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_赵敏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_赵敏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_赵敏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_赵敏

*

——————————————————

—*本文为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现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新问题研究”09CKSJ01阶段性成果。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

——————————————————

—赵

敏/山东建筑大学热能学院副教授,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王瑞/山东省教科所副研究员,学士,研究方

向为教育管理

●赵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新媒体环境下的道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媒体传播使传统德性面临挑战,本文将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德性建构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长戈德马克最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1]

新媒体的概念主要包含以下要素: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有创新性;其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新媒体主要包括博客、播客等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类型,具有以下特征:

1.高度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新媒体开启了“用户

中心论”和“自媒体”的时代。传统媒体传播模式传播者作为“把关人”处于控制地位,受众很少有主动选择的余地。Web2.0条件下的新媒体颠覆了“把关人”和“受者”的概念,媒体使用者———信息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Web2.0以个人展示为中心、以个人网页为节点,用户的个性化和价值观都不会被轻易左右。

[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决定了新媒体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主动的、个人的,受众的主导性、自主性得到了空前的增强,广大民众通过新媒体,以制作草根新闻、参与论坛讨论等方式参与到社会公共事物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2.广泛的交互性。传统媒体传播模式是点对面、

一对多的,传者与受者之间、受者彼此之间的交互性较差,新媒体使点对点、一对一的传播成为可能,传者与受者、受者彼此之间形成广泛的、去中心化的、自由的交互关系,交互性还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信息不是依赖某一方发出,而是在多方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虚拟社区中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

摘要:新媒体传播环境使传统德性面临依存条件改变的挑战,本文在分析新媒体的概念及特

征、德性概念的基础上,指出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德性提出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德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体文化,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是新媒体环境下德性建构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德性;建构

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突破了现实社会行为所具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互动特征,形成去中心化的互动,网络中底层和边陲的人,与处于其他位置的人一样拥有同等的机会,交互是匿名的、陌生人之间的、非面对面的,在表达观点和情感方面更有灵活性和自由度。

3.共享性和社群化。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获得世界各地的信息而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传媒使受众具有了“全球化”的特征,全世界的人可以共享网上的信息。“群”是指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方便兴趣相同的用户同时发布、交换和获取信息的新媒体应用。“群”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用户对特定信息和特定话题的交流与共享需求,用户既是“群”的创建者也是维护和使用者,吸引着一些有共同诉求的用户,表现出跨越时间性的特征。

二、德性概念

德性是道德的本质规定,是道德的灵魂。德性概念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德性概念的文化人类学内涵即内在化。在词源学意义上“德性”有两个意思:一是使客观的、外在的东西“主观化或内在化”,二是“优秀”或“卓越”。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老子认为“德”与“循”相通,指“循天之命”,又与“得”相通,指“获得”或“占有”。先秦时期,“德”具有了“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的涵义,“性”指万事万物的性质和特点。在西方文化中,麦金太尔通过对德性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演变过程的分析,也指证了德性概念的“内在化”特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泛指使事物成为完美事物的特性或规定,到了近代,德性概念被单一化、庸俗化,指一种人在获得尘世的成功方面的功用性品质,或者是指一种履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个人秉性和品质。

德性概念的人学内涵即人性之“善”。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德性是指人的品质、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中庸》:“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在儒家思想中,“德性”就是其价值尺度,因为这是一种来自于天命的价值标准。在西方文化中,包尔生认为德性“就它们代表着善者的品性而言,它们也不仅是一个外在的目的的外在手段,而且本身也是完善的人生和至善的一部分”[3]。德性包含着人性的提升、人的目的性、自我实现、义务感等含义,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稳定的“善”品质。

德性概念的伦理学内涵即从“品德”到“美德”。黑格尔认为,“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4]从伦理学意义上看,德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理解、内化与践履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秉性、气质和能力。对德的规定有质的区分,“品”德意指众多种类、不同等级的德性。美德存在于德性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德性都可以称之为美德。美德是代表主体的道德理想、在伦理生活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尊崇、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普遍和永恒价值的那些品德,是最高的德性境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德性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基础是社会实践。德性具有以下特征:它是规范的内化和积淀,道德主体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自主性、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是自觉不自觉塑造道德人格的过程,是一种目的和归宿。[5]德性具有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德性作为人格主体自身的价值,决定了德性是生命价值之源,这是德性内在价值的根本所在,就德性的外在价值而言,德性的实现,根本上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而必及于家国天下。[6]德性蕴含了构成一个社会所必应当有的基本规则,德性的社会价值不专属于某个具体的生活领域,而渗透于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

