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中国绘画的美学特征

美学必须研究艺术是美术界早已取得的共识,绘画艺术范围广泛,包括音乐、舞蹈、建筑、影视、戏曲、绘画……等。但是中国绘画却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

一、中国绘画中的线条美

中国画除了我们所知道的用毛笔、墨、和宣纸之外,中国画另外一个特征就是用线,因而形成了中国绘画中一个特殊的表现形式——线描。线条是中国绘画的生命基础,也是中国画的筋骨和脉络,是一种以线表型的造型方式。它是民族文化长期的历史积累。例如:《舞蹈纹彩陶盆》中五人一组的舞蹈者,《人面鱼纹彩陶盆》中的形象都是以变化和富有装饰性的线形成的符号语言。

中国绘画的线型结构,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抽像的线纹,其不存在于物,不存在于心,但却能够匀称、流动、回环曲折地表达出,万物的体积,形态与生命,更能凭借着它的节奏、速度、刚柔、明暗,写出心情和灵境。线条的意义就是在于立体感、力量感、节奏感的抒情内涵,粗细、长短、顿挫、急缓的节奏韵律和审美观念,都给绘画的“形神合一”,“气韵生动”,提供了典范。所以线是绘画中最简单,最便利的表现,也是最难以撑握最具神秘感的。中国绘画在其不断发展中完善了“线性艺术”,使其能够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特点。

二、中国绘画中的空白

在中国绘画中空白是形象组成的部分也是组成画面的有机部分。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 导读:本文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题引言——中国美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学习中国美学史有特殊的优点和特殊的困难 我们学习中国美学史,要注意它的特点: 第一,中国历史上,不但在哲学家的著作中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代的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有丰富的美学思想,而且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这样,学习中国美学史,材料就特别丰富,牵涉的方面也特别多。 第二,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雕塑、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往往互相影响,甚至互相包含(例如诗文、绘画中可以找到园林建筑艺术所给予的美感或园林建筑要求的美,而园林建筑艺术又受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面,在审美观方面,往往可以 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 充分认识以上特点,便可以明白,学习中国美学史,有它的特殊的困难条件,有它的特殊的优越条件,因而也就有特殊的趣味。 二、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

学习中国美学史,在方法上要掌握魏晋六朝这一中国美学思想大转折的关键。这个时代的诗歌、绘画、书法,例如陶潜、谢灵运、顾恺之、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作品,对于唐以后的艺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开启作用。而这个时代的各种艺术理论,如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里的《绘画六法》,更为后来文学理论和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思想几乎很少接触。但是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有着不同于六朝以后的特点。我们在《诗经》、《易经》、《乐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淮南子》、《吕氏春秋》,以至《汉赋》中,都可发现这样的资料。特别是近年来考古发掘方面有极伟大的新成就(参看夏鼐:《新中国的考古收获》)。 大量的出土文物器具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古代艺术形象,可以同原有的古代文献资料互相印证,启发或加深我们对原有文献资料的认识。因此在学习中国美学史时,要特别注意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果。从美学的角度对这些成果加以分析和研究,将会提供许多新的资料并从中得到新的启发,使美学史的研究可以从六朝再往上推,以弥补美学史研究中这一段重要的空白。 第二题先秦工艺美术和古代哲学、 文学中所表现的美学思想 一、把哲学、文学著作和工艺、美术晶联系起来研究

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现代意义的思索

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现代意义的思索 近十年来中国美术界思潮迭起,使人应接不暇。随着85、86美术新潮的衰落,一种新的美术样式——新文人画,从旧文人画中衍生出来却又在规范语言中进行某种程度的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的美术样式,以其蕴含的美学意义,为艺坛增添生机,这当然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从这个角度上说,它在传统变革所产生的断层中代表着一条历史的链条,维系着我们民族艺术形式曾经有过的光辉业迹。新文人画体现了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心态,侧重于从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在所谓中国画危机阶段,它不失为一种回溯,迫使人们重新评价诗书画印,我们认为这种回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新文人画的兴起也说明了绘画的文学意义再次被认可,新潮美术大多以哲学上的思辨作为艺术语言的标准,在中国绘画史中,画家的修养是评画和创作的标准,在文人画中更是主要的,于是文学造诣的高低也说明画家创作美术作品的高低,并且形成传统,“画者,文之极也。”新文人画强调了文学在美术上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迎合了文人画欣赏群的审美心理,因为它不象新潮美术对画面的阐释是多层次,是视觉的寓言,而是可靠的,易理解和非观念性的。由于新文人画的文学意义的强调、文学的美学标准同样成为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使绘画美和文学美相益得彰。 在世界美术史上,中国文人画是特殊的一章,讲到中国画不能不提到中国文人画,它的特色体现在画家的文艺修养高,特别是诗文、书法都具有很高的造诣,讲究人品的格调,画意尽量脱俗,有一种清

