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竹枝词的特点

竹枝词的特点

竹枝词的特点
竹枝词的特点

竹枝词的特点(2011-08-29 16:12:58)转载▼标签:文化

竹枝词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就像东边天空中有太阳,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无晴(情)吧,其实却有晴(情)。

【注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诗中的长安,指北京。知单,指请柬之类。清代北京,大办婚丧事之风很盛,普遍市民们对此十分烦恼,见了“知单”便为难起来。这首竹枝词以“为难”的通俗语入诗,生动地刻划出百姓市民们无可奈何的心态。杭州有一首写卖水果的小贩称:小步街头日夕回,桂花栗子白杨梅。寄人檐下高声唤:“六个铜元一大堆”。一句叫卖声入诗,街头小贩的形象活灵活现。南昌有一首写菜贩的竹枝词:夜半呕哑拨橹声,菜佣郭外听鸡鸣。青菘、碧蒜、红萝卜,不到天明已入城。诗明白如话,把卖菜小贩起早搭黑地辛苦贩运,写得十分逼真。芒鞋草笠去烧畲,半种蹲鸱半种瓜。郎自服劳侬自饷,得闲且摘苦丁茶。这是江西山区的竹枝词。蹲鸱,即芋头。苦丁茶,是野生山茶。诗以一位青年劳动妇女口吻,叙说这对青年夫妇过着清苦的然而是自在的山区劳动生活。在我国诗歌史上,有些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历代许多优秀的竹枝词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二)不拘格律,束缚较少。民歌作者不太懂韵书上的规范,民间竹枝词也多依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声韵。刘禹锡最早作的九首竹枝词,可以说没有一首是符合规范的。从第一首开始: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第三句第四字用平声,第七字用仄声,第四句中第二字用平声,第七字用平声都不合格律。第二首云: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诗的一、二、三、四句起头都用平声不合格律。依此推以下七首都不完全合律。白居易的四首竹枝词中也有一首不合律。这种不拘格律的现象,从刘、白开始,后人接踵,世代承

袭下来。近人在考证竹枝词的格律时认为竹枝词“以民歌拗体为常体”,以绝句为“别体”(任半塘《竹枝考》)。拗体,即指不按律、绝体的平仄规范的诗体。清董文焕《声调四谱图说》云:“至竹枝词,其格非古非律,半杂歌谣。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三者之间,不得全用古体。若天籁所至,则又不尽拘拘也”。清人宋长白《柳亭诗话》也说:“竹枝,人多作拗体”。可见,竹枝词的拗体特色,成为与七绝诗体的重要区别之一。竹枝词的这种特色,给了它广泛流传发展的便利条件。由于格律较自由,束缚较少,作者易于掌握,有广大的写作队伍。这里特别应提及的是,竹枝词格律宽泛,并未破坏诗的韵律美。相反,从刘、白以来,历代诗词大家都喜欢它,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好诗。关于竹枝词的韵脚,大量作品沿用平声韵。但也有押仄声韵或平韵仄韵间用的。如苏轼在忠州作的九首竹枝词,有平有仄。如咏屈原:“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唱似当年”。阗、原、年押平声韵。其咏项羽一首云“横行天下竞何事,弃马乌江马垂涕。项王已死无故人,首入汉庭身委地”。事、涕、地皆为仄声韵。从诗式上看,竹枝词以七言四句为常体,但也有五言四句作为别体。如清袁枚有《西湖小竹枝词》五首,均为五言。其一云:“妾在湖上居,郎往城中宿,半夜念郎寒,始见城门恶”。(三)诗风明快,诙谐风趣。大凡竹枝词,不论出自南方或北方,也不论是汉民族或少数民族,几乎都具有这种特色。应该说,这种诗风也是从民歌中带进来的。明人颜继祖谓,竹枝词“能以嬉笑代怒骂,以诙谐发郁勃,昔人所云善戏谑而不为虐也”(《秣陵竹枝歌》序)。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序中也说:“思竹枝取义,必于嬉笑之语,隐寓箴规,游戏之谈,默存讽谏”。的确如此。好的竹枝词往往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当人们阅读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比如,《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六国饭店的。该饭店即今北京饭店前身,清末建造。海外珍奇费客猜,两洋风味一家开。外朋座上无多少,红顶花翎日日来。红顶花翎指清代官吏,诗中说这座外国风味的饭店,珍馐异馔,都叫不出名字。然而外国客人却来得很少,清廷大吏们倒天天来。辛辣地讽刺清廷的腐败。庚子,义和团事变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清廷大吏们纷纷携眷逃出城外,有一首竹枝词写了这种场面:健儿拥护出京都,鹤子梅妻又桔奴。都道相公移眷属,原来小事不糊涂。大事不糊涂改成“小事不糊涂”,就把只顾家不顾百姓,只想个人安危,不管国家兴亡的清廷官吏嘴脸,刻画得一览无余。还有一首借傀儡戏而痛骂清代统治阶级的竹枝词:朽木难雕从古说,添些粪土捏成坯。自经妙手施丹垭,尽属封侯拜将材。这是一首绝妙的讽刺诗,全然不着一个脏字,却把清代腐朽的统治者们骂个痛快淋漓。竹枝词反映的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有不少写得极有风趣。《西湖竹枝词》有一首写男女恋情的:

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诗中以姑娘的口吻问自己心爱的人说:“你不是说芙蓉比我漂亮么,那为什么昨天经过这里时,你只瞧着我而不看芙蓉呢!”芙蓉,即荷花。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互相逗情的心态写得十分真实生动,极有风趣。

《北京清代竹枝词》有一首写北京致美斋的风味小吃的:

包得馄饨味胜常,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

把致美斋馄饨之好,写得有滋有味,幽默俏皮,令人垂涎。

竹枝词诙谐风趣的风格,成为它与律、绝体诗的区别标志之一。古人云:“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竹枝词正是在诙谐风趣之中,化精深入平淡,达到深入浅出的境界。从而使它独具魅力,成为历代诗人所学习和追求的目标。所谓竹枝词的“味道”,往往就体现在这里。

(四)广为记事,以诗存史。诗与史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竹枝词缘于纪事,举凡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

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可以认为,竹枝词所反映的各个历史年代的社会生活层面,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说,都是其他诗体所不能比拟的。竹枝词使诗词的功能得到了广阔的开拓。同时,也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在这里特别应提到竹枝词一向有注文的传统。每首诗后加小注,用简明的文字注释诗的内容,既可加深对诗的理解,也是对诗的补充。历史学、社会学研究者们,常常发现在正史里记载简略,或没有记载的,却往往从竹枝词里找到重要史料。那些简明注文与优美的诗歌,相互印证,相互呼应,达到相得益彰的地步。

比如,《清代北京竹枝词》里有一组《都门纪变百咏》,是当时住在北京的两个外地人目睹义和团进京和八国联军侵略京城的情形而写出的。《纪变百咏》每首诗后都有注文、文字简洁,生动具体,实为一组庚子京师目睹记,成为史料翔实的历史见证。

初起山东多义民,忽延保定忽天津。俄惊辇下纷纷遍,真似神仙会驾云。

诗后小注云:“团民起于山东,直隶接壤之处,延及保定、天津,今年三月间,流入京师,胁从益众,踪迹飘忽,相传有驾云之术”。

玉府门前大纛高,黄巾夹路怒提刀。神仙符箓无凭准,误把京官当二毛。义和团进京后,据注云,在诸王贝勒府第,设立神坛,门前高建大纛,上书“替天行道,奉旨义和团”等字样。有某京官,携眷逃出城,被团众发现,误当二毛子,拥至坛前,烧香焚表,才得获免。

才过杨村半日程,一千精锐泰西兵。赴援无计通前路,陷入重围不放行。

外国借口义和团反“洋教”,烧天主堂,派一千精兵从天津登陆欲占北京,行至杨村被义和团包围不能前进,被迫返回天津。

辉煌金碧店悬牌,洋字洋名一律揩。欧墨新书千百种,满投沟井自沉埋。

义和团在北京一律取消洋名、洋文、洋书。《都门纪变百咏》以诗史相结合,详细记述了这次事变的全过程,精心雕镌一些重要细节,有日有时,有人有地,写之凿凿,读之唏嘘,慨叹不止。

又如,清末宣统二年(一九一零)四月,长沙出现枪米风潮。当时由于米价暴涨,百姓齐集巡抚衙门要求平抑粮价,官军开枪,死伤多人,愤怒群众放火烧了衙门,湖南巡抚逃跑。这次风潮,对濒临危亡的清政府给予很大打击,第二年辛亥革命,满清政府垮台。近人杨世骥编《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中收入了当时人写的七十四首竹枝词记其事。其中一首云:

鸿飞中泽起哀鸣,抚慰无言粜不平。百姓只缘官逼乱,新军弹压动枪声。

诗后注云:“军队抽枪上刺刀,戮伤数十人,众拆照墙砖块抛掷,岑抚下令开枪。一时哭声震天”。作者愤怒地道出这次事变是官逼民反。

清末苏曼殊在他的小说《断鸿零雁记》里留下七首《捐官竹枝词》、是揭露清廷腐败吏制的。清末有一种制度,凡是为赈灾、河工、军需捐款的都可给官做,谁捐的钱多,谁就可以做大官。实际上所捐的银钱都饱入上级官吏的私囊。如有一首写道:工赈捐输价便宜,白银两百得同知。官场逢我称司马,照壁凭他画大狮。

同知,是知府的辅佐官员,司马是对同知的尊称。得了同知,可在家门外的照壁上画狮子一以做标示。

《捐官竹枝词》中还有:“便宜此日称观察,五百光洋买得来。”“一万白银能报效,灯笼马上换京卿。”等等。以数字入诗,在纪事竹枝词里常见,有的成为珍贵的科技历史数据。编辑本段经典欣赏

经典之一

竹枝词(之二)

