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的实践与探索

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教授丁晓昌

江苏现有普通高校120所,普通高校在校生156.8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一方面,加强外部质量评估与内部质量控制的结合;另一方面,强化纵向六大环节与横向五类教育的结合,加强制度创新、结构优化、教学改革、队伍建设、设施条件与经费投入,形成覆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职高专教育、高等继续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保障体系。

2003年下半年—2008年上半年,我省共有40所本科院校接受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已公布评估结果的34所高校中,优秀28所,良好6所。2008年上半年,南京大学等6所高校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并取得理想成绩。

江苏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实践与探索:加大优质资源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平台;狠抓教学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师资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根本保障;调整优化结构,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动力;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一、加大优质资源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平台

“十五”以来,适应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新形势,我省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江苏从2001年起启动大学城和高教园区建设。通过南京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相继解决了全省高校校园拓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大规模建设新校区,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全省高校集中在老城区、校园狭小、拥挤和相对破旧的状况,显著地改善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而且有效拓展了高等学校的发展空间,为全省高等教育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城和高教园区正在成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集中办学、展示特色、展开竞争的共有区域和场所,成为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硬件与软件资源共享的园地,成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基地,成为知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成为推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全省现有国家“985工程”高校2所、“211工程”高校11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5所。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9个(覆盖112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64个,省级重点学科24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5个。共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9个;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5个;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个、省级大学科技园5个。获国家教学成果奖82项。建成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9个,国家级高职实训基地31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46个。

在推进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精品战略,切实加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共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68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18门,省级精品课程1010门,省级精品教材698部。在加大优质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坚持以共享促建设,大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切实增强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辐射作用。

一方面积极推进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面向全体师生的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的数字化资源中心。推进高等学校的国家与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向全体学生开放,国家和省的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高职实训基地实现校际开放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实习基地等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共建教学联合体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学城和高

教园区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高校区域教学联合体建设,旨在突破校际壁垒,集成整合综合优势,共建共享优质资源,推进教育管理创新。目前,我省已建立仙林、常州、淮安、徐州、南通和盐城等六个高校教学联合体,覆盖41所高校,有234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84个国家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训基地、1500多门优质课程实现共享,还实现教师互聘、学分互认、图书通借,使学生接受多所高校育人氛围熏陶,提升培养质量与办学效益。

自2003年以来,全省组建了现代服务业、农林、建筑、商贸、旅游、信息、纺织、化工、机电、汽车、艺术设计等11个职教集团,覆盖了江苏重点支柱产业领域,参与职业院校280多所,加盟企业580多家,实现了校企融合、资源集成、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互利共赢。职教集团以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龙头,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联合中职学校,以专业建设为纽带,是高等职业教育创新的亮点,成为江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品牌,促进了我省高职教育集成、集约、集优发展的新优势。

二、狠抓教学管理,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一是进一步细化、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质量的执行与评价有据可依;二是在校、院、系三级建立教学组织运行和评估监督两条

线并行的教学管理模式;三是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建立校内教学改革的调控机制。

其次,健全激励机制。一是通过教学评估、教学督导和进行青年教师赛课等手段,将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二是加大对教学工作考核的奖惩力度,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考核的情况,作为年终考核、工资及岗位津贴调整、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聘任等方面的有效依据;三是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评优与抽检。

第三,建立先进的教学质量监控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形成三个动态信息的反馈网络,即教学行政领导动态信息反馈网络、教学动态信息反馈网络和学生学习动态信息反馈网络。网上教学质量监控的具体实现形式,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教学质量测控点数据采集系统、教学质量数据统计分析、表格自动生成及全面质量决策控制支持系统等。

三、加强师资建设,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根本保障

1、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到我省高校任教、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面向国内外聘任一批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杰出人才。一些高校采取短期聘用、技术合作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近三年来全省高校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1500余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15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8500余人。高校专任教师数由2003年的4.85万人增加到2007年8.86万人。

2、加快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深入实施高校“青蓝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突出抓好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选拔培养工作,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十五”以来共选拔培养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1728人,优秀学科梯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41个,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414名。全省高校现有两院院士7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8个。

3、推进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网络化。

(1)建立新教师上岗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度,以及较完备的教师在职进修、在职读学位、访问学者等一系列制度。

(2)建立全省高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对全省师资培训工作统一领导、指导和规范,对上岗培训内容、培训考核、成绩认定都有统一的规范要求;对脱产培训的待遇、成绩认定以及与职称评审的挂钩基本形成了较规范的运作。各高校都相应成立了师资培训机构,基本形成师资培训网络。

(3)开通江苏教师教育网,开展教师网络培训,建立教师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加强教师境外培训,2007年共选送各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1300余人赴海外研修。

