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及展望

【摘要】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的转折,为两岸经贸往来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四年来,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实现了“三通”并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使两岸经贸关系进入到制度化发展阶段。尽管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台湾岛内政治给两岸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和挑战,但两岸经贸往来仍然会朝着日益深化的方向发展。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关键词: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

一、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政治背景

2008年,两岸关系经历了历史性的转折。在2008年初台湾领导人选举中,陈水扁主导了“入联”与“返联”两项公民投票。如果民进党获胜,台湾“法理独立”会随时爆发,必将导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机。即使民进党败选,若两项公投过关,同样会影响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与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两岸关系处在了一个严峻的历史转折点上。然而,台湾民众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抛弃了不断制造两岸危机与限制两岸经贸往来的民进党,选择了在两岸关系问题上相对理性与务实的国民党,选择了马英九,而且让两项公投也没有过关。这是2008年两岸关系发生重大历史性转变的基本条件与背景。代表国民党当选的马英九,在选前与选后多次表示坚持“不统、不独、不武”的两岸政策,不断强调他不会搞“法理独立”,而且扬弃了民进党的“锁岛”政策,走向一条积极、务实开放的两岸政策,迎来了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新机遇。在岛内政局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下,大陆方面迅速调整对台政策与策略,不断释放善意,两岸高层互动随即展开,海峡两岸关系格局很快发生了积极变化,揭开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一页。

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在两岸相互默契下,实现了台湾“准执政党”国民党高层对大陆的访问与会谈,并在会谈中各自提出了打破两岸关系僵局、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双十六字方针”。12008年4月,时任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萧万长应邀出席在海南举办的博鳌论坛,并与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尽管萧万长是以民间身份参加,但他是台湾新当选的“准副领导人”,因此这次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个历史性的重要标志。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萧万长时提出“四个继续”,即“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续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推动两岸周末包机和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磋商,继续关心台湾同胞福祉并切实维持台湾同胞的正当权益,继续促进恢复两岸协商谈判”。萧万长则表示,“政策要开放,态度要务实,步伐要稳健,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才能走得顺,也才能为两岸人民创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为两岸关系开创互信、互谅、互助、互利的新时代”。2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十六字方针”是马英九准执政当局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半个月之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访问大陆。胡锦涛主席在会见连战时指出,当前台海

1杨开煌,《两岸政治接触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评论,2009年12月

2新华网《台记者热评"胡萧会" 主流媒体报道弥漫乐观气氛》

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tw/2008-04/14/content_7973797.htm

局势发生了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两岸双方应当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成为新形势下大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与主张。可以说,在新形势下,海峡两岸“双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成为海峡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彻底扭转了民进党时期错误的两岸关系定位与破坏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做法。马英九在发表的就职演说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与主张,强调在“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尽早恢复协商”,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台湾与大陆可以找到和平共荣之道”。3在两岸关系定位问题上,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则首次明确提出了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强调两岸不是“两个中国”,“海峡两岸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彻底否定了李登辉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及陈水扁两岸“一边一国”的两岸关系定位。4马英九的这种两岸关系定位既是依台湾有关法律对两岸关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种维持现状的表现,更是一种善意的表达,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另一种表述。在这样的两岸思维下,马英九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两岸经贸开放政策举措,大幅放宽台商对大陆投资限制,规划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及实现直接、双向通航与通邮,为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

二、马英九时期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状况

1. 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适应两岸和平形势发展的需要,方便两岸同胞,改善两岸关系,提升两岸经济,促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与中国的和平统一”5,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主张。从此实现两岸“三通”就成为大陆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发展的基本主张。

台湾与大陆双边贸易,在198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微不足道,几乎全部都是透过香港转口为主。自1980年代初期起,一方面由于大陆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及经济改革,另一方面也由于海峡两岸紧张对峙的政治关系日趋缓和,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贸易规模也因此不断扩大,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戒严令”,并且开放台湾人民回大陆探亲,从此之后,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观光旅游,学术交流,经商投资等活动如火如茶地展开。通邮通商基本上已经成型,也代表着两岸三通除了通航还没有完成而已。由于两岸机场并未实行常态化的互通直航,虽然在实行上有相应替代方式如:不通邮但通信、不通航但通船、不通商但通贸以及项目的包机直航之权宜措施,但却一直无法实现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双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节日包机”,海上通航是间接的,通邮是间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资是单向的。

然而,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三通”获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协会与海基会的首次复谈,达成《海峡两岸周末包机会谈纪要》,让两岸通航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接着11月初两会在台北达成四项经贸合作协议,尤其是《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的签署,让海峡两岸

