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

技术指南

中国环境规划院

2003年9月

一、总论 (4)

1.1 工作目标 (4)

1.2 工作内容 (4)

1.3 工作原则 (6)

1.4 时间要求 (8)

1.5 组织机构 (9)

1.6工作成果 (9)

二、污染源调查 (12)

2.1技术路线 (12)

2.2水陆对应关系调查 (14)

2.2.1确定水域范围 (14)

2.2.2确定排污控制城镇 (16)

2.2.3确定排放去向 (18)

2.3基础数据调查 (22)

2.3.1工业污染源调查 (23)

2.3.2城市生活污染源调查 (27)

2.3.3农村生活污染源调查 (28)

2.3.4农田径流污染源调查 (29)

2.3.5畜禽养殖污染源调查 (30)

2.3.6城市径流污染源调查 (30)

2.3.7矿山径流(固体废物)污染源调查 (31)

2.3.8城市供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调查 (32)

2.3.9入河排污口调查 (33)

2.4数据计算分析 (35)

2.4.1城市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6)

2.4.2农村生活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6)

2.4.3农田径流污染物计算 (37)

2.4.4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8)

2.4.5城市径流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39)

2.4.6矿山(固体废物)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40)

2.5数据汇总分析 (41)

2.5.1水量核定 (42)

2.5.2污染物量核定 (42)

2.5.3水环境功能区数据汇总 (42)

2.5.4河流数据汇总 (43)

2.5.5地市级数据汇总 (44)

2.5.6省级数据汇总 (44)

三、水环境容量计算 (46)

3.1 基本概念 (46)

3.2 计算步骤 (48)

3.3 设计条件 (50)

3.3.1 计算单元 (50)

3.3.2控制点 (51)

3.3.3水文条件 (51)

3.3.4边界条件 (52)

3.3.5排污方式 (53)

3.4 水质模型 (54)

3.4.1零维模型 (55)

3.4.2一维模型 (60)

3.4.3感潮河段一维模型 (61)

3.4.4二维模型 (62)

3.4.5湖库模型 (65)

3.4.6非点源模型 (66)

3.5参数推求方法 (68)

3.6 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71)

3.7 湖库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74)

3.8 容量校核 (75)

附:实用计算软件 (77)

一、总论

1.1 工作目标

根据水环境功能分区和水质目标,依据河段的水文特征、入河排污口分布等因素,计算水环境功能区、水体的水环境容量,并进一步实施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是实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目标的主要手段,是保证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方法,也是水污染防治量化的依据。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的工作目标为:通过污染源水陆对应关系以及水污染物排放的分类调查,通过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通过模型正向模拟,得到全河段符合不同区划水域水质目标要求的水环境容量,校核、分析、确定水环境功能区、河流、地市、省、流域不同层次的水环境容量,为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平台,为总量分解和排污许可证发放奠定基础,为制定水环境保护各专业规划提供依据。

具体工作目标为如下2项:

1、通过污染源排污去向(对应到水环境功能区)和排污量的调查,获得水环境功能区、河流、地市、省、流域各个不同层次的排污状况。

2、以污染源为输入,通过水质模拟,获得水环境功能区、河流、地市、省、流域各个不同层次的水环境容量状况。

1.2 工作内容

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水环境容量计算与核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确定、总量分解等。

全部工作分为如下图所示的6个方面的工作:

步骤1:以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为基础,进行现状调查,选择、确定代表性的控制断面,对各地水环境功能区进行达标评价,将全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为达标功能区、不达标功能区,并为后续控制单元水环境容量计算提供基础。

步骤2:对排入水环境功能区的重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污染源及其它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工业污染源的达标状况,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污染

物排放量。

步骤3:水陆统筹,以入河排污口沟通水环境功能区和对应的陆上汇流区,按照输入响应关系,构成控制单元,作为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单元。

步骤4:选择合适的水质模型,确定相应的参数,对排污口进行适当的概化,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

步骤5:结合水质评价和污染源调查数据,参考混合区大小和排污状况,上下游协调,对容量计算结果进行反馈、调整、校核,给出各控制单元的允许纳污量。

步骤6:将允许纳污量分解到主要入河排污口和主要污染源,其中达标水域

图1-1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总体结构图

上述6个阶段的工作构成了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的基本工作程序,6个工作阶段的划分不代表绝对的先后次序,可以分组交替进行,在工作过程中互为反馈。

