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

第一个十年中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第二个十年① 1930年3月2日左联成立,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团体,有茅盾、田汉、蒋光慈、柔石、丁玲、殷夫等作家。(茅盾的《子夜》则标志着革命文学的实绩);

②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老舍、巴金、曹禺、洪深、沈从文、萧乾、张爱玲、钱钟书,以及京派、海派、新感觉派,如刘纳欧、施蛰存,穆时英等。③鲁迅杂文丰收。④1936年鲁迅逝世。

第三个十年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战爆发。②文学界形成三个不同的文学区域: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③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影响很大。④三个区出现的优秀作品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爆发的思想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处于内焦外困之中,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当时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眼光探首域外,向西方寻找救国的方略,主张开放国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是先驱。

2、到19世纪80年代,康有为和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腿向高潮。他们直接提倡西学,办新式

学堂、学会,办报纸。所谓“家家谈时务,人人谈西学”。梁启超的“三界革命” 。3、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思想是晚清维新运动在文化上的一个贡献。

梁启超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变革,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享年五十六岁。

二、文学革命爆发的文化背景

1、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朝廷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了中国国力的严重不足,他们最先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和追赶世界潮流、拯救中华的紧迫感。

2、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的变革中,应首功应归诸梁启超。他以文学评论家的身份首先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3、白话文运动

4、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和输入

三、新文化运动的客观条件

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年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可能。

2.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同时新式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一大批新式教育培养出来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3.现代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晚清报业与专门文学杂志的出现,加之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4.科举制度废止后,终止了知识分子的仕进之途,一大批读书人被抛进了自由知识分子的境地。此时出现了以“思想”和“写作”作为的谋生手段、体现其自身独立价值的新的途径,他们有了新的活动空间。

5.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契机。

四、新文化运动的本质

新文化运动的本质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五、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新青年》迁到北京后,更是结集了一大批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新青年》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提出要从西方请进德先生(民主Democracy )和赛先生(科学Science),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学术、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2、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六、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在《新青年》二卷五号上发表了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奠定了胡适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发轫人的地位。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

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2、1918——五四运动爆发,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期”。在1917年,文学革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反响并不强烈。1918年3月,为了增强其反响,《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发表了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信”。

3、五四运动——1927年,是文学革命取得全面胜利的时期,其重要标志是,新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纯粹的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发展的转折时期。

胡适

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

七、文学革命与旧文学势力的斗争

1、林、蔡之争

林琴南写了《致蔡鹤卿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覆孔孟、铲常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鹤卿)在《答林琴南书》中,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并宣称:“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斗争。

分别发生在1922年和1925年。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文化思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行为出批评。他们对中外文化进行比较后提出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鲁迅写了《估学衡》一文进行反击。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八、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文全面推广。五四后各地所办报刊都采用白话文。1920年1月当时教育部颁布命令,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统一用白话文。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代表)

4、引人注目的文学作品:小说—鲁迅为代表。诗歌—胡适《尝试集》、郭沫若《女神》等。

九、文学革命的意义

1、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传统文学思想加以否定,代之以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

2、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3、在语言形式上,屏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和手法,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一、文学革命的思想根源来源于外国文学的影响

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中得到过启示。如胡适和陈独秀。

二、借鉴外国文学建设新文学

1、周作人《人的文学》大力介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提倡“灵肉一致”的人道主义文学主张。规定了新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影响了整个“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的走向。

2、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一文中所做的历史唯物论的初步解释,则是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观点的影响。

三、外国文学作品的引入。几乎所有文学革命的发起者和参加者都做过译介外国文学的工作,如鲁迅、胡适、周作人、刘半农、沈雁冰等人都是极为活跃的译介者。

四、西方各种文学样式和创作手法的涌入和被接受。在五四后短短的几年内,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及相关的哲学思潮都先后涌入中国。

新文学社团与流派(一)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3、新月社是稍后出现的一个影响颇大的文学社团。1923年由胡适、陈源(陈西滢)、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他们多系英美留学生。新月社开始以聚餐会的形式活动,后来发展成新月俱乐部。1928年以前的前期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诗人有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饶梦侃、孙大雨等。

4、其他文学社团。还有一些比较活跃的文学社团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与贡献。其中有①与文学研究会倾向相近的语丝社、未名社、莽原社等。②与创造社倾向相近的有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③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的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人,1922年4月出版了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他们被称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胡适的新文学初期理论(侧重语言、形式)

1、胡适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这两者相辅相成,筑起胡适的文学思想(也是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

2、在新文学的思想内容与方法上,胡适宣扬个性主义,主张采用写实主义。从而引发了五四后一、二年间的“问题小说”与“社会问题剧”的创作热潮。他还在《谈新诗》》等著述中提出过“诗体解放”,新诗不仅要用白话,还应不拘格律,向自由诗发展。他自己则实践着写出了新诗《尝试集》。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第一个十年(20年代)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917年1月——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文学革命的初期。新文学刚刚萌芽,除了鲁迅的几篇小说外,一般还很幼稚。

2、五四——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是思想解放和创作最为活跃的时期,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这期间写成的。新文学的第一代重要作家大都在这一时期登上文坛。

3、“三?一八”惨案——1927年“四?一二”政变,革命形势急剧变化,许多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相对沉寂并转向“革命文学”提倡的试验期。

二、第一个十年(20年代)文学创作的特色:

20年代特别是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大转折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有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和学生联合起来参与国事最强大的一次。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但与传统文学

根本不同,而且也区别于现代文学史上其他时期的文学。

1、理性精神的显现

2、感伤情调的流行

3、个性化的追求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

第二章文化巨人——鲁迅

大视野下概述对鲁迅的评价

鲁迅的创作道路及《呐喊》、《彷徨》

说不尽的阿Q

故事新编

《野草》与《朝花夕拾》

大视野下对鲁迅的概述评价

一、概述:在20世纪的作家之中,鲁迅是影响最大的一位。“鲁迅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特别是现代文学中一种“经典”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获得如此多的花环和掌声,当然也没有哪一位其他作家如鲁迅这样,在生前生后遭受如此的亵渎和漫骂。他的最大魅力就是对人心灵的征服。如果没有鲁迅,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化将会黯然失色。

二、历史上的鲁迅

1、鲁迅在世的时候,文坛上有两种评价:一是新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之一。即使是他的论敌,对他的小说评价也很高的。二是左翼文学领袖——中国的高尔基。这是左翼文学对他的评价。

2、偶像鲁迅:在鲁迅去世以后,对鲁迅的评价发生变化。评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泽东)。

三、对鲁迅的多种阐释

1、30年代右翼文人苏雪林的《鲁迅小传》

2、80年代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3、90年代评价鲁迅是生命主义者。认为鲁迅以自己的独特的对世界和人生的体验,揭示

