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

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

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
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

粤府〔2011〕152号

━━━━━━━━━━━━━━━━━━━━━━━━━━━

印发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二○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机遇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开发策略

(二)国土开发格局

(三)产业空间布局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引导人口城镇化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优先发展教育科技

(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三)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四)健全就业、社保和住房保障体系

(五)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六)保障公共安全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一)加强环境保护

(二)推进生态建设

(三)加强能源资源节约

九、深化改革开放合作

(一)推进体制改革

(三)加强区域合作

十、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加强统筹协调

(四)加强监督检查

附表1:粤西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附表2:粤西地区“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表

前言

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三个地级市。2010年,该区域总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7.7%;常住人口1526万人,占全省的14.6%。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粤发〔2009〕15号)的部署,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粤西地区实际,编制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从2011至2015年,属我省“十二五”区域规划,是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粤西地区的细化,是指导粤西地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各类规划的依据。

粤西地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一、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粤西三市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十二五”加快振兴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06-2010年,粤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达3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0%,2010年达23239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1.9%,2010年达145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23.8∶40.0∶37.2调整为2010年的19.9∶40.7∶39.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2010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3.9∶66.1.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逐步向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迈进,2010年粤西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30. 5%.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20 1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4.4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13公里。湛江港30万吨级航道、阳江港续建工程等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集装箱吞吐能力25万标箱,湛江港已迈进全国15个亿吨大港行列。电源装机达531万千瓦,其中清洁电源101万千瓦,阳江核电是全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核电项目。

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卫生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水平。2010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5%.湛江市获得首届中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等称号,茂名市获得全国首个减灾安居工程模范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阳江市获得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最佳休闲城市等称号。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6-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 7%,2010年达147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5%,2010年达6307元。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免,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85.2%.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3.4%.但是,粤西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区域竞争力较弱,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主要有:一是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

农业大而不强,农海产品精深加工面窄量少,附加值较低;工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短且抗风险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少;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未能适应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仅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民营经济发展较缓慢,县域经济实力较弱,以工促农能力不强。企业“小、弱、散”的特征还比较明显。三是开放度不高,招商引资规模小,与处于沿海开放地区的位置不相称。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四是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卫生、社保、文化等发展水平仍然偏低。

(二)发展机遇。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崛起,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是我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粤西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使命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随着CEPA(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加快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提速,处于珠三角与北部湾、大西南联结点以及粤港澳合作次前沿的粤西地区,由于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的优势,将成为各方投资者青睐的“热点地区”。二是全球性产业调整升级步伐加快,尤其是重化工业、先进制造业加快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不少企业也纷纷向外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粤西地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有利于引进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的重大项目。三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湛江市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北部湾地区的范围内,这为粤西地区新一轮的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核心任务,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后发优势,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东融珠三角、西接北部湾、北联大西南、南拓东南亚,创新发展模式,推动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和幸福感,努力打造一个增长速度快、经济总量大、发展质量高的新增长极,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定位。

——全国重化工业基地。依托粤西沿海岸线和深水良港等资源,大力发展石化、钢铁、电力、造船等重化工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构建现代重化产业体系,打造世界级重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化产业基地。

——全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依托滨海城市和陆域经济,加快建设粤西沿海港口群,深度开发和集约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积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粤桂琼海洋经济合作圈建设,成为全省海洋经济示范区。

——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做特做优热带、南亚热带农业,做大做强远洋捕捞、水产养殖和加工等海洋渔业,全力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海洋渔业基地,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

——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依托有利的区位和资源环境条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地区经济实力和影响力,成为重要产业承接地,努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的沿海经济带和特色城镇群,形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省参与东盟等区域合作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充分发挥地处我省与北部湾、大西南和东盟地区联结点的地缘优势,加强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的对接和合作,打造成为大西南的出海主通道;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建设成为我省参与东盟合作的桥头堡。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粤西地区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2012年实现“三年大变化”的基础上,大阔步迈向“十年大跨越”的目标,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平稳发展,成

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粤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340亿元,年均增长12.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16 0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达到13∶47∶40,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69,以钢铁石化为龙头的临港重化工业形成规模。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化水平达50%以上。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支撑经济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基本消除区域内省道以上公路“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0公里,新增铁路通车里程482公里,港口货物吞吐能力超过3亿吨。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电源、电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管网等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地级市市区防洪防潮标准达到1 00年一遇,县城防洪防潮能力达到50年一遇。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与经济发展同步,年均增长达到1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均衡发展,职业教育有较大的发展。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87%.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8.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完成省下达的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等约束性指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7.2%.营商环境、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进一步改善,地区形象显著提升。

三、空间布局

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以“东融西联、南拓北优”的开发策略,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格局和

“三区、四带”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格局。

(一)总体开发策略。

“东融西联”——充分发挥东接珠三角、西临环北部湾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推动与环北部湾经济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对接和合作,主动融入珠三角。

“南拓北优”——依托沿海岸线港口和海洋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海洋空间,进一步向南拓展发展空间,打造“海上粤西”,促进陆海协调发展;优化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推进适宜开发地区的建设。

