它不会消亡,并不是否认纸质媒介的改革。从媒介发展的趋势来看,各类媒介是共同演进、汇聚,走向融合的。“一切形式的传播都是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之中,而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彼此独立存在。每当一种新的形式的出现和发展的时候,它就

会长年累月地和程度不同地影响一切其他现存形式的发展,共同演进与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取代。

”( 2)因此,互联网、手机等新

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不但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反而会使传统媒体找回自己的优势,并且更好的利用自身媒体的特性,来适应新的环境,并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完善。因此,报纸不会消亡,只是报纸媒介要在信息社会环境下寻找的一种新的适合自身媒介特性的生存和发展的形式。

二、信息时代报纸继续发展的动力分析

那么,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为传统媒体之一的报纸,又将如何在信息时代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进而获得一种长远发展的动力呢?

“‘报纸的存亡在于发行和广告, '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3)其实,在这里潜藏着一个三角关系:内容(信息)、读者、广告。这三者关系处理得是否恰当,对报纸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一家报纸想要在信息传递方式的变革中存活下来,就必须牢牢把握住一点,那就是就人们需要了解的事件提供全面而连贯的每日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日益纷纭复杂的世界上生存下去。”( 4)因此,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或者内容是报纸的强项,这种“以传统和信用为基础竭尽全力收集的信息才是报纸最大的财富。”( 5)报纸要有适合于读者兴

趣的内容或信息,要运用一些自身媒体独特的版面语言和版面的表现形式,如标题的生动感人、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发读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使报纸的产品――信息或内容,成为真正的现实中的商品。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兴盛,报纸也要学会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优势,使互联网成为报纸的延伸,不仅仅是把报纸的内容搬到网络上成为报纸的网络版,还要结合网络的优势把报纸办得更有品位,因为“信息的品

质和品牌力的强大不仅反映在纸质报纸上,还提供自家报社或其他报社的网站,即所谓的‘出售信息'。”( 6)同时,有了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才有可能吸引广告商来进行投资,才能保证报纸的正常运作,进行产品的再生产,从而实现报纸所提供的信息的价值。其实,在这个过

程中,报纸在进行着产品的二次销售:第一次销售是将内容或信息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给读者;第二次销售是将拥有的读者、读者的购买力、报纸的品牌、影响力推销给广告商。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激烈的媒介市场的竞争,因此报纸要想在信息时代存活下去,就要重视发行量,讲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从更深层次的层面上讲,应该追求报纸的必读性;还有要重视读者,挖掘潜在的读者群,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需求和口味,充分的考虑读者的日常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以及休闲娱乐的要求和水平;同时,报纸要有高质量的媒介产品来满足受众的不同层次的需求,正所谓“受众不是消极的,但生产者也不是缄默的。”

( 7)

而报纸要想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还要从以下几点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首先,要注意形成一种报纸的品质。“‘编辑的品质和财政上的成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这是1974年美国报纸《Syndicate Leader》创始者之一的 Lee?Hills的话。”(8)因此,在内容上采取深度报道的方式,像《南方周末》一样,给读者提供一种深度新闻的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让读者对该品牌产生一种忠诚度、信任度,在这一点上,网络不能与报纸相比,因为人们长时间阅读网页文章会损害视力,加重疲劳感,这样,就给这类报纸

的发展留下了生存的空间。

其次,要产生一种报纸的效力,从有益性、言论性、影响性三方面来增加报纸的效力,增强信息的品质。“2000 年 6月,日本新闻协会制定了新的《新闻伦理纲领》,其中这样写道:‘在信息爆炸的社会,对于什么是事实,应该选择什么,准确、迅速的判断至关重要。而目前能够担负起如此重任的只能是报纸。

'”(9)因此,报纸要善于分析读者的心理需求,

给读者提供适合其口味的新闻“营养大餐” 。正如杰克 ?富勒在《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中说,“如果报纸做到既能向特定受众提供对他们来说具有特殊兴趣的作品,又能持续不断地提供知识的共核,他们就能安全而长期地发挥作用。”

再次,推出免费报纸。要提高报纸的发行量,可以采取降价以及推出免费报纸等手段,价格大战是报界扩大其发行量的惯用手法。而免费报纸正在全球蔓延,广告收入更是风起云涌,我国的免费报纸也已经问世, 2004年 3月 16日由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为“上班族通勤路上获得资讯的报纸” 《时代报》在上海地铁沿线免费发行,以刊载新闻为主,其核心读者群是年龄多在 20 岁至 35 岁、年轻的、有活力的、见解独立的职业男女,他们拥有巨大消费力和消费决策力,但他们中大部分没有阅读传统收费日报的习惯,是正从传统媒体中流失的人群,而免费报纸正好把这些潜在读者群挖掘出来,为报纸的生存发现了一个方向。

三、小结

目前,虽然报纸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但是并不能说明报纸要走向灭亡了。报纸作为一种媒介形式,仍然有自己存在发展的因素和优势,特别是在互联网等新媒体兴盛的信息时代,这种“报纸消亡论”的声音,更能让我们的传媒从业人员开始思索报业的未来前景是怎

么样的?进而探讨报纸发展的动力,从而让我们的报纸更好的发展下去。

发行是报业的基础。在过去五年中,全球报纸销售只增长了 4.75% 。各地区间的销售状况差

异很大,亚洲、中东和非洲呈现增长,而其他各地区则持续下滑。

那么,为什么在一个大体上成熟的市场上,有的报纸处在缓慢衰退中,而有的仍能设法获得持续的增长。发行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世界报业协会找出 18 个报业市场上最成功的报纸,访问了它们的发行人或主编,并对当地的专家进行了访谈,以得出客观的评价。

把眼光放长远

要获得发行的成功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都要富有远见,而不能急功近利。要把扩大发行看作是推动其他各个方面成功的关键,不追求短期结果。这表现为:

?战略的连续性。多家报纸坚持自己的战略长达20多年。

?管理经验。这些报纸的经理们长期共事;20年是普遍现象。他们习惯于一起作决定,

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尊重。接受调查的一些高管把缺乏经验看成是他们竞争对手的缺点。

?财务上的回报。经验表明,不期望获得短期利润,从长远看回报率更高。《电讯报》

的董事长爱德华?库德里尔在解释为什么会成为法国唯一发行量扩大的地方报纸时说:“股

份制使得长远规划成为可能。决定确保了连续性和长期性。”