了人世间的丑恶和黑暗,并与一切黑暗抗战到底。反抗绝望,是鲁迅的人生哲学。

4、近几年,有学者把鲁迅看作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5、当下对鲁迅的批评(柏杨余英时王蒙王朔葛红兵)

四、鲁迅的文学地位

1、从鲁迅的文学地位上看,他是中国20世纪文学巨人。从横的方面看,鲁迅和他同时代的作家比较,鲁迅的文学表现力量超过了他们。从纵的方面看,即使把鲁迅的作品和90年代最优秀的作家相比,也仍然毫不逊色。鲁迅的短篇小说和杂文,就是在今天看,也仍然是很优秀的。鲁迅的文学风格:深刻锐利、沉郁冷峻。鲁迅是思想家,是思想型作家,鲁迅是用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是以揭示人的悲剧见长作家。

2、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鲁迅在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既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又是“语丝派”的坛主。在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中,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五、鲁迅思想

(一)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式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式,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总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如此就对吗?”鲁迅往往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二)鲁迅思想的时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日常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有站起来过。中国知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人生观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自由意志的实现。《过客》就是鲁迅人生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第一节鲁迅生平及作品概述

一、鲁迅简介

1、生卒年代。生于1881年9月25日,卒于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与其胞弟周作人以“周氏兄弟”而闻名于“五四”时期。三十八岁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始用“鲁迅”为笔名。

2、生平:少年时代。青年时代。日本留学。回国“幻灭” 。排遣寂寞。彷徨之路。文艺论争。

二、关于鲁迅的作品

鲁迅从1907年在日本期间发表第一篇论文《人之历史》开始,至1936年10月19日逝世,笔耕一生,留下大量著述,主要文学作品有:3部小说集两部现实题材作品《呐喊》《彷徨》,一部历史题材作品《故事新编》。3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两地书》。

16部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事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此外,还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学术著作。

《呐喊》与《彷徨》

一、《呐喊》与《彷徨》

1.出版情况: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其中的《不周山》而为14篇。1924年到1925年写11篇小说,于1926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说《狂人日记》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呐喊》与《彷徨》

(1)《呐喊》,1918-1922,14篇,1923年8月新潮出版社出版。

(2)《彷徨》,1924-1925,11篇,1926年8月北新书局出版社出版。

2.小说的题材分类:

(1)农民题材:

《呐喊》:《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

《彷徨》:《祝福》《离婚》

(2)知识分子题材:

①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白光》

②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肥皂》《高老夫子》

③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狂人日记》《伤逝》《药》《长明灯》《一件小事》《幸福的家庭》

《呐喊》与《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

1.题材: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由此来开掘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题材。如《药》和《在酒楼上》。

两大小说情节、结构模式

群众之间的“看”——《示众》:没有情节、人物刻画、景物描写,只有“看别人”与“被别人看”

《祝福》:鉴赏他人的痛苦,鉴赏自己的表演中得到“满足”,隐含的作者也在用悲悯的眼光“看”先驱者与群众之间的“看”——《药》:夏瑜的人血馒头与华小栓的遗忘,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吃掉。

2.眼光: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第二节《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从1918年到1922年鲁迅连续写了15篇小说,于1923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呐喊》,1930年1月第13次印刷时抽出其中的《不周山》而为14篇。1924年到1925年写11篇小

说,于1926年8月编为短篇小说集《彷徨》。鲁迅说《狂人日记》是“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而《呐喊》《彷徨》基本上是循着这样的一种内容上与形式上的美学创作风格来创作的。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与眼光

1、题材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重要题材。

2、眼光鲁迅在观察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始终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包括农民和知识者)的精神的痛苦。

(二)“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1、试验性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建立起来。

2、多样性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约、凝练

第三节《阿Q正传》《狂人日记》

一、《阿Q正传》

(一)阿Q的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1.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①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②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③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

2.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是:

①妄自尊大②化丑陋为荣耀③化痛苦为幸福④惧强凌弱

一、《阿Q正传》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1.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2.对空想主义否定。

3.对“瞒”和“骗”批判。

4.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3.涉及到普遍的人性

一、《阿Q正传》

(四)说不尽的阿Q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1.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

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鲁迅是不朽的,阿Q的意义也是说不完的。阿Q是超越时代的。

二、狂人日记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了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从多层次展开。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其次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二、狂人日记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狂人形象来实现的。

2.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

一、《故事新编》

(一)概述: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年。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之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后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

(二)艺术特色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

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

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二、《野草》

《野草》收作品23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其风格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野草》比较很晦涩难懂。

(一)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及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三、《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

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狂人日记》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这篇小说是五四新文学的“总序”,体现

彻底反封建总体倾向。

1、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从多层次展开。首先理解封建礼教“吃人”,其次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2、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精神

二、独特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在小说中是通过狂人形象来实现的。

2、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意蕴深厚的狂人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阿Q正传》

一、阿Q的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

一)、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1、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

2、深受封建观念毒害,狭隘保守,落后不觉悟。

3、对待革命的态度:恨——喜——梦,阿Q式的革命。

二)、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

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

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1、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2、对空想主义否定。

3、对“瞒”和“骗”批判。

4、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3、涉及到普遍的人性

第三节说不尽的阿Q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1、在20年代启蒙主义思潮时期和30、40年代民族救亡思潮时期,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

2、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

3、80年代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人们又从《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观念出发,给予阿Q新的解释,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4、近年来,人们开始对阿Q性格的人类学内涵展开探讨,作出了另一种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难,在这个意义上说,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鲁迅是不朽的,阿Q的意义也是说不完的。阿Q是超越时代的。

第四节最后的创新——《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但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取材是来源于古代的题材,只不过作者根据需求做了艺术处理。

?《故事新编》共有8篇,写作时间从1922年—1935年,历时13年。前三篇《补天》《奔月》《铸剑》写于1922—1926年之间,属于鲁迅的前期的作品。后五篇《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写于1934—1935年之间,是鲁迅后期作品。

?《故事新编》的特点 1、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2、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3、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第五节《野草》与《朝花夕拾》

《野草》

收作品23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其风格可用“独语”来括,主要是作者抒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矛盾、紧张、焦虑,也包括难于言传的感觉、情绪、意识与潜意识,并引向哲理的思考。《野草》比较很晦涩难懂。

它大致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世俗社会及黑暗政治的抨击

2、寄托作家自己在黑暗中与旧势力奋勇搏斗

3、在艰难中顽强求索的精神和情感

4、表达思想上的苦闷、彷徨、孤寂,以及为挣脱这困惑所进行的思索

5、洋溢着春意、蓬勃的精神

《朝花夕拾》

1、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共十篇。最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待到1927年5月编订成书的时候,改题为《朝花夕拾》。是鲁迅追怀往事“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

