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段氏古韵第六部系联图①

①根据连线的需要,本图对段氏第六部各章的次序作了调整。图中“烝”与“蒸”、“赠”与“增”虽非同字,但声符相同,故系联在一起。

兢冰小旻五章

薨梦憎齐鸡鸣三章兢冰小宛六章

蒸雄兢崩肱升无羊三章

烝烝烝烝烝烝烝烝文王有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章

蒸梦胜憎正月四章

胜乘承商颂元鸟

恒升崩承小雅天保六章

绳承抑六章

乘縢弓綅增膺惩承鲁颂閟宫五章

掤弓郑大叔于田三章

膺弓縢兴音秦小戎三章

弓绳采绿三章

薨绳周南螽斯二章

来赠女曰鸡鸣三章

兴陵增小雅天保三章

陵惩梦雄正月五章

崩腾朋陵鲁颂閟宫四章

腾崩陵惩十月之交三章

陵惩兴沔水三章

陵朋菁菁者莪三章

升朋唐椒聊一章

登升生民八章

薨登冯兴胜大雅绵六章

兴梦斯干六章

二、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本身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实用性不足。怎样才能扩大每一部的归字范围呢?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谐声系统对《诗经》归部的正确性还起着印证的重要作用。形声字的声符又叫做主谐字,以主谐字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又叫做被谐字,被谐字还可以作为主谐字构成新的形声字。这样,以第一主谐字作为声根所形成的整个谐声谱系就叫做谐声系统。例如:

芝诗榯

之——寺——時

志待鰣

从原理上讲,凡是声符相同的字,在造字时代其读音必然是相同或相近的,否则不会采用同样的声符。有些形声字的读音与主谐字的读音或与同声符形声字的读音在中古时期有了差异,那是语音在造字时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的结果,如上例中的“待”字与其声符读音即不相同,与其他字的读音也不相同。

清人段玉裁根据谐声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同谐声者必同部”的著名论断,意思是说声符相同的字必然属于同一韵部。这一论断与事实基本上是相符的,下章诗就是极好的证明:

鹳鸣于垤,

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诗·豳风·东山》三章

“垤”、“室”、“窒”三字均以“至”字作为声符,它们正好都作了韵脚字,同在《诗经》“质”部。段氏的这一发现不但证明了《诗经》归部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扩大了韵部的归字。例如: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卫风·氓》一章

此章诗的韵脚字中共含有“之、丝、某、其、丘”五个谐声声符,以它们作为声符的形声字常见的有:之——蚩芝寺志诗持時侍待

丝——蕬兹

某——媒煤谋

其——淇期欺旗祺琪骐

丘——蚯邱

这些形声字有的在先秦韵文中充当了韵脚字,有的则没有,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可以根据声符把它们归入同部,这样就扩大了上古韵部的归字范围。如果将《诗经》一个韵部中包含的谐声声符都找出来,它们一起就构成了该韵部的主谐字群。例如《诗经》“之”部的主谐字群是这样的:

才台采呂 (以) 宰梓絲里思

其而之市事兹辞司

疑己止已士耳史喜子某

母负妇龟久邮牛友丘舊

有又尤不啚意異佩再

亥乃矣咅戒灰来能甾在

寺蚩齿

散字:裘

这些主谐字所涉及的绝大多数形声字合起来就是上古“之”部的内容。

第二节清代以前研究上古韵部的简况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上古音不同于中古音,中古音也不同于现代音。《诗经》等先秦韵文在汉魏以后的人看

来,许多地方已不押韵,这是自然的。古人不明此理,提出了错误的“协句”、“协韵”、“叶音”之说①

,更有甚者,竟妄据今音擅改古代韵文。顾炎武在《答李子德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改经的著名例子:

开元十三年,敕曰:?朕听政之暇,乙夜观书。每读《尚书〃洪範》至‘无偏无颇,遵王之義’,三复兹句,常有所疑。据其下文,并皆协韵,惟颇一字,实则不伦。又《周易〃泰卦》中‘无平不陂’,《释文》云,

陂字亦有颇音。陂之与颇,训诂无别,其《尚书〃洪範》‘无偏无颇’,字宜改为‘陂’?②

这是由于不明古音而改字,还有因不明古音而将形声字解释为会意字的,如王安石在《字说》中解“波”为“水之皮也”,解“滑”为“水之骨也”,这就更可笑了。

上古音不同于后代音,这在汉代就引起了有些语言学家的注意,例如刘熙在《释名》中说:

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

但是,这种认识只是看到了一些个别的语言现象,还没有成为正式、系统的理论研究。对上古音的研究正式开始于宋代,南宋吴棫(字才老)在《韵补》一书中将古韵分为九部。吴棫之后有一个叫做郑庠的人写了一本《古

音辨》③

,分古韵为六部。吴棫和郑庠对古音的分部都不够科学,他们是用中古韵的简单合并去归纳古韵,缺乏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念,且分韵过宽。到了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力排叶音说,指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这一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的指导思想,清人研究古音的辉煌成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取得的。

第三节 清人研究上古韵部所取得的成就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上古韵部主要就是由他们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兹将他们的贡献简述如下:

一、顾炎武的古韵分部

顾炎武(1613—1682年) 清初崑山(今江苏崑山县)人,字宁人,号亭林。他在陈第古无叶音说思想的启发下,用了三十多年时间写成了《音学五书》一书,证明古音不同于今音,并考订出上古有韵部十个,这部学术巨著以其令人惊叹的丰富材料和科学方法吸引、影响了江永、戴震、段玉裁等整整有清一代的音韵学家。《音学五书》共含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五个部分。其中《诗本音》考订《诗经》韵脚字的本音(即上古读音),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考订方法是,通过《诗经》用韵字的比较,分析确定出其上古读音,并证以他书。凡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仍保持一致的,即在其下方标出《切韵》的韵目,凡《诗经》韵脚字的本音与《切韵》读音不一致的即用反切注出其本音。例如:

南有乔木,不可休(十八

尤)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十八

)思。

汉之广(三十

七荡)矣,不可泳(古音羊向反,后人

混入四十三映韵)思。

江之永(古音于两反,后人混入三十八梗韵。《说文》引此作“江之羕矣”)矣,不可方(

十阳)思。

《诗·周南·汉广》

《唐韵正》是用从《诗本音》中考订出来的古音纠正《唐韵》(实为《广韵》)的读音的。顾氏认为《唐韵》中凡不同于古音的读音都是韵书相传之误,所以要纠正,使之恢复古音面目。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但是顾氏根据《诗经》用韵等材料考订出了《唐韵》中每一字的上古读音,这对于离析《唐韵》、将《唐韵》所属字归入上古各韵部的工作有着非常巨大的意义。《唐韵正》的具体方法是,凡《唐韵》中的字音与古音相同者,不作注

协句、协韵、叶音:南北朝以后研究《诗经》的人觉得《诗经》的一些篇章用韵不和谐,于是改读某些韵脚字以求和谐,这叫做协句。例如《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北周沈重《毛诗音》在“南”字下注“协句”,宜乃林反。”“协句”至唐陆德明时称作“协韵”,宋朱熹称作“叶音”。 ②

见《音学五书》卷首。顾炎武指出,颇字不误,其古音读同“我”,《礼记·表记》“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義也”可证。 ③

该书已佚,清夏炘《诗古韵表廿二部集说》首列其分部。郑庠,宋人,余不详。

释,不同者即在字下注明古音读作“某”,并引《诗经》用韵等材料进行证明①。例如:

十阳

十一唐

古与十阳通为一韵

十二庚

此韵当分为二

庚古行切

古音古郎反。《诗〃七月》二章:?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东》六章:?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史记〃孝文纪》:?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太史公自序》:?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太任十子,周以宗强。?晋陆机《管叔鲜赞》:?公旦居摄,三监叛亡。

或放或殛,并祸武庚。?《韵补》:?庚,居郎切。?《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释名》:?庚,刚也,坚强貌也。?《庄子》?庚桑楚?,《音义》曰:?庚桑,姓也。?《太史公书》作?亢桑?。

按:今《史记〃庄周传》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又按:《说文》?唐?、?穅?,皆以?庚?得声。

《古音表》是反映顾炎武研究上古韵部结论的图表。这张表根据《诗本音》和《唐韵正》的考订对《唐韵》进行了离析、组合,分古韵为十部②: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支)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质术栉昔半职物迄屑薛锡半月没曷末黠鎋麦半德屋半(入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侯(平声)屋半沃半烛觉半药半铎半陌麦半昔半(入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平声)

五部:(萧)萧宵肴豪尤半幽(平声)屋半沃半觉半药半铎半锡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七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八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九部:(蒸)蒸登(平声)

十部:(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平声)缉合盍叶怗洽狎业乏(入声)

顾炎武的古音学说显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但他的草创成就为古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他成为古音学的真正创始人。

二、江永的古韵分部

江永(1681—1762年) 字慎修,清婺源(今江西婺源)人,精通三礼及算术乐律音韵之学,为学注重考据,一生著述甚丰。音韵方面的著作有《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古韵标准》等书。在《古韵标准》中,江氏分古音为十三部:

一部:(东)东冬钟江(平声)

二部:(脂)支半脂之微齐佳皆灰咍尤半(平声)