新、亲切的感觉,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文人画是一种趣味和思想的结晶,它汇老、庄、儒的思想为一体,在南宋阶段,文人画增加禅宗思想,从美学内涵看,文人画是由深厚的中国文化理论支持着,为此它内容的厚度也为其它艺术形式所不及,另外一方面中国的诗歌理论也支持文人画,诗的空间意识补充了文人画的空间意识,诗画同时追寻幽深忘言之境,书画同源则表现文人画美学与书法美学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的地方,书法本身也成为文人画的组成部分,书法的笔法从表层结构上影响着绘画的笔法,但它不停留在符号阶段,而是丰富体验的表现。 新文人画对传统变革是属于非观念层次的变革,所以在许多方面它是延续旧文人画传统,其中许多美学标准,如意境,仍被保留下来,但新文人画美学思想是中国士大夫的美学思想的发展,既然是发展,就有必然性,有其内在的动力,中国艺术审美心理,有其共同性,与自然融合是中国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就是个性的发挥也要在自然中才能得到相应的乐趣。 中国艺术家们常沉浸于冥思感悟的美学境界里,这种感悟更多地带有一种闲适的直觉,把平和的牧歌式情调作为艺术表现的情调,于是流水、村落、牧童成了新文人画家竞相描绘的对象,它对等于中国田园诗,这种士者的文化心态把人生的境界和美学原则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新潮美术兴衰过程中,强烈地支撑着一部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标准和艺术创造。 新文人画的兴起说明一个问题,即中国绘画美学的现代精神只有

园林美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与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作用,一方面具有可观、可居,另一方面使园林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大量的建筑艺术瑰宝。它不仅是人们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权力的象征,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价值。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文化博大精深。下面,结合古代园林建筑实际情况,就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和类型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功能 园林建筑按照所属性质和地域的不同,风格也有很大的不同。皇家园林建筑体量大,装饰豪华,色彩金碧辉煌,表现出恢弘的皇家气派。而江南园林建筑突出“玲珑、活泼、通透、淡雅”,将秀丽、雅致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风格迥异,但建筑在园林中的作用却基本相同,主要概括三个方面:一是突出其实用性。根据人们的休憩及活动需要而设置,如亭、榭,即可供人停留赏景,又可以按需要兼做小卖亭、游船码头等用途。二是强调其独特性。配合园内风景布局形成的游览路线,在人们视线所达不到地方,园林建筑以其有利的位置和独特的造型,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幅或动或静的自然风景画,并与廊、墙、路等形成一定的活动路线。三是提升其园林意境。我国园林通常在园名、匾额、楹联中反映出其意境来。正如《红楼梦》中说大观园:“若大景致,若是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从而营造了园林意境。 二、园林建筑的特点 经过上述功能分析,可以看出,园林建筑有如下特点: 1、使用和造景,具有观赏和被观赏的特点。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要符合园林景物布局原则,同时,也要给人们带来感官上的愉悦。因此,园林建筑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这就要求园林建筑要适合游人在或动或静中观景,又要使景色富于变化,达到步移景易的效果。 2 、为环境服务,与自然景致充分结合。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与自然因素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使自然环境增添情趣,这就要

论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论绘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作者:马龙潜文章来源:山东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 一 绘画以色彩、线条、形状作为艺术传达的媒介,在二维的平面上,感性具体地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图影。绘画艺术一方面偏重客观,偏重对于对象的客观再现;一方面又突出了艺术家的主体表现,这两者使绘画更为个性化了。色彩、线条、形状往往既是展现个性化的客观对象的形式,又是个性化的艺术家主体表现的形式,它们都是线与面在二维空间中的展开,这与偏于客观的认识在空间中展开的本质有某种内在联系(正如声音在时间中流转与情感在时间中运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一样)。相对地说来,色彩长于认识,线条长于表情,这使绘画艺术既能个性化地、具体地透视客观对象的本质与必然,又能细致复杂地展示主体的主观意象与精神情感。 绘画的艺术形象展现在二维的平面之中,这使它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类别或形态,具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和相异于其它艺术类型的审美特征。绘画之在二维平面中建构的艺术传达手段,一方面决定了它以艺术家自身存在的主体性为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为充分运用艺术材料(媒介)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场所,因而在客观地反映对象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单就色彩而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不同,深浅浓淡的极细微的差别,便可把主体方面的情绪——情感、精神——心理状态,与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接触时心中引起的特别兴趣,情感都渲染出来。同时,绘画可以反映社会生

