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富硒产业规划

富硒产业规划

青海省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2012-2020年)

平安县富硒产业园区办公室规划编制小组

二〇一二年十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概述 (3)

第一节规划目的 (3)

第二节规划编制依据 (3)

第三节规划期限 (4)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5)

第一节项目区总体概况 (5)

第二节项目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6)

第三节生物资源 (7)

第四节旅游资源 (8)

第五节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第三章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1)

第一节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1)

第二节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13)

第四章机遇和挑战 (19)

第一节富硒产业发展的机遇 (19)

第二节富硒产业发展的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22)

第一节总体思路 (22)

第二节发展目标 (25)

第六章富硒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 (27)

第一节建立富硒农畜产品研发中心 (27)

第二节种植业 (29)

第三节畜牧业 (36)

第四节林果业 (39)

第五节旅游业 (41)

第七章效益预期 (44)

第一节生态效益 (44)

第二节经济效益 (45)

第三节社会效益 (45)

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 (46)

第八章项目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47)

第一节项目区配套政策 (47)

第二节保障措施 (48)

前言

硒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 %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生态环境之中,缺硒现象非常普遍,合理调配和获取适量的硒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食物链转化途径是人和动物获取适量硒营养的一条安全、廉价、可行的途径。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等。

2010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的“青海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发现在互助—平安—乐都一带840平方公里区域内土壤富硒,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600多平方公里(75万亩),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三合镇等富硒地区硒含量一般在0.23—3.00

mg/kg,平均0.44 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接近于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硒含量水平。并且具有富硒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该重大发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申报并立项了省科技厅下达的“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2010年—2012年),通过三年的调查采样(平安县域调查采样点分布图1)、试验研究,

基本摸清了该富硒带耕地土壤硒的分布状况(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2)、土壤硒的形态、硒含量水平,研究明确了主要农作物和畜禽产品硒吸收、富集等特性。2012年,通过项目的支持,与当地涉农部门协作,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地方标准——《东部农业区农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为该地区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平安县政府的要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与平安县富硒园区办公室成立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制小组,于2012年10月12日起,在富硒区域进行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取样和专题座谈。主要针对富硒产业的发展,广泛听取县农、林、牧、旅游业等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实地调查了富硒资源分布的乡(镇)、村和农户,并与有关方面的专家和群众进行了座谈,参考了许多相关资料和指导性建议,同时以《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中获取大量调查和分析数据及研究成果为技术支撑,进行富硒产业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平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农、林、牧、旅游等部门及项目区所涉及的乡镇、村领导,给予规划编制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保证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写的顺利实施。我们在此深表谢意。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规划目的

我省东部地区发现的富硒土壤资源,平安基本涵盖整个富硒带,地理位臵极具优势。为有效促进平安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把富硒土壤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发特色富硒产品,对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位、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

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不仅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推动青海省东部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为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和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

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也将有效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

明确平安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方向和指导思想,优化资源配臵,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和产业合理布局。按照“产业共生”的理念,依据生态和经济规律,围绕“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农户和企业的合力作用,以打造“高原硒都”为目标,形成以富硒种植和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知名的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地,探索有效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安模式。

第二节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6)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7)《平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

2.基础资料

(1)青海省黄河、湟水河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08—2010)

(2)青海省农牧业和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青海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6)海东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7)海东地区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8)“青海海东高原特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

(9)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总体规划(2010—2020)(10)平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1)平安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08—2010)(12)平安县各部门“十二五”规划等

第三节规划期限

本规划为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规划年限2012—2020年。

第二章项目区概况

第一节项目区总体概况

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地处湟水中游,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县相连。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为23公里,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属于我省东部农业区。县域内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通过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平安县的富硒区域主要分布于三合镇张其寨村、骆驼堡村、三合村,平安镇张家寨村、沈家村、白家村,沙沟乡石沟沿村、大寨子村,小峡镇上红庄村、下洪庄村、下店村,洪水泉乡的沟滩村、洪水泉村、硝水泉村,富硒耕地土壤面积约3.18万亩,耕层内土壤

全硒平均含量为0.539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0.457—1.88 mg/kg之间;足硒土壤在平安县的三镇五乡均有分布,足硒的耕地面积约为 12万亩左右,耕层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0.303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0.175—0.45 mg/kg之间(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2和平安县域含硒量分布图3),占县耕地总面积的49 %,开发富硒产业的潜力较大。为此,可依托区域内的富硒土壤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马铃薯、油菜、果蔬、畜产品、蛋禽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链条长的绿色富硒产业,有针对性的发展具有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节项目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项目区涉及平安县三镇五乡,包括:小峡镇、平安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总人口12.36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8.1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6 %。富硒区域内海拔位于2000—3100米之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太阳总辐射均大于150千卡,年均温7.6 ℃之间,6~8月份气温最高,最热月平均气温17.5~21.0 ℃,无霜期120~200天,作物生长季145~240天,年降水量260~500毫米,全年降水的70 %集中在7、8、9三个月,雨热同季。基本能满足油菜、小麦、青稞、蚕豆、豌豆、