四、调整优化结构,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坚实基础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既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显著标志。一方面,优化的高等教育结构,能够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创造最为基本的条件,使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本身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的内容。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高等教育结构各个组成要素自身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释放系统整体功能。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十五”以来,江苏根据层次调高、规模调大、结构调优的原则,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控制,把握节奏,适度发展”的思路,制定了《江苏省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调整总体方案》,着力从办学层次、学科门类和地区布局等维度,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体系,初步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办学形式结构和地区布局结构。

1、首先,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在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加快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全省研究生年招生数由2000年的0.97

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3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9.36

万人。适应工业化进程加快对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强烈需求,我省抓住全球制造业向长江三角洲大规模转移的机遇,全省各高职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省高职教育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高职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2000年到2007年,全省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数由7.11万人增长到16.84万人,在校生由15.99万人增长到59.63万人。

2、其次,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省教育厅先后多次组织大规模的调研,及时摸清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现状、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追踪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着手制定全省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初步建立了能够及时反馈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

目前,全省高校共有本科专业点2538个,从数量上适应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拓展,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专业覆盖面日趋宽广。现有本科专业涵盖了11大学科门类,专业空白点逐步减少,适应了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任务。专业结构逐步合理。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省高校本科专业中应用型专业不断增加,新兴专业不断涌现,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等支柱产业紧密结合的专业比重不断加强。

在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各高校积极采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赋予传统专业以新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实践体系以及新的技术装备和现代实验手段。强化学校内部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复合和融合,培育交叉、边缘学科,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有的学校甚至打破传统专业教学的组织建制,改革传统的“校—院系(所)—专业教研室”的教学组织建制,逐步建立以学科专业群为核心,按照一级学科专业或学科专业群组建教学科研机构,形成“学校—学院—学科专业群”模式,逐步建立大学科专业体系。

3、第三,加强区域统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我省在地处苏中的泰州市设立了2所本科独立学院;在地处苏北的宿迁市,采取省市共建、八校对口援建的办法,在原宿迁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筹建了本科层次的宿迁学院。在综合实力较强的苏南地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苏、锡、常三地基本做到了每个县(市)拥有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全省高等学校区域布局愈益合理,实现了全省各地级市均有本科和高职教育的格局。

五、深化教学改革,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动力

“十五”以来,江苏高等学校在加强基本建设,着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转移工作重点,进一步理顺规模扩展与内涵发展、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规范管理与个性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1、以育人为根本,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的关系,优化配置教育教学资源,是保障育人中心地位的前提。为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各高校逐步对教学与科研实行“三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改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学术带头人一视同仁。一些高校还通过设置品牌专业或特色专业建设主持岗、新建专业建设主持岗、精品课程教学主持岗以及在课程教学中试行“首席教授制”等办法,加大奖励和表彰力度,以此引导教师投入教学工作。

2、以办学定位统领教学改革,教学体系进一步优化。

高端大学依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定位,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为目标,努力通过改革,构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本科教学体系。普通本科院校则依据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应用型人才大量需求,以培养知识面广、专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努力构建以人为本、多元发展、注重应用、强化特色的教学体系。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工学结合和顶岗实践等途径,培养具有较强开拓能力和过硬职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3、以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

一是打破传统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结构,按学科内在逻辑和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整体设计,实行模块教学,增强了一级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形成了各门学科合力塑造新型人才的格局;二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兼通、本硕贯通、优秀生选拔、试办理科教学试验班等措施,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三是大力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贯通。同时,积极开设介于两个或多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课程。

4、以学分制为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多样。

一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人才培养的基准。各校对大学生应当具备基本素质,如外语、计算机能力、信息处理和自我学习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协调和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新要求,加强了对这些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另一方面,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如对高分录取的学生,采用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对本科第一批次录取的学生,采取复合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对独立学院的学生,采取应用型合格人才培养模式。

5、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以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切入点,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培养,推进教学与就业一体化。许多高校紧密联系相关行业部门、行业协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中心等机构,拓展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形式,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了基础;二是加大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集实验教

学、工程训练、生产实习、科技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多个模块于一体的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改革实验室管理制度;四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课外实践(实习)竞赛。

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1、构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1)必须坚持正确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高等教育的改革和质量管理理论的演进,其内涵不断丰富。

目前学界对高等教育质量仍然见仁见智、认识不一。分析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几个维度:一是比较的维度:横向比较,质量成了“优秀”、“第一流”的代名词,在很大程度上与卓越同义使用;而纵向比较,质量则与“增值”相联系。如果现在的价值比过去的大,则表现为价值增值,增值的程度越大,质量越高;二是目标的维度:质量是符合某种质的规定性(标准、规格或尺度)的程度;是目的或目标本身设定的有效和完善程度以及对目的或目标的达成;三是适用的维度:高等教育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即为高等教育质量;四是绩效的角度:用经济学投入和产出的观点来审视高等教育质量,校方按照面向市场需要的原则,对学生的培养进行策划和设计;并以绩效来理解系统的质量,以绩效指标评判质量高低;按绩效显著性程度衡量教育质量。