其中,污染源调查和水环境容量核定是本次工作的难点、重点,也是本技术指南的主要内容。

本技术指南中的污染源调查实际包括上述步骤2、3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对污染源排放去向(对应到水环境功能区)和排放量的数据调查,它是水环境容量计算的输入量和校核因素,同时也为总量分配和污染源管理提供支持。从分析水体上下游关系入手,水陆并重,从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陆上汇流区域三个层次,进行污染源、入河排污口、水域的对应关系调查,明确影响水域水质的主要入河排污口和主要污染源,以各县为基本调查范围,对向辖区内各水环境功能区排污的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污染源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污染源达标状况。

以水环境功能区及其陆上汇流区构成的控制单元是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单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确定本辖区内的水环境容量时,要在水环境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以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为目标,划定控制单元,通过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建立基于控制单元的污染物排放与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在一定的排污条件下对各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进行计算,结合环境管理需求,确定可以利用的水环境容量,作为总量分配的基础。

1.3 工作原则

在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中,将贯穿如下工作原则:

1、分级负责,分工协作

国家负责宏观指导和最终结果的校核。包括制定总体的技术要求和技术路线,组织技术培训,负责对省级和重点城市数据进行校核验收,协调省际之间水环境容量的分配,负责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流域性水环境容量核定。

省环境保护局是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的组织核心。各省需要结合各地实际,编制适合本省水环境实际的实施方案,确定相应的技术参数和省内的技术路线,组织对省内其他非重点城市的技术培训,统一组织全省的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

地市是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的工作主体。地市应在基础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污染源排放系数,计算相应的排放量,以地市为单位,向省级上报基础数据和计算数据,同时,进行容量模拟计算工作。

县(区)一级环境保护部门,在省的组织下和地市的指导下,进行对于污染源排放去向和排放量的调查。

2、分类指导,相互校核

本次工作难度大,涉及面大,时间紧,任务重,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是以工作的方式完成科研层次的任务,因此需要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及其技术人员,充分重视以往各种数据资料的积累,按照工业、生活、非点源的不同特征,对水质水量统筹考虑,分类指导。

工业污染源立足于充分利用以前的各种资料积累,同时附以必要的现场调查。工业污染源调查以重点污染源为主,同时通过分析研究获得全口径的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对于生活污染源,主要通过各类用水、排水、排污等总量和强度系数进行计算。工业和生活污染源要求排放去向对应到具体的水环境功能区,废水和水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将直接用于水环境容量正向试算的输入,应优先启动工业和生活污染源的调查。

考虑到非点源工作基础情况,本次工作中,非点源原则上以县(区)为单位(局部可以结合河流的典型调查),将非点源分为5类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分析、类比得到全县(区)的非点源排放总量,在计算表格填写中将非点源数据平均分摊到各功能区。原则上,各地非点源数据不用于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模型输入,而将作为总量分配和可以利用的水环境容量确定的基本考虑因素之一。

对于水环境容量计算,也应该根据全国各地具体情况有所差异。原则上推荐按照零维或一维模型进行模拟计算。对于大江大河以及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等情况,可以结合二维模型进行校核计算,取模拟计算的最小结果作为确定的水环境容量,大江大河水环境容量也往往取决于混合区(岸边污染带)计算的水环境容量。一般情况下,设计流量选择近10年最枯流量,但是有条件的地区,对于丰平枯水期特征明显的河流,以及按照最枯流量计算没有水环境容量的情况,可以分水期进行水环境容量的计算,汇总得到全年的水环境容量。

可以点面结合,通过实际入河量监测把握总数,按照平时掌握的工业、生活、

非点源大致比例相互校核,与各类统计数据有比较分析,模型参数的选取需要进行校验,模型计算结果和水质评价工作也可以互为参照,要求对所有数据尤其是关键的源强系数、模型计算设计参数的选取有理有据。可以将科学研究数据和管理需求有机结合,理顺关系,摸清现状,摸清底数,在完成本次工作的同时,建立功能区划水域—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多层次数据库,服务于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日常管理,全面提升水环境管理的水平。

3、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基础,去向数量调查并重

本次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以水环境功能区为基础。水环境功能区划,明确了各水域的水质目标,以上下功能区均达标和相互衔接为计算前提,并可以通过入河排污口与陆域污染源衔接,是水环境容量计算核定的唯一法律依据和基础。因此,污染源调查必须对应到具体的功能区划水域(非点源除外),同时调查各污染源的排放去向和污染物数量,并服务于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和总量分配。