三部:(鱼)鱼虞模麻半(平声)

四部:(真)真谆臻文殷魂痕先半(平声)

五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平声)

六部:(宵)萧半宵肴半豪半(平声)

七部:(歌)歌戈麻半支半(平声)

八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①《唐韵》某一韵中的所有字如果都与古音不同,即对其韵中每一个字都进行纠正。如果一韵中有一半字与古音不同,则对这一半字进行纠正,如果一韵中只有个别字与古音不同,则对个别字进行纠正。

②各部的名称为本书所加,外加括号。各部所包括的《广韵》韵母只列其平声韵和入声韵,未列上、去声韵。下同。

九部:(耕)庚半耕清青(平声)

十部:(蒸)蒸登(平声)

十一部:(侯)尤半侯幽虞半萧半宵半肴半豪半(平声)

十二部:(侵)侵覃半谈半盐半(平声)

十三部:(覃)覃半谈半盐半添严咸衔凡(平声)

江永古韵入声八部表

一部(屋):屋沃半烛觉半

二部(质):质术栉物迄没屑半薛半

三部(月):月曷末黠辖屑半薛半

四部(药):药铎沃半觉半陌半麦半昔半锡半

五部(锡):麦半昔半锡半

六部(职):麦半职德

七部(缉):缉合半叶半洽半

八部(叶):合半盍叶半帖业洽半狎乏

顾炎武只研究古音不研究今音,江永则古今兼顾,尤通等韵,故深明音理。他在《古韵标准·例言》中批评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意思是说,顾氏只知道根据《诗经》等韵文考证出古韵当分为十部,而没有从音理上辨明为什么会分成这十部。因此,江氏的分部就不但基于考古,同时注重审音。他所以比顾氏多出三部①,就是考古兼审音的结果。他指出真、元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弇而声细”,后者“口侈而声大”②;宵、尤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口开而声大”,后者“口弇而声细”③;侵、谈部的分别是因为前者“古音口弇呼之”④。他认为这些区别在《诗经》用韵中是截然不同的,只是顾氏考察未精,故将它们合为一部,所谓“诗中用韵本截然不紊,读者自紊之耳。”

三、段玉裁的古韵分部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懋堂。清金坛(今江苏金坛县)人。曾师从戴震问学。他从戴震处得知顾、江二人的分部不同后,便对《诗经》、群经中的入韵字进行系联,证以《说文》谐声字,著成《六书音韵表》⑤,定古韵为十七部:

一部:(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二部:(宵) 萧宵肴豪(平声)

三部:(尤) 尤幽(平声)屋沃烛觉(入声)

四部:(侯) 侯(平声)

五部:(鱼) 鱼虞模(平声)药铎(入声)

六部:(蒸) 蒸登(平声)

七部:(侵) 侵盐添(平声)缉叶怗(入声)

八部:(覃) 覃谈咸衔严凡(平声)合盍洽狎业乏(入声)

九部:(东) 东冬钟江(平声)

十部:(阳) 阳唐(平声)

十一部:(耕) 庚耕清青(平声)

十二部:(真) 真臻先(平声)质栉屑(入声)

十三部:(谆) 谆文欣魂痕(平声)

十四部:(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十五部:(脂) 脂微齐皆灰(平声)术物迄月没曷末黠鎋薛(入声)

十六部:(支) 支佳(平声)陌麦昔锡(入声)

十七部:(歌) 歌戈麻(平声)

四、戴震的古韵分部

①这是就平上去声而言,如果加上入声,则总共多出四部。

②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四部·总论》。

③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六部·总论》。

④见《古韵标准·平声第十二部·总论》。

⑤附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之末。

戴震(1723—1777) 字东原,号果溪,清安徽休宁人,乾隆三十八年奉诏参纂《四库全书》,后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为乾嘉时期皖派考据大师。曾问学于江永,并协助江氏编过《古韵标准》一书。一生著述甚丰,音韵学著作有《声韵考》、《声类表》两部。他于1773年、1775年先后两次对古韵进行过深入的研究。肯定了段玉裁的多数创见,同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最后定古韵为九类二十五部①:

戴震古韵九类二十五部表

一、阿部(歌):歌戈麻(阴)

一类二、乌部(鱼):鱼虞模(阴)

三、垩部(铎):铎(入)

四、膺部(蒸):蒸登(阳)

二类五、噫部(之):之咍(阴)

六、億部(职):职德(入)

七、翁部(东):东冬钟江(阳)

三类八、讴部(幽):尤侯幽(阴)

九、屋部(屋):屋沃烛觉(入)

十、央部(阳):阳唐 (阳)

四类十一、夭部(宵):萧宵肴豪 (阴)

十二、约部(药):药 (入)

十三、婴部(耕):庚耕清青 (阳)

五类十四、娃部(支):支佳 (阴)

十五、厄部(锡):陌麦昔锡 (入)

十六、殷部(真):真臻谆文欣魂痕先半 (阳)

六类十七、衣部(脂):脂微齐半皆半灰 (阴)

十八、乙部(物):质半术栉物迄没黠半屑半薛 (入)

十九、安部(元):元寒桓删山先半仙 (阳)

七类二十、霭部(祭):祭泰夬废齐半皆半 (阴)

二十一、遏部(月):月曷末黠鎋屑薛 (入)

二十二、音部(侵):侵覃半谈半咸半盐半添半 (阳)

八类

二十三、邑部(缉):缉合半盍半洽半叶半帖半 (入)

二十四、醃部(谈):覃半谈半盐半添半咸半衔严凡 (阳)

九类

二十五、部(叶):合半盍半叶半帖半洽半狎业乏 (入)

戴氏所立的部名都选用的是影母字,与常用部名不同。从顾炎武到段玉裁,对入声的处理或者是将入声与阴声合为一部,或者是让入声韵部独立,主张“数韵同一入”或“异平同入”②。戴震在“异平同入”思想的启示下,首先正式设计出了阴、阳、入三声相配的格局。他将入声韵独立出来分成九部,分别同时与阴、阳声韵相配(其中两组无阴声韵),形成九类。这种处理是戴氏对古韵研究的重大贡献,它揭示了上古韵每一大类各部之间韵腹相同的整齐局面,对认识韵部之间的联系和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的学生孔广森正是由此发现了“阴阳对转”的发展规律。不过,从以上九类可以明显看出,戴氏的分部有其追求整齐失之客观的缺点,例如将阴声韵“歌戈麻”看成是近于阳声而与“鱼虞模”相配就纯属主观臆断。

五、孔广森的古韵分部

孔广森(1752—1786) 字众仲,又字撝约,号顨轩。清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孔子六十八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曾就学于戴震、姚鼐,著有《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礼记卮言》、《经学卮

①见《声类表》。

②“数韵同一入”是江永的观点,意思是上古的一个入声韵可以同时与几个阴、阳声韵相配,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宵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异平同入”时段玉裁的观点,意思与江永的“数韵同一入”相同,只是入声韵与阴、阳声韵所配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而已,如入声药韵同时与阴声韵鱼韵和阳声韵阳韵相配。

言》等书。在音韵方面,他研读顾、江、段三家书,反复用《诗》韵检验,有所发现,遂著成《诗声类》,分古韵为阴、阳十八部:

阴声:

一部原类(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二部丁类(耕) 耕清青(平声)

三部辰类(真)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四部阳类(阳) 阳唐庚(平声)

五部东类(东) 东钟江(平声)

六部冬类(冬)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七部綅类(侵) 侵覃凡(平声)

八部蒸类(蒸) 蒸登(平声)

九部谈类(谈) 谈盐添咸衔严(平声)

阳声:

十部歌类(歌) 歌戈麻(平声)

十一部支类(支) 支佳(平声)麦锡(入声)

十二部脂类(脂) 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入声)

十三部鱼类(鱼) 鱼模(平声)铎陌昔(入声)

十四部侯类(侯) 侯虞(平声)屋烛(入声)

十五部幽类(幽) 幽尤萧(平声)沃(入声)

十六部宵类(宵) 宵肴豪(平声)觉药(入声)

十七部之类(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十八部合类(合) 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入声)

孔氏的十八部是在段、戴两家的基础上写成的。其入声韵未独立成部,分附于阴声各部之后(阴声第一部无入声,第九部只有入声)。他将段氏的第九部(东部)一分为二,东钟江为一部,冬为一部;把“东冬钟江”区分为东、冬二部这是孔氏的重要贡献。

孔氏的十八部所以正好分为阴、阳各九部,目的是为了相配以解释他的“阴阳对转说”①,正由于此,他和戴震一样也犯了强求整齐的毛病。

六、王念孙的古韵分部

王念孙(1744—1832) 字怀祖,号石臞,清江苏高邮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永定河道。曾从学于戴震,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一生著述甚丰,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素负盛名。《广雅疏证》以古音求古义,不限形体,无所不达,严而不乱;《读书杂志》引例极博,一字之证,旁及万卷。王氏研究上古音,著成《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②等书。他将古韵分为二十一部③,具体内容如下表:

①“阴阳对转说”将在后文介绍。

②见于罗振玉所辑《高邮王氏遗书》。

③见于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十一王念孙《与李方伯书》中。或谓王氏晚年从孔氏之说从东部中分出冬部。

