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众所周知,吸毒不仅危害家庭及社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危害。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一个是对人体心理机能的损害。随着社会的重视,科学的发展,毒品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也就是毒品的生理依赖性通过政府的强制戒毒,辅之以适当的药物和一定的戒治方式,较易戒断。而毒品对人体的心理损害,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却是药物难以戒断的,即“心瘾”难除。

要探索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必然要先搞清楚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有哪些损害。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障碍。人一般具有两种智商:一种是智力智商,它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情绪智商,主要受后天的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在这两种智商中,情绪智商对人一生所发生的作用约占80%,它是人生事业大厦的基石。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毫无例外地会造成情绪障碍,会改变正常的精神状态,变得极度兴奋、狂躁和暴烈;戒断时又变得异常低落沮丧多疑。在毒品的反复作用下,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出现,使人处于一种喜怒无常的无节制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情绪智商规律的紊乱和功能失常。这也就是为什么“多进宫”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表现出的对任何事都非常冷漠无兴趣,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活态度的原因。

二是智力障碍。吸食毒品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创造力和主动性丧失,严重者会引起智力迟钝、知觉错误、偏执狂和暴力行为。在强制戒毒所主要表现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非观念混淆,喜欢打架斗殴,对管教干警采用敌对态度,抱有成见和偏见。

三是意志障碍。吸食毒品者都会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变得孤僻自私、爱说慌、好诡辩、不知自尊自爱、意志消沉、失去责任感。平时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句实话,为人处世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上都是害得家庭生活拮据,可是他们照样要求家属给钱给物,如果稍有不顺,他们就会变得极度失望沮丧,更有甚者还会要挟家属。

(一)关于吸毒者的人格特征

与一般成人相比,吸毒者的基本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倔强固执、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感觉迟钝;对他人抱有敌意,即使对亲友也如此;好进攻,即使是喜爱的人;喜欢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惧危险,喜欢恶作剧,总要捣乱;情绪不稳定,

遇事容易激动、紧张,易怒;往往又有抑郁,睡眠不好,患有各种心身障碍;情绪过分,对各种刺激的反应都过于强烈,情绪激烈后难以平静;适应不良,不可理喻,甚至有时走上危险道路。

(二)关于吸毒者的心理健康状况

吸毒者一方面希望能摆脱毒魔的纠缠,重新找回自我,过上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另一方面又为自己深陷毒品的旋涡中不能自拔而怨恨、自责。这就出现了罗杰斯的自我不协调状态。吸毒者处于一种紧张的内在混乱状态,适应不良,出现持续的焦虑和抑郁。吸毒者追求的是安全、爱和归属及自尊的需要,如果这些心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将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出现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紧张、强迫症状等。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们又会去寻找因吸食毒品带来的欣快感,并以此来麻醉自己,这便导致了复吸。吸毒常常会受到社会的排斥、家人的冷嘲热讽、朋友的背叛和疏离,缺乏安全感、情感得不到满足,每当遇到挫折和失败,便产生过分沮丧,失意和忧伤等不良情绪,无法以适当的心理方法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紧张情绪。这是构成复吸的主要原因之一。

还需要注意的是,抑郁在戒毒者当中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吸毒者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一方面想得到别人的理解,倾诉自己的不幸;一方面又逃避与别人过多的接触,担心遭到别人的拒绝,内心冲突激烈。

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及对策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会议通过了《关于禁毒的决定》。这一法律规定,初次吸毒人员一律强制戒毒3至6个月,成瘾较重的最长可延长到一年,复吸人员一律劳教戒毒。2008年6月1日我国新的《禁毒法》实施,吸毒人员隔离戒毒期由3至6个月改为至两年,吸毒人员的思想、心理、行为亦相应发生变化,在漫长的强制隔离期中,由于特殊的封闭环境和人际关系条件的改变,戒毒人员的心理、生理及行为也随之改变,反映在人格、精神、行为、体质等方面与强制戒毒前有明显差异,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理解和判断存在新的问题。笔者就武汉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自今年6月以来新收治的两年期戒毒学员在心理、生理、行为等方面与6月前收治的普通强制戒毒人员进行比较,发现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状态抑郁、焦虑、敌对,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及偏执等因子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问题以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最为突出,因此对于戒毒者不能仅限于解除躯体对毒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以促进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其次是尽快完善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法律法规,避免刑事处罚

与行政处罚程度倒置的局面。三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强制隔离戒毒所医治、教育、安全、防范、保护、控制等管理问题。

【关键词】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行为对策

一、调查对象

2008年6月1日至7月30日武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新收的两年期吸毒员共50人为全部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采取小样本分层抽样方法,确定该所二大队为样本总体,由专业人员制定问卷表格,收集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基本情况、吸毒史、戒毒史、生理变化、心理测试、心理咨询指导等内容。心理测评采用SCL—90方法[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

三、调查结果

1、有资料显示,吸毒者在强制戒毒期间戒毒前后的SCL-90评分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等因子分均较高[2],与全国常模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见表1)。

而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入所后,由于长期吸毒造成了心理、生理改变,使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戒毒学员心理变化感受明显,特别是在心理测试中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7项因子分显著高于3-6个月戒毒人员(P<),躯体化及精神因子分无明显差异。

2、吸毒者戒毒后最常见的10项症状及发生率出现变化(见表2)。

从表2中看出,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对前途感到没有希望、感到苦闷以及有想摔坏和破坏东西的冲动是两年期戒毒学员最主要的症状。

3、两年期戒毒人员对新的禁毒法实施认知上存在偏差(见表3)。

调查中86%学员认为在接受处罚前没有心理准备,对禁毒法实施情况不了解,接受处罚后产生逆反心理,承认有反感心理的有20人,茫然心理16人,分别占40%和32%,入所后有敌对心理特征的占92%。客观上为逃避两年期隔离戒毒处理前就负案入所的有29人,占58%,其中实际已转刑拘16人,占26%,这种避重就轻、逃避打击处理的心理在拟刑拘人员中相当普遍,有的甚至直言不讳。

