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

我国男性与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及就业结果的比较分析

文东茅1

摘要:本文通过对1998年和2003年两次全国性高校毕业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入会机会、学业成绩和就业结果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男女在学业成绩和就业收入等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在入学机会和就业率方面女性则明显低于男性,而较低的高考成绩和较少的工作机会则是造成这种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异就业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School Work Achievement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

Wen Dongmao

Abstract:Based on two national graduate surveys in 1998 and 2003,this paper analyzed the gender differences of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school work achievement, graduate employment and their tendencies i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work achievements and starting salary but a notable inequality in both hig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opportunity between genders. It also found the lower score in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female and the less job opportunities for female are among the main causes for those difference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Opportunity, Gender Difference, Employment.

女性能否受到与男性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衡量一个社会教育公平与否的重

1文东茅(1968-),男,湖南桃江人,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100871),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制度分析、高等教育管理与政策。

要指标之一。我国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在近年来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据统计,我国女性小学净入学率在1995年就已经达到98.2%,2002年为98.53%,与男性(98.62%)基本持平[1];女性在高等学校在校生中的比例则从1995年的35.4%提高到了2002年的44.0%[2],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看到这种显著进步的同时,还是必须看到,男女受教育机会尤其是高等教育机会毕竟还是存在差异。那么,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何在?影响如何?怎样有效消除这种差异?这些都是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拟利用1998年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数据(本专科样本分别为11229人和15222人,分别来自全国49所和34所高校),不仅从不同学科、学历、学校、及地区、城乡来源分布等角度具体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差异,还将对高校学生学业状况和就业状况进行性别比较,并通过对两次调查结果的纵向比较,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就业状况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通过这些研究,期望能对进一步了解、分析并促进我国男女之间高等教育起点、过程、结果公平有所助益。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比较

由于两次调查的对象均为当年的毕业生,若以本科、专科学制分别为四年和二年推算,1998年调查所反映的应是1994年本科生和1996年专科生的招生状况,2003年调查所反映的则是1999年本科生和2001年专科生的招生状况。根据这两次调查,毕业生中女性比例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女性在高等学校的比例从总体上看仍然偏低,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女性的比例已经有所提高,1998

年毕业生中女性为38.2%,到2003年已经提高到41.0%,提高近了3个百分点。女性的比例在不同学科、学历和来源地区有不同特点:

1、从学历层次看,在1998年,女性在本科生和专科生中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而到2003年,在专科层次女性的比例已经达到48%,高出本科层次相应比例10个百分点;纵向看,从1998年到2003年,本科毕业生中女性的比例变化不大,而在专科层次女性的比例则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从由此可以推断,在我国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过程中,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得到了扩大,而这种新增机会更多的是在专科层次。

2、从学生家庭来源看,在两次调查中,女性在城市生源中的比例均较高,占到48%左右,已经接近男女人口比例;而在县镇和农村生源中,尽管女性的比例均有所提高,但仍然明显低于男性,尤其是在农村生源中,女性所占比例在2003年毕业生样本中不到三分之一,意味着农村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不到男性的一半。

3、专业结构看,在所列举的样本较多的几个学科中,女性在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中的比例在两次调查中都相对较高,在文学类,女性的比例甚至高于男性,达到被调查毕业生的三分之二左右;而在工学、农学等学科中,女性的比例则明显较低,在工学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由于工科是招生数最多的一个学科门类,每年都占全国招生数的40%左右,女性在工科中过低的比例显然会影响其在整个高校学生中的比例。

另外,不同院校中女性的比例差别很大,女性的比例在专科院校明显高于本科院校,前者平均在50%左右,后者则不到40%;在外语、师范类院校的比例明显高于理工科院校,在部分外语类院校,女性的比例甚至在70%以上,而在

某些工科院校则可能不到10%。

表1 女性在高校毕业生中所占的比例(%)

1998年 2003年

总体38.2 41.0 学历

专科38.4 48.0

本科38.1 37.2 民族

汉族38.0 40.8

少数民族38.5 44.3 家庭来源

大中城市48.5 47.8

县城和乡镇40.1 43.2

农村27.9 32.0 专业(本科)

经济学52.9 43.8

法学42.0 54.7

文学69.8 64.4

理学34.0 41.8

工学20.9 21.2

农学34.8 26.4

二、高等教育学业状况的比较

由于学科、专业、就读院校的课程和要求不同,很难用单一的指标对不同学

生群体的学业状况进行比较。在2003年的毕业生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系列参

照指标,以期大体反映学生的学业状况。根据被调查毕业生的回答,男女毕业生学业状况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女性的学业状况在多项指标上都要优于男性:

1、学习成绩排名是反映大学学习阶段课程成绩的综合指标。从整体上看,毕业生有高估自己成绩排名的倾向,认为自己成绩在前25%的人数比例远远高于25%,而认为自己成绩属于后25%的人只占5%左右。尽管如此,从相对比例看,有近45%的女性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前25%,而男性只有30%左右;只有2.5%的女生认为自己的成绩属于最后25%,而男性中有7.7%。

2、英语是大学生花费时间精力最多的科目之一,也是劳动力市场十分重视的一个方面。从调查数据看,在本科毕业生中,女性通过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的比例超过了80%,而男性只有76.4%,经卡方检验,二者有显著差异。辅修其它专业课程也可以反映学生对学业的投入状况,在这一指标上,女性的比例也高于男性。

3、毕业时能否升学也是综合反映学习能力和结果的指标之一。从调查数据看,毕业时“准备出国或升学”者的比例一项,女性为18.4%,明显高于男性(15.2%),在本科生中,女性高出5个百分点(男女分别为18.5%和23.5%)。1998年的调查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男性中准备升学或出国的比例为5.1%,女性为6.6%。

