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朱元璋直系亲属

朱元璋直系亲属

朱元璋直系亲属
朱元璋直系亲属

朱元璋直系亲属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生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太宗棣(后改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

妃嫔:

孙贵妃,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胡充妃,生楚王朱桢。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生鲁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胡顺妃,生湘王朱柏。

赵贵妃,生沈王朱模。

李贤妃,生唐王朱桱。

刘惠妃,生郢王朱楝。

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丽妃,生伊王朱彝。

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韩妃,生辽王朱植。

余妃,生庆王朱栴。

杨妃,生宁王朱权。

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

皇子:

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

朱棣,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成明成祖,其改国都北平(今北京)。

朱橚,五子,周定王。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後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永阳公主,母李淑妃,成祖胞妹,下嫁曹国公之子李景隆。(正史上根本没有永阳公主,而朱元璋只有16个女儿,在电视剧《洪武三十二》中的永阳公主只是虚构人物。)

儿媳妇: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扩廓贴木儿,安徽临泉人)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晋王朱棡娶谢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李鸿章传》读书笔记 梁启超所作《李鸿章传》,与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及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并称为世纪四大传记,四位皆是近现代中的有名学者。《李鸿章传》开篇以“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定下客观论断的基调,此中既言明对李鸿章不可等闲视之,他在平捻军之乱、平太平军叛变之中,维持了中国的稳定大局, 他兴洋务办海军也有开眼看世界的独有魄力眼界,其生平立下业 绩并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另一方面,李氏也未能扭转中国危亡的 局面,他在外交事务中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种种,致使国土流失并 开启了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命运,遭后世人种种谩骂,因而生前 死后所受毁誉参半。因而梁道:“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 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二者在政治上素来是公敌,梁却能放 下偏见,持一颗公平心对李鸿章生平境遇作评判,或者他对李所 惜所批所悲之感,也有百日维新失败的自我悲叹罢。 梁对李的评断,一言以蔽之,则李氏乃时势所造英雄,而非 造时势之英雄也,他提醒我们有几个历史前提需要注意:一是满 清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权登峰造极之时,二是李身处满汉民族矛盾 利益冲突急剧之时,三是外患紧迫逼近之时。 其一,中国的专制政体自春秋战国形成的中国文化大传统为 起点(以儒家道德为基础和以家庭伦理为中心的道德哲学为主流),从秦朝建立大一统帝国到明清时期君权逐步达到顶峰,皇帝将权

力集于中央一己,明有内阁而清设军机处,均是直授皇帝要谕, 底下官员则相互掣肘,因而专制程度越深,权臣数量越少,我们 便可以想象,有识之士当时要推行变法实行变革实在是困难之事。 其二,清朝是满族所建立的政权,在制度上虽承袭汉人制度,政治权力的内圈仍是亲贵觉罗,世代靠钱米俸禄谋生的八旗子弟 则是其外围,因此形成一个靠族群血缘关系维系的特殊利益集团。因而梁后来回忆变法之难,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在于满族利益集团不愿因变法而使政权流散于他族之手, 在任用大臣方面对满汉也存在亲疏之别,直到清朝意识到内乱无 法由懒散惯了的八旗子弟军平定时,才愿意由汉族大臣出兵镇压。 其三,观当世大事,欧洲列强依靠变革强大起来,他们将势 力进一步东扩,已不再是原来需要天朝大国进贡的蛮夷之邦,中 国面临有史以来最紧迫的危机,如若继续紧闭国门不愿求变,便 要不断受到强国威胁,不论外交手段如何狡狯机智,内治不修终 是“弱国无外交”。 以上述三点为基本背景,纵观李鸿章一生,作为军事家,他 是一个真正善于统率将领的人才;作为直隶总督,他认识到中国的 危机局面,看到西方军事和经济实力的强大,因而积极倡导办洋务,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步有重要贡献;作为外交家,他斗智斗勇 表现出战国策士的遗风,还几乎牺牲自身性命,也要为本国争取 最大利益,却最终落得一个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另一面,梁认为 他有谋略却也有用人不当、任人唯亲的过失,他有足够的权力和

