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

从一纸老婚书看婚俗文化变迁

“鸳鸯礼书”“天作之合书”……七夕前夕,江苏综艺频道《一转成双》栏目组策划主办以“见证婚姻·书写幸福”为主题的老婚书展,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50多份老婚书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将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变迁展现在市民面前。

一份清朝晚期的“鸳鸯礼书”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鸳鸯礼书”签发于咸丰十年,距今已有155年的历史,是此次展览中最古老的婚书。《一转成双》栏目制片人崔寰说,这份“鸳鸯礼书”是在安徽一个农户家中发现的,上面写有生辰八字、聘礼,以及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等,面面俱到。

图为民国时结婚证

图为1957年婚姻证书

与清朝婚书的详尽朴实不同,民国时代的婚书更注重文字内容与外观的修饰,内容没有生辰八字、聘礼等,取而代之的是“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等优美华丽的辞藻。外观上,民国婚书像极了由各种图案装点的“奖状”,比如民国29年的一张婚书上印有燕子、圆月、牡丹等吉祥饰物,还有“百年好合、五世其昌”的字样,被前来观展的市民戏称为“艺术气息最浓郁的奖状”。

“老婚书真实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婚俗文化流变,例如晚清婚书上的生辰八字、新人行礼的吉日吉时等内容,到民国就消失不见了,说明民国从官方层面开始摒弃迷信。”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研究员胡卓然说,“再例如民国婚书没有官方行政部门签发的内容,因为民国没有与婚姻有关的法律。而新中国结婚证书上出现颁发单位,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除了结婚证书,现场还展出少量离婚证书,其中湖南常德法院判父母包办婚姻离婚案的离婚证书值得一提,它是1950年颁布婚姻法后出现的。男方耳聋口哑,父母包办童婚。最后法院尊重女方意见,判决离婚。“这份离婚证书意味着女性开始在婚姻中享有与男性对等的权利。”南京民俗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徐龙梅说。

“申请恢复结婚的理由:儿子长大成人,即将结婚,想给孩子完整的家。”一张1962年的复婚申请书也别具特色。这张复婚申请书发现于安徽蚌埠,上面注明了离婚原因及经过和申请复婚的理由,双方除了签名以外,还按上了鲜红的手印。

“一纸老婚书的背后蕴含着文化的变迁与历史的进步。”崔寰说,“在七夕佳节办老婚书展览,是想让市民在感受文化魅力中,形成正确的婚恋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光明日报

中西婚俗文化的差异 刘

中西方婚俗差异的比较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arriage Custom 摘要:婚姻是各民族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婚礼是在公开场合将丈夫和妻子之间的婚姻关系公开确定下来的一种仪式。通过对中西方婚姻婚俗的研究,可以使人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有更多更全面的认识,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研究中西方婚俗的差异,还可以达到提高英语水平和开阔视野的目的。本文试着从中西方筹备婚礼,婚礼仪式,婚宴,婚服等几个方面对古今中外的婚俗进行简单的比较,研究,不尽研究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研究其某些共有特征。 关键词:婚俗marriage custom 婚俗习惯the manner of marriage custom 筹备婚礼prepare the wedding 婚礼仪式ceremony of wedding 婚宴礼服formal dress of wedding feasts 文化差异culture differences 引言 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人们的世界观及各种传统皆有很大的差异,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本文就中西方婚俗的差异做简单浅显的介绍。婚俗是一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这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指向标,它显示了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宗教观、爱情观、婚姻观,审美、民族心理等等,通过一个民族的婚俗,可以窥见该民族的社会生活面貌。由于文化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婚俗也各不相同,由此反映出不同文化的人们对于婚姻的态度。中国婚俗有着许多的仪式。最早记载婚礼习俗的《仪礼》云:“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西方国家主要有4个程序,即建议,改姓,选期和举行婚礼。由于宗教、文化根源、婚姻观念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西方婚俗的不同。在中国婚俗中,媒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作为婚姻当事人的青年男女却没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力,而且男女在婚姻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屡有出现。在西方,是牧师在婚姻中起作用,并且青年男女有合法的权力去选择自己的夫婿或妻子。当然中西方的婚俗也存在相同的地方。有关文化差异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也颇丰。如,韩芳《中西传统婚俗之比较》(《中国校外教育研究理论》2008期)、毕伟《浅析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差异》。 正文 一、婚俗习惯 (1)中国传统的婚俗习惯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