王氏的归部分为两大类,一至十部无入声相配,其中除第十部“歌”为阴声韵外,其余九部均为阳声韵;十一至二十一部均含有入声,其中除第十五部“盍”、十六部“缉”为纯入声韵外,其余九部均为阴、入相配,这二十一部是在比较顾江两家的异同、又经过反复推求验证的基础上得出的。把支、脂、之分为三部,把江氏第四部分为真、稕(文)二部以及把江氏的第十一部分为侯、幽二部都与段氏不谋而合。

七、江有诰的古韵分部

江有诰(1773—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清徽州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年二十二为学官弟子,无意举业,专志古学,尤喜音韵文字,好学深思,著述宏多,富于创见。音韵学著作有《诗经韵读》、《群经韵读》、《楚辞韵读》、《先秦韵读》、《汉魏韵读》(未刻)、《二十一部韵谱》(未刻)、《廿一部谐声表》、《广韵入声表》、《四声韵谱》(未刻)、《唐韵四声正》,合称《江氏音学十书》。他精研顾炎武《音学五书》与江永《古韵标准》,在江永分部的基础上,析古韵为二十部,后接受孔广森的东、冬分部说,共为二十一部①:

一部之:之咍灰1/3尤1/3(平声)职德屋1/3(入声)

二部幽:尤幽萧半肴半豪半(平声)沃半屋1/3觉1/3锡1/3(入声)

三部宵:宵萧半肴半豪半(平声)沃半药半铎半觉1/3锡1/3(入声)

四部侯:侯虞半(平声)烛屋1/3觉1/3(入声)

五部鱼:鱼模虞半麻半(平声)陌药半铎半麦半昔半(入声)

六部歌:歌戈麻半支1/3(平声)

七部支:佳齐半支1/3(平声)麦半昔半锡1/3(入声)

八部脂:脂微皆灰齐半支1/3(平声)质术栉物迄没屑黠半(入声)

九部祭:月曷末鎋薛黠半(入声)

十部元:元寒桓山删仙先1/3(平声)

十一部文:文欣魂痕真1/3谆半(平声)

十二部真:真臻先谆半(平声)

十三部耕:耕清青庚半(平声)

十四部阳:阳唐庚半(平声)

十五部东:钟江东半(平声)

十六部中:冬东半(平声)

十七部蒸:蒸登(平声)

十八部侵:侵覃咸半凡半(平声)

十九部谈:谈盐添严衔咸半凡半(平声)

二十部叶:叶帖业狎乏盍半洽半(入声)

二十一部缉:缉合盍半洽半(入声)

和段氏的十七部相比,江氏多出祭、中、叶、缉四部,江氏的二十一部之分,创获颇多。他“自奋于穷乡孤①见《江氏音学十书·古韵廿一部总目》。

学”(王国维语),著书时不知道王念孙的二十一部说,也未见到段玉裁的《六书音韵表》,但他的支、脂、之三分,幽、侯二分,真、文二分与段、王二家不谋而合;脂、祭之分与戴氏相合;祭、月相配,与戴、王二家之说相合,东、中二分,析“屋、沃”配“侯、幽”与孔氏相合。此所谓“闭门造车,出而合辙”。另外,他对“缉”、“叶”二部的建立也有自己的创见。他的分部对顾、江、段、戴、孔五家有证实、匡补之功。段玉裁对江氏的研究极为推许,称其书“精深邃密”,称其人“集音学之成”①;王力先生更认为江氏是清代古音学的巨星②。

以上是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研究古韵部的简况,除此七家外,还有其他一些音韵学家在独立研究的情况下也得出了与这几家相同的结论。如牟应震(1745—1827年),事先没有读过顾、江(永)的书,至死也没有见到段氏的书,但他分耕、阳为二,与顾氏说合,分真、元为二,侵、谈为二,与江永说合,分支、脂、之为三,与段氏说合。由此可见,只要尊重同样的客观材料,方法正确,所得结论就会相同。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材料相同,方法正确,所得结论就应当完全相同,但为什么各家的分部又互有参差,并且自顾炎武以来韵部的数量会越分越多呢?其原因主要有三:

1.对析韵的看法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不同。如前文所举,在《诗经》中,有《广韵》先韵字与真韵字相押的现象,顾氏据此认为先、真两韵字同属一部,并进而将“真谆臻文殷魂痕”与“元寒桓删山先仙”合为一部(第四部)。而在江永看来,与真韵相押的只是先韵字中的一少部分,应将先韵一分为二,一部分与“真谆臻文殷魂痕”合为一部(第四部),一部分与“元寒桓删山先仙”合为一部(第五部)。顾氏认为先韵不当析,江氏认为当析,故导致江氏的分部比顾氏多出一部。

2.对独用、合韵的看法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不同。《广韵》某几韵的字在上古同为一章诗的韵脚字,这种现象在上古属于同一部字的押韵(独用)呢,还是它们在上古也分属几部,只是由于音色接近,才勉强在一章诗中押韵(合用)?对此看法不同,分部也就出现了差别。例如《诗·小雅·正月》十二章:

彼有旨酒,(有)又有嘉殽。(肴)

洽比其邻,(真)昏姻孔云。(文)

念我独兮,忧心慇慇。(殷)

这章诗后一部分的韵脚字“邻、云、慇”三字分别属《广韵》的“真、文、殷”三韵。在顾、江二人看来,此三字的押韵是同部字的独用,故将“真、文、殷”视为一部(真部);而在段氏看来,此三字的押韵属于不同部字的合用,其中“真”属一部(真),“文”、“殷”属另外一部(文)。因此,段比顾、江便多出一部。

3.对《诗经》用韵的体例理解不同,导致分部的结果的不同。《诗经》的韵式很多,有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以及换韵等情况,如果对同一章诗韵式的看法不一致,就会导致分部结果不同。例如《诗经·鄘风·柏舟》一章:

汎彼柏舟,(尤)在彼中河。(歌)

髧彼两髦,(豪)实维我仪,(支)

之死矢靡它。(歌)

……

这章诗在顾氏看来,一三句押韵,二四五句押韵;在江永、段玉裁看来,只有二四五句押韵,一三句并不入韵。顾氏认为“舟”“髦”这类字押韵,导致他将尤韵(部分字)与豪韵归为一部(宵部);江、段二氏则不认为这类情况是押韵,故将顾氏宵部中的尤韵字析出另立新部。

以上这些原因均属主观认识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前贤分部中如果有粗疏未密之处,后继者都给予了纠正和完善,使古韵分部朝着日益正确、精密的方向发展。用章太炎的话来说,这叫做“前修未密,后出转精”。③分部越来越多,反映了古韵学家音理认识的逐步提高;分部渐趋一致,说明它正确反映了上古韵部的客观实际。

上古韵部经过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江有诰的朋友夏炘著《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对古韵学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他在江有诰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王念孙的至(质)部,共为二十二部,即:

之幽宵侯鱼歌支脂至(质) 祭元

文真耕阳东中(冬) 蒸侵谈叶缉④

①见《江氏音学十书》卷首段玉裁《江氏音学序》。

②见王力《清代古音学》208页,中华书局1992年版。

③见章太炎《国故论衡·小学略说》。

④此二十二部的前十部除歌部外都包含入声韵在内,其中至部有去入声字而无平上声字,如果将入声韵独立出来则共有三十一部之多。

王国维曾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评论道:

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①。

王氏的话虽未免说得过于绝对,但基本上反映了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将上古韵部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韵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变动,所谓增加韵部主要是将入声韵从阴声韵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以与阴声韵和阳声韵相配。

下面,我们通过图表的形式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进行总结。表中将夏炘廿二部中的入声韵分离出来与阴、阳声韵相配。各部目之后括号中的姓氏代表有贡献的各家,其中江1代表江永,江2代表江有诰。部目下之所列为《广韵》的韵目。

顾江1段戴孔王江2七家古韵分部成就简表

之(段、王、江2)职(江1、段)蒸(顾)

之咍职德蒸登

幽(段、王、江2)觉(孔、江2)冬(孔、江2)

尤幽萧半肴半豪半屋半沃半觉半冬东半

宵(江1)药(戴)

萧半宵肴半豪半沃半药半铎半

侯(段、王、江2)屋(孔、王、江2)东(孔、江2)

侯屋半烛觉半东半钟江

鱼(江1)铎(戴)阳(顾)

鱼虞模麻半药半铎半陌半麦半昔半锡半阳唐庚半

歌(顾)

歌戈麻半支半

支(段、王、江2)锡(江1、段)耕(顾)

支半佳陌半麦半昔半锡半庚半耕清青

脂(段、戴、王、江2)物(王)文(段、王、江2)

脂微齐皆灰至半术物迄没谆半文欣魂痕

至(王) 质(段、王)真(段、王、江2)

至半质栉屑半黠半薛半真谆半臻先半

祭(戴、江2)月(江1、戴、王、江2)元(江1)

祭泰夬废月曷末黠半鎋屑半薛半元寒桓刪山先半仙

缉(江1、戴、江2)侵(江1)

缉合半叶半洽半侵覃半谈半盐半

叶(江1、戴、江2) 谈(江1)