4、能否担任学生干部、能否在大学入党、能否获得奖学金等指标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及其它综合表现。从调查数据看,女性在这几项中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其中获得过奖学金者的比例比男性高出10个百分点。而在“课余兼职半年以上”一项上,女性的比例则略低于男性,这也从反面说

明女性对课内学习的投入更多。

表2 2003年毕业生学业状况的性别比较(%)

男性女性

学习成绩前25%31.2 44.9 学习成绩后25%7.7 2.5 通过英语四、六级(本科生)76.4 80.2 辅修过其它专业14.6 17.0 担任过各类学生干部52.6 53.3 为学生党员22.1 24.3 获得过奖学金47.2 57.3 课余兼职半年以上18.8 16.7 准备出国或升学15.2 18.4

三、毕业时就业状况的比较

毕业生毕业时的就业状况主要从三个指标反映,一是落实率,二是已经就业者的就业分布,三是已经就业者的起薪水平。

1、落实率。落实率是指在调查时(六月初)已经确定去向的毕业生所占的比例。在两次调查中,如果将“已经签约”、“已经确定单位、等待签约”、“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准备出国或升学”、“申请不就业”等状况都视为已经落实去向,那么,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的落实率在专科生中分别为41.0%和35.3%,二者相差5.7个百分点,在本科生中分别为75.4%和70.8%,二者相差4.6个百分

点;在2003年,男女毕业生落实率在专科生中分别为44.9%和39.6%,二者相差5.3个百分点;在本科生中分别是82.1%和78.7%,二者相差3.4个百分点。可见,尽管与1998年相比,2003年男女毕业生落实率差异略有缩小,但缩小的幅度并不大。对本科层次不同学科的分析发现,在1998年和2003年,男女毕业生的落实率都只是在理学、工学、农学等部分学科有差异显著,而在其它学科,这种性别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性,在文学、经济学等学科,女性的落实率甚至还略高。从2000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结果,当年男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77.23%和73.78%,但只在工学、农学等学科,男性落实率明显高于女性,在其它学科二者互有高低,但差异较小[3]。

2、就业分布。落实率只能反映毕业生就业的“量”,在什么地方、从事何种工作,即就业分布则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毕业生就业的“质”。

从事的是专业性(Professional)工作还是职业性(V ocational)工作是衡量职业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如果将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企业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视为专业性工作,那么,在2003年已经获得工作的毕业生中,本科和专科毕业生从事专业性工作的比例在男性中分别74.7%和59.6%,而女性中相应比例分别是72.6%和53.9%,女性的比例均略低。

从工作的地理分布看,在1998年的调查中,女性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为76.9%,还明显高于男性(为72.3%);2003年调查的结果则相反,男性在大中城市就业的比例为78.3%,而女性只有73.8%。按照通常的观点,在大中城市就业要比在县镇或农村就业有更多优势。以此判断,尽管女性中来自大中城市的比例更高,但在就业的城乡分布上,却已经处于劣势。

工作单位类型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但却可以从中了解男女毕业生就业的分

布。根据两次调查,男女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的最大不同在于:男性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而女性在学校就业的比例明显更高。在1998年的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男性低近8个百分点,而到学校的比例则高出13个百分点;同样,在2003年的本科毕业生中,女性到国有企业的比例比男性低16个百分点,而到学校的比例则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另外,女性到国家机关和科研单位的比例也略低,在其他选项上则没有明显区别。

表3 男女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比较(%)

1998年 2003年

男 女 男 女

国家机关 18.9 15.1 12.4 10.6

国有企业 33.1 25.5 42.7 26.7

学校 13.6 26.5 16.5 38.0

科研单位 6.8 4.8 5.0 2.4

三资企业 8.1 10.3 7.9 7.9

集体、乡镇、私营企业 11.8 10.6 13.1 12.7

其他 7.6 7.2 2.4 1.7

3、起薪。就业收入通常都判断工作优劣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时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对自己起薪的估计,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的起薪分别为1023.55元和910.96元2,经统计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而在2003年,男女

2在本文的分析中,将估计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上者和300元以下者都作为歧异值,不进行统计分析。

毕业生的起薪已经没有明显差别,在专科层次,甚至女性平均起薪还略高。通过

控制毕业生学历层次、就业的地区分布(东、中西部)、城乡分布、工作类别、

单位性质等变量后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仍然表明,在2003年的调查中性别对毕

业生起薪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231)。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之所以在1998年男女毕业生起薪差异显著,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年男性就业

比例较高的国有企业与女性就业比例较高的学校之间工资水平差距明显(这两类

单位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分别为980.45元和742.09元),而在2003年,在国有

企业和学校就业的起薪已经基本一致(本科生分别为1441.48元和1425.03元),因而男女就业单位分布的差异并没有对二者平均起薪产生显著影响。由这些结果

可以认为,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说明用人单位基本遵循了“同工同酬”的原则,并没有在工资待遇方面表现出性别歧视。

表4、男女毕业生估计月收入的比较(元)

专科生本科生平均

1998年

男863.20 1077.67 1023.55

女722.04 975.26 910.96 2003年

男1307.12 1516.77 1485.61

女1431.70 1521.03 1496.21

四、讨论

根据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主要发现:(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

国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正逐步增加,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明显低于男性,在农村

地区,男女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尤为突出;(2)在高等学校,女性在学业成绩、获奖、升学、担任学生干部等指标上均优于男性,说明在高等学校内部女性并不是弱者;(3)男女毕业生毕业时的落实率有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不同学科表现不同;而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中,男女毕业生的工作分布和起薪的差异则相对较小甚至没有差异。

针对这些发现,笔者提出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一,关于受教育机会: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主要是由高考成绩决定的,如果按照成绩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只要高考成绩一致,女性应该获得与男性一样的高等教育机会。那么,为什么在男女人口比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女性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会明显较低呢?