将水域的功能区划河段与陆域污染源相结合,即构成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控制单元。模型是反映水陆输入响应的数据表达,水陆衔接的环节在入河排污口,污染源的调查必须使控制单元内模型输入参数客观、准确、一一对应。

考虑到水环境功能区划河段往往不是太长,在区划过程中往往都考虑到了各种取水、用水点,因此,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在水平衡、物质平衡等工作完成后,在降解系数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将水环境功能区上、下界面或常规监测断面作为节点,在水环境容量计算时,可以以整条河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计算,将各水环境功能区作为水质约束的节点条件出现,将排入各功能区划河段的污染源作为输入条件,进行模拟演算。

1.4 时间要求

2003年9月底,重点完成培训、水质评价和污染源调查。国家环保总局组织技术培训及分类指导。各地按照技术大纲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开展水质评价工作,在污染源调查评价基础上,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污染源及其它污染源进行综合分析。

2003年10月至2003年12月底,重点完成容量计算分析工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组织进行容量计算,省内开展校核,统一将水环境容量计算校核成

果上报国家环保总局核定。对于非重点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全省性的容量汇总分析,应在2004年3月完成。

2004年1月至2004年4月底,水环境容量审查验收和总量指标核定。国家环保总局对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容量核定结果进行审查验收,对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核定。各省将总量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进入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阶段。

1.5 组织机构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统一领导下,中国环境规划院成立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的有关技术工作,如编制工作方案、组织技术培训、协调指导、数据校核汇总等。技术指导组主要成员有:

顾问:夏青

组长:邹首民

副组长:吴舜泽李云生

成员:

洪亚雄王金南王东徐毅吴悦颖陈亮

张震宇余向勇周劲松侯贵光孙宁严刚各省也应成立相关的技术指导组,负责本省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的具体技术指导,编制技术实施方案。各市也应组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专门的工作小组,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工作。

中国环境规划院将编辑出版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通讯,在国家环保总局网站上设置专栏,各地在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过程中,请及时与中国环境规划院交流衔接:

联系人:徐毅 010-******** xuyi@https://www.docsj.com/doc/365700498.html,

王东 010-******** wangdong@https://www.docsj.com/doc/365700498.html,

1.6工作成果

工作成果要求分为两批。

第一批以重点城市为单位,经过各省校核初审后,向中国环境规划院报送重

点城市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第二批经过省校核汇总后,以省为单位,向中国环境规划院报送全省水环境容量核定分析报告(含非重点城市)。

报告应图表数据与数据分析相结合,数据结论与计算方法、关键参数选择相结合,具体内容应包括但不局限于如下内容(重点城市和全省报告格式基本类似,如下格式,仅供参考):

第一章:总论

本次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过程与情况

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现状背景

主要结论和建议

第二章: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排放去向调查和控制单元划分

与污染源调查、水环境容量计算相对应的水环境功能区编码表作为附件加入,以备查询,对河流省界进口、出口浓度以及是否与省界相互协调需要加以说明,计算过程中与原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差异和修改需要加以说明

污染源基础数据调查方法、过程、技术关键

各类源强系数、计算系数一览表及其确定依据

污染源调查计算数据表以及分流域、分地市等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汇总表污染源调查数据与各类统计数据的差异及其分析说明

各类污染源分析

第三章:水环境容量计算

本省市水环境容量的前期工作积累

水环境容量计算的模型选用、参数确定、模型校验情况

水环境容量的边界条件和参数选择

分流域、河流、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计算参数、环境容量计算、水质、现状排污量等数据对应一览表

分不同行政级别的水环境容量计算

最终确定的水环境容量数据的汇总分析

第四章:总量分配及其他

水质评价

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划分为达标和不达标水域)

总量分配的原则和方法

排污总量控制分阶段方案

水环境容量利用的途径、方法和设想

如何以水环境容量特征来引导和调控社会经济布局

另外,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编制的水环境容量核定实施方案应作为附件一并保送。

上述文件一式三份,同时报送纸版和电子版。

二、污染源调查

污染源调查是水环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本次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解工作的基础。污染源调查的结果,将直接作为水环境容量计算时河流各功能区划河段的输入因子,同时污染源调查、水质评价、容量计算等一起,将是总量分配的基础。

2.1技术路线

本次污染源调查的技术路线为:

对于水环境容量计算,需要通过污染源调查得到进入某一河流的各个功能区划河段的废水量以及水污染物排放量,并结合功能区划和排污口位置等基本信息,通过模型计算得到相应的水环境容量。因此,污染源调查包括水陆对应关系调查和基础数据调查等2个方面。

2个方面的数据将通过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三个层次的调查、计算、汇总、分析,填写基本表格、计算表格和汇总表格三种类型的污染源调查表,调查全国2002年的污染物排放与入河情况,并分类体现污染源情况(包括工业、生活、非点源等),将污染源数据与水环境功能区相互对应。鉴于非点源分解到各个水环境功能区存在技术难度,建议非点源按照县(区)统计,并可以按照平摊的原则将非点源总量分解到各个水环境功能区,同时原则上不考虑面源的模型计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展典型区域非点源的典型调查,将非点源作为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的输入之一。

在本次污染源调查中,将遵循如下程序:

1、中国环境规划院设计调查表格(包括基本表格、计算表格和汇总表格)

下发至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的环保部门,并组织表格填报的培训工作。

2、各地环保部门应首先组织基本表格数据的调查,需要与水环境功能区划、水环境研究、管理和实践相结合,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排放去向,摸清各类污染源的排放量,得到一系列的基础数据,由县级环保局组织填写基本表格。

3、由地市级环保局进行计算表格填写,地级市(地区)的环保部门负责校核。其中,中国环境规划院通过以往污染源资料和非点源污染研究成果,给出部分城市生活污染源和各类农村污染源的源强系数,以及入河系数,供地方参考。各省和各地市对源强系数和入河系数进行校验,提出并最终确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参数,填写计算表格。

4、各地市环保部门填写计算表格后,由各省对数据进行校核、分析、汇总。各省、各重点城市环保部门将所填写的表格上报环境规划院,环境规划院负责解决反馈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汇总全部表格,得到本次调查的最终成果。

在本次污染源调查中,各地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调查基准年:2002年;

调查范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陆域范围;其中,国家完成对31个省和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调查表的发放和培训,各省完成省内非重点城市调查表的发放和培训。各省上报的基础数据、计算数据、汇总数据应覆盖全省。数据调查应是范围内的全部污染源的总和。

调查表下发单位: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地区)、县(县级市、区)的环保部门。表格填报结束后逐级上报、校核、分析并汇总。

调查基本单元:调查水环境功能区对应的陆域范围,一般可以为县或县级市进行污染源调查,所有调查数据均需对应到该基本单元(具体技术方法可以参见有关章节);

调查表分类:调查表分为3套,分别为基本表格、计算表格和汇总表格。其中,基本表格由各县(县级市、区)环保局负责填写,并由地级市(地区)环保局负责收集和校核;计算表格由地级市(地区)环保局负责填写,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负责收集和校核;汇总表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负责填写,直接上报环境规划院。

污染源分类:(1)工业污染源,(2)城市生活源(包括社会单位),(3)非

点源,包括农村生活源(包括畜禽养殖散养源和乡镇企业污染源)、农田径流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城市径流和矿山径流等7类。

2.2水陆对应关系调查

以全国1.3万个水环境功能区为基础,首先确定水环境功能区的排污控制城镇,然后以县域为基本范围,考虑污染物排放去向、入河排污口分布、城市管网布置等因素,特别要结合对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影响程度较大的主要污染源调查,摸清污染源排放对应的水域,划定影响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的相应陆域范围,将水上的水环境功能区和陆上污染源的汇流区包括在内,形成水陆衔接的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是实现水陆输入响应、进行水质模拟和容量核定计算的基本单元。

水陆对应关系调查方法包括2大类,一是从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基础信息出发,二是从污染源排污去向调查出发,两者结合,逐步递进,逐步建立污染源和功能区划水域的对应关系。

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数据可以参见各省和各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

2.2.1确定水域范围

水域范围的确定是水环境容量基本计算单元确定的基础条件,是水环境容量模拟计算的基本范围。本次工作水域范围的确定,可以基于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成果,经过适当合并、整合后形成。

水环境功能区及其陆上汇流区构成的控制单元是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单元。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基于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的已有工作成果,在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中,水环境功能区基础数据表如下表所示:

表2-1 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数据表

上表中,有关信息可以作为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基本计算单元水域范围确定的基础和参考。如第1列到第3列从流域名称、水系名称、水体名称由大到小的3个层次确定了水环境功能区所在的水体。控制城镇、水质断面等也可以作为确定水域范围时参考。

