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从“价值创造”到“价值梦想”

从“价值创造”到“价值梦想”

从“价值创造”到“价值梦想”

――评三季度证券市场行情

一、资产货币化,国民财富的重新估值

股改让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一致,股价的表现直接影响到大股东的财富总量,在普遍的理性预期下,大股东们近两年来一直在千方百计提高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由于我国是国有资产为主体,国有资产某种程度上是“无主之物”(产权不明,监管不力),大股东们有充分的资源填实、催肥上市公司。

中央对国民经济的垄断程度很深,而在股改之后,为了进一步刺激行情的发展,国资委提出了“央企整合、做大做强”的口号。央企纷纷筹划整体上市。实质上是先优后次地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这对地方企业也有同样的示范。于是我们看到2007年上半年持续不断的“价值创造”行情。

整体上市本来是增加筹码供给,对市场是利空,但在大牛市的背景下,在前期货币的充分准备下,整体上市成为了国家“资产货币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长期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土地和企业等绝大部分的资产属于

国有,没有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货币化。一旦进行货币化,资本根据自己的理性逻辑,按收益率(市盈率、租息率)来定价,原来的资产能有数倍的溢价。

资产货币化,实际上是根据未来现金流回报率将资产定价,由于包含未来现金流,定价的上浮空间很大。一幢房屋,按土地和材料、人工成本计算可能只值20万,但成为“房地产”后,定价可以达到100万。

一个央企未上市公司也一样,由于其垄断地位,收益率很高,而其目前的资产账面价值按传统的财务记账方式可能不高,但一旦成为上市公司的一部分,按上市公司的估值标准,其资产价值一般有5-10倍的增长。

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是,把注入的资产考虑进去,今年上半年尽管股市大涨,上市公司的整体市盈率水平并没有明显增加!也就是说,股价水平并不高!这就是“价值创造”行情!

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相同的过程在房地产、人民币、矿山、连锁经营甚至个人收入方面正大范围地展开。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社会主义资产按资本主义估值方法重估并重新分配的空前盛宴!

二、空前大牛市的历史背景

2001年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增加货币供给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连续6年的高增长期。由于因特网,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经济成长正式进入了第三世界国家。这段时间是全球历史上少有的长周期增长。从历史的角度考察,这是人类科技文明积累的结果。

中国经济的30年高速发展,使中国从经济弱国变成经济大国。GDP已经成为全球第四,按这样的速度可以很快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超过1.2万亿美元。进出口规模全球第三。钢铁消费超过全球的1/4,水泥消费占全球的近1/2,铝占1/3,铜和锌、镍也都占1/4,煤占40%。而中国的GDP2007年只占到全球的4.6%。整个国民财富都被严重低估。中国GDP位列世界第4,而股市却远远落后这个排名。

而国内连续多年货币供给增长都超过或接近20%,最高峰达到37%。这些被储蓄的货币大多集中在精英阶层,他们正主导财富的重估和分配盛宴。高达37万亿人民币的储蓄,使得他们有充分的准备用虚拟经济的方法推高国民财富。

台湾和香港、甚至日本的资本主义深化过程,其房地产和证券市

场都是国内仿效的标准。

1983年日本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为45%,而到了1989年这一数据为153%,日经平均指数则从2000点一路攀升到38000点的最高峰。目前,中国内地股市总市值占GDP的比重为70%,接近1983年的日本。如果中国保持目前的GDP增速,到2010年若预计市值和GDP之比为50%,股市还有55%的上涨空间;比重为100%,空间为210%;而如果能达到150%,涨幅将达到365%。

台湾股市从1985到1990年 5年里,由500点涨到12000点,涨了24倍。香港从1987年到1997年从1600点上涨到接近17000点。

中国的GDP1990年为1.77万亿元,1995年为5.6万亿元,2007年将是24万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2015年将追上美国,人均GDP也将达到美国的1/5。美国股市的市值规模现在是26万亿美元。而中国股市目前是18万亿人民币,潜在的增长空间很大。

三、一些投资人对牛市的忧虑

1、国际游资以东南亚金融危机或日本金融衰败的形式洗劫中国证券市场

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具有比东南亚宽深得多的资源、人口和土地腹地,比东南亚基础好。中国对外汇管制。中国的外汇储备太过充分。中央具有调配资源的绝对优势。中国的经济规模庞大。

中国有比日本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低,不存在日本老龄化的问题。日本的前车之鉴对中国防范风险有作用。

