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技能的构建

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技能的构建

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技能的构建
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技能的构建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社会化模式下高校后勤人员管理技能的构建

作者:王铁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刊名:

黑龙江高教研究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年,卷(期):2013,31(9)

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4d12456305.html,/Periodical_hljgjyj201309013.aspx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自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召开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以来,全国高校后勤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增强,高校后勤保障能力、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显著提高,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受多方面制度的制约,这项改革远未完成,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后勤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部分地区和部分高校后勤服务模式落后、后勤保障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未来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以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已经启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克服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是健全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对全面完成“十二五”时期高等教育各项改革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现就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展规划纲要》的精神和要求,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推动由内部自我服务为主向主要由社会提供服务转变”为导向,克服机制体制障碍,深化改革,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整体改革发展相适应、与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2、基本原则:坚持政策支持、政府投入与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相结合。坚持校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坚持以提高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责、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以广大师生为本,兼顾后勤职工利益。统筹协调高校后勤改革与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步骤。 二、总体目标与方针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现代化。 4、工作方针:坚持“巩固、推进、创新、优化、规范、提高”。即:切实巩固改革成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努力优化资源配置,加快规范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五大问题 一、对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定位不清 高校后勤是按照纯市场化的机制运作,还是按照公益或半公益性质的机制运作?浙江省教育厅有关人士分析认为,定位模糊,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 高校后勤服务实体和进入后勤市场的社会企业面对的是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服务项目都严格实行政府限价,不能和社会一般企业一样,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能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运作。但有些职能部门和学校视其为一般盈利性企业,导致该给的政策不给,该落实的政策不落实,甚至乱收费、乱罚款;有的学校对新组建的实体该投入的不投入,该支持的不支持,存在"甩包袱"倾向,甚至要求不切实际的回报,挫伤了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改革的持续推进。 二、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亟待完善 据分析,改革实施几年来,省级政府在用地、规费减免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落实情况也比较好,加快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程.但高校后勤服务企业(实体)在后续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应该享受哪些支持政策,除税收政策外,大多没有明确,导致政府、学校和企业(实体)的责权利关系不清。 随着物价持续上涨,目前高校食堂、公寓经营过程中教育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矛盾非常突出。为稳定食堂饭菜价格,保证伙食质量,国务院和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地按照财政隶属关系,对学生食堂给予补贴,但这一要求落实情况并不好。有的学校食堂,不但没有给予补贴,反而把学生食堂当成赚钱项目。此外,随着土地、建材、水电、用工费用的上涨,加上银行贷款利息持续攀高,各种收费项目繁多,社会企业投资开发的学生公寓建设与运行成本大幅度上升,而学生住宿收费标准一直未动,使得许多学生公寓、公寓区正常运转面临困难,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和水电费等而引发的纠纷已发生多起,社会企业开发的学生公寓"回购"风日盛。 三、对高校后勤的监督须进一步加大 湖南省教育厅认为,这几年,通过改革,一方面学校原有的后勤部门与学校初步分离,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后勤服务实体,与学校形成了甲、乙方的契约关系;同时,一大批社会企业包括个体经营者也进入了学校后勤服务市场,使高校后勤服务主体趋于多元化,责、权、利关系趋于复杂化,高校后勤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近年来,过分强调高校后勤市场运作和监管不到位导致后勤服务市场失序、学校和师生利益受损的事件时有发生,已影响到改革的成效,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面对高校后勤这样一个不完全的市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学校、行业中介组织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管合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建立包括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行业服务标准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湖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

湖北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先进单位及先进个人名单 一、先进单位(62个) 武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 武汉大学后勤保障部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 华中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华同总公司 华中师范大学后勤集团 华中师范大学后勤管理办公室 武汉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 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总公司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后勤管理处工程二科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 华中农业大学后勤服务中心水电管理科 华中农业大学后勤服务中心饮食服务分中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后勤集团 中南民族大学后勤集团 湖北大学后勤产业集团 武汉科技大学后勤(集团)公司 武汉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处 三峡大学后勤集团 江汉石油学院后勤集团 湖北经济学院东湖校区后勤集团公司膳食部 湖北工学院后勤集团 武汉科技学院后勤总公司膳食服务中心 武汉工业学院后勤集团