三、新媒体传播对传统德性的挑战

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作为上层建筑和观念形态的德性,是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新媒体传播在改变着人们生活和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传统德性所依存的原有的生活世界,从而对中国传统德性提出了挑战。

(一)新媒体对传统德性所依存的生活世界的改变

新媒体技术构建的虚拟社会,创造出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了传统德性所依存的生活世界。新媒体构建了虚拟的日常生活世界,传统的单一的物理生存空间演变为现实与虚拟的双重生活世界,由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生活基础、交流方式的差异,传统的伦理规范无法解决虚拟世界的伦理道德问题,表现出传统德性对新媒体所构建的现代社会的滞后性。

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血源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的社会,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的差序结构,社会关系与交往方式的内核与轴心是“血缘”、“族缘”与“地缘”,因此中国传统伦理具有明显的“家族中心色彩”和“熟人情义至上”倾向,其人伦秩序是“亲人伦理”、“熟人伦理”。新媒体形成了跨越时空的网络交往,形成了以社会公共关系为轴心的活动型的社会关系,网络社区中陌生人的交往突破了传统血缘与族缘的制约,使社会交往模式由“人—人”为主变成了“人—媒介—人”为主,改变了传统的生活世界,对“私德主导、公德不彰”的传统

德性造成了严峻挑战。

(二)新媒体对传统伦理价值的解构

新媒体传播具有强烈的现代性意义,它的出现推动了现实的社会结构与组织形式的深刻变革。中国传统社会是基于农业社会的“家长制”社会组织方式以及“家长中心”、“门第观念”等制度与观念。网络技术的兴起,社会财富流向代表现代科技发展方向的群体和个人,打破了“门第观念”,新媒体带来的网络文化精神,不断冲击着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保守性的精神理念与气质,民主、平等、公正、竞争等观念兴起,新的伦理精神对传统伦理精神进行着强烈的冲击与消解,使人们走出固有的价值观念,形成现代开放的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

(三)新媒体使传统伦理规范滞后

新媒体开拓的生存空间中还没有健全的法律规范,人们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人生体验约束自己,针对新媒体传播的道德规范很不健全,是非强制性的,主要靠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人们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不易察觉和监督,现实社会中的传统规范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传统的道德规范面对虚拟空间表现出约束力减弱等问题。

(四)新媒体环境下伦理相对主义和伦理多元化的强化

伦理相对主义认为道德皆因社会不同而不同,不同道德原则是否正确只有相对不同的人们来说才能成立。互联网“无中心”的设计思想为伦理相对主义提供了技术基础,新媒体虚拟的公共空间与使用者个人的隐私行为,构成了既秘密又公开的复合情境,这种双元结构固化了伦理相对主义的架构。在现实社会中,每个特定社会只有一种道德居主导地位,其他道德处于从属地位,现实社会的道德是一元的,而新媒体所创造的虚拟社会中,来自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持有多元化的道德规范,经常产生冲突和碰撞,使伦理多元化成为新媒体环境中伦理道德的基调。

四、新媒体环境下的德性建构

(一)新媒体环境下德性建构的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德性建构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某种道德品质要成为全社会崇尚的德性,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该品质与现实生活的整体性、同一性、普遍性相关联,因而能够增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有可能被全体公民认可;第二,该品质有助于社会的发展,因而具有不容争议的合理性。[7]从伦理学意义上讲,社会德性建构的目标,指代表社会成员的道德理想,具有普遍和永恒价值的那些品德。在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应成为我国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德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成为社会德性的条件。其一,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是某一个阶级或阶层的价值追求,而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普遍适用性;其二,社会主义荣辱观包含着特定的道德规范,也蕴涵着特定的道德德性,“八荣八耻”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确立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道德追求,应成为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德性。

(二)新媒体环境下德性建构的路径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体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8]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中,东西方文化思潮交汇、碰撞更为直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织,新媒体使用者以更自由、开放的姿态,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新媒体传播环境是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多种思想碰撞的相对复杂的文化环境。新媒体由于传者与受者的广泛性与主动性,在价值导向上,传统媒体有效的调控手段,如封锁信息源、控制传播渠道、筛选信息流等手段很难实现,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新媒体文化是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的需要,也是社会德性建构的需要。

