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4卷)2008年第5期 Journa l o f Y uxi No r ma l Unive rsit y Vo.l24No.5May.200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汤金丽

(玉溪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云南玉溪653100)

[关键词]绿色壁垒;绿色农业;农业标准化

[摘 要]绿色壁垒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带来重大冲击,农业改革迫在眉睫。绿色农业在解决出

口、国内农业矛盾方面有较大的潜力,作为一种新尝试,需要政府大力支持来实现。

[作者简介]汤金丽,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506(2008)05-0028-04

一、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业出口的不良影响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口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健康,制定一系列苛刻的、高于国际公认或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标准,限制或制止外国商品的进口,从而达到贸易保护目的而设置的贸易壁垒。

近年来,我国农业出口的传统产品蚕丝、茶叶、棉麻、高附加值的水产品、肉类、水果、蔬菜、花卉、干果等在国际市场上因价格低廉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绿色壁垒的阻碍,使这一传统优势受挫,使我国农产品及以农产品为基础原料的工业出口市场大大缩小,出口贸易增加速度放缓,经济效益遭遇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美国、日本、欧盟、韩国和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对其出口约占全国出口的80%),绝大多数是WTO 贸易与环境委员会 成员,绿色壁垒日趋强化。欧盟委员会曾于1996年8月1日做出决定,由于我国禽肉类农产品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及有害微生物超标,全面禁止中国禽肉向欧盟出口。2001年,浙江舟山等地因部分剥虾工人为防治手指发炎而涂抹氯霉素药膏,导致出口欧盟的冻虾被检出氯霉素残留,引发欧盟决议,进行销毁的风波,并全面禁止我国的动物性源食品进口,致使我国10多亿美元的农产品无法进入欧盟市场。中国向日本出口的大米被要求检验的项目,自1994年56项增至1995年的64项,1998年为104项,蔬菜产品也和日本政府发生了多次贸易摩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02年以来,山东花生出口屡次受到日本丁酰肼检查并威胁超标批次一旦超过5%将被全面禁止进口。尽管我国已采取相关措施,2004年上半年,山东花生仍有20多批次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 据有关人士预测:21世纪,我国出口产品在绿色壁垒方面的项目和数量将大大超过国外对华反倾销的规模。

汤金丽: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在严峻的事实面前,中国农业不得不选择绿色农业道路。

二、中国农业对待绿色壁垒的态度及发展模式创新

目前,在绿色壁垒环境警示下,国内对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走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绿色食品协会组织专家进行的研究中,绿色农业被界定为: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设备和先进管理经验,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第一,适应市场需求,避免绿色壁垒给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使绿色食品在消费市场倍受青睐,但也使它成为绿色壁垒的主要作用对象,选择绿色农业进行绿色生产,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必然。事实上,正是绿色消费运动促成了绿色壁垒。在国外,84%的荷兰人、89%的美国人和90%的德国人在购买物品时都会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有机产品市场在不断发展,供不应求,基本靠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在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具有渴望和认可有机农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上海已经形成20%左右的高消费层,具备消费有机农产品的经济实力。据2001年的有关报道,全球有机产品市场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几年内将达到1000亿美元,中国绿色食品的出口额约3亿美元,仅占全部农产品出口的2%。可以说,世界的有机化潮流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因为我国具有生产有机食品的良好条件。

第二,国内产品冲破绿色壁垒成功出口的示范效应的启示。青岛海尔集团生产的无氟冰箱率先获得欧盟绿色标志后,迅速占领欧美市场; 小鸭牌 洗衣机1996年获得欧盟 CE 认证后,年订货贸易由1995年的5万美元猛增到1650万美元。农业如能取得绿色认证,对我国农产品及与农产品相关的产品出口来说,无疑是个福音。因为农产品本身在自然生长过程中的光、水、土壤等都有较高的 绿色成分 ,加上农业一开始就成为全球绿色浪潮的先锋,已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第三,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现实需要。农业走绿色道路不仅是适应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也是中国农业现状的必然选择。我国资源特别是农业资源禀赋不足,仅水资源来说,危机日益严重。一方面,工业和城镇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水资源污染不断扩大,目前全国59%的城镇用水、70%的河流被污染。其次,作为农业发展的屏障的森林资源,其覆盖率为13.9%,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0%;人均耕地1.8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人口增长和城市建设占用使耕地锐减。农业资源的现状决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走内涵发展与集约经营的道路。内涵只能从农产品质量上下工夫,集约经营要依靠农业科技,处于市场需要的变化,农业走绿色道路是必然选择。