合半盍叶半帖业覃半谈半盐半添

洽半狎乏咸衔严凡

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

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

①见《观堂集林·卷八·周代金石文韵读序》。

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

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

歌队

寒谆真—至

泰脂

青—支阳—鱼东—侯

侵谈

缉—幽蒸—之宵

冬盍

二、黄侃的古韵分部

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

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

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他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将“锡、铎、屋、沃、德”五个入声

①见《国故论衡·上卷·小学略说》

②括号内为王力的部名,本书所加。

韵(即戴氏的分部)从阴声韵中独立出来,构成了阴阳入相配的格局。可惜萧部的入声他却没有独立出来,所以他晚年很想使之独立,将二十八部增加为二十九部。

三、王力的古韵分部

王力(1900~1986年) 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24岁入上海南方大学,26岁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研究中国古代文法。27岁入法国巴黎大学研究实验语言学,获博士学位,1932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西南联大、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校任教。1952年调任中山大学教授兼语言学系主任。1954年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并入北大中文系,王力随至北大任教。王力对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汉语音韵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中国音韵学》(后改名《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汉语音韵》、《诗经韵读》、《楚辞韵读》、《汉语语音史》、《音韵学初步》、《清代古音学》以及许多单篇论文。他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等书中分古韵为二十九部,后来在《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等著作中增加了一个冬部(认为在战国时期才出现),共为三十部。这三十部的具体内容如下表①:

王力古韵三十部简表

之[ ] 职[ ] 蒸[ ]

之咍半灰半尤半侯半脂1/3 职德屋半代志蒸登东1/3

支[ ] 锡[ ] 耕[ ]

支半佳齐半麦锡昔半卦寘霁耕清青

鱼[ ] 铎[ ]阳[ ]

鱼模虞半麻半铎半陌昔半药半禡御阳唐庚

侯[ ] 屋[ ] 东[ ]

侯半虞半屋半烛觉半候遇东1/3钟江

宵[ ] 药[ ]

萧半宵肴半豪半沃半药半铎半觉半锡半号效啸

幽[ ] 觉[ ] 冬[ ]

尤半幽萧半肴半豪半屋半沃半觉半锡半号冬东1/3

微[ ] 物[ ] 文[ ]

微灰半脂1/3皆半咍半术半物迄没痕入代未队至谆半文欣魂痕真半山先1/3

脂[ ] 质[ ] 真[ ]

脂1/3皆半齐半质栉屑半黠半术半至霁半真半臻谆半先1/3

歌[ ] 月[ ] 元[ ]

歌戈麻半支半月曷末黠半鎋薛屑半霁半祭泰夬废元寒桓删山仙先1/3

缉[ ] 侵[ ]

缉合洽半侵覃咸半添半

叶[ ] 谈[ ]

盍洽半狎叶帖业乏谈咸半衔盐添半严凡王力的分部有三个特点:

1.采用阴、阳、入三声分立的相配形式,这是继承了戴震、黄侃的格局。

2.建立了一个“微”部②。“微”部是在章太炎“队”部及王力自己的《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一文的启发下建立的,它由江有诰的脂部分离而出。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齐韵字及脂、皆两韵的开口字王力仍视为脂部;江氏归入脂部的《广韵》“微、灰、咍”三韵的字及“脂、皆”韵的合口字王力则改归微部。

3.以“歌”与月、元相配, 这是受了黄侃的影响。

王力所建立的“微”部基本上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他的月部与江有诰的祭部内容相同,包含有“祭泰夬废”这四个《广韵》去声韵,这是因为他认为上古没有去声韵,《广韵》的去声韵在上古多数都属于入声。清代的古韵学家都不用歌部与月、元部相配,因为无论从押韵还是从谐声看,歌部与月、元的联系都较少。王力在《汉语音韵学》中曾批评中国大多数的音韵学家都有强求整齐的毛病,而他以歌、月、元相配,也难免有强求整齐之嫌。

①此表据《汉语史稿》第二章制定。《史稿》只列了29部,无冬部,本表从侵部中分出冬部。原侵部之下即不再列出冬部所含的《广韵》韵目。另外,本表对原各部所含《广韵》韵目的序次作了调整。对含字太少的韵目略而未列。

②关于该部的论证详见王力《上古韵母系统研究》,《清华学报》12卷3期;《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

四、罗常培、周祖谟的古韵分部

罗常培(1899—1958年) 字莘田,满族。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自1923年先后任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的教授,研究员及系主任等职,主要从事汉语音韵、方言调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45年至1948年赴美任朴茂纳大学和耶鲁大学访问教授,讲授中国语言学和中国文学,1948年回国。1950年任中科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学识渊博,长于著述,其许多研究都是开创性的。他在汉语音韵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汉语音韵学导论》、《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与周祖谟合著)及许多单篇论文。

周祖谟(1914——1997年) 字燕孙,北京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38年起任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抗战胜利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解放后一直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周氏自青年时代即潜心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对文字、音韵、训诂、古籍整理和版本目录等学科均有精深的造诣,著作甚丰。音韵学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广韵校本》、《汉语音韵论文集》、《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与罗常培合著)、《唐五代韵书集存》、《广韵四声韵字今音表》及许多单篇论文。

罗、周二人共同对上古韵部进行了研究,他们分古韵为三十一部,具体情况见下表:

罗常培、周祖谟古韵三十一部表①

之职蒸

幽沃(觉) 冬

宵药

侯屋东

鱼铎阳

支锡耕

脂质真

微术(物) 谆(文)

祭月元

缉侵

盍(叶) 谈

罗、周的分部采用了王力的“微”部。与王氏不同之处有二:

1.王力的月部包括《广韵》的去声韵“祭泰夬废”和入声韵“月曷末黠鎋薛”,罗、周二人则将“祭泰夬废”独立为祭部,故比王氏多出一部。罗、周这样的处理和他们认为上古有四声相关。

2.王力以歌、月、元相配,罗、周二人则以祭、月、元相配,歌部仍然保持独立,这是继承了清代多数学者的配法。

第五节上古韵部系统及拟音

上古韵部经过有清几代人艰苦卓绝的相继努力,基本上已成定局,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总结性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结论的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今人的分部,我们认为罗常培、周祖谟与王力分部都比较合理。罗、周二人的分部与王力的差别实际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这两部的分合对上古韵部的系统并无多大影响。目前多数教材、辞书、专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本书采用的则是罗、周二人的分部(原表中“沃、术、谆、盍”四字今分别改作“觉、物、文、叶”),主要原因是,我们认为上古有平上去入四个调类的存在,不同意王力的“古无去声说”。在主张上古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前提下,当然就不能承认去、入声韵合为一体的归部。下面是上古三十一韵部的音值表,表中的音值基本上采用的是王力《汉语语音史》中的拟音,只是将脂、质、真三部的主要元音改拟为[ ],原因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很难找到没有[ ]韵母的方言,由此推论,上古汉语不可能没有[ ]元音的韵母。这个[ ]元音作为脂、质、真三部的主要元音比较合适。另外,表中“祭”部的拟音采用的是王氏原歌部的拟音,而将歌部的拟音改作后低元音[ ]。

上古韵部音值表

阴声韵入声韵阳声韵

①见《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本表对原部次作了调整,其中括号内的部目为本书所加。

第一类之部[ ] 职部[ ] 蒸部[ ] 第二类幽部[ ] 觉部[ ] 冬部[ ]

第三类宵部[ ] 药部[ ]

第四类侯部[ ] 屋部[ ] 东部[ ] 第五类鱼部[ ] 铎部[ ] 阳部[ ] 第六类歌部[ ]

第七类支部[ ] 锡部[ ] 耕部[ ] 第八类脂部[ ] 质部[ ] 真部[ ]

第九类微部[ ] 物部[ ] 文部[ ]

第十类祭部[ ] 月部[ ] 元部[ ] 第十一类缉部[ ] 侵部[ ] 第十二类叶部[ ] 谈部[ ] 附录

十三家古韵分部异同表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真题)详解(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圣才出品】

通论二十一古代的注音方法与特殊读音 21.1 复习笔记 一、古代的注音方法 现存的古代文献典籍中保留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譬况 (1)譬况,即用打比方的办法来描写一个字的发音情况,如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这种方法也称“比况”;例如:“牛车绝辚。”高诱注:“辚读近蔺,急舌言之乃得也。” (2)常用术语:急舌言之、缓气、急气、急言、缓言、长言、短言、舌腹、舌头、推气、送气等;“急言”和“缓言”相对,指被注字读细音,细音指带有[i]介音的三四等字。 (3)注音形式:古人为某字进行譬况注音时,有的是对其声音的长短进行说明,有的是描写其发音部位,有的是描写其发音方法,用多种方法来比方被注字的声音。 2.读若 汉代训诂学家首先使用“读若”这一术语,它是用一个和被注音的字读音相似的字来标注声音,也叫做“读如”;如:《説文解字》“釆,辨别也,读若辨。” 3.直音 “直音”即直接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常见的格式是“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等等;例如:“费城帅师城郎。”陆德明音义:“费音秘。” 4.反切 (1)含义:“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相拼出的声音来给另一个字注音;反切的拼合原则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上下两字拼合成被