(二)国土开发格局。

统筹考虑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以三市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高速公路、铁路等通道为区域开发主轴,以各类自然保护区为生态屏障,加快“湛茂阳”经济圈发展,全力构建“三核、四轴、两屏”的国土开发战略格局。(图:粤西三市国土开发战略格局示意图)

“三核”——以湛江、茂名、阳江市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充分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湛江市发展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型海湾城市、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环北部湾重要城市;茂名市发展为世界级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现代农业基地;阳江市发展为全省新能源产业基地、重要产业承接地和现代滨海旅游目的地。

“四轴”——即以“徐闻—遂溪—湛江市城区—吴川—茂南茂港—水东新城—阳西—阳江城南新区—阳东”为国土开发横轴,“东海岛—廉江”、“信宜—高州—茂南茂港”、“阳春—阳江高新区—海陵岛”等为国土开发纵轴,沿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以县(市)城区为核心节点,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发展,形成“一横三纵”的国土开发格局。

“两屏”——即以大雾岭自然保护区、云雾山系、云开大山及鹤地水库水源涵养区等为重点的北部森林生态屏障和南部海洋生态屏障,以保护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为重点,利用生态优势适度发展符合生态功能的适宜产业,实现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

粤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示意图

(三)产业空间布局。

以国土开发战略格局为依据,以各类开发区和重点产业园区为依托,“点、块、带”有机结合,构建“三区、四带”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推进产业协调发展。

“三区”——即湛江临港重化工业基地、茂名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阳江能源产业基地。以湛江东海岛为核心,以湛江湾、雷州湾沿岸地区的产业园区为重要的产业配套基地,加快发展钢铁石化产业,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重化产业基地;以茂名石化工业区、博贺临港工业区和河西工业城为载体,以水东港区、博贺新港区等为支撑,促进石化产业集聚发展,把茂名打造为世界级的石化生产基地;以阳江核电等重大能源项目为依托,以阳江港等港口建设和岸线资源为支撑,积极稳妥发展核电产业链及其配套设备,把阳江建设成为新能源产业基地。

“四带”——即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带、热带及南亚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带和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以湛江港为中心枢纽,以茂名港和阳江港为支线港,充分利用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发展港口物流项目,构建现代港口物流产业带;沿“徐闻—遂溪—电白”、“化州—高州—信宜”、“阳西—阳春—阳东”等地区,建设粮食、甘蔗、水果、蔬菜、花卉、南药等生产基地,构建热带及南亚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粤西沿海岸线,打造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构建沿海海洋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带;沿海陵岛至湛江徐闻的海岸线,打造国家级滨海休闲旅游基地,构建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

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依托优良的海岸线、深水港和区位及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海产业,培育、建设一批现代产业重大项目引领产

业发展,建设粤西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构建以海洋产业为主体,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

打造世界级石化基地。加快推进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廉江国家石油储备库、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等工程建设。以大项目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石化中下游产品链,建设茂湛世界级石化基地。围绕大型炼化项目建设,深化分工协作,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生产石化配套装备,形成石化装备产业链,建设以茂名为核心的广东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基地。到201 5年,湛江东海岛石化基地(含湛江东兴)形成230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乙烯规模生产能力;茂名石化基地形成2550万吨/年炼油、100万吨乙烯规模生产能力。

建设现代化钢铁基地。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组建的广东钢铁集团为龙头,在加快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广钢环保迁建项目建设,将其建设成为技术先进、节能环保、装备一流、效益良好的现代化钢铁基地。重点发展炼钢及辅助原料、钢铁产品深加工等钢铁生产供应链。抓紧完善钢铁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与钢铁基地相适应和配套的港口、公路、水电气等设施。到201 5年,广钢环保迁建湛江项目形成年产钢超过500万吨规模。

合理布局船舶产业。支持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做专做精,与珠三角地区大型船舶企业错位发展,重点发展修船以及灵便型散货船、油船等1 0万吨以下船舶。合理规划布局粤西地区建设1-2个大型修造船项目,积极引导有实力的船舶企业往粤西发展,择机依托主要和重要港口建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积极延伸产业链,发展大型铸锻件、机加工、螺旋桨等产品,建设船舶配套基地。

(二)做强地方特色工业。

发展提升优势传统工业。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产业、产品结构,进一步做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先进

适用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优势传统产业向品牌效益型转变,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湛江要积极发展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和家电产业,建设全省造纸产业基地和家电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纺织服装、农海产品加工、制糖、饲料、食品、果蔬加工、建材、中药等优势传统产业。茂名要优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矿产资源深加工、水海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竹器加工、劳保手套、家电、食品、香精香料、中药、轻纺和建材等传统产业,适度发展水泥等资源性产业。阳江要整合刀剪产业资源,延伸产业链,打造全国刀剪产业基地,优化发展纺织服装、食品、机电、建材和家具等传统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国家和省的总体布局,结合粤西发展优势,集中资源,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等新兴产业。依托核电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支持发展核电配套设备制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核电综合技术服务产业,适度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依托钢铁、石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特种钢材、新型化工等新材料产业。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为目标,培育发展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发展环保设备制造业和环保服务业等产业。依托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积极培育海洋生物产业,大力发展海水综合利用,鼓励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海洋服务业。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鼓励发展海上油田开发设备制造和船用配套基地等海洋工程产业。实施深海工程,积极参与南海油气、渔业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我国南海战略资源保护开发的重要保障基地。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建设全省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充分利用深水良港优势,构建以港口和临港工业园区为中心的现代物流平台,建设铁矿石配送中心、配煤中心、大型油品及天然气储备中心,打造石油、化工品、矿石、煤炭、粮食、食糖、化肥等大宗货物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抓住湛江机场迁建的机遇,探索发展空港物流业。支持湛江港、茂名港开辟东南亚近洋班轮航线和更多国内外集装箱联运