3马英九,520就职演说讲稿,2008年5月20日。

4台湾《联合报》,2008年9月4日。

5郭武平,《两岸关系现况与展望》,展望与探索月刊,第7卷第l期,2009年l月,第30页。

基本上实现了直接通邮与通航,也就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直接通商,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与直接通邮启动。2009年,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正式启动和两岸正式开通空运定期航班为标志,两岸同胞期盼30年之久的直接、双向"三通"全面实现。

2008年至今,随着“三通”的实现,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间接中转"变"直接通航",两岸往来更加便利。直接通航的实现大大降低了相关成本,使两岸同胞切实享受了方便和实惠。目前,海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72个和13个港口。据大陆方面统计,2009年至今,海上直航货运量达2.06亿万吨,客运量达526万人次。空运方面,大陆和台湾分别开放了41个和9个直航航点,空运航班已达每周558班。

二是通邮种类日益增多,两岸联络更加便利。2008年以来,两岸开办了直接平常和挂号函件、小包、包裹、特快专递、邮政汇兑等业务,为两岸同胞互通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三是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单向"通商变为"双向"。据大陆方面统计, 2009年6月至今,已有126家大陆企业赴台设立了公司或代表机构,投资金额达3.16亿美元,涵盖批发零售、物流、通讯、餐饮、塑胶制品、旅游、金融等多个行业。其中如中远集团、中钢集团、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全聚德等大陆知名大企业都已入岛,这些企业不仅带进了资金,还促进了岛内就业,据台方统计,赴台投资的大陆企业雇佣岛内员工已达5000多人。

四是赴台旅游逐年增长,台湾民众享受实惠。2008年7月,大陆居民实现赴台旅游以来,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放赴台湾团队游业务。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也于2011年6月正式启动,两岸分两批次共开放大陆9个试点城市。据台方统计,截至2012年6月底,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总人数达466万人次,为台湾带来2022亿新台币(约430亿人民币)的收益。大陆成为台湾第一大客源市场。

据海关统计,从2008年12月“三通”开放至2012年10月,两岸进出口总额为5542.7亿美元。其中,大陆自台进口额为4384亿美元;对台出口额为1158.7亿美元;大陆对台湾逆差3225.3亿美元。据统计,2012年1至10月,大陆共批准台资项目1768个,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3亿美元。截至2012年10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商投资项目8.7万个,台商实际投资金额565.3亿美元。陆资赴台投资方面,截至2012年10月,共有133家大陆企业在台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投资金额达7.22亿美元。6

2.签署了《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开启了两岸经贸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马英九多次表示,在他任内不会与大陆谈敏感问题,而是强调两岸关系的恢复和发展将从经济议题着手,他希望达成的几个目标分别是与大陆签订经济合作协议、两岸和平协议和争取国际空间”7。其中以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署,成为改善两岸经贸关系的重要指标。

2008年6月,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恢复协商,并相继签署16项协议。特别是2010年6月两岸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简称框架

6以上数据整理自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

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lajm/lajm/

7林谷芳,《两岸之茧:台湾面对大陆如何心理解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2005年,第159页。

协议),是继两岸实现直接、双向“三通”之后,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经济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两岸经济关系从此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ECFA签署后,两岸领导人、两岸同胞、乃至国际社会都给予了积极评价。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份为民谋利、互利双赢、影响深远的好协议,符合两岸同胞共同利益,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8

ECFA协议实施至今,两岸经贸往来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飞跃,为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具体来讲,框架协议实施后的两岸经贸关系有如下几个特点:增长速度快。据大陆方面统计,2011年早期收获大陆对台降税产品,一般贸易项下自台进口增长30%,高于同口径下大陆整体进口增幅7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大陆自日本、美国、欧盟的进口增幅。2012年1月1日以来,货物贸易早期收获实行了第二阶段降税,双方有94.5%以上的早期收获产品实现了零关税。2012年上半年,大陆进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的货物39.1亿美元,增长98%,税款优惠 15.4亿人民币(2011年全年税款优惠为7.8亿人民币),增长 3.3倍。

利用率更高。据大陆方面统计,在货物贸易领域,2011年早期收获大陆对台降税产品,一般贸易项下自台进口81.2亿美元,其中享受关税优惠的货物41.2亿美元,利用率达50.7%。2012年上半年,大陆进口享受ECFA关税优惠的货物39.1亿美元,利用率高达84%。在服务贸易领域,台湾服务提供者依据早期收获进入大陆的利用率达91%,大陆服务提供者依据早收进入台湾的利用率也达到78%。

