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课程教学设计

巧借文本仿出精彩

——《灯笼》创意教学设计

设计缘由:在我素读《灯笼》一文时,对“缘”一词感受最深,读到此处,心中泛起阵阵涟漪。一方面有感于这篇散文书面语表达的精妙,多么文雅,多么有韵味,有意境的文字!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学生能读懂多少?怎样帮助他们走进这带有古典意味的文字中去?我认为,对文章事件的归纳并不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因为编者在阅读提示中已经给出相关归纳。那么这节课更有价值的教学点会是什么呢?

《灯笼》这篇散文的语言,极其精妙,语句参差,娓娓而谈,韵律和谐。结构上从个人延伸到社会,最后上升到国家层面,独具特色。我认为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是可以挖掘的闪光点。如大海航行时的方向标,指明我们需要抵达的终点。确立了方向后,不同的是,每一位教师抵达的路径可以是不一样的。无论如何抵达,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文本聚焦,尽力实现一课一得。可能我们想讲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断舍离。由于时代隔膜,学生走入文本较难,所以教师更应该创设情境,让学生细致品味后能学以致用。为此我引入任务型驱动学习法,学生学习本课变得兴趣盎然。在教学手段上,我利用了制作思维导图的最实用的软件——幕布,备课思路变得更为清晰,目标更易达成。

教学目标:

1.借提示明晰思路,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2.用对比品读语言,体会先总写一笔,后宕开一笔概叙的写法。

3.仿例文学习写法,理解“小中见大,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个人—社会—国家”等写作方法。

重难点:

1.借提示明晰思路,学习文章语言特色。

2.用对比品读语言,体会先总写一笔,后宕开一笔概叙的写法。

3.仿例文学习写法,理解“小中见大,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个人—社会—国家”等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砸”一个“克隆”的任务

主要是借提示,理灯笼记忆。

师:我选择让学生借助课文的阅读提示,理清本文有关灯笼的记忆。在学生归纳表达时,要求尽量运用原文的词句,或者模仿作者语言风格,另选事件仿写。

生1:与常工同去,迎回祖父。心思纯洁,犹记牵牛织女,雪夜驰马,忘路之远近。村犬遥吠,静穆庭院,长久思慕。

生2:路远迢迢,万里归家。万水千山,自是心中烦躁。然而,最是那家门两旁的红灯笼,让天下游子,归思难收。

生3:多少抹木门、铁门、砖门前的红,构成了最真切的呼唤,一次次在游子心中叩击。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满身尘土,一车疲惫,却想那红,可以慰风尘。这一盏红灯笼,是一纸思念,一纸牵挂。

环节二:“炸”一个“对比”的任务

用对比品读语言,体会“灯笼”寄寓的不同情感和内涵并学会运用。

对比一:不同作家同一时代作品对比。分别列出吴伯箫和同时代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屏显1: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写于1930年代)

屏显2: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端木蕻良写于1941年)

师:两篇文章在语言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发现了两者的共同点了吗?

讨论得出发现一:先总写一笔,后宕开一笔概叙。相关联事物铺排,淋漓尽致,中心语前加上一些词语修饰,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师:在你心中,有没有让你割舍不下的东西,一起来说一说。

生1:日月星辰之中,星在我心中的地位独占鳌头。提起星海,就会想起盛夏的蝉鸣,想起林荫小道的微风,想起镀着银光的花花草草,想起星海下的漫步,醇厚的热茶,以及文字里的星河灿烂……真的,星海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生2:连西方的钢琴算着,一切音色之中,我爱大婚时热闹的唢呐,优雅的琵琶,同一支在放牛娃身上揣着的竹笛。提起竹笛,就会想起流水人家的袅袅炊烟,缕缕飘出的饭香;就会想起村中老人坐在大树底下下棋的明朗笑声;想起院后那片竹林被风吹响的簌簌声;想起早晨被氤氲水汽笼罩着的田野,傍晚在田里干完活的大人们,生锈的镰刀,金黄的麦田,拨浪鼓。真的,笛子的缘结的太多了,故乡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对比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对比。分别列出吴伯箫《灯笼》和《马》。