创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媒体文化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充分把握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将核心价值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平等化、具体化、形象化,推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网络化,运用议程设置、沉默螺旋效应等传播学原理和手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新媒体传播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于一体,有广泛的互动性,而且在时间的快捷、内容的丰富、深度的拓展上比传统媒体有优势,新媒体传播促进了公共领域的形成,理想的公共领域是在国家与社会之间进行调节,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场所,具备公共性、独立性、自主性等特征,新媒体由于其互动性、平等性、开放性、超越时空性等特征,形成了较理想的公共领域,是一种全民参与、网状辩论、空前多元的公共场所,而且拓展了传统公共领域的内涵,关注内容不仅指向社

会政治事务,更关注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事情。根据新媒体形成的公共领域的特点,合理进行网络议程设置,在BBS、网站、博客上通过设置议题、邀请专家做论坛版主等方式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

2.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

自律是道德发展的最高境界。加强新媒体使用者道德自律是新媒体环境中德性建构的有效途径。在“道德自律、技术支持、法律规制”三位一体的网络立体管制体系中,技术与法律只是手段,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才是根本。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自律包括个体自律和业界自律,主要指新媒体使用者自愿认同新媒体规范,以自觉的道德意识对新媒体运用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其主要内容包括:

(1)树立主体意识和规范意识。新媒体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影响是双重的,有利的一面是可以唤醒新媒体使用者的道德意识,培养其道德判断、选择和践履能力;不利的一面是新媒体容易带来自我认同感的破坏等问题,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新媒体使用者需要树立主体意识,在发生不同道德准则冲突时做出正确选择,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根据已有的伦理精神提出新的道德规范。规范性体现出道德对人的行为和交往关系的调节、规范和导向,新媒体使用者必须遵守自律规范,包括网络礼仪、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法律等。

(2)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自我约束指新媒体使用者自觉遵守有关道德要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新媒体规范和道德自律的要求,从内心深处认同无伤害原则等道德原则和自律规范,并自觉遵守,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自我完善指新媒体使用者在新媒体道德实践中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人格,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它要求新媒体使用者在运用新媒体时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实现个人内在知行的统一、个人与社会的统一、新媒体实践与现实实践的统一。

3.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

规范的意义在于以应该、必须等形式,结合一定的奖惩措施,导向一种主体所倡导的价值观。新媒体传播创造了与传统生活不同的生活和交往环境,与之相适应,也产生了重建现代伦理规范的现实要求。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包括新媒体使用者个体伦理规范和行业自律规范。2002年,我国出台《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该公约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爱国、守法、公平、诚信,国家出台了互联网站一级栏目管理规范和二级栏目管理条例,对媒体所办网站、商业门户网站、交互娱乐网站、电子邮件、BBS聊天室、手机短信等运营、管理进行了规范。

新媒体传播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表现为:自主自律,无伤害,互惠互利,互相尊重。新媒体的最大特色就是传播方式的个性化和匿名性,虚拟空间中的道德环境缺少他人的干预、过问、管理和控制,更需要参与者在道德方面的自主、自律、“慎独”;无伤害原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也是新媒体传播环境中应遵守的原则,陌生人的交往带来的是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环境,更需要首先遵循对他人无害的原则;新媒体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传播空间,其开放与共享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之上,这种互惠互利适用于网站与用户之间和用户与用户之间,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新媒体倡导一种人与人相互尊重的价值观,新媒体传播环境下,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之间出现经常性的冲突、碰撞和融合,呈现出多元化和分层次性的特点,新媒体传播参与者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尊重传播参与者的隐私权和版权,体现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尊重。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杨继红.新媒体生存[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德]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

[5]金焕玲,崔子修.加强德性伦理研究,促进个人品德建设[J].伦理学研究,2009,(2).

[6]陈根法.德性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倪勇.德性的失落与重构[J].东岳论丛,2006,(6).