快线,扩大集装箱运输和中转业务。加快发展水产品、粮食、农资、建筑装饰材料、五金刀剪产品、小家电、花卉等区域专业市场,推动市、区(县)、镇(街)三级商业中心、特色商业街及城乡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和连锁经营。

建设国家级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围绕滨海旅游,突出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打造“黄金海岸、生态海岛、休闲胜地”三大品牌,努力建成集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滨海旅游休闲目的地。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高起点发展海岛游、湿地生态游和历史文化游,共同打造粤西旅游黄金路线。加强与省大型旅游集团的合作,加快旅游精品景区建设,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谋划发展邮轮经济,规划在枢纽港建设国际海洋游轮停靠泊位,拓展高端游客资源。湛江市要重点建设东海岛、湖光岩、徐闻珊瑚自然保护区和开发滨海旅游等旅游产品。茂名市要重点加快环水东湾、放鸡岛、浮山荔枝沟等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建设,打造滨海度假、生态旅游、温泉养生、文化旅游等品牌。阳江市要通过“南海Ⅰ号”的带动作用,整合提升海陵岛旅游发展优势。到2015年,粤西地区旅游接待人数超过4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300亿元。

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及商务会展业等服务业。围绕钢铁、石化、家电、农海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金融业、文化产业、商务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展,积极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本地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证券、保险业的发展。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文化传媒、工业设计、咨询策划等文化产业。培育和引进国际化、专业化的会展机构,提升会展档次和水平,突出抓好湛江工业博览会、海博会、广东(茂名)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阳江)国际刀剪博览会等知名品牌会展。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做优做特现代农业。发挥热带、南亚热带农业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机

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现代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优化粮食、水果、糖蔗、蔬菜、南药、桑蚕、花生、花卉等特色农业,打造国内外一流的荔枝、龙眼、香蕉等生产基地。鼓励发展畜牧业,支持规模化养殖瘦肉型猪、蛋鸡、黄鬃鹅、优质山地鸡、肉牛和沿海优质蛋鸭,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进农产品产地登记制度,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谋划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打造国内一流的南亚热带作物良种繁育中心。构建外向型农业合作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以湛江南国花卉科技园为中心的湛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和中泰合资正大南亚农业产业化合作项目。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中介组织+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到2015年,粤西地区拥有国家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省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30家以上。建立南亚热带农产品省内外营销体系,提高南菜、南果市场占有率。

做大做强海洋渔业。发挥海洋渔业资源优势,建设粤西国家级海洋渔业基地。做大水产养殖业,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对虾、牡蛎、珍珠、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建设一批节约型、生态型的水产养殖基地和特色水产养殖专业镇、专业村。加快发展近海深水养殖,积极推广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建设深水网箱产业园。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捕捞业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织远洋船队,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和南沙渔场,建设远洋渔业基地和南沙渔业基地。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一批以渔业为依托,集渔船补给、水产品加工出口、海洋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快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水产品驰名商标、省级名牌产品,扶持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建成一批水产品深加工园区和国家检测实验室,打造环北部湾最大的水产加工出口基地和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一体化产业基地。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加大避风塘建设,确保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优化城乡建设空间布局,加快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推进城镇体系建设。

突出规划的先导作用,优化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城镇化,重点规划建设一批有热带、南亚热带特色和风格的城市、小城镇和村庄,加快建设具有特色的粤西城镇群,形成以城市为龙头,以县(区)城区和中心镇为基础,布局合理、组合有序、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城镇体系。湛江作为粤西中心城市,要发挥龙头作用,高标准规划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型海湾城市。茂名要向南靠海拓展城市空间,规划建设滨海新区,与湛江共同打造湛茂都市圈,建设现代化宜居海滨城市。阳江要着力提升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服务功能,大力推进城南新区开发,建设珠三角通往粤西的门户城市,将阳江打造成为广东宜居创业的滨海新城。形成“一个走廊、两个密集区、三条发展轴、多个节点”的城镇总体发展格局一个走廊:沿海城镇-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两个密集区:湛茂都市区、阳江沿海城镇密集区;三条发展轴:依托渝湛高速—黎湛铁路形成的湛江城镇发展轴、依托包茂高速-洛湛铁路形成的茂名城镇发展轴、依托云阳高速-阳阳铁路形成的阳江城镇发展轴……强化中心镇规划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镇品位,增强中心镇吸纳就业和发展服务业的能力。