三、绿色农业模式应用的积极意义

我国农业内部存在的如耕地减少与剩余劳动力的矛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矛盾、农用科技与旧的生产方式的矛盾,多年来一直制约着我国农业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绿色壁垒的消极作用,使农产品的销售市场缩小,并因此导致农民收入减少、就业困难、农用科技转化难、农业积累缓慢,加剧了国内农业矛盾。绿色农业的发展可在相当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理顺关系,促进经济增长。

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 农产品是需求弹性系数比较小的商品,但却是无法替代的需求商品。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所消费的农产品的环保标准较为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77%的美国人表示,商品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94%的意大利人在购买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在欧洲市场上, 40%的人喜欢购买绿色商品,贴有绿色标志的商品更受青睐;82%的德国消费者和67%的荷兰消费者在超市购买时,会考虑环保问题;日本以绿色为选择标准,罐装水和纯净的氧气成为抢手货 ,中国农业有着较大的市场准入空间,市场的大小取决于中国农业取得绿色通行证的快慢。有着多年的农产品出口操作实务经验的积累,中国农业越早取得绿色通行证,越有利于外贸利益的增加,从而带动农业的发展。

降低农产品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产值 农产品的价格是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分析,有机农产品的成本比常规农产品减少20%。 我国农产品由于生产技术落后,流通渠道不畅,在质量、外观、包装等方面与目前国际产品有较大差距,单位价值较低。农业生产地区发展不平衡,西北、西南气候恶劣、单价低、农民收入低。特别是国内农产品价格,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降再降,严重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市场前景和消费者需求高档化、环保化,势必给农产品带来较高的价格利益,这种利益随着产品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而增加。绿色农业发展的科技推动因素,必将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目前估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有1.5~1.8亿属隐性失业(附着在土地上,却没有劳动机会的农业人员),是农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加重农业单位劳动量所要供养的负担。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普遍低,实现就业再转移比较困难,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终只能靠农业本身来消化,这种消化较其它可能渠道是最为经济的。在农业中消化,减少了大部分人员地区间的流动,节约住房、交通等投入,技术培训成本低,而且可以避免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带来严重的城市问题。绿色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系统工程,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吸纳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中国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由劳动者报酬、家庭经营、财产性、转移性4部分收入组成,其变化趋势是: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当前农民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随着乡镇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乡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更多的农民从事第三产业生产,加快农村家庭经济的增长,截至2006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基本占农民收入的一半。 绿色农业的规划投产,改良旧的种植模式,农业生产、加工、科研、销售一条龙,促进农业生产区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劳动报酬率,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是,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绿色农业的环保特征,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方面有着重大意义。农业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农业环境的改良可加快社会环境的改善。农业的绿色理念具有需求拉动效应,需求链的效应,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国内内需不足,而且可以改变农产品的质量和结构,实现内涵发展。绿色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的消费方向、观念也可发生变化,从而保护了生态环境。此外,还可通过生物技术、农业科技、环保技术在农业方面的推广使用,进一步改善农业环境,提高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四、绿色农业模式面临的困难及其社会支撑体系建设

绿色农业模式面临的难题 绿色农业由于自身性质和农业本身积累低,有着一些不利因素,解决不好,将使绿色农业进退两难。这些因素表现在:绿色农业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投资回收期长,受自然因素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古广胜.论农业标准化与绿色农业[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7,(7):29-30.

王晓昌.王俊杰.现代农业发展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2007,(7):71.