武汉化工学院后勤服务总公司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后勤总公司宿管中心 湖北中医学院后勤集团饮食服务中心 郧阳医学院后勤集团 湖北农学院后勤集团 武汉音乐学院后勤服务公司公寓中心 湖北美术学院卫生所 湖北师范学院幼儿园 荆州师范学院后勤服务集团学生生活服务中心黄冈师范学院后勤产业集团 咸宁学院后勤集团 襄樊学院后勤集团 孝感学院后勤产业集团 武汉体育学院后勤集团 湖北警官学院后勤管理处基建房产科 江汉大学后勤服务集团公寓管理中心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后勤集团 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绿化环卫部 湖北药检高等专科学校房产科 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宿舍教学楼管理中心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饮食中心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集团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集团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后勤服务公司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服务集团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后勤集团膳食中心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后勤总公司

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及实用规范制度全集

《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及实用规范制度全集》 本书作者: 陈志斌 图书册数:全四册 出版社: 华夏音像出版社 定价:998元 现价:450元 《新时期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管理创新及实用规范制度全集》本店是实体店,坚决抵制各类盗版、劣质图书及附件,严格控制图书进货渠道,遵守国家新闻出版、发行的相关规定,直接从经过国家出版发行行政部门审核批准的出版社进货,与国图、中华书局、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上海古籍、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国社科、社科文献、电子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科学、法律、上海外教、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武大、南大、广西师大、北京出版集团、浙江少儿、江苏少儿、21世纪、作家、春风文艺、长江文艺、接力、漓江等全国知名的300余家出版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所采购的图书均经所在地图书市场审读办公室审读合格后,方上市发行,100%正版、优质,订购速度快,数据提供及时,加工全方位,能全面符合客户的需求。

公司经营的图书科目品种齐全,涉及学科面广,涵盖文学、文化、教育、体育、科技、历史、工具图书、艺术、哲学、语言、政治、经济、学术专著、工具书及其它社科综合类图书等。经营风格全方位,适合各文化层次读者学习和阅读需要。 内容介绍:商品简介 商品编码:pdf43813 出版社:华夏音像出版社 册   数: 作者: 陈志斌 出版时间:2013年6月

印刷时间2013年6月 isbn: 版次:第一版 装帧:精装 纸张:胶版纸 印次:第一次 页数: 正文语种:中文 开本:16开 目录 【内容介绍】: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动力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动力的。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在高校后勤领域所进行的一场深刻变革,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这项改革十分重视。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周济在教育碚度工作会议上指出:关于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 学校办后勤、后勤依赖学校的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后勤社会化改革,关系到学校实施"两个一流"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因此,必须抓住三校合并的有利时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大力推进,尽快完成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讲话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国办发[2000]1号文转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坚持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的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勇于实践,加快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改革的原则 1、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起后勤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后勤改革就是要在实行政企分开的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实行机制创新,走"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之路,为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建立起一种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 2、坚持"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 政企分开就是将后勤管理职能与后勤事务分开,由学校设立相应的职能处(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执行后勤行政管理职能;组建武汉理工大学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执行后勤事务,具体实施后勤服务工作。甲方代表学校行使制定后勤规划、经费预算、组织项目招标与后勤集团签订合同,对后勤实体服务质量、价格进行监督等行政管理职能。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明确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处置权和后勤实体的资产经营使用权。 3、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原则 后勤改革要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认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改革要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稳定和发展。 4、坚持"实际、可能、协调、统一"的原则 在后勤改革中,要坚持从校情出发,贯彻全校一盘棋的思想,理顺关系,实行行业归口,合理配置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改革要逐步推进,

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

后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十年来,全国各地各类高校顺应自身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其中有成有败,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尤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各高校进一步发展以及高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原先已经过十年探索并趋于成熟的发展模式再次遇到新的挑战。我们必须找出并解决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高校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高校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高校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高校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一)主体因素 主体问题在这里主要是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主体作用良好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高校后勤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后勤经营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三部分构成。经高校后

勤社会化改革多年的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1、后勤管理人员 这里所说的后勤管理人员是特指高校学校层面的从事大后勤管理工作的干部,他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肩负着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保障后勤体系顺畅运行、保障后勤实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使命,后勤管理人员的责任不可谓不大,任务不可谓不重。然而,多年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高校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高校发展的大局,为高校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有些高校将后勤部门作为干部分流的承接单位,使得后勤管理人员基本是按经验和习惯来从事后勤管理工作,往往没有经营管理知识,业务水平不高;部分外聘管理干部对学校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较低,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稳定性和积极性较差;在很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又将后勤管理部门条块划分太多,缺少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加上一些后勤管理干部本位主义的影响,人为造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运行的科学模式