四、讨论

1、两年期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与以前强戒期三至六个月的强制戒毒人员在心理、行为上有差异,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源于强制期延长后(最少延长年),突破了吸毒人员原有能够承受的心理极限,进而作出心理、行为上的反映。焦虑、敌对、恐怖、偏执、规避心理是这一群体的突出表现,经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明显差异,提示吸毒除了引起行为模式改变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他们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充满不满的情绪,且又较固执,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易于产生报复心理,导致违法、犯罪行为产生。他们当中较明显分为两种类型的人,其中一类强迫、敌对较明显,他们缺乏法律知识,认为自己没有犯法,却被抓进戒毒所像犯人一样受强制管理。这类人中有许多在吸毒前就有犯罪行为,有较多的违法问题,有些已形成反社会人格。另一类躯体化忧郁、焦虑较明显,这类人在吸毒前就有较低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的病理心理方面的问题,吸毒后更加剧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经了解他们有创伤性生活事件,或者年幼无知、好奇而上当受骗染上了毒瘾,他们担心留下案底,不敢承认自己吸毒,有戒断反应时,也不敢向医务人员提出,担心回到社会受歧视。他们受“室霸”(病室小头目)的控制,受其他人的欺负,却不敢言语,心理辅导对这些人尤为重要。这些问题影响他们的戒断和康复。

2、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逃避、逆反、敌对心理严重,导致自主行为极端化。调查中部分吸毒人员对禁毒法实施有明显抵触情绪,其中初吸者6人表现出极度地失落和后悔,他们中有的有家庭,有的有工作,很担心家庭破裂,工作丢失,认为两年期隔离戒毒处理过重,对前途、事业、家庭感到希望黯淡,甚至不敢考虑。还有的因对禁毒法的片面理解,或禁毒法实施后部分社区存在的协议戒毒三年措施滞后,对直接强制戒毒两年提出异议,想提出申请行政复议占20%,已提出复议2人。而大部分复吸人员为逃避处理则采取以轻避重的办法,钻法规空挡,入所前就负案吸毒,强戒后就交代刑案以求短处,表现出逃避心理,在被调查的50人中有29人入所后因交待刑事案件(盗窃、扒窃、抢劫)等罪行受到办案单位的提审,占调查人数的58%,其中除2人因抢劫案值较大有可能获重刑外,有16人因涉嫌盗窃、扒窃罪被办案单位转为刑拘,而这些人一般会把案值均控制在2000元以下,其获得刑的刑期也至多是半年到一年,或者是拘役。这种避重就轻、以刑抵戒正成为吸毒人员规避较

长隔离戒毒期的有效办法,这些现象的孳生和蔓延给社会所带来的治安及稳定问题不可低估,同时也凸显出我国现行法规边缘的空白。为逃避戒毒期两年的处理,个别学员还采取极端做法,用自伤自残来逃避戒毒。例如:戒毒学员段某某入所时心理承受巨大压力,一周内不讲话,管教民警与其谈话时也不表达任何情感,但在所领导大查房时却突然冲向铁门框,导致头部开放性外伤缝16针,经医院处理完后,所、队领导亲自与其谈话,并给予治疗和关心,最后该学员自己承认就是想通过自残方式来逃避打击处理。

3、对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须尤为注重心理治疗。当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收押收治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实施《禁毒法》的神圣职责。戒毒由强制变为隔离标志着禁毒机制的转变,它体现了国家对民族、民生的高度负责和坚定铲除毒品的决心。强制隔离戒毒所如何管理、医治、教育好这一特殊群体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鉴于当前收治两年期隔离戒毒人员存在复杂的心理问题,作为管理者一是要尽量避免对有狂躁型、敌对型、反社会人格型戒毒人员的负性刺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情绪易激动伴有冲动行为者,分析冲动行为的不利影响,了解情绪与行为的关系,指导他们情绪的自我控制;二是对情绪抑郁、焦虑者提供心理疏导,必要时予以心理治疗。分析导致抑郁的原因,解释抑郁情绪产生的机理以及认识活动对情绪的影响,对致病原因通过转换角色,改变看待问题的角度从而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三是采用认知治疗,认知过程是个体行为和情感表现的中介,通过“学习”可以改变不良行为,认知治疗可主要用于控制易冲动的吸毒人员;四是建立完善的工疗康复劳动体系,通过劳动来调节戒毒人员思想情绪;五是强化戒毒场所的安全防护,重点防范具有敌对、偏执心理的戒毒人员,确保精神异常性戒毒人员人身安全。

4、有关法规及隔离戒毒场所管理的几点建议。一是新的《禁毒法》实施需要有较完善的实施办法与之配套和补充,以确保执法者能较好的将《禁毒法》应用于实际。目前戒毒人员之所以想尽办法来逃避、或规避两年期隔离戒毒,已说明我国原有的禁毒条例以及配套的《强制戒毒办法》法律体系已被打破,急需建立新的并能与《禁毒法》相适应的《强制隔离戒毒办法》,同时应将社区戒毒纳入该《办法》之中,从而形成新的较为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两年期隔离戒毒实际上已带有或具备劳教戒毒的特征,作为公安部门设立的戒毒场所,理应对戒毒人员管理在观念上进行转化,如管理上由看守向教化转化,每名管教民警对戒毒人员应有教学和课程式安排,戒毒人员每日上多少学时课,针对戒毒人员入所时间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劳动计划,以学分制记入每名戒毒人员档案,来详细考核该戒毒学员接受隔离戒毒的实际表现情况,以达到或有效占用戒毒人员隔离期“过多”的无聊时间,从而使场所管理更为安全;三是抓住机遇,全面提高戒毒民警基本素质。戒毒民警不能像看守民警搞“一看、二守、三送走,挖破案件算到头”的做法,戒毒民警特别是管教民警必须要进行角色转换,专业授课、心理辅导、集体管理应成为管教民警的基本技能,真正做到“站着

能讲,坐着能写,有隐患能发现,有问题能解决”,可设想有这样一支戒毒民警管理队伍,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必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评量表解释及评分标准

2、吸毒者在强制戒毒期间的SCL-90测试及心理治疗。作者:李冰娜,何世婵,陆艳,叶九寿

3、服刑犯人心理咨询与干预的初步分析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作者:陈致宇黎君杭州市西郊监狱教育科叶忠良