汤金丽:绿色壁垒环境下中国农业发展道路探析

影响大,风险较高;绿色农业面临的农业基础设施(交通、水利、电力)较差,有待改善;绿色农业的投资、环保技术高,配备设施要求严格,易造成成品成本上升,不利于国际竞争;绿色农业所需资金得不到保证;产品出口缺乏有利的法律保护和国际承诺。这些因素靠农业自身的积累来解决,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全社会来关注共同予以支持解决。

社会支撑体系建设 第一,建立农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不单纯是价格的竞争,本质上是质量的竞争,关键在于科技、安全和各种环保指标的竞争。我国农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等劣势抵消了。建立农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标准,其实质是实现农业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是提高绿色农产品质量的技术保障,但我国质量控制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要通过制定农业产业政策,确立绿色农业的主导地位,制定相关的国内产品质量标准,尽量与市场标准接触,使绿色农业有一个高起点;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要参照国际法规,构建中国的技术性贸易保护体系。第二,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和应用。科技进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农业的科技创新包括整个生产过程,大面积、高层次的创新来自于国家科技体系的分配,创新的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是科技推广的任务,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关键在于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第三,提供资金保障调节银行信贷资金,建立 绿色 借贷资金,以国家拨款与农业信贷为主,提供绿色农业必须的资金;同时,承诺一定优惠条件,吸引投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用水利、土壤改良,增加农村交通、能源、电网、通讯、市场、信息等基础设施投入,间接减少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第四,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生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消费者是农产品生产和营销链条的最终环节。从消费着手反过来看生产、看市场、看营销,是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因此,倡导 绿色消费 可唤醒国民绿色意识,促进绿色生产。第五,积极参与国际谈判,就绿色壁垒提出我国立场和政策主张,争取到有利的市场准入。

总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绿色农业是一条出路,在前进的路上切忌 拥挤 ,绿色农业应该有节、有序地进行,以点带面,根本解决国内、国外矛盾,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A St udy o f Ch i na s'A gri cu lture D eve l op m ent Pat h

U nder t he Present C i rcu m stances o f G reen Barrier

TANG Ji-li

(G eog raphy D ep t.,Y ux iN or m a lU n i ve rsity,Yux,i Y unnan653100)

K ey W ords:G reen Barr i e r;green agr i culture;agr i cultural standa rdiza ti on

Abstrac t:G rea t difficu lti es i n exporta tion o f agr i cultura l products be i ng brought about by green barriers call for i m m ed i a te re for m s i n our ag ricu lture.G reen agr i culture as a new attempt has full po tential i n increasi ng export and i n so l v ing var i ous do m esti c i s s ues but f aces m any prob l em s and so needs s ubstantial suppo rt from the govern m ent.

收稿日期:2008年3月31日

农村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对策

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农村环境污染是个被严重忽略的领域。据全国政协在2006年的调查,多年来,我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全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其中超过60%是由于非自然因素导致的饮源水质不达标;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的环保设施几乎为零。还有资料显示,农村人口中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上升。近年,农村环境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全国约近一半的农村环境发生恶化(黄季焜和刘莹,2010)。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正确认识中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采取措施缓解农村污染问题,在中国有极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1、农村环境污染源分类 有人将中国的农村环境污染大致人为三类:生活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和工业污染。实际上,农村的环境污染情况比这要复杂得多。从污染源来看,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农村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城市向农村转移的生活及固体废弃物。 (2)农业种植污染源:主要包括化肥、农药的挥发产生的大气污染及其残留物对土壤和水质的污染,农用地膜、温室大棚等塑料制品产生的白色污染。 (3)农产品养殖污染源:主要包括畜禽、水产养殖业在生产中的畜禽粪便和排放的污水。