[8]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何言

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影响(英文原创)

SMST-321 Assignment Ⅱ Ⅰ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new media, the death of print media has been discussed among international press circles.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are regarded as a sunset industry, and will disappear in the near future. Although many people worry about the prospect of print media when facing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as an important and long-lasting information channel, print media still perform significant and unreplaceable effect. From this sense, print media still have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new media. In order to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al print media and new media, the researcher aims at studying what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are brought by new media to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dustry? Ⅱ Literature Review: Introduction: The selected 6 references provides a general background and new trend of print media and new media. It can b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newspaper industry faces challenges from new media, especially the internet media. However, with the existing strengths, newspaper industry can flexibly take use of the trend of media convergence,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ferences 1: Meyer, P. (2009). The vanishing newspaper: Saving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Meyer (2009) warns that if newspapers keeps declining with the current speed, the last reader would read the last newspaper in April 2040. Existence of the internet directly takes awa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newspaper readers. In recent ten years, the young generation grow up with the internet, newspapers almost have no attractiveness to them. They become more accustomed to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企业管理论文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梁建飞 任何品牌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视听聚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运作理论已经很难适用,业界普遍感到传统受众调查、广告推广等手段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时,从传统媒体出发的理论、品牌传播方法也应该及时更新。 1. 新媒体的时空本质 所谓新媒体,按字面意思理解,所有与过去媒体呈现不同特征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但这样来定义新媒体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可以说媒介技术的更新每天都在发生。新媒体的术语真正开始广为学术界、业界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内的事。也就说只是在最近几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需要一个术语或概念来和之前媒体环境做出明确界定。用“新媒体”这一术语将当前媒体环境与之前媒体简单地区别开来,在学术上并不严谨,因为“新媒体”的“新”是没有特征、没有内涵的字眼,无法概括、凝练当前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以后媒体环境再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无法再用“新媒体”来与当前媒体做区别。 但作为学界、业界广泛使用的概念,“新媒体”具有很广的群识基础,因此,本文也无需对当前媒体环境的命名做更多讨论。最重要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发生的变化。媒体的英文为“Media”,其词源于“mid”,即一种中间物。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传播信息的 1

中介。媒体的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传播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不借助媒体(空气、光线等自然介质除外)就只能在人的视听范围内进行。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将媒体比喻为“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人耳朵的延伸。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将“此时空”的信息载运至“彼时空”、或将“彼时空”载运至“此时空”。媒介拓展了人类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范围,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的学习与传播。因此媒体的本质功能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承载信息并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流动。而媒体跨越时空的能力则是媒体优越的重要的指标。从空间上,跨越空间的距离,是衡量媒体重要指标。电报产生时,能跨越大西洋进行信息传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时间上,跨越时间的速度是衡量媒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运用即时聊天工具和对方进行信息交流,这是用驿马传递书信的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从结绳记事、印刷物、机器运输(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媒体,媒体从本质不仅是承载物,更是一种运载物,因此,媒体从本质上具有运输的性质)、电子媒体再到如今的网络媒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性能越来越强。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从本质上无非就是在跨越时空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新媒体时空壁垒的消除 从技术层面,媒体在跨越时间的性能上早已实现了时间上的即时化和空间上无限远程距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还要破除人为的时空壁垒,才能真正时间真正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国家在信息产业上的宏观战略“三网融合”就是要破除人为时空壁垒、行业利益壁垒。即实现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1998 年,业界对“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辩论,三网融合开始进入人们视野。1999 年9 月,国办发[1999]82 号文件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视频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营销传播与整合 2007年,中国视频广告出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是广告主数量、投放费用,还是广告互动效果都较之以往有快速提升。展望刚刚到来的2008年,视频广告的投放量增长将不可避免。艾瑞预计2008年中国视频广告(仅指以网络视频为载体的贴片广告等形式)收入将达到4.8亿元。与此相对应,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将增至2.4亿人,超过85%的中国网民将成为视频广告的受众。视频广告所具备的优于电视广告和传统网络广告的潜质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 网络视频成为新营销载体 内容与互动优于电视广告——电视广告推送式的播放方式对网络视频用户的影响力在逐步降低。而网络视频所具有的随时点播和下载播放的优势以及多样的互动方式正好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根据艾瑞2007年5月的调研数据,63.3%的用户认为网络视频节目的丰富性优于电视。而且,网络媒体广告对受众产生的印象和电视广告只有1.9个百分点的差距。除此以外,广告主选择视频广告的原因在于该类广告在制作发布成本、精准的用户定位和形式多样性等方面都远远高于电视广告。视频广告正在开拓电视广告之外一块新市场。 形式与效果好于传统网络广告——视频广告作为新的广告形式正在通过门户网站和视频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随着中国宽带服务的普及,网络已经不在成为该广告推广的门槛。视频广告所承载的信息量、信息展现方式以及互动效果等指标均优于普通网络广告。而且视频广告在品牌记忆度、购买率和忠诚度等指标上相对传统网络广告也有大幅度提升。 国内视频网站已经开始将访问量变现 07年中国网络视频网站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其中视频广告收入的放量增长成为其主要推动力。目前网络视频运营商主要分为六类:门户类、视频分享类、电视机构类、在线影视类、视频搜索类以及P2P流媒体类,其中P2P流媒体和视频分享网站的视频广告收入增长最为迅速,主流P2P流媒体运营商广告收入均以突破千万人民币,而视频分享网站在经历了用户积累及用户体验的培养阶段以后,在07年下半年也开始纷纷建立自己的广告销售团队。随着视频网站用户规模的不断增大以及视频网站受众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视频广告市场将出现快速增长, 08年将进入视频营销元年。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舆论姓名:刘一川班级:08级一班学号:200818140119 科目:名记者研究 摘要: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产生,例如网络就属于新媒体的范畴,它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己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地和集散地,是民意表达和舆论形成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平台。但是在这网络舆论方面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措施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论调控 前言 近年来,社会热点事件频发,激起了网络舆论的高度聚合和流动,促进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兴起,推动了民意与决策层的积极互动。但是,频涌的网络舆论中仍存在着不良现象,例如对大多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处理上,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最牛团长夫人案”“女检察长豪车案”等。制定与实施适应新媒体环境的舆论调控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及其舆论相关概念 (一)新媒体特征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与传统媒体相比较除了采用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化”、“大容量”、“便携性”、“时效性”、“多媒体”、“超链接”、“全球化”等显而易见的特征外,还有这样一些特点,即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和渠道多样化;传播行为更具主动