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与运行的科学模式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取得了无以伦比的巨大成就。在许许多多的成就与亮点中,高校后勤人在社会化改革的大潮中,与时俱进,拓展视野,积极探索,勤奋思考,勇于创新,不断完善,逐步确立了适合各自高校后勤发展特点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其中“小机关、多实体”的管理与运行模式所体现的科学性、灵活性、效率性着实值得探究与发展。 一、冲破旧有的管理模式,着力后勤社会化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建国初期,依前苏联模式改造建立起来的,实行高度集中、计划统一的管理模式,中央与地方政府部门条块分割,后勤设施建设与服务项目由国家严格审批控制,经费投入均由国家严格计划供给,学校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无自由权,高校办社会,后勤依附学校,诸事均由学校包办操持,效率、效益低下,此状况一直延续至上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高校数量及办学规模得以迅速扩大,高等教育逐步趋向大众化。但因高校后勤资源严重匮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后勤保障服务质量与市场相背离。高校后勤改革问题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多次就高校后勤制度改革问题做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高校后勤必须与高校行政管理相脱离,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公司,专门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逐步实现高校后勤管理与运行模式的社会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后勤将自身的生产、服务、经营和管理活动自觉地纳入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框架内,将自身活动作为社会整体活动的一部分,将后勤服务变成社会服务,把后勤服务劳动作为商品来生产与交换。高校在借鉴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堂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对后勤社会化改革进行探索。随即将改革由点及面、由浅入深扩展至整个高校后勤管理与运行的方方面面,逐步改变高校后勤“统得过死,包得过多”、平均主义、“大锅饭”等计划经济时代单纯的行政管理体制模式,引入承包经营、经济核算、契约合同等具有企业性质的管理手段。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高校后勤社会化作了质的规定,一是明确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市场经济背景;二是明确了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内部新型的市场关系;三是指出了高校后勤服务应以社会承担为主。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消除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因素,国务院自1999年底开始在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截至目前,这场改革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同时存在许多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改革成效的关键。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 1.思想观念问题。具体表现为思想观念更新不够。一些高校领导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没有意识到服务也是商品,片面地认为社会化就是对后勤减少投入甚至不投入,但对后勤提供的一些应该计入成本的服务项目又要尽量少收费甚至不收费。还有一些高校领导及后勤领导知识层次较高,总认为自己能够适应各种转变,更不相信自己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发展的形势。领导观念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恰恰是制约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广大师生员工而言,后勤社会化意味着原先的无偿服务变为有偿服务,增大了个人支出,因而对改革有抵触情绪。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多数后勤职工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等靠要思想、大锅饭思想和铁饭碗思想。此外,高校原先统一的人事计划管理使得高校的后勤部门成为解决学校教职工家属就业、安置的地方。加上后勤部门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较低,造成职工政治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水平不高、后勤队伍老化严重。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进行。 2.后勤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以陕西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陕西建设新校区的22所省属高校已累计筹集资金67.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38.27亿元。据粗略计算,这些高校每年仅贷款利息就有 3.15亿元,许多高校现有的财力除维持运转外仅能保证付息。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大多家庭经济困难,欠费率较高,这也加剧了学校筹集资金的难度。不少高校后勤设施的拥有量离国家规定的标准