(二)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构建银企对接平台,帮助有条件有能力的民营企业逐步实现上市融资。积极吸引在外民营企业家回乡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配套产业链建设。拓展县域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和鼓励县城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紧紧围绕农产品加工、海洋资源加工、石油和乙烯后续加工、钢铁深加工、矿产资源精细化开发等,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和配套产业。加快各类工业集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使县域经济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村镇规划编制,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村镇规划全覆盖,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引导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和网络化服务水平,逐步增加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和覆盖面。加快建设农村自来水工程,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和质量安全水平,确保2013年前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0%.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农村沼气,加快建设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确保实行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庄数量每年增长1%以上,实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庄覆盖率每年增长10%以上,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鼓励城市商贸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健全城乡连锁经营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均衡配置和均衡发展。加大农村危房(茅草房、泥砖房)改造工程实施力度,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指导,加快实现农房规范化,打造百年“岭南新民居”。

(四)引导人口城镇化。

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城镇转移。粤西三市要拉开城市骨架,适度扩大城市规模,加快中心镇及其他小城镇建设,提高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加大农民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进城务工和生活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推广“积分制”等办法,放宽城镇落户条件。调整完善现行教育、医疗、社保、就业、住房等方面制度和政策,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

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主要交通通道建设,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提高运输服务水平,逐步建立起对接珠三角、连通北部湾、衔接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开放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干线为基础的公路网络,实现县县通

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云浮至阳江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高速公路粤境段等重大交通项目,配合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工作。加强粤西各县(市、区)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周边道路与邻近高速公路的衔接。加快粤西铁路建设,推进茂湛铁路、深圳至茂名铁路(广东西部沿海铁路)和港口疏港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粤西沿海港口群,重点建设湛江港霞山港区、宝满港区、东海岛港区,茂名港博贺新港区和阳江港阳江港区,推动多式联运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港口设施体系。抓紧开展湛江机场迁建前期工作。依托湛江、茂名国家公路运输枢纽,优化布局汇聚多种方式的客货综合运输枢纽,完善功能设计。

(二)建设能源保障体系。

加强能源供应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积极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建设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推进能源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阳江核电项目建设,做好列入全省规划的核电优选厂址保护工作,统筹规划区内大型骨干支撑电源建设,推进茂名热电厂7号机、雷州电厂等项目建设,合理布局湛江东海岛等产业聚集区配套热电冷联产项目,推进阳江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建设,推动粤西LNG接收站工程建设,结合天然气资源供应情况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项目。完善能源输送网络。继续加大电网建设投入,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优化电网结构,增强与珠三角地区电网的联结能力,提升电网承接各类型电源接入能力和抗灾能力。加强区内各电压等级电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推广智能微网和储能技术等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管网建设,加快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工程项目建设,实现粤西天然气主干管网与珠三角地区天然气管网互相联通。加强能源储备和中转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湛江国家原油储备基地、茂名博贺大型煤炭中转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天然气储备基础设施。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做好湛江生物质能发电试点工程建设,合理推广生物质能利用。

(三)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整合主要水源点和江河水系,建设配套完善的供水保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建筑节能“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十一五”建筑节能工作回顾 (5) (一)工作成效 (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二、“十二五”建筑节能工作形势分析 (10)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1) (一)指导思想 (11) (二)总体目标 (11) 四、重点工作 (12) (一)继续强化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2) (二)突出抓好可再生能源建筑规模化应用。 (13) 建立和完善省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监督管理机制,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全面纳入全省建筑节能日常管理工作。建立示范项目动态管理库,抓好已有示范城市(县)和示范项目的实施指导和监管工作,确保完成示范任务,并及时总结示范经验,完善示范技术,形成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模式。 (13) (三)加快推动建筑用能节能运行管理工作。 (13) 逐步完善公正规范的建筑能耗检测技术手段,实现对建筑能耗的现场跟踪检测,着重做好重点用能单位的能耗统计工作。建立和完善建筑能效的检测标识和审计公示制度,尤其是建立建筑能效的后期跟踪测

评和审计公示制度,将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效测评标识和审计公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 (13) 完成我省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基本情况、能源消耗信息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实行用电分项计量,逐步建立起全省联网的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全省重点城市重点建筑能耗建筑进行实时动态监测,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促使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提高节能运行管理水平。推进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制定节约型校园行动计划。启动“省级节约型校园”示范工程,促进我省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入开展。 (14) (四)积极推动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研究出台我省既有建筑改造相关优惠政策、技术标准和实施方案。通过给予建筑企业优惠政策,设置改造专项资金、业主投资等融资渠道,加大既有建筑改造资金投入,有力推进我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快速发展。 (14) (五)加大建筑节能新技术试点示范推广力度。促进企业、高等院校、有关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引导全社会的资源参与建筑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拓宽合作领域,开展国内外政府机构、民间团体和企业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投资生产、设立研发机构。 (14) 五、保障措施 (16)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组织