屏显1:梳理本文的结构。

屏显2:《马》分别写他年轻时在家乡时关于马的乐事,送姑姑,迎姐姐,大年初三四、上原、孟春、端阳时骑马,上学了回家骑马,还跟随老祖父骑马出游。年纪大了,家乡变得苍老了,人事又总是坎坷,骑马的事就廖落了,可是历史上关于马的故事又令他神往。刘备的跃马植溪,康王的泥马渡江,徐庶的走马荐贤,金陵年少的骑马倚长桥,旅人的敞车赢马……一直到那龙城飞将的“不教胡马度阴山”。

发现二:以小见大,材料琐碎而主题集中。两篇文章同时收录在《羽书》中,在写法上有共同的特征。从个人延伸到社会,最后升华到国家层面。

环节三:“生”一个“创造”的任务。

让学生模仿本文的结构或语言,设计自己的写作思路。

教师发现:几个学生在周末所写的习作,给我莫大的惊喜。同一个学生,上周作文和本周作文,在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上,都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展示如下:

洪一州同学片段一《征途》和片段二《那一抹红》对“灯笼”的描写。

片段一:夫妻俩的眼前出现了那座红瓦低房,火红的灯笼高高地挂在木门两旁,窗户中透出了喜庆的红光,它们年幼的孩子正戴着红棉帽,坐在门槛上踢拉着小腿,水灵灵的眼睛不时地朝村口张望着。

车继续驶前,驶向那魂牵梦萦的故乡。像一只归途的鸟扶摇直上,又像一片有归根的叶簌簌的摇。不寻常的是,高速上的车辆却寥寥无几,只有远处那摇晃着的、若隐若现的灯光预示了它们的存在。

片段二: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的首次接触,大抵也是从灯笼开始的吧。那一抹红,依然成为中国人的象征。古老的东方古国,叱咤着历史,为多少人所望眼欲穿。

乙亥年初,病毒肆虐,苍茫大地,众生戚然。病毒的恐惧紧紧摄住了每一个人的心,死亡的阴霾笼罩着每一座城市。但是,独那盏红灯不灭,守一方平安无忧。雷神火神,筑中国之铁壁铜墙;医者仁心,救生灵与水火涂炭。这一片黄土地,已然是众矢之的桃花源。现如今,东方巨龙,诸邪莫侵。一车车的物资,一船船的援助,架起了第三座亚欧大陆桥。多少个异域他乡上,挂起了红灯笼,竖起了感谢旗。这一盏红灯笼,是一种能力,一份责任。

后附优秀学生习作和思维导图

星海,星海

林铂涵

虽不像星象学家,爱星海而至尽一生去眺望,少年迷于星空,却似天性。害怕黑暗的孩子,在星海之下也会瞪圆了小眼。在晴朗的夏夜时分,仰望星海,是少有例外的事。尽管走夜路危险,还要磕磕绊绊地走到旷野观星。

日月星辰之中,星在我心中的地位独占鳌头。提起星海,就会想起盛夏的蝉鸣,想起林荫小道的微风,想起镀着银光的花花草草,想起星海下的漫步,醇厚的热茶,以及文字里的星河灿烂……真的,星海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与星海的初识便是在盛夏。家住城市,难以看到什么星星,我也从来只在书本上看过什么群星如沸,只能兀自期待,“身不能至”,心向往之。”一次回到老家探亲,才见识到真正的“星海”。乡村的夜,恰似一块墨玉,全是墨黑,只透发出丝丝青绿。没有光污染的乡村,繁星格外灿烂。我们一家几张板凳,几把蒲扇,便赏起了星海。父亲手指漫天星斗,讲着那久远的神活故事,和着蝉鸣,令人心驰神住;每每忘记时间流逝。等到就寝时分,那是星海仍是照着我们脚下的路走回家里。后来在新疆禾木村所见更壮美的星海,感触却是没有那么深了。那烁烁然家乡的星海,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你眼中的一颗星星,在别人的世界里,可能是那太阳。”