康复阶段戒毒人员的心理特征

康复阶段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 生理脱毒后,处在康复阶段的戒毒人员的心理大致可分为“情绪消沉阶段”、“心理矛盾阶段”、“自我承诺阶段”和“重塑自我阶段”四个阶段。心理工作者可以根据心理戒毒规律,针对不同戒毒人员的具体情况,把每一个阶段每个心理戒毒人员的心理戒毒工作做实、做细、做出成效。 (1)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 处在这一阶段的戒毒人员总是以失败者自居,觉得愧对家人、愧对社会,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渺茫,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因而总是处在绝望、悲观的心境与情绪中。对此戒毒者家属或心理工作人员应进行有效的榜样激励,荣辱观、光明前途等教育,使其学有榜样,树立信心,看到前途,帮助其闯过情绪消沉这一难关。 (2)心理矛盾阶段的心理治疗 当戒毒人员能够初步认识到自己因吸毒而造成的不幸、危害和失败,同时又想从此洗心革面,不再做毒品的俘虏时,会产生一种茫然若失,不知何去何从的感觉。对此,心理工作者应给以及时的沟通、引导,对其进行战胜挫折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人生观教育等,使其认识到戒毒也是一种人生考验,只有正视过去,面对现实,才能经受挫折,克服矛盾心理状态,进一步增强戒毒的决心和信心。 (3)自我承诺阶段的心理治疗 经历过情绪消沉和心理矛盾两个阶段后,戒毒人员对自己能够摆脱毒瘾的信心和决心明显增强,并能较好地服从戒毒机构、戒毒者家属或心理工作人员的管理与指导,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对此,应不失时机地利用集体教育的优势,鼓励戒毒人员制定个人心理戒毒计划,开展群体互相帮助和互相监督,互相感受彼此的鼓励、信任和支持;争取并接受家人的关心和爱护;学习有关心理学知识,学会如何排解心理忧烦,学会理解自我、理解他人和彼此心理沟通的基本要领,做好回归社会后正确对待可能碰到的种种现实问题的充分思想准备,包括认清复吸毒品的极端危害性,树立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永远与毒品划清界限。对处在求职状态的戒毒人员,还须学习一定的求职技能和就业技能,以加快回归社会后融人并自立于社会的速度。 (4)重塑自我阶段的心理治疗 在这一阶段的戒毒人员,已经或即将回归社会。此时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律意识,同时也希望家人、亲友、同事、邻居、社会等能真正理解自己、尊重自己。对此,帮教工作人员或其所在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家庭成员等,应抱十分关心、爱护、理解和支持的态

戒毒人员个案分析

个案分析 毒品——这一令人心惊胆颤的词汇,在人类交流语言中出现的那一刻起,就给整个世界和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伤害。无数个家庭,乃至每一个吸毒者都经受着它所带来的种种不幸,心理和生理上受到了巨大摧残。 “一朝吸毒,终生戒毒”,这是吸毒人员的共识。屡戒屡吸,周而复始,使戒毒人员痛苦、悲观、迷茫……。因为吸毒,很多吸毒人员可谓是众叛亲离,失去了亲人,失去了朋友,因而戒毒人员往往把戒毒所当作是自已的新家,把管教民警当作是老师,是朋友。因而我们民警不能抛弃,不能放弃她们,我们要用真情去感化,用真意去复苏,用真爱去关怀……。 XXX,汉族,41岁,文盲,家住XXX县XXX乡XX村XXX 组X号。因吸毒被XX县公安局决定强制隔离戒毒2年。她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不爱言谈,勤劳,文化素质较低且法律观念淡薄;家庭不幸福,丈夫曾劳教过三次,多年没回过家如今已了无音讯,有一子一女,女儿在外打工至今仍没取得联系。她所处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给该员造成了吸毒的客观因素。 从入所以来该员的表现一直比较不错,积极参加习艺劳动,安心戒毒。大队民警按照矫治目标和不同阶段要求,采取因人而异的思想道德教化和心理疏导。承认并尊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个

体差异,在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突出针对性和灵活性,做到因人施教。根据她的思想意识、法律基础、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阶段,因势利导,加之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性很高,因而戒毒效果显著。 然而家庭的又一次变故使她戒毒矫治生活得到巨大冲击。该员打电话回家,得知其儿子和女朋友谈恋爱因感情纠纷闹分手,而其儿子觉得女方谈恋爱期间花了自己不少钱于是要求退还,女方不依,双方达不到共识遂男方将女方告上法庭。打官司结果法官判决男方败诉,其认为法院判决不公,于是一气之下杀死了法官并被判处死刑。 得知这一情况后该员心灵受到重大创伤,对于她来说儿子就是她的希望她的未来是她心灵的寄托和安慰,而如今儿子已经在死亡边缘徘徊。这导致她情绪异常激动,思想包袱很重,整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担心其儿子目前的状况希望见到儿子最后一面,这种状态极其影响改造生活,如果不得到及时的解决以前的矫治成果也将化为泡影。面对这种状况,大队民警多次和她进行谈话,对她进行关心和鼓励希望她坚强,勇敢面对生活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 针对出现的此种情况,大队召开了队务会议,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价值和需求,尊重其人格和尊严,维护其合法权益,希望能够集思广益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运用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和技巧,了解该员真实的思想状态,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docx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众所周知,吸毒不仅危害家庭及社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危害。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 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一个是对人体心理机能的损害。随着社会的重视,科学的发展,毒品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也就是毒品的生理依赖性通过政 府的强制戒毒,辅之以适当的药物和一定的戒治方式,较易戒断。而毒品对人体的心理损害, 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却是药物难以戒断的,即“心瘾”难除。 要探索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必然要先搞清楚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有哪些损害。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障碍。人一般具有两种智商:一种是智力智商,它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 情绪智商,主要受后天的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在这两种智商中,情绪智商对人一生所发生 的作用约占80%,它是人生事业大厦的基石。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毫无例外地会造成情绪 障碍,会改变正常的精神状态,变得极度兴奋、狂躁和暴烈;戒断时又变得异常低落沮丧多疑。在毒品的反复作用下,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出现,使人处于一种喜怒无常的无节制状态之 中,从而导致情绪智商规律的紊乱和功能失常。这也就是为什么“多进宫” 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表现 出的对任何事都非常冷漠无兴趣,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活态度的原因。 二是智力障碍。吸食毒品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创造力和主 动性丧失,严重者会引起智力迟钝、知觉错误、偏执狂和暴力行为。在强制戒毒所主要表现 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非观念混淆,喜欢打架斗殴,对管教干警采用敌对态度,抱有成见和偏见。 三是意志障碍。吸食毒品者都会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变得孤僻自私、爱说慌、好诡辩、 不知自尊自爱、意志消沉、失去责任感。平时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句实话,为人处世 表现出极度的自私自利,凡事只考虑自己从不考虑别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基本上都是害得家庭 生活拮据,可是他们照样要求家属给钱给物,如果稍有不顺,他们就会变得极度失望沮丧,更 有甚者还会要挟家属。 (一)关于吸毒者的人格特征 与一般成人相比,吸毒者的基本人格特征主要表现倔强固执、自我中心、不关心他人;缺乏 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感觉迟钝;对他人抱有敌意,即使对亲友也如此;好进攻,即使是 喜爱的人;喜欢一些古怪的不平常的事情;不惧危险,喜欢恶作剧,总要捣乱;情绪不稳定,