唐·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释文】

盛开着的山桃花,红遍了整座山头,一江春水拍打着山崖缓缓而流。小伙子的心啊,是否像鲜花那样容易凋零?姑娘

的爱意与淡淡的忧伤,就像这绕山流淌的蜀江水一样,无尽无止。

经典之二

竹枝词(之三)

唐·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释文】

层层叠叠的桃花和李子花同时绽放在山上的美丽景色中,云间露出的袅袅炊烟的人家是这美景的主人。鬓插金银钗的妇女们下山来挑水,怀揣长刀头戴斗笠的小伙子们满怀希望上山烧荒,为春耕播种而忙碌。

经典之三

竹枝词

潘荣陛

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

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

【释文】

新的风筝放出后许多人都在看,千丈的绳子系在竹竿上,这是一片祥和的太平盛世做出来的各种新样式,一行行的风筝在云端飘扬写出了当时放风筝时的伟大盛况!

题外话: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描写了大量的民俗学知识,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民生百科全书。

编辑本段艺术表现

表现形式

竹枝词作为一种诗体,在创作方法上,与其他诗歌的创作方法基本相同。比如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意境、意象,等等。但是,竹枝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经常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现举出以下几种:

(一)白描方法。什么是白描?有人以为只要心中所想,口中所言,信手写来,不施描绘,就叫白描。其实这是误解。白描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原是绘画上的方法,后移至诗歌方面。所谓白描,就是抓住描写物象的主要特征,不加渲染和烘托,用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竹枝词大量运用这种方法,它以简练明快的语言,成功地描绘出千姿百态的社会万象。

有一首旧时北京过春节的竹枝词: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杨米人《都门竹枝词》)

仅仅四句,通过对北京过春节最具特征的民俗:放花、爆竹、霸王鞭、太平鼓、压岁钱,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组成一幅十分生动热闹的老百姓过春节的画面。

蕉叶青青蕉子黄,晓妆茉莉鬓边香。

双趺如雪满街走,黑辫红绳未嫁娘。

这是一首描写南国风情的《羊城竹枝词》,作者彭羡门在诗后注云“粤俗,未嫁女虽二

十余,皆辫,不梳头。”诗完全用白描的方法,通过对未嫁姑娘的特征描述,包括头上的黑辫红绳、鬓边茉莉香花、雪白的双脚与香蕉树上黄黄的香蕉和青青的蕉叶作环境衬托,把多种色彩交相照映,勾画出一幅独具南国风情的羊城市景。这首竹枝词看上去是平铺直叙的,实际在艺术构思上是颇具匠心的。用白描的方法选拣物象的特征时,在文字表达上有时运用对话的方式,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临湖门外是侬家,郎若闲时来吃茶。

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

一位江南水乡少女与自己意中人邂逅相遇,少女以热情爽利的口吻,详尽地告诉了自己住家的标记,从中映现出她心中的企盼。诗写得明白如话,十分动人,好像读者也听到了少女的声音。又如,有一首用对话方式写江南农民饱受地主盘剥之苦的竹枝词。

黄豆满畦菱满湖,问君生计不须图?

“黄豆先偿李家债,菱钱欲抵张家租。”

一位过路人看到田里的庄稼和菱角长得非常茂盛,问种田人说,这样好的庄稼,今年生活大概不用发愁了吧﹗种田人答道:“哪里?黄豆收了是还李家债的,菱角卖了是抵张家租的。”简练的问答,把农民们的辛苦一年,尽被地主剥夺的悲惨状况全盘托出。

(二)比、兴方法。

比、兴从《诗经》传下来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什么是比、兴?经典的解释,汉代学者郑玄提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一般讲来,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和暗喻(或称隐喻)。兴,是起的意思,是从某一物象引发而出的内容,即触物起情,触景生情。比和兴通常联起来运用。比、兴方法对古典诗歌创作有深远影响。竹枝词里有大量作品运用比兴方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环境的比、兴,可以使形象更家鲜明,具体而徽,增加诗的含蓄美,引发想象力。

有一首《洞庭竹枝词》写道:

目断浮梁路几重,可怜家伴最高峰。

如何一个团圆月,半照行人半照侬。

丈夫远离家乡到浮梁去了,家住在山头上的少妇,望着一轮圆圆的明月,望月生情,想念起远去的丈夫。诗的后两句用比兴的方法。诗中没有明写这位少妇如何如何想丈夫,而是见到团圆的月亮,引发了一种怨叹:为什么月亮能圆,而我和丈夫不能圆呢?月亮呵,为什么半个照着我呢?诗写得如怨如诉。