一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女性在参加高考者中的比例较低。不过本文的分析还发现,男女生高考成绩的差异也是造成高等教育机会性别差异的重要原因。根据对2003年调查,不同因素对毕业生当年高考成绩影响的多元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在控制了民族、学历、家庭来源、家庭背景(母亲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后,不论在标准分还是在原始分样本组中,性别对高考成绩都有显著影响(男性成绩高5-8分)。在控制学科类型之后的分析也可以得出类似的结果。正因为女性高考成绩略低,她们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就相对更少,而在上线者中被录取到专科院校的相对比例也更高;同样,不同院校(如工科院校与外语院校)学生构成的性别差异也是由女性报考者和上线者的人数比例决定的。由此看来,女性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并不是因为高校录取过程不公平,而是由整个基础教育过程甚至是教育系统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表5 性别对高考成绩影响的回归结果 原始分样本 标准分样本

B t B t 常数项

515.677 108.770** 586.584 95.265** 性别(男性)

5.784 3.348** 8.354 3.987** 民族(汉族)

17.571 6.676** 39.223 8.737** 学历(专科)

-96.292 -53.096** -142.899 -63.024** 母亲受教育年限

1.254 4.770**

2.273 7.366** 来源于中部省市a

0.037 0.016 22.262 4.990** 来源于西部省市a

-66.742 -28.381** -63.417 -25.288** 来源于县城b

8.116 3.445** 2.399 0.846 来源于乡镇b

9.193 2.938** 0.972 0.261 来源于农村b 8.429 3.297** 7.086 2.431* R 2 0.556 0.514 注:(1)*表示达到0.0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2)a 项的参照组

为“来源于东部”,b 项的参照组为“来源于大中城市”。

第二,关于就业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的用人单位应该追求人员使

用成本效益的最大化,但为什么在成本(工资)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学业成绩更

优的女性被聘用的比例(就业率)反而更低呢?

对此,一种比较简单的回答是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尽管这种观点可以找

到许多个案,但却很少有反映普遍性的统计结果。本文在此提出另一种解释,即

男性和女性从事的工作类型不同,而在现代社会,传统上更适合女性的工作机会

(如教师、文秘等)增长较少,更适合男性的各类企业的工作机会增长相对更快,从而导致男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和结果的差异。从本文表3可以看出,与1998年相比,在调查时已经确定就业单位的2003年本科毕业生中,在政府机关、科研单位就业的相对比例已经明显下降,男性在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提高(共占63.7%,比1998年提高10个百分点),而女性则仍然主要是涌向学校,有近40%的女性本科毕业生在学校就业,到各类企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在这五年中没有明显提高(两次调查中分别为46.4%和47.3%)。可见,如果就业传统和就业取向不发生变化,即使用人单位都遵循“按需聘用、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不能保证男女就业机会的均等。所以,要提高女性的就业率,一方面应扩大女性在工科等学科的招生比例并提高她们在各类企业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通过各种方式扩大女性的就业范围,增加适合女性的工作机会。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高等学校和用人单位内部,女性的学业和收入都不逊于男性,男女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和到用人单位就业的机会上。但是,简单地遵循“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按需聘用、公平竞争”、“同工同酬”等公平原则并不能保证女性得到与男性同等的高等教育机会和就业结果,要进一步消除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主要还应该放眼于高等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以及之后的就业机会的改善。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教育统计公报”,2003年第一期(总第26期)。