吴晗《朱元璋传》的 1948 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吴晗《朱元璋传》的1948年手稿及其写作过程 李 坚 1965年三联书店出版的《朱元璋传》是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代表作,该书全面介绍了明太祖朱元璋由僧人到皇帝的一生,结合元末明初的历史条件,对朱元璋一生的功过作了具体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历史地位,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方面达到新的高度,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吴晗先生治学严谨,《朱元璋传》经过20年的艰苦写作,历经四次修改,终于得以成书。一是1944年在重庆出版的《由僧钵到皇权》和《明太祖》;二是1947至1948年完稿,1949年4月上海新中国书局出版的《朱元璋传》;三是 1954至1955年改写的《朱元璋传》油 印本;最后才是修改于1964年,1965 年2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代表吴晗先生 学术水准、至今广为流传、影响极大的 《朱元璋传》。 现珍藏于我馆的吴晗先生的1948 年《朱元璋传》手稿,是1954年当时任 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同志亲自捐赠我馆 的。手稿共分六章:《小流氓》、《红军大 将》、《从吴国公到吴王》、《大皇帝的统 治术》、《恐怖政治》和《家庭生活》。该 手稿毛笔手书,正文136页,封面、目 录、封底、后记(2页)共5页,共计141页,分4册线装。封底有几行钢笔草书,字迹潦草,大意是: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其右是吴晗同志对此的说明,用毛笔书写:“下面这一启扎记是1948年12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谈话时间从下午6时到12时。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 吴晗追记。1954年4月1日”。那么,钢笔草书就是吴晗现场记录的毛泽东主席接见时发表的对该稿的意见。为了加深对该手稿的认识,就应该较全面地了解《朱元璋传》几易其稿的情况。 1943年,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也由于对国民党蒋介石反动统治的痛恨,吴晗应林同济之约编写《由僧钵到皇权》,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1944年由重庆在创出版社出版。当《由僧钵到皇权》一书寄出后,又收到由潘公展、印维廉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贤故事集》的征稿,约他写一部《明太祖》,用的也是《由僧钵到皇权》的稿子,由重庆的胜利出版社出版。吴晗文笔生动,善于取材,这本书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2) (二)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建立布、按、都三权分立的多头地方行政体制。明.3 (三)罢中书省、废承相,由皇帝直接领导中央各行政部门。其实,由于朱元璋的独断.4 (4)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化军事统帅权。明初沿袭兀制,以发兵权归兵部,统 (5) (五)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设六科给事中,建立按所辖地区、部门分工的分察制度,.5 (六)建立皇帝私人的侦缉队锦衣卫,加强秘密的政治控制。锦衣卫本为皇帝的一支内.6 (七)整顿内廷侍服系统,禁止后妃、宦官干政。明太祖对于政出宫闲及宦官干政给统.7 二、朱元璋政治蓝图的实质及其非现实主义 (9) 三、正统以后明朝政治的困境: (18) 四、结语 (23) 论朱元璋的政治蓝图 及其对明朝政治的影响 余兴安 一、明洪武年间的政制建设与朱元璋的主观主义 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年正月,明朝 中央政府中书省的左承相胡惟庸以谋反罪伏诛,并连及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承涂节等人, 是为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党案”飞然而,这一政治事件的真实意义并不在于几个重要政治人

物、以及三万余名与之有关的或者根本就毫无关联的生灵的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的终结,而 在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明太祖朱元璋经过长期谋划与酝酿后的政制改革的到来。这一政治制 度变革的推行与完成实质上揭开了中国专制政制史上新的一页,中国传统的专制主义政治制 度至此已臻于登峰造极。 明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设计并推动的、以废除承相制度、更定一六部官制为中心的 政制建设主要有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实行诸五分封,建立皇朝巩固的支柱。洪武一朝,明太祖先后只次分封诸子为 王,除早死的赵王祀、韩王松外,共二十三位亲王,分驻全国各通都大邑、边睡要塞。显 然,从明朝诸王的分布来看,朋朝的藩王已不是如唐宋时只食禄、不临民的享乐王了。明太 祖说得明了:“天子有子,其嫡长者守邦以嗣大统,诸子各有茅土之封,藩屏王室,以安万 姓。”I1]因此,洪武时期,诸王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他们不单仅有天子一等的冕服车旗邸 等,有少者三千,多者一万九千人的护卫甲士;而且还可以过问地方

朱元璋传读后感

《朱元璋传》读后感 读了《朱元璋传》,让我感触很深,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有了继续奋斗下去的力量。 我在读《朱元璋传》中,发现朱元璋小的时候,他的家里十分的穷,在元政府的统治下,百姓的生活并没有改观,反而更加穷困,百姓怨声载道,过着贫苦的日子,朱元璋的家庭就是这样的为别人种地的农户,家里兄弟姐妹一大帮,光靠父亲种地根本养活不了全家,后来那个地区闹了旱灾,收成不好,都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一个人。朱元璋就连埋葬父母的钱都没有,最后只能草草的埋了!从这个地方我看出了元政府的黑暗,社会的黑暗!这也注定了百姓们的造反!后来,朱元璋为了不饿死,当了和尚,但最后因为寺庙都养活不起这些和尚,他们只好到处讨饭,这时各地都已经开始出现反对元朝统治的农民起义军,元朝军队军心涣散,根本无法战斗,个个都是兵油子!朱元璋为了生计,也加入了起义军的行列!他投奔了郭子兴的队伍,郭子兴很快发现了这个军事人才!重用了他,后来郭子兴又将他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后来的马皇后!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的超凡军事天赋和独到的战略眼光!朱元璋合理调节与盟军的关系,郭子兴死后,他夺取郭子兴的大权,这个时候只剩下三大义军,就是朱元璋集团、张士诚集团、陈友谅集团!陈友谅集团兵强马壮,张士诚集团最为富有,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此时,元朝大势已去!朱元璋随后陆续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兵如神和军事天赋!后来,,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杀了许多很多有功之臣,出现了明朝历史上