活的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它可以容纳自然的天地造化,人工的精巧创造,也可容纳面目各异的人物,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但能够描绘各色人物的容貌神态,而且能够表现人物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内在心灵冲突和情感色彩。绘画大大扩展了客观的主体性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范围,其题材的广阔性造成了其样式的多样性,除了人物肖像画外,风景画、静物画、人物情节画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其艺术传达手段的特殊性与多样性,也造成了其体裁的多样性,如绘画之分为油画、水彩、素描、中国画等等。浮雕、木刻可以说是从雕塑到绘画的过渡,是联系两种艺术形态的中介和桥梁。 绘画艺术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人类生活中的某些细节,但此种展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摹拟人物和客观事物的外貌,它主要是通过人物的神情与活动等可视的因素,来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刻划、人物内心世界的展示,同时也实现主体内在情感的传达与表现。绘画中艺术形象的建构与每一根线条、每一点色块的具体运用相联系,这使它最适于描绘生活的细节,使艺术家能够借用刻划生活中某一可视的瞬间,来概括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密切联系的前后阶段,从而使定型化了艺术形象在观赏者头脑中引导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联想,激发对动态过程前因后果的丰富奇丽的想象。如莱辛所说“作品不仅仅让人看一下,还要让人考虑,让人长期地反复观赏……;让想象自由活动才是最有意义和效果的,我们愈看下去,就愈能在里面想出更多的东西来。”(L 《拉奥孔》第三章)绘画在二维平面上去再现与反映生活,不但追求视觉上的逼真性、精确性,还力图借助视觉形象的描绘,表现人类主

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 《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从而陶冶性灵,提升人格境界。 同时郭熙认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欣赏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林泉之心就是审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尘淖的真我的体现。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中西方绘画中的美学差异 要谈中西方绘画中美学的差异,必须要从它们的根源说起。中国绘画脱胎于工艺装饰艺术,古代中国绘画三大体系中的院体画、文人画、民间画都不同程度地传承了装饰艺术的典型特质,即平面性与装饰性的审美趣味,画者将表现对象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美化加工,而非追求写实的准确性。而西方绘画则溯源于古希腊艺术,古希腊人善于捕捉微妙的比例关系,精于数学与哲学,力求明白准确,追求心灵健康与肉体完美。他们的艺术也力求逼真、写实与理想的结合,从他们的雕塑中就可以看到这点:雕塑多以最美的人体为摹本,表现自编神话中的众神,形体极为精准,比例亦臻于完美。如柏拉图所说:“艺术是摹本的摹本”。 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西方绘画中最本原的美学差异:写意与写实。中国绘画偏于精神性的写意,表达了画者对物象的理解及感受,表现物象最本质特征,并进行了理想性塑造加工。其精神性常常高于画本身的表达与技法,物象作为抒情的媒介表达着作者的精神境界与人格追求。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技法展示遮蔽了画家的精神表达,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而且西画常以故事性或场景性代替精神性,在立意上存在缺失。如18世纪评论家狄德罗所说:“在我们的画作中都有着构思上的弱点,思想性的贫乏。”下面将从造型、色彩及构图三个方面进一步阐释中西方绘画在写意与写实上的美学差异。 在造型上,中国绘画美学偏于平面性,而西方绘画美学偏于立体性。中国的绘画由工艺装饰(青铜器、陶器纹样)发展而来,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平面特征。陶器上的纹样多是图案化、美化后的物象,因此中国绘画常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意味,也历来不竭力追求再现对象,而是满足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具有意象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第8章中国古典园林景观审美 【本章概要】 本章从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演进入手,介绍了其各个发展阶段特征及主要类型,详细阐释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景观要素及其审美特征,揭示了中国古典园林基本美学思想及景观组合的艺术手法,探讨了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主要差异,分析了现存古典园林的几个典型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与大自然的巧妙结合,从艺术欣赏角度而言,其独特的魅力和观赏价值使之成为中国古建筑景观文化中最精彩纷呈的一部分,融聚了中国古建筑中绝大多数的装饰手法,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旅游活动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今天,对古典园林景观的观赏已成为人们陶冶情操、调节心境的重要手段。 8.1中国古典园林概述 8.1.1中国古典园林的演进 (1)从原始古朴的自然野趣到人工色彩的渐浓、渐重 (2)仿真自然山水,追求诗情画意 (3)园林艺术的集盛 8.1.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类型 中国古典园林种类繁多,划分的标准和依据亦不尽相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照造园动机和文化观念划分 为生者而建的园林 为亡者而建的园林 (2)按照占有者的身份来划分 皇家园林 私家园林 (3)按照园林所处的地理位置划分 北方类型 南方类型 岭南类型 (4)按照不同风格和艺术特色划分 就世界范围来讲,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风格,由此在园林的布局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归纳起来可以将世界上众多的园林形式划分为两大类。 自然式园林又称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 几何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 (5)按照建造时间划分 古典园林 现代公园 8.2中国古典园林景观要素审美 园林是人类对大自然的审美改造,对旅游者而言又是价值颇高的综合性艺术品。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北方的还是南方的、或许是岭南的,其基本构成要素都是