高校教学楼后勤社会化管理之探讨

高校教学楼后勤社会化管理之探讨 高校教学楼后勤社会化管理之探讨作者:佚名 时间:2008-9-28 浏览量: 摘要: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物业管理在其中试行并摸索前进。华南理工大学于2005年把后勤管理推向社会,在运作了1年后被证实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高效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速度。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其他物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都存在不同之处,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也决定了高校后勤改革是否会成功。此文作者以教学楼管理为例,着重分析了其管理模式与管理思路。 近年来,从住宅小区到办公楼,从商场、医院再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物业管理作为重要角色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物业管理在其中试行并摸索前进。教学楼是为了学校学生的教研工作的正常开展而设立的具有特殊意义的场地,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是学生提升自己、丰富知识的场所。在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引进的物业管理对教学楼的管理将大大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目前笔者所在公司管理的华南理工大学的后勤项目有学校办公楼及会务工作、学校保安工作、教学楼管理、学生宿舍管理。面对2万多名学生,华南理工大学后勤项目可谓非常繁杂、琐碎,而教学楼管理是学校开展教研工作的基本保障点。怎么样去规划教学楼管理,如何策划教学楼管理流程,并利用有限的资源支持无限的教研工作,都直接影响着教研工作的开展。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楼管理思路及模式是开展物业管理的前提。 一、课室管理 课室管理是否合格、及时,直接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针对不同学校课堂的环境,硬件配置情况以及学校的软需求,及时的调整课室管理模式和方式。 .根据学校的课程计划和临时使用课室通知,及时做好开关门、开关电灯、风扇和空调等。晚间课室清场后,及时进行电子布控,检查课室门窗和设备设施等无异常后断电熄灯,并锁好门窗,只保留走廊少数照明灯。 2.在课室有排课时,每半天查视课室一次,如发现粉笔、粉擦短缺,及时补上,确保教学需要。查视门、窗、桌椅、黑板、光管、风扇等设施是否完好,发现问题及时记录,并及时通知维修管理人员;发现总就座率低于10%的情况时,劝学生合并课室自习,并关闭课室的电灯,关锁门窗,为学校节能降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几点思考 摘要:21世纪初期,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它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教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步推进,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我们身处这场改革大潮中,充满蓬勃雀跃之势,以期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点与学校实际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在此,根据近年来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新趋势并结合本人工作,在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方面谈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资产;财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长时间以来,在传统计划导向体制下形成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具有封闭性、单一性、成规化的特点。学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研、后勤保障占有的总资产量一般均在80%以上,这三类的事业费用都由国家财政预算单位统筹统拨,学校财务部门期初按计划领拨经费,在期末核销经费支出数目。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只计投入不计产出的理财方式,弱化了后勤财务管理能力,固定资产投入量大,但实际管理松散,会计人员的工作局限在账簿和凭单的常规工作之中,会计工作方式具有程式化和单一性特点。1998年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第一次将“教育成本”和“经营结余”的理念贯入高校会计管理制度中。随后,在市场经济变革力量的策动下,高校后勤改革持续推进,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纯行政管理向部分经营实体转变的模式应运而生。传统仅“记账式”和“报账式”的简单核算模式已不适应改革推动下的管理要求,这就使得资产管理和财务人员的基础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提出更高的工作要求:会计工作不能局限在账簿凭单中,应把核算管理当作立足重心,而非简单意义上的“记账报账”工作。资产和财务管理也应从传统计划的影迹中走出来,摆脱过去陈旧核算模式的局限,接受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充实新知,熟练掌握现代管理的政策方法途径,以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管理要求。 二、社会化初始期,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首先,清产核算,明细产权。集团(中心)从学校成建制度中分离出来,实行准企业化管理,要对集团(中心)所使用、占有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查核实,明晰产权。在初始阶段,集团(中心)拥有对学校资产的使用权和支配权。学校以零价格使用或优惠价租赁,集团(中心)作为承租方,负有过渡期内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不流失的义务,有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的责任,适时或可参照企业管理模式引入固定资产年限折旧。同时,做好资产核算工作,为后勤服务融入社会第三产业,或进行股份制改制做好基础工作。其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初创阶段,学校可能仍要投入一定数量的事业费和固定资产等,作为集团(中心)运作的保障。由于学校投入的资产比重和事业费数量的差异,集团(中心)内部的实体经济性质和经济类型就有所不同,大概分为:管理服务类、有偿服务类、经营服务类。不同属性和类别的实体,在财务管理和操作中区别很大,这对会计人员从业的政策解读与执行,具体工作要求都提出了更高更严的标准。例如:对管理服务类,学校拨付的日常事业费,应履行目标责任化管理,考量项目完成和工作绩效情况。另一方面还需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推行合理可行的收费标

浅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创新点

浅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创新点 【摘要】后勤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基本活动,在高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后勤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提高后勤质量的重要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 1.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必须认清的几个原则问题 1.1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基础。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高校教育的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特殊的政治责任。从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情况来看,多数高校都采用过甲乙方协议的管理模式。首先,高校物业服务费用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各个地区,各个学校因各自不同的情况,标准很难一致,故大多采用“成本倒推法”,而不是“市场计费标准”。由于物业中标费用偏低,该企业很难贯彻落实《劳动法》的相关条例,用工的负担和风险日益突出。致使对绿化日常养护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造成其隐性的园