(发展战略)大学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XX大学XX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2011-2015) XX学院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二级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科研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峻的形势,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任务极其繁重。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定XX学院学科与科研建设发展规划(2011—2015)。 一、目前学院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学院逐步形成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与各教学系相关学科相结合,以专业为导向,以学科建设支撑专业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在院领导精密部署和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下,学院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在开拓中前进,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 鉴于学院创办时间短,科研力量薄弱的现实,学院一直坚持“以院内力量为主、借助院外力量”的方针开展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其中,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主要借助院外科研力量;而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相关性研究、职业教育与专业建设相关的研究,则以院内研究力量为主。目前,两方面稳定的研究力量约为30人左右,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学科队伍中含博士生导师1名,学科带头人3名,学术带头人2中,学术骨干6名,XX市优秀中青年教师2名,XX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名。 2、保证资源持续投入,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五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建设学科平台建设,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学术论坛、职业技能大赛参赛机制、“产学研”合作基地等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劣到优、从临时制、随机制到常态化、制度化,形成了对本学科发展的有效支撑。目前,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农民工学院两个研究单位;藏书上万册的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国土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和加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促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遵守“三区三线”,落实和加强对土地空间利用的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提出空间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原则以及促进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思路和措施。 (2)发展优质现代经济 “十四五”将围绕促进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指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科研成果,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配置效率,促进资本绿色发展体系的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规范的秩序,将使高污染,高能耗,

生产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对外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度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综合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十二五”规划着眼于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农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持,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管理体制,以提高农业水平。农业的综合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在反贫困新形势下,应充分发挥内生性作用。群众力量,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农民有增收意识,幸福与安全更加充实,更安全,更可持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重点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重点是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地区,中小城镇的协调发展。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变化趋势,制定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十 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1 —

安徽省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 为加快构建安徽特色的现代交通运输业,支撑和保障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国家相关规划等,结合我省交通运输发展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以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发展、高效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绿色发展为重点,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服务、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安全应急保障、绿色低碳交通等内容,明确了“十二五”期安徽交通运输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范围包括公路交通运输(含城市客运)、水路交通运输、民用航空运输、邮政等。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现状评价 (一)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运输行业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交通运输发展条件,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 (1)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显著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省—2 —

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25亿元,比“十五”增加了58%。重点加强了高速公路、农村公路,以及基础薄弱的内河港口与航道、公路场站枢纽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投资641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57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57%和23%;站场建设投资19亿元,占总投资的2%;水运基础设施投资91亿元,比“十五”增加6倍左右。 (2)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2010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4.94万公里,公路网面积密度达107.16公里/百平方公里,路网密度比2005年增长105%。 高速公路建设实现新的跨越。全省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规划的2781公里国家高速公路已建成2602公里。省级高速公路网开始启动,建成通车327公里,在建1078公里,实现了“南北6小时过境、东西3小时过境”的目标。 干线公路技术水平和通行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0年底,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12412公里,其中,国道5037公里,省道7375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由85.1%增加到91.4%(含高速公路)。与此同时,干线公路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农村公路“村村通”提前完成。以“村村通”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2006—2010年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3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3.6万公里。建成通村公路桥梁900座,改造危桥753座。所有乡(镇)都通了油路(水泥) —3 —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安徽省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为加强我省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提升我省低碳技术创新能力,抓住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促进我省产业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低碳技术发展的背景和意义 气候变化是21世纪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事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发展路径,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的战略行动。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各国竞相加速研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型社会,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低碳技术整体水平落后,自主创新与技术储备不足,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低碳产业体系薄弱。 针对低碳技术的发展方向,结合我省实际,通过编制低碳技术发展规划,对理清我省低碳技术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阶段性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加快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为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开展低碳技术自主创新,促进高能效、低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低碳技术的中长期战略储备,争取在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有利于建立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支撑发展方式转变。

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竞争力。推进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与推广,不仅有利于促进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产业发展,而且有利于改造提升我省钢铁、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降低生产总值的碳强度,把握发展主动权。 有利于建立低碳技术研发与合作平台,实现互利共赢。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力量,有序推进低碳技术的交流合作,加快低碳技术研发与转化,有利于我省加强低碳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实现互利共赢。 有利于推进我省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为全国提供先行经验。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城市、社区、行业的低碳科技示范区,加速低碳技术集成,不仅有利于推进整个社会的低碳发展,而且有利于选择试点、重点推进、积累经验,为全国低碳科技示范区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技术、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的核心是大幅度提高碳生产率,不仅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与气候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技术发展的基础和突出问题 (一)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发展低碳经济,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旨在应对气候变化、发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十三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编制要点) (2016~2020年) 学院 一、专业建设基础 至“十二五”建设期末,本学院开设专业个数,在校生人数(第一稿统计时间节点为2015年7月10日,第二稿编写时增加2015级新生数)。专业名称等。 简述“十二五”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专业调整与建设、课程建设、教材与多媒体课件建设、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建设、以及本学院各专业建设的特色等方面)。 二、“十三五”期间专业人才需求预测 结合“五个对接”企业调研成果、研读《南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后的体会、以及通过其他调研(如发改委、经信委、行业协会等渠道)获得的有关数据,形成未来五年本学院各专业人才需求的预判。 三、“十三五”期间专业建设亟待突破的主要问题 1. 检查“十二五”规划的专业建设目标是否全部实现,若有未能实现的,查找原因,结合今后五年的发展趋势,指出该目标是否需要延续或调整。 2. 以“五个对接”的前四个作为重点,分析研究对接契合度,