其次,既然质量是实体满足需要的特性总和,那么离开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离开大学的职能谈高等教育质量毫无意义。

第三,在大众化的今天,无论是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还是高等教育自身的层次结构,都趋向于多样性。而高等教育的目的、质量规格等都是人为标定的尺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合目的性也可以认为是满足主体需要。

综合考量之后,我们不妨尝试给高等教育质量下一个操作性定义。即高等教育质量是一定时期高等教育所具有的,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明显或隐含需求的特性的总和。由此形成了三种相互联系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一是发展性的质量观。正如高等教育质量并非一成不变,高等教育质量观也在不断的发展嬗变之中;二是多样性的质量观。正如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三是适应性的质量观。适应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高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这两个辩证统一的方面。

2、必须做好统筹兼顾。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般可分为外部质量保障和内部质量控制两个方面。外部质量保障的主体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其成员包括高等教育界与高教界之外的专家。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以及监督高校内部质量活动。高等教育的外部评估涉及多个方面,其中关键在于四个方面:

(1)外部评估的统筹规划。

高等教育外部评估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政策性与学术性,必须加以统筹规划。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最初是由政府独立实施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双重身份显然已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也不利于外部评估结论公信力的提升。因此,统筹规划外部评估,政府由直接实施者转变为宏观指导者,由专业机构开展评估活动,成为进一步提高评估工作科学性的必然选择。

(2)外部评估的专家集团。

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因此,借助社会力量,尤其是专家集团的力量开展评估,对提高评估的质量,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准确性是十分有利的。

专家学者相对于行政人员而言比较超脱,有助于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同时,邀请专家及有关社会力量参加评估,有利于全面地获取关于教育效果的反馈信息,修改和完善评估的指标体系,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外部评估的基本方法。

外部评估就其人员组织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现场考察评估与通讯评估两种类型。现场考察评估是专家组把审阅有关材料与实地调查结合起来进行评估的方法。现场考察评估把专家集中到被评单位通过实地考察、与被评单位的人员直接接触,因而在获得信息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方面比较高。通讯评估采用通讯的形式聘请专家,通过把有关书面材料邮寄给专家,请其审阅评价,然后再把各位专家的评议结果集中到评估委员会经统计处理作出评估结论。

(4)外部评估的经费来源。

不同性质的评估机构有着不同的经费来源渠道,但总体上说,获得评估项目是得到评估经费的前提。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对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教育评估是一柄双刃之剑,它具有以评促建的功能,可以给学校带来很多发展机遇,但在自身设计上也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对象被动应付,部分高校只注重评估的等次和排名次序,忽视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真正目的,对高等教育评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评估指标过于刚性化,评估过程不够规范;评估功能未充分发挥;评估结论主观随意;评估监控存在道德隐患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估结论的可信度,进而影响到评估事业自身的发展。

3、必须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质量保障经验。

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逐步建立以评估活动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由于分类角度不一,模式也趋于多样化。

(1)政府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

以法国、荷兰为代表,由政府从高等教育系统外部推行的,带有政府意志和价值取向的外部评审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评估权威性强、影响力大,有利于国家对大学的控制与管理。弊端则是不能充分调动社会、学校等评估主体的积极性,评估标准统一化,影响评估的科学性,不利于高等学校多样化发展。

(2)社会中介组织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

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由各级社会专门机构与民间组织实施。在美国,一方面具有非官方性,非政府组织的认证、排名和博士点评价等活动,共同构成美国高教质量保障的系统,院校和专业认证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它也得到政府的支持与认可,具有权威性。

(3)院校主导的质量保障模式。

主要存在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加坡等英联邦国家,核心特点在于大学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教学质量主要由大学自己负责,组织学术专家进行评判,政府的干预较少。但近年来政府逐步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干预力度,建立了独立于政府又与其保持密切关系的中介机构,负责对高等教育质量做出评估。

综观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共同特点:一是质量保障以内部为主;二是外部质量保障机构以独立为本;三是侧重合格评估;四是质量标准以学生学习产出为重;五是保障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六是保障方法以自我评价为基础,同行评议和现场参观相结合。

借鉴上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经验,对于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首先,要建立分层、多元的评估体系;其次,要建立专业、权威的中介评估机构,政府发挥元评估的宏观调控作用;第三,要强化院校内部质量管理与监控;第四,要

确立规范化的保障程序;第五,要运用绩效指标对高校质量进行评估,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第六,要注重评估效能及成果应用。