性、交互性、异步性等。 (二)新媒体的范畴 第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媒体,它是基于数字化,互联的,且内容具有可复制性,传播具有双向互动性。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包括:博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子杂志,网络广播等。 第二类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新兴媒体。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技术的融合,手机成为了最具想象力的新媒体。手机电视,手机搜索引擎,手机报纸等都是典型的融合媒体形式,属于新媒体的范畴。 第三类是互联网和手机完美融合的新兴媒体。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允许使用者通过手机将自己的最新动态或想法用短信,彩信或者视频等形式发到网络上。局限于互联网的自媒体延伸到随身携带的手机上,借此,个人化传播的信息可以及时便捷地实现社会化共享。其中,微博是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融合最出色的新兴媒体之一。 (三)舆论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概念来说舆论是一种公共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指向。新闻舆论就是社会各界通过广播、影视、报刊、杂志等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而形成的舆论。舆论的特征是对涉及公共事务的组织、人员的行为实行监督,进行有效的制约和限制,使之服从于既定

新媒体运营相关英文词汇

附录新媒体运营相关英文词汇 Appendix 在圈内,新媒体相关的大量英文词汇往往没有完全准确的中文翻译,从业者习惯直接用这些英文词汇进行沟通。 VI是你在本书学到的第一个关键词汇,还有哪些你必须完全理解的术语呢?现在,笔者为你提供一份专业词汇表。 A 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代表 Agency广告代理商 Aggressive有主动性的 Animation动画 AP(Account Planning)广告企划 Aperture光圈 Appeal诉求 AR现实增强 Art设计(部门) Attitude消费者态度 Audience受众 Audio音频 部分重点词汇解释与工作场景中的用法 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代表 √ 我们公司AE的职责是对接广告主,并且负责整体项目执行。