2、这组散文的风格自然、亲切、和谐、宽松,有一种“谈闲天”式的氛围。《朝花夕拾》开创了现代散文创作潮流的“闲话风”散文风格。

3、《朝花夕拾》写的是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一些趣事,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之气,有一种充满人情味的美好动人的力量。

4、《朝花夕拾》写了人类天性中的至爱与真情。

5、《朝花夕拾》也写了旧制度旧礼教对人性的摧残与戕害,从而构成一种批判的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问题小说”作家

第三节?°乡土小说?±作家

第四节主观抒情小说家—郁达夫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一、20年代小说的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主体的“问题小说” 。

第二类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体的“乡土小说” 。

第三类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体的“自叙传”抒情小说。

一、问题小说

(一)概念:指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发端,其作家主要由文学研究会的成员构成。最早给问题小说命名的是周作人,1919年2月在《中国小说中的男女问题》中对“问题小说”进行了阐述。

(二)“问题小说”形成的两个方面原因

1.“问题小说”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

2.受易卜生与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思潮的影响,提倡为人生的创作。

(三)风格特征

1.以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思想主题,提出人生和社会的诸多问题。

2.以现实人生为题材、以理想主义为基调,作品充满了哲理色彩。

3.通常是“只问病源,不开药方”

4.是一种社会功利性小说,带有观念化与抽象化的弊病,人物形象被社会问题所冲淡,审美价值被削弱。

二、乡土小说

(一)乡土小说:又被称为“流寓者的文学”,是指二十年代(主要兴起于1923年前后)一些流寓都市的作家在鲁迅的影响下,以家乡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通过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回忆、乡愁风土、写实,是乡土小说的突出特色。代表作家有有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等。

关于乡土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所谓“乡土小说”,主要就是指这类靠

(二)乡土小说的风格特征:

(1)对宗法制乡村文化的批判

(2)对落后习俗的揭示

(3)对故乡美丽自然风光的怀念。

三、“自传抒情”小说及

1.概念:指五四时期以创作社为主体,以郁达夫为代表的一个小说群体,他们的创作多取材于作者的身边生活,强调内心自我的充分表现,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初形式。

2.特点:

(1)强调小说的主观性和抒情性;

(2)作品中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不以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意识的教化为主,而是直接抒

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并以这种感情去打动读者为主。

问题小说作家(一)庐隐(1898——1934)

1、她是文学研究会的首批会员。创作一开始多为问题小说,第一篇小说《一个著作家》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上发表。随后又写了《两个小学生》《一封信》《灵魂可以卖吗?》等。但都不太出色。

2、1921年以后她以自己和自己的朋友生活为蓝本,写出了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故人》,才真正显示出她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是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

庐隐:“五四的产儿”

3、1931年创作以好友石评梅与高君宇恋情为题材的凄绝哀艳长篇小说《象牙戒指》。

4、庐隐的小说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号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记、书信,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物性格的刻接,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

问题小说作家(二):王统照

王统照的创作是社会与思想历程的再现。他的“问题小说”更突出“爱”与“美”的观点,但与冰心不同的是,他的思想是理性形成的是受过教育与训练的。他主张“美育”。短篇小说《沉思》《微笑》是“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品。

理想:1919年第一篇小说《微笑》(阿根)是其抽象的朦胧的爱与美理想的再现。

怀疑:1922、1《沉思》(琼逸)

设计:1922、8《湖畔儿语》(陈小顺),作者所设计的不幸。

现实:1923年《生与死的一行列》(老魏)

谴责:1928年《司令》

1922年王统照出版了《一叶》,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之一。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1933年出版的《山雨》,被认为是描写北方农村的第一部坚实的长篇,有人甚至把它与同年出版的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论。

三)、乡土小说流派的风格特征

(一)文化批判与风情展示:对乡村社会的残酷的批判与落后习俗的揭示。

茅盾说“点缀着冷酷的、野蛮的习俗”,械斗:彭家煌《怂恿》;典妻:许杰《赌徒吉顺》;借种:彭家煌《活鬼》;乡刑:蹇先艾《水葬》。

(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落后习俗:王鲁彦《菊英的出嫁》为代表。写了“冥婚”。(三)在悲惨的社会生活的叙述中,加入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写出了衰败中的美丽,

与都市生活相对立的恬静美丽。许杰《惨雾》、废名《竹林的故事》

(四)在人生与社会描写中,隐含着或浓或淡的乡愁。思乡、思亲的伤感情调,“无可奈何的悲愤”。许钦文《父亲的花园》《石宕》。

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地引入文文学表现领域。四)、乡土小说代表作家

20年代乡土小说家中不少是浙江、湖南、安徽、河南等地人。

1、王鲁彦乡土写实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柚子》《黄金》。注重对家乡宁波镇海一带风物、民俗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小说《菊英的出嫁》《黄金》。

2、彭家煌小说以稳健沉实著称,有相当多的喜剧色彩。《怂恿》是乡土文学创作的一篇力作,写得比较圆熟。被茅盾称为“那时期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 小说叙述是冷静机智的,具有农民式的风趣,将本是悲剧性的故事渗入喜剧色彩。

3、台静农 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少而精。小说作品主要是集子《地之子》

主要以安徽故乡的人事为材料,描写宗法制度对故乡底层的精神统治。最著名的是《拜堂》。

4、许钦文受鲁迅小说影响较早的语丝社作家。小说集《故乡》。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疯妇》

5、蹇先艾文学研究会后期青年作家,代表作《水葬》。

6、许杰以表现浙东的乡村悲剧见长。《惨雾》《赌徒吉顺》

第二节问题小说家

叶绍钧(1894—1988)

是“文研会”的发起人之一,“新潮社”主要成员。优秀的小说作家,在小说艺术探索中有突出的贡献。小说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如妇女和儿童,黑暗政治,白色恐怖,小知识分子等。写得最多的是谦卑委琐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四三集》;长篇小说《倪焕之》;两本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一)小说的独特性:

1、善于写下层小市民化的知识分子形象。缺少文化精英意识,多写平庸世俗的“灰色知识分子”。用冷静批判的笔揭露了小市民的精神病态。这方面以《潘先生在难中》为代表。

2、冷静的写实风格。

(二)《潘先生在难中》(世俗性知识分子,个人化的生存欲望)

1、冷静客观的叙述笔调。

2、双重批判(社会批判、知识分子灰色性格)

3、注重细节、心理描写。

4、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刻画人物有相当的独立性。

叶绍钧小说

《倪焕之》是叶绍钧唯一的长篇小说,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原载于1928年第1—12期的《教育杂志》。1929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小说以主人公倪焕之希望教育革新,改造家庭和社会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以及大命失败等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展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前进道路上追求、动摇、幻灭的精神历程。在小学教员倪焕之的身上,叶绍钧比较完整地写出了知识分子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这一段期间的追求与遭遇。展现了20年代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演变史。倪焕之追求和幻灭的三起三落,构成