的四大案!死的人不计其数!从这里我看出了,朱元璋怕那些有能力的人再走他的路造反!因为朱元璋是穷人出身,所以他记恨贪污的人!正是元朝贪污的官吏太多,所以朱元璋的父母亲人才死去!在他的眼里绝不准许别人贪污!最开始是大于六十两就处死,到后来就是只要贪污就处死!毫不留情!可惜朱元璋只活了六十多岁就去世了! 我想朱元璋有我们可以学习的的地方,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要学习他坚韧的毅力、不为困难所吓倒、为民着想的精神,当机立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明朝从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军入关,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兴衰,下面由就由为大家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00字范文,欢迎大家观看~ 原来,我是个三国迷。我觉得除了三国,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是很无聊的。但在这个暑假里,“当年明月”让我明白了,其实那一个朝代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别是“明朝”。而他告诉我的方法,就是我最喜欢的七本书:《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至第七部。它的作者也就是我最崇拜的作家—当年明月他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向我表达了明朝280年的那些事儿。 的确,这套书写得很有意思,比如其中有一段说:皇帝召来一位猛将来拜见,这位同志的家中刚好死了人,于是,这位仁兄就穿着孝服,然后给皇帝磕头。作者说这场景实在太像灵堂。读到这,你一定捧腹大笑,当年明月很幽默吧? 在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这本书有一个别的历史书没有的特点: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特别注重写事。而当年明月在写明朝的时候,他注重的不是只写事,打仗的部分只是一笔带过,人物的对话也很少写,他最主要写的是人,每个人怎样怎样,人物的心里想什么,人物干什么,在写朱元璋的时候还出了份档案,真是做到了他的写作理念: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

这一套书我几乎10天看一本,那就是因为当年明月写的书很吸引我,让我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放不下去。并且在这个暑假里,我的脑海里又多了一个朝代的印象“明朝”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从这部书中我感悟到很多,首先从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如果要想成大事,必要有一个远大的抱负,并且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能够忍辱负重,不拘小节,大的胸怀。但是,任何生活在社会上的人,一定要有德,要行君子之义,书中也有很多我喜欢的忠臣义士,其中我最敬佩的就是于谦。他在祖国饱受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当时面对着皇帝被俘京城被破之难,满朝文武大臣都是人心惶惶。 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认为求和,这时于谦站了出来,毅然决定守住城池抵抗到底,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这就是著名的京城保卫战。 然而于谦的人生结局是十分悲惨的,令人叹息,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时刻影响着后人。“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他的精神写照。

朱元璋的功与过

朱元璋的功与过。 朱元璋的功与过(2009-02-2420:29:07) 转载标签:杂谈分类:闲来读史 近来明史又大热,借东风也发一篇。 现在许多人对朱元璋这位皇帝评价不高,主要原因倒不是他花费巨大为自己家造这个那个,而是认为他当了皇帝,但骨子里还是个农民,他强化了中国的封闭、保守、专制,而这时欧洲正在兴起文艺复兴运动,跟着就是地理大发现和科学大发现,朱元璋的农民局限性和劣根性使中国把这一切都错过了。以前农民虽然是中国发展的绊脚石,但还好,中国的控制权还在有文化有知识的皇帝和士大夫手里,如今这个地道贫农当了皇帝,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中国从此落后了。 讨论朱元璋这个有些小流氓习气的贫农配不配,特别是在中国历史发展关键时刻配不配当中国皇帝这个问题不重要,因为事实上他当了皇帝,我们只能心平气和地看待这段历史了。 由目不识丁而勤奋自学,到可以写大篇的报告稿,朱元璋仅在学文化这一方面的成绩就少有人能比得了。为了作个好皇帝,也为了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他刻苦钻研历史,认真分析现实,结果他得出了一套制度理念,这套理念我们现在看来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朱元璋为什么会得出这套理念,他又如何使自己事与愿违的。 朱元璋要进一步加强皇权专制,这一点不新奇,每个皇帝都想这样做,只是他们都没有朱元璋做到极致的能力,因为朱元璋是白手起家,他不用顾及权力来源,那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没有家族背景,也没有群体背景,于是天下事他就有权一个人说了算,虽然明朝的疆域在历朝中不算大的,但在自己的疆域内,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权威性最强的,能制约他的因素是最少的。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并没有像秦始皇那样草菅人命,嘴上挂着抚恤黔首,手下以黔首为草芥。朱元璋对普天下百姓,主要是农民的态度接近于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认为他们需要更强的管制和教育,为此他自拟教育大纲。他对农民不仁厚,统治极为残酷。但每个人都会注意到,朱元璋杀起官来比杀农民要狠,杀的官吏人数似比杀农民的人数多,这或许是因为作为一名造反者,他本能地痛恨官逼民反的官,也因为他并不把自耕农一丝一毫地当作据说是他代表的地主阶级利益体的对方,而是完全视作他财产的一部分,整个天下只剩下了他一个自耕农,虽然不再亲自种地,但他的心在种地上,他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说,自己真实的愿望是想当个江南的小地主,他想过的是小地主那种田园生活。你可以说他这是扭捏作态,但他自觉