× 我们公司的AE一般负责熬夜做视频。 Agency广告代理商 √ 听说你在Agency工作,甲方就是你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吧?× 听说你在Agency工作,做微商代理是不是很辛苦啊? AP(Account Planning)广告企划 √ 这份AP应该符合甲方的需求。 × 这枚AP穿甲弹应该冲击力很强。 Appeal诉求 √ 这期推广的Appeal是让用户成为甲方粉丝。 × 这期推广的Appeal是让甲方多掏点钱给我们! Art设计部门 √ 自知是美工。 × 自认为是艺术家。 B Banner横幅 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 Big idea超级金点子 Billboard广告牌 Blood出血 Body正文 Bold加粗 Booths展位、摊位 Bonus奖金 Boutique小型专业广告公司 Brainstorm头脑风暴 Branding品牌管理 Brief需求简报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赖大彬1,徐叶巧2 (1.龙岩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福建龙岩364012;2.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当前,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媒介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文章从传播者、传播渠道、受众三方来分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及其问题,继而提出在新媒体环境下,作为传播者的新闻工作者、学校、家长以及作为接受者的受众、学生等应如何提高媒介素养。 关键词: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629(2010)06-0085-03收稿日期:2010-06-20作者简介:赖大彬,男,福建上杭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及媒介经营管理。 龙岩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ONGYAN UNIVERSITY 2010年12月 第28卷第6期December 2010 Vol.28No.6相较于国外上个世纪30年代就已兴起的媒介素养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自1997年发端以来,距今才跨越13个年头。从第一篇研究媒介素养的论文、专著,到媒介素养教育硕士点的建立,再到“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的开通,这些年来,我国媒介素 养教育研究正一步步壮大,发展。 [1] 那到底什么是媒介素养?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是怎样的发展现状?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应怎样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正如麦克卢汉描述的那样,在“地球村”的今天,信息高速公路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媒介作为信息的载体,对人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人们在媒介消费时间上的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发达国家甚至已形成系统而完善的教育体系。在了解媒介素养及素养教育之前,首先要区分“ 媒介”和“媒体”的关系。“媒介”是“使双方(人或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2]771 。在 此意义上,它是指传播通道中的中介物,如各类手书媒介、 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等。而媒体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3]今天媒体更多的被理解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由此可见,相较于媒体,媒介辐射范围更大,涉及面更广。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媒介素养”理解为“媒体素养”。但既然媒介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它自然成为意识的载体,就不可避免地带有 阶级和阶层的烙印,它还是有代表着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或者渗透着某种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媒介素养教育就显得意义重大。 目前,媒介素养还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定义,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介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 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1 尽管我国关于 媒介素养的定义,学者归于研究需要,依然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但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比较短,本身还不完善以及人们对媒介素养认识的角度不同,依然没能跳出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提出的定义范围。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普通公众,其内容包括教授他们如何科学地、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大众传媒的角色、性质和功能,建立起对媒介信息系统的批判性意识;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最终学会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向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服务。 当前,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流行快餐文化的盛行,使人们疲于接受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海量信息,成为信息的奴隶,惰化了对信息的思考和梳理的能力。加之,媒介在承担着监测环境、传递信息、反映社会、提供娱乐的同时,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来: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媒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唯利是图的价值观传递,传播形式的通俗化、游戏化极大地削弱了一些原本庄严、崇高的人文精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sj.com/doc/3f8359587.html,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思考 作者:袁鑫 来源:《采写编》2016年第05期 内容提要:主流媒体是国家舆论引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受到了挑战与冲击,其权威地位面临着严峻考验,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由于主流媒体的审核制度严格,且发布时间固定,不如自媒体发布消息及时,导致受众无法第一时间通过传统主流媒体获得消息,主流媒体的受众正在逐渐流失。主流媒体必须对这一现象加以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舆论影响力,确保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本文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与冲击,指出了媒体融合下主流媒体的优势,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媒体;舆论影响力;对策建议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各种新兴媒体如雨后顺笋般发展起来,新媒体平台以其开放性、自由性等特点吸引了广大网民的注意力,在这种形势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责任也就愈发重大。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主流媒体必须勇于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自身舆论影响力之道。 二、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与冲击 (一)不实言论。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普及,新媒体逐渐发展壮大,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群的认可,其在舆论生成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新媒体提供的社交平台中,以自媒体为代表,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由于使用者众多,很容易产生不同的意见与观点,不同观念之间形成对立。同时由于新媒体平台的开放性与自由化特点,很多使用者在发表言论时并没有经过认真考虑[2],例如在过去几年间发生的示 威游行、打砸商店汽车等事件,与一些极端言论的煽动有很大关系。极端言论本来只属于很少一部分人的情绪宣泄,但这种情绪的迅速传播会造成严重危害与后果。主流媒体必须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采取有力措施,担负起把事件向正确方向引导的责任。 (二)舆论领袖。在新媒体中,舆论主体能够对现实的舆论环境产生制约作用,在新媒体这一大背景下,传统的媒体言论地位正在被移动网络等新兴媒体取代,一些新的领军人物正在发展起来,他们普遍具有受教育程度高、阅历丰富、反应迅速、观点鲜明等特点。这些领军人物在各新媒体平台中发表的言论甚多,内容往往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拥有数量巨大的粉丝群,能够产生很大的舆论引导作用。例如前段时间网络上热议的“地铁蹲”现象,能够在短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已进入信息时代,新媒体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衣、食、住、行等。与此同时,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生活等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角度出发,先简单概述媒介素养的内涵,然后阐述现阶段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体环境;大学生 在新媒体环境,媒介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广泛。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成为新媒体运用最广泛的受众。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人,且大专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非常大[1]。在此背景下,大学生需积极分辨、鉴别和利用媒介信息,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但是,据调查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一定的问题[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需结合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早在1933年,英国学者李维斯及其学生汤普森提出“媒介素养”的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文献中对“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媒体资讯素养”、