成立于 1974 年的《爱尔兰时报》为一家托拉斯所拥有,这样可以保证报纸的独立性,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免受兼并的威胁。

澳大利亚《边界邮报》的执行主编托尼?威廷相信:“我们取得成功是因为我们有财力

和发行经验,真正把钱花在事业和产品发展战略上,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的回报。”

土耳其的《邮报》坚持走拓宽读者面的道路,尤其重视女性读者。《邮报》的发行人汉

扎德?杜根说:“我坚信,报纸必须坚持它们既定的立场。”

定位清晰

发行成功者了解他们的读者。读者应该可以被清晰地加以描述:他们是哪种人——特征、需求、兴趣、渴望。报社上下对于这些描述必须了然于胸并且理解正确。把读者看作服务对

象,所有的内容和推销活动必须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愿望。

在过去的 20 年间,尽管受到英国报纸爱尔兰版的巨大冲击,《爱尔兰时报》仍实现了持续发展。目前,那里外来报纸占据三分之一市场分额而定价只有本土报纸的一半。主编杰罗丁?肯尼迪说,《爱尔兰时报》成功的原因是:“报纸传统上被看作身份的标志。人们必须手

拿《爱尔兰时报》。读者拥有很强的主人翁意识。”

《爱尔兰每日星报》独家报道爱尔兰本土足球联盟的比赛,以此显示它对爱尔兰的忠诚。如同执行董事保罗?库克所言:“我们对待爱尔兰足球就像你们对待曼联一样。”

显然,社会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一些报纸必须随时调整它们的定位。为阿姆斯特

Het Parool 就努力成

丹的一份都市报。

因此,地方性报纸需要搞清楚什么是优先刊登的内容,它们既有助于团结当地人民,又

面向特定的、具有共同价值观的读者群。读者定位对于广告销售也十分关键,因为读者数量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广告的定价。

做最好的报纸

要赶在竞争对手之前把最好的新闻投放到市场上;要雇最好的人,准备付更高的工资以留住和激励人才;要比任何人更了解自己的读者;要采用更好的技术生产更高质量的产品;要在规模和原创性上领先对手;要制订与对手相互比较的种种标准。

瑞典的《晚报》相信,持续创新是使其发行量超过竞争对手《快报》的根本原因。该报首席执行官罗尔夫?里斯道指出:“必须有勇气尝试新东西。”挪威《世界之路报》首席执行

官阿斯拉克?奥纳也这样附和。

巴西的《零点报》的售价是其对手的两倍,但它的读者认为物有所值:平均每天120 版,包括 48 版新闻和每周一共 24 种专刊。

俄罗斯的《共青团真理报》面对的是全国约 1000 家竞争者,仅莫斯科就有 20 多份日报。它正努力在所有方面都成为俄罗斯最专业的报纸——新闻内容、印刷质量、发行和广告。它雇了 600 多人,在莫斯科以外设了 57 个印刷点。在人员培训上还舍得花大钱。这些确保它成为俄罗斯发展最快的主流报纸。

调查中的每一份报纸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竞争形成追赶的对手和奋斗目标,包括现成的潜在读者,推动了报业发展。《小报》在奥地利排名第二,正是由于处在第二位才使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如果想成为更好的报纸,必须在价值链的所有环节都更胜一筹。”报纸的原执行董事沃尔夫冈?布莱奇科说。他目前担任其母公司 Styria传媒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还有关键的一点,这些报纸中的大多数都会及时奖励报社中所有表现良好的经理和员工。其中既有经营人员,也有采编和管理人员。

正如《边界邮报》的托尼?威廷所说:“我们确保领先于我们的对手,不仅限于内容。

实现总体战略并不容易,它需要所有雇员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发行量,明天的利润调查中,许多报纸的利润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它们的信条是,发行量能带来利润,但利润本身不是目的。几乎所有高管都表示,他们会牺牲短期利润以确保发行量的稳定。

《电讯报》的爱德华?库德里尔指出:“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获取利润,结果反而会失

去读者和广告收入,只好进一步削减开支,导致恶性循环。”

《爱尔兰每日星报》不停地投资办新的专副刊,尽管这无法带来更多广告收入。但周六杂志头一年的销售量就增加了 12%,第二年增加了 5%。

VG报的阿斯拉克?奥纳对此的看法很有趣:“办报纸是为了支持一种理念。报人要有

远见,只要工作做好了,钱就来了。”

合作精神

成功的发行团队热爱合作。他们以团队的形式工作,共同目标是扩大发行量。每一个经理都明白,没有其他部门同事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他们无法成功。

访谈中充满了互相尊重的气氛,主编们经常引用经营上的成功案例,而经理们对于主编们积极参与他们的商业活动表示满意。本项目的一名访问者写道:“你必须明确提出编辑部门与经营部门紧密合作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报社,这仍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的的确确影响了报纸的发行量的提高和商业目标的实现。”

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巴西的 Zero Hora 报:“我们是一个家族公司,共享一种家族文化。我们的管理风格是不拘一格。我们共同做决定,共同面对问题。”

《小报》的文化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它为此感到骄傲。经理们相信,如果公司要实现目标,密切合作是基础。

对报社来说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印刷版与网络版的关系。因特网显然是很多报纸新订户的主要来源。就如同《芝加哥论坛报》的《红眼睛》所展示的,互联网甚至是新报纸产生的灵感所在。

对许多报纸很重要的还有一点,即报纸必须与公司的广电部门紧密合作。

服务意识

要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提供有价值和实用的内容。调查中的这些报纸都在持续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式满足读者需要:新的内容、具体的实惠或推广活动,越来越多地鼓励读者和报纸互动

荷兰《誓言报》的主编福利兹?堪佩因说,他希望记者把报纸每天通过信件和电邮收到的数以百计的建议当回事。

在调查中,大多数报纸非常依赖定期市场研究。所有报纸都具备一种机制,能保证随时跟上读者需求和兴趣的变化。

巴西《零点报》主编马塞罗?莱齐对每天通过公司的电话中心开展读者调查有强烈的个人兴趣。他期望定期收到读者对报纸的反馈意见。报纸根据调查结果不断改进。

《共青团真理报》“直接连线”项目邀请名人访问报社,并通过电话或因特网回答读者的问题。多数公众人物—包括普京总统—参加过这项活动。

记者一定要把自己看成服务提供者,及时对受众需求作出反应,使受众越来越乐于参与报纸举办的活动。其中一个方面是以尽量快的速度提供尽量多的实用服务。德国《莱茵邮报》的乌尔里奇?雷茨说:“我