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分析

对戒毒康复人员的心理分析 吸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心理出现了障碍或变异。在很多的国家,吸毒人员首先被视为精神戒毒人员,从这一角度上说,吸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在毒品戒断期间,戒毒人员的身体初步得到了恢复,认知的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也比吸毒时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戒毒综合症的出现,再加上有些人多次戒毒失败,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综合来看,戒毒人员在心理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认知方面的方面: 戒毒期间是戒毒人员心理活动最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最强烈的时期,这些内心矛盾使得戒毒人员常处于感情的漩涡中。我们常看到不少戒毒人员在戒毒初期很短时间内就戒断了生理上的毒瘾,当他们为自己取得成绩沾沾自喜、对前途充满信心时,却听到充斥于戒毒场所的“毒瘾易除、心瘾难戒”、“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生想毒”等论调;看到“二进宫”、“三进宫”、“多进宫”吸毒人员的泛滥后,有很快陷入了沮丧、失落的情绪之中。正是因为戒毒人员缺乏正确的认知方式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得他们不善于进行自我调控,对挫折和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能力准备,从而容易对戒毒期间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能为力,以致进一步加深心理失衡及心理变异。 二、人格方面的特点

戒毒研究表明,大部分吸毒人员在吸毒前就已有一定的人格缺陷与人格障碍,其人格特征表现为非积极进取,缺乏激情,缺乏社会交往和逃避现实。他们吸毒后,因受社会、家庭对戒毒人员负面评价的影响,在就业、交友、婚姻、经济等方面面临巨大的阻力,进而引发和加剧吸毒人员情绪、人格等方面的不良状况,刺激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并使他们借助毒品麻醉自己已暂时摆脱眼前的困境。当他们承受社会、家庭及周围环境的负面评价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从无奈、自卑、逃避、封闭的心理转化为对社会和家庭的不满、仇视、报复等心理,逐渐发展成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调查显示,吸毒人员都具有意志力薄弱、行为退缩、缺乏信心等回避型人格特征,其抑郁、焦虑等神经症状表现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吸毒人员性格孤僻、多疑、抱怨、自私,再加上其反社会型人格特点,使他们难以适应戒毒场所环境,难以与其他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吸毒人员遇事缺乏理智,易走极端,很难接受戒毒场所工作人员的教育,有时甚至强烈抵制和对抗。 三、情绪方面的特点 由于戒毒人员具有特殊的心理问题,其情绪、情感也不同于常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戒毒人员入所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吸毒初期的各种不适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但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容易出现焦躁的情绪,个人情绪极不稳定。而且由于海洛因、鸦片等阿片类和大麻类毒品能够在一定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 特点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众所周知,吸毒不仅危害家庭及社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危害。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一个是对人体心理机能的损害。随着社会的重视,科学的发展,毒品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也就是毒品的生理依赖性通过政府的强制戒毒,辅之以适当的药物和一定的戒治方式,较易戒断。而毒品对人体的心理损害,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却是药物难以戒断的,即“心瘾”难除。 要探索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必然要先搞清楚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有哪些损害。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障碍。人一般具有两种智商:一种是智力智商,它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情绪智商,主要受后天的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在这两种智商中,情绪智商对人一生所发生的作用约占80%,它是人生事业大厦的基石。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毫无例外地会造成情绪障碍,会改变正常的精神状态,变得极度兴奋、狂躁和暴烈;戒断时又变得异常低落沮丧多疑。在毒品的反复作用下,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出现,使人处于一种喜怒无常的无节制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情绪智商规律的紊乱和功能失常。这也就是为什么“多进宫”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表现出的对任何事都非常冷漠无兴趣,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活态度的原因。 二是智力障碍。吸食毒品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创造力和主动性丧失,严重者会引起智力迟钝、知觉错误、和暴力行为。在强制戒毒所主要表现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非观念混淆,喜欢打架斗殴,对管教干警采用敌对态度,抱有成见和偏见。 三是意志障碍。吸食毒品者都会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变得孤僻自私、爱说慌、好诡辩、不知自尊自爱、意志消沉、失去责任感。平时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句实话,为人处

精品—戒毒人员心得体会总结

精品—戒毒人员心得体会总结 戒毒人员心得体会总结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严重问题。来自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数字证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的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 目前,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怕学生明白毒品。认为禁毒教育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冒险尝试;二是认为禁毒教育是公安部门的事,与学校无关。这些认识误区的一个前提,就是目前在校学生吸毒者罕见。事实上,毒品蔓延的速度相当快,若等到毒品在校园时再来教育,则为时已晚。由此可见加强禁毒教育,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是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的根本途径和出路。 自1997年国家教委规定把禁毒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并正式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教学大纲以来,六年来我校透过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青春期专题讲座、青年志愿者宣传队、赴禁毒教育基地参观等多条渠道对家长、学生、社区居民广泛开展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不让毒品进我家等宣传教育活动,还组织教师面向市、区专家开了一节美丽的罂粟花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学校对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家长、社区及区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学校优良的校风带动着周边小区的精神礼貌建设,对所在社区的精神礼貌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学校2001、20**年连续两次评为石泉社区教育先进学校、20**年被授予创精神礼貌特殊贡献奖。 至于如何搞好学校禁毒教育,还有待于大家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有一点务必肯定,目前毒品虽尚未在学校出现,但防患于未然总比亡羊补牢为好。加强毒品预防教育仍然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方面,今后学校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禁毒工作的实践探索: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开展预防毒品犯罪宣传教育工作。 把禁毒教育列为学校教育工作计划中,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结合起来,要做到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领导到位,加强对学校禁毒工作的组织领导,多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毒品预防教育活动。 1、成立毒品预防教育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书记、校长任组长,政工教导任副组长,组员由年级组长、家长委员会代表、青保教师、校长助理等成员组成。 2、制定有关学校防毒、禁毒的制度和措施。领导小组指导学生开展禁毒知识宣传、自护教育、志愿帮教等工作,并负责具体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三.加强教育,增强青少年拒毒防毒潜力。 1、大力宣传,营造良好的禁毒氛围。 (1)多层面、多渠道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校领导、工会、共青团、少先队能够充分利用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开展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主题班队会、演讲、征文等形式宣传毒品的种类、性能、危害以及远离毒品的方法和知识,使100%的中小学生都能深刻认识毒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自觉抵制、远离毒品,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 抓好国际禁毒日宣传。每年的国际禁毒日,学校能够透过升旗仪式,校班会课,及主题黑板报、电脑小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组织学生观看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剧目,开展禁毒教育知识竞赛,禁毒教育有奖征文,阅读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禁毒卡-通连环画口袋书,参观禁毒教育图片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禁毒宣传预,谢谢!防教育工作戒毒人员心得体会总结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摘要 目的探索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状况。 方法选择选取西安市强制隔离戒毒所225(男性200名,女性25名)名戒毒人员为调查对象,并且以这225名戒毒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评估其抑郁和焦虑情况,最后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在实验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全国常模相比,本次调查戒毒人员抑郁评分(50.47±9.84)和焦虑评分(48.90±10.47)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强制隔离戒毒的过程中,应该时刻的注重戒毒人员的心理状况,并且定期的和戒毒人员进行心理沟通,给予戒毒人员一定的心理护理,这样有助于缓解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压力,减轻隔离戒毒人员抑郁焦虑等症状,这样有利于帮助隔离戒毒人员戒毒。 关键词:隔离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护理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I