“传媒素养”等,但内涵基本一致。结合国内外的文献,可以将“媒介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具备的多种能力,其中包括选择、理解、质疑、评估、思辨以及制作媒体信息的能力[3]。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对媒介的依赖程度、使用频率明显较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需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避免出现网络欺诈、网络成瘾情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现阶段,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属于重要的受众,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可以更加快捷地掌握生活技能,交际平台更加广阔。但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过度依赖新媒体 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触最广的媒介,甚至出现过度依赖,主要表现在每日接触网络时间较长、沉湎于虚拟世界中等,进而患上网络依赖症。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逐渐疏离传统媒体,比如报纸、杂志、广播等,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价值体系的构建。 (二)对媒介功能利用不足 与其他学历较低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媒介操作使用技术相对较高,在关注网络的过程中,既关注娱乐功能,同

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2012年第01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1,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89期) Total No .289 收稿日期:2011—11—01 作者简介:周珂(1974—),女,河南南阳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项目简介: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河南党政干部媒介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阶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B548。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周 珂 (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会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提升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成为新时期的紧迫任务。文中从运用新媒体搜集民意科学决策、利用新媒体引导社会舆论和借助新媒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的构建。 关键词:新媒体;党政干部;媒介素养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1—0071—02 近年来新媒体如互联网、手机和网络电视等在 沟通民意、 了解民情、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强大。媒介素养是公众对新闻传播、新闻事业及 媒体运作的认知程度, 以及公众利用媒体调整自己的行为达到传播目的的能力。党政干部拥有一定的 决策、审批权力,负有领导责任,感召力、影响力大。因此,党政干部的形象不只代表个人形象,还关乎党 和政府的形象。党政干部作为公众人物,为媒体所关注,众目睽睽之下,一举一动被放大、公开。稍有 不慎, 负面影响巨大。领导干部需学会和新媒体打交道。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能否正确地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影响人心,代表着执政水平的高低。 一、新媒体环境下党政干部媒介素养对执政能力的影响 1.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党执政的舆论环境 人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政治安全, 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党政干部良好的媒介素养有助于运用新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凝聚人心,增强党执政的舆论影响力。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公众的舆论表达渠道增多,舆论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征。据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统 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 突破5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数字是惊人的。网络传播中,网民可以通过发帖、跟帖和回复等 形式自由发送信息、 交流观点、展开讨论,这是网络舆论形成的基础。手机媒体的便捷性和易操作性, 使各种声音纷纷出现。特别是当公共事件发生后,网络的快速、开放和网民的聚焦会掀起巨大的舆论风暴。而新媒体的特点决定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的过滤和舆论监控越来越难,流言和负面信息会破坏党执政的舆论环境。党政干部要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呼应网民的诉求,提高媒介素养,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牢牢掌握引导舆论的主动权。 2.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影响民主执政的水平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民 意的重视程度。新媒体为民众参政、 议政提供了通道,民众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高涨。如果党 政干部还用以前的思维管理媒体和民众,无视民意的多重表达, 必将影响到民主执政的水平。当政府一项政策出台或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所引发的民意浪潮会在新旧媒体间迅速传播开,促使党政干部应倾听民意,审慎考虑解决对策。党政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水平。一系列官员腐化堕落的事件,如湖北的邓玉娇事件、南京周久耕事件和官员日记门 事件等, 因为网络舆论监督而真相大白于天下。党1 7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 发表时间:2019-06-24T10:21:22.140Z 来源:《教育学》2019年5月总第177期作者:王晓燕[导读]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同和街道同和小学266700 摘要:新媒体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剧增,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科教学,让孩子们在如此繁多的信息获取方式中更准确有效地获取信息,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小学英语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诸多便利,为教学创新实践提供了更多可能。如何利用新媒体资源服务于教学工作,已成为目前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对小学英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英语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一、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是指当下万物皆媒的环境,简单说:新媒体是一种环境。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媒体下的定义:“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征。 二、新媒体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环境给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可以将英语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元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在课堂上全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也不再依赖传统的黑板,而是多利用新媒体和多媒体资源进行课件的准备和使用,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另外,新媒体下学生能够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结合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利用网络查找访问相关的资源来获取英语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虽然新媒体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但很多教师对新媒体的认知还不深,教学过程中不能主动合理地利用新媒体教学资源,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资源都能够通过网络实现共享,这为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目前小学英语教育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严重不足。