们的读者过去平均读报时间是30分钟,现在已经下降到20分钟。”

解决办法不是缩版,而是让读者有机会在 20 分钟内了解到几年前在 30 分钟内得到的信息。

“我们重视读者帮助我们办报。”巴西《零点报》主编马塞罗?莱齐说。有8名记者全

天负责处理读者的意见。

比利时《最后一点钟报》体育版的一大特色是能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大多数来自比利时”总编迈克尔?马特说。

当代报纸读者的需求正从传统意义上有实用价值的新闻转向生活时尚的工具。德国《莱

茵邮报》正努力满足订户的需求。

奥地利《小报》制定的目标是通过 5 年时间把每年退订报纸的人数减少一半。他们重组

了报社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改进发行质量。他们已经收到了一些新定单。

年轻血液

发行成功者的一个政策是雇佣年轻记者。并且花大力气培养他们,早一点给他们身上压担子,并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新的理念。他们相信,不断补充年轻记者能带来内容的年轻化。

《莱茵邮报》的乌尔里奇?雷茨一直在不断降低编辑部成员的平均年龄。他解释道:只要有机会,许多老记者都会选择离开,结果是,编辑部的平均年龄从50岁降为 40 岁。“年

轻记者报道年轻人的世界,老记者也报道自己的世界。只要他们共同合作,办出的报纸就可以既吸引年轻读者也吸引年长读者。”

德国《南德意志报》总编汉斯 -沃纳?克尔茨同意:“用年轻团队可以办出不同的报纸。”

年轻记者—和其他年轻员工的计划—用事业激励年轻经理们。

好几家报纸都有“快速找到”

重视老年读者

发行成功者与读者保持着成熟的关系。虽然他们认识到有必要鼓励年轻人读报,但他们同样认识到必须吸引所有年龄组的读者。参与调查的报纸面向各个年龄阶层的读者。尽管高管们意识到吸引新一代读者很重要,但许多报纸也认识到人口—在成熟的报业市场—正在老化,因此他们的报纸要争取老年读者。他们也知道老年读者更能够吸引广告商。《爱尔兰时报》的杰罗丁?肯尼迪归纳了很多人的看法:“由于爱尔兰的人口状况,我们并不受年轻读

者问题的困扰。我们的老人将超过年轻人。”

吸引女性读者

发行成功者能够吸引女性。在以男性为主要受众的媒体中,这些报纸中有好几家的女读者甚至超过男读者。

然而在我们访问的报纸中只有一位女高管。有这么多报纸女读者的比例如此之高也许是此次调查中最让人惊奇的了,然而女高管的人数是如此之少并不让人惊奇。

主编与发行人应该扪心自问,他们是否做到了内容的平衡?表现形式是否既适应男性又适应女性?他们的整合营销战略是否同时兼顾了男性和女性的需求?

《爱尔兰时报》的女读者占 52%,他们相信有些事情要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当时报社招聘了一批有名的女记者,她们吸引了一代女读者,这些读者现在已经和报纸一起成长起来。

该报的部主任和主编都是女性,这在我们访问的报纸中是独一无二的。

正视改变

发行成功者们都曾经走到十字路口。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报纸的发展战略上改弦更张,重新思考,正是在当时作出的决策的基础上,报纸才保持繁荣一直到现在。好几位高管回忆当时报纸处于极度财务困难的境地,使他们不得不作出改变的决定。这些决定改变了报纸的发展方向,裁减了人员,调整了各种资源。对瑞典《晚报》来说,这种情况发生在1989 年,

当时报纸的所有者商会已经无力弥补报纸的亏损。

对发行量不断减少的报纸而言,及时调整可能是生死抉择。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与现状