[2]国家统计局编:《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726。

[3]瞿振元主编.:《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7。

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

撩奠奄稿钛47 【摘要】文章结合调查数据,从家庭经济收入差异、家长的文化程度差异、家长职业的不同和城乡差 异四个层面,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阶层子女的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而且还表现为所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 型的不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呈现明显的城乡差异特征,城乡 差异是造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性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社会分层城乡差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18(2005)03—0047—03 【作者简介】王香丽,广东工业大学高教所助理研究员,厦门大学高教所博士生。福建厦门361005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待遇及其最终目标的平等。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与一个国家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行,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教育机会的影响作用如何呢?本文将结合对广东有代表性的一所部属重点大学、四所省属本科大学、三所公办高职院校和两所民办高职院校20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样本1785份)数据,探讨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起点——入学机会的影响。 一、经济阶层差异对高等教育 入学机会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关心的问题。许多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结论,即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重要因素,家庭经济阶层越高,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越大。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经济因素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将愈益显著。 首先,从高校收费层面来看。我们对广州5所高校的收费情况的调查显示,本科公立高校每年的学费是4100~6000元之间,住宿费1500元,生活费4000元左右,这些费用连同回家的路费以及其他的一些零用钱,一个大学生四年总共要花费40000元左右。民办高校的收费则更高,每年的学费一般在10000元以上。目前,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村,人均纯收入仍十分低,并且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来自于这些家庭的子女即使能够考上大学,承担高等教育费用还是相当困难的。在已入学的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者占相当的比重,例如,中南大学2004级8000多名新生中,特困生占10%,贫困生占15%~20%…。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象有多少贫困家庭的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近,教育部张保庆副部长就学费问题发表声明,高校的学费标准不能再提高,以保证更多贫困家庭的子女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表明国家也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从家庭经济状况、学生高考成绩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之间的关系来看。从幼儿园教育到完成高中阶段教育都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无疑  万 方数据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展,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这与高等教育存在的资源扭曲配置,院校盲目扩张,教育系统内部结构失衡不无关系。因而,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转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完善就业市场机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就业形势高等教育就业问题对策探讨 1、当前中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1.1全国长期性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人口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扩大就业的任务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繁重。目前我国仍处于劳动力资源增长的高峰期,城镇新增就业群体、累积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等要求就业的总规模每年在2500万人左右,而新增就业机会不足1000万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年1月份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数据,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困扰着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的发展。 1.2大学生数量猛增激化就业供需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学历、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受欢迎。但从供给的角度看,高校扩招引起毕业生大规模释放。据统计,1998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是108.4万,2001年跃增到115万人,2003年达2l2万人, 2005年超过338万人,2007年的招生人数已达到565.9万;而2007年11月底全国500万应届毕业生中尚有143万未能就业,2009年61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1/4。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日益突出。 1.3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导致人才流动性欠缺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认为:“中国市场化进程不彻底,仍处在市场分割的状态。”目前,由于户籍制度和农地制度,再加上城市政府的就业歧视政策,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由于市场分割固化了不同区域之间就业机会和未来发展机会之间的差异,在大城市存在较多适合高学历者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的前提下,加之技能投资具有资产专用性,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选择长期滞留在大城市。市场分割提高了流动成本,导致高学历人才选择就业的机会相对较少。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 教干字011号 为了加强高等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教师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工作,合理计算教师的编制,切实保证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教师工作量包括:教学工作量(含教学法研究工作量)、科学研究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等。教师全年工作量,按每天8小时,每周5天,每年暂按42周计算,应为1680小时(待校历确定后,按校历周数计算教师全年工作量)。 高等学校应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首先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要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实验室和教材建设、培养和提高师资等项工作。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一般应占全校教师工作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第二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注:下列的“计划学时”是指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1学时以1小时计。) 1. 讲课(包括备课、上课、课外辅导)的工作量; 教授、副教授: 讲课工作量=计划学时×(4~5) 开新课工作量=计划学时×(5~7) 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3×班数 讲师: 讲课工作量=计划学时×(5~6) 开新课工作量=计划学时×(6~8) 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3×班数 需要助教讲课或助讲,可按讲师工作量的高限计算。 (注:大班讲课超过一百二十人,工作量增加百分之十) 文科的某些课程(包括公共政治课),更新内容较多的章节,其教学工作量可按开新课计算。 专任课外辅导工作量=计划学时×3;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班数。 (注:专任课外辅导,是指某些教师只担任课程的辅导工作而不担任讲授工作。)

2. 公共外语课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4)×班数。 (注:公共外语课的工作量,包括备课、上课、课外答疑及批改作业。公共外语课每班为四十人左右)。 3. 体育课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4);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辅导校体育代表队,每小时以1.5小时计算;辅导群众性体育群众活动,可按核准的实际小时计。 4. 辅导课、习题课、课堂讨论、批改作业的工作量: 辅导课、习题课工作量=计划学时×4;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注:习题课每班学生为四十人左右) 课堂讨论工作量=计划学时×5;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班数。 (注:习题课和课堂讨论的工作量,包括备课、上课、听课、课外辅导。) 批改作业工作量=核准的批改份数×(1/12~1/4)小时。 5. 实验课(包括上课、备课、课外辅导)的工作量=计划学时×(3~5);重复班工作量=计划学时×2×组数。 (注:每组学生十五人左右。) 批改实验报告工作量=核准的批改份数×(1/10~1/3)小时。 6. 批改中文、外文写作课作业的工作量=(1/2~1)小时×核准的批改份数。 7. 指导实习、社会调查的工作量=(计划天数+教学准备天数)×(8~9)小时;其中野外作业天数×(9~10)小时。 (注:指导实习和社会调查的工作量,包括批改实习报告和调查报告。) 8. 指导课程设计的工作量=计划学时×(4~5);学年论文的工作量=计划学时(1/4~1/6)小时×学生人数。 9.制图课讲课部分的工作量,按本办法第二条第1项计算;其练习部分的工作量,按本办法第二条第4项计算。 10.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工作量: 教授、副教授工作量=计划周数×(5~7)×学生人数; 讲师工作量=计划周数×(6~8)×学生人数。 (注:指导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包括选课、答辩及有关工作。毕

大学生就业和大学教育关系

浅谈大学生就业和大学教育关系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大学教育关系思考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识。大学生就业问题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密切相连。而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功能与作用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研究就业问题的本源,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视点来剖析大学教育体制、教育目的、教育教学活动,旨在通过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高等教育走上一条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结构性矛盾对大学生就业的客观影响 1.区域结构矛盾,造成大学生就业的局部难、片面难。我国的国情就是东西部、沿海地区与偏远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结构性矛盾突出,从而导致就业环境差异也很大,使大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受到限制,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面临的大学生就业难只是局部难和片面难。 2.供求结构矛盾,造成专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不平衡。首先,专业需求不平衡,造成专业结构矛盾,部分高校不结合市场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盲目开设专业课程,造成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需求不平衡,从根本上制约了大学生自由择业。其次,市场供大于求,造成市场结构矛盾。第三,世界经济一体化,生产力发展,机械化程度高,致使需求下降,造成国际市场供求矛盾。 (二)大学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1.教育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教材滞后、教学环节欠合理、教学模式与市