水域范围信息由第4列、第5列给出,从中可以明确水环境功能区的具体定性和定量范围,可以作为水环境功能区容量核定计算时的基础边界数据,各地在进行水环境容量核定计算时可以参考、借鉴、应用。

第4列可以具体指明相应功能区在水体中的范围。功能区水域范围填写水功能区的起始点和终点,这也是本功能区与上游、下游水功能区的分割点。难以用文字明确界定功能区起点和终点的,可以用该功能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定性进行描述。

下表为济宁城区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范围信息,通过起点和终点可以大致确定济宁城区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范围。

表2-2 水环境功能区水域范围定性示例

上表中的第5列数据定量给出了水环境功能区的水域范围。该数据可以与水域起点和终点定性描述相结合。对于河流,可以用功能区长度(公里)表示。对于湖泊、水库等封闭水体,该列填写湖库功能区的面积(平方公里)。默认单位为公里和平方公里。除湖库面积需要附带相应的单位(km2)外,河流长度可以省略。可以参见下表:

表2-3 水环境功能区水域范围定量示例

在省级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中,对所有的5级以内的主要河流和具有临时代码的湖库上的水环境功能区都进行了GIS描绘。在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阶段,所有属于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行政区域内的水环境功能区也都在GIS 电子地图上进行了准确定位,这为确定水环境功能区水域范围奠定了较好的数据基础。

2.2.2确定排污控制城镇

根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表格,对功能区的排污城镇一列进行筛选,必要时可以结合行政区划代码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水环境功能区的排污控制城镇。根据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成果,水环境功能区的排污控制城镇可以具体到县或县以下的乡、镇,是水环境功能区陆域范围的大致描述。

表2-4所示为黑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数据表的一部分,可以作为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数据的实例说明:

表2-4 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数据表示例

在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信息表中,排污控制城镇一般规定到了县或县级行政区域(如上表中的抚松县、靖宇县、安图县)。通过排污控制城镇的筛选,可以明确水环境功能区的陆上汇流区的大致范围,并将其细化到县级或者更具体行政区域,为后续的调查奠定基础。

通过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排污城镇列筛选时,存在上述一个行政区域的污

水排向多个水环境功能区、一个水环境功能区同时接纳多个行政区域的污水、一个行政区域的污水唯一对应排向一个水环境功能区等3种情况。

如在黑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数据表中,通过筛选排污控制城镇一列,得到所有白山市的污水都排放到了3个功能区。这样,可以初步将这3个水环境功能区陆上汇流区确定为白山市,然后在后续的污染源调查等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可以将白山市所有的陆上行政区域和污染源都分别对应划分到3个水环境功能区,形成水陆对应响应的控制区。

表2-5 排污城镇筛选实例

在基本确定了水环境功能区的大致陆域范围后,需要通过结合排污情况、主要污染源去向分析、管网分布、陆上自然汇流情况等因素,对具体的排污区域进行细化分析。

如在表2-6所示的内蒙古省水环境功能区划中,毕家街的污水一部分排入张家窑至毕家街的水环境功能区,还有一部分污水排入源头至张家窑的水环境功能区,可以按照区域排水属性将毕家街的行政区域划分为排入张家窑前和排入张家窑后两个陆上区域,以张家窑为界,分别归属于对应的两个水环境功能区。

表2-6筛选控制城镇的实例

上表的第3个功能区同时接纳了毕家街、杜尔2个控制城镇的污水,需要将2个排污控制城镇内的主要污染源都纳入后续深入分析范围。在实际操作中,若某个水环境功能区的全部或超过十分之九的排污部分都在某个区县内,则控制单元的划分以该区县的全部范围为准,可以将另外较少部分的排污区域忽略。

在如下表所示实例中,水环境功能区排污控制城镇就唯一对应到了阿龙山

镇这一具体的镇级行政区域,水环境功能区的排污控制城镇比较具体,为后续的

污染源调查、陆上汇流区域划分奠定了更为对应基础。

表2-7 排污城镇筛选实例

2.2.3确定排放去向

所有排向某一水环境功能区的主要污染源就构成了该水环境功能区的陆上汇流区域,因此,水环境功能区陆上汇流区域的划分是与该区域内的污染源排放去向具体构成的,陆上汇流区域的划分,应与污染源调查紧密联系,同步进行。