林损失。再次,其承包时间的短期性不会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对学校绿化项目进行整体规划和局部改造。吸引优质的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并以市场竞争机制来保证服务质量,促进学校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这种改革模式,要求学校与社会方之间紧密配合,互惠互利,形成共赢的局面,才能把改革继续推进。而社会企业的短线经营策略使为数不少的高校步履维艰,极不利于高校后勤的可持续发展。 1.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坚持服务育人是宗旨。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学生公寓管理、学生食堂服务、校园环境管理等是后勤管理的重点、热点问题,也是高校管理的敏感问题,涉及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切不可简单化地实行承包经营。高等学校是一块特殊的阵地,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不能只强调经营及经济效益,而忽略或弱化作为高校后勤的本质属性:服务性功能。不能只注重改革的短期性、表面性,而忽略其长期性和深入性。因此,在其后勤社会化的服务中,除了强化市场和服务以外,还要增强政治、思想的教育和管理,这是由高等学校的性质和现实决定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例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例 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向何处去?是近年来常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问题。几年来,我校积极稳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为此,有必要进行认真总结,以探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规律,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后勤改革明确方向,也为其他高校的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实践基于认识,认识到什么程度,后勤改革就到什么程度。在介绍我们的具体做法之前,有必要简要阐述我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认识。第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高校后勤服务经营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必须融入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之中,高校从市场中获取后勤服务。第二、社会化的重要体现是彻底剥离原有后勤,实现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即构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能否实现原有后勤实体的规范、彻底剥离,能否实现传统后勤实体的企业化,将是衡量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这是后勤社会化的主要任务。第三、社会化的目标是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既“市场提供服务,高校自主选择”,高校通过市场自主选择服务,构建起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第四、后勤实体企业化的基本模式是股份制。发展产权多元化的股份制后勤服务企业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形式。第五、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复杂性、艰难性决定了社会化的渐进性,必须从长计议,分步实施,稳健推进。总之,社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核心是企业化,模式是股份制。 基于以上认识,我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道路。第一、确立了“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稳健发展”的改革方针。第二、制定了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的两个策略:一是剥离原后勤部门,并通过改革使其逐步走向真正的企业;二是逐步开放校园市场,形成有序竞争。二者相互促进,最终要实现后勤服务的完全社会化。第三、制定了后勤实体企业化从整体剥离到注册专业化后勤服务公司的改革道路,以及从国有独资到员工持股的股份多元化改革道路。并在此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老人问题、资产问题以及教育公益性问题等。几年来,由于认识到位,规划前瞻,思路明确,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稳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逐步构建起来。 一、从简单剥离到真正企业化的改革路径 轰轰烈烈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以高校剥离后勤实体为标志开始的,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后勤发展总公司或后勤集团公司,使后勤实体从学校行政事业体系中脱离出来。但这种剥离并未实现2000年2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教育特色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目标,以致于有些人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提出质疑。后勤实体虽从学校行政系统中脱离出来,但实际上“脱而不离”,无论校方还是后勤实体部门都把后勤实体作为学校的一个部门来对待和管理;后勤“实体不实”,学校办后勤的职能没有改变。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认识上、操作上的诸多因素,尤其是对后勤社会化的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对后勤实体企业化及其实现模式缺乏深入研究,在实践上也就停滞不前,难以突破。 后勤实体从学校剥离以后应当注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只有注册为独立的法人企业,才能具有法人财产权,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才能具有市场主体地位,参与市场竞争;才能真正脱离学校,实现事企分开,学校才能摆脱经营风险;才能真正解决内部人事、分配、资产等种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有效配置学校和社会的后勤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使学校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后勤实体发展壮大。同时,也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一注册就完事,一注册就包医百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 服务质量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要:一是大胆改革,成立股份制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彩虹。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就属成功的范例 更多精品地产学堂 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对开放高校物业服务市场,提升后勤服务质量,促进后勤产业升级的若干思考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从高等学校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到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实体和社会企业的积极性得到了激发,后勤部门的运行效率、保障能力、服务水平和办学效益均得到显著提高,然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改革,就全国而言,目前这项改革还远未完成,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改革、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促进后勤产业升级仍值得我们深思。 一、鲶鱼效应——高校后勤改革在竞争中前行 鲶鱼效应就是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刺激一些企事业单位活跃起来,投入到改革市场当中去。 鲶鱼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鱼类,它生性好动,其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当渔夫把它用来保证沙丁鱼在长途运输中的成活率时,