姐妹钱民间婚俗

姐妹钱民间婚俗 潮汕人出海捕鱼,出洋谋生者多祟把更为虔诚,各县各乡无不建有妈祖庙、七圣 母庙、天后宫、老妈官等。每到妈生之日,各地均有酬神戏,家家设祭祈祷。伯公生 潮汕民间神诞。伯公是潮汕人对土地神的称呼,农历三月二十九是伯公生。众神之中 数这位土地爷爷员为随和、田头地上,随处安家,住不嫌宫庙低窄,食不嫌无太牢少牢。伯公生日,也是随便吃点肉丝面条。三月的韭菜最鲜美,韭菜炒面是伯公最常吃 的便饭。第五节人助时代的潮人深受儒家思想的教化,潮州堪称礼仪之邦。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的主体保留着中原程式。但在具体操作上,大多结合本土文化而有所变异, 少数地区风俗表现出远离主流文化的形态。·—社交礼仪上,由于潮人外出从商受雇的多,到了外面希望受到朔遇,回到家乡对外来客人也就表现出特别的热情和真诚。同 乡之间,更是礼尚往来。 每逢过节、红白喜事、番客回唐山回国之时;亲友之间互相送礼、宴请之事特别多。一生育锁天狗孕期迷信习俗。女人若是有喜,忌用开水洗蚊帐被套,忌裁布缝衣,忌拆床挪动家具,忌动土修33uF 35V E屋,忌见丧事,否则将来孩子出生时身上有 残缺,轻者带伤疤、色斑,重者死胎或流产。若是孕妇命带天狗,为防孩子给天狗叼走,丈夫要到首饰品买一把银锁。趁妻子熟睡时俏俏地锁在她脖子上。产前,家人— 要到庙字烧香,拜“催生娘娘”随着人们的科学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以上紫忌和习俗都 已成为历史。见天地生育习俗。出世末满4个月的小孩,不可见天和照镜子,否则, 长大以后脾气很坏,常纠缠母亲。饶平凤凰一带,小孩一满月就要“见天地”。由其 兄或其姐背着,由长辈带路,从南寨门出去跑一圈。长辈要在地上拣几块石头,把石 头扔进水塘,然后带着孩子从北寨门回家,这样,孩子长大后才有胆量。小孩出世满 月后,要在睡床下放一块大石头,可以使小孩长大后有胆量另外要把锯子、仙草、渔 网等物挂在房门口,可驱除邪神恶煞。栽须生育习俗。 小孩第一次去母舅家,身上一定要佩戴石榴花、仙草、“老爷符”等物。母舅家 一定要煮蛋和面条给小孩吃,并用红线系一枚铜钱或银子挂在小孩脖子上,叫做“裁须”,预祝小孩快快长大成人。出花园成人礼。潮人以为少年儿童的生活如同在花园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长大满15岁,要为他举行“出花园”仪式,意为告别儿童花园生活步人人生自立之途。这天,要采12祥鲜花,浸成“12样花水”给孩子洗澡。 母亲还要给他围上新腰兜腰兜里压着12颗桂圆和2枚顺治铜钱。外婆要送来新衣原和红皮展。然后,要在床中央放一只大竹箩,然后摆上三牲棵品三牲中男孩用公鸡、女 孩用母鸡,祈求将来能生儿育女、香茶、美洒、香烛、元宝,用以祭拜“公婆母”也 称“床脚婆”、“公婆神”。拜毕要格供品TAJE336K035RNJ拿去烹煮,让孩子坐在 大竹箩里饱餐一顿。此外还要炒猪肚猪肠给小孩吃,同时邀请小伙伴围在竹箩旁一起 进食,意即从此换上成人肚肠。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的‘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的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在近一个月的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的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的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的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的历史关联。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的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的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的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的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之后为复苏期。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的变化,但主要是形式,手法和表述角度上的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的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的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的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的效仿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基本相同的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和地域特色。不同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形态,对婚礼的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长安是个出司仪的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的建都之地有关,这里是周礼的孕育地,也是汉唐礼仪的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是自然而然的事。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尽管传统的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的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度越高,保留的礼仪相对较多,越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的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的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的繁荣,从总体上看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是较为完整的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的魅力。 由于婚俗具有效仿性传承和口授式传承的特点,所以在长安广大农村的每个自然村落中,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或者几个识文断字的且又有一些口才的文化人,按照祖辈留传下来的规矩,传播并不断丰富着中国的传统婚俗文化,既便是在文革期间那么高压的政治背景下,在民间这种传播都未中断过,只是变得隐秘了许多,谓之;‘咱这就这讲究’。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执著与坚持,才为我们保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值得尊敬。 所谓传统文化,我个人粗俗的理解,就是一代代先哲们传承下来的被广大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乐意接受的正统文化。它其所以能世代传承,正是因为它集中体现了国人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崇拜与敬仰,凝聚了中国人的道德观、