切字的读音;例如:“公古红切反切上字是‘古’,反切下字是‘红’。” (2)盛行:三国时期孙炎《尔雅音义》这一著作,全部采用反切给汉字注音,反切法从此盛行。 二、特殊读音 1.通假字的读音 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假借可分为“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种;“通假”指“本有其字的假借”;通假字和本字声音关系的演变有几种情况: (1)古今声音都相同;例如:“周”和“舟”。 (2)古代同音,现代读音不同;例如:“介”和“匄”。 (3)古代音近,现代读音相同;例如:“柱”和“祝”。 (4)古代音近,现代读音不同;例如:“剥”和“攴”。 2.破读字的读音 (1)含义:古人在注释前代典籍时注意到词义引申、词性变化以及词类活用等现象,为了区别本义和引申义、不同的词性以及本用和活用后的意义,采取了破读的方法,用读音的不同来标示意义、词性的变化;与破读相对的是“如字”,如字是指一个词的某一意义读它本来的声音和声调,也称作“读本字”“读如字”“本音”。 (2)破读字与本字读音(用汉语拼音标注)的关系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类: (1)声、韵同,调不同;例如:“与”作介词时,读yǔ,作动词时,读yù。 (2)韵同,声、调不同;例如:“弹”作名词时,读dān,作动词时,读dàn。 (3)声同,韵、调不同;例如:“说”音shuō和shuì,两个音均作动词。 (4)调同,声、韵不同;例如:“会”音kuài 和huì。 (5)声音完全不同;例如:“行”音háng 和xìng。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B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上古音;韵部;声母;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至部)。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

平水韵版

一东平声风中[zhōng,中间]空[kōng,空虚、空旷]红同翁东宫穷功雄工丛鸿蓬丰终蒙融童虹虫桐匆弓戎蒙忠珑崇隆笼[lóng lǒng]栊穹攻篷躬聋铜葱逢[详注1]筒聪骢衷充熊枫胧瞳嵩洪烘峒冲[chōng,直上、深远、淡泊]忡茸砻昽僮菘窿茏芃幪癃嵷仝恫[tōng]梦[详注2]冯讧曈璁瀜艟螽咙狨谼藭鬃烽潼谾沨侗[tóng]曚憧绒悤朦巃氃豅酆潨[cōng]翀玒种[chóng]拢[详注3]饛瞢[méng,目不明]崆霳葓罿懵潀芎爞螉髳穜沣緵嵏雺[méng]痌菶蝀烔艨盅蚣篵篊疯泷[lóng]髼涷漴鬷韸娀悾箜豵洚匑氋荭茺葼麷犝渱獞懜熜艐鼨庞[详注4]塳罞[音蒙]鯼蒙嗡朣蠪衕倥[倥侗]肜漎[cóng]囱硿摓柊哃珫狪酮茙涳眮稯靇駥檬憽烿鏓鸫檧魟猦倲蓪龓鍐茼霟惾蔠鲖靊蝬鉷菄鎓浺鵼碽叿釭[详注5]蕫鯟鹟愩碂繱瓨鴤餇襛棇赨靀腢篢焪鸗葻娂漨鬔膧勭堫幊岽錝徖屸娻揔堸熢樋寷汷嵡仹絧[tōng]翪埬猣仜偑囲曧埪杛硹泛[详注6]粠襱椶嘃灴闂漗疘湰鹲蕯鄸粡朡樥爜痋秱濍檒糿埄鑨焢熥艂詷 二冬平声峰龙容钟松重[chóng,重复]浓踪从[cóng,服从]封宗逢胸蓉冬农慵筇锋舂庸凶供[gōng,供给]侬恭蛩蜂溶茸雍悰墉缝[féng]秾冲[chōng,交通要道、冲击]醲邛忪镛镕烽纵[详注1]邕淙佣龚颙喁[yóng]琮笼[详注2]憧熔跫彤淞痈共[gōng]鬃饔瑽葑棕賨榕噰匈讻鳙汹艟嗈壅[与雍通。周礼壅氏,汉书沟洫志壅皆作雍。]痈咚枞摏脓憃[详注3]卭恟瞛瑢褣墉桻崶舼禺[通颙]槦哝橦苁蹱躘伀傛摓臃漨浵凇籦滽佟蚣妐蝩褈蕹搈犎彸媶徸蕽驡緃龏澭穁媀齈痋隀鰫緟鋊捀鸗郺衳襛縙銿鑫炵憹髶讻嵱锶赨庝銎傱榵檂暰桏孮堼夆锺刣嫆嫞倯倧欁蚒苳鉵灉鷛賩鉖慒篈蹖炂誴熧磫禯笗 三江平声江窗双邦降[xiáng,降伏]缸幢[chuáng]庞腔撞扛厖矼釭[gāng]泷[shu āng]淙杠艭桩尨[máng]摐鏦逄哤噇茳肛橦[chuáng]枞[通摐]羫痝椌狵[máng]憃[ch ōng]庬漎[cóng]洚蛖[máng]駹舽悾[详注1]鬃哝[详注2]梆啌囱跭豇涳胦栙魟堫漴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 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 《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系联方法如下:

絺(chi1)兮綌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邶风绿衣》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诗小雅何人斯》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詩邶风燕燕》 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詩鲁颂泮水》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心”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心”在上古同部。《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 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形声字的谐声系统能够扩大

音韵学

音韵学 一、音韵学的定义 音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从时间断限上看,远古迄清末,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目标;从空间视野上看,汉语历史上的各个区域语音系统又都可以列入研究范畴,因而,所涉及的语音研究维度非常广阔。①汉语音韵学可以分为传统音韵学和现代音韵学两种。传统音韵学主要从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的双生叠韵和反切开始,历经隋唐韵书、宋元字母等韵之学和明清古音学,一直到朴学大师章炳麟、黄侃为止;现代音韵学主要是从1923年汪荣宝发表《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一文开始,历经高本汉、马伯乐、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王力、陆志韦、董同龢等,一直发展到现在。② 音韵学的“传统”和“现代”之分,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目的、理论和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作为经学的附庸,其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古代经典文字的形音义,主要材料局限于韵书、韵图、反切、韵文、谐声字等,主要工作是考订汉字在历史上的音类,解释和评注各种经学文献,故实质上属于语文学的范畴。现代音韵学则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主要目的在于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研究汉语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主要材料不仅有韵书、韵图等,而且增添了现代方言、中外译音、汉藏系语言等,主要工作不仅考证古音的音类,而且考证古音的音值,从而把各种历史事实联成一个自然发展的演变过程,故实质上属于语言学的范畴。③ 二、音韵学研究历史概述④ 汉语传统音韵学起源于东汉末年,它的建立以反切的出现为标志。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被注音字的声母取自第一个字,被注音字的韵母和声调取自第二个字。如:妥:孙(炎)他果反。(《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东汉末年的学者孙炎据说是创制反切的第一人。反切发明的原因有二:一是在汉代以前,人们已经能够不自觉地将两个字的音读成一个音了,以至于形成了“合音词”。比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的“诸”就是“之于”的合音。二是在东汉后期,佛教传入了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拼音文字——梵文写成的,人们在翻译佛经的时候,有的地方需要音译,要用汉字去对译梵文字母,这就促使人们去分析汉字的音节,最终发现汉字的一个音节可以分析为两部分,即后来称为声母的部分和韵母加声调的部分。 反切的发明使人们可以准确地给汉字进行注音,因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的韵书应运而生。韵书是按照语音顺序编排的辞典,中国的第一部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这一时期对后代较有影响的韵书还有:吕静的《韵集》、阳休之的《韵略》、李概的《音谱》、夏侯咏的《四声韵略》、杜台卿的《韵略》等。到了南齐永明年间(公元483—493年),沈约、谢眺、王融、周颙等人在作诗押韵时发现汉语有四个声调,他们称之为“四声”,后来他们又给这四个调类分别取名为“平、上、去、入”。沈约等人有意识地把声调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去,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声韵上工整婉转,被称为“永明体”。陈寅恪在他的 ①《汉语音韵学通论》,李无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第3页。 ②《汉语现代音韵学》,杨剑桥,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第3页。 ③同上,第9页。 ④本部分旨在勾勒汉语音韵学发展的整体面貌,概述音韵学史上一些有标志性的事件,因此对音韵学的一些具体研究不做详述。