4、必须重视质量文化建设。

从发展趋势看,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加快建立起一套与人才培养和高校办学目标相适应的有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更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从高校教育质量的形成与管理的角度来看,质量文化类似于一个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组成的同心圆。其最外层是由硬件设施所构成的物质文化,中间层是高校质量保障的制度文化,最内层则是高校质量管理的精神文化。三层之间相互作用,有机地结合为质量文化整体,影响着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育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附件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

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三)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四、诊改与复核 (一)诊改对象与复核抽样 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可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4。 (二)基本程序

同济大学教学高质量保障体系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本纲要将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列为四个主要方面,即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2. 教学资源管理 3.教学过程管理 4.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 说明 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一览表 一、同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标准纲要 1.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 1.1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 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是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 质量要求:由校长主持,明确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的地位,保证相应的“人、财、物”的投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1.2 质量目标 1.2.1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质量要求: 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符合学校的定位、教育思想观念及本科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 ②体现在办学中“以学生为本”、实现“知识、能力、人格”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人才 培养模式。 1.2.2人才培养目标

质量目标,也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其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 门人才。人才培养总目标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子目标: (1)思想道德、文化和心理素质; (2)理论知识: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学科和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 (3)实践训练:实验/写作训练;实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专题报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4)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 理能力、批判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5)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体育素养。 质量要求: ①由校教务委员会制定,与指导思想相符合; ②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尽量满足学生个人的学习愿望和要求; ③子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并明确具体实施的相关部门;相关学院(系)应对毕业生应达 到的知识、能力要求具体化,在培养计划中反映。 1.3 专业设置 专业设置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定位。 质量要求: ①有利于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②促进学校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1.4 职责、权限和沟通 职责、权限和沟通是学校的重要管理职责之一。校内组织机构(行政、学术组织)的职能及 其相互关系(包括职责和权限)应予以规定和沟通,以促进有效的质量管理。 质量要求: ①有适合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所要求的组织机构; ②各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明确,相互关系清楚;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论文摘要】高等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教育质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在,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论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和基本功能,从强化质量保障意识、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提出健全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途径 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不仅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而且还关系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的培养也随之转入“大规模生产”时期,发展数量与确保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刻不容缓。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质量保障”一词源自英文(QualityAssurance),“高等教育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inHigherE-ducaiton)这一术语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高等教育质量文献中被普遍采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就是在现代质量管理和现代教育评价思想指导下,根据教学质量保证对象和质量保证活动的需要,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控制、评估和审核,使高等教

育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学研究以及所进行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到预定的目标,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过程。它是政府的外部保障和学校内部质量控制的有机统一。在外部保证机制上,政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平台和外部质量评估,并采取控制、监督和鉴定等措施检查并报告高校履行其职责的情况,主要目的在于控制高校质量保障活动的结果和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向高等教育的有关“利益相关人”提供信任;在内部保证机制上,关注的核心是在高校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体系及对其运转情况进行审查,重点是高校对内部活动质量的监督和管理。在当今高等教育界,教育质量保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质量保障已成为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的制度体系。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功能 教学质量管理是通过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开展教学质量保证活动来实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决定了该体系具有鉴定、监督、导向、激励等多种功能,从而对高等教育起到保障作用,其主要功能如下。 (一)鉴定功能 高等教育管理者根据质量保障体系确立的标准与目标,对教育质量进行评鉴,判断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最低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帮助教育者分析教育过程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起到鉴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摘要: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本文论述了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涵,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阐明了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结构。 关键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涵现状支持条件 一、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涵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立一套科学完善、并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高校部自身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政府、社会通过对高等学校认证、评价等措施而建立的外部质量监督体系。高校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指高校通过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程序、制度和规章,运用测量和评价等手段。整合部各类教学资源,从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能符合社会、个体、学校的需要,同时“形成一个完整的培育组织学习系统。构成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二、现阶段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主要依赖于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监督和控制,辅以物质奖励形式的激励。客观地讲,以监控为主的教学

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教学过程的测评和监控、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教学质量意识的加强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它的不足。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被掩盖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是为了鉴定、考核老师,还是推动、改进教学?是为了选拔、淘汰,还是发展教育?前者侧重于鉴定等级、区分优劣、排列名次;后者侧重于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改进教学。这才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真正目的。前者是以监控为主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从国外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比较成功的经验分析来看,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促进教师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二)监控产生的“负效应”挫伤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教学效果的滞后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监控信息的样本量,师生之间、教师之间、评估者与被评估者之间公正意识的状况,都影响着教学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无论是学生评教,还是专家或领导评估,都要对教学作出量化评估,其准确度不可能不产生偏离.如果偏离过大.就会挫伤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因为,第一,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不足以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第二,有的教师很可能会因此而讨好学生,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第三,有的学生打分随意、不严肃;第四,不区分课程性质、课程与专业培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全文