马铃薯、大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质地较好,耕作土壤适宜性强,适种性广,保肥供肥能力较强。

2011年,平安县总耕地面积31.09万亩(平安县域耕地分布图4)。其中粮食作物18.63万亩(小麦9.19万亩,青稞0.17万亩,豌豆1.26万亩,蚕豆0.8万亩,马铃薯7.2万亩),油料作物7.9万亩(油菜6.9万亩,胡麻1.1万亩),蔬菜2.35万亩,其它作物2.21万亩。优势特色作物播种面积19.6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3 %,其中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15.11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48.6 %;特色作物播种面积4.5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14.5 %。

2011年全县猪存栏4.16万头,牛存栏1.42万头,羊存栏8.71万只,家禽存栏11.89万只。猪出栏4.82万头,牛出栏0.75万头,羊出栏5.28万只,家禽出栏16.37万只。全县草山面积85.74万亩,人工草场面积11万亩。

项目区农作物总产量达到12.49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5.15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1.18万吨;蔬菜作物总产量6.16万吨。农业总产值达5.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98元。

第三节生物资源

1.农作物

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青稞、豌豆、蚕豆。经济作物山区以马铃薯、油菜为主,川水地区以蔬菜、果品为主。

饲料作物山区种植燕麦、豆科青饲草等,川水地区套种甜菜、胡萝卜,复种箭筈豌豆、荞麦等。

2.森林资源

2011年,全县有成片林0.45万公顷,其中天然林0.025万公顷,人工林0.425万公顷,植树460万株,另有封山育林1.6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12.48 %。本县乔木适生树种较少,天然用材林主要是云杉、山杨、桦树三种,分布在海拔2800米以上中高山区,人工栽植速生用材树主要为青杨,但是只能在海拔2800米以下较温暖的川水、浅山地区栽植,灌木适生树种较多,分布在浅山的主要有耐旱的沙棘、柽柳等;在脑山的主要有高山柳、杜鹃、沙棘等;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梨、杏、花青、花椒、沙果等,其中苹果较多,有经济林面积30.7公顷。

3.畜禽资源

畜禽种类主要有马、骡、驴、牛(黄牛、犏牛、牦牛、良种奶牛)、羊、猪、鸡、兔等,其中发展前途较大、商品价值较高的畜禽主要是猪、鸡、牛、羊四种,生猪杂食性强,可以综合消化农村产品,不需要强壮劳力饲养,除个别民族(回族和撒拉族)外,一直是本县的主要舍饲肉畜和商品畜;鸡和奶牛适于舍饲,商品价值高,近期发展较快。

4.野生动物、植物资源

有商品价值的蕨菜、发菜、蘑菇分布星星点点,野生中药材种类较多,秦艽、羌活、党参、黄芪、大黄数量较大,药用植物

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旱獭和少量狐麝等。

第四节旅游资源

夏宗寺景区。旅游区域主要位于平安县西南部,景区包括三合镇的夏宗寺、峡群林场、威木沟和石灰窑乡的十四世达赖故居、佛岭矿泉水,景区内旅游资源以宗教寺院、神山林场和藏族民俗为主,是平安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品位较高的旅游景区之一。距县城25 Km的峡群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佛教寺院—夏宗寺。

洪水泉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洪水泉乡洪水泉村,该旅游景区以洪水泉清真寺为主要旅游内容,为回族聚居区,气候温暖宜人。现存建于明代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集寺院、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一体,资源组合极佳。

沙沟、巴藏沟—东沟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沙沟乡东南部,包括沙沟乡东沟林场和巴藏沟乡上、下拱北,距离平安镇20余公里。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特色旅游产品有十字绣、丝带绣、香包、富硒黑蒜、蒜酱、河湟奇石等,还有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装饰品、民族用品、民族食品等。

第五节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平安县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和优化农牧业结构,特色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与发展富硒农牧产业的总体要求相比,在优化资源配臵、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开发和加工富硒产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1.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多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都未形成规模,专业种养大户和加工企业少,不能形成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农村土地流转渠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不畅。特别是现有的部分富硒企业规模小,缺乏富硒龙头企业带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富硒农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品种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带动力不强。

2.富硒产业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差

在特色富硒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省上虽然对富硒设施农牧业、富硒种养业良种工程、重点技术推广等有专项投入,但投资总量小,富硒特色农牧业发展需求缺口大。地、县由于地方财力困难,对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奶牛、富硒肉羊发展投入有

限,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蔬菜保鲜、贮藏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缺乏发展后劲。同时,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许多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3.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虽然平安县富硒特色产品资源丰富,但要素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业资源亟待深度整合和优化配臵。尤其是农户分散化的经营,很难形成整体性的产业竞争能力,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缺乏富硒特色农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尚未形成县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农产品富硒品牌效应的发挥。