中国婚俗文化 (2)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中国婚俗文化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曾经出现很多不同的婚俗。在现代的中国.许多传统婚礼的习俗已经不再盛行了。不过近几年传统婚礼习俗在中国很多地方再次兴起,并且越来越吸引人们的视线。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various marriage customs in the vast land.In modem China,various traditional wedding customs and ceremonies were out of date. However,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attractive. Wedding ceremonies have been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life matter both home and abroad throughout human history.“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we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rriage customs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include a Betrothal Letter,a Gift Letter and a Wedding Letter.The Betrothal Letter is the formal document of the engagement,a must for marriage when the bridegroom presents the betrothal gifts(engagement).The Gift Letter is delivered to the bride's family and is a document necessary before the wedding,in which will be enclosed lists of the types and quantifies of gifts for the wedding. The Wedding Letter refers to the document, which will be prepared and presented to the bride's family on the day of the wedding,to confirm and commemorate the formal acceptance of the bride into the bridegroom’s family. The Six Etiquettes are namely: Proposing( A matchmaker discusses marriage with the potential bridegroom and bride), Birthday matching( the matchmaker will ask for the girl's birthday and birth—hour record to assure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potential bride and bridegroom),presenting betrothal gifts (Once birthdays match,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then arrange the matchmaker to present the betrothal letter,to the bride's family),the defining of an auspicious wedding day(the groom's family delivers appointment letter bride's side family) presenting wedding gifts(after the betrothal letter an betrothal gifts are accepted,the bridegroom's family will later formally send wedding gifts to the bride's family enclosing the Gift Letter),picking a wedding date(an astrologist or astrology book will be consulted to select an auspicious date to hold the wedding ceremony),and the wedding ceremony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with a troop of escorts and musicians to escort the bride). The modern wedding ceremony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which are held on the wedding day,but in ancient times “Three Letters and Six Etiquettes” included the marriage etiquette with a series of activities of matchmaking, engagement and the wedding ceremony.If the men and women did not follow the process,the marriage was then not acknowledged.In of these activities,wedding ceremony is the most over elaborate. It refers to the activity in which the bridegroom departures and escorts the bride to the bridegroom's home,the wedding ceremony begins. The historical books record the earliest traditional Chinese wedding ceremony:On the early morning of the wedding day,the bride puts on the new outfit in a pair of red shoes after a bath in grapefruit water,waiting for a lucky woman to comb her hair.The bride will put on Feng Guan(phoenix coronet) in red silk bridal veil and listen to a married woman who tells her how to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传统婚庆习俗到现代的变迁 从古至今婚礼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或者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百善孝为先”,“不孝有三,午后为大”从这些也不难看出中国对于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重视,自然而然的,我们就会对于婚礼给予无限的期望,同时也希望盛大的婚礼能为新人,或者整个家庭带来好运与吉祥,所以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里传承下来了无数婚礼习俗。而不同的地区与不同的民族又有不同的习俗。这无疑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庆习俗也在不断变化。希望通过本文可以对婚庆习俗的变迁有个透彻的分析与解释。 中国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所以会在黄昏行娶妻之礼,因此夫妻结合的礼仪称为“昏礼”,后来演化为婚礼。中国人喜爱红,认为红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传统婚礼习俗总以大红色烘托着喜庆、热烈的气氛。吉祥、祝福、孝敬成为婚礼上的主旨,几乎婚礼中的每一项礼仪都渗透着中国人的哲学思想。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关系和婚礼仪式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开始。《通鉴外纪》载:“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设嫁娶,以俪皮为礼。”从此,俪皮就成了经典的婚礼聘礼之一。之后,除了“俪皮之礼”之外,还得“必告父母”;到了夏商,又出现了“亲迎于庭”“亲迎于堂”的仪节。周代是礼仪的集大成时代,彼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婚姻礼仪,《仪礼》中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作从此为华夏传统婚礼的模板。 传统的婚礼习俗包括: 1、三书:按照中国传统的礼法,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分别是“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详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 2、六礼:是指由求亲、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手续。分别为“纳采”——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纳吉”——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请期”——择吉日完婚,旧时选择吉日一般多为双月双日,不喜选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不选六是因为不想新人只有半世姻缘;十一月则隐含不尽之意。“亲迎”——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 3、安床: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在新床上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4、闹洞房:旧时规定,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驱邪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5、嫁妆:女方家里的陪送,是女方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嫁妆最迟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除了衣服饰品之外,主要是一些象征好兆头的东西,如:剪刀,寓意胡蝶双飞;痰盂,又称子孙桶;花瓶,寓意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尺,寓意良田万顷等等。当然各地的风俗和讲究都不一样。 6、撑红伞:迎亲的当天,由新娘的姊妹或伴娘搀扶中娘家门,站在露天的地方,姊妹