中西方绘画审美观念 的异同

中国绘画以中国的水墨画为代表,中国的水墨画以写意为主旨,作画者不但要心中有画面,还要有对画面深深的感情寄托,不以生活中的实物的形象为局限。用笔是大胆,不拘于形式,不刻求光感以及画面色彩搭配,观赏者要走入画中,走入作画者的思想中,这样才能真正的欣赏它,感受它的美。中国的水墨画画面多辅以文字,作为欣赏画作的铺路石,如中国五代时期画家荆浩的《匡庐图》,画面气势磅礴,危峰重叠,四周溪峰连绵,山石之感坚实,体感厚重,体现出作者对山水无限敬仰之情,也同时能体现出作者无限的胸襟。 西方绘画作品非常繁多,但其中以宗教色彩浓重的题材为其代表,画面多凝重,色彩对比鲜明,画法笔触精细,力求完美,画面人物表情清晰明了,而且作品题材多为广为人知的宗教故事。做平力求形似,有种真实贴切的感觉。作者多追求画面的光源,以及光源在画中人物中的折现。他们善用光和色彩来体现作品,西方绘画作品也能体现画家的一些思想感情,但过于拘泥,不像中国水墨画般豪放、洒脱。如: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徐徐打开的帷幕中圣母怀抱着圣婴从云端缓缓落地,圣母端庄矜持的脸上略带忧伤,而圣婴也带着超乎儿童的神圣。画面如诗一般,艺术语言表现出一种优雅、和谐、轻快,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理想。

那你可能会问中国就没有了细腻,西方就没有来豪放吗?我只能告诉你:“是也!非也!”。 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的绘画,他们都在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变化,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随着审美观念的拓展,西方也出现了洒脱之作,中国也不乏细腻光感的作品出现。 西方绘画作品中现代的大作中写意、奔放的作品很多,如蒙克的《呐喊》,画中天空被染成了鲜红色,灰蓝色的海湾和小镇,桥头两个僵直的人影向前走着,画中央一个有几分变形的人正在捂着耳朵呼号呐喊,像是画家自己的化身。让我们体会到了画家的紧张、恐惧和不安,甚至是绝望。 中国绘画的细腻、婉约就如同中国的绣花针,细致入微,极其考究,如中国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他以每位帝王以及侍从为一组造型,侍从体型小于帝王,同样的背景进行烘托,画面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的细微,刻画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气质心态。它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重要的人物肖像画之一。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在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上是相辅相通的。有细致入微的联系,又有绝对性的不同,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园林美学 全部