4.富硒农业产业组织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以企业和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的富硒特色农业经济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农业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尤其是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在市场信息上的对接,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了平安县富硒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调优农产品、调高单产、调活农村经济、富裕农民。而要推进农业结构

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就必须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目前,平安县不仅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而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更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为此,急需利用当前西部大开发和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大力推进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2.探索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开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注重特色,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其它多种功能。

平安县是我国内地又一新发现的富硒区,富硒浓度适中,富含钙、钾大量和中量元素,与国内其他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和超标情况相反,并且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属于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因此,以平安小峡为中心的地区,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在该地区种植的小麦、油菜、大蒜、马铃

薯、青稞、娃娃菜、大葱等硒含量稳定、有机硒含量较高、保健性能好和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的天然富硒作物,既是功能食品,又是绿色食品,这对显著提升青海东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打造绿色平安,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硒资源是大自然赋予平安县的宝贵财富。富硒作为平安县的城市信息识别载体和一种身份象征,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大大提升平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平面立体、网络信息等多种手段和途径扩大宣传,把有机富硒农产品综合开发和旅游、餐饮、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打造平安崭新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平安观光休闲、投资兴业,而且对于扩大知名度,整体提升平安县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全县大面积的土壤、多数的农作物、畜产品、果品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为富硒食品产业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富硒资源开发易于聚集、形成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富硒食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富硒产业是富民强县的最佳产业。开发利用好这一不可替代、最具特色的资源,全力打造高原硒都、绿色平安品牌,既是我们加快优势资源开发的现实选择,也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富硒食品产业和农业、畜牧业相关,带动力强,特色优势明显,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富硒资源就是平安县脱贫致富的“绿色金子”,我们必须打好“富硒”这张特色牌,形成竞争优势,加快

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速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4.推动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需要

建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充分参与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通过应用农业新技术,培育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富硒产业园区集科研、生产、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优势,推进|“产、学、研、政”一体化模式。

5.加强新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要通过龙头企业培训基地平台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示范相结合,将课堂“前移”,进村入户,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看得见、摸的着的样板。通过富硒产业的发展,可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养、技术技能、理想道德修养的新型农民。

第二节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1.富硒产品市场优势

硒是人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硒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硒还有其它多种生物学功能,尤其是它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

抗肿瘤、对抗病毒性疾病以及抗衰老等的作用。全世界有42个国家缺硒,我国约有2/3的地区缺硒。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居民硒摄入量不足,需要补硒。随着人们对硒的生理机能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农作物补硒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种植富硒农作物可生产大量富硒食品,对满足缺硒地区居民补硒的需求,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体每天需要摄入硒的量是0.04—0.23 mg/kg,食物硒含量是0.05—0.2 mg/kg。农作物是人体吸收硒的主要来源,农作物中的硒含量水平与环境中的硒密切相关。因此,在天然富硒区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富硒产品的开发最为广泛地是利用富硒地区丰富的硒资源开发生产天然富硒食品,尤其是开发天然有机硒保健食品,成为目前我国富硒食品开发的重点。我国富硒地区生产的富硒食品大多是天然的富硒产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豆类、富硒矿泉水、富硒水果、蔬菜、富硒鸡蛋、富硒饮料等。其中富硒大米己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如安徽巢湖生产的“富硒香米”、江苏洪泽湖生产的“赛泰”牌富硒香米、河南唐河县生产的“金唐河”富硒香米、黑龙江鸡东县开发的富硒有机米、哈尔滨生产的“绿宝石”牌富硒大米、贵州开阳的“开洋”牌富硒大米等。比较有名的富硒茶有“紫阳富硒茶”,“恩施富硒茶”,还有贵州“开阳富硒茶”和安徽“云台富硒茶”。饮用天然富硒茶是补硒的最佳途径之一,富硒茶在抗癌、抗突变、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辐射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

平安县作为我省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域,结合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平安县特色农牧业产业规划,今后可大力发展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蔬菜、富硒畜产品、富硒林果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饮料、食品等。

2.平安县发展富硒产业的优势

(1)地理位臵优势

平安县毗邻西宁市,距西宁市仅35 Km,离西宁机场8 Km。109国道、平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是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臵得天独厚。

(2)土壤富硒资源丰富

平安县富硒面积较大,地层较厚,硒、钙、钾等元素富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综合品质优良,全国领先。富硒土壤带以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为集中富硒区,辐射三合镇、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平安镇等,其中,洪水泉回族乡的硝水泉、洪水泉,三合镇的索尔干等村土壤硒含量达到了峰值,最高值大于3.00 mg/kg。同时,富硒地层较厚,硒资源丰富,可持久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富硒品质好,富硒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与国内其他省份富硒地区相比,硒土壤含量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远远高于青海省内其他地区土壤平均值,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土壤区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