了小说严整的叙述框架。是20年代长篇小说的扛鼎之作。

许地山(1893—1941)

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资质清纯,独立不群。作品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早期小说风格:

1、浓郁的异域色彩和传奇性。五四唯一以传奇著称的作家,是人生的传奇。《命命鸟》《商人妇》《换巢鸾凤》等。

2、明显的佛教色彩和宗教氛围。宗教的环境和具有宗教情怀的小说人物。

3、在情节上,贯穿着一条爱情的线索,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都相当曲折离奇。《命命鸟》中加陵与敏明、《商人妇》中林荫乔与惜官、《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与尚洁等。

4、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认为生本无乐,苦海无边,主张冷静坦然地面对人生的悲剧。《商人妇》中惜官,外表柔和内里坚韧,“柔弱的强者,不争的斗士”。《缀网劳蛛》中的尚洁。

不足:是一种哲学小说,重在阐述一种生活理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的代言人。

许地山小说

后期小说发生了变化:

1、由哲学阐述而转为生活显示。

2、批判性增强。

3、宗教、哲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1934年许地山发表了他的力作《春桃》。 1940年《铁雨的鳃》

《春桃》:

1、仍具有传奇性,但已经转化为生活的传奇。

2、平民意识与宗教意识的结合。在冲突中表现一种亲和性,冲破了社会伦理规范,在低层人的生活困境中突出人物的善良。

冰心

一、冰心概况

1900年10月5日,诞生在福州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5岁时,随父母迁居烟台,度过了七年多与海为伴的生活。这些童年时代留下的关于海的回忆,为冰心以后走上文学道路、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一直跟上时代的脚步,坚持写作了七十五年。她是新文学运动的元老。她的写作历程,显示了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新时期文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伟大轨迹。她开创了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进行了文学现代化的扎扎实实的实践。她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作家,是著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

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二、冰心的文学创作

从1919年9月发表处女作《两个家庭》到1925年,写了二十多篇“问题小说”。其中《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等作品获得广泛的影响。还有一些诗歌、杂感,是新文学初期最副盛名的女作家。1921年发表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冰心宣扬“万全之爱”、讴歌伟大的母爱的代表性作品。爱、童心、自然是冰心“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隐蔽?

(《往事七》)

冰心的创作——理想人生的诉求

初期的问题小说,一方面有着鲜明、强烈的时代气息;另一方面爱的哲学的宣扬也在探究社会、家庭、青年问题的小说中留下了感伤、忧郁的印痕,淡淡的忧愁,温柔的抒情和委婉有致的叙述语气,使冰心区别于同时期的其他问题小说家,显示出独特的格调。

一、冰心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见长,也没有激烈冲突的渲染夸饰,结构单纯,常用对比的方法,耐人咀嚼回味。

二、冰心体的文学语言,典雅秀逸、清丽淡远。她以白话为主,杂糅古今中外,努力实践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把率真的自我和童真的个性,自然地渗入流利、凝练的文字之中,呈现出诗情洋溢、含蓄不露的闺秀风范。

冰心的情感表达方式——婉约的倾诉

一、“满蕴着温柔”——爱的主题(母爱、童真、自然)。《超人》《春水105》。

二、“略带着忧愁”——伤感情调(爱在合理的制度下才有效,否则就是一种悲剧)

《去国》表现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

三、“欲语又停留”——委婉的叙述。受传统诗词的影响,冰心的小说形成了她独特的个人风格,是现代小说领域里,继鲁迅之后,稍早于郁达夫出现的出色的文体家。

第三节郁达夫(1896-1945)

一、在五四文坛上,郁达夫是一位影响巨大的作家。即使在整个20世纪文学中,郁达夫也是一位不能够忽视作家。他是才华横溢、情感恣肆的浪漫感伤型作家。在日本期间写的三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都以留学生活为题材。1921年这三篇小说以“创造社丛书”的名义、以《沉沦》为名结集出版,是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代表性的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行》《迟桂花》《马缨花开的时候》等。他是自我抒情小说最重要的开创者之一。

二、他的小说不注重情节故事,而是专注于自我的内心生活。往往有一定的自传性,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生活的影子。由于以内心生活为表现对象,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郁达夫作品内容:一类是极端苦闷、欲望的作品;一类是非常纯净、美好的作品。前者可以说是哀情,如《沉沦》;后者则是纯情,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郁达夫善于写这两种极端的情。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内容

1、突出地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2、鲜明地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情怀。

3、颓废的气息、色与欲的描写,花街柳巷、秦楼楚馆等声色消费场所的描写,在郁达夫小说中占着明显的地位。对于郁达夫小说中欲与色的描写,具体分析起来与所谓“黄色文艺”、“色情描写”是不一样的,有着本质的区别。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主要特征

1、自我的写真。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这种自传性,决定了郁达夫的基本的叙述内容,就是自我经历以及和自我关系密切的生活。

2、感伤的抒情。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4、流丽清新的文笔。

关于《沉沦》具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的思想意义

其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沉沦》的主人公“我”之所以行为怪僻,心理变态,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畸形的思想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统治对他的迫害,另一方面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的结果。

其二,具有较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沉沦》的主人公“我”虽然生性乖张,脆弱,但他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认为自己之所以在异国倍受欺凌的原因在于祖国的积贫积弱,因而他热望祖国尽快地富强起来

其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沉沦》的思想: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

1、个性意识。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作品最惊世骇俗的是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2、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是一篇非常优美的纯情小说。

一、思想和情感。作品比较单纯,人物只有两个,故事也很平凡仍然是叙述自我身边的凡人琐事,保留了郁达夫小说的基本叙述风格,思想、感情的基调却非常纯净。简单地说,作品就是从平凡而苦难的人生中提升纯洁感情。

二、情感过程

作品中两个人的感情,不是直接完全表达出来的,而是一点点一步步地建立起来的。在那种富有变化的委婉曲折的过程中,完成情感升华。

陈二妹情感的变化流程:

陌生----好奇----第一次亲密接触----误解----消除误解

五四时期女性作家——淦女士、陈哲衡、苏雪林、凌叔华

1、淦女士(冯沅君)以描写女性恋爱心理引起注意。她侧重于内心世界的表现。《旅行》是冯沅君的成名作。

2、陈衡哲曾与胡适同在美国留学,是胡适圈中的散文家和社会批评家。1917年发表速写式小说《一日》。后来她又写了《老夫妻》《小雨点》《波儿》。《小雨点》还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3、苏雪林 1929年出版了自传式的小说《棘心》,《绿天》。后来从事文学批评和中国文学的研究。她在文化思想上终生追随胡适。

4、凌叔华(新月三女杰之一。其他两位是方令孺、林徽因)凌叔华的第一本书《花之寺》,其中的《绣枕》比较有名。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概述