文化视野中《诗经》的婚姻爱情诗

文化视野中《诗经》的婚姻爱情诗 众所周知,《诗经》作为一部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对后世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所探讨《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有116首之多,包括抒写男女相慕相恋的爱情诗,描写婚嫁场面或祝贺结婚的婚嫁诗,叙写婚后生活的婚姻诗以及弃妇诗,此外亦有数篇反映贵族淫乱生活的作品。它们蕴涵着当时人们的情感、思想与精神,具有丰富而深远的思想文化内涵。自古以来,人们从各个角度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研究可谓浩如烟海,而从文化角度来研讨《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则显得零碎、单薄,不够深入,本论文正是试图从文化视野中来探索《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以及所体现的文化意蕴。绪论部分,概述了选题的意义与文章结构、国内外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研究的状况、理论与采用的研究方法等。论文第一章“《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与婚姻状况”,分为两节来论述:一是《诗经》产生的文化背景,即《诗经》是宗周礼乐文明基础上的产物;二是《诗经》时代的婚姻制度与婚姻状况。本论文认为,受古代遗风的影响,周代的婚姻制度处于过渡时期,既有原始的血缘婚制、对偶婚制,也有较文明的以多妾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论文第二章“《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分三节来阐述:第一节是对《诗经》中婚姻爱情 诗的范围界定,文中所指的婚姻爱情诗有116首之多;第二节着重分析《诗经》中的爱情诗,它们有描写男女邂逅相遇、互相悦慕爱恋、幽会定情、抒发相思之苦以及求之不得或失恋痛苦的诗篇;第三节研

讨《诗经》中的婚姻诗,它包括写婚礼场面的以及一些贺婚诗篇、写婚后家庭生活的诗作、写婚姻失败的弃妇诗以及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反映贵族淫乱生活的诗歌。论文第三章“《诗经》中婚姻爱情诗所蕴含的文化意蕴”,该部分分为四节:第一节是探求《诗经》中婚姻爱情诗所反映的情爱观,如大胆、奔放、自然的恋爱观,对爱情执着专一的爱情观等;第二节探讨《诗经》中婚姻爱情诗所反映的婚姻观,如重视繁衍子嗣、婚姻中的男尊女卑、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仪式重“六礼”等;第三节论述《诗经》所反映的家庭社会观,如重视家庭和睦、注重礼尚往来、重视社会和谐等;第四节研讨《诗经》婚姻爱情诗所体现的审美观,如对人的审美标准、对爱情婚姻的审美意趣等。结语部分,概述了对《诗经》婚姻爱情诗的研究以及折射出的文化意蕴等。

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标题】中西方婚俗文化差异 【作者】 【关键词】 【指导老师】 【专业】英语 【正文】 I. Introduction Marriage is the basic system and form that both sexes combine in society. The marriage culture is produc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which reflects a certain marriage conception. Marriage custom not only incarnates the social appearance in some times, but also shows values, ways of thinking, and religious beliefs of one nation.1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thought highly of marriage culture. Ancient people regarded marriage as the primary and incipience of all decorum. Chinese long history and abundance culture have penetrated into marriage culture, so it is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ulture. While because of geography, nationality, history, religious beliefs and other aspects, the marriage culture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different from Chinese. Therefore,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of marriage culture among Chinese, British and American. Firstly, it has introduced some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Secondly, it has described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marriage culture, the British and American marriage culture. Besides, it has introduced some main differences, such as the wedding process, the wedding dress, the wedding car and other details. Finally, it analyzed the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cluding religious beliefs, the ways of thinking. II. Similarities of Marriage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Every country has her nationality, but they have some similarities. No matter in China or Western Countries, marriage is a great turning point in life. Both of people all pay great attention on it, and they always choose a nice day, which is sunny and propitious time, so wedding date is very important in every country. In ancient China, people would like to choose an auspicious day based on lunar calendar, which meant the couple would love each other and live a good life in the future. Similarly, the foreigners also choose a perfect day to hold wedding. For example, in England men hate to hold wedding in May. Because May has been considered an unlucky month to marry in. In addition, Fridays were considered unlucky particularly Friday the 13th. There has a famous old rhyme advises a wedding of the week. “Monday for wealth, Tuesda y for health, Wednesday the best day of all, Thursday for losses, Friday for crosses, Saturday for no luck at all.2