(4)工业污染源:主要来自乡镇企业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三高)”加工业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等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三废)。 (5)农林废弃物污染:主要包括直接焚烧、随意丢弃或排放的农作物秸秆、蔬菜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 (6)建筑业污染源:主要包括随意堆放和倾倒的建筑或拆迁后产生的难处理的废弃物。 (7)矿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矿物开采和加工过程中泄漏入河湖水系以及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 以上环境污染源类型,在新农村建设中,前四种污染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表现得最突出和最广泛。同时,在矿产开采和加工地区,由于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中环保措施不足而引起的重金属污染也呈现出日益严重的趋势。 2、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从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几类。 (1)水污染。 水污染是农村居民面临的最大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据调查,中国有接近一半(占总调查村数的46.1%)的农村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源污染,且有约63%的受污染村落的水源污染面积在80%以上(唐丽霞和左停,2008);在1990-2010年的农村环境突发事件统计中,水污染事件达到69%,占据各类污染首位(王庆霞等,2012)。我国有88%的患病人群和33%的死亡人数都和饮用水和生活用水受污染有直接关系,仅对我国一个乡镇造成的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浅谈中西方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中国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影响 2010级中文三班武晨鹏(2010011404) 当我们放眼任何一个国家或是文明时,首先进入眼帘的就是他们的地理环境。因此,对地理环境的研究对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本论文从地理环境入手,比较中西方古国文化的不同发展经历,对两者形成现如今的政治、经济、科学、思想原因作出简要地分析。并希望能以此为加强两方对彼此观念冲突方面的互相理解与包容做出贡献。 1.文化与地貌综述 中国大陆的地理概况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总面积的66%,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近海地区在东部与南部,南北长约5500公里,东西宽约5200公里。而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却最先从内陆的黄河流域产生。由于中国内地距海洋距离较远,故中国人文文化应该是以黄河、长江所组成的两河流域牧耕经济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黄河流域文化为代表。 西方文化与地理环境概况欧洲大陆基本呈现南宽北窄的梯形,半岛和岛屿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陆地与海湾犬牙交错,加上欧洲面积本不大,这就使欧洲各地到海洋距离都不远,欧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过700公里,东欧距海最远处也只有约1600公里左右。因此,欧洲人文文化应该是海洋性经济与内陆经济相互参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欧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腊文化。 对比对象经过对上述概况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对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黄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区人民历经千年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沉淀,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同时,文化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内容构成的,本文主要对经济、政治、思想、科技艺术、精神几方面进行探讨,以得出我的结论。 2.地理环境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的农业经济众所周知,中国的古代经济的基础就是农业经济,可见,中国的地理环境十分适宜农业的发展。也由于农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国人流传有一句古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可见农业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实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黄河流域的半坡人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发展形成了成熟的稻谷培育技术。农业的发展需要几个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丰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阳光。 土壤中国的农业经济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经济,重要的农耕带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围。因为我国河流分布众多,拥有许多由河流冲击沉淀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较松软还地势平坦,十分有利于开展大规模农业。 水源中国农业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为中国地区的降雨量也是十分丰富的。 根据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的叙述,有所谓15英寸等雨线的概念,在等雨线的东南,我国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适合发展农业。美国学者罗兹·莫菲著《亚洲史》,则有所谓季风亚洲的概念,我国与亚洲其他部分之间多有高山阻隔。夏季,远离海洋的亚欧大陆中央区会迅速升温形成热空气团,热空气上升,周围海洋饱含水蒸气的较冷空气涌入,到达陆地上空,特别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时,被迫上升的湿气团迅速冷却、凝结形成降雨。 光照与温度光照不只代表阳光还代表了温度。中国基本处在北温带,而且大部分在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拥有充足且适度的阳光和温度,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不利于其他经济模式的因素中国形成一个自然封闭的地理环境,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存在古人无法克服的地理障碍。 东北方向为大、小兴安岭、外兴安岭以及严寒的西伯利亚;正北方向为蒙古高原及严寒的西伯利亚;西北方向,通过河西走廊,可进入新疆,但将面临沙漠与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们也很难翻越;东方和南方则是大海,以古人的技术条件,尚不具备在风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浅谈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