?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

?胡适《尝试集》及早期诗人

?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

?象征派诗歌

第二节徐志摩闻一多

第一节概述

从五四文学革命到抗战爆发,中国新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词曲化的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诗几个阶段。

一、第一批白话诗人有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等。1920年胡适出版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二、初期诗歌创作的题材主要有三个方面:

1、反映下层人民的疾苦,关注他们不幸的生活,是关于现实的;

2、反对封建礼教,表现恋爱自由的;

3、抒发小资产阶级自我情怀的。

胡适《尝试集》

1、胡适《尝试集》的价值不在于它水平多高,而在于它的首创性、尝试性,带有浓重的尝试意味,也充满了矛盾,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蜕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的艰辛过程。

2、《尝试集》收录1916-1920年间46首新诗。真正走出半文半白、半新半旧的怪圈,是他翻译了美国意象派诗人莎拉?替斯代尔的《关不住了》以后。《老鸦》《一颗星儿》《威权》《应该》《希望》《上山》等是理想的白话诗。

3、《尝试集》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

4、胡适的诗歌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要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意境要平实。

——“胡适之体”

其他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

1、沈尹默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三弦》《月夜》。他写诗追求意境,以含蓄著称。

2、俞平伯初期新诗的代表作品是1923年的《冬夜》集,1924年《西还》。他的诗也有旧诗的痕迹,绝大部分表现自己内心的情感,借景抒情。他最突出的是有些诗朦胧含蓄,但也很晦涩。

3、康白情新诗的代表作品《草儿》(1922年),风格比较接近胡适,语言自然浅白。

4、周作人新诗代表作品《小河》表现了反对束缚人性,要求个性自然发展的思想,被胡适评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胡适之、刘半农、沈尹默在《新青年》上出现,在当时被称为新诗三巨头,

其他的早期白话诗人的创作

5、朱自清写的抒情长诗《毁灭》曾轰动诗坛。

6、刘半农关注新诗的形式,有诗集《扬鞭集》《瓦釜集》。

《瓦釜集》是他从故乡江阴采风时,用江阴方言写成的四句头山歌,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著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7、刘大白直接借鉴了民间歌谣的体式,写出了《卖布谣》和《田主来》。情诗《邮吻》。湖畔诗人

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的个人诗集《惠的风》

1923年又出版合集《春的歌集》。文学史上称这四个人为“湖畔诗人”,他们是五四唤起的一代新诗人,他们的诗是真正意义上的五四产儿,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诗。他们写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的特色。

应修人《妹妹你是水》

汪静之《伊的眼》《过伊家门外》

冯至:“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这一时期写有诗集《昨日之歌》。他的诗注重抒情,有自己独立的创造与贡献。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色是处处表现出了艺术的节制,内心的激情不采取直接倾泻的方式。他的抒情诗感情深沉含蓄,在手法上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压韵。

2、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一条小河》《蛇》。

冯至对新诗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的叙事诗。代表作是《帷幔》

《蚕马》及《吹萧人的故事》,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艺术表

现十分精致,把现代叙事诗的创作,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冯至还写了许多十四行诗,编成《十四行集》。

新月诗派

1、新月诗派的出现,是中国新诗发展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是继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派和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自由诗派之后在完善中国新诗诗学、展现中国新诗美学方面取得了成功经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新诗流派。

2、这一诗歌流派总结了早期白话诗普遍缺乏诗意和自由诗激情泛滥的教训,在借鉴英语格律诗歌的基础上,摸索出了一条中国新诗形式建设的新路子。

3、新月派是中国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诗人辈出、有鲜明艺术纲领、并在创作中取得了很高成就的一个重要诗派。新月诗派的活动时间主要是《晨报?诗镌》创刊的1926年4月至《新月》停刊的1933年6月。

新月派诗人

新月派拥有一批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如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前期新月诗派的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后期的代表是徐志摩和陈梦家。他们是以《晨报?副刊》和《晨报?诗镌》为基地的一个诗人群。

1931年,陈梦家编选了《新月诗选》,内选徐志摩、闻一多、饶梦侃、朱湘、孙大雨、方令孺、林徽因、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18位诗人的80首诗(俗称十八家诗)。这算是对这一诗歌流派做了总结,同时也标示着这一流派的历史作用的结束。

朱湘:中国的济慈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初试复试备考经验及03

北外英美文学专业初试复试备考经验及 03—06真题 准备考研的时间不长,只有三个月,总结起来两大经验吧,细节和节奏。细节是说考研要做个有心人,要勤看别人的经验,即使不是一个方向的。因为虽然准备的内容不同,但过程都是一样的(讲到底也只有专二不同)。学习别人的经验自己才能避免走别人的弯路,犯别人犯过的错误。节奏是说时间的充分利用,时间不在长短而在效率的高低,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适的复习计划。在这里给大家小小的鼓励一下:永远不要觉得时间不够用,也永远不要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的任务。当然要基于自身实力和现实的考虑,我相信大家都明白我的意思。等到真正做到了,你就是那个“传说”。 政治:六十多分没什么经验。。。。。。总的感觉是过线不拉分就好因为进入复试政治和二外就不算分了,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不要浪费过多的时间,节省下来精力好好看专业。 法语:学校用的是很老的橘黄色皮的《法语》,先复习一遍,把忘掉的知识捡回来。然后把历年真题研究一遍,考察的知识点就那么多,有的题基本没变隔年又考一次。从图书馆借来新大学法语1-3,从头到尾梳理知识点整理笔记。因为知道考什么,所以看得有重点。借书的好处之一就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借来的总要还,有压力就看得快了,而且借的书都少都有点笔记,看看也是很好的。