古代汉语胡安顺第一单元思考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请说明下列工具书之间的差别。 (1)字典与词典。 字典主要是以解释单个字的形、音、义为出发点的。“字典”一词出现在《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为字书。 词典是以词为解释对象的工具书。词典的类型有多种,如普通词典、专科词典、分类词典。 (2)类书与政书。 类书是一种分类汇编各种资料的工具书。其体例都是先分大类,后标子目,各种材料类聚于子目之下。类书的内容无所不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可以成为类书的大类或子目,所以有人将其比作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政书是记载历代政治经济、典章制度沿革变化的书籍。政书原本是一种历史着作,由于其中集中记载了典章制度,具有资料汇编的性质,人们就当做工具书来使用了。政书的特点是分门别类地加以叙述。一种典制系统是一个门类,每个门类之下再区分子目,与一般类书相同,只是一般类书门类子目无所不包,而政书的门类子目一般局限在典章制度的范围内。 (3)“十通”与会要、会典。 “十通”是通记历代典制的十部政书的总称,包括《通典》、《通志》、《文献通》等十部书。 会要、会典都属于断代政书。 (4)会要与会典。 会要以事类为纲,分门别类地记载一代典章制度;会典则一般以官署机构为纲,重点记述国家政令、官吏职掌,汇编有关事例。前者以类相从,后者以官统事。 二、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主要有哪几部指出其标古音的方法。 常见的字典、词典中标出古音的有以下几部,其标音方法如下所述; (1)《说文解字》。部分字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了读音。 (2)《康熙字典》。其释字体例是先列本音本义,再列别音别义。注音以罗列《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洪武正韵》等古代韵书中的反切为主,辅以直音。 (3)《中华大字典》。在注音上,它以《集韵》的反切为准,每音只加一个反切,《集韵》中没有的字,再用《广韵》或其他韵书中的反切。反切之后加注直音和平水韵韵目。 (4)《汉语大字典》。其中对每个字,依次注出了今音、中古音和上古音。如一字多音则分列。其中,今音用汉语拼音字母标注;中古音用《广韵》或《集韵》的反切标注,同时表明声、韵、调;上古音只标韵部,采用的是近人考订的古韵三十部。 (5)《王力古汉语字典》。注音中不仅标出了上古的韵部,同时标出了中古的韵部、声母和声调。 (6)《辞源》。其注音同时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标注今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出了中古的声调、韵部和声母。 (7)《汉语大词典》。单字的注音分为二段式:用汉语拼音字母注现代音,用《广韵》的反切标注中古音,同时标明声调、韵部和声母。凡产生于近代的字,一律依近代韵书、字书中的反切标音,只标明声调和韵部,不标声母。 (8)《中文大辞典》。注音先列反切,后列平水韵目,最后列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练习题(单选题二)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练习题(单选题二) 教师资格考试:欢迎来到教师资格网,中公教师考试网是中国教师第一门户网站,提供历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面试辅导、最新教师考试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考试信息,预祝广大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1.爬行动物不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都是卵生的,所以凡是卵生的动物都不是爬行动物。以下选项与题干推理形式相同的是( ) A.商品都是有使用价值的,貂皮大衣是有使用价值的,所以貂皮大衣是商品 B.考试不及格就会补考,补考的学生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所有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的人都曾经考试不及格 C.广东人不是香港人,香港人说粤语,因此所有说粤语的人都不是广东人 D.过度溺爱孩子会导致孩子经常哭闹,经常哭闹都有肠胃问题,所以孩子的肠胃问题可能是由于家长溺爱造成的 2.能直接证明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理论正确的是( ) A.伦琴发现放射现象 B.居里夫人发现镭 C.道尔顿的成就 D.林奈的成就 年的万隆会议,不仅取得了圆满成功,还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主要是因为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求同存异”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拥护社会主义的主张 4.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底蕴。隋朝时修筑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工程是( )

A.大运河 B.赵州桥 C.长城 D.故宫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该书将9353字分别归入540部 B.清代“说文四大家”及其作品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 C.《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汉代时就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D.我国古代传统的注音方法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 6.研究发现,人类利用婴儿和成人之间形态上的典型差异作为重要的行为线索。幼年的特征可以唤起成年人的慈爱和养育之心,许多动物的外形和行为具有人类婴儿的特征。人们被这样的动物所吸引,把它们培养成宠物。这一结论最适宜用来解释的现象是( ) A.某些对童年时代过分留恋的人会在穿衣打扮方面表现出明显幼稚化的倾向 B.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家庭后,老人们喜欢养宠物,寄托抚爱之情,打发寂寞时光 C.长期以来,迪斯尼的艺术家赋予温良可爱的卡通形象米老鼠越来越年轻化的外形 D.在生活方面被过度照顾的孩子,心理成长会受到一定影响,往往表现得比较脆弱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楚辞》的年代比《诗经》晚二三百年,地域上也相距较远,但这两部作品的用韵基本上是一致的 B.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自六朝以来常用的“叶音说”便受到了批判,此后再无人用改韵脚的方法来解决《诗经》中某些韵脚不和谐的问题了 C.双声指的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的韵母相同。因为语音系统的不同,上古的双声叠韵和现代的双声叠音并不是一致的 D.两个字的字形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古人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这种现象称为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考研专用习题系列: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课程习题集

文字学 古代汉语·音韵学课程习题集 训诂学 一、文字学部分 1、简述中国古代字典萌芽、成型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2、简述《说文解字》。 3、简述古代文字学理论研究概况。 4、简述金石学产生、发展的历史情况。 5、简述甲骨学初兴情况和初期著作。 6、熟记古代重要文字学著作的基本情况。 7、简述古代《说文》学历史。 8、试就原始社会晚期陶符能否看作汉字源头谈谈你的看法。 9、试就汉字应否改为拼音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10、任选一首唐诗、宋词作品,逐个指出各字的结构类型。 11、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不能纳入六书或三书的字,并分别归类列成字表。 12、针对象形只能是独体字的说法谈谈你的意见,并思考持这种主张的学者为什么会这样说。 13、从《古文字类编》中找出一些“多形”的形声字,并说明这样认定的理由。 14、简析形声字声旁兼表意现象的原因。 15、简析古人把假借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并列为六书之一的原因,并简略评价“四体二用”说。 16、试对三书说分析、评价。 17、查阅《古文字类编》和《简化字总表》,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形体简化的各种手段。 18、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分别举例说明汉字分化、合并的各种途径。 19、查出《简化字总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繁简字关系的例子,例为字表。 20、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词义引申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1、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因假借而形成的多音多义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2、查出《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有狭义同形字,并分别简略说明。 23、试举出教材以外若干同义换读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24、查出《异体字整理表》中所有古代不属于异体字关系的例子,列成字表。 25、查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所有古今字的例子,并简略说明。

七、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 《诗经》常见的韵例,韵脚,如韵、韵脚、韵部、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韵转、叶韵等等,《诗经》三十韵部的排列原则及各韵部之间的关系,先秦古 韵的三十部表。 【重点及难点】:韵和韵母、先秦古韵的三十部表、韵转 汉语诗歌从一开始就是有韵的。《诗经》属于古风,[1[1]]不讲究平仄对仗,句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诗经》305篇,除了《周颂》有8篇诗无韵以外,[2[2]]其余297篇篇篇有韵。要想了解诗歌的内容,必须要了解它是怎样用韵的。[3[3]]本节主要探讨《诗经》的韵例及其韵部。 一、基本概念 谈到韵例和韵部,首先就必须把韵和韵母分别开来。因为韵例和韵部都是韵的问题,而不是韵母的问题。 (一)韵母:指一个音节中声母以外的部分,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 韵头:指韵腹之前的高元音或半元音,因常介于声母和韵腹之间,故又称介音或介母。现代汉语的韵头有[i][u][y]三个,中古汉语的韵头只有[i][u]两个,[y]韵头直到在明代才开始出现。 韵腹:指韵母的主要元音。中古汉语的韵腹比现代汉语复杂,有些韵腹的差别很小,例如[a]与[ɑ]等。中古汉语的韵母比现代汉语多得多,韵腹复杂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韵尾:韵腹后面的收尾音叫做韵尾,包括母音韵尾和辅音韵尾(鼻辅音或口辅音)两类。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比现代汉语复杂,主要表现在辅音韵尾上。除了[n][?]外,还有[m][p][t][k]四个。 如liang中之iang为韵母,i为韵头,a为韵腹,ng为韵尾。 (二)韵:即韵母中的韵腹和韵尾。押韵时,有无韵头或韵头是否相同不论。如《氓》的“怨、岸、宴”等字,韵母分别为üan、an、ian,并不一样,但韵是相同的。又如《伐檀》中的檀tán、干gān、涟 lián、廛chán、貆huán、餐cān,韵头不同,也是可以互相押韵的。互相押韵的字多放在同样的位置上,这就构成了诗韵。 韵脚:汉语诗韵一般是放在句尾的,所以习惯上叫做韵脚。韵脚有实字脚和虚字脚两种。《诗经》里有些诗句以语气词或代词收尾,韵脚往往在代词或语气词的前面,称作虚字脚。这类虚字主要包括“之”“兮”“矣”“也”“止”“思”“忌”“只”“焉”“哉”“与”“乎而”“猗”“我”“女(汝)”等。 (三)韵部:即押韵字的归类。凡属同一韵部的字,其韵腹、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相同。中古时期的韵以声调为纲,不同声调的字不同韵。韵腹、韵尾、声调相同的字才同韵。[4[4]]在韵书里,把同韵的字(腹尾调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形成的也是一个韵部。 韵目:每一个韵部选一个字代表,这个代表字就是韵目(比如:东董送屋)。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古音学史研究概述 摘要:传统古音学自吴?3 ?创至今已历经千年,期间 音韵学名家辈出,使古音学理论一步步走向完善,本文特从上古音的古韵分部、声母系统、声调三个方面对上古音的研究历史做简单的梳理,整理出传统古音学研究的大致发展脉络。 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 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1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 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是通转说的 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 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 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 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m 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

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 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著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