园林美学 1、单项选择题 1.“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迩皆无害焉,故曰美。”此论述对美的理解主要强调() A..美在理念 B.美在关系 C.美在功利 D.没在物质 2.严格意义上来说已经属于艺术范畴,可以看作是古典园林艺术的滥殇的是() A.台、榭 B.园、圃 C.宫、殿 D.菀、囿 3.下列被尊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生态美学意向对后世园林影响深远的诗人是() A.陶渊明 B.白居易 C.李白 D.王子敬 4.山水生态环境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成为一代文化风尚的时期是在() A.秦汉 B.魏晋 C.明清 D.唐宋 5.渗透和充盈着诗意和文意的“文人写意园”繁盛起来的时期是在( ) A.唐 B.宋 C.明 D.清 6.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园林学专著,被日本称为《夺天工》的是() A.《群芳谱》 B.《长物志》 C.《素园石谱》 D.《园冶》 7.中国古典园林系统的“真”主要体现在() A.艺术与科学的审美联系上 B.艺术与数比、人工的关系上 C.艺术对现实自然的生态美学关系上 D.艺术对天国仙境的理想追寻关系上 8.“就山为杰阁,引水作神池”的诗句体现了北方大型园林在创造上更加强调() A.自然原型的因凭 B.名胜名园的拟仿 C.胸有丘壑的意构 D.随意洒脱的创建 9.中国古典园林的“善”在伦理的功利关系上表现为 A.天国仙境的追寻 B.城市山林的实现 C.感性实践的要求 D.物质经济的创造 10.从中西园林比较来看,中国园林所显示的是 A.人工之美 B.技能之美 C.数比之美 D.气韵之美 11.北方宫苑从总体上来看所呈现色调风格为( ) A.小巧玲珑 B.清水芙蓉 C.浓丽绚烂 D.自然淡雅 12.在园林美的物质性建构序列中起着领奏作用,且为园林美的起始与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特点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中国画线条的节奏与韵律美的特征,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等,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 关键词:线条、笔墨、意境、和谐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并且这一艺术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绘画的一般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线条美、色彩美和构图美上,而中国传统绘画在其基础上又有独特的美学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中国画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笔墨的骨力风韵之美以及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和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这些审美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外在形式之美和内在精神之美,是中国传统绘画经久不衰的灵魂之所在。 一、线条的节奏韵律之美 线条是中国传统绘画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线条美是构成绘画形式美的一个重要形式,凌继尧曾说:“中国画的笔法不是静止立体的描绘,而是流动的,有节奏的线纹,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比较中西方绘画,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希腊的画,如庞贝古城遗址所见的壁画,远看如重的雕塑,他们强调对称、比例、平衡、整齐;而中国古代花纹图案或汉代壁画,则是飞动的线条。中国人物画也是一组流动线纹的有节奏的组合。”[1] 线是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从留存至今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可以明显的看出描绘几何形纹样的线。至殷周时期,人们在铜器上描绘的狩猎、交战及动植物形态等已把“线条”的应用提升到中级阶段,除了表现形之外,同时也表现了动态。继而汉代时期绘画用线表示动态的能力达到了高峰,如汉代壁画中奔驰的马及人物画等,到了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汉代壁画虽同为线条,但感觉已大不相同,这时的线不仅只是表述形态,同时对物象质感的表现及线本身的形式美已有所发展。至唐代线已可以成功得表现出物的质感,如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

10311024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以拙政园为个案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 ——以拙政园为个案 摘要:论文中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重新分级、分类,梳理了现有研究论文中写到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并以拙政园为例,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中“本与自然,超与自然”与“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这两个显著特性。 关键词:拙政园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特点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1] 在此,鄙人依据统一的逻辑等级梳理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美的主要特点。[2][3][4] (一)本与自然,超与自然。 (1)在布局上严格的结构对称要求而又摸拟接近自然的布局美。 (2)建筑的造型美与自然美 (3)自然景物和人工要素的良好结合 众所周知,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也是风景式园林中四大要素(建筑、山、水、植物) 中的三个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风景式园林与自然风景之间的交融程度。但中国古典园林却绝非是简单的利用或摹仿这些景观要素的原始风貌, 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提炼来表现一个精练概括、典型化的自然。 (二)诗情画意中的意境美 (1)园林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诗、画情趣。 (2)禅性之美——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元代开始,绘画、诗文、书法三者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从而追求“以形写神”、“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此运用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中,通过各个有意识的组织规律,达到园林中各个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有限的空里创造了最适合人居住的环境,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需要。从隋、唐到明、清,中国园林经历了发展—繁荣—稳定的时期。苏州园林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苏州园林的发展与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不无联系,文人墨客聚集之地也就逐渐出现了文士园林。文人化园林是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文人化园林指是士流园林,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更侧重赏心悦目,又能体现隐逸者寄托的理想,也能陶冶性情。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使人们一进入园林便可体会到“不出城廓而享山林之怡”。苏州园林为中国园林的典范,现存名园十余处,较著名的有“拙政园”、“沧浪亭”、“网师园”、“留园”等。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 征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比较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的美学特征新古典主义绘画与浪漫主义绘画可以说是两条相背而驰的道路。前者 强调复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 强调理性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而后者浪漫主义绘画以追求 自由、平等、博爱和个性解放为思想基础;追求幻想的美、注重感情的传达;喜欢热情奔放的性情抒发,自由、感性情感上的释放。浪漫主义艺术 以动态对抗静止,以强烈的主观性对抗过分的客观性。相同的是两者都推 动着绘画在不断地发展、前进。 一、出现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早在17世纪的法国就已出现,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 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但又不同与古典艺术。在法国大革命及 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 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一场借古开 今的潮流。所谓新古典主义也就是相对于17世纪的古典主义而言的。同时,因为这场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所以也有人称之为" 革命的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绘画:浪漫主义交艺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达到高潮。十九世纪初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兴起于法国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明清时期的美学思想 唐杰羽佳 明清是我国美学思想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由于封建发展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开始出现并缓慢成长,落后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这种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推动了明清时期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的进步,从而使明清美学思想获得了深入的发展,并显示出新的特色。 明清两代,在酝酿一种新的美学思潮的同时,也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美学思想。 一、明代美学思想 明清两代的美学思想在多方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就其断代来说,明代美学思想又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明代,由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使得人文主义开始滋生。与此相应,在美学思想上出现了世俗化的审美趣味,重视人的真实自然的情性,而这些情性的容已由文人士大夫的高雅之致逐渐变为市民阶级的市俗情趣。这一美学思想的主潮促进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这一时代,除了绘画美学思想和意象论的发展比较明显之外,最突出的是以贽、汤显祖和袁氏三兄弟为代表的美学新思潮的出现,积极地推动着明清美学思想的健康发展。 (一)绘画美学与意象论 明代是我国古代美学总结的准备时期,而出现较早的则是关于绘画美学和意象论的探讨。在绘画领域,王履与祝允明的贡献比较突出,而意象论却以王廷相为代表。 1.王履的绘画美学思想 王履(lǚ)是我国明代初期的美学思想家,在绘画美学方面贡献较大。他擅长山水,笔墨秀劲,曾作《华山图》四十幅,并把创作体会和艺术见解写入《华山图序》。这篇“序”是反映他美学思想的代表作。文章虽然不长,但它反映了王履绘画美学的基本观点,在我国绘画美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王履的美学思想以“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为基本要领,统帅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从总体上包含着这样两个方面的容: 首先,王履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科学地把握住艺术与生活的基本关系。他说:“画物欲似物,岂可不识其面?古之人之中名世,果得于暗中摸索耶?彼务于转摹者,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