我国政府采购的历史与现状 政府采购是指国家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属于新生事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对政府采购的认识也越发的全面、清晰。1996年率先在上海市展开政府采购的尝试,1998年扩大试点范围,随后陆续颁布了《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政府采购招标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办法与规定,配合以切实可行的相关措施,使得政府采购工作于2000年在全国铺开。并于2003年1月1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法》,至此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目前,随着我国改革进程的加快,逐步健全政府采购制度,对于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丰富其调控经济运行的手段,显得极为重要。而政府采购政策的合理制定与有效执行,就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政府采购与政府宏观调控关系的基础上。 政府采购对宏观经济实现调节作用的机理 1.政府采购的政策性倾向可实现社会再分配的调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政府采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弥补市场本身的缺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通过带有政策性倾向的政府采购,可以对需要鼓励发展的行业进行资助,对于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行业弥补市场失效的不足,对于区域性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可以在财政支出上通过政府采购予以不同的倾向。比如通过法规和政策引导,鼓励环保节能行业产品和高新技术行业产品的采购,扶持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先采购中小企业产品等等。 2.政府采购的财政性支出影响社会总需求 政府采购对总需求的影响,在于总需求不足时,加大政府采购;在总需求过大时,减少政府采购,以此实现政府的反周期调节政策。 以占GDP 比重不可忽视的需求控制主体---政府的行为,通过相对较直接的政府采购支出,可以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当然,鉴于政府采购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常规需要的货物、服务,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摘要世界农业的发展不仅将遇到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也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世界耕地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世界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温室效应、大气污染及全球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关键字世界农业发展状况资源状况生态环境 世界农业的发展受到国际市场与农产品贸易的深刻影响,虽然国际农产品的贸易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世界农业的发展,但土地、水、环境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使粮食供大于求。 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高速增长的趋势将依然延续,农业的人口压力进一步增加,尽管世界粮食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但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国际主要农业研究机构近期对21世纪全球的农业发展及食物供求趋势做出预测,至少在2025年以前,几乎各种预测方案都认为食物将是求大于供。巨大的需求将给资源、环境和世界农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一、农产品生产发展趋势 人口高速增长惯性依然延续,农业的人口压力将进一步增加。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方案预测,人口增长率将持续降低,其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将在2020年基本降为零,并开始出现负增长,发展中国家于2050年下降到0.55%。预计2015年世界人口将超过70亿,2050年将超过90亿。其中80%生活在欠发达地区,非洲人口将由1995年的7.2亿增加到2050年的20.5亿,亚洲人口将由1995年的34.4亿增加到2050年的54.4亿。欧洲的人口总数将由1995年的7.28亿降低到2050年的6.38亿。联合国FAO估计,世界人口在今后30-50年将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突破100亿。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预计2025年要生产比现在多50%以上的食品才能满足需要,对农产品增长的压力不是降低而是比20世纪任何时候更大了。 发展中国家有20%的人口(8.4亿)得不到足够的粮食,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国际广泛关注。1996年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各国承诺最迟在2015年将现有的营养不良的人数减少一半。但2000年人口增长到60.57亿,谷物产量20.6亿t,人均谷物340kg,比1995年人均谷物334kg仅增长6kg,年均增长0.28%。世界农业面临着既要解决目前约10亿贫困或营养不良人口的“温饱安全”以及未来全球100亿人的“食物安全”,又要减缓基于保护土壤、水、生物资源等问题的多重压力。为此1996年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明确地提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及食物安全的有效途径,就是推行一次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的“新的绿色革命”。 二、世界农业资源状况与趋势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以及人类需求的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已日趋严重。 (一)世界耕地资源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hm2,但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南亚、近东和北非,耕地稀缺问题已十分严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主持的一份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过去的45年中,由于农业活动、砍伐森林、过度放牧而造成中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地达12亿hm2,约占地球上有植被地表面积的11%。据UNEP统计,世界旱地面积32.7亿hm2,受沙漠化影响的就有20亿hm2,占61%之多。世界每年有600万hm2土地变成沙漠,另有2 100万hm2土地丧失经济价值。沙漠化威胁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8亿多人口。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存在土壤侵蚀问题,每年流失土壤达250亿l,高出世界上土壤再造速度数倍。全世界每年由于水土流失损失土地600万-700万hm2,受土壤侵蚀影响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中国农业银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年—1952年): 1951年8月成立中国农业合作银行。【也就是建国后的第三年,是新中国关于农村金融体系的一次尝试】 主要任务: 按照国家计划办理农业的财政拨款和一年以上的农业长期贷款,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发展。 1952年,撤销。原因是农业合作银行成立后财政拨款和长期贷款业务基本没有展开。【农业发展的落后和合作化运动,使得农村根本就没有贷款业务的金融需求。】 第二阶段(1955年—1957年): 1955年3月,成立中国农业银行。 主要任务: 办理财政支农拨款和农业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贷款对象主要限于生产合作组织和个体农民,贷款用途限于农业生产,其他农村金融业务仍由人民银行办理。 1957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合并。 第三阶段(1963年—1965年): 1963年,再次设立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中,国家采取加强农业的措施,增加对农业的资金支援。 1965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再次合并。【精简机构】 第四阶段(1979年—1994年):

1979年2月,决定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恢复设立中国农业银行是】 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 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再也没有撤销过。 第五阶段(从 1994年4月- 1997年7月): 以1993年12月国务院作出的《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为基础,要求通过改革逐步建立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督和管理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密切配合、协调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实际上就是把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银行功能、商业银行功能、农村信用社进行分离,分离的结果是: 1994年4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中国农业银行分设成立,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与管理等政策性业务与农业银行分离,农业银行开始按照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逐步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 1996年8月,国务院又作出《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建立和完善以合作经营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经营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农业银行认真贯彻执行《决定》的有关精神,在矛盾多、时间紧、压力大的情况下,统一思想,顾全大局,积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省级以下分支机构的设立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的改革。 1997年,农业银行基本完成了作为国家专业银行“一身三任”的历史使命,开始进入了真正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六阶段(1999年-2010年): 股份制改革阶段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分析

[摘要]通过“鲁布革”工程,建筑业进行了企业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但并没有把科学优化施工技术方案作为“鲁布革”经验的重点。提出进一步提升施工生产方式,就要发展以“减少工程量、降低消耗量、确保高质量”为核心内容的工程总承包。“LG”工程经验是继“鲁布革”工程之后的第二次冲击,冲击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工程总承包需要的行业管理体制和企业运行机制。 [关键词]项目管理“鲁布革”工程“LG”工程工程总承包 Abstract:According to Lubuge Hydro-electrical Project,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arried out large reform ofenterprises production relations,but it didn't take optimizing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cheme as the emphasis of LubugeHydro-electrical https://www.docsj.com/doc/662790852.html,/PMP/Project's experience.The paper put forward to develop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for the core ofreducing quantity,decreasing consumption and ensuring quality.LG Project expe rience is the second shock afterLubuge Project.Its target is to build up new indust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enterprise operation mechanism appli-cant to 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Lubuge Hydro-electrical Project;LG Project;project general contract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工程建设领域通过学习、推广“鲁布革”工程管理经验,逐步探索和建立起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以下简称为项目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1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历程 1.1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历史回顾 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从1984年我国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以及“鲁布革”工程实施开始,为引进学习阶段;从1987年五部委联合发文推广“鲁布革”经验,到1993年呼和浩特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论文网为研究试点阶段;从1994年九江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到1997年西安项目管理工作会议,为全面总结推广阶段;从1997年西安项目管理工作会议到2000年,为完善和深化规范项目管理阶段;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为创新发展阶段。 1.2建筑业企业推行项目管理的基本经验(1)创造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市场经济、操作性强、比较系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 (2)明确了建筑业的结构调整思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以工程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施工队伍为骨干、劳务作业队伍为依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组织结构。 (3)进行了企业内部两层分离实践,创造了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规划多种经营、实行多元化战略的经验。 (4)为企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项目管理人才队伍,加速了项目经理职业化建设。 (5)促进了中国项目管理的发展,为建筑业企业在中国加入WTO后加快与国际惯例接