篇一:《2016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事实和数据说话,展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自信与自省 这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实现了两个“首次”,这是中国首次发布《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发布高等教育质量的“国家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对世界高等教教育发展和改革来讲,这都是一个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系列质量报告的研制目的 系列质量报告积极回应了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6年要“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了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积极回应了社会各界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热烈关切。 系列质量报告由四本报告组成,即1本总报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和3本专题报告,分别是《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 四本质量报告的内容,紧紧呼应“十三五”阶段高等教育“提高、争创、优化、转型”四大主要任务,即提高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争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新任务新要求。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以社会需求适应度、培养目标达成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大标准维度,力图全面回答、全方位展现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状况;《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以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大视角,展示中国工程教育质量现状、问题与出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的“大数据”精准监测新建本科学校的“三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培养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实现情况;《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以“两突出”(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的地方性、突出人才培养类型的应用型)为标准,全面客观深度展现近170所经过合格评估过的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 二、系列质量报告的主要特点 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着手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研制探索工作。这次公开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系列质量报告,是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会同厦门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教科院、合肥学院等高水平专家团队精心研制而成。 一是充分体现和运用“大数据”理念和技术,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系列质量报告参考了4000多位评估认证专家的质量评估报告、700多所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优.选)

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伴随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更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以人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化、系统化的管理措施,助推学校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从根本上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正确的质量导向,落实科学的质量管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组织架构 1、校内质量保障领导小组 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基础建设,学校质量保障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副校长及中层分管领导任组员,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教育质量保障实施过程的动态管理,加强对德育、教学、课程以及各年级组、教研组实施教育质量保障的监督、检查、考核、反馈、调控。学校教育质量保障小组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实施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定期召开办公会议,研究阶段性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进方法,保障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在稳定和不断提升。 2、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 各年级推选有教育经验及组织领导能力的家长,建立教育质量保障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定期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讨论分析学校的教育质量,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3、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任课教师

教导处全面负责校内教育质量保障管理体系的基本运作。教研组基于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标准,实施学科教研。年级组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和发展规律,合理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育实践。备课组结合学科和年段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预设的课堂教学过程和进度。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个性化实施教育教学,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和辅导。 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范围 在这一教育背景下,学校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涵盖的范围当然应该延伸至学校教育教学的诸多方面。 从过程角度看,可分为过程质量和成果质量的保障两个方面;从内容角度看,包括德育管理质量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保障、特色课程质量保障和身心健康保障四个方面。其中,德育管理保障涵盖两个层面——班主任队伍和少先队建设;教学质量保障涵盖两个层面——教研组和基础型课程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涵盖两个层面——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学生身心健康保障涵盖体质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部分。 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德育保障体系的构建 1、加强实务培训,注重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开展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全员培训活动,提高师德师能。近两年来,我们连续开展了“如何处理偶发事故”、“班级文化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专项评估全校各教学单位: 为全面了解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及运行情况,不断完善我校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增强质量保障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评建工作安排,决定对各单位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及运行情况进行专项评估,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评估内容 本次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单位各专业(含方向)的质量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括3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质量目标 质量目标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即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总规划,它确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预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构建知识体系、配置课程资源的基本依据。各专业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确定培养目标。 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要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准确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充分体现国家、社会及学生的要求与期望。 培养标准 培养标准是学校针对人才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各个方面(如学生应达到的标准:思想品德标准、能力标准、知识标准等)、各个教学环节(如理论课教学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等)的基本要求。不同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标准也不一样。 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规格、知识结构、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学制学分、毕业条件、授予学位等。 基本要求:培养方案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能够很好地体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应建立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审批程序,以及监控和评

2.“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 TEQSA与“技能质量署”ASQA的建立

澳大利亚迈向教育质量新时代 北京教科院信息中心唐科莉 ――“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 TEQSA与“技能质量署”ASQA的建立作为对2008年布莱德利《高等教育评估报告》的回应,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2009年5月中旬公布了一份题为《改变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制》的预算报告。报告承诺对包括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内的整个第三级教育系统进行史无前例的投入,并由此掀起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面革命,澳大利亚的第三级教育进入了新一轮的规模扩张期。 一方面,随着对高校的经费资助转向需求驱动的新机制,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需要在质量保障方面有更大作为,以消除人们对规模扩张带来教育质量下滑的担心。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贸易”对于缓解澳大利亚高校及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经费紧张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需要确保高等教育提供者在一个相对统一的质量框架下向本土及海外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以恢复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的竞争力。 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Tertiary Educati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Agency,简称TEQSA)与“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简称ASQA)两个全国性的监管机构,分别对高等教育质量、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进行监管。 随着这两个监管机构的相继成立,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构建起了一个确保澳大利亚第三级教育质量的“现代化的监管架构”。 一、新的高等教育监管机构: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TEQSA)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署(TEQSA)是澳大利亚大学质量保障总署(AUQA)的替代者。 AUQA是2000年3月由澳大利亚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MCEETYA)成立的监控、审计和报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的、独立的国家质量保障机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关系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阐述了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与构建,分析了现阶段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些建议。 标签: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数量达到2 442所,在校生达到2 391.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0%,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就是为全面确保和提高教学质量而建立起来的组织与程序体系。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为完成预定的本科教育目标,综合发挥目标导向、条件保障、评价与诊断、反馈与调控、激励约束、监督控制功能,校内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能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系统。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体系由六个部分构成: (一)教学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高等学校制定学校质量目标,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依靠质量目标、质量标准对教职工的工作进行规范和约束,引导他们调整自己的质量行为。教学质量目标系统主要包括:(1)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专业规范等;(2)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师资配备、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考核方式等。 (二)教学质量保障决策与指挥系统 教学质量保障的决策与指挥系统通常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等人员和有关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管理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决策,制定学校政策措施,组织指挥和协调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活动,并总结经验和不足。这个系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