基英:分阅读,翻译和写作三个部分。像名字一样就是考察英语的基础,所以投机取巧是不可取的,要稳扎稳打地不间断复习。阅读--每天精读一篇1500字左右的新闻,有用的词句整理出来,有兴趣的段落翻一翻,阅读是最好的输入方式,扩大阅读量不言而喻,也对写作和翻译大有益处。翻译--练了叶子南里面几个靠谱的文章,订在一起没事看看,每翻译一篇都会看到自己逐步的进步,翻译得逐渐成熟。写作—写作看的是内容、结构和语法。虽然在考场上不可能三方面都完美,但是写的时候有这样的意识在脑子里,偏也偏不到哪里去。基础自认为还是不错的,所以每天的复习就是一个routine,保持对英语的娴熟度,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复习专业上了。 专业:文学选段匹配+小说分析,今年取消了逻辑题。虽然文学的复习范围没边没沿,文学著作浩如烟海;但是恶俗的讲一句,只要是考试,它就有它的侧重点和一定的规律。文学选段匹配--本着上一原则,我把历年真题找来统计了一下每年考得上都是谁的作品,集中在哪几部作品上。统计过后发现大概十人左右而且都是大家Mark Twain, Charles Dicke ns, Wordsworth…然后就拜读他们的大作就好了。小说的话要先看看写作风格,像总考的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如果没读过现读是来不及的,但只要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就会在看到南方方言的第一时间想到他老人家。诗歌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近代文学的特征和四大谴责小说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老残游记(2)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两大口号:民主与科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4)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 主要发起者: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 《新青年》: 《新青年》: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1915年在上海创刊,由陈独秀主编,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新青年》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1、主要社团: (1)文学研究会——1921.1在北京成立,由周作人、朱希祖、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 文研会主张:“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一般的问题”。会员的创作多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尤其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矛盾与冲突。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故习称“为人生”派。较多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文研会会刊:《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等 (2)创造社——1921.7成立于日本东京,最初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穆木天等。 文学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认为作者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追求文学的美感,同时也强调文学的时代使命,因而文学主张本身存在矛盾。创作方法上倾向浪漫主义。侧重自我表现,有浓重的抒情色彩。文学史习称“为艺术”派。 创作社会刊:《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 创造社以1925年“五卅”惨案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后期因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李一氓、阳翰笙等人,他们提出了“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使创造社出现“左”倾倾向。1929年终被当局查封。 (3)新月社——1929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多为英美留学生。最初开展戏剧活动,1925年以徐志摩为核心逐渐形成新月诗派。1926年6月之后,由于徐、闻等人陆续离京南下,新月社无形中解散。1927年,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在上海创办新月书店,出版《新月》月刊,《诗刊》季刊,成员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形成后期新月派。新月社至1932年停止活动。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作家团体,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比较重视。创作上倡导新格律诗,对中国新诗发展有较大贡献。 (4)语丝社——由《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语丝》杂志1924年11月创刊,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因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 语丝社的文学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因而积极开展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主要成员有: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等。鲁迅是语丝派的主将。 《呐喊》与《彷徨》的主要内容 (1)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以及封建礼教害人的罪恶; (2)展示社会底层劳动者悲惨的生存境遇并刻画出人物卑微的灵魂; (3)对知识分子境遇命运的关注和探索;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

2018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经验【写在前面的话】 考研是一场修行。从备考到最终录取这将近一年的时间,不仅是知识上的提升,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成长。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经历的开心或者痛苦等种种情绪都是对你的磨练,可能这个过程会从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受挫后的怀疑自己,一蹶不振,再到考前的焦虑情绪。但当你结束之后,站在风平浪静回望当时的兵荒马乱,你会发现自己终于走过来了。那是一种由衷的喜悦。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春日,我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二的成绩被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录取。虽然我本科就是南师大的,但能够在母校再学习三年依然让我感到很开心~所以在这里把这一年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或多或少对大家有所帮助吧。 【考研科普】 1.考研概念。是指研究生招生的统考,与“保研”相区别。那么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有一丝保研的希望,哪怕很渺茫,也千万不要放弃。不同的学校保研政策不同,就南师大的保研政策来说,完全有可能在保研考试时候争取到保研资格。如果说保研是百米冲刺,那么考研就是马拉松,战线拉得很长,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力,这个过程会很痛苦,而且保研是一定会有学上的,而考研很有可能会在一番努力之后没有结果。 2.考研时间。考研的时间一般是在12月或者1月吧,我们18届是在2017 年12月23日和24日,反正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成绩一般是在2月份出,大部分学校3月底复试,南师是在3月底,34所自主划线学校可能稍早一点。 3.报考学校。考研只可以报考一个学校的一个专业,如果没能进入目标院校复试,可以之后考虑调剂。虽然调剂有捡漏的情况,但大多数还是调不到好学校的,所以为了能进入最心仪学校的复试,选学校很重要。这里要关注的有两点,一个是招生简章,一个是报录比。招生简章主要了解目标院校的招生专业、考试科目以及参考书,报录比是指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比例,比如南师大古代文学18年招34个,其中保研有15个,所以统考有19个名额,而报考这个专业的有560多,报录比算下来将近30:1。在这里特别提醒报考人数一定要确定是除去推免之外还剩的统招名额。所以大家可以参考招生简章以及往年的报录比,还有历年分数线,来确定自己的目标院校。 4.考试科目。统考科目分为政治(3小时,100分),英语(3小时,100分);专业课一(3小时,150分,需要考数学的这一科为高数),专业课二(3小时,150分)。

山东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资料外国语学院终审稿)

山东师范大学英美文学考研资料外国语学院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007 外国语学院更新时间:2010-9-8