石家庄婚俗

农村婚俗对古代“六礼”的继承与发展 -------石家庄地区的婚俗新乐市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地区北部,北接保定曲阳、南靠古城正定、东毗保定定州、西邻行唐,历史上有“九省通衢、三辅重地”之称。相传,人类始祖伏羲长期生活于新乐,新乐市至今还保存有历史文化遗址伏羲台。据史书记载,新乐上古为冀州之城,周代时建鲜虞国,春秋置中山国,战国时属魏,秦时属巨鹿郡,汉时设新市县,属中山国。隋开皇十六年改为新乐县,1992 年撤县建市,正式更名为新辖村最多、人口最多的镇,原为新乐县城,旧称城关。后县城南移至长寿镇,而承安镇依然保留了农贸大集、大庙会的繁华,且拥有华北最大的花生米交易市场。此地风俗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婚俗中“六礼”的影子依稀可见。 承安镇婚礼主要有以下5 个步骤: 一、提亲 提亲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和“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问明女方生日时辰,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该镇人在“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把媒人说媒看成头等大事。即使现在的男女自由恋爱准备结婚时,男方父母也要再托一个熟人作为媒人来商议婚事。 提亲时,主要是看男女双方的年龄、属相、人品以及身体有无疾病等。男女双方年龄一般要求为同岁或男大女4 岁以内,旧时讲究同岁者双方生日相差必须大于100 天,否则为不吉利,现在同岁者已不太讲究这条习俗。并且,当地男方父母以“男娶小”,即娶到比自己小的媳妇为荣,娶了大的则觉得没面子。看属相是看双方属相是否相克,该地习俗认为“鸡狗不到头”,即属相为鸡与属相为狗的不能相配。但由于鸡与狗为相邻的两个属相,都是同龄人,难免会撞到一起,如果仅因为属相不合而难结秦晋之好又过于可惜,于是便有了另一种说法,即女属狗、男属鸡相结合则无事,因是女嫁到男家,犬入鸡室,犬不会受欺负,二者可以相安无事;反之则鸡犬不宁。其实这只是应了属狗比属鸡小1 岁的习俗,也就是小1岁的女的嫁到大 1 岁的男的家里没事,这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乐意接受。再有“龙虎斗”、“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属羊的命不强”等说法,遇到这些属相,媒人就要格外小心,以免尴尬。 由“提亲”可以看出,承安镇较为完整地沿袭了“纳采”和“问名”之礼,将二者合到一起,变为“提亲”,同时省去了六礼中“纳采”用“雁”的讲究。 二、相亲 男女双方如果都同意媒人的提亲,则开始“相亲”,也称“见面”。这是“六礼”中所没有的,因为古代男女缔结婚姻前并不见面,而随着社会发展到现代,男女自由恋爱结婚的居多,即使是介绍也要有见面的过程。相亲时一般是到媒人家或到女方家。初次见面结束后,男方如果同意会由母亲给女方200 元钱作为见面礼,这其实相当于“六礼”中的“送雁”为礼。 男女双方交接完“订金”后,女方要择日到男方家去“相家”,即看男方家的房子。以前是看男方家房屋是否遮风避雨、婚后是与父母同住还是有多余的房子分开住等等;现在是看男方家是否旧房翻新。因该地近些年流行翻盖新房,由原来的单间低瓦房盖成套间楼板房,如果暂未翻盖新房而又打算近期成婚的,需由男方父母负责出一笔“翻房费”,约3 万元到6 万元不等,否则女方家不同意成婚。“相家”时女方由父母、伯父母、叔婶等直系亲戚陪同,经媒人领去男方家,中午在男方家一起吃饭,这也是初次会亲。席间,男方母亲会给女方600 元钱进一步表示诚意。如果女方“相家”后没什么意见,则开始择日订婚。 三、订婚 该地订婚俗称“换菽”,即男女双方交换信物,并由男方给女方彩礼,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吉”和“纳徵”,即男方家卜得吉兆后,给女方家送聘礼,决定缔结婚姻。我国自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 婚俗礼仪文化知识题库 我国首部《婚姻庆典服务》国家标准是什么时间正式实施的? 答: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一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答:月亮 已嫁女子第一次返回娘家探望父母叫归宁,俗语叫什么? 答:“回门”。 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取材于什么故事? 答:“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包括多少首诗? 答:三百零五首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什么的象征? 答:权势、高贵、尊荣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答:傍晚 建安时代杰出的女诗人是谁? 答:蔡琰(蔡文姬)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什么? 答:史记