(完整word版)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共6篇)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共6篇) 高三优秀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早就听说过,但那时候一直在看《东周列国志》,没心思看这个。别的书看完了才把它翻出来看。这一看就再也看不上其他书了,全扔一边了。 可以说正是这本书改变了我的读书的欣赏水平。 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一个非专业研究历史的公务员,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更加的平民化。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该书作者也说:“不是历史幽默,而是我幽默”。所以,那些不幽默的历史书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而当年明月就使的我们能看到这幽默的历史“书”,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该书内容以明史为蓝本,几乎所用事件都有史可查,个别出自野史之处,皆注明,并加了作者自己的分析,说明其可信程度。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作者说,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而作者也的确证明了这句“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从明太祖朱元璋开篇,到崇祯朝结束,前后历时二百余年,共六部。书中出现的人物、事件都是作者经过精心“海选”和“pk”的,作者说:“不是牛人不入书,不是牛事不叙述”。 这部书的主线即是明朝的十七位皇帝,按照年排列出各个重大事件及历史人物,它让我们知道历史里好看的不只有野史,其实正史同样好看。而且让我们了解了那些我们只窥其一斑的全豹。它告诉我们,朱元璋是残暴的它登基以后诛杀开国功臣,心狠手黑。所有开国功臣,包括开国六公爵和四个手握免死铁劵的老臣,另外两张铁劵的主人,常遇春开国之初即暴病,当初拉他入伙的汤和也只因当朱元璋看到他时,这位当年英勇无畏的将军只能躺在椅子上,嘴角留着涎水,支撑着向他行礼。据说当初开https://www.docsj.com/doc/479836999.html,国的功臣幸免的包括汤和共两人,另一个是朱元璋的外甥。并且朱元璋施行机发明的酷刑简直就是惨绝人寰,而且他还有一个历史上其他皇帝没做过,也没想过的“庭杖”——皇帝亲自拿着棍子在朝堂之上把大臣打死。但它还告诉我们朱元璋是仁慈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乐业。他的残暴只对大臣,贪污银六两者剐刑。对百姓可以说是“耶稣救世主”,在朱元璋统治时期,用今天的话说幸福指数快速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朱棣是篡的侄子朱允炆的权。但它还告诉我们在当时朱允炆的削藩就像是好学生要抢黑社会的刀,痴人说梦。朱棣是当时整个大明最优秀的将领他手上又有当时做强悍的军队。削藩,不可能。

电视剧《朱元璋》观后有感

电视剧《朱元璋》观后有感 历史故事片《朱元璋》,气势磅礴,其情节真实动人,扣人心弦,观后让人对近代皇帝历史有所了解,对历史英雄人物有一定认识;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位历史传奇人物。因为出身平民,放过牛、讨过饭、当过和尚,与百姓的生活贴近,使得关于他的传说异彩纷呈,而又充满了生活化和平民化。他大概是历代皇帝中民间故事最多的一个...... 一,放牛娃出身 朱元璋小名朱重八,儿时他在放牛的伙伴中,最精明,最能干。大伙都愿意听他的话。有一次,朱元璋与大家伙玩完朝廷早朝的游戏后,有人说,重八哥你是皇上能否给我们找点好吃的东西来,朱元璋沉思片刻,对大家说:“牛摔死了,回去后,财主肯定要打骂我们。我们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牛皮剥了煮牛肉吃,怎么样?”大家本来都饿得饥肠辘辘,听朱元璋这么一说,都高兴得跳起来。于是,大伙七手八脚都忙乎开了。有的剥牛皮,有的拾柴禾,朱元璋则在千层石上凿个坑当锅,然后点火煮起牛肉来。 二,开国皇帝 剧中的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注重招贤纳士,严格治军,最终取得了抗元战争的胜利;他治国31年,整

肃吏治,严惩贪官,创立卫所,巩固边防,发展农业,对社会的稳定、国家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他又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尤其是胡惟庸和蓝玉两大案件,屠杀近四万人。设立锦衣卫,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导致民不聊生,民乱纷起。在他统治期间,官吏们惶惶不得终日,以平安过一天为幸事。而在他惩处的贪官污吏中,也不乏诬告所致。这无疑使得后人对他施政的评价出现了褒贬不一的现象。 三,肃贪治吏 朱元璋他不像汉武帝那样心胸宽广,骄傲中带着大气;也不像唐太宗那样出身世族大家,清明、虚心,纳谏博得亘古第一,永远以一种正面形象出现;也不像康熙大帝那样出身高贵,威严、睿智,他特有的草莽气质使人们惊叹于英雄不问出身的传奇式的成功,他又多了几分我们凡人每个人身上都曾有过的弱点,又或许正因为此,我们不能以高山仰止的态度来评价他。他为政勤苦,他想励精图治,他想把贫民时所看到的贪暴之风一扫而光,换来的却是贪廉不辨的局面。而事实上,无论是在战争时期,还是登上皇位之后,他对人民便心怀仁善之心,不仅严禁扰民,实行屯兵制,大力发展农业,这与他贫苦的出身和当和尚、乞丐时切身的体验是分不开的。他亲眼目睹着百姓饥寒交迫、骨肉分离和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5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50字 导读:可以说没有《明朝那些事儿》,“明矶”对于朝 代的印象,肯定还是电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以下是由J丄 为您整理推荐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欢迎参考阅读。 篇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写这本书的作者笔名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当年明月用那诙谐的手法巧妙的写出了明朝3年一一年历史故事。从 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 朱元璋生于乱世中,父母的相继死去,没有政治的舞台,没有显赫的家世,朱元璋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打败了陈友谅,张 士诚,王保保等也同样具有着军事才能的人,一点点的建造自己 的帝国。从此朱的帝国开始了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明朝大臣们之间的政治斗争,直到朱 棣死去皇帝完全变成大臣们的傀儡。忠奸不分的明英宗朱祁镇听 信谗言,杀害了曾救其于危难之间的大功臣,有着两袖清风的于谦。嘉靖登位后,礼仪之争开始了,嘉靖总揽大权,整天想着得 道成仙,就这样的吃了几十年,所以当年的《西游记》是本书。 奸臣当道的严嵩凭借着他那政治天才的独眼龙儿子一 —严世蕃,得以长期掌握大权,当时的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倭寇和蒙古的骚扰,讲了一段戚继光抗倭的传奇。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的政治斗争继续,同时抗日战争也