找出差距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深入思考通过未来五年的建设,本学院哪些专业能够实现升本,目前的现状与四年制应用技术型本科之间有多大差距,要缩短这些距离,需要突破哪些主要问题。 四、“十三五”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总规划的指导思想为引领,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提升办学层次的战略目标,针对“十三五”南通地方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和专业建设的新契机,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方案,论证学院内、跨学院的专业整合、及新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形成本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由此凝练出具有本学院特色的“十三五”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五、“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确定“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目标可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以地方产业升级转型作为专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应用型人才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智慧化校园建设作为教学改革、教学资源整合的平台,以新技术、新技能培养作为实训基地建设改造的目标,以专业升本、提升本学层次作为发展动力,以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态势作为参考目标。 规划目标的可考虑办学层次、专业结构、建设规模、新办专业、机制创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与实训基地、教学成果、教改项目、对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开发、精品开放课程、教学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安徽省“十二五”电子政务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是我省“十二五”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各级政务部门政务工作的组成部分,是政务部门提升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成绩和形势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电子政务发展。“十一五”期间,全省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提升党的行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手段。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基本满足现阶段全省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安徽省级节点已经建成,实现安徽政务外网与国家政务外网主干网的连接;相关业务单位应用系统已实现与国家相关部委的联网通信和正常运行;建成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公共接口和基础数据库系统;完成省政务外网平台升级改造和十六个市级节点设备安装与联网运行。二是全省政府网站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网上服务质量稳步提高。省市县三级共计170多家政府网站全部开通,政府网站绩效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办、国信办组织的全国政府门户网站绩效评估中,安徽省政府门户网站连续七年荣获全国优秀政府网站前十名的好成绩。三是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以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我省采取“统一组织、统一软件、统一编码”三统一的模式,大力推进各市、各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建成了目录规范、编码统一、分级管理、信息共享、易于监测的全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根据省政府要求,初步建成以发布最新科研成果、重大招商项目和就业劳务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平台。四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金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绩。全省人口、自然资源、空间地理和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法人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以“金财”、“金税”、“金关”、“金水”、“金审”等为代表的“金字工程”全面完成一期建设,转入深化应用阶段,部分工程处于全国先进行列。五是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监管体制初步形成,工作机制全面建立,有力保障了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期政府信息系统及重要网络的正常运行,电子认证证书得到广泛推广,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工作有序推进,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总体上看,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正在向全面深化应用阶段加速发展,表现在:一是由分散的基础要素建设向在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导下的体系建设转变;二是由注重形式建设向注重实现网上为民服务功能建设转变;三是由仅仅实现信息发布向党政部门综合实现自身业务处理内容转变;四是信息资源由部门所有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转变;五是由少数职业工作者推动的电子政务建设向党政部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方向转变;六是从缺乏标准制度到逐步建立法规与标准化体系相互配套的制度转变;七是由部门内部自主管理向拓宽民意渠道的“网络问证”方向转变。 全省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建设矛盾还比较突出。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矛盾依然明显;二是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差,各部门业务系统独立、业务数据封闭,部门重复采集数据,数据利用率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机构设置较乱,管理力量不够强,技术人员缺乏且分散;四是不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司和企业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安全防护能力不足。 二、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需求为导向、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优化业务流程,建立科学管理模式,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建

芜湖市国土空间规划文本

《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主要内容简介 一、总则 1、规划目的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优化空间组织和结构布局、提高发展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探索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统一管控和高效利用空间资源,提升空间治理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订《芜湖市空间规划(2016-2030年)》。 2、规划年限 本次规划年限为2016-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3、规划范围 本规划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次。 市域:即芜湖市行政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弋江区、鸠江区、三山区、无为县、芜湖县、繁昌县和南陵县,总面积约6026.05平方公里。 市区:即芜湖市辖区范围,包括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及三山区的行政区范围,面积1495平方公里。 二、市域规划 1、市域发展定位 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国家农产品主产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2、市域主要城市职能 芜湖市及所辖县的主要职能依据各市县至 203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而确定。 芜湖市城市职能: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和科技教育卫生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滨江大城市。 无为县城市职能:皖江北岸区域次中心城市、沿江产业基地、交通物流中心、宜居宜业的生态滨江新城。

十二五规划纲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摘编)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9亿人以内。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3.57亿人,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3600万套。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

Xx技术职业学院 “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1.专业规模逐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我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能者治教,严谨治学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工、文结合的格局。专业由“十二五”初的15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17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17个专业中,工科类专业6个,占35.0%;文科类专业11个,占65%。 2.办学特色更加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校现有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特色(重点建设)专业占学校现有专业数的6%,属文科类。主干学科专业紧紧依托财经类行业,已显现较强优势,成为我校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3.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投入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经费100万元左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00万元,实验室建筑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多媒体教室总间数52间、座位数4000多个;实训(实验)实15个;新建校内外实习基地30多个。 4.教学管理严格规范。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更加科学、严谨、健全。“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理顺了校、院(部)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各级管理权限和职责,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构建了科学合理、运