江上帆樯乱不齐,烟波望望妾心迷。

何如化做东江水,郎若东时侬不西。

《巴人竹枝词》

侬住前溪独上楼,望郎遥隔后溪头。

何时化做溪中水,并入莺湖一处流。

《莺脰湖竹枝词》

题诗秋叶手新栽,好似阿侬红颊腮。

寄与钱塘江上水,早潮回去晚潮来。

《西湖竹枝词》

以上几首都是以水为比、兴引发女主人的思恋情人的竹枝词。一首是从望到江上帆樯的乱不齐,引发的少妇的心也迷乱了,进而更加想念远去的丈夫,心想如果能化做东江水,丈夫往东我决不往西﹗二首是女住前溪,郎住后溪,女主人站在前溪楼上总也望不到自己新爱的人,引发出强烈的思念之情,什么时候能做溪中之水就好了,那时候我们就可以流入莺湖聚会了。第三首把思恋之情写得更加裸露,以钱塘江的湖水做比喻,企盼能“早潮回去晚潮来”与新爱的人相会。江水、溪水、湖水都是女主人的眼前景物,她们见景生情

寄托她们对爱情的忠贞和企盼。

写男女之间的恋情,竹枝词特别能运用比兴方法表现女主人的心态,有劝、有嗔、有怨、有恨。如规劝心上人的“情郎莫似湖头水,城南城北随处流”嗔怨心上人的“郎身轻似江上蓬,昨日南风今北风。妾身重似七宝塔,南高峰对北高峰”。还有“恨妾如星圆初少,怨郎如月缺时多”。“郎心如月有时黑,妾身如山无动时”。比喻得十分贴切,一往情深。

上述的比兴方法属于明喻,竹枝词里还用了大量谐音做隐喻。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是古今传唱的一首刘禹锡的竹枝词,用晴的谐音暗喻“情”。大概这也是一首最早的谐音竹枝词,后人在写男女恋情上常常用这种方法表达,甚至将一些方言、歇后语也入了诗。如元人倪瓒有一首竹枝词:

心愿嫁郎郎不归,不及江潮不失期。

踏尽白莲根无藕,打破蜘蛛网费丝。

婚期快要到了,然而未过门的丈夫还没回来,这位少女带有迷惘埋怨的心情,做了三个比喻。说丈夫该回来不回来,不如江潮那样如期;说踏尽白莲池也寻不到藕(偶的谐音),说打破蜘蛛网费了丝(思的谐音)。这后一句可能是当地的歇后语。史鉴《雷泽竹枝词》有一首用歇后语的:

燕子来时雁北飞,留郎不住别郎悲。

小麦空头难见面,春蚕作茧自缠丝。

后两句可能都是当地的歇后语,比喻之精妙,令人感叹,以谐音比喻恋情的还有“无藕池塘难得藕,有霜时候不成霜”藕为偶的谐音,霜为双的谐音。

把物象拟人化,是比兴方法的另一种表现。

暮色苍茫万柳间,波平如镜照诸天。

嫦娥不耐蟾宫寂,悄向人间画远山。

在叠语回环中运用比兴,使情感更加浓重,情意更加挚笃,使人荡气回肠。

山川不朽仗英雄,浩气能排岱岳松。

岳少保同于少保,南高峰对北高峰。

《西湖竹枝词》

这是赞美岳飞和于谦两位民族英雄的竹枝词,把两位英雄比喻为泰岱岳松柏,比喻为南高峰与北高峰,令人肃然起敬。

似郎年少妾殷勤,水色山光死不分。

外湖水是里湖水,南峰云挽北峰云。

用水色和山光的互相依存互相辉映的自然景色,比喻爱情,别出心裁,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越王台下种相思,种得相思子满枝。

采采相思寄何处?相思愁煞冶春时。

前两句写种下的相思树,结下许多果实。后两句累累的相思果引发出浓浓的相思来,尤其在冶春时节更加愁煞人了。前两句重在写景,后两句重在写情,触景生情,情婉意浓。

(三)突出典型形象方法。

突出典型形象是竹枝词表现方法之一。什么是典型形象呢?就是能反映物象本质而又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这种表现手法,可以使诗的形象性更加鲜明突出,更富感染力。现举以下例证:

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

好是天香楼上坐,酒阑人醉雨丝丝。

得硕亭《京都竹枝词》

这是一首在地安门外什刹海赏荷的竹枝词。旧时什刹海广种莲花,南至皇城,北至德胜门。一望数里。在莲池北岸有座有名的酒楼叫天香楼。诗中突出地描述在天香楼上饮酒赏荷的情景,用这种典型场景来表现赏荷的境界。那零雨丝丝,把连天荷叶洗得漫湖碧透,池荷绽露,在微风斜雨中映掩出点点珠光。在这个时候,如果坐在天香楼上边饮酒边赏荷,那是最美妙不过的了。这首竹枝词把大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兴会融合一体,诗情画意,浑然天成。

凌风高阁俯域隈,人立域头眼界开。

最好夕阳红两岸,半江风送一帆来。

张芝田《梅州竹枝词》

这是一首站在广东梅州城楼上赏梅江景色的竹枝词。诗人突出表现梅江在夕阳西照时的典型景物,斜辉返映,轻风帆影,烘托得梅州的一片迷人景色。

人家野祭哭吞声,邻音无多屋尚存。

最是晓来凄欲绝,寒螀泣露鬼敲门。

《续扬州竹枝词》

这一首是写扬州在清咸丰三年清军与太平军一次惨烈的争夺战后的惨景。诗突出表现战后拂晓时候的典型场景,烘托出这场战争的悲惨凄凉的严重程度。运用典型形象表现物象主要特征的方法,在历代文人写作中经常看到,现再举一些例证:

层层楼阁白如霜,夹道新荫拂绿杨。

最是农春三月好,满城开放紫丁香。

潘飞声《柏林竹枝词》

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最甘。

最是望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清代北京竹枝词》

泽国烟波似画图,汀州处处长菇蒲。

就中最是难忘处,细雨斜阳鸾脰湖。

《鸾脰湖竹枝词》

弧村渔火照柴门,寂寞南湖废宅存。

只有虎山桥上景,年年到此一销魂

《邓尉山竹枝词》

为了引出最有特征性的典型形象,常常在第三句,加重语词如“最是”“好是”“只今”“记得”“忆得”等等。

(四)表现动态方法。

表现静态和动态都是诗词创作中的表现方法。而动态表现却常常成为诗歌中最具有灵气的内容,吟安一个动词却往往成为一首诗的“诗眼”所在。竹枝词亦是如此。历代竹枝词都有表现动态的佳作。

木棉花上鹧鸪啼,木棉花下牵郎衣。

欲行未行不忍别,落红没尽郎马啼。

《广州竹枝词》

全诗在动态中写送郎远行的场景。鹧鸪啼、牵郎衣、花儿落、没马啼都是动景。正是这种动景烘托出“不忍别”的离情别恨。在鹧鸪鸟中,少女牵着郎衣不愿让走,依依不舍,总愿多呆一会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以至木棉树的落花把马蹄都淹没了。

嫩柳新篁拂绿窗,层楼恻影入池塘。

村姑慢说春蚕事,笑指婆娑亩垅桑。

黄海蚊《乡情竹枝词》

这是从农村养蚕姑娘欢声笑语地谈论桑蚕丰收,烘托出农村初夏景色。在“漫说”和“笑指”的动景中仿佛看到她们的言谈笑貌。

花朝二月雨初晴,笑语相将北郭行。

折得湘桃刚一朵,小环偷压鬓边轻。

钱大昕《竹枝词六十首》

天真的姑娘们在花朝之期到郊外春游,艳丽的桃花惹得她们非常羡慕。刚刚摘下一朵,就被小环偷偷压在鬓边。作者将这位小姑娘瞬间动作和思春心态写得活灵活现,从而把春天气息烘托得生意盎然。

白头渔父白头妻,网得鱼多夜不归。

生怕渡官搜着税,巴东转柁到巴西。

诗中突出“转柁”情节,将白头渔人夫妇害怕渡官搜税和掉头逃税的心态,和盘托出。

沿湖一带住渔家,破壁风窗旧网遮。

一夜桃花春水发,天明皂底拾鱼虾。

“天明皂底拾鱼虾”用这一典型动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渔民低湿简陋的居住条件。

大营城里麦苗齐,饮马池边野雉啼。

连日南风春意足,豆花香到板桥西。

朱鼎稿、山凤辉《芦浦竹枝词》

把“看”作为动词使用,使人一下子现象到板桥两边连片的豆花临风散布香气的田野风光。

学习写动态,要在炼意、炼句、炼字上下工夫。分享:+1

关于竹枝词特性的几点浅见

我们所说的竹枝,是我们今天读到的文人竹枝词。权威词典释义为:竹枝“本为巴渝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据以改作新词,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盛行于世。后人所作也多咏当地风土或儿女柔情。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另有定义:“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这两种释义虽然表述存在一些差异,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竹枝词一些特性:

任何一个事物的特性,总是在与他事物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竹枝词也不例外。在这里,我们将竹枝词与相关的三种文学形式进行比较,从他们的异同中认识竹枝词的特性。(一)竹枝词是由民间歌谣改造的一种文人作品,源于民歌而有别于民歌。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竹枝词为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开创,(虽然顾况和白居易的竹枝词作品产生在前,或许当时并未称之为“竹枝词”。)他的这种创举既不是拍脑袋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从书斋的故纸堆中寻找出来的,而是依据当时的民间歌谣翻新出来的;这一点从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的引言中可以看到:

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其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昔屈原居湘、沅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长庆二年(八二二年)正月,时任夔州刺史的刘禹锡来到建平(今巫山县),见到民间联歌

《竹枝》,吹短笛击鼓,边唱边舞,以“曲多为贤”,带有赛歌的性质。他由此受到启发,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实际上刘禹锡是为当时民间的竹枝歌舞作的新词。他的新词具有鲜明的民间歌谣格调,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

从刘禹锡的这段引言中首先可以得知,名为“竹枝”的歌谣早就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蔚然成风。有人将这种民间歌谣也称为“竹枝词”,其实是不确切的。这种民间竹枝是以唱为主的,多是即兴而歌,随口而作,凭心而记,属于口头文学范畴,所以,只能称为“竹枝歌”,以区别于后来出现的文人诗体竹枝词。