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采购管理发展趋势 协同采购 纳入供应链管理 采购与生产计划的结合 采购管理集中化、职能化和专业化 参与制造/购买决策 即时采购 绿色采购 电子采购 即时制采购的实施条件: 供应商与企业的距离越近越好 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互利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 强调供应商的参与 建立实施即时制采购策略的组织 制造商向供应商提供综合的、稳定的生产计划和作业数据 注重教育与培训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战略采购的组织能力 总成本建模 创建采购战略 建立并维持供应商关系 整合供应网 利用供应商创新 发展全球供应基地 创建双赢采购战略的原则 1、供应基地合理化 2、发挥多功能团队作用 3、跨地区和业务单位集中管理采购 4、实施严密的全球调研 5、考察持有总成本 6、细分费用支出 7、量化收益 供应网整合应该遵循的原则 1、战略性的构建供应网 2、采用有差别的供应政策 3、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跨职能的规划 4、根据预测制定计划,让订单驱动行动 5、依赖简单的工具和分析技术 供应网整合过程第一步是选择试验中心区域。 其次,进行基准诊断为改进工作提供基础。 第三是设置合适的目标,该目标要反映供应网的战略优势。 最后,要对实验的经验教训进行记录并共享这些经验和教训。 利用供应商创新的步骤 1、选择项目,组建团队 2、设置规格,确定目标 3、重新检查子系统边界 4、选择供应商 5、开始产品设计 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 集中采购法 价值分析法 作业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 成本结构分析法 谈判法 国际通用的供应商考评指标 (1)质量指标 (2)供应指标 (3)经济指标 (4)支持、配合与服务指标 (1)质量指标 1来料批次合格率=合格来料批次/来料总批次×100% 2来料抽检缺陷率=抽检缺陷总数/抽检样品总数×100% 3来料在线报废率=来料总报废数/来料总数×100% 4来料免检率=来料免检的种类数/该供应商供应的产品总种类数×100% (2)供应指标 准时交货率=按时按量交货的实际批次/订单确认的交货总批次×100% 交货周期:自订单开出之日到收货之时的长度(天) 订单变化接受率=订单增加或减少的交货数量/订单原订的交货数量×100%

世界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文献 综述 题目: 世界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姓名: 库尔班江·亚力昆 学院: 农学院 专业: 农学 班级: 农学081班 学号: 083131121 任课老师:徐文修、张巨松、张建新、石书兵 2012年12月12日

世界农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世界农业的发展不仅将遇到人口增加、经济增长的新需求和新挑战,也受到国际市场与农产品贸易的深刻影响。通过考察和分析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动态,世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农业生态 引言 进入新世纪,世界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作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产业,其发展既面临新的、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拟对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综观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笔者认为,新世纪世界农业的发展将有以下几个明显趋势。 一、世界农业现状 目前,已有占世界耕地总面积46%总人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从而使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自7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激增,导致食物需求已超过谷物增长的速度;农业能耗过多,投人效益逐年下降,成本提高,加剧了能源危机;水资源紧缺,土地资源退化,导致植被破坏及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田化学品超量使用,污染环境,危及人类健康与安全等问题的出现,世界农业发展思路逐渐朝向如何能够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保护自然资源,使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限定在生态环境可接受的程度之内。各种替代农业生产方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动力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农业等相继提出。 1.世界农业存在的问题 1.1 资源短缺:水资源、耕地资源、森林资源(目前世界28亿公顷)、能源资源、肥料资源。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多,以及人类需求的增加,农业资源紧缺的现状已日趋严重。(1) 世界耕地资源的数量正在减少,后备耕地资源有限,耕地质量受到严重退化的威胁世界上现有耕地13.7亿hm2,但每年损失500-700万hm2。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且增长迅速,而可供开垦的土地资源已十分有限,人与土地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2) 全球淡水资源极其缺乏,农业用水量随着灌溉面积扩大而迅速增加根据估计,地球上水的总贮量约有13.9亿hm3,其中约97%为海洋咸水,不能为人类利用,淡水的总量仅为0.36亿hm3,约占3%,而且这3%的淡水中又有大部分(77.2%)以冰山和冰帽的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也难以为人类所直接利用;22.4%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其中2/3为地下深层水;江河、湖泊等地面水的总量大约只有23万hm3,占淡水总量的0.36%。因此,只有20%的淡水是人类易于利用的,而能直接利用的江河、湖泊仅占淡水总量的0.3%。在这种全球水资源条件下,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为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灌溉,使农业用水迅速增加[1]。 1.2 生态退化:土壤退化(物理退化、化学退化、生物退化)、荒漠化。 全球生物物种资源状况令人担忧农业从广义上讲是利用动、植物的生物特性为人类提供衣食之用的生产部门,因此,在生物、技术、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

电子采购的模式及发展趋势

电子采购的模式及 发展趋势

一、电子采购概述 电子采购是由采购方发起的一种采购行为,是一种不见面的网上交易,如网上招标,网上竞标,网上谈判等。人们把企业之间在网络上进行的这种招标、竞价、谈判等活动定义为B2B电子商务,事实上,这也只是电子采购的一个组成部分。电子采购比一般的电子商务和一般性的采购在本质上有了更多的概念延伸,它不仅仅完成采购行为,而且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对采购全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有效地整合了企业的资源,帮助供求双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电子采购模式 1、传统采购模式 特点: 1、采购过程中,采购、供应双力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在传统的采购过程中,选择供应商是一个首要的任务。在采购过程中.采购一方为了能够从多个竞争件的供应商中选择一个最佳的供应商,往往会保留私有信息,因为给供应商提供的信息越多,供应商的竞争政码就越大,这样对采购一方越有利。因此采购一万尽量保留私有信息,而供应商也在和其他供应商的竞争中隐瞒自己的信息。这样,采购、供应双方都不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供应链上的各级企业都大法共享需求、库存信息,各级节点企业都独立地采用订货点技术进行库存决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需求信息的扭曲现象。 2、没有给予供应商产品质量保证方面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反馈,质量控制靠采购部门事后把关 采购中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重要因素是质量与交货期.但是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下,要有效控制质量和交货期只能通过事后把关的办法。因为采购一方很难参与供应商的生产组织过程和有关质量控制活动,相互的工作是不透明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有关标准如国际标准等,进行检查验收。缺乏合作的质量控制会导致采购部门对采购物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增加。 3、供应商与需求企业之间是—种简单的买卖关系 在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关系是种简单的买卖关系,合作也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间的,而且竞争多于合作。由于缺乏合作与协调,采购过程中各种抱怨和扯皮的事情比较多,很多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事务性问题上.没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做长期性预测与计划协作,供应与需求之间这种缺乏合作的气氛增加于许多运作中的不确定性。