中国第一部词典是什么? 答:尔雅 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叫什么? 答:永乐大典 中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什么? 答:论语 我们常把结了婚的夫妇称为“结发夫妻”,“结发”在古时是指什么? 答: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 满天星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心喜欢 火鹤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新婚祝福、幸运快乐 桔梗花的花语是什么? 答:真诚不变的爱 白玫瑰的花语是什么? 答:我足以与你相配 熏衣草的花语是什么? 答:等待爱情 红色的风信子的花语是什么? 答:让人感动的爱 向日葵的花语是什么?

答:沉默的爱 蓝色妖姬花语是什么?答:相守是一种承诺 粉红色蔷薇的花语是什么?答:我要与你过一辈子 百合的花语什么? 答:纯洁、神圣 木棉花花语是什么? 答:珍惜眼前的幸福 茉莉花花语是什么? 答:你是我的 鹤望兰还叫什么? 答:也叫天堂鸟 蝴蝶兰花语是什么? 答:我爱你 牵牛花花语是什么? 答:爱情永固 香水百合花语是什么?答:纯洁,高贵 撒帐始于什么朝代? 答:汉武帝。 “问名”俗称是什么?

【毕业论文选题】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

2019精选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2) 过去,在海南汉族地区,谁家有了孩子,不管大小,就会有媒婆上门说亲。现在男女青年都发展成自由恋爱,自愿结婚,自己做主。对于海南然而现在的婚姻还保留着以往婚俗,为了让各位学者确定研究主题,现在学术堂整理了部分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欢迎各位借鉴。 关于海南婚俗的毕业论文题目一: 1、五指山黎族婚俗的变迁 2、黎人与摩梭人母系制遗存比较研究 3、海南黎族民歌文化研究 1

4、浅谈安多海南地区的藏族婚俗 5、民国时期黎族社会的饮食和婚丧习俗研究 6、海南本土民俗纪录片题材的挖掘与梳理 8、黎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法冲突管窥--以海南四个黎族村寨为视点 9、黎族、苗族婚恋习俗对比研究 10、论海南儋州调声的艺术形态 11、当代黎族的婚恋观及婚姻成立条件 12、三亚回族婚俗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13、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婚俗文化之比较 14、海南槟榔文化探析 15、海南黎族传统体育传承研究 16、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黎族社会观念变迁及特征分析 17、少数民族婚姻制度的一种法史学解读--以婚姻习惯不落夫家为考察对象 18、海南梅村地区黎族婚姻与家庭调查研究 19、海南黎族合亩制地区的权利观念探析 20、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 2