摘要 本文阐述了发展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以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全局的重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都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当前,发展我国农牧业的途径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落脚点就在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无经济结构,让广大群众共同享受改革的成果。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摆到很高的位置,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务之急。 1、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财政政策无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农民,帮助农民生产而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比如免征农业税、国家给予相关补贴等等。在农业保险还刚刚起步的浙江,农民的收入还是没有得到实质性的保障。 1.2农业生产率低下,产品附加值较低 我国的农业产品附加值不高,基本都是以初级产品形式出现。加入WTO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容易受到一系列贸易壁垒限制。虽然说近几年来,国家一次次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但是在加入到国际竞争中后,产品的价格需要由国际市场来调节。外国低成本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将对我国农产品构成很大威胁,农民的收益将面临极大挑战。 1.3农村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 农村想发展,但是没有钱。笔者在新仓没有看见建设银行,这说明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步向中心城市收缩,而这种收缩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贷款。国有银行贷款审批制度过于集中,制约了基层行贷款发放的灵活性和时效性,也不适应县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信贷需要急、期限短、频率高、数额小、风险大的特点。政府的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力度不够,而向村里集资建设又会加重农民负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1.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民收入这几年保持增长,其主要是靠非农业收入来维持的。而非农业收入,除了一部分是在地方企业务工外,大部分都是农民进入大中型城市大工所得。然而近年来,由于城市工作岗位趋于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环境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当前,我国正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 很多问题,农村环境正在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正在面临着严峻的形式,环境保护已 经成为当务之急,根据党的十七大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提出农村改革发展六大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农村生态环境 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文介绍了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分 析在农村建设中应遵守的保护境的原则,并提出解决农村环保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 一·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存在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它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成败。农村局势的稳定和如何搞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实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关系到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二·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存在问题现状。 1、化肥污染:据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约有70%逸失于环境中, 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 流进入河、湖、库、塘污染了水体,造成了水体富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 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些致癌物质,对人、动 物都是威胁。二是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三是化肥中重金属、 无机盐等有害成分,由于长期施用对农用环境造成影响,影响了植物品质。四是化 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氮素化肥浅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氮的逸失,进 入大气,造成污染。二氧化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也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增强温室效应,另外还会造成植物营养失衡,如植物徒长而造成病虫大发生,引起 污染。 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1983年以前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 占总量的53%,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 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 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 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同时害虫对农药产生了抗药性,使农药施用量越来越大, 加重了农业环境污染,使其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大多数农药以喷雾剂的形式喷洒于 农作物上,只有10%黏附于作物上,而大部分喷洒于空气中,并通过皮肤和眼睛粘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复习旧课: 2、商品谷物农业 典型地区:东北地区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 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

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4、畜牧业 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 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 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浅论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现状、缺陷及其完善 【摘要】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必要尽快修改和完善现有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关键词】农业环境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缺陷 【正文】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三农”问题则是制约我国全面奔小康的瓶颈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农业投入产出经济效益低下,我国农业表现出明显的弱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难以解决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为提高单亩产量,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有害物质在农产品上的残留和工农产品废弃物对环境及农产品的污染,从根本上危害我们的生存和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我国90%的草地已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中度退化以上的草地面积已占半数。随着生态环境恶化,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耕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我国2000年人均耕地为0.101hm2,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且耕地利用程度较高,目前垦植率已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1998年,因非农业建设占地、农业结构调整和灾害损毁共减少耕地57.1万hm2.同时,我国耕地土壤质量呈现退化趋势,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严重退化。另外,受酸雨的影响,土壤酸化过程加剧。 3. 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主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乡镇工业的“三废”排放。近十几年来,农业本身生产过程的非点源污染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突出表现在化肥的流失对地面水、土壤、大气的污染和在食物中的残留。 (二)农业污染对农产品、人身健康、国民经济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1.对我国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1/5,而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及畜禽粪便的管理不利造成的农业污染,致使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对我国的水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 2.土壤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及污水灌溉等多种原因,一方面,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另一方面,土壤受到重金属、无机盐、有机物和病原体等物质的污染且情况严重。虽然,对于农药和有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 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 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