开始了,塑造了一些铮铮汉子的英雄一一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最有争议了,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君主呢?其实答案就在书中…… 奸臣当道的时代,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而且国家会战 火不断,百姓受苦受难,怎么对得起当年朱元璋打来的天下。朱元璋是一位敢于冒险,敢于斗争,通过自己的双手打来的天下让明朝繁荣起来了。这正是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我们拥有海瑞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勤俭节约,为民着想的品质,祖国美好的明天不会遥远。 当时还有许多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比如说李时珍,海瑞,戚继光,于谦,郑和等如果你对明朝有兴趣的,可以采纳我的建议,看当年明月用小说的写法写的历史,事件跌宕起伏,让你欲罢不能。 篇2:《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闲暇之余,偶然在爸爸那里拿了一本书,抬眼望去,封面上赫然写着“明朝那些事儿”。这书名深深吸引了我。这本书把明朝的历史用或调侃或闲聊的方式记录下来,说给我这样不太懂历史的人听,就像饭后与亲朋好友悠闲的谈天说地一样亲切。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

10部经典人物传记想了解千古大牛一本就够了

10部经典人物传记,想了解千古大牛,一本就够了 《卑鄙的圣人:曹操》王晓磊一件件讲透,曹操收拾三国群雄的卑鄙、奸诈、狠毒计谋;一页页浸透,曹操体恤天下众生的柔情、仁义、圣人情怀。一句话短评:殿堂级的长篇历史小说,封面上那句“曹操去世1791年来,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其实并没有太过夸张。 《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王晓磊武则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权斗漩涡,为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后51年,她掀起腥风血雨,用女皇的龙袍确保了自己的安全。一句话短评:武则天的传记不少,但不是抹黑,就是根本不懂历史,真实还原武则天82年人生乃至盛唐历史场景的,只有这一本,比起处女作《卑鄙的圣人:曹操》,王晓磊的这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写得更醇熟,更“走心”。《朱元璋传》吴晗在吴晗的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英勇睿智、气度恢宏、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一句话短评:大家小书,文理晓畅,对明初官僚体制、皇权膨胀的分析甚佳。《知行合一王阳明》度阴山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一句话短评:即使纯粹作为王阳明传奇一生的故事书来看,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难得的是,

作者把心学体系形成的脉络和精髓基本蕴含在王阳明的人 生故事中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快感是双重的,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王阳明传记的最大特点。《康熙大帝》二月河“清帝小说鼻祖”二月河重磅之作!1本有关隐忍、铁血、预见力的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清帝历史小说的里程碑”。一句话短评:二月河“清帝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虽然从历史感和文学造诣来看略逊于之后的《雍正皇帝》,但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极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感的语言风格,并且对年轻一代的优秀历史作者影响深刻。《雍正皇帝》二月河权威、鲜活、启迪人智慧的雍正大帝小说。1本关于“少说话,多干事”智慧与智力的经典博弈,总销量已突破500万册的经典历史巨著。一句话短评:这是真正奠定了二月河大家地位的历史小说巨作,也是被公认为“清帝三部曲”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慈禧全传》高阳高阳以小说形式全景式描绘晚清社会的一部皇皇 巨著。他将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一段晚清历史,写得跌宕起伏,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东方的维多利亚女王”——慈禧!一句话短评:通常的历史小说都有一条主线脉络,但历史当然不会局限于那些节点式的事件,历史的枝枝蔓蔓繁冗复杂,每一条线都会有精彩故事和人生的感悟,有读者认为高阳此书的直接过多过细,影响阅读体验,然而我觉得本书正体现了高阳大师级的驾驭能力和全景写史功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

