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高考志愿填报最佳方案-少走弯路一步到位

高考志愿填报最佳方案-少走弯路一步到位

最新高考志愿填报必备

六大看点

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接踵而来的是各省新的报名人数、新的招考政策的公布,面对这些数据和政策,考生家长应该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或判断,对今年的形势进行分析,做出自己的决策呢?现以几个省市区为例,为考生、家长梳理一下志愿填报应该关注的六大看点。

1 看人数

高考报名人数变化分析

2 看政策

今年招考方式是否改变

一般各省市的高考报名人数会在12月份公布,同学们应对自己所在省市区的报名人数进行充分了解,以重庆市为例,

大家可以从表里看出重庆市考生保持一个持续缓慢增长的状态,重庆是全国考区中为数不多的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的地区,这与重庆作为直辖市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口聚合效力有很大的关系。

而以江苏省为例,大家又可以做出相反的结论:江苏省高考的报名人数在持

续下降,每年减少人数在2~3万。这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录取率提高、出国热、复读生减少等因素综合产生的结果。

有了对本省参加高考学生基数的把握,同学们大概可以对2014年的竞争程度有个基本的预判。

每个省的招考方式都不一样,有的省市每年都趋于稳定,有的省市则一年一变,有的实行志愿大平行,有的实行传统志愿方式,有的则一本大平行,二本传统志愿的混合平行方式,还有不少省市会公布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奥赛取消、高考加分瘦身,势必让这些有学科特长的孩子转入对一流大学的高考竞争和自主招生的竞争,对这部分考生的去向,我们是可以有预见或有新的规划。家长一定要留心关注各省市招生办的官方网站,并对政策进行解读和思考,清楚不同录取方式的应对策略。

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允许持有蓝印户口的外籍高三生参加天津高考,蓝印考生人数从2 800人增加了8 000人,到了今年,持蓝印户口的考生绝对会超过天津总考生数的20%。有数据表明:蓝印考生平均分大约510分,天津本地考生是480分,这些新增的蓝印户口考生势必会对天津本地的考生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不及时了解这些信息,还参照去年的分数段位来填报志愿,会带来很大数据误差,导致志愿失误。

3 看计划一本院校扩招的启示

各省市整体的招生计划是必须了解的重要环节,再以重庆市为例:

重庆招生计划:在渝招生普通高校1519所,比去年增加153所,增幅

11-20%;各类招生计划150777名,比去年同口径增加7574名,增幅5.3%。

录取人数:各类各批次共录取197857人,比去年增加14637人,增幅7.99%。

本科录取96462人,比去年增加7502人,增幅8.43%;录取率41.07%,比去年增长2.47%。

所有标记的地方,考生以及家长都可以替换为本省市的最新数据,哪些批次高校招生增加了,哪些批次高校招生减少了?从而对未来的录取趋势有整体的了解。

虽说重庆高考人数在增加,但是招生计划和实际录取人数也在增加,且录取增加比例要远大高考人数增加比例,因此重庆考生被名校录取的机会也在增加。

天津则是报考人数持续减少的省市,与之对应,一批A外阜计划减招5%,211大学减招7%。减少计划较多的院校有: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

增加计划的院校有:燕山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江苏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

以往在一本B类招生的天津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调整到一本A类招生,理科216人,文科128人。

通过对天津的数据分析,在参加高考人数和招生计划共同降低,考上大学并不难,但想进入一流大学,竞争压力则加大。

4 看自招最好的一次加分增效机会

在前面的政策中也提到,2014年教育部规定部分加分要取消,或者加分的份额要下降。自主招生无疑是最好的一次加分增效的机会。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来说,自主招生不一定只把眼光盯着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我们还可以把眼光锁定北约、华约、卓越和学院路联盟中其他的院校以及别的单独招生的自主

招生院校,从而为自己的高考加个保险,自主招生考试特别适合平时成绩起伏比较大的同学。

5 看志愿踢好临门一脚

关于志愿填报,我将之归结为一个基础,三个要素,一个基础就是高考分数,三个要素就是学校、专业和地区。

作为高三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分数数据资料的整理,我的孩子位于什么分数位置,处于这个位置的考生往年被录取到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而这些学校的招生计划和分数线是否稳定,会不会存在大小年?孩子在这些地区能不能适应生活和学习。以下信息,我认为考生家长必须掌握:

1.权威的数据——10个意向学校的招生计划、录取最高最低平均分、专业分数线;

2.科学的理念——数据转换为排名,弄清楚自己孩子平时月考排名、模拟考试排名,去年大概这个排名段的学生会录取到什么学校、什么专业;

3.全面的信息——大学和专业信息,了解至少10所高校的全面信息,包括学校的校风,是否有行业背景,哪些是王牌专业,哪些专业有深造的机会、就业如何?

4.科学的规划——自招和未来发展,根据孩子自己的特质、意愿和专长,进行亲子沟通,是否愿意投入自主招生的准备?是否有意向接受国外的教育?今后想从事体制内的工作还是体制外的工作?规划好未来的发展之路。

6 看选择

选择中外合作办学、港台高校

最后,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宽裕的家庭,选择中外合作办学和港澳高校也是一

条升学的路径,12所香港高校和6所澳门大学中,除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招生分数比较高外,还有几所港澳校在二本线上仍有机会录取,尤其是有研究生规划的同学,以港澳高校为跳板,考入世界名校的几率比较大。

另外有四所国家认可,纳入高考体系招生的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提前面试合格,年学费10万元),宁波诺丁汉大学(年学费8万元)、西交利物浦大学(年学费6.6万元)、香港浸会大学一北师大联合国际学院(年学费6万元),都可以实现在国内上大学,接受国外教育。

志愿填报中的“十要”

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高考志愿填报几天就能搞定。情况真的是这样吗?以本科为例,考生一般需要填报一本、二本、三本,每一批次至少要考虑五所院校,加上留有一定的备选院校,这样就可能有15~20所。考生和家长需要对这些高校有个大致的了解,需要把各所院校的招生章程的内容加以解读,吃透、读懂、弄通,需要掌握这些院校前几年的最低录取分数线(简称校线),并测算出当年大致的校线等。高考志愿要做到填得好、报得巧,没有几个月的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因此,考生和家长一定要重视高考志愿填报,早作准备,不要等到考试完了以后再抓,那样很可能就来不及了。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涉世未深,而自己经验丰富,对于高考志愿填报也当仁不让。其实,这是很不合适的。首先,考生大多已经十七八岁,他们的人生观、世

界观正在逐步形成,他们对社会尤其是对自己想上什么学校及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其次,高考志愿填报的目的是上大学读书,而这个书是由考生去读,如果考生不认可、不感兴趣,是不利于考生学有所成的。所以,在志愿填报这个事关孩子理想与前途的事情上,应该以考生为主,家长只起参谋、辅助的作用,绝不能越位,更不可包办代替。

高考志愿填报是关系到考生命运和前途的终身大事,可现实中有些考生和家长跟着感觉走,仅凭想当然、靠道听途说来完成志愿填报。那应该怎样选择院校呢?首先,要了解院校的“前世今生”,全面、客观地了解院校各方面的情况。其次,要从院校的内涵上去识别大学,如:院校的办学历史、发展过程是属于本科一批还是本科二批招生?是否属于“985工程”“211工程”的院校?学校的强势学科、特色专业和课程有哪些?是否有重点学科?师资力量如何?总体就业率怎样?保送研究生或考研录取的比例如何?文理科的均衡情况怎样?因为文理均衡可以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全面发展;重点学科是职能部门对学科的认可度;院士、长江学者、教授的水平和数量是大学整体实力的重要指标;就业率高、就业层次和就业地域这些将直接关系到考生未来的去向。

我国的高考招生录取制度历来是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可是,有些考生认为自己平时成绩或高考考分较高,就放出豪言或暗自打算非某名牌大学不上。如果说这仅仅是他学习上的追求目标,那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依然如此,那就不可取了。要使高考志愿填报成功,要把握两个竞争实力,做到恰如其分。第一个是由考生平时学习情况、高考考分情况、思想品德情况、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情况、其他情况等组成的自身竞争实力。无论哪个要素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考生的整体竞争实力。第二个是院校的竞争实力。这