常用字上古音表 WORD 整理版

附錄 常用字上古音表 說明 1.以現代讀音爲序,上古聲韻相同的字排列在一起,最後兩個字分別為上古聲母和韻部。 2.音系採用王力三十二聲母、三十韻部的體系。 3.多音字只收常見讀音。 4.本表共收録4560字。

ai 唉埃毐欸挨影之哀影微皚疑微藹靄影月礙疑之隘影鐸磑疑微愛僾薆曖影物艾疑月 an 安鞍鞌按案影元諳暗闇黯影侵岸疑元 ang 昂卬疑陽盎影陽 ao 坳影幽翱疑幽襖媼芺奧懊影覺傲疑宵 ba 巴笆芭豝把靶幫魚八幫質拔跋犮胈並月霸灞幫鐸罷並歌 bai 擘幫錫白並鐸佰百柏幫鐸捭幫支粺稗並支拜幫月敗並月 ban 頒幫文班斑扳般半絆搬幫元辦瓣伴拌並元 bang 邦幫東榜謗幫陽棒蚌並東傍並陽 bao 褒包苞胞勹枹寶保 堡褓鴇飽報幫幽 雹並覺 薄並鐸 抱菢鮑並幽 暴曝並藥 爆豹幫藥 bei 杯桮幫之 卑碑幫支 悲輩幫微 北背幫職 倍蓓並之 邶憊糒並職 悖誖並物 被並歌 貝狽幫月 ben 奔本幫文 笨並文 beng 崩繃幫蒸 迸幫耕 bi 逼偪皕皀幫職 鼻苾佖怭駜並質 鄙啚幫之 俾裨幫支 比妣秕匕沘幫脂 筆幫物 彼柀幫歌 愎並覺 碧幫鐸 婢髀並支 睥滂支 薜臂辟璧躄嬖壁幫錫 避並錫 庇狴梐幫脂 篦坒芘陛並脂 毖秘泌邲痹畀閉箅 必畢蹕篳幫質 弼並物 蔽鄨幫月 敝幣弊斃?並月 bian 編蝙牑扁遍徧幫真 鞭邊變幫元 砭貶幫談 辨辯辡卞汴弁便辮 並元 biao 彪髟幫幽 鑣標猋熛表幫宵 摽並宵 bie 鱉鼈幫月 蹩别並月 bin 賓濱瀕儐殯幫真 彬邠斌豳幫文 臏並真 bing 冰幫蒸 兵丙炳秉柄幫陽 并餅幫耕 病並竝並陽 bo 剥幫屋 波紴播跛簸幫歌 撥帗袚幫月 踣並職 襮駁駮幫藥 博搏伯幫鐸 泊亳薄帛並鐸 癹並月 勃渤孛並物 檗幫錫 bu 逋誧補布佈幫魚 卜幫屋 哺捕簿餔並魚 部瓿並之 不幫之 怖悑滂魚 步荹並鐸 cai

古汉语中可平仄之字――(平水韵)

古汉语中可平仄之字――(平水韵) 古汉语中可平仄之字――(平水韵) 文章说明: 古汉语中可平仄之字――(平水韵)―― 根据《辞源》、《康熙字典》整理 注: 1.以下某字,凡是以古音标注,作为补充的,皆出自《康熙字典》,因《辞源》中只有单一注音。 2.古音标注法中的“切”,是以前字的声母与后字的韵母相拼,例如:“填”字的古音标注:“徒年切,平,音田”,以“徒”的声母:t ,与“年”的韵母:ian ,相拼合,为平声,读音与“田”相同。 3.每个字略去广韵的反切、五声、韵部和声纽,如: 思⑴(sī平)息兹切,平,之韵,心; 思⑵(sì仄)相史切,去,志韵,心。 4.下面为平水韵中的可平可仄字,共计340字,恐有疏漏处,仅供大家参考。 上平:一东中衷空笼虹砻梦冻总侗种 中:

1.(zhōng平):名词:中间、中心、里面;形容词:不偏不倚、正; 2.(zhòng仄):动词:着(打中目标、或被打着)、中伤、通“仲”。 衷: 1.(zhōng平):名词:贴身内衣、内心、正中;形容词:正派、善、福; 2.(zhòng仄):恰当、适当;通“中”。 空: 1.(kōng平):名词:天空、佛教语;形容词:空虚、虚幻、广大;徒然;副词:仅; 2.(kǒng仄):名词:通“孔”――穴位、墓穴; 3.(kòng仄):名词:空暇,可乘之机;动词:穷尽、荡涤笼: 1.(lóng平)名词(平声):竹编之器、笼槛;动词:包举、笼罩; 2.(lǒng仄)名词:大的竹箱;动词:笼统、笼络。 虹: 1.(hóng平、jiàng仄)名词:彩虹、在词赋中比喻半圆形

建筑物为虹;动词:惑乱,通“讧”; 2.(hòng仄)动词:通“澒”,相连,如:虹洞。 砻:作为名词,可平可仄,为一磨具。 梦:作为形容词,为平;作为名词、动词,为仄 1.(méng平)形容词:不明、昏乱、最细的雨; 2.(mèng仄)名词:梦境、湖泽;动词:想像、作梦。冻:可平可仄,意义相同。 总: 1.(zǒng 仄) 动词:聚合、束禾汇成束、束发、结、系;副词(上声):一概;量词(平声):丝数,古丝八十根为“总”; 2.(zōng 平) 量词:丝数,古丝八十根为“总”; 3.(cōng 平) 名词:绢的一种; 4.(zòng 仄) 连词:通“纵”。即使、纵然。 侗: 1.(tong 可平可仄) 形容词:长大、直; 2.(tóng 仄) 名词:儿童,未成年人;形容词:幼稚无知; 3.(dòng 仄) 名词:少数民族名。 种:作为名词、动词为仄,作为形容词为平。 1.(zhǒng 仄)名词:种子、种类、种族; 2.(zhòng 仄) 动词(去声)栽种; 3.(【广韵】直弓切【集韵】【韵会】【正韵】持中切,音蟲。平)形容词:幼稚;名词:姓。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番汉对音和上古汉语 最常见的梵汉对音研究为例,人们似乎仅仅以字典上的经典梵文形式 为基础,却没有事先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各国的佛经翻译家,特 别是早期的翻译家,他们据以翻译的佛经原本真的是用经典梵语写成 的么?如果不是,那么我们的全部梵汉对音研究岂不是建立在了一个 完全虚无的基础上面?当然中国佛经梵汉对音的问题也许不那么严重。事实上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唐代僧人译经所据的原本大都是经典梵语的,(注:具体对音情况参看施向东《玄奘译著中的梵汉对音和唐初 中原方音》,《语言研究》1983年第1期。)所以我们在研究初唐以 后的梵汉对音时自然不妨以词的经典梵文形式为基础。不过一旦谈及 那以前几百年的汉代佛经译音,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了。巴利文律藏 中有一段话暗示了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曾屡经梵文学者征引,下面 是季羡林的译文:(注:季羡林:《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北京 大学学报》1957年第1期。这段文字在汉译“大藏经”里原有多种异译,分别见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译《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佛陀耶舍 共竺佛念等译《四分律》、弗若多罗共罗什译《十颂律》、义净译 《根本说一切有部pí@①奈耶杂事》、失译《pí@①尼母经》。) 这时有两个比丘,姓耶弥卢谛拘罗,是兄弟俩,原来生在婆罗门家中,声音良好,善于谈说。他们来到世尊那里,向世尊致过敬,坐到一旁去;坐下以后,两个比丘向世尊说:“大德!现在的比丘,不同姓, 不同名,不同门阀,不同家室,都来出家。他们用自己的方言俗语毁 坏了佛所说的话。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佛世尊呵责他们说:“你们这些傻瓜,怎么竟敢说:‘请允许我们用梵文表达佛语。’傻 瓜呀!这样既不能诱导不信佛的人信佛,也不能使信佛的人增强信仰,而只能助长不信佛的人,使已经信了的人改变信念。”呵责完了以后,又给他们说法,然后告诉比丘说:“比丘呀!不许用梵文表达佛语! 违者得突吉罗。” 从这段话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早期佛教是坚决反对使用梵语的, 这大概是因为梵语是当时盛行的婆罗门教的语言,佛教必须处处显示