评说朱元璋的功过是非,是回避不了他的“恐怖政治”(吴晗语)的。如果说,明朝初期的“洪武四大案”在历史上尚有争议的话,那么发生在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则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冤案。 关于“南北榜案”的历史记载不少,本文选用王世贞的《弇山堂别集·科试考》,此文集是明代著名史学家王世贞记录明朝史事的私人著述,该书记载的明朝典故考订周详,被时人比之为一代实录。文集中的《科试考》卷记载了这桩冤案。 洪武三十年(1397),科举会试(丁丑科)在全国举行。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学士刘三吾﹑吉府纪善白信蹈为考试官,当时录取了宋琮等五十一人。经朱元璋当廷面试,赐闽县陈安(安阝)为第一名﹑吉安尹昌隆、会稽刘谔分别为第二、第三名。这五十一人中没有一个人是长江以北的人,于是,那些没有考取的北方人上书朱元璋,说刘三吾等考官都是南方人,只为他们各自的家乡,是营私行为。 朱元璋闻之大怒,命令儒臣们将那些落榜者中文理稍微强些的人再录取一部分,并指定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长史黄章﹑纪善周衡、萧揖,以及刚刚经廷试取录的陈安﹑尹昌隆﹑刘谔,每人各批阅十份试卷。进过认真查阅考卷,北方举人确实没有一人能及格,全国科举会试是公正的。 但是,北方举人还是上书告状,说刘三吾﹑白信蹈指使张信等人只查不及格的卷子。朱元璋更是大发雷霆,亲自出题主考,录取了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名原来不及格的北方人,并授予第一名韩克忠为翰林修撰,第二名王恕为编修,第三人焦胜为行人同副,进士陈性善为行人,陈诚为检讨。考官白信蹈等都被肢解处死,刘三吾以年老被发配边疆充军,只赦免了戴彝﹑尹昌隆、陈安、刘谔,任命他们为司宾司仪署丞,后来又遭诛杀。宋琮被任命御史,后以检讨掌助教官辞退。 另据史料,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指斥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抓住了刘三吾十多年前曾上书为胡惟庸鸣冤的旧账,认定刘三吾为“反贼”,结果涉案诸官员皆遭到严惩。刘三吾因年事过高,发派充军以老戍边。曾质疑刘三吾的张信更惨,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与白信蹈以及同科试官二十多人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刘三吾所选五十二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陈安以行贿罪问斩,至于受牵连者不下千人。六月份,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开出了一个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录取名单:五十一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 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案”又称“春夏榜案”(因为丁丑科二月会试,六月殿试,故称“春夏榜”),其实并不是一场科举舞弊与反舞弊事件。据后人分析,就主考官刘三吾来说,他徇私舞弊的可能性极小。当年正处在“蓝玉案”的非常时期,蓝玉案株连甚众,无数官员落马,此次科举结果无疑将对朝局产生微妙影响。正因其重要性,在主考官的选择上,朱元璋煞费苦心,经反复斟酌,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

朱元璋: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王亚南说,中国的二十四史,可谓贪污史,此言不虚。老百姓对贪官污吏充斥着仇恨,只要谁反贪官,谁的人气就特旺。所以,今天,仍有不少人推崇朱元璋式反腐。如果我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皇帝,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甚至会有人打抱不平,因为朱元璋至少看起来是对腐败痛下杀手的。的确,鲜有人把朱元璋看成糟糕的皇帝,更不要说最糟糕的皇帝。要说最糟糕的皇帝(或君王),也该在桀、纣、秦二世、隋炀帝及朱元璋那些不肖子孙皇帝中遴选,何至于轮到朱元璋? 的确,在中国历史上,朱元璋是对腐败表现得最为痛恨的皇帝。之所以说是表现,是因为我们无法窥知其内心,而只能通过其反腐手段来猜测。朱元璋的反腐手段极其严酷和残忍,用流行的话说,可谓“零容忍”。贪污60两白银,就要枭首示众。甚至,剥掉贪官的人皮,在人皮内填装草料,以警示现任官员。不可否认,明朝的反腐手段是最为严厉的,但是,明朝却是最为腐败的王朝。这是对朱元璋的莫大嘲讽。同时,这也意味着,即便对非法、丑恶现象零容忍,但如果方法不当,也无法使其消失,甚至还会使其蔓延、扩大,千里之堤亦不免毁于蚁穴。 为何至此?因为朱元璋带头破坏了中国本来就极其稀薄的法治因素,致使明王朝的反腐是用一种只听令于具体权威(如皇帝)而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去反对另一种不受法律约束的权力,这种反腐手段是彻底的人治。它必然导致这样的政治格局:反腐者最有权力;进而,反腐

者最腐败,比其他腐败者还腐败,并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腐败不可遏制,社会动乱、崩溃。 归结起来,朱元璋有几大不可饶恕之罪状。 第一,开创特务政治。从朱元璋开始,特务活动机构化、制度化,形成特务政治,从而导致中国政治和社会的特务化、黑社会化和恐怖主义化。 在明朝之前,中国政治中就有特务行为。例如,被视为明君贤主的唐太宗就用特务来监视下属的举动,但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隐蔽的、零星的。更重要的是,它是非机构化、非制度化的。但是,朱元璋将特务活动制度化、机构化、公开化了,利用东厂、西厂、锦衣卫、内行厂之类的特务机构来反腐,甚至处理政务,介入经济活动,对社会进行全面布控和渗透。 特务政治有几个特点。首先,一般地看,特务政治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它具有暴力性(军队、警察的行为也有暴力性),而是其暴力不受国家常规法律的制约。其次,特务政治的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不是说特务机构干的都是坏事,特务机构也会选择性地杀一些贪官,做一些好事,但由于其权力不受法律约束,导致其运作没有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导致滥用权力和腐败。其三,因为特务机构不受法律制约,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进而不可预期。当然,这种不可预期也不是说特务政治完全没有内部的程序,而是说它不遵循国家常规法律所颁行的程序,从而导致其行为没有边界,人们不知道它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对哪些人采取暴力措施,进而不可预期,这种不可预期又造成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1500字 一提到历史,似乎在人们的印象当中都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东西。要将原本一眼一板、循规蹈矩,而且语言深刻难以体会的历史用生动有趣的白话文来体现,《明朝那些事儿》正是让我们学习历史的一条捷径。 《明朝那些事儿》共着七本,虽然只拜读了前两本,却已经让我受益无穷、爱不释手。 第一部可分为三部分:明朝的诞生,开国治国,叔侄反目。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奋斗”。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是经过许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奋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无数条生命铺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从朱元璋的一生说起吧。 朱元璋从苦难的童年——从一个放牛娃开始。长大后在饥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为僧,维持生计,却被人指谋反,无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义军对抗元朝。朱元璋在起义军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先后击败强大的对手——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在鄱阳湖与陈友谅的“无敌军舰”殊死一搏,在易守难攻的“第一坚城”平江与张士诚斗智斗勇,最终将自己最大的敌人——元朝击败,北伐肃清北元获得全盘胜利。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将天下征服。他一直尽心尽力,想要管理好国家,打击、杜绝贪污腐