21、海南黎族“不落夫家”婚俗研究 22、海南黎族放寮婚姻与永宁阿注婚的比较研究 23、黎族婚姻家庭风俗习惯调研 24、黎族传统社会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 25、黎族婚俗视野下的法律思考 26、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 27、黎族婚姻制度的变迁 28、海南黎族习惯法价值的法理学分析 29、黎族风俗习惯规则基本理念探讨 30、高山族和黎族传统婚俗比较研究 31、海南黎族文身及其社会性 32、海南两个黎族社区男女村民性和生育观念研究 33、婚俗、法治及其路径--以海南黎族婚俗的调查为对象 34、性爱音乐活动研究--以海南黎族为实例 35、海南黎苗民俗生态试论 36、从海南地理看黎族风俗文化 3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中国民间结婚风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我们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中国的婚俗历代主要沿袭的是“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在有所简化。下面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中的风俗画面。 1.女儿出嫁送嫁妆 送嫁妆,即发奁。女儿出嫁,首先要准备嫁妆。近代多流行于汉族某些地区。陪嫁由女方自备,其种类可分为铺陈、摆设、日用等物品,因世俗视嫁妆多寡而论新娘身份高低,故而一般人家不得不倾其所有,大事铺排,以争体面。陪嫁物多为衣服、蚊帐、被絮、澡盆、脚盆、洗脸盆(架)、提桶、木箱、木柜、屉桌、大桌大椅、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多者可达十余抬。为显丰厚,大件为2~4人共抬,小件也要2人合抬。由于物多人众,队伍浩浩荡荡,蔚为壮观。富户大族多有陪送田地、山林者。贫寒之家亦有由男方备办一部分陪嫁,事先悄悄送至女家,过礼之日再一同抬回男家的习俗。由于陪嫁丰盛,民间俗有“生崽满堂红,生女一场空”之说。 旧时北京地区,女家收到男家的定礼之后,即将送来的龙凤喜饼、茶食点心分成若干份,装入食盒,给七姑八姨等近亲友好送去,告知陪送妆奁的日期,表示邀请。对于一般朋情,仅送去一张请帖就可以了。上书:“谨詹于×年×月×日为小女××于归之期,敬请阖第光临”等语。凡收到礼品或请帖的,都要届时送些礼品,给姑娘买些嫁妆,如衣料、首饰或鞋袜等物,谓之“填箱”。也有的送些礼金,装在红封套里。上书“奁敬×元”。 女子出嫁要陪嫁,奁具名目繁多,其丰俭因女家贫富而异。1924年6月,顾颉刚先生在北大《歌谣》周刊上发表一篇文章,罗列了光绪十五年(1889)苏州地区一场婚礼的“奁目”:铜、锡、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齐全,粗略统计,有箱子四只,面盆、脚炉、茶炊等铜器二十四件,汤盅、酒壶、茶瓶等锡器四十一件,茶碗、大盆、汤碗等瓷器一百三十五件,箱橱、妆台、浴桶等木器五十一件,丝箩、提篮等竹器六件,另有团圆镜等各式镜子,象牙筷等牙器及床上用品等多种。 过去在湖北天门一带,女方陪嫁有“一堂一房”的规矩,即堂屋和洞房家具均由女方陪送,而男家过礼则须“整猪整羊”。于是,“一堂一房”、“整猪整羊”,成为当地小康之家过礼及陪嫁的标准。京山一带陪嫁,除居家用品之外,还流行陪送风车、水车、锄、镰、耙等农具。在公安等地,陪嫁中必有八把大交椅,专置于堂屋,以示娘家气派。随州习俗,嫁妆有三件头、四件头、五件头之分。每件均为双数,各件均系居家用品。竹溪一带则分为三抬、四抬、八抬乃至二十四抬。当地有“八抬猪,八抬羊,八抬嫁妆送姑娘”的俗语流传。 新中国成立(1949)以后,传统的重嫁妆的观念和习俗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在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极为紧张,条件较差,许多机关、事业单位都实行供给制,“彩礼”、“嫁妆”根本无从考虑,往往是两只单人床一并就成家了。即使在农村,多数青年男女也不刻意追求物质条件,有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就可以了。购置嫁妆的费用仍是由姑娘的家庭支付的,但姑娘多年来靠自己的劳动,已为家庭攒得不少收入。如果新娘是在国营企业或是公社劳动成员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她会把工资的绝大部分用来置办嫁妆。在一般工人或农民家庭,嫁妆的内容和数量还和中华民国期间通行的标准差不多,主要是个人生活用品。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必须是新的,装在两只木箱里。“嫁妆”已经成了男女双方为打造婚后小家庭生活,各自所作物质准备的代名词。 上世纪70年代情况有所好转,尽管一些紧俏商品仍凭票供应,但已开始进入寻常百姓之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嫁妆的传统风气又开始抬头。“奁目”是一个时代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近代以来中国婚俗演变及其原因 摘要:结婚,是人生之大事,也是男女感情的升华。由于婚姻与家庭和睦、血脉承继、社会安定等问题息息相关,因此有关婚姻的仪礼、风俗也就特别繁多。婚姻仪礼不仅可以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与风俗习惯,而且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门学问,它涉及到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也同婚姻史和家族史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它们是中华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从中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近年来,婚礼形式更趋于多样化,表现出中国人民的物质、精神文化的进步。 关键词:婚俗;文化;演变 正文:一、近代以来婚俗文化变化概述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个体婚制(一夫一妻制)三种不同形态的发展过程。虽然各民族、各个国家的婚俗都各有特点,但基本都离不开这三种婚姻形态。封建时代,婚姻大事中当事人缺乏自主权,父母双方或媒人对婚姻起决定性作用。包括婚礼前的一些仪式,比如从择偶到筹备正式婚礼的所有环节,都是由双方家长包办,婚姻当事人反而不能参与。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封建礼教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制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近百年来婚姻礼俗文化的变迁正是这种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反映。特别是最近三十多年来,我国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文化交相融会,婚礼文化也出现了空前丰富、五彩缤纷的新局面,人们探索着、期待着、一种更健康、更文明、更具时代特色,也更能反映当代青年审美理想的全新婚礼文化的诞生。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明的进步,各地民情的不同和人类思想的解放,“六礼”(古代的指与男女结合相关的六种礼节,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所规定的基本程序虽然大体上还在执行,但是纯粹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了。“六礼”的具体环节在全国各地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更倾向于将注意力到婚礼当天的仪式上,其余的则逐渐被淡化。由于男女平等,自由恋爱观念的普及,青年男女在配偶选择上有了很大的自主权,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现象已荡然无存;女性地位的上升与文明的开化,也使得很多女性转变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被男性追求到主动寻觅幸福的转变;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互联网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等,使青年男女相互交流的形式多样、联络密切;古代婚礼的繁琐流程已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的仪式甚至已被当代人遗弃。在我国现代意义的婚礼,是指结婚典礼,即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程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变迁,婚礼不断地变化,到近代,西式文化的进入,也使婚礼发生重大的变革。现在,婚姻关系的确立的依据为结婚证,婚礼的仪式大体上由繁至简。总体说来,婚俗文化的演变为一对男女由媒妁之言到自然相识,从相亲到自由恋爱的趋势,婚礼则由一个繁文缛节变得喜气盈盈,更加简单。 (一)婚俗形式的变化之婚礼环节的变化 (1)聘礼和嫁妆的变化 聘礼是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是一种表明二人婚约关系的物品见证。传统聘礼有三十样东西:雁、白酒、粳米、羊等,每样聘礼都有自己的寓意。女方收到聘礼后就开始为女儿置办嫁妆。嫁妆是女方娘家赠与新娘的礼物,既是对女儿结婚的祝贺也是日后生活中会用到的物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力,并没有强制规定。嫁妆一般是妆奁、被褥、衣服、金银首饰等。因地域或民族的不同,嫁妆也有所不同。聘礼和嫁妆的变化以20 世纪60 年代到现在的变化最大,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能呈现出一致性,故以此为例来说明。到了七十年代,聘礼或嫁妆流行“老三件”,也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这彰显了家庭的生活水平,人们普遍认为有了这三样东西才“体面”。七十年代后期,有些女方又提了收音机这个新要求。八十年代,人们先是选择14 寸黑白的电视机作为聘礼或嫁妆,再是彩电、摩托车、洗衣机。进入九十年代,则增加了电冰箱、电脑、金首饰等,而且对电器的性