覆盖范围全。截至2012年6月底,在货物贸易领域,台方签发ECFA原产地证书超过6.7万份,产品涵盖化工、机械、塑料制品、冶金、纺织、矿产、电子汽车、仪器仪表、医疗、农产品等10个行业,受惠的除少数大企业外,还涉及很多中小企业。据大陆方面统计,在服务贸易领域,非金融领域有135家台湾企业获准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金融领域惠及19家台湾金融机构。另有8家台湾会计师事务所获得有效期1年的"临时执业许可证"。8部台湾影片进入大陆,其中6部已公映。9

2011年1月,在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搭建了经贸领域的制度化沟通平台。“经合会”的全称是“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是依据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而成立的执行与磋商机构,监督并评估ECFA的执行,并解释该协议的规定,通报重要经贸信息等,因此被视为大陆与台湾深化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迄今为止,经合会已经召开了三次例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经合会成立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争端解决、产业合作、海关合作6个工作小组,启动了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争端解决协议的商谈并使之进展顺利,总结和评估了ECFA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成效,有效推动了两岸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等双方关注的重点经贸议题。

3.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困难与阻力

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合则两利,通则双赢。但基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台湾岛内复杂的政治局势,两岸经贸交流仍存在诸多问题与阻力。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胡锦涛总书记称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是为民谋利、互利双赢、影响深远的好协议》,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aarticle/subject/ecfa/subjectjj/201007/20100707019434.html

9以上数据整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台港澳司网站:

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jingmaotongji/jingmaotongji.html

首先,就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历史来说,两岸经贸往来因为政治因素的影响大起大落,而且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虽然自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贸易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但这种高增长是在大波动中实现的。1979-1986年,发展最快的1980年(贸易增长率达到303.9%)与最糟糕的1982年(负增长39.4%)相比,起伏幅度达到343.3%。1987-1995年间,发展最快的1993年(增长率达到94.26%)与最慢的1995年(只增长9.49%)相比,波幅达到84.77%。1996-2003年间,发展最快的2002年(增长率达到38.1%)与最慢的1998年(增长3.3%)相比,波幅达34.8%。10这种大起大落说明,两岸经贸关系一直以来受政治关系变化的影响。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这种脆弱性有所减弱,但台湾岛内复杂的政治局势仍然为两岸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些不稳定因素。经过三年多的休整与积聚,2008年下台的民进党在岛内政坛正重新活跃,且已经拥有足以颠覆国民党在岛内执政地位的能量与实力。就在其于8月刚公布的“十年政纲”两岸部分内容中,仍继续顽固地否认两岸之间存在“九二共识”。而“九二共识”正是3年多来两岸建立和平发展关系,展开对话协商并加强合作关系的基石,民进党的立场已经严重威胁到两岸关系,包括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未来发展的前景,这也是两岸合作进程在2011年下半年后明显放慢的背景因素。面对岛内无法确定的政治因素,不仅陆资企业明显放慢了入岛投资的步伐,两岸ECFA后续协商也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变数。

其次,两岸经贸关系存在不对称与不平衡,限制其健康发展。由于台湾当局坚持对中国大陆采取限制性经贸政策,致使两岸经贸呈现出不对称性和不平衡性。贸易上,台湾当局实行“管进不管出”政策。直到1988年,台湾当局才首度开放中国大陆产品进口。此后,随着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台湾当局逐渐扩大开放中国大陆产品的进口项目,但速度相当缓慢。到1995年开放的进口项目为2698项,开放比率只有28.7%。加入WTO后,台湾对开放中国大陆产品进口有较明显的进展。2001年,开放项目增加至5,888项,开放比率增长56.9%。2004年4月,开放项目增加到8,521项和77.5%。但与其它地区开放进口比率达98%以上相比,台湾对中国大陆的开放仍保留较大余地。11而反观中国大陆市场已对台湾商品实行全面开放。台湾当局的作法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台湾市场与部分企业利益,但从台湾整体及长远利益看,则损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不利于岛内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同时直接导致两岸贸易严重失衡。投资上,陆资入岛至今非但未出现高潮,反而出现衰退之势。虽然台湾当局于2011年3月初宣布了开放第二波陆资赴台清单,包括制造业25项、服务业8项及公共建设9项,但10项制造业属有条件开放,限定陆资只能参股投资岛内现有事业,且不得对该投资事业具有控制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半导体与面板两大两岸最为关注的行业。根据台湾当局的统计数据,2011年前9个月,陆资对台投资分别为80项与3507万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尽管项目增长了27%,但金额却大幅下降了近60%。12这反映出虽然台湾当局已经开放陆资入台有两年半时间,但陆资的试探与开拓期尚未结束,两岸双向交流的渠道尚未真正畅通起来。

再次,两岸贸易未能实现加快增长的预期。2011年台湾其他外销市场发展相对

10黄梅波,《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89页。

11王建民,《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不对称性分析及思考》,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chinese/zhuanti/13lagxyth/659835.htm.