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分析 武汉市农业局种植业(蔬菜处)处长王火明 一、概述 建设现代农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党中央把“农业、农民、农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是当前国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背景下,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国情,理清和挖掘具有我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明晰国内外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当前,学术界关于现代农业的定义较多,有些从阶段论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农业,认为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也另有观点认为现代农业是一种包含现代科技、管理等在内产业体系。笔者认为,阶段论和产业体系论分别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现代农业进行解释的。 现代农业解释之一: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体上起始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迅速发展。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商品率等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农业发展成国民经济中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现代农业解释之二:卢良恕(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认为我国现代农业一般可定义为,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基础。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和WTO规则.建立起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运用现代工业装备、推行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农业综合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三: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水平、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水平、现代管理技术及其管理水平、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及其加工水平、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水平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的、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高效益科技创新产业。它既包涵有水平的综合生产能力,诸如有现代科技、现代装备、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又包涵有现代制度,诸如有现代管理、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标准化等特征的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解释之四: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理论及其实践、现代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为基础的.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农业。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从2004-2012年中共中央连续发了9个“一号文件”.这9个“一号文件”都有着自己的主题。 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题: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的收入,这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 2005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这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006年的“一号文件”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一个根本性任务; 2007年“一号文件”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农业放在首位.这

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我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黑龙江地区农业规模化走在前列,初步达到农业 2.02.0段,全国平均来看,2025 年实现农业 关注农林牧渔的读者,如果想加入“农林牧渔专业讨论群”,请即回复后台“农业”,我们审核通过后将尽快将您安排加入到相应的微群讨论组中。谢谢您的光临,大公馆欢迎您! 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农业1.0 是机械化生产为主、适度经营的“种植大户”时代;农业2.0 3.0 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特征的农业。农业 的跃升本应该是自然缓慢演进的,但这些到2.01.0 到的后半场加速:从 1.0 2.0 我国农业很多流动人情况并未在我国明显出现,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国留下了畸形的人口结构,口并未从农业生产中真正解放出去,农业生产的主体仍然太多,生产规模无法扩大,农业生产只能维持在比较原始的状态。然而,正所谓“厚积薄发”,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短缺带来的农村人口加速转移将还上过去欠下的“账单”,农村人口减少会“后半场加速”,我国未来从农的进程大概率会很快完成。1.0 业到2.0 的进程中,值得关注的是农资板块: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成本效益观念增到从农业1.0 2.0那些能够提供更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厂商强,农民会对正在使用的现有品种生产资料提出更高的要求。将更加受青睐,这将加速行业的优胜劣汰,提升行业的集中度。重点关注大北农、登海种业等优质农资公司。 的跃升将是加速的:小农经济的减少为规模化提供了最初的发展空间,而当规 2.0 到 3.0农业 模化开始成为一种常态后,其内在的规模经济将趋势规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地大了,农民照顾不过来了,这个时候把科技植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就会产生额外的效益。而当更多的物质和服务进入到农业生产时,规模效益就会不断发酵,从而加速规模化,不断把劳动力排除出去。 的生产端将是规模化、3.0 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孕育更多机会:农业3.0 2.0从到 机械化、科学化;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整个链条的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将不断加强,这与当前的首先关注谁能担当在整个产业链的革命性重构中蕴含巨大的投资机会。状态相比将是革命性的变革,重点关注极我们更加看好拥有市场和渠道资源的下游企业向上游生产环节的延伸,产业链的重构者,具大粮商潜质的象屿股份;其次,大型农机、高壁垒农资和服务、农业信息装备和技术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土地经营规模化进度低于预期。 3.0 和、我国农业发展的1.02.0 纵观数千年的国内外农业史,我国的农业的过去和未来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 农业1.0是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小农经济时代 不论是传统社会的小农经营模式还是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面积少,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 其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小农经济是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我国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规模小。确立之后。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即封建小农经济、但小农经济虽然劳动工具经历了从畜力到小型机械的变迁,资本主义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小农经济。仍是以体力劳动为基础或起决定性作用的。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中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展望 在当今社会,物流已经深入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物流在社会生产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因此,作为物流从业者,了解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历程,温故而知新,对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更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物流这一名词是我国在1978年从日本引进的,它的定义是: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 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概念中只有传统的“储运”意识,即传统的物资运输、仓储、装卸、流通加工等。从现在的观念来看,这实际上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活动,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具有了物流活动的雏形。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物流行业也开始由最初的国内储运为主,向以国内道路运输、仓储分拨等为支持、海空运为重心、国外物流网点服务为后续的全球性进出口物流发展。在这三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物流行业的规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客户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外资进入国内市场带来的理念冲击,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新式物流如金融物流、绿色(环保)物流、港口物流、物流地产等。这些新式物流的产生,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把握好了,就可以完善自身的业务构成网络、增强自身在物流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在整个行业内都先人一步。 既然已经说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国内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就不得不提在此发展期间的三个里程碑事件。也正是这三个里程碑事件,促使整个物流行业取得了飞跃式发展。 首先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成立。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物流正式做为一个经济行业登上了经济舞台。一大批在如今物流行业占有龙头地位的企业走入人们的视野,如中海物流、中远物流、中外运、中铁物流等,这些企业在整个物流行业都起着行业风向标的带头作用,而在这些国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一批如海丰、新时代、天地华宇、大田、顺丰等为代表的业务面包含了海陆空各个运输版块的民营企业也应势而起。 其次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一事件直接带领中国物流行业进入了外资大举入侵的时代。以UPS和Fedex为代表的国际快递物流巨头、以马士基和德国邮政为代表的国际港口物流巨头、以DHL、Schenker全球、CEVA为代表的国际货代巨头等纷纷在国内进行一系列的资本进入和网点扩张活动。这些外资的进入,不但带来了激烈的竞争,更导致了国内物流行业大批优秀人才的流失。但是,也正是因为他们所造成的冲击,使得国内的传统物流企业在变中求生存、在变中求发展,促使自身更加适应了国际化物流行业的要求,极高地提升了国内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是2006年的“十一五规划”,这是中国物流业第一次被正式写入五年计划。事实证明,任何行业在任何国度的发展,都是与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的扶持、宏观上的激励、实际运作上的促进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个个新兴的保税园区、物流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了起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物流专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