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在古中国,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以北温带为主的气候温暖湿润,水源丰富雨热同季。那时的黄土高原还是一片森林。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下农业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这里也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最初摇篮。现代的很多考古文献和考古发现证实:夏商周等远古文明的中心地区就是今天省的中部和北部、省南部、省的关中盆地、省的西南部和省的西部,其实这也是当时自然环境最优越的地区。中国远古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从西部高原吹过来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土地的养分每年都能得到补充,而不用每年撂荒另寻他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得到了保证,农业发达,各种农耕器具出现的也很早。那么,中原地区出现先进的农耕文明就不足为奇了。中华文化发生的经济、人口、地理基础都已经具备了。从此以后,中国的先民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劳作,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最初雏形。。在工业文明出现以前,哪个国家的农业经济最为发达,哪个国家的就实力强大。在中国这样的地理位置的支持下,中国的农业文明一直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一直占据着遥遥领先的地位。 二、自然地理环境使中国文化得以发展和延续 随着农业的发展,中华民族已经不能满足于中原地区的土地了。中国历朝历代都鼓励垦荒和屯田,以扩大农业生产,使国力强盛,稳定统治。大量的移民向外扩散,所到的地方也自然就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农耕经济是一种能够可以长期持续发展的经济,它不像商业经济那样充满风险和征服、被征服。虽然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但是在农耕经济的支持下,中国文化一直在向前发展从周边和外部来看,中国的地理环境有力保证了中国文化的延续。在疆域的东边是太平洋,南边是南海,西边有青藏高原阻隔。这样就整个把中国包围起来。天然的地理环境的屏障使得这一区域很少受到外族的侵扰,这就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保证。这时只有北部没有任何保障,坦露在北部游牧民族的面前,对整个文明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上看确实是这样,在古代各种交通都不发达的情况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真题再现 2017全国卷ⅢT36.日光温室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6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2015课标Ⅰ,36.卤虫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 来源。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 (5)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4分) 三、知识建构

该部分设问多为开放式命题,赞同或不赞同皆可。赞同多就经济、社会条件和意义阐述,不赞同多就环境影响阐述。 四、对点训练 情境:固原胡麻

最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高一地理组 一、大纲解读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分类 2.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和主要的区位因素 3.利用材料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4.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5.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条件 6.多以区域图的形式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及特点。 7.根据每年一号文件的相关惠农政策,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区域农业的发展特点8.结合热点地区农业,考查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特征及发展方向 9.结合区域图考查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进而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分析主要的区位因素。 2、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重点、难点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区位论及其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材内容分析 鲁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农业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活动”中介绍的“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了解。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一定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卷首语中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龙井茶到日本种植的不好?以问题的方式导入,从而导出农业区位及区位条件。

我国农村的主要环境问题

1.种植业污染 种植业污染主要指与种植业关系密切的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农膜污染、农作物秸秆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品种搭配和耕作方式的不合理等造成的环境破坏。 ①化肥和农药污染。目前,我国每年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农田化肥施用普遍偏高,平均施用水平达到368 kg/hm2,浙东沿海河流入海口氮素水平逐年上升,在近岸海域和浅海沉积物中发现大范围残留的六六六、滴滴涕和多氯联苯。在许多重点地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已经导致癌症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无污染对照区的数倍到10多倍。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对农产品、水体、土壤、空气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不仅危害人类健康,同时造成很多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②秸秆焚烧。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每到农忙时节,很多地方照样“狼烟四起”,产生大量的CO2,破坏臭氧;导致能见度下降,飞机无法降落、高速公路无法通行;破坏土壤有机质,导致土壤板结;同时还存在火灾安全隐患。 ③地膜污染。由于农业大棚的普及和农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农膜污染不断加剧。塑料薄膜属于高分子聚合物,在土壤耕层中极难降解,在耕层中会大量积累,对土壤造成很大的危害,同时还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④品种和耕作方式不合理。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

大面积推广,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自然物种及天敌的减少,也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 2.养殖业污染 随着畜牧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禽养殖业特别是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畜禽粪污的有机污染负荷(COD)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总和。高浓度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水质不断恶化。畜禽粪便污染物不仅污染了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到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在集约化畜禽养殖过程中,如果对粪便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畜禽粪便发酵后会产生大量的NH3、H2S、粪臭素、CH4、CO2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不但会影响动物生长,还会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周围环境。 3.生活污染 相较于城市,专门的固体垃圾处理场所以及农村公共设施的欠缺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现象十分严重:生活垃圾任意堆放,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流,有机排泄物既不能有效处理也不能有效进入农田生态系统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但是,随处乱倒的垃圾却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强烈反差,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农民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数量增多,每年产生约1. 2亿,t几乎全部露天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生活污水每年超过2 500万,t几乎随意排放,对周围河流、湖泊污染加重;居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农村,要实现中国梦,环境保护必须应是农村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只有把农村环境发展和农业现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不应与这一进程分离。 可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人口多、经济活动量大,而且我国的农业发展多成传统型而非密集型发展,所以科技水平低,由此导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展开的双重压力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总体形势非常严峻。现在,新技术革命逐步向农村蔓延,这将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但是也将使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就不可避免地被提上了议程。为此,我们必须研究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对策。 一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自然灾害频频出现:洪水、干旱、沙尘暴、泥石流、山崩、地震、滑坡等环境事故也时有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剧;草原被风蚀、沙化;酸雨、病虫灾害继续威胁着森林资源;蝗虫灾、不明原因的植株萎缩等。除此之外,季节变化怪异,寒热不稳,病毒变异,疾病流行等诸多现象都说明,农村生态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