院校研究-,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新途径

院校研究:,加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新途 径 [摘要] 合格评估是督促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国家的最低办学标准的外部力量,对于学校怎样发展,合格评估本身不具备指导功能。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从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讲,起源于美国的院校研究比较成熟,可以作为加强高校建立内部质量保障的新途径。 [关键词] 院校研究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新途径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教育质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质量监督的自觉意识,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明显动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现状与分析 从1985年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起步开始,该项活动就一直由政府组织领导。政府既是组织者又是执行者,集管理与评判权力于一身,表现出鲜明的强制性特点,缺乏民主性与科学性。统得过多,管得太死,中介机构和社会各界的评估力量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影响了政府以外其他组织参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积极性。 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中,作为被评对象高等学校普遍没有意

识到内部评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几乎所有的学校在接受评估前都忙于整理材料,将评估工作看作是政府部门和上级领导对学校的例行检查,存在应付检查的心理和行为。[1]大多数高等学校开展的内部评估只是为了迎接外部评估,没有把各项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规范教学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是片面地追求评估结果,把本科教学评估变成了政绩工程。在评建过程中功利性太强,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相互攀比、形式主义、违规攻关和材料弄虚作假等问题,[2]严重影响了评估的形象。 由此可以看出这种达标式的评估不能充分地检测出学校在已有条件下做出的努力,也不利于调动高校参与本科教学评估的积极性。所以不少学校感到评估也确实能推动学校的发展,但却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当评估要求学校付出的总精力超出自身可接受的范围时,学校就会感到烦不胜烦,只能穷于应付,表现出明显的动力不足。[3] 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束之后,教育部在总结经验和反思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根据我国高等学校办学历史、参差类别、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下,实施分类评估。对没有参加水平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进行合格评估,对已经参加过水平评估的高等学校实行审核式评估。合格评估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监督。合格评估是督促新建本科院校达到国家的最低办学标准的外部力量,对硬性指标达标要求明确,但是对于解决学校的内部问题,规划发展等方面,本身不具备指导功能,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要高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发展策略研究】安大略省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发展策略研究】安大略 省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摘要:一、国外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开放式培养是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有无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是开放式 培养模式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第一关,在美国,教育机构质量保证涉及三种(级)评估,制度是质量的保证,要提高我国高等 教育的质量,必须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摘要:提高教育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构建一套整体 持久的质量保证体系用以指导,控制和调整教育过程。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将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环节、学校各部门控制质量的职能和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而形成的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互相促进的体系,以应对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困境。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新时期一、国外的教育质量保证制度开放式培养是西方世界最为常见的教育模式,有无有效的质量保证制度 是开放式培养模式能否得以顺利实施的第一关。在美国,教育机构质量保证涉及三种(级)评估,一是机构注册评估,二是机构质量保证制度,三是专业质量评估。机构的注册,如同商业机构一样,只是申请办学许可,不反映办学的质量。能够表明高等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主要是质量保证资格及资格等级。何为质量保证,简而言之,就是以相互约定的质量标准为准绳,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特点,以质量的连续性提高为最终目的(质量保证手段之一)。也有学者认为,保证的目的是使学校取得校外人士的信心和信任,并进而赢得更好的声誉。美国教育的质量保证对象是所有从事教育培养的机构,负责保证的机构为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组成的保证理事会。质量保证又可细分为两大类型,一是专业单纯型,比如由全美教育学院联合会的质量保证;二是政府拨款进行的相关质量保证。后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政府组织的质量保证(在美国很少见);二是政府委托质量保证机构进行的质量保证。政府通过对质量保证机构的保证标准、程 序及工作规范加以认可从而获得对质量保证的间接干预权。通过保证的结果来最终确定政府对教育的拨款额度。美国联邦教育部对教育的政府补贴多数是通过这一手段而实现的。与 美国相比,欧洲很多国家教育机构质量保证系统稍有不同,多数是通过中介机构来实施质量保证。机构质量保证分为机构(学校)质量评估和专业质量评估。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将两种质量评估合二为一。英国于1997年成立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该署于1999年11月首次公布质量 评估新框架。2000年开始对42种学科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的主要目的是(1)在质量监控与质 量改善上求得平衡;(2)在质量保证的各个侧面维持平衡,直言之,要在依赖外部质量监控手 段和依靠自我质量保证之间维持平衡;(3)追求效率;(4)与其它高等教育政策相协调。教育作 为一个专业,也必将受到英国质量评估新框架的影响。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施方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和《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 168 号)《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苏教高﹝2016)9 号),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 号)《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职成〔2015〕9 号)《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苏发〔2010〕 11号)等文件精神,以建立目标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和制度体系,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 的工作方针,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的主体责任,建立自主性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的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机制,为实现学院“人才培养质量高、技术技能积累多、服务社会声誉好”的办学目标提供保障。