从刘禹锡的这段引言中还可以得知,刘禹锡翻新的“竹枝”,仍然沿用了民歌的名称和格式,这主要是为了满足“为歌而作”的需要。与民间歌谣的竹枝相比,其产生的过程与流传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尽管这种文人“竹枝”开始也是“为唱而作”,但须先经过文人缜密地构思;作成词后虽然也是“俾善歌者飏之”,但是,这种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仅可以“依歌而存”,而且可以“无歌而传”,以书面的形式相互传诵。所以,刘禹锡的竹枝词一经面世,当时的文人便纷纷仿效。当时的白居易、李涉以及其后的皇甫松、孙光宪等都创作了竹枝词。

从刘禹锡的这段引言中也可以得知,刘禹锡当时抱负着一个文人的责任,有心于对当地民歌进行改造提高。多数人认为,刘禹锡作竹枝词是将民歌元素引入了诗词。尽管后来的发展有这种明显的倾向,但是,当时作者本人的用心未必尽然,或许是用诗词元素改造民歌。无论是将民歌元素引入诗词,还是用诗词元素改造民歌,归根结底竹枝词是民歌与诗词的相结合而产生的;如果说民歌(竹枝歌)是文人竹枝词的母本,那么诗词(七绝)就是文人竹枝词的父本。

文人竹枝词与民谣竹枝歌的区别从一开始就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种区别是文人在创作时着意追求的,所以刘禹锡写道“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

作为诗词体裁的竹枝词与民间歌谣的竹枝歌具体区别在哪里?因为当年民谣“竹枝歌”的原版已失传而无从查找,我们只能从现存民歌与内容相近的竹枝词的比较中去寻找。

首先拿刘禹锡那首脍炙人口的描写男女爱情的竹枝词与现在内容相近的一首民歌进行比较: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竹枝词采撷了民歌的精华,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男女爱情,古往今来广为传诵。从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首情歌中,我们可以找到它的原始形态:

你看天上那朵云,又像落雨又像晴。

你看路边那个姐,又想恋郎又怕人。

这两者相比,格式相同,内容相近,但仔细品味起来,自有文野之分。

又如:清代土家族诗人田泰斗的一首竹枝词:

箫声隐隐烛辉煌,十个儿童巧样妆。

绝妙风流名色艳,华筵都唤状元郎。

这是一首描写土家族婚俗中陪“十弟兄”的竹枝词,再现了那种灯火辉煌、乐声缭绕的喜庆之夜和十个少年风流倜傥、英姿焕发的欢乐场面。在土家族的民歌中也有内容相同的歌词,如《陪十弟兄歌》(酒令歌):

红漆桌子四角方,乌木筷子摆十双。

十兄十友都请坐,唱个令歌陪新郎。

又:

一颗高粱圆又圆,做的酒儿甜又甜。

新郎吃了这杯酒,五子登科点状元。

通过这一组对比可以看到,文人用一首竹枝词浓缩并提炼了两首民歌的精华,语言更加凝练,形象更加生动,意境更加美妙。

从上面两组对比中,我们不难找出竹枝词与民歌的一些不同点:

一是用语风格不同。民歌属民间口头文学,常为随口而作,因此多用口语,往往流于散漫,如:“你看”、“吃了”、“唱个”、“做的酒儿”等等。竹枝词属文人作品,多是用心构思而成,因此主要用书面语,比较注意简洁与韵致,如:“踏歌”、“道是”、“辉煌”、“华筵”等等。当然,竹枝词也不完全排斥口语,但往往追求生动和凝练,如“江上”、“十个”即是这一类。

二是造境曲直不同。所谓造境,是诗歌创作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在这方面,民歌多直露、尚率意;而竹枝词则比较注意含蓄,意境更加丰富,韵味更加浓厚。比如:前面的第一组对比,竹枝词吸取了民歌中“晴”与“情”的谐音,而隐去了“姐恋郎”事象,所形成的情境显然比民歌更加含蓄且更多韵味。竹枝词在民歌的基础上增加了“杨柳”、“江水”、“歌声”,使意境声、色、情并茂。文人竹枝词与民间歌谣用同样的句式,写同样的内容,却有不一样的意境。由此可见,韵味(含蓄的意味)是竹枝区别于民歌的主要特性。有人把“顺口溜”、“打油诗”当作竹枝,是对竹枝词的最大误解。

三是韵律宽严不同。民歌多是脱口而出,顺口即可,一般不论平仄;可一二四句押韵,也可每句押韵;可平仄通押,还可一首之中换韵。如:《坐床歌》:

滴水床儿四角方,鲁班师傅画小样。

新郎新娘来压床,行成对来坐成双。

这是一首四句押韵、平仄通押的民歌。再看一首内容相近的竹枝词《抢床》:

男女拜堂喜缔姻,双双挤进洞房门。

只为日后当家主,抢坐新床各用心。

——[湖北长阳]田昌令《土家婚俗陈异》(十二)