它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沙丁鱼是一种生性喜欢安静、追求平稳的鱼类,它对潜在的危险没有清醒的认识,只是一味的安于现状。鲶鱼的引入就是一种竞争机制的引入,渔夫巧用鲶鱼让沙丁鱼动了起来,从而保证了沙丁鱼的成活率。 同样,开放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社会企业参与高校后勤服务,也会大大提升后勤服务质量,是以一种负激励的形式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 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优越性越来越不明显了,甚至有的后勤部门已经成为了单位的负担,高校后勤更不例外。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全球的市场,花钱买“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后勤服务同样是一种产品,它的特色是“无形”,现在我们花钱买的就是这种无形产品。过去我们高校的后勤部门自己生产,自给自足;现在社会化企业也在生产,而且由于市场的竞争,社会企业生产的后勤服务产品往往更具有专业化的品质。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部门的发展方向应该有两个: 一是大胆改革,成立股份制企业,走出去、经风雨、见彩虹。比如浙江大学求是物业公司就属成功的范例。 二是加速社会化进程,后勤部门慢慢转变为监管部门,将后勤服务打包委托给社会上的专业化公司经营。比如山东师范大学、福建师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标 签】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税收政策问题 【颁布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税务局 【文 号】新地税流转字﹝2001﹞24号 【发文日期】2002-02-28 【实施时间】2002-10-01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号)的精神,推进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经国务院批准,现对2002年底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有关的税收政策通知如下: 一、对从原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剥离出来而成立的进行独立核算并有法人资格的高校后勤经济实体(以下简称高校后勤实体),经营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及为高校教学提供后勤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服务性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或教师公寓等高校后勤服务设施向社会人员提供服务而获得的租金和其他各种服务性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对社会性投资建立的为高校学生提供住宿服务并按高教系统统一收费标准收取租金的学生公寓,其取得的租金收入,免征营业税;但利用学生公寓向社会人员提供住宿服务而取得的租金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二、对高校后勤实体为高校师生食堂提供的粮食、食用植物油、蔬菜、肉、禽、蛋、调味品和食堂餐具,免征增值税;经营此外的商品,一律按现行规定计征增值税。 三、对设置在校园内的实行社会化管理和独立核算的食堂,向师生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向社会提供餐饮服务获得的收入,应按现行规定计征营业税。 四、对高校后勤实体向其他高校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免征增值税;向其他社会人员提供快餐的外销收入,应缴纳增值税。 五、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六、对高校后勤实体,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

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总结 来源:日期:2006-12-11 15:55:56 人气:2327 标签: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优化教育资源,改变高校后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低效运作的体制和机制,构建新型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从而打破后勤对高校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高校发展和转变办学模式创造更有利条件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提高办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历史性选择。 在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行政和后勤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99年以来,上海高校后勤社会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有目共睹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上海高等教育的新一轮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用三句话概括当前上海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1)方向正确、推进有序,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2)前途光明、道路艰难,深化改革面临新问题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改革需要新思路。 一、上海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主要进展与成就 (一)通过推进后勤部门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初步建立了事企分开的管理体制 为了推进改革,上海成立了高校后勤服务中心与发展中心两个改革载体,从学校行政系统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分别通过并入、托管等形式进入两个市后勤中心,学校则相应建立了代表学校进行后勤管理的甲方部门。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上海全市30多所普通全日制高校基本完成了分离转制工作。转制后,各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甲方)与后勤服务部门(乙方)根据服务的内容和要求建立了平等基础上的民事契约关系。甲方代表学校充当管理、监控与协调的主体,后勤实体则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优质的服务。后勤服务也逐步从原来的拨款制转变为按服务项目和内容支付的付费制,学校实现了从“办后勤”到“选后勤”、“管后勤”的转变,后勤服务部门逐步从教学科研等事业型的行政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按照企业化运作的独立经济实体。这一根本性的转变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并初步体现了制度优势。 (二)后勤实体积极改革,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化运行机制初步形成 从学校行政系统中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部门积极转变思想,深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内部运行机制,规范服务和管理,使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改革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人事制度改革。各高校后勤部门完成转制之后,均按照“老人老办法,赋予新含义;新人新办法,全部进中心”和“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用”原则建立了新的人事管理制度。2、分配制度改革。多数高校实行了“以岗定责、以责定薪、以绩定奖”的办法,将职工酬劳与经营业绩和风险挂钩,并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新的工资序列由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和绩效奖励工资三部分组成。工资制度改革大大促进后勤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3、财务管理制度改革。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各高校后勤实体在学校实行服务付费制度之后,也建立了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比如化小核算单位,强化成本意识,建立内部竞争机制等等,市后勤中心还对下属的分中心实行会计委派制等。通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总结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总结 随着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根据学院自身发展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化改革方式,有很多经验可以总结,也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尤其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学院进一步发展以及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新要求,学院必须找出并解决当前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遇到的瓶颈,探索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举措,重塑后勤新形象,才能进一步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既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又适应学院进一步发展要求的后勤保障体系,将学院后勤经营、服务、管理等推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一、制约目前学院后勤社会化发展的瓶颈 我院后勤工作人员的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我院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过程及其结果。人员水平良好则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发展良好,否则反之。目前学院工作的主体由后勤管理人员、外包公司后勤服务人员两部分构成。在党委行政的指导下后勤社会化改革多年,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主体的基本情况稳定,但是不足和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当突出。 来,由于思维习惯和管理惯性使然,不少同志对此重要和关键部门的后勤管理干部的定位一直存在偏差,同样是服务和服从于整个学