12中国台湾网:《两岸经贸关系回顾与展望:为未来前进蓄能量》,

https://www.docsj.com/doc/4a7733952.html,/jm/jrtj/201112/t20111227_2227551_1.htm

较快,特别是东盟市场增长最为明显,填补了欧洲及日本市场萎缩的份额,而台湾对大陆及香港出口的增长率甚至低于其对美国出口的增长率,台湾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依赖度甚至低于去年。这一方面固然是因为ECFA早收清单虽然今年元旦已经生效,但只有14%的早收计划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延迟了协议效益;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两岸贸易尚存在一些结构性的问题,两岸经济合作有必要向更深的层次推进。政策上,两岸积极推动与协商的两岸投资保护协定因种种原因,未能赶在第七次两岸两会领导人会谈前协商完成并顺利签署。虽然两会也公布了协商的阶段性成果,但未能如两岸各界所愿尽快签署,显示出两岸围绕着ECFA后续协商中遇到了一些尚待克服的难点。反观台湾与日本投资保护协定赶在两岸前签署完成,两岸经济制度的差异性已经开始成为两岸加快经济合作步伐的重要障碍。

此外,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还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因素的挑战。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超出预期,欧洲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以超乎预计的速度与程度快速扩大。不仅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政府首脑相继变换,风暴也开始冲击法国等欧盟主要国家,美国经济也在政府的庞大债务压力下显得疲弱不振。在此背景下,2011年两岸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大陆仅能勉强维持9%以上的增速,而台湾“保五”的发展目标已告破灭,大陆台商经营状况难以脱困,使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失去了主要的依托与驱动力,造成发展速度不如预期。

三、关于两岸经贸关系未来的展望

两岸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首先,愈演愈烈的欧债危机使发达经济体经济相继陷入低迷甚至衰退,同时也使新兴经济体增长也开始放缓,带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总体态势难有改变。这在给两岸贸易需求造成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两岸紧密合作、共渡难关的需求更加强烈。其次,大陆《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扩大内需、自主创新,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加强服务业发展,对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是重要机遇。台湾方面提出"黄金十年"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两岸经济转型升级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着力点与合作空间。

面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革和两岸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我们应把握机遇,锐意进取,努力推动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经济合作制度化、经济往来自由化,逐步建立两岸经济合作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两岸各界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总体看来,在ECFA的推动下,两岸经贸合作将呈现下列趋势:

第一,两岸的进出口贸易进一步扩大。根据ECFA协定,双方将在不超过2年的时间内分三步对期收获产品实行零关税,即第一年关税将从15%降至10%,第二年降至5%,第三年降至零关税。据台湾有关部门计算ECFA将使台湾地区每年获得10亿美元的关税优惠。大陆此次对台湾地区降低关税的产品都是台商对大陆出口的主要产品,约占大陆自台进口总额的16%,而台湾地区对大陆降税的产品也达到了台湾地区自大陆进口总额的10%。台湾地区与大陆的进出口贸易中,约有60%为加工贸易,而以大陆市场为最终市场的一般贸易比重偏低,关税的减少加之大陆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将使台商对大陆的一般贸易有所增加,使

两岸进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

第二,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全面展开。近年来台资企业在大陆生产经营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均出现了上涨,使很多企业面临生产困境,ECFA将缓和台商企业的成本压力。一个年销售额达16亿元人民币,原材料成本占10亿元的台资企业为例,如果关税降1%,就将节省1000万,占公司利润的1/6。在大陆投资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且很大部分为加工贸易企业,税收的优惠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关税的优惠可以成为很多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ECFA扩大了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放,既可以使台资企业在大陆的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也将使台商拓展大陆内需市场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从而使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一步增加。

第三,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继续增加。ECFA不单单是大陆市场对台湾地区的开放,台湾地区也扩大了对大陆的开放,尤其是服务领域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提供更多契机。而更为重要的是,ECFA等于是为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建立了制度性保障,这也是未来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持续增加的根本所在。台湾经济主管部门发布的统计资料显示,大陆企业赴台湾投资的前三大领域依次为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光学制品制造业,占投资总额的44.84%;信息和通讯传播业,占投资总额的36.72%;批发和零售业,占投资总额的10.11%。此次ECFA 台湾地区对大陆开放的服务业领域,也是大陆企业较为感兴趣的行业,未来如果两岸能进一步签订《投资保护协定》,台湾地区对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出台具体的配套措施,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将形成稳步发展的格局。

中国大陆经济是台湾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是台湾商品的巨大市场,是台湾投资者的加工厂。总之,中国大陆是台湾经济发展的机遇。台湾的经济离不开大陆,大陆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也需要台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