行高效的质量保障体系。 5. 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稳步提升,升本录取率达100%,就业率名列前茅,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6. 校企合作教育快速发展。(校内、校外)学校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高职学生。 7. 科研工作步入新轨、教改工作逐见成效。学校13个教改科研项目成功立项,其中,重点项目6个(其中市级项目4个),一般项目7个。 (二)面临形势 进入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处于快速发展,2005年以来,职业教育领域解放思想,突出特色,深化校企合作,9年共培养了近80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每年培训各类人员1.5亿人次以上。可以说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还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一是缺乏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较为薄弱;二是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必经之路高等教育持续 发展条件不足不稳;三是组建职教集团,整合教育资源扩招后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四是打造品牌,发展内涵在人才培养模式、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制约体制机制的障碍。这些都将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与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 1.专业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和发展不平衡,各专业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有

芜湖市规划

第一篇芜湖的骄傲——中国地级市中最大火车站 芜湖新火车站是最新颁布的中国60铁路枢纽中心站之一,规划拆除原先火车站,将继续扩大在原先规划的5万平米上扩大到6万平米(目前是7200平米左右),最终规模将达到14台,20线,共计三个站场,分别为普速场,宁安城际,商杭高铁(和规划的皖赣高铁二线共用),将成为华东地区大型枢纽站之一。车站另有多条存车线,具备始发京津方向、沪宁方向、杭州方向、汉粤方向和全国各地动车组的能力。芜湖火车站位于芜湖市中心,分东西站广场,候车室架于铁路线上方。采用上进下出似飞机场的下客运输模式。芜湖市内采用“铁路四线高架”的方式全线穿越芜湖市区。另外还将建设芜宁路特大铁路立交桥。芜湖新火车站整个设计大气磅礴,造型之中既有现代动感的线条,也有徽州古民居的写意与凝重,体现出长江文化、皖江明珠、现代铁路枢纽的形象特征,体现芜湖开放、包容、创新的城市品质。据了解,在宁安铁路沿线各站房中,芜湖站规模最大。芜湖站位于中心城区与新兴城区结合区域,将成为芜湖城市景观新的标志性建筑。 在站型设计上,芜湖新火车站的主体站房为“上进下出”高架跨线式,分为高架候车进站层、地面站场层、出站大厅层和地下出站层共4层。同时,以火车站为核心,将打造一个连接公交车、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兼顾长途汽车、轨道交通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 芜湖新火车站以主体站房为核心,沿东西轴线布置东、西双广场和高架候车站房,与神山、赭山所形成的自然景观轴有机衔接。其中,东广场站前路结合站区规划路与弋江北路相接,西广场站前路结合梅莲路和北京东路,与赭山东路相接。建筑造型取两江交汇、皖江明珠之寓意,是神山、赭山之间城市视觉走廊上的重要亮点之一。 据了解,芜湖新火车站的初步建筑概念设计方案将在征求意见后进一步完善,尤其要重点解决火车站内部旅客流线和外部旅客流线的对接问题,形成一体化、零距离的换乘,最终方案预计在7、8月份确定。另外,围绕新火车站还将打造一个2。5平方公里的核心商圈,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将车站旅客引入商圈,增强服务功能,并通过商圈道路辅助车站交通。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

安徽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1—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安徽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依据国家《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 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联合协作、务实进取,全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为“十二五”开局和实现2020年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我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2.5%;大力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广泛开展科学教育与科普活动,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资源逐步丰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得到较快提升,科学素质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加快发展科普产业,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机制初步建立;不断完善联合协作工作机制,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面向农民、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工作亟待强化,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普事业投入不足,科普产业发展不够,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科学素质工作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增强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宜居宜业的生态强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方针和目标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指导方针,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为主题,以提升公共科普服务能力为核心,以科普资源共建共享为抓手,以服务民生为着眼点,以服务基层为着力点,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徽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某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材料工程学院“十二五”实验室建设规划 根据材料工程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进一步促进材料工程学院实验室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实验室现状 1、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状况 实验室于1979建立,是集教学与科研为一体,主要从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基础理论研究、材料应用开发和材料工程测试的教学与研究的实验室。目前实验室拥有一支从事实验教学、材料研究和开发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实验教师7人,兼职实验教师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1人,讲师13人,助教6人,具有博士学位14人,硕士19人。 2、实验室建设状况 实验室主要由材料物理与力学性能、材料化学、材料工程测试、材料高温制备、非晶态材料、水泥及混凝土、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等教学研究型实验室10个,实验室现有实验室面积2444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1038台套,设备总价891.7万元,配有国内外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20多台套,实验室建设现状见附件一。 3、实验教学情况 实验室目前承担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交通工程、土木工程、土木工程及工程管理等专业的21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主要开设实验课程有:开出107个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项目28个),每年开出的实验人时数达5万多,实验课程及实验项目开出率达100%。 4、实验室承担科研及教学研究情况 近五年来,实验室承担了淤泥节能烧结砖与自保温墙体建筑体系的开发研究、陶瓷纤维摩擦材料及摩擦机理研究、江苏省盐城环保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部省市级科研项目25项,还承担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建设项目、江苏省特色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等教学研究和改革课题20多项。 5、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生态环境材料重点建设实验室是2004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盐城工学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可持续管理 “十四五”规划将继续部署生态环境管理,加快建立健全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制、生态文明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全面优化土地开发布局,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综合节约。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严格按照“三区三线”要求,实施和加强土地空间利用控制,建立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空间治理体系,加强空间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并提出了空间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以及思路和措施。 (2)发展高质量的现代经济 “十四五”规划将围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产业转型的产业体系。科研成果,注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开放、有序、畅通的市场体系,提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进首都绿色发展体系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监管有序。高污染、高能耗、生产