二、基本原则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常态化诊断与改进 机制,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诊改工作涵盖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工作融为一体,部门及全体师生员工均为诊改主体,充分体现“三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可控性原则:遵行 SMART 原则(具体、可测、可达、相关、时限),系统设计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不同层面的质量目标和标准。 (3)科学性原则:诊改工作针对不同层面(主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诊改内容、周期和方法。 (4)客观性原则:诊改工作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及相关信息分析为基础,实事求是地开展诊改。 (5)持续性原则:建立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诊改运行机制有效且可持续。 三、思路与目标 借鉴全面质量管理(TQM)、目标管理、知识管理、卓越绩效管理等理论,以考核性诊改为抓手,以标准与制度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校本数据平台建设为支撑,形成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质量保证机制,确立“以生为本、人人成才”的质量理念,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以学院“十三五”规划制定的一系列目标为依据,确立质量目标和标准,建立“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本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提升”管理与运行流程,形成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 —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一)评估范围。高等教育审核式评估范围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的定位与目标、高等教育学校师资队伍、高等教育教学资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高等教育学校学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这几个方面。其中,高等教育定位与目标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地位。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主要包括教师结构、教师数量、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发展等方面。教学资源审核主要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课程资源、教学硬件设施、专业设置、社会资源等。学校培养过程审核主要包括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的开展、课程教学效果等。学生发展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生源质量、学生服务、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审核。质量保障主要包括质量保障体系的审核、质量监控的审核、质量改进审核等方面。(二)评估程序。高等教育审核评估的程序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审核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等过程。一是学校需要进行内部审核,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自我评价,科学客观地对学校教学进行审核和评估。并且,学校需要认真整理审核材料,按照学校教学的实际信息有计划地开展内部审核,并撰写自评报告交于评估管理信息系统;二是评估机构应积极受理高校教育评估,及时进入高等教育学校内部进行实地考察,对高等教育学校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审核评估。为此,评估机构应明确考核重点,了解学校的基本现状,并参考学校的内部审核自评报告,根据学校人才

培养目标对学校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考察,并编写审核评估报告。而审核评估报告应积极肯定高等教育的成效,并及时指出高等教育的改进方向和改进建议;三是学校应根据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制定科学的改进方案,而教育部门要根据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开展审议审核报告,并发布评估审议。 (一)目标保障要素。一是质量目标对高等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支撑。而高等教育质量目标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总目标和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总目标是我国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能够反映社会人才需求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还能够反映学生个体的发展,对学生素质提高有着重要意义。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目标应该符合高等教育的特征,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合作能力、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让学生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实现学生的社会发展。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指某个具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对人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适应某个行业的发展;二是质量标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教学质量重点强调专业教学效果。(二)资源保障要素。资源保障要素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设施、教学经费这几个方面。其中,师资队伍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要求、师资队伍的教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 (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一)数据分析与实际调研相结合。诊改工作主要基于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的分析,辅以灵活有效的实际调查研究。 (二)坚持标准与注重特色相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在本方案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调整补充形成省级执行方案。学校可在省级方案基础上,补充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诊改内容。 (三)自主诊改与抽样复核相结合。以高职院校自主诊改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对学校进行抽样复核。 四、诊改与复核 (一)诊改对象与复核抽样 1.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应每3年至少完成一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新建高职院校可按照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执行。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自主诊改基础上,每3年抽样复核的学校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4。 (二)基本程序 1.自主诊改。高职院校应根据省级诊改工作实施方案,依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数据,对内部质量