目录 1绪论 (1) 1.1背景及意义 (1) 1.2研究目的及目标 (1) 1.3关键词及定义 (2) 1.4文献回顾 (2) 2研究设计 (4) 2.1一般方法 (4) 2.2研究方法 (4) 2.3统计学方法 (4) 2.4研究步骤 (4) 3研究结果 (6) 3.1戒毒人员抑郁状况 (6) 3.2戒毒人员忧虑情况 (6) 4讨论 (7) 5推论及建议 (8) 5.1推论 (8) 5.2建议 (8) 5.2.1纠正错误认知,强化自信训练 (8) 5.2.2矫治自私思想,引导换位思考 (9) 5.2.3心理护理 (9) 5.2.4健康教育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网络学院毕业论文独创性声明 (13) 毕业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13) I I

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思考

第十七篇 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思考 【摘要】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民警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以下简称为强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往往收效甚微。本文分析了影响强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不利因素,以及提高场所强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利因素,重点从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民警自身的能力,激发强戒人员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引导强戒人员端正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动机三个方面进行了提高强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思考。 【关键字】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随着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心理学知识对帮助强戒人员戒除毒瘾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同。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在各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如火如荼的开展开来。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但实际教育效果却收效甚微。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成为摆在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影响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原因分析 在日常工作中,心理矫治工作的民警在对强戒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做出了许多努力,但是仍然收效甚微。笔者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分析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戒人员的文化程度低,存在错误的心理健康认知。根据统计数据分析(见附表),强戒人员的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文化水平。根据了解,初中文化水平的强戒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属于初中肄业,碍于面子,谎称为初中毕业的。他们在学校基本上没有接触到心理健康常识,或者受到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普遍将有心理问题的人员等同于精神病人,简单的认为躯体健康,人也就健康了。因此,他们认识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而也没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 附表: 年龄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合计18-20 4 13 2 19 21-25 0 22 106 24 2 154 26-30 1 25 132 42 7 207 31-35 2 34 151 44 8 239 36-40 4 43 159 31 2 239 41-45 5 35 137 25 2 204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 点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

强制戒毒人员心理行为特点 众所周知,吸毒不仅危害家庭及社会,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危害。毒品对吸毒者自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一个是对人体心理机能的损害。随着社会的重视,科学的发展,毒品对人体生理机能的损害,也就是毒品的生理依赖性通过政府的强制戒毒,辅之以适当的药物和一定的戒治方式,较易戒断。而毒品对人体的心理损害,即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却是药物难以戒断的,即“心瘾”难除。 要探索对吸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必然要先搞清楚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有哪些损害。根据科学研究表明,毒品对人体心理机能的破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情绪障碍。人一般具有两种智商:一种是智力智商,它与先天遗传基因有关;一种是情绪智商,主要受后天的各种环境影响而形成。在这两种智商中,情绪智商对人一生所发生的作用约占80%,它是人生事业大厦的基石。吸毒者吸食毒品后,毫无例外地会造成情绪障碍,会改变正常的精神状态,变得极度兴奋、狂躁和暴烈;戒断时又变得异常低落沮丧多疑。在毒品的反复作用下,两种极端情绪交替出现,使人处于一种喜怒无常的无节制状态之中,从而导致情绪智商规律的紊乱和功能失常。这也就是为什么“多进宫”吸毒人员在戒毒所表现出的对任何事都非常冷漠无兴趣,抱着一种得过且过混日子生活态度的原因。 二是智力障碍。吸食毒品还会造成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弱,注意力分散,创造力和主动性丧失,严重者会引起智力迟钝、知觉错误、和暴力行为。在强制戒毒所主要表现为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是非观念混淆,喜欢打架斗殴,对管教干警采用敌对态度,抱有成见和偏见。 三是意志障碍。吸食毒品者都会变得好逸恶劳、好吃懒做。变得孤僻自私、爱说慌、好诡辩、不知自尊自爱、意志消沉、失去责任感。平时很难从他们嘴里听到一句实话,为人处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关于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的思考 包头市劳教所苏琳 强制隔离戒毒是指为了保证戒毒效果,依法将戒毒人员隔离在一个专门的治疗场所内,在与毒品隔绝的环境下进行戒毒治疗。强制戒毒工作原是公安民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将原有的公安机关强制戒毒和司法行政机关劳教戒毒两大强制戒毒资源整合为强制隔离戒毒,预示着劳教戒毒已经发展为强制隔离戒毒。目前强制隔离戒毒已成为我国劳教工作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亮点,揭开了我国劳教工作历史上崭新的一页。下面我就对强制戒毒人员如何进行心理矫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意义 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为劳教所在教育挽救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直接引人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劳教人员开展心理测验、心理评估,掌握劳教人员个体心理结构特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帮助劳教人员消除不良心理及其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 同普通人相比,心理问题在戒毒人员这类特殊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普遍和严重。戒毒人员之所以吸毒违法,其中重要诱因就是