与星海的相知却是在书里。随着知识的增加,看星海的眼光也日渐深了。每每见到那星海之底的未解之谜,便深深地感到怅惘。对知识的渴求也总是在探索星之后的。见了星海奥秘后的兴奋,感受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现在那份热情已不再了。

除读书与沉思外,文人墨客、先哲大儒们亦时常仰望星海,可能亦会有一壶好酒助兴。饮酒,自是他们洗去烦恼的方法,而仰望星空,则有着敬崇的意味。

康德说:“世界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真是,若有烦恼疑惑,上下求索,四面碰壁的时候,忽然仰望星海辉煌,总会以大自然的瑰丽而看轻烦恼的吧。

牛郎织女在星夜结下姻缘,以此不负彼此的情思太古远了,已无法品味。那与三两好友在星海下漫步欢愉,却曾于晚修放学时品味过。晚间的街道上,课业初毕,清风徐来,又有友人在侧,城市的夜晚难见繁星,但那几点星火却是我见过最璀璨的星海。家来睡,不是还望着星海闭眼吗?梦都随着星海荡漾。

想起来,FAST射电望远镜建成时,我还有幸在电视上一睹风采。FAST为国家立下了不朽功绩,“天眼之父“南仁东院士却斯人已逝了。

坐在窗台仰望星海,曾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并不是什么附庸风雅,而是看了《小王子》中那句“我会住在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时,就会看到所有星星都在微笑一般。”便迷上了星空,觉得群星在对我微笑着。当年的童真童趣已不再,但每每忆及此处,便似看到微笑的星辰一般,大抵是有思念的人,世界都会对你微笑吧。

外星球,还没见过,总该有磅薄大气的姿态吧。假定是无涯的太空,宇航员在太空中漂浮,背景是一轮巨大的红日,四周皆是星光闪闪,意境该是深长的。但那时宇航员该是忙于研究,只怕无心欣赏。

最壮的是航天器升空,征战星海,飞向太空时,飞行器划过苍天,那飞行器上写的,你不愿是“阿波罗”“长征”吗?成功登月,在月球留下永恒的脚印,是如星辰一样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看,漫漫星海也,我愿就是那征战星海的急先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星海,星海,你将是我一生的梦。

火焰

邹昕航

虽不像扑火的飞蛾,爱光而欲焚身;我对火焰的情感,却早已出现。岁梢寒夜,玩起火来,看夜中那耀眼的光,那火焰由柴堆中燃起,渐渐升腾,直至蔓延四周,

便开始晃动,周围的空气似乎开始融化,它们和火焰一样在游走,随后一股暖流便随着融化而流动。

尽管城里不准燃火,大人也说——玩火人也一同熟。但只要可以到乡下去,我就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提起火,就会想起邻居家堆起的木柴,就会想起高大乌黑的影子,就会想起温暖的阳光,就会想起热情洪亮的呼麦,想起升腾的雾气,白色的云,淅淅沥沥的雨,想起村口火红的灯笼,聚会时闹嚷嚷的人群。真的,火焰的缘结得太多了,晃动在记忆里的就都是。

火焰是炽热的。

之所以爱火,是因为玩过。实践出真理,我见识过火的迷人,与表弟同去,在舅舅家一个砖搭成的炉子里,燃着一丝火星,我与表弟便埋下头使劲吹,火星便溅了开来,发散到木柴上,不一会火苗窜起,开始熊熊燃烧。那时候对什么规矩礼仪完全不在意,只想在冰天雪地中燃起火苗,燃起希望。舅舅也好,站在门边幽幽地说“嗯,火啊,在冬天暖咯,夜里也不怕,有火嘛!"于是我便扭头去看火,火不停在晃动,火后面得东西变得若隐若现,忽有忽无,也跟着扭曲。空气逐渐升温,蔓延至皮肤,顿时全身都感到火焰在冬天是那么的炽热。