竹枝词一般要求按诗词韵律而行,一、二、四句须押同一韵部的韵字,多押平声韵;第三句不能押韵,尾字须用仄声字。如果一、二、四句押仄声韵,第三句尾字则须用平声字。不能平仄混押,一首之中不能换韵。

四是传播途径不同。民歌是通过演唱的途径来展示和表现的,特定的腔调是民歌风味的重要元素;如果脱离演唱形式,民歌词就会失去许多风味,有的甚至于索然无味。比如:清江一带打丧鼓(跳丧舞)换鼓手时的两句唱词:

你不来,我就来,拖起斧头乱劈柴。

如果离开那个特定的场景,这两句词就毫无意义了。竹枝词则不同,既可以用于演唱,也可以用于诵读。即使脱离演唱形式,其风味依然不减。因此,竹枝词传播的途径更宽。我们考察竹枝词与民歌的区别,是在同中求异。由于竹枝源自民歌,具有极近的亲缘关系,其共性是不言而喻的。竹枝词与民歌除格式上的相同外,最大的共同点是:来自民间,叙写风情;贴近大众,贴近生活。

(二)竹枝词是传统诗词的一种相对独立的体裁,近于七绝而有别于七绝。

唐代诗人刘禹锡引巴渝民歌与诗词相结合,创作成文人竹枝词,为中国传统诗词领域增添了一朵鲜活的奇葩。长期以来,竹枝词以相对独立形式跻身于诗词殿堂,流行于神州大地,深受广大作者与读者有喜爱。

从竹枝词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看,民间长期流行的竹枝歌正好与当时发展成熟的文人诗体七绝在形式上完全相同,都是七言四句体;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竹枝词,必然具有民歌与七绝的双重形态。

从竹枝词的作者看,吸取民歌精华创作优秀竹枝词的文人多是精于七绝诗家,比如:刘禹锡、白居易、李涉、苏轼、黄庭坚、杨万里、杨维桢、朱彝尊、彭秋潭等等,他们的竹枝词作品难免更近于七绝。因此,要把竹枝词与七绝完全区别开来,难度很大。

古往今来,关于竹枝词与七绝的异同众说纷纭,似无定论。在《师友诗传录》一书载有清代诗人王士祯对于竹枝词的论述:“竹枝泛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这就是说,竹枝词与一般绝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和风格方面,竹枝词的题材以反映风土人情为主,风格以风趣、幽默、诙谐为主。

清代诗人彭秋潭在《长阳竹枝词》自序中则提出了另一种看法:“适用示于长阳竹枝者,义专谐笑,仆病焉。”同时,他用自谦的语气说:“然以敷陈风土,布告勤苦,质而不阿,微寓劝戒,且以仆所不能者。”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彭秋潭赞成竹枝“泛咏风土”,还提倡“布告勤苦,质而不阿,微寓劝戒”,而反对“义专谐笑”。由此可见,诙谐、风趣不能成为竹枝区别于七绝的主要标志。

从刘禹锡、白居易、朱彝尊等人的竹枝词被历代诗集收为绝句的事实来看,竹枝词虽是相对独立的体裁,应当允许与七绝有部分重合,没有必要截然分开。有的竹枝词就是一种特殊的七绝,即具有民歌风味的七绝。

既然竹枝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还是需要找出它有别于一般七绝的一些特点。我们不妨选录几首彭秋潭的七绝与竹枝词进行对照:

七绝·水南山行

云白枫丹入画堪,坡陀回转又停骖。

不知身是催租吏,一片诗情满水南。

七绝·傅靳溪山行

信美山中采蕨薇,麦田惊起野鸡飞。

东风似遣知春晚,乱洒桃花上客衣。

——选自《彭秋潭诗注》

长阳竹枝词

(二十)

十姊妹歌歌太悲,别娘顿足泪沾衣。

宁乡地近巫山峡,犹似巴娘唱竹枝。

(三十八)

家家屋里见官山,指点行人去又还。

刚道长阳无好景,半天钟鼓大慈庵。

——[清·湖北长阳]彭秋潭

以上两首七绝和两首竹枝词,同为清代长阳诗人彭秋潭的作品;两者比较不难看出,竹枝词最明显的特色是浓郁的地方风味。写哭嫁(风情),如身临其境;写官山(风物),如景在眼前;写传说,如事在身边。由此可见,风味是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主要标志。这种风味包括不同地方的、不同行业的、不同时代的等等。

无论适用格律宽严和是否标明体裁,有风味者是真竹枝,无风味者乃伪竹枝。那种用“合律与否”来区别竹枝词与七绝的主张,是对竹枝词创作的最大误导;将不能合律的七言四句体标为竹枝词的作法,是对竹枝词的最大亵渎。

从大量的优秀作品看,形成竹枝词的风味,需要作者使用通俗鲜活的语言,铺排风土世情的具象。在格律方面可依近体,也可从古体,不拘一格,上口为佳。这样一来,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特点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题材上侧重于风土世情。

所谓风土,是指一个地方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风俗习惯的总称,举凡节庆信仰、婚丧祭