心理问题。不仅如此,戒毒人员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压封闭环境之中,活动空间小,心理压力大。戒毒难就难在心瘾,如果心理问题不解决,外界条件再好也不是他们成功戒毒的必要条件。开展戒毒人员心理矫治不但是戒毒场所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可以帮助他们改变错误认知、树立成功戒毒信念,消除不良情绪和成瘾心理,重塑他们人格。 二、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的四个阶段和具体措施 (一)情绪消沉阶段的心理治疗 戒毒人员的失败感强,对亲人、家庭、社会感到愧疚,情绪悲观、消沉,对未来信心不足,需要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树立信心。主要做法是: 1、剖析思想根源。情绪悲观、消沉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1)轻度环境适应因素,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改变,对戒毒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生活产生的落差心理和孤独心理;(2)生理难受——脱毒症状有所反复时,导致痛苦,焦虑等心理;(3)想改善精神或物质生活,渴望被关心和尊重,存在追求享乐心理与攀比心理。 2、行为矫正。加强对他们的行为养成管理和恶习矫正,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学习习惯。主要措施是:(1)对他们加强养成教育、体质锻炼;(2)通过听轻音乐、静坐反省、适当宣泄,开展文体活动等方式,使他们的生理和情绪压力释放;

关于戒毒人员入所适应期的阶段、心理表现及调节方法探析1

关于戒毒人员 入所适应期的心理表现及调节策略探析 景德镇市劳教所曾郁松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一个过程,它受到主观因素和外部条件的直接影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地位,其心理也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戒毒人员也是如此。从入所开始到期满解戒,他们的心理变化曲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矫治初期——中期——矫治末期。其中矫治初期可称为“入所适应期”。这一时期,戒毒人员从社会进入戒毒所服戒,由于身份发生了质的变化,生活环境也有巨大的改变,一般都要经历一个适应的过程,而这种适应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戒毒人员思想最敏感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戒毒人员情绪复杂多变、考虑问题比较多,心理处于多变性和波动性状态,普遍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现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新入所戒毒人员迅速克服不适应现象度过入所适应期,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一、新入所戒毒人员适应期的阶段表现及不良的心理表现 1、情绪不稳定。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戒毒人员大多受到社会的岐视,得不到家人的关心,心理十分脆弱。特别是在入所适应期,常会由于受到批评,或家人拒绝来接见等事情造成大幅度的情绪波动,甚至由于一时冲动发生打架或自伤自残事件。 2、易产生敌对心理。戒毒人员由于违法行为被强制隔离戒毒,在其没有接受教育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前,内心自然对戒毒场所和民警充满抵触。所以在入所适应期内,戒毒人员常常抵制改造,不服从民警的管教,

在受到批评时,容易抬杠,发生冲突。 3、人际关系敏感。戒毒人员与普通人一样有交往的需要,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定位和刚入所时的恐惧感(这点比较容易受到外界负面宣传的影响),使其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障碍,与管教民警之间、与同教之间、与亲人之间情感不能沟通,变得内向、孤僻,更甚者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性,常常由于其他学员劳动技术好、速度快而比自己提前完成任务,或某次其他学员的饭菜比自己的多点等小事而心生忌妒。 4、思家念亲情绪强烈。想念家人亲友可以说是每一位与家乡有地理阻隔的人都会有的情绪。而由于被强戒,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戒毒人员的思家念亲情绪会更加强烈。由于思念父母亲人和昔日朋友,常常会心烦意乱或者心生愧疚,难以集中精力参加日常教育活动和习艺生产活动。 5、偏执现象严重。入所初期,大部分新入所戒毒人员都保持在外面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适应期内里,他们的思想、行为随意性强,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严格的纪律约束,不服从民警管理。 二、戒毒人员在适应期内产生不良心理表现的原因 1.客观因素。戒毒人员入所以后环境发生变化、身份陡然转变,是大多数戒毒人员入所后产生不良心理的最直接原因。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因素也是诱发戒毒人员不良心理的主要因素。由于自身的违法行为,他们中很多人都得不到社会和家人、朋友的尊重和理解,抑郁、自卑心理普遍,容易在入所后破罐子破摔,从而产生种种不良心理。 2.主观因素。戒毒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我所做过统计,在所戒毒人员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占81%左右。他们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