【摘要】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关键词】气韵生动思想内涵艺术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中国绘画的最高品第是“气韵生动”,传统美学用“气”来体现事物美的本原,强调艺术要表现生生不息、元气流畅的天地间万物的节奏和韵律。 一、“气韵生动”指的是内在的神气和韵味 南朝·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绘画“六法”,作为人物绘画创作和品评的准则。在《古画品录》中将“气韵生动”作为第一条款和最高标准,可见其分量的重要。“气韵生动”是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之洋溢的状态,可以说“气韵生动”是“六法”的灵魂。以生动的“气韵”来表现人物内在的生命和精神,表现物态的内涵和神韵,一直是中国画创作、批评和鉴赏所遵循的总圭臬。中国绘画讲究笔墨之“气韵”,并以其艺术思想来联通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化显人性、重人伦的反映,更是中国绘画艺术张扬和倡导的精神、意识之美的体现。总之,“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中国绘画以“养气”为根本,“养气”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及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根基。倡导艺术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炼的水准,其中“气”是对艺术家整体生理、心理因素和创造能力的总要求与概括。所谓气者,即神气、意趣,也就是所绘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绘画不追求单纯的自然表象的模仿,而讲究其精神内涵。 “人之生,气之聚也”,天下万物皆在于一“气”(《庄子》)。所以,中国画把“气”作为构成绘画艺术的根本要素,并认为无气则不生。就如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提出的“气韵生动为第一义,然必以气为主,气盛则纵横挥洒,机无滞碍,其间韵自生矣”,更加强调了“气韵”在绘画艺术中的作用。 二、“气韵”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 在绘画上的“气韵”是一种自始至终的体现,它蕴含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又存在于完成的作品中。意在笔先,气脉相连,画家在动笔之前,因物立意,凝神静气,成竹在胸,乘兴挥毫,一气呵成。它包含着对物象的深思熟虑以及深刻的立意和激情。只有把丰富的感受同作者本人的情思、意境融合,并能表达出来,才能达到气韵生动。因此,气韵也是靠笔墨来表现的,六法论者,自称“气韵生动”,继则“骨法用笔”;前者为唯一的审美目的,后者则为成此目的的主要手段,二者为国画之首要。 在绘画创作中骨法用笔十分重要,用笔与书法用笔相同,都以线条为主要特征。国画的线条也讲究气韵,轻重缓急,刚柔肥瘦,虚实繁简,曲直偏正,由于个人的个性、气质、功夫、兴趣、情绪的不同,笔下就会产生不同风格的线。意到笔随,笔笔连贯,随心万变。落笔时,心静神怡,使气韵自晕于外,似生实熟,能圆转流畅,则笔笔见笔,笔笔无痕迹。用笔无痕,则画上的景物,似乎是自然本来生成的。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接气,也就是用笔的节奏。使笔自有韵,并不是依赖墨的浓淡才有韵。运笔的轻重疾徐,强弱虚实,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如同的旋律。因此,用笔高妙之处也就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笔精墨妙”用笔精到,用墨则从浓到淡,从淡以浓,极尽变化之能事。所谓“妙”就