鉴于在水环境功能区划基础数据表排污控制城镇一列进行筛选时,基本可以确定排污的对应县域单元,而且我国环境管理基础也往往落实到县一级,所以在重点城市阶段的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中,将县域作为全国重点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污染源调查的基础单元,在本次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工作中,也以县域为基础单元,进行污染源的调查、分析,确定各主要污染源的排放对应的具体水环

境功能区。

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分别进行的分流域水环境容量计算分析为基础,国家核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水环境容量,并分解到各流域。

以水环境功能区及其陆上汇流区构成的控制单元是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单元。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按照控制单元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分地市汇总,作为总量分配的基础。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在确定本辖区内的水环境容量时,要在水环境功能分区的基础上,划定控制单元,建立基于控制单元的污染物排放与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将水环境功能区的陆上汇流区定量化、具体化。

各地在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等工作中,已积累了大量的污染源排放去向的数据,一般可以将主要污染源对应到具体的排污河流(不完全能对应到具体的水环境功能区),为进行主要污染源调查、建立污染源和功能区之间的输入响应关系奠定了基础。下表为在省级水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中,山东省部分主要污染源对应排污河流的数据示例:

表2-8 污染源排放去向实例

在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重点城市阶段的工作中,已经从功能区划水域开始,对监测断面、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源进行系统的数据调查,获取环境专题数据,并将其全部转化为环境专题图层数据。监测断面、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源3个调查表相互关联,数据之间做到了匹配吻合。其中,主要污染源调查表的格式如下表:

表2-9 主要工业污染源数据调查表

其中,前3列的填写内容反映出环境功能区划水域(以省内序号代码表示)、监测断面(以监测断面经纬度表示)、入河排污口(以入河排污口代码表示)与主要污染源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重点城市阶段工作中,各县(区)CODcr污染负荷85%以上的工业污染源清单内的污染源,均视做主要污染源,必须解决定位、数据调查、确定对应关系3方面的问题。如,武汉市某郊县工业废水CODcr排放总量为10万吨,那么从最大的工业污染源开始排序,从大到小,一直到累计工业废水COD排放量达到8.5万吨的工业污染源为止,其中所有的工业污染源都是本次工作的主要污染源。

如果某一水环境功能区没有较大的工业污染源,可以用功能区水域排污的居民点名称代替(居民点可以到乡镇一级)。若有多个纳污城镇,必须要将所有的控制城镇的名称全部填写上,并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于主要污染源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主要污染源名称可以填写城市污水处理厂名称。

污染源顺序码是反映同一入河排污口内部各个主要污染源上下游关系的编

码。主要污染源的顺序码编排的原则是: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流后干流,先左岸后右岸。同一入河排污口内部,主要污染源按照01-99的2位数字进行编码。当一个入河排污口编码完成后,另外一个入河排污口内的主要污染源重新按照01-99的次序进行编码。不能在多个排污口内统一对主要污染源进行顺序码的编排。

主要污染源代码采用的是二合一代码,即该污染源对应的入河排污口代码(该代码实际为功能区的省内序号码和排污口的顺序码组合而成)、主要污染源顺序码二者组成的一个组合码。如该污染源所对应的入河排污口所在的功能区的省内序号代码为98,相应的入河排污口顺序码为AB,该污染源的顺序码为23,则该入河排污口代码为98AB,该污染源代码为98AB23,可以较好地反映出主要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和功能区之间的对应关系。

污染源位置确定方法所在的经纬度坐标。污染源所属行业按照环境统计的口径和分类进行填写。

主要污染源排水量和CODcr排放量可以通过各地的排污申报和环境统计HJ21基表等数据资料来进行填写。基准年为2001年,对于无2001年数据而填写其他年份数据的情况,应在备注一栏注明。对于生活污染源,可以根据环境统计的系数进行推算生活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前阶段已经进行了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重点城市,可以充分借鉴原有工作成果,在原有工作基础上直接进行核实、分析。对于其他城市,应明确所有的污染源调查都是按照县(区)进行,在筛选排污城镇列得到有关县市基本信息后,可以首先应列出县或县级区域的污染物排放负荷80%以上的主要工业污染源。

下表为全国水环境功能区划西安市重点城市阶段部分主要工业污染源调查表的示例(部分列省略),可以作为本次水环境容量核定计算工作确定污染源具体排放去向、构成污染源和水域水质之间输入响应分析工作的基础:

表2-10 污染源调查实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