虽然不是院校的综合排名,但是以综合排名为基础,最终就会反映到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上。其核心是在掌握院校3~5年的录取分数线的基础上,再准确判断并预测院校当年的录取分数线。

常常看到有的考生在偌大的志愿填报表上,只报了一所或两所院校。我国的现行招生政策是,前一批次的落榜一般不会影响后一批次的录取,院校录取到哪个批次就依据哪个批次所填报的志愿。提前批次录取的最大好处是增加一次录取机会,但不利因素是提前批次招生的院校不太多,招生专业的选择范围较窄,在大城市的高校不多,重点院校较少。考生一定要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分析透彻了再填报。对于本科第一、二、三批次的考生,尤其是第一批次的考生,一定要知道“不报白不报,报了不白报”的招生录取规则。对于后续批次志愿,如果你不报,就浪费一次或几次可能被录取的机会。

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事情,切不可人云亦云,别人报什么你也报什么。大家都向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的重点院校,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你要选择这些地方的院校,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竞争实力来。自身竞争力很强的考生,当然可以选择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和强势专业,但这毕竟只是每年考生中很少的一部分。其他考生则应将报考目光投向欠发达地区的名牌院校或普通高校,在志愿填报中更加注重院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水平。

现在是信息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非常多,这是好事。但是,如果你不会利用,好事就可能会变成坏事。对于高考志愿填报的信息,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几种:对于政策信息,不论国家的、当地的还是高校的政策,一般不需要辨真伪,只要好好研究、读通、弄懂就行;对于学校和专业信息,关键在于既了解静态的历史

数据,又把握动态的现实变化;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信息,需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尤其要学会综合分析,切不可偏听偏信。

许多考生和家长名校情结很重,他们大多愿意“分尽其用,用在选校上”。对这种填报志愿不留余地的做法,本人并不认同。高考志愿填报最关键、最核心、最重要的,是所报志愿尤其是第一志愿能否调档,能否录取。因为重点名校的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一般都在100%,所以要一填即中。如果你冒险拔高,不留余地,就会导致风险很大。反之,如果将所选择的院校适当下降一个档次,还可将所选择的专业适当上升一个档次。这样一来,不仅留有余地,降低了风险,还可以选择比较合适的专业。

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切不可跟着感觉走,而应该跟着招生章程走。因为高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院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考生应该依据高校的招生章程来填报自己的高考志愿。如何跟着招生章程走呢?最好是用高校的招生章程来指导自己的高考志愿填报(即指导性填报),如达不到高标准也应做到低要求(即把关性填报)。

高考志愿填报需要抓住关键、根本、重要的方面,但是也不要忽略一些细节。有时候因为忽略一些细节,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比如,有的考生和家长看招生计划时,很重视招多少人,却往往忽略看学费是多少,结果虽然被录取了,却因交不起昂贵的学费而不能上学;网上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的人把设置的密码忘了,造成许多麻烦,甚至严重影响志愿填报;有的人把院校的代码和专业的代码混淆了,把这所院校和那所院校的代码混淆了,这很有可能导致上线落选、高分低录,甚至高分不录。这些细小的事情,对高考志愿填报的影响都非常大,所以考生和

家长千万不能忽视。

谨记四大因素

业在志愿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关系着考生四年的大学经历,更与考生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关系。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三学子们,既无暇又不知道如何去了解一个专业。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考生就要深入了解该专业的方方面面,如专业培养、专业内容、专业就业等方面。

一、成绩与专业:是“≈”,不是“=”

每年高考录取结束后,高校会将分省、分专业录取的分数公布于众,以备下届考生填报志愿参考。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录取分数,有些考生就将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这种对应能联系起来吗?此外,高分考生是不是一定要去所选大学的优势专业,这样才能一分都不浪费?