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措施

临床研究心理医生2015年11月第21卷第22期 组别。所有患者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2]。除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 42例F+A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低至21岁,高至61岁,年龄平均值(42.55±2.21)岁。病程短至半年,长至2年,病程平均值(12.67±0.32)个月;体重低至42kg,高至82kg,体重平均值(63.34±1.23)kg。 41例F组患者中: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4例;年龄低至21岁,高至60岁,年龄平均值(42.89±2.13)岁。病程短至5.5个月,长至2年,病程平均值(12.82±0.28)个月;体重低至41kg,高至83kg,体重平均值(63.61±1.31)kg。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P>0.05,组间差异不显著,可用于临床比较。 1.2 方法 F组单纯以氟西汀治疗,20mg/d。F+A组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氟西汀早上服用,20mg/d。奥氮平晚上服用,2.5mg/d。所有患者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1)总有效率;(2)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的差异。 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包括5项内容:活动能力、日常生活、健康感受、家庭与朋友支持、生活前景等,每项评分值均为0~2分。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3]。 抑郁量表(HAMD)共包括17项内容,每项评分值均为0~4分,将各项分值相加即为患者抑郁症状总评分。评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抑郁症状越重[4]。 HAMD评分减少率大于等于75%为显效;HAMD评分减少率大于等于50%为有效;达不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和有效占总例数的百分比之和[5]。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用SPSS 21.0软件处理抑郁症患者一般资料和治疗相关数据;总有效率以%表示,经χ2检验。HAMD量表评分、Spitzer 量表总分均统一以(x-±s)表示,经t检验。衡量两组抑郁症患者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相比较 F+A组相比于F组总有效率更高,其中,F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10例、21例和10例,总有效率75.61%;F+A组显效、有效、无效分别30例、10例和2例,总有效率95.24%,χ2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相比较 治疗前两组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相似,t检验统计学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A组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为31.37±2.72分和4.95±1.92分。F组HAMD 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为31.95±2.16分和4.75±1.91分。 治疗后F+A组相比于F组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改善更显著,t检验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其中,F+A组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为13.18±1.71分、9.22±1.59分。F组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为19.43±1.29分、7.11±1.94分。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抑郁症跟5-羟色胺功能降低相关[5]。奥氮平属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可选择性作用于中脑边缘系统,对该区域D1、D4受体有作用,且可拮抗5-HT2A或促进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释放,改善各项病理症状;氟西汀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抑制神经元从突触间隙中对5-羟色胺的摄取,促进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增加,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两者联用可增强抗抑郁作用[6]。 本研究中,F组单纯以氟西汀治疗;F+A组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结果显示,F+A组相比于F组总有效率更高,HAMD量表评分、Spitzer量表总分改善更显著,说明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抑郁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天明,刘诏薄.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6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306-4307. [2]钟兰兰.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21(15):94-95. [3]鲁江龙.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2(10):571-572 [4]瞿伟,马红燕,谷珊珊等.重度抑郁症急性期奥氮平联合盐酸氟西汀治疗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2,41(27):2816-2818. [5]刘卫国.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忧郁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23(40):10-11. [6]张蓉.小剂量奥氮平联合氟西汀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随机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4):274-276. 毒品,这么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它却让人们愿意跃跃欲试。吸毒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新闻媒体大量曝光影视明星的吸毒行为,使得明星吸毒沦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也使人们认识到毒品离我们的生活那么近。近些年来,我国吸毒人员的增速非常迅速,吸毒人员低龄化、多元化且呈低龄化发展,90后甚至00后都受到毒品的侵蚀。我们时常会想,什么人会选择毒品?这些人心理健康状况怎样?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面对他们? 1.吸毒人员的特点 1.1 文化水平的差异 虽然影视明星不同程度上参与到吸毒活动中,但这仍旧改变不了吸毒人员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国内曾有学者对女性吸 吸毒人员的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措施 李艾东 (苏州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 江苏苏州 215131)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毒品愈加泛滥。毒品吸食人员的年龄也趋向于低龄化,青少年所占比重不断增加。造成其吸食毒品成瘾的原因很多,除了个人主观因素还有社会环境因素。毒品吸食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也非常糟糕,在强制戒毒的同时还需做好心理辅导。 【关键词】吸毒人员; 家庭;社会认同; 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088-02 88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 编者按:强戒所的心理咨询师要加强学习,加强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咨询技能,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咨询风格。在此基础上,合理运用认知行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等疗法,及时解决强戒人员各类心理问题,为他们成功戒毒提供心理支持。 随着《禁毒法》的实施,我国禁毒工作进一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强制隔离戒毒也随之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心理戒毒将成为今后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一项重要职责和使命。为此,笔者结合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咨询工作实践就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特点及矫治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特点 (一)思维的不合理性。强戒人员特别是长期受毒品控制和折磨者,不仅生理机能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而且认知思维过程也出现明显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偏概全。即以一件或几件事来评价自身或他人的整体价值,好象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断这本书内容的好坏一样。例如,一些强戒人员面对教育治疗中遇到一次或几次挫折,便牢骚满腹,灰心丧气,接受矫治的积极性骤然下降。如果将这种灰色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求全责备,同时伴随着愤怒和敌意,甚至发生不应有的矛盾冲突。他们将事物发生变化的可能性等同于绝对性,极易导致心态的失衡和心理问题的产生。 2、消极关注。不少强戒人员看问题片面、消极,评价民警及民警的执法行为往往只盯消极面,忽视积极面,并以消极特征对事物进行定性。如:因个别民警工作中出现执法不规范行为,便对民警本人予以全面否定,而对民警的无私奉献,尽职尽责甚至以往对其给予的关爱和关怀照顾等闪光点则闭口不谈。特别是一些因常年吸毒而患病的强戒人员,他们把自己病情得不到好转的原因全部归结为场所不重视,民警不负责,而对自己吸毒的违法性、身份的特殊性以及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对身体脏器的损伤危害性和自身形成对药物的抗药性等却忽略回避。在他们看来,强戒场所的各方面工作都不如其意,他现在的不良处境全是场所的过错,即只要不符合自己意愿和想法,就是完全错误和糟糕的。正是这种消极信息的选择倾向,使这部分人员在特殊情境中只让消极观念过滤,从而给自己带来诸多烦恼和困惑。

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论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 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只有建立从个人、家庭到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使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逐步改善自身心理状况,溶入具有包容、亲情的家庭中去,真正回归到普通人的社会生活中来。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心理健康教育 吸毒、戒毒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戒毒后,躯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等因素较戒毒前明显降低,且统计学分析有非常明显差异,提示吸毒除了引起行为模式改变外,还可能存在许多心理问题,毒瘾戒除后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心理问题依然突出。 一、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心理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它原本是应用心理学的方法,来治疗精神病患者或心理障碍者的心理问题的方法之一。它的对象原是精神病和心理障碍者的家庭系统。这种疗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一个人的心理问题乃至精神上的疾患,不是个体本身单纯的个人问题,而是个体在家庭环境中,由于父母子女的互相影响,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如果采用一对一的单个治疗,当被治疗者治愈以后,再重新回到原来的

那个家庭环境中,受原有的那个环境影响,往往很快会旧病复发。因此,家庭治疗打破了那种一对一的治疗方式,把着眼点放在整个家庭系统上,关注系统内包括家庭成员的认知、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同胞关系的互动,通过改善家庭环境来达到治愈患者的目的。 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戒毒人员复吸的机率依然很大。吸毒人员的大量涌现和戒毒人员的复吸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毒品本身的强烈的成瘾性外这一原因以外,吸毒人员的不良个性、家庭的不良环境是导致吸毒与戒毒人员复吸的重要因素,不良个性又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受不良家庭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改善吸毒人员的家庭环境,对吸毒人员进行家庭心理治疗在预防戒毒人员复吸工作中显得十分必要。 绝大多数吸毒者吸毒之前就已形成了不良的个性。这些不良的个性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关系,而父母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及自身婚姻家庭生活是否健康正常、稳定、有无矛盾冲突有很大关系。因而要预防吸毒人员复吸必须首先着眼于源头,这就是要提高父母的认知水平,解决婚姻家庭问题,使吸毒者父母有个良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对促进吸毒者形成良好的个性、摒弃不良恶习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要从“家庭”这一宏观体系去分析问题