方式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将退出市场。实施对外开放和国内开放,加快要素市场的深入开发和开放,建立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的全面开放体系。 (3)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农业科技支撑,继续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村自然资源增值,实现农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新形势下,要充分发挥反贫困的内生作用。加强群众,稳定扶贫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促进农村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一个更实质、更安全和更可行的延续。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是建立以东、中、西、东北、重点地区和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重点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分析产业转移的空间结构和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安徽省农业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2015)发布日期:2010年12月20日来源:市场信息处作者: 为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构建全省现代农业体系中的重大作用,以信息化引领和推进全省农业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我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主动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需要,坚持把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围绕“三农”服务开展工作,不断改善农业信息工作手段,拓宽信息工作面,增强服务能力,提升农业形象,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进一步加强全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省市县三级农业部门建设各类信息服务机构189个,建立部门行业系统专业网站30个,70%的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20%的村建有信息服务点,90%以上的龙头企业和农产品与农资批发市场建有网络终端,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正在向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延伸,全省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 2、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建设完善“安徽农业信息网”网站群,与上对应农业部中国农业信息网,横向联系各省农业信息网和委内各职能部门,纵向延伸到17个市、105个县(区)和广大的乡镇、村以及相关涉农企业,实行全省农业信息三级平台、四级发布的网站管理模式。省农委还筹集100多万元资金,新建面积150平方米的省级农业信息机房,优化了网络环境,为全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创造宽松环境。 3、农业“12316”公益语音服务平台得到进一步发展。继续完善“12316”农业语音咨询服

务平台建设,实行各地农业系统公益服务号码统一,专家定期坐诊,为农民、企业投诉举报或咨询服务提供方便。截至目前,全省每天电话访问量在1000人次以上,农忙时间每天在3000 人次以上,已成为农民生产经营的好帮手。 4、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工程开始实施。自2008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工程,建立了全国首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网,为520个合作社建立了个性化专业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社信息员队伍,并对信息员进行专门培训,统一信息采集、统一配置电脑等硬件设备。 5、建成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我省农委系统建设完成了包括省级两个主会场,市级20个、县级61个分会场的全省农业视频会议系统,已经累计召开40多次各类工作视频会议,参会人员达到5万多人次,提高了我省农业电子政务水平。同时拓展了农业部卫星视频会议收视范围,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能。 6、深入推进“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项目建设。按照农业部统一规划,在阜阳、滁州、宿州三个市和宣州、肥西等十六个县(区、场)开展农业信息综合服务试点工作。通过建设“三电合一”平台,综合利用电视、电话、电脑等信息载体开展信息服务,丰富信息服务手段,提高信息服务入户率和使用率。 7、规范完善全省农情调度系统。建成了融农情、灾情、行情等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发布于一体的省级农情调度管理平台,实现了部省市三级联网,极大地方便了全省农情信息的沟通,保证了农情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累计发布各类农情信息已达上千万条次。

十二五规划解读(独家整理版)

十二五”规划解读:构建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2010年10月28日 20:44:24 来源:东北网【字号大小】【留言】【打印】【关闭】 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今晚发布。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在本月18日中共中央五中全会闭幕当天,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并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作为中国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主攻产业。 总理温家宝刚刚开过五中全会不久,就到武汉考察。他听取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负责人“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汇报后,意有所指地加了一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所有这些,均可视为中国决策层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企图心。 今天公布的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皆可看出经济转型创新的主旨。 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中共中央明确表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中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安徽省“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规划纲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方向、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以合芜蚌为依托,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创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权威解读】“十三五”期间,我省将下好创新“先手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围绕纲要,我省将持续抓好创新型省份建设“1+6+2”政策落实,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狠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人才、平台深度融合;实施好新型显示、智能语音、量子通信、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农业等一批科技重大专项,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实施10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00项重点研发项目;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政策先行先试;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重点实施好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努力取得基础前沿和关键共性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和增加值等产业成果、发明专利的应用和保护等创新成果。 ——省科技厅计划处处长周晓辉 【专家评述】规划纲要提出,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大讯飞作为省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方向上取得了突出成果。目前,“讯飞开放平台”与超过13万家开发伙伴分享科大讯飞技术;借助“讯飞开放平台”,中小企业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良好的资源和技术支撑,从而助力小企业和创业者腾飞。中国人工智能可以由语音、语言为切入点,注重机器人理解、交互和预测能力,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智能语音和机器人等是科大讯飞主要攻关项目,名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的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大讯飞多年积累的源头基础,在未来必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前景。 ——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 【记者点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常态下推进新发展,必须改革创新,增加创新含量,激发创新活力。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既要抢占科技前沿,催生变革性技术;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只有时刻将创新放在第一位,方能在未来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