专业的录取分数高,一方面与该专业受关注程度高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专业,另一方面也与开设院校的专业实力强有关。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专业录取分数的高低与专业的优劣联系起来。比如,当下财经类专业在各所院校录取分数都较高,但某些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力却一般。

由于目前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采取考后知分填报志愿,因此考生和家长现在选择专业时,有一些较为功利的心态,其中就包括高分一定要选学校的优势专业这种倾向。但实际上,选择专业更应该参考自身是否适合某专业,对某

专业是否感兴趣,是否有学习某专业的能力等因素。要不然,就算进入某高校的优势专业,但考生一点兴趣都没有,或者学不好,那就得不偿失了。而且,大学的优势专业一般录取分数较高,如果不是拥有绝对的高分,在学校分专业录取时有级差的情况下,有可能冲不进优势专业,甚至连后续的志愿专业都选不上。

客观地讲,录取分数只代表一些专业的优劣。录取分数高,可能是学校相对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层次高的专业。但并不绝对,比如长安大学的道路与机场工程材料、交通信息等专业学科实力很强,因为考生对这些专业了解较少,导致录取分数在全校专业排行中处于中下游位置。

“高分考生选优势专业,才是一分不浪费。”这个说法很流行,也是很多考生和家长潜意识挑大学、选专业的方法。在分数决定志愿的模式下,这种方法更为经济实用,但是高考志愿填报和录取每年都会出现诸多不确定性,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考生应当详细了解报考规则和录取方式,视野更加开阔,着眼一分得失则更容易失误。

现在存在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如果考生被录取时,自己的分数刚好达到所报考学校的优势专业,就觉得不浪费。而如果自己的分数超过所录取专业分数线较多,就觉得亏了。尤其现在大部分省份都实行“平行志愿、知分报考”的政策,这种现象就更加严重了,也直接导致高校录取学生的分数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趋势,录取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对于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不利的。所以,选择学校、选择专业还是应以兴趣为首要原则。

二、专业与就业:并非直线距离

对某个行业感兴趣,是不是一定要去该行业对口的专业学习,才能获得进入该行业就业的机会?许多媒体以“适合男生/女生就读的专业”来介绍专业,是

不是有些专业只适合男生,而有些专业只适合女生?

当然,专业对口,进入某行业的机会要大一些,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首先,一个行业所需要的人才有多种,比如专业类人才、管理类人才、财经类人才,那么不是本行业对应的专业,也有机会进入该行业。其次,从就业看,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再次,选择专业的前提是适合自己,如果对某行业感兴趣,但不具备学习所对口专业的能力,有可能会导致学习跟不上,专业素质不高。

对专业是否适合男生或女生读这个问题,要从就读和就业两个方面来看。从就读来看,其实大部分专业适合男生,同样也适合女生就读,甚至传统观念中人们认为不适合女生就读的工科专业,也有女生的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现象。但从就业情况来看,有一些单位在招聘时,会更青睐男生,用人单位的选择、倾向性导致人们作出该专业不适合女生的判断。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是为某些岗位量身培养,明确标明只招收男生,比如国防生。还有一些专业就业环境比较艰苦,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也只招男生,比如采矿工程等。

当下绝大多数企事业单位都按照专业岗位招聘,原则上都要求专业对口。从这个角度讲,专业是进入职业、行业的起点,非对口专业进入相应职位的机会较少。因此,很多考生会认为只有读某专业,才能进某行业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

从专业设置角度讲,有少量专业是有性别取向的。比如地矿油与野外工程类特殊专业,不太适合女生,而护理等专业则多只招女生。目前,对专业设置和就业推荐方面强调男女平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原来限定性别的专业已经逐步变更为“性别慎报”的建议。考虑到未来就业等情况,还是建议考生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理性选择。

三、理性选择新兴专业

专业的设置与国家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息息相关,因此,随着新行业的发展,大学会适时开设一些新兴专业。但是对于新兴专业,考生既对其充满了兴趣,对其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又担心新兴专业对口的行业不能顺利发展,毕业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对于新兴专业,考生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新增专业,由于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一般来说,一所学校新增一个专业,都应该有相关的办学基础。换句话说,这一新增专业是在以前办学基础上调整、发展而来。因此,判断专业的办学实力,可以分析这所学校与之相近的专业或者专业类。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有时马上就会成为“热门”专业,录取分数很高,而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录取分数却比较低。