采购发展趋势

采购趋势一:面向库存的采购转为面向订单 在商品短缺时代,制造商通常为了保证生产而提前备货,市场需求的旺盛也为其早早排出计划和预测提供了前提条件,形成面向库存和计划的采购。然而, 在市场需求平缓增长,缺乏特别强有力的推动力量,甚至普遍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为订单而采购则成为一条铁的定律。 这个时候,庞大的库存是制造商的“不能承受之重”,零库存或少库存成了他们新的追逐目标和必然选择。制造商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并自下而上传递给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价值环节,即制造订单驱动采购订单,再驱动分销商以及供应商。 JIT 和VMI 需求便应运而生,它可以配合这种订单驱动模式更准确地响应用户的需求,降低制造商的库存成本与风险,从而提高物流效率和库存周转率。根据JIT 的采购原理,一个企业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把需求物资采购到需要的地 点,这种做法使JIT 采购成为一种节省而有效率的采购模式。 不过,目前中国制造商使用JIT 和VMI 服务的模式还在成熟和完善当中。因为就整个供应链而言,库存的成本和风险只是被转移到供应链的另一方,有些时候OEM 和EMS 公司会发现将成本强加给其供货商,可能使采购成本并没有得到改善,小批量高频率的采购行为甚至会导致成本升高。JIT 和VMI 都是减少企业库存的一种战术手段,但不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战略机制。 采购趋势二:从采购商品的管理到供应商等外部资源的管理

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曾说过:“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 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实现 真正的降低企业成本,就必须在供应链上获得双赢或者多赢。 制造商对分销商的存在价值表示认可,并由此供需双方建立起一种长期的、 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制造商在理念和行动上的重大改变。过去,制造商更多的是关注企业内部库存的管理,而现在则是面向各种快速变化的市场,考虑的是如何管理或平衡所有的供应商(原厂/授权分销商/独立分销商)资源。 制造商对不同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他们的主要策略。青岛海尔集团采购增值本部负责电子与电器的采购经理张翔表示:“现在供应商太多,有时还会 涉及器件设计问题,所以对分销商的管理不仅要体现‘管理’还要‘引导’使,之能够结合市场和我们的需求。另外还要清楚了解各个分销商的策略、优势和重点领域等,本着双赢的态度推进合作,形成战略一致。” 他继续说,目前和分销商的合作过程中,主要还存在难以避免的计划准确性和市场需求变化问题,“现在推进的想法就是鼓励分销商从设计初期就介入开发,以便切实把握方案的进展状况和潜在需求变化。” 在整个对供应商管理过程中,主要体现了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管理。 其中,物流覆盖了产品售前在多个供应商之间高速有效的流动,以及包括退货、 维修、回收、产品召回等在内的售后服务。信息流指供需双方应建立交易信息平台,及时地把生产、质量、服务、交易历史、库存动态等信息充分共享,保证供 应链成员之间信息畅通。而资金流则是指现金流动速度和物流资产的利润率。 采购趋势三:采购渠道单一式转向多元化