院发展的大局,为学院发展贡献心力,但是广大后勤管理干部的地位却始终处于边缘地带,使得许多后勤管理人员荣誉感和成就感缺乏,致使不得不时常考虑个人出路和前途问题,无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加上待遇上与学校在编管理干部又有较大差异,所以部分同志积极性较差;这样就在人为造成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壁垒和障碍。 2、社会力量(外包公司)人员。外包公司后勤服务人员是在后勤实体工作一线,直接面向广大师生的员工。一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影响着对广大师生的服务水平和质量,也影响着整个后勤在广大师生心目中的地位。目前,我院一线服务人员基本外包给社会力量。总体来说,学院后勤已进行社会化改革。其中将食堂、安保、绿化、物业、保洁都外包出去,让更多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来参与学院的管理和服务。从近几年外包的情况看,这些企业的入驻,提高了我院后勤服务的水平,完善了后勤管理秩序。但还有所欠缺,后一步学院应在制度上要求这些社会力量。加强已入驻的外包企业管理,要求外包企业自身应加强公司内部的制度管理。即绩效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学院内部后勤管理者要转化后勤工作职能,要督促外包企业更好的服务于学院,从而真正做到后勤社会化。 二、对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遇到瓶颈的一些对策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现代社会的竞争,以人才为本。人才是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4d12456305.html, 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探讨 作者:叶盛灵 来源:《企业文化》2017年第02期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物业管理也逐步转型为社会管理,也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随之在所有高校也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后勤管理制度。合理有效的实行后勤物业管理的社会化改革有助于体现出所在高校的效率性,灵活性,科学性等等特点,这也是值得我们继续对其进一步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创新 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现如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后勤社会化管理方面也得到相应的成就。作为教育改革中的重点构建条件之一,也为加快高校发展提供了合理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的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在开国初期创建起来的,并且实行高度集中以及计划统一的管理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高等学府也逐步开展市场化的改革。因此,全国各地的教学规模以及学校数量也急速增长,这也成为影响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因此,也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概念 将学校自己的管理制度,经营条件以及服务内容都融入到整个社会化的经济活动中,这也可以把学校自身行为活动当作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使自身的后勤物业管理转变为相应的社会活动。使其可以更好的融入其中,把高校的后勤物业管理活动当作物品进行交换以及生产。 (二)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达国家普遍具备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基础与市场机制,而我国还没有承担起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责任,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程度较低。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立法不明确,相关政策也没有相应的出台,没有真正立足于高校后勤。与此之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后勤服务是以市场机制的条件下,进行实行企业化管理,从而使校方减轻负担。而我国高校还没有做到这点。也导致我国后勤物业管理社会化改革上存在着经费来源单一,缺乏市场竞争以及激励机制等等,形成自我封闭,缺乏活力,经营方式方法呆板,单一。 二、探究国际适合高校发展的后勤管理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08-11-25T16:12:44.310Z 来源:《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年10月供稿作者:朱仁华 [导读] 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为政府和高校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和实践,提出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管理模式,为政府和高校制定后勤社会化改革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管理模式University rear service servic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pattern studies Zhu Renhua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urrent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reform experience and the practice,proposed 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servic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pattern,formulates the rear service socialization reform policy for the government and the university to provide the theory basis. Keywords: The university Rear service service Socialization Management pattern 【中图分类号】G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41-02 1.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含义 所谓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高校后勤服务在学校领导下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在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保障的前提下,建立适应高校发展的市场化后勤服务体系。理解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必须了解它的含义:一是把学校能够办好的项目(如医疗服务、水电管理等),通过改制、改造和改组,实行以企业化和产业化为标志的校内后勤社会化。二是把学校难以办好的项目,通过“‘引’进来”,“‘化’出去”的办法,让社会的优势企业来承办部分高校后勤。