在选择中,对于有的学校新增的专业,考生和家长还可以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来进行判断。如果新增的专业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对应,那么其专业实力就相对较强,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如果新增的专业是学校为了拓宽学科面而新尝试设立的专业,那么由于专业发展缺乏历史积淀,考生报考时就要多关注学校发展这一专业的举措,以及这一专业所对应的社会需求变化趋势。

对于新增的专业,有些考生和家长会担心如果该行业发展不起来,那么就读这些新专业会不会不利于就业?的确,一个行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就读新增的专业,毕业时这个行业还未成熟,那么学习该专业的人才更有发展空间。就算该行业一度搁浅,但基础学科与相近专业却较为接近。如西安交通大学2011年新增设的新能源工程和物联网工程专业,与能源动力、

通信、计算机等专业在主体学科和学习内容上较为接近,毕业后也可到需要这些专业的行业工作。总之,考生和家长还是应对新专业持乐观的态度,比如电子商务专业所对应的电子商务这一行业在该专业开设时发展并不乐观,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电子商务发展得特别好。

四、转专业:把握第二次机会

为了让更多的考生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读,许多大学允许学生入校后转专业,但转专业的要求却较为苛刻。转专业是不是只是一个美好却不真实的愿望?考生成功转专业的可能性大不大?

应该说,进入大学后转专业的机会还是有的。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学生转专业有三种途径:其一是入学后,如果想转入或转出建筑学、工业设计、软件工程专业,可直接向学院报名申请。其二是在大一的第二学期,按10%转入转出的比例,学分成绩不低于70分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如果一个专业只能转出10名学生,但有15名学生拟转专业,则会选择15名学生中成绩位于前十的学生。其三是针对一些成绩未达到转专业的标准,但有特殊因素的学生,比如对专业完全没兴趣,也学不好,在其他专业有特长等,可以转专业,但这一类控制得较紧。

转专业是对高考专业录取模式的一个有益补充,比较人性化。但期待二次换专业完全放开,在制度层面、管理层面都存在一定困难,做到“谁举手给谁换”还并不现实。所以,各高校转、换专业管理办法都有条条框框加以限定,目的在于激励,让品学兼优的学生有满足转、换专业愿望的机会。很多大学的转专业比例多在5%左右,希望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要放松学业。

目前确实很多大学都有入学后转专业的政策,但是实际上,真正能够利用这

类政策成功转专业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学校的转专业政策都有着极为严格的条件,一般也会有一定比例的限制,而这个比例往往也都很小,所以在选择专业之初,就要慎重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当然,如果被录取到不理想的专业,也并不等于判了“死刑”。很多高校也都有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位可供选择,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实行大类招生,弱化专业间差距。很多高校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也是以“重基础、宽口径”为原则。所以,大部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区别不大,通过自学相关课程,也可以弥补专业间的差距。

志愿填报要“三看三比三挂钩”

高考志愿,简单来说是选择大学和专业,实质上也是考生对自己未来人生的定位与规划。志愿的重要性勿需强调,考生和家长都很明白,但志愿的复杂性却往往被考生和家长忽略,导致在短短几天的志愿填报时间里忙得不可开交。作为一名高中老师,没有什么比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进入一所满意的大学更值得自豪,但往往我们也会听到一些学生未进入理想大学和专业的消息。近些年,笔者也开始熟悉、了解志愿,希望能在学生迷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如何将自己的分数与院校、专业组合起来,笔者建议:

三看三比三挂钩。

一、看一看自己的高考成绩分数段位置,比一比自己的实力与兴趣,再

与招生院校近三年的招生情况挂钩

考生填报志愿要出于对今后职业生涯设计、少走人生弯路的考虑来选择院校和专业。首先看一看自己成绩在全省(区、市)考生中处于什么位置,并将近三年在此分数段招生的院校按照省内一省外、京津沪一沿海、东中西部各选出5-10所院校,然后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兴趣,分别把各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排序。