败,用残酷的刑罚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却成为历史上贪污最严重的朝代之一。为了保证天下永远在他的手中,同时也为自己的下一代铺路,劳心劳力,将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测——夺去兵权、斩杀许多开国功臣。但历史这个不被人力左右的编导,却让朱元璋呕心沥血铺好的路在百年内尽殆。终究,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如此,即使你机关算尽,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未来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却无法避免,命运之神总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这个人,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他就是双面人——朱棣。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为他们主持正义,爱民如子;残暴嗜杀——残忍荼毒 一切不服从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亡早就司空见惯,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变得冷酷,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在明朝第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朱棣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用友好

朱元璋人格分析

朱元璋人格分析 摘要: 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因其各种行为手段饱受后人争议,有人说那是政治的需要他必须的那样做,换成李元璋、王元璋也会这,难道真是这样吗?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一下这段历史。 关键词: 朱元璋;焦虑症;自卑感;精神分裂 朱元璋是元末卓越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是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的缔造者,也是封建社会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时代废除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在他的时代皇权得到空前加强达到封建社会的巅峰,然而这个时代也充满血和泪,充满了屠杀。同一个人为什么前后的行为却如此不同?下面我们从心理学的视角浅析一下朱元璋的人格及其变化。 毋庸置疑,朱元璋在领导农民起义时和治国前期都采取一些有利与百姓和社会发展的政策,但是对朱元璋的人格分析重点应放在他取得政权后的各种行为表现,因为在领导起义和治国前期,他得考虑巩固政权和防止人民再次进行反抗斗争,可能就表现出开明、广阔的胸襟。政权稳固后,就消除了朱元璋的后顾之忧,此后的行为表现可能才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才能反映出他的人格特征。 笔者认为朱元璋人格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严重的焦虑症、强烈的自卑感、一定程度的精神分裂,下面分别具体阐述这三个问题。 一朱元璋的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具有持久性焦虑、恐惧、紧张情绪和自主神经活动障碍的脑机能失调,常伴有运动性不安和躯体不适感。其临床表现:常坐卧不安,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紊乱现象,如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易出汗、四肢发麻、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感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等。朱元璋的表现严重失眠、卧立不安、缺乏安全感、心烦意乱、猜疑敏感、喜怒无常、易惊醒、四肢麻木、食欲不振、心悸胸闷等,结合在此期间他的所作所为,朱元璋有很大的可能性患上严重的焦虑症。笔者并非凭空想象,以下证据可以佐证: 1 《明史》、《明太祖实录》、《国初事迹》等一批史料记载的太医给朱元璋开的药方,后经资深中医专家分析,这些药主要医治失眠、心悸胸闷、食欲不振、头痛、胃病、盗汗等病症,这些症状与焦虑症的临床表现相当的吻合,仅仅用巧合来解释似乎很难让人信服

朱元璋的功过_历史故事

朱元璋的功过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肃清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在汲取了元朝末年,权臣作乱,贪污成患的铭心刻骨的教训之后,朱元璋励兵图志,精减税务,大举进行政治改革,以及经济建设,摒弃了元朝末路一些陈规陋习,使得大明王朝仅仅数年的功夫,便焕然一新,奠定了大明二百年基业的基业。 后来,大明天下初渐端倪,已呈现出一幅繁华昌盛的景象,百姓们个个安居乐业,对外敌觊觎之心的国家,善用其人,将大明天下的功勋们,比如一直追随起义的蓝玉,徐达,李善长等卓著功勋的人,封为公爵,侯爷,先抚慰其心后,便懿旨下达,驱除外敌,使得人尽善其长,而将一些文臣置放在自己身边,譬如拥有“后世诸葛亮”之称誉的刘伯温,李善长,还有后来居上的胡惟庸尽摆布在自己的龙架前,垂手听命,岂不闻伴君如伴虎,越是靠的近,那么危险的机会便多了一分,而武将却是天壤之别,因为他们均是九死一生的战场上,获得的崇高地位,自是大受宠爱,如此一来,可就滋长了武将们,嚣张跋扈的气焰,特别是淮西子弟,更有恃无恐,收敛百姓财帛,朱元璋坐镇南京,对于外界的诽言,略有耳闻,他平生多疑,等将军们个个春风得意的回到南京的时候,已处心积虑了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只是需得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方可全歼,以保证不受波及名声的影响。