火焰是暖心的。

每至黎明,母亲便在火与火中忙碌,火舌舔着锅炉,米粒在水中翻滚,随后便成了飘香的粥,米香与清晨,还有火焰。一碗粥下肚,便可以感受到火焰的余温,于是一天便热火朝天,动力满满地开始了,一切从火开始。

火是光明的。

记着,有天去祖父家,路上黑,父亲便给我盏油灯,说是让我体验体验这种光。我不懂,便提着它上路了。夜深星阑,但不足以照亮这黑漆漆的小村落,一路上均无人居住,因此杂草丛生,忽然伸手不见五指,我慌了神,便燃起了油灯,小小的火焰似初生的婴儿,伴随着啼哭般噼里啪啦的燃烧声开始在瓶中舞动,于是四周便重新亮了起来。慌慌张张地走过一阵,蓦然回首,只见又一个灯火阑珊处,那便是祖父家了。

最壮的是在无人的荒野上燃起一把火,看它如何在几根木柴上缓缓升起,看它如何忽然间让冰冷的大地变得温暖,看它照耀四方,看它放肆地燃烧。在那火焰上,你不希望它可以散发出自己仅有的光和热,不希望它在这孤独得荒原上燃得有生命吗?

看如今奋战在一线的人们,就有着光和热,有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韵味。唉,火焰啊!已经占据了我的心,已经成了黑暗中我所追求的那点光亮。

我愿就是这火焰,亮起路的前方。

杨静怡

虽不像贝多芬那样的大音乐家,爱音乐毕生,小孩子喜欢童谣,喜欢小曲,却仿佛也是天性。搁在安静屋里就吵闹的宝儿,哼一首喜人的小调就渐渐安静了下来。节日诞辰,吹笛打鼓,放学后吹几首当地的民谣,哼几句自己编的小调,是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孩子们嘈杂的笛声扰乱了清净,但大人们也总是喜欢在干完活之后吹几首自己喜欢的小曲。

连西方的钢琴算着,一切音色之中,我爱大婚时热闹的唢呐,优雅的琵琶,同一支在放牛娃身上揣着的竹笛。提起竹笛,就会想起流水人家的袅袅炊烟,缕缕飘出的饭香;就会想起村中老人坐在大树底下下棋的明朗笑声;想起院后那片竹林被风吹响的簌簌声;想起早晨被氤氲水汽笼罩着的田野,傍晚在田里干完活的大人们,生锈的镰刀,金黄的麦田,拨浪鼓。真的,笛子的缘结的太多了,故乡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五六岁的时候还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每个下午被邀去隔壁邻居家聊天,这一唠便是一个下午。趁着这会儿功夫小伙伴总是偷偷跑来我家院子里,拿着自己做的竹蜻蜓和竹笛与我嬉戏玩耍。伴着我们的便是我们的打闹声。那时自己对所谓的音乐还不太懂,难听点说,自己就是趴在音乐上的一只蚂蚁,什么音调,音符是不在自己知识领域的。小伙伴好,在傍晚回家路上不轻易提点评别人自创小曲的事儿,倒是一路炫耀自己家的蛐蛐怎么胜过别人家蛐蛐的琐碎小事,谈笑风生,追逐打闹,每每让人忘记时间的概念。看着四周家家户户里飘出浓浓的饭香,才知竟已是黄昏时分。不是填饱肚子后,悠扬笛声还在泥路上响着吗?那种恬静夜色的美好,是一辈子向往着的。

自从被爸妈接回城市,与爷爷奶奶分别后,像乡村集市的吆喝声倒也很少再听到了。每每想到小伙伴教我在砍掉竹子上戳孔做笛子的事,便感到深深的思念。小伙伴亲手做的竹笛都是在分别那天给的,表面青绿色的竹皮还有泪水的温热。虽然自己是向往回到城市生活的,看见这一场面,竟还有些舍不得。