平行志愿一般都可填报多个院校志愿,一般前两所院校的填报,都带有“冲”的性质,可能上、也有可能不上,但这些院校,一般是考生求学意愿很强烈的院校,可以试一试。如果被录取,就算是不太满意的专业,也有可能在入校后转专业。在属于“稳”“保”性质的后续院校志愿里,自己的成绩进档无疑具有一定的优势,这时就要看所选院校开设的专业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这些专业的实力如何,专业的培养内涵有哪些,以自己的专业兴趣来安排专业的顺序。

当然,这里的基本前提一定不能忽略,即平行志愿的A、B、C、D、E 五所院校之间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合理的级差分。

如果是梯度志愿,由于第一志愿特别重要,因此考生需要做出“优选大学”,还是“优选专业”的抉择。如果是优选大学,那么就要将自己的分差(高考成绩——当年省控线)与目标院校近几年的分差进行对比,确保有一定的分数优势才选择;如果是优选专业,那么就主要看专业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特别是某些学科优势明显的院校,调档线不高,但相关专业录取分数较高。确保好第一志愿后,后续志愿院校主要看目标院校近三年是否录取过二志愿及后续志愿的情

况,如果从未录取二志愿及后续志愿考生,填报了被录取的几率也很小。

二、看一看高校招生规则,比一比自己是否有受限情况,再与填报院校的方向进行挂钩

要想被高校顺利录取,要经过层层选择,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高校招生规则——《招生章程》。《招生章程》中“录取规则”部分明确了高校当年的调档比例,一般在100%~120%,平行志愿的比例有的院校控制在105%之内;规定了分专业录取规则,有的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有的按专业志愿顺利进行,前后专业志愿之间设有分数差;此外,还对考生的语种、单科成绩、体检要求等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当一名考生的档案投入高校后,将经过录取规则层层检测,全部合格后才会被录取。因此在志愿填报时,要逐条分析高校招生规则,比一比自己有没有受限的情况,再来进行选择。

三、看一看各院校、专业的介绍,比一比不同院校之间的特质,再将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兴趣与录取分数挂钩

考生在填报志愿前,都要了解大学、专业的设置情况,再根据自己的成绩缩小选择的范围。在选择具体院校、专业时,首先要看一看院校和专业的介绍,详尽了解各个方面。

可以了解大学的历史沿革,从历史沿革往往能发现学校的特色与优势学科;了解大学的学科构成,从学科、专业设置看学校人才培养,如西南财经大学立足本校特色,除了普通专业外,还创新了金融学双语试验班、法学与英语双学位班、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等;可以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找寻

不同院校同一专业的培养特色,如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以微生物学、发酵工程、食品酶学与酶工程、生物反应工程、食品生物技术进展、生物分离技术等为主干课程,而江南大学该专业还设有酿酒科学与工程方向,培养在酿酒科学与工程领域内从事教学、科学研究与开发、生产管理、检验、产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人才。

在了解了院校和专业之间的差异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比如某专业的就业领域是否为自己有意愿从事的、主要课程是否有学习难度等,再将自己的成绩与该院校、专业的录取分数挂勾来进行选择。

教你十招报志愿

高考填报志愿就跟我们考大学一样,其实是有很多技巧的,大家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会变得轻松一点。这里我们冒昧地给大家介绍十个填报志愿的时候应该关注的技巧。

“圈定”学校需度身定制

高考志愿填报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填报志愿时,考生能够比较理性地对照自我条件和实力进行量体裁衣、度身定制也是十分必要的。对已经“圈定”的学校,除了要了解它的地理位置、师资状况、课程设置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之外,还要知道学校在所在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数和招生专业,搜集近年来目标学校在当地录取的最低分、平均分、专业录取分以及实际录取人数等数据。掌握了这些基

础信息之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平时学习成绩、统考分数、实考发挥情况等,大致推断出自己在本校、区(县)、省(市)考生中的排名,在实力相当的基础上考虑学校。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在某个省(市、区)投放的招生计划、招生专业都有一定的延续性,每年的变化不会很大。考生如果基本“锁定”了报考的学校,可以参考近三年来该校某些专业在该省的录取分数线高出相应批次省控线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有把握报考。

拉开志愿“梯度”