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农业技术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农业技术竞争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激烈。从土地和陆地资源不断减少的角度看,生产力的增值将由最重要的农业增长资源和满足食品及农产品不断增长需求的最佳方法构成。由于食物链的全球化和新型化,农产者和国家必须不断地创新以回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和保持竞争力。同时,气候变化又逐渐加剧了这种形势的发展。所有地区,尤其是雨季异常的农产区和非洲撒哈拉沙漠脆弱体系,更需要具有可持续能力的技术以提高生产力的稳定性和生产机制的灵活性。这些变化显示技术开发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保护水资源和能源、减少风险、改善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等。 针对贫困国家重要的生产体系,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对提高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挽救干旱、医治疾病具有一定的潜力。仅以解决方法为例,抗虫棉转基因之益处:一是防止了产量的降低;二是提高了农产者的收入;三是真正减少了上百万生产者使用杀虫剂的现象。但就农业贸易而言,生物技术之益处目前仅体现在活跃的、大的跨国私营公司中,尚未充分考虑贫困国家的需求。技术创新的机制环境同样发生了快速变化,即:由复杂的机制和各种各样的创新源构成。新农业为创新者打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之间建立了联系,而市场才是未来生产力增长的关键。 所有这些变化都集中在无限的创新体系中。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由科学(提供方)引发出的创新越来越少,而由市场(需求方)激发出的创新越来越多。由需求所致的新举措对使用者和农民的能力受到冲击,即:为消费者和非农业利益而制定的优先领域研究计划及确定《从农场到餐桌》食物链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根据以下三个前景论述科技创新: 1)生物领域及其管理的最新影响和时代挑战; 2)对于开发新技术的研发投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本身的鸿沟在不断加深; 3)划时代的机构重组为创新提供投资机会,对回应共同行动和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需求更加有效。 主要结论:农业研发投资以生机勃勃的方式改变了正在发展的大部分世界农业,技术创新之迅速、增长之成倍和贫困之减少。但在研发投资仍然严重不足和有关推广体系不适宜的情况下,国际、国内市场的失败现象时有发生,在非洲农业国家更加突出。目前,主要应提高公共和私人对研发投资的力度,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私营机构、农产者、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评估使用者的研发需求,提高市场的反应能力和竞争力,确保贫困国家受益。由于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源的减少和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加大投资和体制创新在未来仍十分重要。 一、改变基因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并非遍地开花 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领域的创新。20世纪50至60年代,农业转基因技术通常反应出强烈的区域性,如种植和牲畜繁殖技术,只有极少地区可以从北部向南部热带转移技术。从60年代起,在热带和亚热带环境下,有关种子和纯种动物杂交的研究为贫困人口带来了巨大效益和产生令人欣慰的影响。生物技术和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有望产生更大的影响。 1.缓慢魔术:推广杂交品种 60年代以来,应小生产者的需求,开发适宜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改良品种的科学植物选种(被称之为“绿色革命”)成为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之一。发展中国家公共选种计划在过去40年间生产出8000种作物改良品种,其中水稻、半矮株麦子品种是第一代创新,以及来自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的玉米改良品种。对于小生产者,特别是有些作物如玉米,私营企业成为改良杂交品种种子的重要供应方。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安徽省农业现状历史成因及未来趋势分析 当历史不停地走过,社会制度的变迁早已化成风霜流逝,唯一的不变的是农民传承千百年的文化和几句的思想。 安徽农业的历史影响,说到先秦则太过久远,说道唐宋则太过迷离,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自明清两代,安徽省的农业基本种植区域和农业品种就基本固定了下来。所以我们从明清开始看起。 一、元末明初的变迁 自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伊始,安徽便成为主战场,濠州(今凤阳)和和州(和县)成为他的大本营,淮西一系将领也大多是安徽人氏,此时安徽民风的彪悍首屈一指,考虑到当时极低的城市化率,也可以体现出安徽农民的彪悍民风。 说到红巾军起义,其导火索便是元至正十一年的黄河大水。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为了彻底解决黄河的水患,顺帝听从了大丞相脱脱的建议,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全权指挥治河事宜,并征调了汴梁、大名等13路民夫15万人,士兵2万人归他指挥。早已胸有成竹的贾鲁,指挥着十几万治河大军,在短短的七个月内,完成了浩大的治黄工程,修复了河堤的决口,并将改道的黄河重新引入故道,流入淮河,东向入海。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治河工程,历史上称为“贾鲁治河”。本来有了这样的功劳,贾鲁应该象大禹那样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史册,可无情的历史却跟他开了个大大的玩笑,让他伟大的治河工程变成了“亡国工程”! 在贾鲁的治河工程中,于黄陵冈开挖河道,疏通河水是重要的一环,而问题也出了这里。有一天,民工们正在干活,突然间有几个民工从泥沙里挖出了一个石头人,奇怪的是这个石头人居然只有一只眼睛。大家都好奇的围拢过来观看,在惊诧的同时,他们的脑中都浮现出了一支在工地上广为流传的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如今预言中所说的一切都应验了,民工们的反抗之火也悄然的生起了。就在这时,一个爆炸性的消息传来,白莲教的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颖上首举义旗起兵反元,因其头裹红巾,被称为红巾军。早已受尽官吏压迫的民工们,立即杀了河官,响应红巾军,就此如火如荼的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曾经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在数以百万计的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元王朝在遍地烽烟中灰飞烟灭! 正是因为贾鲁的治河工程,才使得十数万人聚集在一起,才给了别有用心的人以一只眼的石人挑动天下大乱的机会,因此后世常把贾鲁治河看做是导致元朝灭亡的直接原因,他的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生态农业的定义 国外生态农业又称自然农业、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生态食品、健康食品、自然食品、有机食品等。各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各自的定义。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定义是∶生态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在可行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秸秆、牲畜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场外有机废料、含有矿物养分的矿石补偿养分,利用生物和人工技术防治病虫草害。德国对生态农业提出了以下条件:①不使用化学合成的除虫剂、除草剂,使用有益天敌或机械除草方法; ②不使用易溶的化学肥料,而是有机肥或长效肥;③利用腐殖质保持土壤肥力;④采用轮作或间作等方式种植;⑤不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⑥控制牧场载畜量;⑦动物饲养采用天然饲料;⑧不使用抗生素;⑨不使用转基因技术。另外,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还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 %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尽管各国对生态产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农业发展概况 国外概况:生态农业最早在欧洲兴起于1924年鲁道夫·斯蒂纳(Rudolf Steiner)主讲的“生物动力农业”课程。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生态农业在瑞士、英国和日本得到发展。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得到国家的补贴支持,在世界各国生态农业有了较大发展。据统计,目前,在世界上实行生态管理的农业用地约1055万公顷。其中,澳大利亚生态农地面积最大,拥有529万公顷,占世界总生态用地面积的50%;其次是意大利和美国,分别有95万公顷和90万公顷。若从生态农地占农业用地面积的比例来看,欧洲国家普遍较高。由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生态农业发展较快,1986~1996年欧盟国家生态农地面积年增长率达到30%。大多数亚洲国家的生态农地面积较小。在总计为4万多公顷的生态农地中,土耳其占1.8万公顷,日本占0.5公顷,以色列和中国各约0.4万公顷。据有关方面估计,现在全球每年生态农业产品总值达到250亿美元,其中,欧盟100亿美元,澳大利亚35亿美元,美国和加拿大100亿美元。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食品消费市场之一。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报道, 1997年欧洲生态食品和饮料销售值为52.55亿美元,1999年约为63亿美元,2000年为95.5亿美元。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7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值约为18亿美元,1999年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值的1.2%,有关专家预计,2008年德国生态食品占食品市场的比重将达到25%。除德国外,欧洲生态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还包括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产品种类包括作物产品、奶制品、肉类、水果等。美国在过去10年中生态食品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1995年生态食品的销售值达28亿美元,1999年达到60亿美元,2000年达到75亿美元。生态食品的种类几乎包括所有传统食品种类,生态谷物、水果、蔬菜、坚果和香料市场已有一定规模,生态奶制品尚属新兴市场。1997年日本生态农产品销售额为1500亿日元,2000年达到3500亿日元,其产品为加工品、冷冻蔬菜、茶、咖啡类、调料、大米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生态农业发展最快的是欧盟。1995年欧盟从事生态农业的生产者不到农业生产者总数的1.0%,1997年达到1.3%。1998年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总数达到10万个,这一数字显示,欧盟生态农业生产者数量增长率连年保持在25%以上。 三、生态农业发展的原因 (一)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食品生产出现了3种区别于以往在自然形态下生产的重要特征,这就是:1.在农业上采用工厂化生产。采用工业化生产意在通过工业的连续生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农业生产过程是种生物学过程。采用工业连续生产工艺要符合不同的生产过程的生物学规律。举例来说,牛羊等草食动物是反刍动物,人类需通过在草地放牧,或在牧草缺乏时,或在某一生长阶段补充干草、精料等饲料来生产动物蛋白食品,而不可以采用违反反刍动物生长规律的方法,即用反刍动物蛋白(肉骨粉等)作为饲料再提供给反刍动物来生产动物蛋白。采用这方法虽然效益提高了,但是,食物生产的安全性受到了破坏。疯牛病是一种病毒,是牛吃了被绵羊痒病病原因子污染的牛羊等反刍动物蛋白做的肉骨粉所致。虽然第一批反刍动物肉骨粉怎样被感染疯牛病病原因子还不得而知,但越来越多的学者趋于这样的看法,即这种蛋白毒是因为同类吃同类产生的变异而产生的,并逐步积累使其扩大。欧洲的农民在实行肉类工厂化生产时,用牛羊肉骨粉来代替植物蛋白作饲料,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使疯牛病病毒潜伏越来越多,遂酿成了今日的疯牛病灾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