三是把一所学校难以办好的项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把高校联合起来办后勤,变“校办”后勤为“教办”后勤。四是把适合地方改革政策的项目,并入地方政府改革行列,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同步改革。 2.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2.1遵循教育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原则。首先,高校后勤以教育的存在为前提,并随之发展而发展;高校后勤的活动受高校教育规律的制约,高校教育决定高校后勤的方向和性质、总体目标、周期性和时限性以及后勤的供给内容等;同时,高校后勤的状况又能动地作用于高校的教育,是稳定教育秩序的必要条件,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阵地之一,所以,高校后勤必须适应高校教育需要,高校后勤社会化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其次,高校后勤及其职能具有双重属性,即具有管理服务的功能,又具有经济的职能,所以,它就必须遵循价值规律。 2.2遵循“校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它是实现后勤服务由当前的承包向企业化、社会化过渡的关键。“校企分开”就是要改革“各校办后勤”和“学校办后勤”的旧格局,通过改革体制,把所有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新的后勤服务实体。新的实体,不仅要拥有法人地位,还应具有经营决策权和资产控制权,真正成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实现学校行政管理职能与实体法人职权的分离,使得后勤实体与学校不再是简单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独立于学校、服务学校的经济实体,确保后勤实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两权分离”是指明晰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有权和使用权。在组建高校后勤实体的过程中,要对国有资产及时清查核实和产权登记,明确管理和使用资产的权力和责任;即资产的所有权属学校,使用权应归后勤。 2.3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改革为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的正确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高校后勤体系,为高校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为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规律与教育规律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即既要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要进行成本核算,讲求经济效益,同时仍然要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服务宗旨。事实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因为只有不断改进和加强服务,才能取得师生员工的信任,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占领市场。那种不讲服务,只想赚钱的做法,是杀鸡取卵的短期行为。 2.4坚持集中统一、资源共享、整体发展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必须贯彻一盘棋的思想,要理顺后勤工作关系,实行行业归口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从而不断提高后勤社会实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之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管理模式 3.1发展后勤产业,建立后勤集团,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道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是使学校不再承担后勤服务的功能。体制上,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从组织性质上将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单位。机制上,把拨款使用制过渡为服务收费制,培育和发展高校第三产业,最终建立具有现代企业组织特色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并通过以下几方面逐步实现后勤集团与高校的规范分离,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3.1.1改革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上,总务处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成立后勤集团,按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管理。管理体制改革最核心的问题是产权问题。推行“后勤股份制公司”运行模式,则可以较好地解决产权归属问题,使政府、学校和后勤部门有一定的积极性。后勤股份制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与学校的关系是公司与第一大股东的关系。公司和内部各中心是无级别单位,公司各级负责人的职级与现职不对应。公司和各中心设党总支和党支部。为适应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要求,集中力量,形成合力,使后勤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形成大服务、大市场、大生产、大经营、大后勤的联合体。后勤股份制公司应实行5个“集中”,即财务集中管理、物质集中采购、生产规模集中、设备集中使用和市场集中利用。通过集中,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3.1.2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本管理,调动广大后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改革为动力,转变内部运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主要有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资产管理、监控管理和制定新型分配制度。其中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以效益来定收入,建立奖优罚劣的分配机制。推行“双向选择,竞争上岗”的就业制度,逐步形成“岗位不是靠领导安排,而是靠自己努力争取”的新就业观念,使职工充分认识到“今天不敬业,明天就会失业”,“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去找工作”,从而使他们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狠抓管理,从严管理。事事有制度,人人有约束,是内部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效益,增强内部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 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检查与考核制度,使检查与考核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