场不对接、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的发展定位、办学思路、办学方向与办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调控和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 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落后、教学观念陈旧致使大学培养质量下降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3.高校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不完善、不配套。很多高校普遍缺乏有效地监控与科学的评估制度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生落后的择业观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因素 大学生落后的就业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业观的盲目性与被动性。据国家有关统计资料显示,选择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较少,只有4%左右;二是自主创业的人数少,虽然国家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很多鼓励和优惠政策,但由于大学生害怕失败,普遍缺乏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第三,选择到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大学生比例相对较少,而选择考取国家各类公务员的却不乏其人。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既有社会体制问题,也有教育体制问题,同时还有大学生自身制约因素。对于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值得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 二、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思考——对现行大学教育培养模式的再思考 (一)大学生就业与教育教学活动的矛盾分析 1.就业市场化与大学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大学生就业进入市场,实现了就业市场化,但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学校的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然按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运作,很不利于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2.就业市场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理事长曹青阳教授认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doc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近日公布研究结果后,“高等教育公平”成为热点话题。记者就此采访了课题主持人杨东平教授——— 五大差距影响高等教育公平高中机会不均等延伸至高等教育 记者:什么是教育公平?目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十五”计划中有关教育指导思想第一次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概念。《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这一课题采用的数据主要为历年国家公布的统计资料,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10个省市高中抽样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的结果。 研究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同时,阶层差距正在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 课题的主要结论有三: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现,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 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同时从总量的、宏观的不均衡,转为隐性的、更深的层面。它主要体现为城乡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分布。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相对薄弱的地方院校,主要分布于农林、军事、教育等收费较低的学科,他们中许多人处于贫困状态。 阶层差距正在凸现。随着在近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逐渐拉大,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成为显著的问题。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他们的录取分数低于低阶层家庭的学生。 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现实存在的各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差距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结构性不均等的一部分,在相当程度上是高中教育阶段机会不均等的一种累积和延续。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不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相应发展之上,而是单向突进的。1998年至2002年,高等教育的升学率从46.1%上升到83.5%,共上升了37.4个百分点,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却仅仅增长了7.6个百分点。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有了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才可能有结果的公平 记者:哪些措施有利于使高等教育机会更趋均衡? 杨:一是改变高中教育状况。目前高中主要设在城市,农村学生的入学机会较少,而且城市生均经费比农村高出很多。有些地方在尝试推行城乡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打破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如浙江义乌统一城市农村教师工资标准,农村教师还有额外补贴。北京市正在修订《普通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和《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纲要》,将首次取消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第5卷 第6期教育学报Vol15,No16 2009年12月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 s Dec12009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指标体系研究 乔锦忠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北京100875) 摘 要: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确保社会公平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布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体系包括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城乡、阶层、民族和性别差异等指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9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298(2009)0620069205 背 景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本内容,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要素,确保入学机会公平对于促进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对于个人收入水平和文化修养有较大影响,是社会分层的基本工具之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地域差异、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特长生加分、民族学生身份造假等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入学机会公平是指入学机会不因为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的其他条件而存在差异。通俗地说,就是指入学机会与个人及其家庭背景无关。入学机会均等包括横向和纵向两层含义,横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相同的学生享有相同的入学机会;纵向的入学机会均等是指学术能力不同的学生享有不同的入学机会。横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平等原则,纵向的入学机会公平体现了能力原则。现实生活中除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背景和出生地等诸多因素会对入学机会产生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接受何种质量的高等教育与其性别、种族、民族、年龄、家庭和出生地等背景无关,而只与学术能力和个人意愿有关。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是政府高等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的前提是了解其分布状况。为了描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基本状况,也为政府监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状况提供理论支持,有必要对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指标进行系统研究。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既涉及数量、也涉及质量;既有总量特征,也有按照地域、阶层、性别和民族等维度分类的结构特征。因此,不可能通过单一指标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进行全面描述,而应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指标体系。 总量指标———全国和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反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总量指标。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因此,除了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外,反映各省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的地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这两个指标。 讨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先应从毛入学率入手。毛入学率是与净入学率相对应的指标。净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法定学龄(由国家教育系统确定)人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是指学段在校生数与法定学龄总人口之比。毛入学率与净入学率的区别在于分子中是否包括非学龄在校生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收稿日期:2009209202 作者简介:乔锦忠(1972—),男,汉族,山西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和教育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号04J ZD0023)。