唐韵正_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唐韵正》在古音学史上的地位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中卷帙最多的一部,同时也是他用功最勤的一部。后世学者一般将它看作是《诗本音》的详细注解。《唐韵正》中,顾炎武以广博、翔实的考证材料,科学的古韵研究方法,逐字考证了《唐韵》中字的古音,据今韵以求《唐韵》,离析《唐韵》以求周秦古韵,分古韵为十部。他的古韵研究及其成果,开有清一代古韵研究之先河,奠定了他清代古音学研究的开山祖师的地位。 一、离析《唐韵》以求古韵的方法奠定了古韵研究的基础 真正的古音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吴棫,《韵补》是他古韵研究的代表作。吴棫分古韵为九部,在古音研究上有创始之功。但由于他古韵研究过于讲求通和转,使得他的古韵分部过于粗疏,九部的概念也不明确,而且在个别字所在的韵部归类上往往出韵,不合先秦古音实际。后来郑庠著《古音辨》,分古韵为六部,较之吴棫,系统性增强,但仍然不免出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只是把后代韵书中的韵部简单的合并起来,“专能就《唐韵》求其合,不能析《唐韵》求其分”,①仅仅是对《唐韵》作简单的合并,没有认识到古今音发展演变过程中应该有分有合。后来明代的陈第著《毛诗古音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语音发展的时地观念,并对个别字的古音进行考证,方法上既有本证,又列旁证。但陈氏考证的范围仅限于个别字的考证,并未将个别字的考证概括起来进行系统的考察,所以没有对古韵进行系统的归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继承前代学者古音研究的成果与方法,明确提出就《唐韵》以求古音的科学论断,首创了研究古韵的离析之法。他认为古今韵有别,不能仅仅简单地采用归并《唐韵》韵部的方法,而是要进一步突破《唐韵》拘束,做到就《唐韵》而求其分。古韵研究本来就应该有分有合,合者分之,分者合之,这样才符合语音发展的实际,他将这一方法运用在《唐韵正》对古韵及其演变的考证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从《唐韵》出发,离析《唐韵》以求古韵,这是顾炎武在古韵研究上的前所未有的一大创举。他在自己的音韵学著作《音学五书》之一——《唐韵正》中,对《唐韵》的上平声四支韵、下平声九麻韵、十二庚韵、十八尤韵及其对应的上去声韵以及入声的屋沃觉药铎麦昔锡等八韵,逐字考证,然后进行离析,有的析①江有诰《音学十书》之《诗经韵读·凡例》第19页。

古汉语语音练习题

《古代汉语》考试题型及分值分布 一、填空(每空1分,10分,考察语音和注解的基本知识) 二、选择(每个1分,共20分,涉及面广,语音、古注、诗律、修辞、特殊读音) 三、语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许行》《非攻》《国殇》中特殊的语法现象) 四、简答题(中古声母、上古声母的重要结论,20分) 五、诗词格律(18分,平仄格式、对仗、拗救) 六、古注阅读理解(18分,熟悉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 七、对对子(每个2分,共4分) 古汉语语音练习题 【练习一】 一、填空题 1、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陈第》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 2、我国最早的一部韵书是三国魏人李登的《声类》。 3、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是隋朝陆法言的《切韵》。 4、《广韵》成书后,宋代又有两部韵书,一部叫《集韵》,另一部叫《礼部韵略》。 5、唐末守温和尚参照梵文,创制了能代表当时汉语声母系统的 30 字母。 6、中古入声韵有 -p 、 -d 、 -k 三种塞音韵尾,它们分别与阳声韵同部位的鼻音韵尾搭配,从而四声相承。 《广韵》是一部按韵编排的韵书,依平、上、去、入四声分卷,共五卷。其中平声卷 15 韵,7、 上声卷 15 韵,去声卷60韵,入声卷34韵,共206韵。 8、《广韵》的全称是《《大宋重修广韵》》。其中“广”的意思是“增广”。 9、音韵学上所说的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系统。 10、第一个离析《唐韵》建立上古韵部系统的是清代古韵学家顾炎武,他分古韵为 10 部。 11、在《广韵》平声字的反切中,被切字的阴平或阳平,取决于反切上字,切上字是阴平的,切出来的字是阴平;切上字是阳平的,切出来的字是阳平。

古代汉语音韵部分习题

音韵学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 ________部。 顾炎武,段玉裁,29 2.《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在《切韵》的基础上, 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陆法言,206,陈彭年 3.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 ________________。 精清从心邪,知徹澄娘 4、上古时代的韵部是根据__________的用韵和___________的用韵归纳出来的。《诗经》和《楚辞》 5、中古音以隋代的为代表。隋代陆法言的《切韵》 6、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流水对,借对 7、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平平仄仄仄平平 8、《楚辭·九歌·山鬼》“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中“被”的读 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遺”的读音是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pī/披加/wai/赠与,送给 9、《墨子·非攻上》“至攘人犬豕鶏豚者,其不義又甚入人園圃竊桃李”中“攘” 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甚”的意思是______ _。偷窃/超过 10、《老子》“天之道,其猶張弓與”中“其”的意思是________, “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張弓”的意思是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與”的意思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大概/就像/把弦安到弓上/句末语气词, 后作“欤” 11、《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者也”中“者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蓋”的意思是_ ________________。这个流派/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古音学

古音学 一、填空 ⒈宽式双声指:准双声、旁纽、准旁纽、邻纽。 ⒉宽式叠韵指:对转、旁转、通转、对旁转。 ⒊上古音三十二声母中的次清声母有:滂、透、昌、初、清、溪六个。 ⒋上谷三十韵部中的阴声韵有:之、支、鱼、侯、宵、幽、微、脂、歌九部。 ⒌上古舌音声母有:端、透、定、泥、来和章、昌、船、日、书、禅、喻。 ⒍上古三十韵部中以塞音【-k】收尾的韵有:职、锡、铎、屋、药、觉。 ⒎音韵学上根据韵尾来区分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⒏三十六字母大约反映了唐代末年宋代初年的声母系统。 ⒐上古全浊唇音声母是:並 ⒑上古全清舌面声母是:章、书。 ⒒上古牙音声母是:见、溪、群、疑。 ⒓从声母通变规律看,端母与庄母属:邻纽关系。 ⒔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旁纽关系。 ⒕准双声是指发音方法相同,而发音部位大致相同的几个声母。 ⒖发音部位大致相同,发音方法不同的几个声母,是准旁纽关系。 ⒗上古韵部收-k韵尾的是:职、锡、铎、屋、药、觉六个韵部。 ⒘上古韵部收双唇鼻音韵尾的是:侵、谈两个韵部。 ⒙与文、真、元三个阳声韵相对应的入声韵依次是:微、脂、歌。 ⒚考查上古韵部的转化,同类同直行相互转化为对转,旁转是指:同类同横行者相互转化⒛不同类直行者相互转化成为通转,旁转后又对转的称为旁对转。 二、名词解释 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中的一门学科,他研究的是我国各个时代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 古音学:它以先秦韵语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语音系统。 发音部位: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形成气流通道阻碍的部位。 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发音器官(喉头、口腔和鼻腔)构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方式。 五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七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清音: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清”是指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不带音。 浊:古人从发音方法上对声母进行分析,从隋唐时期起,就已经使用“清浊”的概念,所谓“浊”是指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带音。 韵母:一个音节除去声母以后,剩下的全部称作“韵母”。 韵部:韵母去掉韵头(如果有韵头的话)以后的部分。 联绵词:联绵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语音上最大的特点是两个音节结合起来共同表示一个意义,即具有双音节单语素的特点。 同源词:同源词指的是从一个语源派生出来的,在读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同或相通的一组词。“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 清:指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谐声:谐声偏旁是指形声字的声符,声符与形声字之间具有谐声关系,即声旁相同相近的关系。 三、判断 ⒈凡具有叠韵关系的两个字,都可视为音近。(×) ⒉所谓对转,就是在主要元音不变的情况下阴阳入三者的转化。(√) ⒊意义相关、声音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同源词,字形上不一定都有联系。(√) ⒋明代陈弟在其所著《毛诗古音考》中使用了“叶音”的方法来注明押韵字的读音。(×) ⒌清代语言学者对古音研究用力最勤,不但使音韵逐渐成熟,也把训诂的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⒍上古三十韵部主要是以《诗经》用韵为依据而整理出来的。(√)

古汉语复习

1.古代汉语包括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语言写成的作品,即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3.目前汉语字典的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号码检字法。 4.古人称别人的字以示尊敬,称自己的名以示谦卑。 5(官谥)是由官方或国家在士大夫死后根据他的生平业绩和品德所做出的评价而给予的称号。私谥是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 6.标点古文的错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错标点符号,另一类是点破句子。 7.提出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是清末的严复。 8.《十三经注疏》中的“毛传”指的是汉代毛亨的注解,“郑笺”指的是汉代郑玄的注解,而唐代的孔颖达等人的注解常常称作“正义/孔疏”。 9.历史散文有三种体裁: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 11、《诗经》毛传的“传”和郑笺的“笺”都有各自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12、宋代注解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13.《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被释词是(美人)。 15.“谁谓河广,曾不容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凌阳侯之氾滥兮,忽翱翔之焉薄”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代称)。 16.“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并提)。 17.“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夸张)。“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使用 的修辞手法是(互文)。 18.“秦时明月汉时关”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互文)。“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使用的修辞手法是(并提)。 1.“六书”是传统对造字方法的称谓。清人将它们用“四体二用”的分法把它们分成造字法和用字法两类,“六书”中引起争议最多是转注。 2.到了汉代分别有郑众、班固和许慎将“六书”重新解释为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4.一般说来,异体字的分歧主要有这几种情况:会意字和形声字的不同、或是形声字中的意符的不同、声符的不同、声符和意符都不相同,还有变换各种构件成分的位置。 5.“六书”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3、《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开创了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形体为主,作者是东汉的(许慎)。这部字典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 6.汉字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矛盾推动,即简化与繁化、循化与讹化。 7.汉字的形体演变,经过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几个重要阶段。在汉字演变过程中,(隶 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8.异体字即音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替换的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9.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到了1964年,编印了《简化字总表》,共收简化字2238个。到了1986年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总字数为2235个。 12、古书中的假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六书”上的假借;另一种是(本有其字的假借)。10.古今词义的异同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古今意义基本未变;二是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三是同中有异。如“绸”古为“缠绕”,今为一种面料。即为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