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1.小学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新媒体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师应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多方位地接触新兴的、开放的、多元的、互动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观念,积极深入地了解新媒体,认识到新媒体环境给小学英语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并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合理利用新媒体资源,不断优化小学英语教学。学校也应设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英语教学以及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师提出表彰和奖励,并将其教学成果进行展示,激励教师积极尝试和创新新媒体教学。 2.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兴趣。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微课等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丰富、直观的英语学习材料,能极大地丰富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新媒体环境下,可供学生学习的资源和途径越来越多,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应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引导和帮助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使小学英语教学得到延伸。互联网的应用已经有很多年,“百度”“谷歌”“搜狗”这些搜索引擎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高效的途径。现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手机应用的出现更是给学生提供了准确和便捷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新媒体进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生预习时如果有不会的单词,可以通过手机中的电子词典应用进行查询,不仅能了解单词的意思,而且能听到正确的发音,高效而便捷;课后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学习英语的软件,引导学生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复习和拓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总之,数字信息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师也应顺应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冲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优化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雒英新媒体新技术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J].学周刊,2016,(02):200。 [2]杨胜刚新媒体环境下小学英语教学探究[J].海外英语,2017,(06):27-28。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就现如今英语教育情况来看,其主要还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作为主要任 务,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也很难实现这一任务,尤其是在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之下,对于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十分高的要求,如何有效的打破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积极利用新媒体传播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也成为教学中较为迫切的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有效的利用新媒体传播环境来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也对其实际展开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标签:新媒体传播;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措施 1.引言 在英语教学改革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下,新媒体传播环境对于英语教学所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有效的按照新媒体传播环境来制定出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也成为现如今英语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学习一门语言所存在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流,反而是作为一种语言文化的存在有着一定的文化交流的效果,英语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属于多个国家官方语言,所以也属于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下主要的交际语言,而新媒体传播具有时空无限制、多远互动、教学过程虚拟化、学习自主协作化等优势,将其应用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中,能够以此来激发学生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今后能够很好地使用英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2.新媒体传播环境下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对于“新媒体”这一词汇的界定,不同学者对于其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些学者认为“我们所谈论到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多媒体、数字化以及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发展所衍生出的新型的传播媒介,具体而言包含了多频道有线电视、音像电子出版等多方面内容”。美国《连线》杂志也曾对新媒体进行过定义,其认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就是新媒体,而新媒体传播就是基于各种新媒体,像是手机电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近年来新媒体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不但改变了大众媒体传播机制,还对人们实际生活与工作也带来十分大的影响,微信、微博等各种“微”事物和平台也迅速崛起,这也直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人们可以通过一篇十分简短的微博来得到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将以往传统长篇大论报道的方式进行改变[1]。由此可见,新媒体传播模式直接缩短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各种新媒体的到来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冲击,“微”教学模式更是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宠,因为其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拿英语教学来讲,虽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有些学生也有着较为良好的成绩,可是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方面明显存在不足,而学生交际能力在整个交际过程中属于前提和保证,要想做到有效交际就需要具备较为良好的交际能力,这样才能让对话者在任何语境当中都能够准确的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存在则能为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优势,最终就能有效的促进学生今后发展以及进步,价值十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docsj.com/doc/3f8359587.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