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

戒毒民警心理健康教育教案课题:民警心理健康 课时:1课时 授课人:蒋剑祥 教学目的:使民警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分析民警压力的来源,让民警掌握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民警应对压力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 引入: 警察是一个高风险、高负荷、高压力、高应激性的特殊职业。近年来由于吸毒人员增加,特别是吸食新型毒品人员人数的增加,给强戒所管理增加更大的管理压力,具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和精神异常学员的管理,增加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民警的心理压力和职业风险也随之增加。正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民警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远高于普通人群。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就会给自身、家人、工作和生活造成负面的影响。 数据:有效基层民警人数为350人,有212人认为自己压力大,其中有75人认为自己压力非常大。 一、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1、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例如: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1989年,WHO又进一步扩充了健康的内涵,认为健康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增加道德健康,即健康应包括四个内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 2、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在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与矫治对策 《禁毒法》实施后,如何提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下称:强戒人员)的戒毒效果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掌握强戒人员心理特征,是提高戒毒效果,实现禁毒法宗旨的有效途径。 一、强戒人员心理行为特征分析 纵观强戒人员吸毒、戒毒、复吸的过程,不难看出,强戒人员普遍存在两方面明显特征。 (一)心理依赖性顽固。强戒人员对于毒品的依赖包括生理依赖和心理依赖。生理依赖可以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但是,强戒人员受内心深处的心理依赖的驱使,又会在生理上产生焦虑不安甚至痛苦、冲动等感觉,这种症状即所谓的“心瘾”。心瘾实际上从排除吸毒对大脑的损害外,应是某种程度的心理变态,而且是一种慢性的病态,也是强戒人员难以摆脱毒品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强戒人员产生心理依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心理学“习得理论”认为:人或动物的心理与行为可通过经常学习而获得。从学习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强化,使学习所得的行为固定,构成不同模式的新的行为。强戒人员正是通过这种习得的觅药行为,不断得到毒品“闪电”般的缓解戒断症状效应和欣快感,以及偶然或有意中断吸毒所产生的戒断症状的痛苦体验和药物强烈渴求感等构成正性或负性的强化因素。日积月累,不断作正负强化,终使毒品依赖成为牢不可破的行为模式。而使几乎所有的强戒人员都无法用意志摆脱这种心瘾。” 强戒人员入所后,通过一段时间的生理脱瘾及康复治疗,其急性戒断症状或迁延性症状会逐渐减轻甚至基本消失,从而在生理上控制了毒瘾,心理上也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但由于吸食毒品能够给人带来莫名的快感,情感体验非常深刻。虽然他们在特定的环境中难以获得毒品,但一些特定因素可以唤起他们吸食毒品的情感记忆。笔者曾与戒毒人员探讨香烟与毒品之间的关系时,大部分人承认:在吸毒时,毒品产生的快感需要用香烟来“吊”出来,在无法得到毒品的环境下,对香烟的依赖心理较重。通过吸食香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吸毒的快感。强戒人员对香烟的依赖,表明其对毒品的追求和向往并不会随着毒瘾在生理上受到控制而消失,且还将长期存在。 (二)人格和心理变异明显。研究发现,毒品使强戒人员的人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严重的影响其思维、行为和情绪,对于吸毒的意志力、注意力、记忆力、耐受力、持久力等都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毒品的依赖性使强戒人员丧失了效率、兴趣、责任感、羞耻感等。表现为反社会性、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追求立即的满足、缺乏羞耻感、伦理道德扭曲等。也有少数强戒人员有精神抑郁、自卑感、无能感、性心理和性行为异常、喜好刺激、逃避现实、自恋等病态心理特征。因此强戒人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精神系统出现了障碍或变异。在相当多的西方国家,吸毒者首先被视为精神病人。从这一角度说,强戒人员既给社会造成了危害,同时又是毒品的受害者;既是一个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违法者,也是一个需要社会的帮助、治疗和康复的患者。 毒品对于人的心理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尤其是对吸毒者的认知、思维、情绪、行为的影响后果尤为严重。在吸毒成瘾期间,强戒人员为满足毒瘾需要不断地加大毒品的摄入量和次数,毒品副作用对于生理、心理的影响也随之而加剧,以致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在心理结构方面,毒品导致强戒人员产生一系列失调、紊乱和变异现象。多数或大多数吸毒者的兴

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原因及对策思讲解学习

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原因及对策 思 近年来,随着《禁毒法》、《戒毒条例》、《司法行政机关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规定》的陆续出台,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提出了更严格、更规范、更科学的要求,对强制隔离戒毒效果提出了更实、更高、更远的期望。实际工作中,90%以上的戒毒人员在吸毒与戒毒的循环中耗尽了身体与家庭的希望;场所民警在风险与责任的重压下对安全隐患日渐麻木与习惯;新型毒品的泛滥,更使得场所内精神障碍等疑难怪病考量着医务人员与管理者的智慧。如何准确查找新时期戒毒场所管理工作面临的风险,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将责任和事故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 风险大致有两种定义:一种定义强调了风险表现为不确定性;而另一种定义则强调风险表现为损失的不确定性。通

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换句话说,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引自《百度百科》)。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风险,是指基于管理政策、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希望达到的安全稳定的目标与实际可能出现的危害结果之间的差距。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风险由风险因素、风险事故、风险损失三个要素组成。 二、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事故 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管理工作的风险事故,从主管责任部门的角度来区分可以概括为六大类十六小项: (一)管理方面:脱逃,戒毒人员采取强行或隐蔽方式从强制隔离戒毒场所逃跑,逃避强制隔离戒毒;死亡,戒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内因为各种原因正常死亡或非正

常死亡,包括因病死亡、自杀、他杀、因工死亡等;群体性事件,戒毒人员在场所内因为各种原因发生群体性殴斗,信访,绝食,哄闹,静默,罢工、罢学、罢活动;所内案件,戒毒人员在所内盗窃,打架斗殴造成后果,伤害致人伤残、死亡;自伤自残,戒毒人员为达到个人目的自我伤害,自我伤残,吞食异物等;执法责任事故,因为民警不作为、乱作为或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原因导致的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出现严重问题或执法民警违规违纪违法事件。等等。 (二)生活卫生方面:食品安全事故,因为食物、饮水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戒毒人员食物中毒;医疗卫生事故,因为医疗处置措施不当、服用药物管理或医疗措施不及时等导致的延误戒毒人员及时治疗出现严重后果;群体性疾病传播或感染,因为教育、管理、防控或处置应对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的戒毒人员出现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感染。 (三)教育方面:一是对戒毒人员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动态分析、个别教育工作没有及时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