教育与就业的关系

浅谈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程度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归根结蒂这些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成果的经济效用,是要随着劳动能力的社会效用之实现而实现。影响劳动能力社会效用发挥的一个主要条件就是就业。劳动者的就业情况要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速率的影响,平均教育程度的提高至多只能改变对于就业人员所要求的水平,而无法扩大就业规模。只要存在失业者,所拥有的教育成果无论高低,其社会效用总是无法发挥的。对此情况,教育无法左右就业而只能注意适应。那么如何从教育上保证劳动者就业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调整教育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确定各种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调整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修改教学计划,更新课程内容。现在有些专业过时了,需要淘汰;有些专业的专业面将扩大,按实际需要将一些划分过细过窄的旧专业合并。社会的需要是在发展、变化着的,不会一层不变。因此,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等都必须定期进行修改,使之随着客观需要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由于教育具有迟效性,所以对一些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开设要进行科学预测,合理规化,使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培养多面手,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通过开设选修课、课外讲座等活动,弥补教学内容陈旧和知识面跟不上时代需要所形成的缺陷,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这项工作已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并且已收到较好的效果,但还需要进行总结,全面推广。 二.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事关国家经济的振兴。只有高质量的教育通过劳动者的就业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效用。教育质量是立国之本,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 第一、要提高教师素质。积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帮助教师树立全新的人生观、质量观。教师工作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独特的创造性、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延续性。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1)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开拓意识、创造能力等优秀品质。(2)要有渊厚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广博的相关知识背景。(3)要掌握合作化、多样化、艺术化的教学方法。(4)要有熟练操作电子化教育装备的能力和开展教科研的能力。(5)要有超前意识、长远的战略眼光,不断提高学历层次。 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必须清除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切实改革只注意传授知识、注入式、满堂灌等不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知识和技术,使学生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科学技术愈发展,生产过程与生产设备愈复杂,现代化教育手段愈显得重要。它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甚至为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所必需,而且它的运用将会愈来愈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总结 一、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现状及问题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部分管理者的观念里,还没有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仍然重管理轻服务,缺乏与教师、学生的沟通与交流。长期以来,这种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既不利于激发师生的教学 热情和内在潜能,也不利于管理人员在工作上创新,远远滞后于高 校改革和教学管理发展的需要。 2。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落后 教学管理直接决定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教学 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领导人员具有高职称、高学历,基 层工作人员年龄大、学历低;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背景的管理者比例 偏低,基层教学管理经验匮乏,管理角色定位适应性缓慢等等。因 此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教育理论水平比较低、教学管理的调查研究意识比较弱、主动创新能力还比较差。 3。教学管理激励机制落后 高校教学管理岗位与教师岗位或其他行政岗位相比,在地位、待遇、学习进修机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个人晋升和职业发展空 间不大。而且目前的薪酬体系并不是与各部门、各岗位的业绩直接 相关的,因此有的管理者往往会偏好于较低的工作强度与较多的闲 暇时间,或者是偏好于工作中过多的自由度,等等。另外教学管理 工作量大,任务重,难度高,管理者往往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疲劳感,自我评价较差。因此,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努力探求管理者激励机 制的实现方式,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是提高管理者工作质量 的关键所在。 4。教学管理手段落后

在当前信息产业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已实现大众化教育的知识经济时代,运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效能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惟一选择。于是,许多高校纷纷购买或自行研制教学管理软件,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进程。然而,由于教学管理软件程序复杂,技术要求高,各高校的需求又不尽相同。购买的软件不仅价格昂贵,且往往不甚适用;而自行研制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一般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尚未完全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此外,大部分教学管理人员应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能力低下也是制约教学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加强改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研究1。更新教学管理工作观念 加强高校教学管理,首先必须以变革教育思想、确立现代教育观念为先导和动力。深入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与考虑问题,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倡导由管理型工作向服务型转变。只有树立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建设教学管理队伍的政策、措施,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2。加强教学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人善任,挖掘人才。人是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人才的选拔和任用直接关系到管理功能的发挥。因此,高校教务人员任用机制完善与否是优化教务管理机制的关键。高校要把教务人员任用机制提高到关系学校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的高度来认识,彻底纠正随意安置任何人员都能胜任教学管理工作的做法,执行严格准入制度,根据公开招聘和组织选任相结合的原则进行选拔。 (1)提高管理队伍素质 实行岗前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让新人职人员了解教学管理基本内容、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鼓励管理人员进修和在职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和工作水平。定期举办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及研讨班,

冯林超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ppt资料

教育基本理论 探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专业:教育学原理 姓名:冯林超 学号:2012201160007

摘要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分为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高等教育过程的公平和高等教育结果的公平。现阶段要保证高等教育公平,其首要任务和现实的选择是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大力促进高等教育起点的公平。本文就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概念,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几个方面入手,剖析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现状,并进而提出相关对策,旨在为解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问题提供思考。关键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教育公平 Abstract: Education equity is the basis of social equity, and is the extension and reflect of social justice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 which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nstruct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equit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higher education beginning equity, higher education process equ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results equity.At the present,to ensure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its primary task and realistic choice is to promote the entrance opport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equit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higher education beginning equity.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entrance opport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concept, the status , influencing factors , and then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suggestion for resolving the problem of unfair opport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the entrance opportunity Education equity

1了解男性与女性的心理差异

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心理差异 文/端宏斌中国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男女的感情交往中,绝大多数问题和矛盾的产生都是由于互相不了解造成的,男人能够理解男人,女人也能够理解女人,但是男人很难理解女人,女人又很难理解男人,因为他们两者的思维方式是决然不同的。但你如果能够深入的看透对方的内心,那么在以后的感情或工作中,你将如鱼得水。下面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例子,形象化的搞清楚差异究竟在哪里,以及如何去化解矛盾的产生。 场景一 你和女友跑去陌生的地方旅游,由于选择的是自游行的方式,因此一切都要靠自己,但很不幸的,你们俩迷路了,此时矛盾就产生了。女友认为,只要找个人问路就行了,但你认为,根本就不需要找人问路,关键是看地图,只要搞懂自己在哪儿,那么通过地图的指引,很快就能找到路。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但是你们俩还是没找到路。女友开始抱怨说,刚才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人,结果没去问他,让他给跑了,现在想问路都找不到人。你反击说,要不是你一路上不断的唧唧歪歪,根本就不会弄得自己看错地图,也就不会迷路,所以最好给我闭嘴。但是你让女人闭嘴,只会让女人说得更多,于是俩人的争吵开始升级了。 解析: 以上这个场景几乎天天都在现实中发生。女人认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跑去找人帮助是很正常的,但男人觉得,但凡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去找别人,特别是当有女人在身边的时候,他感觉跑去找别人帮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甚至有人编了不少笑话来讽刺男人,比如:为什么要派出几十亿个精子去寻找一个卵子,而且还经常找不到?那是因为这些精子都不爱问路,而且它们手上也没地图。 据调查,使用手机地图定位的用户中,绝大多数都是男人,为啥女人不用这个?首先是在智能手机上安装软件本身就很复杂,女人不愿意去研究,其次是,就算装了地图软件,她也看不懂,她觉得与其研究这些东西,不如直接去问别人更方便。 其实女人不知道的是,当男人一个人在外面迷路的时候,他是会去问的,只是有你在他身边之后,他不希望你觉得他连方向都搞不清,所以才拒绝找人帮忙,在他的潜意识中,他觉得找人帮忙只是在证明自己不行,男人最不喜欢的就是被女人认为不行。 有时候男人还会利用另一种方法来避免被认为不行,那就是拒绝帮忙。有时候女友来找他帮一件事,他直接拒绝,说自己没空弄这些。其实并不是他没空,而是他知道自己搞不定,但是他不希望被认为没这个能力,于是他就摆出一副不愿意帮忙的态度出来。这时候女人就开始犯傻了,因为她想知道男人是否还在乎自己,于是就不断的要求男人帮忙,男人既搞不定,又不愿意承认,那就只能编各种借口来搪塞,可是这些拙劣的谎言是骗不过女人的。于是两人就发展成吵架了。 场景二 放假了,男人选择的休闲项目是打电脑游戏、踢足球、看体育频道,或者是下点儿毛片看;女人选择的休闲项目是看时尚杂志、去美容院、看肥皂剧和言情小说,或者就是和朋友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发言稿