中国绘画鉴赏

中国绘画鉴赏 学习这本绘画鉴赏后,我被中国博大精深的绘画艺术所吸引,而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作品尤其卓越,下面就其作品《洛神赋图》进行适当介绍一下。 作者简介 顾恺之(约公元345—406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是我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绘画作品与绘画理论对传统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洛神赋》就是他的杰作之一,我们现在看到的虽然是摹本,但基本上反映了他的艺术面貌。 特色 顾恺之的《论画》一文,象他另外两篇关于绘画艺术的文字一样,都因相传错脱, 《洛神赋图》 不易通读,只能揣其大意。其中谈到前人所画的:小列女、周本记、伏羲神农、汉本记、孙武、醉客、穰苴、壮士、列士、三马、东王公、七佛、夏殷与大列女、北风诗、清游池、竹林七贤、嵇轻车诗、陈太丘二方、嵇兴、临深履薄等作品,都是评论这些画中人物形象和神情表现的优劣。而全篇最前段,特别谈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这里他指出理解对象的深入的程度以人物画要求最高,对于山水画也很重要。东晋兴宁年间(公元三六三—三六五年)顾恺之在金陵(今南京)瓦棺寺所画的维摩诘像,有“清羸示病之容,凭几忘言之状”,画出了维摩诘的病容及病中与人对谈时的特殊神色。这一幅维摩诘像,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受到称颂。同时,这一记载也说明中国流传的佛教图像,不是完全模仿外来的艺术。另外,顾恺之曾在画裴楷的肖像时,颊上加了三毫,据说他就是这样简单地借助于细节,加强肖像的神态。也有记载,他故意把谢鲲画在岩石中间,可见他曾企图用环境来烘托人物的性格。而且我们知道他在揣摩如何表现嵇康的诗句的时候,他体会到:画“手挥五弦”弹琴时的外形姿态,虽然是手的细小动作,也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要画“目送飞鸿”,想凭目光的微妙表现传达出对于天边云际有所眷恋的、捉模不定的迷惘的心绪,则是比较难的。这些就都是顾恺之作为一个人物画家,企图细致地描绘微妙的心理变化时,真正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界限。 另外,他也曾明白地谈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提出了描绘眼睛是人物画艺术中的最重要的技巧。以上都说明顾恺之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物画艺术的新发展。顾恺之的作品真迹,今已无传。只有若干流传已久的摹本。其中最精美的是《女史箴图》(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发布时间:2008-09-22 10:53 信 息来源:邵荣 中国古典园林及其美学特征 晋元高级中学施丽鹃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秀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是园林的渊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1)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它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文化培育成长,比起统一阶段上的其他园林体系,历史最久,持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广。这是一个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a.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 b.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古籍称之为苑、宫苑、御苑、御 园等)、私家园林(古籍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寺观园林 2.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 a.生成期: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殷、州、秦、汉时期,奴隶 主贵族的公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后儒家逐渐获得

正统地位,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的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的主流。 b.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c.全盛期:隋、唐时期。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入盛年期。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d.成熟期:两宋到清初时期。继隋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农业经济稳步成长。城市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市民文化也被输入了新鲜血液。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到富裕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e.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社会经济亦十分繁荣,然而表面的繁盛掩盖着四伏的危机。西方势力的侵入,封建社会趋于解体。而园林的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颓的倾向,已多少丧失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的精神。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园林体系,若与世界上的其他体系相比较,它所具有的个性是鲜明的,而它的各个类型之间,又有着许多相同的共性。这些个性和共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做装点。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地利用或者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唯其如此,像颐和园那样的大型天然山水园才能够把具有典型性格的江南忽闪景观在北方的大地上复现出来。这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最主要的特点。 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升本) 姓名:赵秀克学号:201014090 浪漫主义的美学特征及价值 ——以西方浪漫主义文艺为例 摘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成为欧洲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时期,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急剧过度,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在文艺领域也有了新的变化,浪漫主义应运而生,新时期新艺术思潮的出现往往具备自身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以个人情感的自由抒发,主观情感的强烈表达,并且注重想象兼以夸张的表现手法,着重于描写自然等。艺术特征之中包含了浪漫主义自身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在各个学科中表现出了各自的色彩,对各个学科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要的艺术创作价值。 关键词:浪漫主义、美学特征、价值 浪漫主义一词可以追溯到古法语词ROMAN,而这一词更古老的形式则是Romans和Roman t①,反对古典主义的精神桎梏,区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真实描绘,浪漫主义以其鲜明的美学特征成为西方美学、文艺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美学魅力征服了十九世纪的艺术家、美学家,他们对浪漫主义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文学还是美术、音乐方面都有独到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的显现。 一、强调个人情感主观表达,寻求个性解放。浪漫主义认为古典主义宣扬的 理性束缚了文艺,于是把抒发情感至于首要地位,对内心世界进行深入的挖掘②。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典雅高贵风格成为新时期思想的羁绊,美学、文艺等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限制。恰逢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也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迅速在欧洲传播,个性解放、个人独立的强调使得艺术家们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全面的展现了个人的主观情感表达:雪莱的抒情诗,音韵铿锵、感情真挚,散发着强烈的个人主观情感,个性特征明显; ①《卢梭与浪漫主义》(美)欧文·白壁德著孙宜学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2页 ②《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5月第1版第166页