所谓志愿“梯度”,是指在同一批次的学校,由于多种因素,录取分数高低不同而形成的差异。志愿梯度还包括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被称为“专业梯度”。对于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来说,因为更加突出了高考分数的作用,考生落榜的风险减少了,但几个志愿之间要按照“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梯度进行综合考虑。对于实行非平行志愿的考生,院校梯度就更加重要了。第一志愿最为关键,要将自己的分数与相应层次的院校相对应,判断风险高低,不能盲目攀高;后续志愿的填报应注意与第一志愿拉开梯度,仔细研究相关院校招生章程中对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的相关规定,选择最有把握的学校。拉开“梯度”的目的,在于同样的分数应该如何填写院校和专业志愿,使得考生被自己所中意的院校和专业的录取机会达到最大化。当然,考生向往的大学、城市、专业以及兴趣爱好等这些有关自身的问题,在填报志愿之前应该首先明确。

二志愿与“调剂”不可忽视

目前重点高校第一志愿的录取比例占到被录取考生的90%以上,一般院校第

一志愿的录取比例也占到被录取考生的80%以上。除了在招生章程中明确公布招收第二志愿考生的部分热门院校外,建议考生不要把热门院校作为第二志愿,因为这类院校第一志愿的考生生源十分充足,一般不会录取第二志愿考生。录取的时候,在志愿表上选择“不服从调剂”往往也是导致落榜的原因之一。对此,特别提醒考生,选择“服从调剂”可以增加录取的机会,降低因第一志愿落空带来的风险,这对考分竞争优势不明显的考生应该是有利的。

选择志愿离不开信息搜集

有这样一项调查:目前在大学里只有20%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满意,剩余的80%的学生中表示出不同程度的不满,绝大部分与考生填报志愿没有作好充分的准备有关。高考志愿填报也是一场“战役”,只有提前作好各方面的信息储备,临战时才能胸有成竹。报得好,实际上间接地给高考成绩加了分。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从考生和家长提出的问题来看,他们对高校的招生信息知之甚少,直到填报志愿时才临时“抱佛脚”。其实,基本的知识内容和招生信息等,在学校的本科招生网页上都有详细介绍,如果平时留心注意,就会有所了解。

慎重填报第一志愿

“第一志愿是考生挑选高校意愿时最具倾向的表达,是高校录取考生的首要依据。”第一志愿有两个层次:一是每一录取批次有一个选择院校的第一志愿,二是每个院校的专业选择中有一个第一志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的高校第一志愿录取率甚至高达100%。知名度高的学校,一般竞争较激烈,报考的学生要有承担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妥善选择。对于学习成绩优良的同学来说,要破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在填报时避免过分保守。固然第一志愿十分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第二、三志愿就可以轻视和马虎。

多种渠道了解高招信息

高招信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校招生信息,另一部分是教育部和省级招办制定的招生政策,主要是通过媒体、网站、咨询电话、纸质印刷品、现场咨询会等渠道向考生和家长公布。招生章程要公示学校的办学类型、专业培养对入学外语语种的要求、录取规则、学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等,都可以从中了解。因此,招生章程是了解高校的一种重要渠道。同时,为了便于考生和家长了解情况,有些高校印制的招生简章中,汇集了本校的招生计划、往年录取分数、学校整体情况以及各院系各专业介绍、入学后的教学培养举措、就业率等,内容十分详细。

了解课程设置

高校中很多专业名称非常新颖,比如金融工程、生物信息技术与管理、微电子、环境工程等。很多学生看着专业的名字“时髦”就盲目报考,其实,考生和家长应该多了解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同时也要考虑本人的志趣和爱好。

考查师资力量

在面对一些较“偏”和“专”的新专业时,不要忘记考查一下院校师资力量、行业背景、培养目标等综合因素,这与考生将来的就业有密切关系。

分析就业的前景

事实上,热门与冷门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冷门与热门也会出现交替。因此,考生报考专业时应考虑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结合自己的意向和兴趣,关注该专业的发展前景,作出综合判断。

权衡与院校关系

有个别院校开设新专业,与学校的传统专业优势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工科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