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价值目标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价值目标

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价值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公平正义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实现的价值目标是一致的,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美丽。经济领域公平正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政治领域公平正义要实现的目标是政治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文化建设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整个中国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建设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美丽中国的建设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只有五个方面的价值目标统一才构成中国特色社会公平正义,只有五个目标全部实现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美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正义理论价值目标整体性的体现。

一、构建富强中国,实现共同富裕

国之富则国力强,国之穷则国力弱。这里谈到的所谓富强,就是富裕、强盛。富裕,指国家和人民群众在经济上富裕,人民生活普遍水平高,社会福利待遇好;强盛,指国家在国际上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优势。富强代表着国家拥有雄厚的实力、社会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富足。国家富强作为基本的经济价值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地位显著,是实现经济领域公平正义的根本保障。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来实现。

中共十八大召开之后,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国家富强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只有国家富强了,民族才能振兴,人民才能幸福。国家富强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宏伟目标的中国梦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真正走上独立富强民主之路,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使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富强体现的是在总体布局中保持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实现国家富强是每位劳动者,特别是每位无产阶级的最衷心的经济需求,代表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生产力也发展迅速,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严重,资本只是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剩余价值被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只能取得少量的工资,以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实现真正的国家富强。而对于社会主义追求的富强是将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的终极目标,这就区别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在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①这里“充裕的物质生活”就是在物质层面上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是富裕的代名词,提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即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共享社会资源,社会各阶层劳动者用劳动和智慧创造的价值属于全体人民,应该被全体人民所共享,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所追求的和谐平等、共同富裕、国家富强的价值目标不谋而合,体现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二、构建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正义生命力

社会主义民主就是要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让每个公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人

民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每个公民十分渴望实现的政治诉求,是维护社会正义的生命力,更是世界无产阶级和每个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的价值理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民主就是以多数人和劳动者的民主代替少数人和剥削者的民主。”

①社会主义民主体现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伟大理念。马克思说:“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②社会主义将建立起社会公有制,消灭一切专制的政治形式,建立完善的民主制度,将人的思想从资本、宗教、国家中彻底解放出来,最大限度地接受思想和科技的优秀成果,不断完善人格和智力。如果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充分的民主,人民无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和责任,社会秩序就会出现危机,社会不公正现象就会频繁发生,将会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

我党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民主法治信念,始终坚持学习和吸收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并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它紧密结合,进而转化运用到我国优秀的民主法治制度当中。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把每位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作为一切前提,站在最广大人民的角度保护他们的根本利益,是设立的从根本上保证人民能够真正当家作主,保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终目标的社会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高举人民民主的伟大旗帜,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更是认识到社会民主是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的根基,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社会主义民主是将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据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的制度。在我国发展史上,没有任何一个阶级或者组织是同中国共产党一样,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将党的最高宗旨确立成为人民群众服务。保证每位公民能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的前提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依据宪法治理国家是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最基础原则。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依据宪法治理国家这三者结合起来,从政党制度、国体和政体三个角度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框架,描绘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宏伟蓝图

三、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引领文化正义

文明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优良成果,是汇总出的人类在几千年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精髓。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创造力量。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作用显著,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文化具体表现为人类在物质、制度、精神、习俗等方面创造的文明,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创新方向起着指引性作用。中国文明要想实现复兴,要想变得强大,只有通过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而人的文化生活更离不开正义的文化,它是文明社会中人类丰富多彩生活的源泉,是人类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追求。当前我们对文化正义的关注实质是对人类自身发展与未来生活的终极关怀。人们对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正义要求,都与文化正义息息相关。文化正义为人类正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整体性与关键性的指引方向。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人类对于自由和权利的不懈追求,便促使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人类文化与自由发展的空间是正相关的,文化越发达越先进,人类所获得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就随之增大。

要想实现文化领域的公平正义,必须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记在心,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向前发展,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目标。在发展文化正义时,要明确依据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始终牢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使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适应未来的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符合大众的、科学的文化。通过对每个公民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

信的高度培养,持续迸发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通过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每个公民提供基本文化的权利益,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个人的科学文化水平,从而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建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而实现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引领文化正义的宏伟目标。只有牢固弘扬文化正义的正确的观念和精髓,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引领文化正义,才能将正义文化不断转化成我国的强大软实力,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四、社会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向往美好和谐的生活,始终不忘渴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更是至始至终追求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保障国家经济实力、实现中华民族振兴、追求每个人生活幸福的基础。社会公平正义是从整体性角度对每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进行考量和评价,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的保障。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贯穿于和谐社会各个层面的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①当然,首先它应是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只有公平得以实现、正义得到伸张,社会才会有和谐可言。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实现的首要目标,便是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否实现,依托于社会成员相互之间、每个个体与社会之间、社会中不同组织之间能否实现公平正义。每个个体的行动都是在主观能动性的引导下表现出来的,而个体自觉行动的动力便是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出公平正义的社会,便能给在全社会范围内为每个公民搭建参与公平竞争的平台,参与劳动的每个公民便能依据自身的能力得到相应的回报。社会强者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有自己施展才能的平台,能够得到相对合理报酬。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也能各展其长,发挥自己的才能,找准维持自己生存和发展基本保障的位置,得到社会相应的尊重和关爱,实现自身价值。如此,方能提升社会正气,为每个公民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方能实现和谐社会。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建设、共同奋斗、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基础。没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便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不复存在。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是“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这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凸显为实现和谐社会而奋斗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凝聚力。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就是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能够生活幸福、安乐,就是让最大多数群众能否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①中国有13 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人人希望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正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终极目标。

五、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

“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②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中国政府发表的《2010 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到其中。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新时期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它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和形式。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③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是:“给自己留下更多更大的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的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美好的家园”。④中国共产党运用具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未来发展的前景,明确了执政理念及实践要求。构建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布局的新认识、新研究、新成果,是对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追求,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决心和毅力。

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与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⑤同时还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⑥党的十八大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目标,是对以人为本治国理念的进一步完善,是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人对自然的尊重。不仅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指出方向,而且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系统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评估体系,更有助于指导地方政府“重经济、轻环境”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