超星尔雅2016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章节测验与答案

山水地质学与中国绘画章节测验及答案 2016-03-16 08:28:33 1.1已完成 1 《康育义地质山水艺术选集》标志着山水地质学在中华大地诞生。() 我的答案:× 2 山水地质学是地质学、地貌学与美学、艺术学交叉渗透的产物,是自然审美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理论基础。() 我的答案:√ 1.2已完成 1 地盾指的是()。 A、陆地25亿年以后一直在陆地上,从来没有淹过海水,形成的一个古陆核。 B、陆地20亿年以后一直在陆地上,从来没有淹过海水,形成的一个古陆核。 C、陆地18亿年以后一直在陆地上,从来没有淹过海水,形成的一个古陆核。 D、陆地10亿年以后一直在陆地上,从来没有淹过海水,形成的一个古陆核。 我的答案:A 2 关于地球各大陆最古老岩石放射性同位素年龄测定,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A、中国华北地台冀东36亿年 B、非洲林波波带38.5亿年

C、欧洲科拉地盾35.5亿年 D、南极洲英德比地36亿年 我的答案:D 3 中生代分为三个系,其中不包括()。 A、白垩纪 B、侏罗纪 C、寒武纪 D、三叠纪 我的答案:C 4 亚洲年龄最古老的地盾是西伯利亚阿尔丹地盾。()我的答案:√ 5 月球的年龄比地球的年龄小大约7亿年。() 我的答案:× 1.3已完成 1 组成地壳的三大类岩石不包括()。 A、岩浆岩 B、沉积岩 C、变质岩

D、页岩 我的答案:D 2 大理岩是一种沉积岩。() 我的答案:× 3 冷暖变化在地质时代里面是经常发生的。()我的答案:√ 4 岩浆岩分为两种,侵入岩和火山岩。() 我的答案:√ 1.4已完成 1 下列关于断裂的描述,错误的是()。 A、岩石受力发生破裂,称之为断裂 B、岩石受力只破裂但未发生位移,称之为节理 C、岩石受力破裂发生位移叫做断层 D、云南路南石林是典型的断层 我的答案:D 2 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一个断层沟。() 我的答案:√

美学论文:论中国绘画从“ 具象美”到“抽象美”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论中国绘画 的美学特点 概述 一.“抽象”、“抽象美”与中国绘画 二.从“具象美”到“抽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 1.唐代以前的原始“具象美” 2.宋元时期发达的“具象美”和萌芽状态的“抽象美” 3.明清时期高度发展的“抽象美”及其与“具象美”的结合三.中国绘画美学特点之展望 从“具象美”到“抽象美” ——试论中国绘 画的美学特点 中华民族这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她丰富和悠久的文化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示:“中国和外国过去时代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和优良的文学艺术传统,我们是必须继承和借鉴的。” 在美学领域中,中国绘画的传统体现了整个民族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保留下来的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这种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突出地体现了它所固有的美学特征,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具有优良的传统和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这个艺术领域中,世界上有两大体系,一个是以中国水墨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另一个是以欧洲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 中国绘画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国绘画的传统象黄河、长江一样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流迁演变中,它依托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厚背景,形成了自己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正如中国的黄河、长江的面貌与性格不同于西方的多瑙河、密西西比河的面貌性格而呈现出中华民族的面貌性格及理论造诣美学特点。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新石器时代半坡村遗址那数以万计的陶器及描绘于那些陶器上的人、动物、花鸟等形象,质朴、生动而有趣,是迄今发现的中国绘画之萌芽。解放初期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夔凤帛画》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在纺织品上画出的有主题性的绘画。历史发展到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为流传,石窟壁画、石窟雕塑便成为特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宗教宣传品,“从印度的阿陀到中国新疆的拜城、库车、甘肃的敦煌、山西大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