高等教育工作会议讲话稿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十九大报告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近年来,学校在省教育厅和xx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积极探索“内涵建设加特色发展”的新路子,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政府重视,在发展建设上当先锋 我校作为xx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市委市政府要求我校以建设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校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建设发展,努力成为省内高等职业教育的排头兵。 (一)政策上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xx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办法》、《中共xx市委办公厅xx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xx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的通知》等10多个文件,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人才引进和培养、合作办学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由政府牵头,组建以我校为主要成员单位的xx市现代职业教育集团,进一步强化市级统筹,加强部门、校企间的多边合作。 (二)资金上优先保障。市委市政府对我校的投入不断加大,2015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11.5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高职发展智库对全国1052所公办高职院校2017年的预算情况进行了调查,我校在全国高职院校2017年总预算中名列第八、财政拨款名列第三。 (三)建设上高度关注。2015年市政府投资14.8亿元,建设占地446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xx汇心湖校区,并列为市政府重点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过问。目前各项建设正全面、快速、高质的展开,2018年6月将正式启用。 二、内涵为本,在提高育人质量上下苦功 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围绕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校建设,落实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加强教学质量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采用“121”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在多个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育人质量显著提高。据麦可思公司对学校近三届毕业生的跟踪评价,就业率及就业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学校全面深化“七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分段人才培养试点,推进双证书制度,开展职前职后一体化培训;重新修订课程标准,学校40多个专业的160多门核心课程,已有120多门课程引入了行业和企业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2017年学校已投入1.11亿元,新建改建了20个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其中,投资4000多万元的交通工程实训中心和960多万元的3D打印实训中心均为全国领先、全省第一。校内实验室和实训中心178个,校外实习基地138个,满足了所有专业实践教学和实习的需求。2017年学校在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107项。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能力提升上我们采取“鞭子”加“梯子”的做法,“鞭子”就是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和三年一个周期的教师注册制度,“梯子”就是为教师培训学习、项目课题、专业带头人以及教学名师等提供政策和经费保障。2016年至2017年,我校新进教师98人,其中引进高层次人才30人;与此同时,我校教师晋升教授12人,副教授58人。 (四)拓展开放办学空间。十九大报告提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学校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先后与美国杰克逊维尔大学、韩国新星大学展开国际化合作办学项目,

关于高等学校就业率的理性思考

关于高等学校就业率的理性思考论文导读: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过这样的指示:“就业是民生之本。各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新办学校。1999年我国首次公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关键词:就业率,高等学校,毕业生,理性思考 过去大学生想的是如何发展,现在考虑的是怎样生存,生存问题就是就业问题。我国“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是明确的,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再是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胡锦涛总书记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过这样的指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认真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切身利益,关系社会政治稳定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全局。”教育部则要求,要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内部就业工作体系。各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新办学校,要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总书记的指示和教育部的要求揭示了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研究高校就业政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高等学校学生就业工作中与就业率有关的政策 1999年我国首次公布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依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毕业生人数)÷毕业