复式科目英语语言文学 《英美概况(导读)》来安方编写大象出版社

这本书在网上似乎很难找到但是是考试必备的! 很多山师往年的试题都能在书中找到原题的答案! 但是遗憾的是都是中文的,考试的时候需要你自己把这些答案翻译成英文 也许是导师们想考考我们的理解水平和汉译英翻译能力吧 我当时备考的时候在书中把往年考过的题都做了标记而且把每一个自己认为可能考到的条目都翻译成了英语做成笔记,等快考试的时候就看自己的笔记就比较省力了下面是在书中出现的三道往年考题了 Yours is not why but how. 记得是07年的一个问答题考对这句话的理解 15分呢! (那本黄皮的指定参考书里是没有答案的,自己看那本黄皮概况的话,是绝对想象不到这也是考点的!) the tertiary industry ,the service industry 第三产业 ,某年的专有名词翻译题 1分 British Disease 英国病某年的简答题 5分 《英美概况》来安方等编写大象出版社是旧版的小本的厚厚的大象出版社来安方等编写的我记得我的这本是2004年印刷的,有自由女神像黄皮的《外国文学史》朱维之等编写我用的是第三版的当然你用最新版的也行里面的内容区别不大的 特别注意每一章前面的那段类似导读的话很重要大题目往往从里面出大家可以自己对对看历年的题目,这本书没有辅导书要看个人的功力了其实看这本书也没什么窍门一个字“勤”,勤动笔、勤动脑 ,要善于总结 ,思考 《现代汉语》下册就看下册就可以了我用的是最新版的你要用旧版的也可以没什么区别,课后习题多做做这本书考的还是比较简单的 《现代汉语教学说明和自学参考》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大学现代文学史分析题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魏晋南北朝文学_笔记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她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她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与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就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她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就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就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就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就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思考与练习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她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与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与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就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与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2、试析“三曹”诗歌风格的差异? 曹操的诗歌富有抒情化、个性化特色,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语言古朴苍劲,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沉郁。曹丕的诗多写游子思妇题材,兼有年命之悲与行乐之情,充满乱离时代的哀怨之音,诗风清丽哀婉。曹植就是第一个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作家,其诗歌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形象性与生动性;词藻丰富华美,讲究对偶、炼字,语言绮丽而自然,韵律、色调与谐;讲究谋篇布局。风格“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3、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 曹植早期诗歌充满了昂扬奋发的精神,后期诗歌慷慨悲凉。诗风变化的原因就是由于其政治地位的变化导致题材与艺术手法的变化。曹植早期才华横溢,颇受宠爱,故诗歌多歌唱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也有感时伤乱、述写宴饮游乐的作品,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后期备受猜忌,故主要抒写自己遭谴被弃的悲愤与不平,或述写朋友与自己遭受迫害的愤懑,或借传统闺怨题材表明自己的心志,或自抒胸臆,或借游仙以排遣内心的苦闷。大量地运用了比喻与象征手法表现诗人反抗迫害的精神。 第二章正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正始文学: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老庄哲学风行,文学创作受到严重影响。宣扬消极思想,滋长了脱离现实的倾向。只有阮籍、嵇康的作品还能以隐蔽的手法表现彷徨苦闷的心情,流露出不满现实的情绪,成就较大。 2、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3、《与山巨源绝交书》:文章篇名,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这就是一篇与司马氏集团决裂的宣言书。文章申明自己不愿当官就是为了远祸全身。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 二、思考与练习 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就是什么? 其内容一就是抒写孤苦寂寞与忧生惧祸之情;二就是讽刺时政,揭露社会丑恶腐败;三就是表现饮酒、求仙生活。艺术特色一就是长于抒情,二就是工于比兴;三就是精于用典;四就是善于曲笔。具体手法一就是将象征手法与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再加上典故的多义性,使诗作寓意深邃难明;二就是用多种比兴构成完整的意境,使寓意藏而不露。风格深隐含蓄,所谓“阮旨遥深”、“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第三章两晋文学 一、基本知识 1、太康体: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以潘岳、陆机、张载、张协、陆云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流于轻靡,诗风繁缛华丽,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时间其实真的挺快得,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想说的不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我把我一切关于自己考研的经验全部汇总成册,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有所实质性的帮助。,当然,千人千面,这仅仅是我自己得经验,大家大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很多人在备考时都会不安,包括我自己在内,总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学校有没有歧视啊?最近状态不好,学不进去啦?感觉自己考不上,很烦躁怎么办?……当然,有这些状态都是很正常的,考研路上谁都有不坚定、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 的确,考研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面对初期选择时的困惑与迷茫,面对暑期复习时的炎热和烦躁,面对着无数学子报名的压力与恐惧,面对着很多人找工作赚钱时的诱惑和反思,面对着永远复习不完的文字和题海,面对着考场失利的担忧和紧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一切的时候,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就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又无时无刻不在带给你惊喜。所以,如果开始,就请你坚持。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辗转于各大贴吧、论坛,听大家的经验分享,那时其实真的有时候感觉挺犹豫的,觉得自己是不是也有能力真像其他考上理想学府的人一样出类拔髓?是不是也有一些可能从一个双非大学进入一个亚洲知名的大学开启新世界?面对未知,我们总会有过多的思虑,到了最后甚至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开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顺利那到浙大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当初的勤奋努力是有多值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冲击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却的。 我身边真的有一些看上去还算优秀的例子,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信心满满,恨不得马上就进入那个学校。等到后来随着压力的增大、知识越来越难、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慢慢怀疑自己,最后就进入半放弃的状态。这时候你需要重审一下自己,到底考研为了什么,自己已经辛苦了那么久如果放弃到底值不值得。我记得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现在的你能不能对得起曾经努力的自己。 所以,考研的过程不但考验你的知识水平能力,还要拼个人的耐力,坚韧力。坚持就是胜利,别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关于浙江大学专业目录的问题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 双簧戏: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2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3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4 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5 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个性,以白话代替文言。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奠定了新文学的现实主义基础。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理论上对文坛发生了重要影响;创作方面,创作了许多现实主义小说,有反映社会问题的“问题小说”和反映现实人生的“乡土文学”。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较大的语丝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 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异军突起的创作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主干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等。在创作方面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诗歌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徐志摩《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 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中国作家的大多数,选择和接受的主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又常吸收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于其创作中。象征诗人首推李金发,象征诗的特点:朦胧、含蓄、暗示。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2021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19考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在被录取之后,还是很激动的,因为自己的复习较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身边研友的陪伴。就从考研备考来说,我将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提前想好要不要考研。在暑假之前,我是没有打算复习考研的,内心想着文科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并准备暑假去实习。实习了半个月,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想,大学毕业说不定也就是实习的样子,待遇也好不到哪去。经过自己内心的灵魂拷问,我决定:辞去工作,考研。那么问题来了,考哪呢?又是一番挣扎,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了,我还没有怎么关注过考研信息。我就找了我的室友,问了下考研的流程,最后选择了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原因是学校离家近,专业也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也方便以后找工作。因为选择的晚,前期复习起来总是手忙脚乱的。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乱,选择了复习就是了,拼上一把。中国古代文学有三个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都是全日制,招收二十多个人。当然,很多文科专业都是类似的,甚至招的人更少。竞争还是有的,所以有意考研的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范围:政治、英语一、业务课一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业务课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接下来我将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来谈谈我的一些经历。 政治英语几乎是所有考研人都要考的,如果英语特别不好的话,可以选择别的语言。因为自己开始复习的晚,自己的英语水平又不高,但其他语言也没有基础,所以我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背了《一本单词》,辅导班虽然是大班授课,但是我仍然是学到了不少,尤其是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此外,我在上课以外的时间也会和班上别的同学交流,加上老师的鼓励,使我对英语复习越来越有信心了。就这样一天天的跟着学习,我的英语词汇语法越来越好了。后来就是集中的练题,做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但是真题没有一套套做,是按照老师整理好的分类进行练习的。政治,暑假我是都没想复习,因为听说政治复习早晚最后的分数差别不大。所以,我就想晚点开始,先把别的复习复习。在国庆之后,我才开始复习政治。我是直接看的《李凡政治新时器》,做做看看答案,解析也是认真的看,因为没有时间看别的资料了。李凡配套题既是我的练习册又是我的参考