质量保障机制制度

质量管理制度 一、概述 1、坚持“质量第一”得思想,对产品精益求精,实行专职检验与员工自检、互检相结合、 2、各级管理人员、生产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工艺文件组织生产、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得关系,反对粗制滥造,杜绝不顾产品质量与违反检验制度得行为。 3、加强质量检验得管理,在生产各个环节采取措施不断完善检验手段与检验方法,加强职工得业务素质、 4、各部门应严格遵守各自得职责。 5、品管科负责日常得检验工作,对全公司得产品质量负责。 二、车间管理制度 1、认真执行公司得各项规章制度与本车间得有关规定,坚持“质量第一"得方针、 2、结合车间实际情况,组织制订车间方针目标,展开并切实实施,确保公司质量方针目标得实现。 3、生产操作人员要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支持品管人员得工作,严格把好每道工序质量。 4、加强对生产设备得维护与保养,确保机械设备正常运行与生产安全。 5、班前班后要认真做好车间内得清洁卫生工作,保证生产机械设备与生产环境得整洁。

三、生产设备管理制度 1、概述 设备管理制度得制订与实施,能有效地保障生产正常运行,使生产设备得到保养与维护。 2、设备得选购、验收、安装与调试 2、1当工厂需要新增生产设备时,生产车间应根据生产产品所需,提出设备购置申请,报质量负责人批准后实施采购; 2.2采购设备到工厂后,机修班应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安装; 2.3安装完毕后,应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正式投入使用。 3、操作工使用、维护、保养规程 3。1操作工在使用设备前应进行技术培训,使设备操作工熟悉设备工艺性能,结构特点,经考试合格后上岗。 3。2操作工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根据设备工艺性能,正确、合理使用设备,不超负荷运转,保证设备经常处于良好工作状态。 3、3加工设备实行专人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得原则,操作工对设备应做到:管好、用好、做好,会使用、会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 3、4操作工对加工设备应在检修工人配合下,每季度对设备进行一次一级保养工作,操作工还须配合机修车间搞好设备二级保养、4、机修班维护、保养规程 4。1设备台帐得设立及要求 4.1。1设备投入运行前,应对设备进行编号、制卡、登记造册。 4.1.2设备台帐应包括序号、生产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名、

最新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

为全面总结2018年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教育部教育督导局委托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研制完成《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2018年度)》(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和全国1000余所普通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紧扣“以本为 本”“四个回归”等新时代本科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要求,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主线,采用海量数据挖掘、多维案例分析、大规模问卷调查等方法,呈现高校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效,为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参考,引导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巩固本科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报告》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本科教育全面振兴。2018年,教育部通过全面布局“四新”建设、推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部署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颁布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在本科教育关键领域“谋突破、上水平”,打响新一轮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报告》认为,高校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全育人”工作有序开展。实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动高校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深化思政工作改革,建立完善立德树人育人机制,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2018年,全国培育“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125家,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00项、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个。 《报告》表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按照《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高校在教师聘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2018年,高校博士学位教师占比38.21%,较2017年增长1.5个百分点;行业背景教师占比17.68%,较2017年增长5.8个百分点;辅导员队伍规模从2017年的58750人增加到2018年的65571人。 《报告》显示,高校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持续推进。2018年,高校打破第一课堂到第二课堂的壁垒,将社会课堂、虚拟课堂引入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高校累计开设专业实验课达到144.17万门,累计建设实验实训示范中心1210个、校外实践实习基地22.6万个,实践育人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持续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截至2018年底,452所高校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达30.49万人次。 《报告》强调,高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呈现新风貌。各级财政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高校生均教育经费(全日制学生)达到3.27万元。线上课程资源建设得到强化,教育部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100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政府完善质量标准,强化外部教育教学评估;高校内修教学督导、专项评估、常态监测,质量文化得到培育和养成,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成为主旋律。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 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院校)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指导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引导高职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保证主体的责任,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标任务 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需要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促进高职院校在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基础上,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具体任务是:(一)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二)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三)树立现代质量文化。通过开展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引导高职院校提升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内涵,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基本原则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况及制度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概况及评估制度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是一个拥有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把巨大的人口资源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从1978年到1998年的20年间,内地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40万人增加到108万人,在校生规模从86万人稳步增加到341万人。1999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做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性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有各级各类普通高等学校2422所,其中普通本科高校1129所,高职高专院校1293所,成人高校384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12所。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突破3300万,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达到2320万,毛入学率达到 26.9%。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中国现有研究生教育院校和研究机构797所。截止2010 年底,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已经达到153.8万人,其中硕士生127.95万人,博士生26.85万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学科门类大体齐全、学位质量能够得到保证、以高等学校为主体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中国高等教育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有效地缓解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将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把提高质量作为发展的核心任务,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二、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结构框架 1. 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 ?严格的高等院校、专业和学科的国家设置标准 ?严格的学位授予制度和授权标准 2. 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 ? 985工程与211工程 ?创建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 3. 实施本科教学工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