生总人数×100%,高校对就业率的确定主要以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就业协议为准。 近些年来,教育部逐步将高校学生就业率与高校发展、招生计划、新增设专业、高校评估等与学校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挂钩,并将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办学状况的重要指标。2003年教育部出台的《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高校发展要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2004年国务院有关文件进一步强调要把就业率作为评估高职院校的“核心指标”;在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教育部周济部长公开表示,对连续2年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要严格控制招生,就业率连续3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对于统计就业率的原因,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给出的解释是“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 目前我国公布的初次就业率的统计数字是由各高校自身收集信息,并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的,整个统计过程基本上没有得到监督和评估,自然也就缺乏公正性和可比性。而美国统计毕业生就业率的机构主要有政府专职部门、职业界(社会组织)和高等院校自身三方,为了确保较高的信息反馈率,尽量减少统计误差,多采用问卷、电子邮件和电话访谈。而英国就业方式的调查由高等教育署和高校共同完成,设计统一的问卷调查,由学校负责组织学生填写和回收。各国十分注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后续跟踪调查,一般将毕业若干时间的就业状况作为调查对象,与我国强调初次就业率相比,更加真实、灵活地反映了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与女性的自我表达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与女性的自我表达 社会学院孙颖 101080034 摘要在男权影像中,女性总是被看、被消费和被规约,而女性主义影视则以破坏男性视觉快感的方式来颠覆传统男性文本对女性形象的固化编织。然而长期处于传统男权文化结构中的女性主义导演,有的摆脱不了潜意识中的男权和父权阴影,有的又激进地极端消费男性,这都导致了女性真实表达的举步维艰,女性的自我形象也不免存在或过度强势、或模糊脆弱等明显的先天缺陷。 关键词影视女性主义凝视 马尔库塞指出,大众文化的特点是以快乐为原则的。快乐的表达充满了矛盾的话语实践,这种矛盾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享受传媒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承载着女性作为“被看”者在传媒的眼光中遭到“象征性歼灭” 乔纳森·施罗德说:“凝视不只是看,它意味着一种心理上的权力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凝视者优越于被凝视的对象。”作为带有权力意志的观看方式,“凝视”(gaze)总是与种族、性别、民族、阶级等身份问题联系在一起,如白人对黑人的凝视,男性对女性的凝视,西方对东方的凝视,富人对穷人的凝视。这是一种无声的目光暴力,却能对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制。福柯也曾说过,“用不着武器,用不着肉体的暴力和物质的禁制,只要一个凝视,一个监督的凝视,每个人都会在这一凝视的重压下变得卑微”。他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到的“全景敞式监狱”就是这种情形。在这个建筑中,被囚禁者处于四周环形的监狱里,是时刻被观看的,而中心瞭望塔上的监视者则可以观看一切。这种观看就是“监督的凝视”,它体现了一种控制的权力。 福柯认为,观看者可以通过“凝视”来建构自身的主体身份,而被观看者的行为和心理就会在被“凝视”的过程中受到“规训”,会被动地接受和内化观看者的价值判断。处于男权文化体系中的女性就是这“全景敞式监狱”里被凝视的囚禁者,而男性则是高高在上、掌控一切的凝视者。 玛丽·艾·布朗指出“特定的受众立场(或主体的立场)是通过受众对文本为其创立的立场的认知来创立的。”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不仅男性设定了审美角度,也规定了女性看女性的角度。传播者设定的受众立场是男性的,所以男性拥有了窥视的宰制权力,与此同时,“大众传媒中被异化的女性形象是为迎合男性口味和欣赏习惯及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女性在其中明显被置于对象位置,即主体被客体化了。 影视作品中的“凝视”是编导主观意图的体现,常常带有鲜明的性别色彩。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与叙事性电影》中指出,“在一个由性的不平衡所安排的世界中,看的快感分裂为主动的男性和被动的女性。”在以男性权威为主导的影视作品中,男性编导掌控着摄影机,于是女性就成为了这种目光暴力的对象,成为了男人凝视、幻想和规训的目标。 一、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劳拉·马尔维在《视觉快乐与叙事电影》中,以精神分析为工具进行电影批评,并与窥阴癖等精神分析概念相联系,所以观众会被传媒设定为男性。“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纵观近些年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目录: 摘要---------------------------------------------------3关键词-----------------------------3绪论---------------------------------------------------3第一章-------------------------------------------------4 一.教育公平的意义-----------------------------------4 二.高等教育中公平与效率的内涵--------------------4第二章-------------------------------------------------5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的教育制度因素分析----------5 1.基础教育的不公平直接延续到高等教育阶段-------- 5 2.高等学校的布局与高考录取指标分配存在不均衡--6 3.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问题-------------------------------7 第三章-----------------------------------------------9 一. 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途径分析---------------9结束语------------------------------------------------10参考文件---------------------------------------------10

摘要: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教育制度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的划分、高校录取指标分配以及高校的经费投入和收费等。改革现行的基础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以及改善高校布局等,则可作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制度 绪论: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在法律上保证公民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种种举措。具体体现为,向工农大众开放教育,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重新确立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入学准则等等,以此来体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今天,我们国家正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更多的公民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提出的高等教育公平原则:能否被高等院校录取应根据那些想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的成绩、能力、努力程度、锲而不舍和献身的精神……。高等教育应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使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幢。这就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

2020年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

2020年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的工作方案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为加快推进驻A高等院校(含市属高校,下同)和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驻A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教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四个中心”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鲁政办字〔2020〕76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如下。 一、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 1.支持驻A高校、科研机构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国际学术前沿,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重大需求,将高质量发展与服务A南经A社会发展相结合,着力提高对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建立市校共建机制,将驻A高校发展纳入全市国民经A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支持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支持驻A省属高校争创国内一流。 2.引导和鼓励驻A高校面向服务A南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布局一批新兴交叉学科集群,建设一批冲刺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学科。鼓励驻A高校围绕A南经A社会发展需求增加硕士或博士授权单位和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支持驻A高校面向我市增加十大千亿产业发展急需

学科专业的走读生本科计划。 3.优化高等学校空间布局,积极争取教育部、省教育厅支持,加快启动山东大学龙山校区(创新港)建设。推动长清大学城建设提升,引导支持章丘大学园区等齐鲁科创大走廊沿线高校园区集群发展。鼓励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支持A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幼儿师范学院。 二、打造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 4.支持驻A高职院校(含市属高校,下同)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对纳入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和山东省“双十”重点建设工程的高职院校,建设周期内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对纳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高校,加大专项经费支持力度。完善扶持政策,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5.支持驻A高职院校建设高水平“四新”人才实训基地,积极推进山东工程职业技术大学等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稳步扩大我市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鼓励市属高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争取应用型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联合培养模式试点。推动市属高校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建成一批强势专业、行业急需专业、新兴交叉复合专业。 6.完善市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逐步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推动高校完善院长选聘制度,实施高校职员制改革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