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上岸啦!因为自己在备考过程中也看了很多学长学姐们备考经验,所以作为回馈想和学弟学妹们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是在大三下学习的时候决定考研的,因为当时还赶上了学校的其他考试,所以对于我来时,我的考研之路既辛苦但也很充实! 本人是高中时时一个文科生,属于那种能写会编的类型,而且高中时的底子还剩下点,而且看很多前辈都说报班没什么用,我也就没有报班。我大概是从十月份开始复习政治的,当时就借了一个报政治考研强化班同学的政治讲义看了两遍,第一遍的时候主要是快速浏览,而第二遍才仔细看的。 然后就买了《李凡政治新时器》,对于《政治新时器》我主要是分阶段看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要注意,这本书我觉得都是精华。 接下来押题卷的重要性考研党应该都懂的,大题我是完全背下来的。其实政治大题大家分数差别不会非常大,最重要的还是选择题。 英语单词我用的是《一本单词》,里面的内容非常详细,阅读我用的也是他的,他对真题的解析思路清晰有条理,个人比较推荐。我总共刷了五遍真题,把里面的经典句式和高频单词都尽量做到熟悉,同时抄录到笔记本上,《木糖英语》也特别值买,他把出题者的出题套路总结的很彻底。我觉得考研英语的真谛就是要一遍遍不断的刷真题,多记笔记。 多读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我坚持早晚都会抽出半个小时来读书背书,不管是单词还是作文,什么都读。当然也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安排,我是习惯是早上背单词,晚上背作文和笔记,最后分数一些时间来做阅读,每天都定好计划要具体做什么。恒心一定要有,一定要简直的下来,当然如果平时吃完饭后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手机app上练习背单词。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就能发现不仅词汇量能有一个提升,更重要的是语感和写作技巧也能进步,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推荐《蛋核英语》作文书,好句子和整体思路框架都不错,有很多值得借鉴的表达方式。十月份就要开始练习写作文了,争取每天一篇大,小作文。 也可以那些模拟题练手,找找做题的感觉,《木糖英语真题手译》历年真题要多研究,多刷几遍,多分析分析出题者的思路和考察点。 相对专业课来说,本人建议大家做一个有规律性时间合理的计划,计划一定

英美文学欣赏考题整理及答案

Part One:English Poetry 1.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8 ?Why does the poet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nd who could `thee` be? Because summer?s day and thee both represent beauty . thee could be beauty, love. ?What picture have you got of English summer, and could you explain why? Warm, beautiful, sunshine. Because summer is the best season of a year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It is like our May. ?How does the poet answer the question he puts forth in the first line? Thee is more beautiful than summer. ?What makes the poet think that “thou” can be more fair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Because humanism is more eternal than summer and immortal. ?What figures of speech are used in this poem? Simile, metaphor, personification, oxymoron and so on . ?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poem? Love conquers all, Beauty lives on. 2. Thomas Nashe Spring ?Read the poem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those image- bearing words, and see how many images the poet created in the poem and what sense impressions you can get from those images. There is “Blooms each thing, maids dance in a r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 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 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 tunes bur ears do greet!” The “Young lovers meet, old wives a-sunning sit,”impressions me most because of the harmony of the people?s relationship. ?Can you point out and explain the sound and their musical effect in the poem? In the Poem, each section has four lines, each line has ten syllables ( five tone step ) . In order to give the reader a spring breeze , streams , flowers , winding , Song Xin texture of sound and light flavor, Naixi greater uses English word S , z , f , V , R , L , and θconsonants means. In Naixi's poem, the use of phonological is also very harmonious, very smooth , very mellow. Section I of the poetry has Three pairs [ ing ] , section II of the poem has three pairs [ ei ] and the third quarter has three pairs [ i : ]. 3.John Donne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What is a “valediction” any way? Is the speaker in the poem about to die? Why does the speaker forbid mourning? No, it is about the lover s?separation. As the poem metaphors, the poet believed he and his wife?s love is sacred, he didn?t hope they cry when separation comes, let their love be stained by the ordinary and mundane.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本质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为开端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 它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争论、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这30年的文学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是极为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却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中国现代文学所具有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以往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相比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体现于它大致经历的三个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通常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因为“五四”文学革命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 它是现代文学开拓与奠基的阶段。鲁迅、郭沫若等一批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及其现代文学奠基作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最初一批重要的社团流派,都出现在这一阶段。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国新文学的序幕正式拉开,即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分别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运动的正式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鲁迅、李大钊等人积极响应文学革命的主张,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 “十月革命”的炮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把文学革命运动迅猛推向了高潮。 与此同时,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 小说方面,有鲁迅划时代的《狂人日记》。 诗歌方面,出现了胡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话剧方面则有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新文学样式。 1921年以后,随着新文学理论和创作的深入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文学刊物,涌现出众多的新文学社团。 其中重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标志着从作家个体转向群体创作,并有自身鲜明的文学理论,进一步奠定了文学主张这方面深刻的影响。 第二个十年(1928—1937),通常又叫左翼时期的文学,因为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高潮,并成为文学发展的主潮。 它是现代文学的发展、成熟的阶段。 这个时期文学的特点是: 一方面左翼文学强劲的发展,将文学和社会时代的联系方面推进到了极点。革命文学的运动的出现更注重文学内容的深入和挺近。 用一句话概括: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但是第二阶段之所以成熟,并不仅仅是革命文学的发展,而是进一步出现了多种风格、作家流派的作家作品。特别重要的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现代主义上的探索,特别是现代主义诗歌、小说。 此外还出现了京派和海派这样的文学派别。 第三个十年(1938—1949),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显示了文学和时代更加密切的联系。 通常叫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由于抗战的发生,出现了全国范围的文艺抗战运动。从39年到42年属于抗战前期的文艺发展,出现了大批的积极宣传民族意志、鼓动抗日救国的文学作品。这个阶段显示了一种不同的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显示了与时代相辅相成同时发展的特点,表明文学始终是为社会服务的。 这个时期比较突出的成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成熟。其中,以郭沫若的《屈原》、《虎符》等历史剧最为成功,影响最大。 42年以后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为两个地区的文学: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大区域。 在解放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一条较为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方针,涌现出了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比较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 在国统区,主要围绕反压迫、争民主的民主革命运用,出现了大量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如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等。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暴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纵观中国现代文学30年,无论是它自身的演变,还是它和时代社会的关系,都可以看出,它是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相辅相成的。 同时,它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鲜明特性。在30年的文学发展中,出现了多样的创作方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1、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传承 一方面反叛传统旧文学,在艺术形式上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但另一方面对传统的反叛往往是创造与更新的重要手段,而对传统精神的批判继承则是继往开来的重要规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体现了现代新文学、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学、旧文化的根本冲突和根本转折,也体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新文学、新文化与旧文学、旧文化是在联系中更新发展的。 2、五四时期外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传播和影响,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毫无疑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充分吸收外来各国文学与文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3、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时代历史所赋予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使命,使之出现了一大批世纪性的大家与名作,并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中国现代文学在整体上形成了自己的根本特质: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艺术境界不懈追寻。 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意义及新文学初期创作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发生 五四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以《新青年》编者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深受西方近代思潮影响、有志于社会改革的知识分子,起而奔走呼号,发起和倡导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作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兴起。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为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提出小说、戏剧为文学正宗的主张,改变旧文学轻视小说戏剧的传统观念;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新文学的要求》等一系列文章,反映了他的“人的文学”等主张;介绍、翻译外国文学也是文学革命的重要内容,是当时作家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18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刊登了《娜拉》、《国民公敌》等剧本,产生很大影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