中国文化之婚俗

传统婚俗 (一)婚姻的定义 1、按照现代社会学的定义,婚姻是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性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两性关系,而且人们期待这种两性关系所持续的时间,会超出怀孕和生育孩子所需要的时间。(英国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2、“盖古时男女会合,颇任自由,桑间濮上,人约黄昏后,情感既融,便成伉俪,浸而成俗,遂沿为嫁娶之期。夫妇关系既因昏而成,以此推之,虽不中不远矣。”(陈鹏《中国婚姻史稿》中华书局,2005年1月) (二)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西周社会的“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婚礼是“五礼”之一的“嘉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吉礼:吉礼是五礼之冠,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主要内容有:(1)祀天神;(2)祭地祗;(3)祭人鬼。 2、嘉礼:嘉礼是调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等。 3、宾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5、凶礼:凶礼是哀悯、吊唁之礼。 (三)婚姻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 ——婚姻是一切人际关系和伦理规范的起点。 1、“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通‘措’)。夫妇之道不可以不久也。”(《周易?序卦》) 2、“夫昏礼,万世之始。”(《礼记》) 3、“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 (四)中国古代社会婚姻的目的 1、祭祀; 古代婚姻“六礼”之仪,均受命于庙。男女结婚三月,而后“庙见”,始称成妇。“故娶妻者,父母在,则奉事舅姑;舅姑殁,则供祭祀。” 2、继嗣; 结婚既上以承先祖,供祭祀,则必下以继后世,盖继嗣乏,则宗系绝,而祭祀废。所以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3、内助。 “男正位于外,女正位于内”(《易?家人卦》)故俗又称妻为“内助”。古谚有:“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诗经》有“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称女子出嫁为“执箕帚”。 二、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一)中国婚姻礼制源头的两大创始人 1、中国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女娲,其功劳: 其一,宇宙秩序的维持者。《淮南子》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立,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其二,造人。《淮南子》云: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其三,婚姻礼制的始祖母。后世称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东汉应劭《风俗通》),奉其为执掌婚姻之神。 2、中国婚姻礼制的父亲——月下老人(见《太平广记?定婚店》) 反映了婚姻乃前定的宿命婚姻观。婚礼上的“牵巾”、“合髻”(结发)均源于此传说。 (二)婚姻发展史 1、原始群婚阶段——杂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