2、经济转入衰退周期

由于中国的外贸通道刚打通,廉价优质的商品在全球拥有绝对的竞争力,强劲的出口还能增长。

51015202530

美 国

 日 本

加 拿 大

德 国

英 国

法 国

俄罗斯联邦

意 大 利

中 国

墨 西 哥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 国

新 加 坡

韩 国

印 度

巴 西

中国的人口结构,使得未来房产和消费需求依然强劲。大量低收入人群追求富裕生活的动力无可阻止。

大国的规模优势,后发优势,仍然存在。

3、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周期

消费是美国GDP增长的一个关键。中国的廉价商品是维持消费的前提。中国出口获得的外汇投资美国债券市场,是维持低利率和货币供给的重要支撑。美国财政部反对将中国列为货币操纵国,对中国频频示好。

而在美国人普遍预期美元将贬值的情况下,趁美元购买力还强的时候多借钱消费,是普遍的理性选择。美国的经济规模增长依然能维持,对中国的需求仍强劲。

美国的货币也仍在扩张,这使得其经济在年内仍能维持强势。

4、美国的赤字恶化,利息负担使其不会大幅加息

美国公私负债达到48万亿美元,每年的利息支出达到2.4万亿美元,再加息利息开支会增长,近期可能性较小。

1997年美国的联邦政府负债(左图)约5万亿美元,到2007年已经达到9万亿美元,1980年大幅加息时的负债约1万亿。当时加息使得南美洲国家经济破产。右图是美联储公布的家庭负债,官方数字是13万亿。

四、国际股市展望

美国股市在9月会有全美房屋抵押贷款机构房第民和房第美的半年财报出来,这是股市的潜在利空。目前美国的一季度季报显示企业

盈利水平仍很高,股指受到强支撑。

我们估计其行情能延续到10月份。到这里,2002年10月以来的行情已经进行了60个月。从时间周期的方法看,这里有发生调整的较大可能性。道琼斯指数的上涨目标可以达到7200+7000=14200点,目前13500,有5.2%的空间。纳斯达克目标从技术预测可看2770,目前2600,也有6.5%的空间。标普可看1666,目前1512,有10%的空间。

恒生指数上周突破半年来的整理区间,强势上扬。因为中国因素的支撑还有外围市场的良性互动,其目标也可看到24000点,目前21850,还有10%的空间。日经指数则可以达到20600点,目前18240,也有约10%的空间。

龙头有超过平均3倍的涨幅,从这个角度看,国内股市仍有40%的空间。

五、国内股市预测

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中心的数据看,2007年06月20日新增开户人数仍近29万,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到10567.80万户。证券市场超过了储蓄成为国人的首选投资,成为吸引财富的热点。据金岩石估

计,在开户人数到达1.5亿时才可能出现疯狂顶部。

股市在六月初大跌,多数个股跌幅超过40%,证券市场的风险已经被大大释放。在H股大蓝筹预期在7、8月密集回归之际,证券市场将出现新的大幅上涨。

从一般市场规律看,市场从绝望中产生,犹豫中发展,疯狂中死亡。目前的市场由于有大批老股民的谨慎,经济学家和政府也一直在试图降温,现在还没到疯狂的阶段。本轮行情的逻辑线索是:价值发现、价值重估、价值创造,个人认为象2000年网络泡沫时的“市梦率”炒作相似的“价值梦想”阶段必定到来。当太多的人开始看好未来前景时,股价才能见顶。

大蓝筹要回归,农行要上市,央企资产要货币化,股指期货要推出,国家不可能再出大的利空。而新的会计准则,“两税合一”,将较大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水平。股指在热钱追捧下,将再次创出新高。

目前在4000点整理,目标可以看到6000点,时间大约在10月份。相信仍有不少股票有翻番的可能。我们注意到深圳市场的成分指数目前强于沪指,江恩理论的预测方法可以看到24000点。相对现在还有近万点、71%的上涨。深圳地产升值,未来上升到香港的50%,还有每平方5000元的空间,本地股将大大受益。

从成指的构成来看,本地股上涨后,指数到24000点的概率极大。

六、大行情的板块机会

1、原油上涨的A股套利机会

能源类股票,新能源概念,都有机会。

个股:600123

2、人民币升值的A股投资机会

地产将继续受到追捧。

个股:华联控股(地产现10目标16)

3、两税合一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零售和消费类个股受益。

个股:伊利股份,贵州茅台

4、权证套利

权证每天的交易量达到1000亿,是全球最热的市场,合格的交易员能套取不菲利润。

5、整体上市概念

深能源(目标33元)

华能国际(目标24.2元)

6、未股改公司股改无风险套利

000009 (16如过则35)

s深物业(假预亏,CEPA,深港一体化,24.6,46)

7、重组机会

8、3G的机会

600485,000063

9、黄金升值的套利机会

600489,600547

10、蓝筹回归的套利机会

11、股指期货的机会

12、奥运概念、高速铁路概念

13、创业板概念

科技股:深天马现12,目标29

14、新股不败

15、股权投资升值

深振业

(陈逸群 2007.6.2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