要说这一天,春暖花开,一片迤逦,朱元璋像往日一般,游逛在水花相间的后花园,旁边站着正是刘伯温,眼看淮西子弟凯旋而归,朱元璋开口道:“伯温呀!你可知道我心中的忧虑。” 刘伯温正沉浸在鸟语花香的景象之中,被朱元璋如此一问,心中立刻警惕下来,便道:“殿下操劳国事,天天夙夜难眠,还在呕心沥血为大明江山批改奏章,必然心力交瘁,而现在好不容易大将们归来,殿下就越加对他们操心了,臣下能体会殿下的心情。” 朱元璋瞅了一眼刘伯温,只见他语言恭维,丝毫不见异常,又转过话题道:“伯温呀!说实话,这些文臣武将之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你不爱功名利禄,为了俺们的大明江山可算是费心竭虑,要说这李善长独自独揽大权,一人坐拥左丞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按我对他的观察,他实在对我唯命是从,但是性子没有一些男儿的肝胆豪气,略微显得有些羸弱,我想了一晚上,还是你的性格比较适合,不知你怎么想呀?” 刘伯温冷汗直冒,诚惶诚恐道:“皇上,我刘伯温除了安心过晚年之外,并无所求,至于功名利禄,我更是不太感兴趣,况且臣下老矣,不敢当此咨重的地位,望殿下明鉴。” 朱元璋却笑了笑道:“好啦,你也不用如此惊慌失措,我方才只是乞求你的意见罢了,要是你愿意,我不会勉为其难的,哎,我昨天想了一晚,觉得胡惟庸,杨宪两人可堪大任,不知你意下如何?” 刘伯温心知肚明,朱元璋此句旨在试探自己的口风,他苦思冥想之下道:“不,皇上,胡惟庸性子暴烈,做个辅佐大臣适合,做一人

尘埃落定--朱元璋祖籍“朱家巷”

尘埃落定--朱元璋祖籍“朱家巷” 苏北睢宁惊现《朱氏家乘》 今年九月,在一次活动中,我们联系上早年由郭庄镇庄里行政村朱巷村迁苏北睢宁的朱氏后人,朱先生随后发来《朱氏家乘》数页,经反复比对,家谱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家族背景有高度吻合。 本月初,朱先生风尘仆仆从北京携带存于电脑中的家谱资料来到句容,经反复论证,这套《朱氏家乘》完全可以确定是早期朱元璋家族的谱,历史上旷日已久、悬而未决的的朱皇帝祖籍“通德乡朱家巷”,终于真相大白,诸多历史迷团也有了新的答案。 朱巷村原先保存有两套家谱,一套在文革被没收;另一套村民家失火被焚。这次发现睢宁县朱氏保存的家谱。谱名:敦本堂《朱氏家乘》,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刻本。总十八卷。谱序显示:谱从元大德到清嘉庆朝共修了九次,分别是: 1,始修:大德元年(1297年)丁酉春三月哉生明,朱良(百七)修。 2,二修:十三世朱董修,朱董字道良,号台垣,生于洪武六年(1373年),终于天顺元年(1457年)。 3,三修:正德二年(1507年),至十八世,句容著名人物戴仁作序。 4,四修:万历四十年序(1612年),二十世 5,五修:顺治甲午年序(1654年),句容著名文人张芳(菊人)作序。 6,六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7,七修:乾隆乙亥年十九年/二十年序(1754年/1755年重修) 8,八修:乾隆壬子年1792年禶修 9,九修: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朱氏家乘》传承有绪,真实可靠。族谱记载有徐州沛县朱氏在南宋初迁句容繁衍分布的内容。为研究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家族史,增添了新的资料。

IMG_20141010_115354.JPG(74.89 KB, 下载次数: 198) 下载附件保存到相册 2014-11-25 10:58 上传 解读《朱氏世德碑记》 朱元璋祖籍地在句容,史料确凿,历来被史学界所公认,如《明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一)中就有记载:“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明孝陵四方城,朱棣为父亲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有一段“皇考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句容大族也”。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朱元璋的统治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朱元璋的统治明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一个封建王朝。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腐败统治,农民起义四起的社会背景下,以一个贫农的身份加入农民起义军,领导并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完成中国历史又一次大一统。他不容置疑的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历了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经济社会一片萧瑟狼藉。面对这种局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加大水利兴修与赈灾饥荒的措施,这无疑是有效的管理与统治,然在制度上与对待勋臣上的管理模式却有待讨论啦!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专制主义皇权,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巩固政权。具体措施有以下:用胡蓝党案废除丞相制,设置六部;设都察院执掌纠察检举大权;废除大都督府,分化为五军都督府;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等。这无疑是将所有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成为了这个管理体系中最高的管理者。这虽有利于皇权的巩固,然在这些管理方式上及朱元璋采取的一些屠戮功臣、分封置藩等措施上却存在着众多的弊病和管理缺陷。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个最高管理者未明确认识自己的职能与任务。作为高级管理者是以制定组织总目标、总战略和建立一支良好运作的高层管理团队为主要任务,而不是事事躬亲。朱元璋将自己的中层管理者(丞相)抹掉,集大权于一身,什么事都由自己裁断,这无疑容易造成决策失当,很难高效率完成自己预期目标。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在管理技能上,由于个人生性多疑、焦虑猜忌、个人独断等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他忽视了人际技能在管理中的作用,处理事情时缺乏民主,未能集众人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决策。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信子疑臣、猜忌功臣,推行子孙分封置藩制度,大肆屠戮功臣,以至其管理团体人心惶惶、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明成祖朱棣在其死后发动政变,朝廷无人能挡,可以算是朱元璋自己种下的祸果,众叛亲离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