再次与笛子相逢,是在小学音乐课的时候了。塑料笛子与竹笛在触感上有些许差别,用手指规律地按着笛子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孔隙,口中吐出均匀的气流,笛声缓慢而悠长。就这样简单的动作,竟把我的思绪又带回了从前,泪水打湿了眼眶,脑海里浮现出他们模糊的面容,也不知何时再能相见了。

想起来,过年之际,红红火火,曾听过整日的笛声,看满街的喜庆,屋前屋后虽不像古代皇宫那般金碧辉煌,但相比过年前,确实已算是够华贵了。

玉笛还没见过;但总该有散入春风满洛城的余音绕梁之感吧。倘若是月落乌啼的夜晚城外的山坡上想起一阵故园情思的笛声,意味应当是深长的。虽然,“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忧伤或许是短暂的,但要说玉笛之愁,怕是数不尽了。漆黑的夜里,城外飘来一阵悠扬的笛声,有人坐在青石台阶上把酒问青天,有人却已在角落里红了眼眶。

最爱的是那吹笛唱戏的热闹场景,演员在手舞足蹈,孟姜女哭倒在长城边,那一腔一字上,你不觉得是悲壮,是相思,是浓浓的儿女情长吗?你听,长城被孟姜女哭倒了,我愿就是那颤动音波的一部分。

唉,愁,于今笛子离我远去了。应该数号角,数唢呐,数耳畔边的一阵悠扬!

琴瑟

黄可芯

虽不像国粹京剧,人尽皆知,古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却也有千百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在这片黄土地上一展歌喉。

在各种乐器中,我最早结识的便是古筝了。提起古筝,就会想起古时人们弹筝搏髀的景象;就会想起舞台上老师们自信演绎的身影,想起演奏者沉浸于歌曲中的忘我;就会想起儿时学习古筝的新奇,想起与我们对坐教学的老师,想起演出时台下鼓掌的观众......真的,古筝的缘结的太多了,自六岁开始,它似乎就融入了我的生活。

不过,学习艺术的过程总是漫长及不易的。记得,小学时放学后的时光,总是留给了古筝。每天放学后去琴行练琴快成为了一种习惯。十多台古筝一个琴房,略看过去,也稍感壮观。练琴时,各种不同的曲子,速度,音调交杂在一起,叫人听不清楚。从窗户传出去,也只听到隐约的清脆琴声,给这条嘈杂的街道添上一抹色彩。

枯燥,当然是有的,我也曾打过退堂鼓,可如今,我十分庆幸当时没有放弃,未曾将这么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现在已经从琴行‘毕业’了,不再需要坐上几个小时一动不动的练琴,不再需要因为没有练琴被老师责罚,但我仍然怀念那段时光。我会想念那时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合奏的日子,想念与伙伴练琴时聊天偷懒,被老师发现后又急忙端坐的日子,想念在模拟考级时担心害怕的日子,想念与好友跟着琴行一起出去比赛表演的日子,想念在琴行的一切时光……现在回想起,连当时严厉的老师都觉得亲切无比。

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年代,信息传递十分快捷,古筝也因此走进了大众眼里,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古筝,喜欢上了古筝。看见视频里的弄琴者优雅地坐在古筝前,信手拨弹,从容典雅,那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让人着迷。随着手指的拨动,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从指尖跳跃而出,她眼里闪烁的自信的光芒,展现着她对古筝的热爱,脸上不自觉流露出来的笑容使人更加沉浸其中。越来越多的人,为古筝这个民族乐器而着迷。

是啊,古筝这门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它与京剧一样,也是国之经典。一筝一琴,用音乐缓缓述说出歌曲背后的故事,带人领略那时风光,用音符与人的心灵进行沟通。这样的一门传统艺术,我们更应该为之发扬传承,使传统不被人遗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