2 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衰退 耕地质量和数量是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保护耕地也是保护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在耕地保护管理上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如建立占用耕地的限额审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占用耕地的补偿制度和废弃地复垦奖励制度等,基本上控制了乱占、滥用土地资源的歪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保护耕地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盲目开发、乱占、滥用耕地的情况时有发生,许多以往粮食产量高的农业耕地正在消失,大片大片的农田被不断扩展着的工厂和公寓大楼占去。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人均耕地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并且由于开发速度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其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9100万公顷。 3 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环境状况不断恶化 水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主要包括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染,通常有固定的排污口集中排放,以及溶解的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或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些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随机性强、成因复杂、潜伏周期长,因而防治十分困难,这种污染的地域特点实际上正好与我国农村的情况对应。在农村环境污染总体上可包括:外部污染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农业自身的污染对农村的影响。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练习

图 10 荒 100° 110° 昆明 贵港末站 中 南 半 岛 皎漂首站 主要城市 管道 >500米 图3.1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近三年来,我国云南省持续发生旱灾。2011年泰国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图11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 .商品谷物农业 B .水稻种植业 C .混合农业 D .乳畜业 2.两旱涝灾害频发的共同原因是 A .台风活动频繁 B .锋面活动频繁 C .气温变化大 D .季风的不稳定性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 .培育良种 C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 .改良土壤 我国曾经的“三大荒”,如今已 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图10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北大荒、西大荒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分别是 A .市场 交通 B .土壤 光照 C .热量 水源 D .热量 地形 5. 如今的“南大荒”人已将橡胶种植北界从17°N 扩大至24°N ,其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农业技术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改善 D.农业政策的支持 6.关于图示区域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粮食商品率高 B. 粮食单产高 C. 农场规模大 D. 水利工程量小 右图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读图完成25~26题。 7.由甲至丙,导致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 .自然条件 B .市场因素 C .农业技术 D .交通运输 水果玉米既可生食,也可煮熟吃,剥下籽粒能做菜,是一种新兴休闲、保健营养的食品。据此完成8题。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难点和对策

锯衔研宪考考2013年第43期(总第2531期) 查询相关信息,其中公众具有反馈环境相关信污染问题导致利益损失的农村居民可以获得法息的自由。该平台至少应由环境质量监测、污律和信息援助,获知损害投诉和诉讼的渠道。同染排放信息、环保公众参与和生态状况监测四时采用培训、文艺宣传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部分组成。培养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建立生态文明、建立农村环境法律援助和诉讼制度,使由于自然和谐的新农村。 我国农业环境保手户宣与措狍 准点和对策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王莉沈贵银 摘要:在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产品供给日益丰富的同时,农业农村环境也受到 一定影响。为了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我国出台法律法规、制定生产标 准、推广环保技术、开展优质安全产品认证、给予直接补贴等。实践中,这些政策措 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直接规制乏力、技术推广难度大、环保产品市场发育 不足、经济激励作用小等问题,需要根据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主体的新特点,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环境;环保政策;难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151(2013)43—0018—05 农业环境状况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一、农业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效果持续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是农我国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始于农业环境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业生产向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的农林部就机械化、规模化发展,生产经营者向兼业化、多开展有关农业环境保护的行政管理工作。目前,元化转变,城镇居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农业部继续履行农业环境保护的职能,同时环保水平更加关注,农村居民也开始关注居住环境部门的工作也逐渐向农村拓展。状况,农业环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一)制定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直接规制。该全面审视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及存在问直接规制是各国政府控制污染的首要政题,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环境策工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