祀、男女相思、劳作休闲、山川形胜、气候物产、风物典迹等等都包括在其中。所谓世情,是指时代风气、世俗民情、世态人情。反映地方风土和世态人情是竹枝词的优势,也是竹枝词最重要的题材,乡土气息或者说是民间气息应成为竹枝的主要特性。

竹枝词在内容上应该是“平民关注的,关爱的,喜欢的”。竹枝最初是表现农民的生活,以后发展到了表现渔民生活、牧民生活、市井平民生活以及描写山川形胜,乃至政局变迁和世界风云。如:

十天一雨五天风,望里山原春意浓。

政府不征农业税,耕田牛也兴冲冲。

——[湖北长阳]杨发兴《感事杂吟》之二十三

尽管时代在不断变化,但竹枝词所需要反映的仍然是社会下层百姓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勤劳作以及地方风俗文化。如果丧失了这一特色,竹枝词也就丧失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诗体存在的价值。

七绝与竹枝词不同,它侧重于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所借用的事象多是风花雪月、草木春秋、鸟兽虫鱼之类。

二是语言上更加通俗与鲜活。

语言通俗与鲜活,是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又一主要特点。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方言都可以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清代王世祯在《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纵观古今佳作,“稍以文语缘诸俚俗”是竹枝词语言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如:

一层麻布一层风,十层麻布也过冬。

饱餐稀饭懒豆腐,格蔸火畔热烘烘。

——清·彭秋潭《长阳竹枝词》(四十一)

在我国诗歌史上,多有文人不赞成诗中有俗语出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朱熹也曾说过:“要使方寸之中无一字世俗言语意思。”这种说法显然于竹枝词不宜。竹枝词正是以容俗为特色,许多优秀作品恰恰是淡语中有味,浅语中有情,俗语中含雅,时语中见新,雅俗共赏。

诙谐、风趣、幽默虽不能作为竹枝词区别于七绝的主要标志,却是竹枝的语言特色之一。竹枝词往往能够于风趣中见神韵,于诙谐中隐美刺,于俏逗中见真情。当人们阅读诙谐、风趣、幽默的竹枝词作品时,直感妙笔生花,常常在诙谐解颐中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竹枝词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博得历代读者的喜爱,并给予高度评价。如:有一首广为传诵、描写男女之情的《西湖竹枝词》:

又道芙蓉胜妾容,都将妾貌比芙蓉。

如何昨日郎经过,不看芙蓉只看侬?

三是格律上可适当灵活宽松。

无论是从外在形式还是从作者群体来看,竹枝词与七绝是最接近的两种诗词体裁。竹枝适用七绝格律已被权威辞书所界定:竹枝词“其形式为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辞海》)尽管刘禹锡初创的竹枝词并不完全符合七绝格律,但是,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竹枝词的基本格式被定为用七绝格律。

明清之交,嘉兴诗人朱彝尊所作《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堪称竹枝的巅峰之作,基本上是依七绝格律而作的。如:

十七

西水驿前津鼓声,原田角角野鸡鸣。

苔心菜甲桃花里,未到天明棹入城。

八十一

野王台废只空墩,翁子坟荒有墓门。

舍宅尚传裴相国,移家曾住赵王孙。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

这两首竹枝词完全合乎七绝格律,可以看作是具有特殊风味的七绝。

由于竹枝词来源于民歌,好的作品必须有特殊风味;创作竹枝词时为了准确描述特定事象,成功酝酿特有风味,常常需要引入方言俚语、行业术语、地名、物名、人名等固定词语,因此,竹枝词需要在格律上适当放宽。能合律(近体)更好,不合律(古体)亦可,失粘(折腰体)无妨,失对、孤平、三仄尾、三平调等等都可以不视为病。如:

长流滩上州衙滩,州衙坪对都镇湾。

骡马驮来长乐酒,扁担挑卖巫山盐。

——[清·湖北长阳]彭秋潭《长阳竹枝词》(三十四)

(三)竹枝词是一种侧重于纪叙风土人情的诗体,可以存史而有别于史诗。

广为记事,以诗存史,是竹枝词的又一重要特性。诗与史相结合,是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竹枝词在这方面显现得更为突出。竹枝词缘于纪事,风土民情、山川形胜、社会百业、时尚风俗、历史纪变等等皆可入诗;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诸多领域。竹枝词的记事特色,可以从多层次、多方面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有社会历史价值。一些不曾入正史的国事、民事、社会轶闻、生活花絮,通过“竹枝词”这种风土味道很浓的诗歌进入艺术画廊,得以传之于世。有的学者概括说竹枝词可以“补史”、“正史”、“解史”,应当是毫不为过。

朱彝尊写成大型组诗《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开启了在竹枝词中将诗歌与史料结合起来写地方概况的先河,增加了竹枝词的史学价值,从而引发了众多诗人的仿效,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竹枝词。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其结构基本按照地方志体例。杨于果题《长阳竹枝》评价道:“余试以方志体例求之,其间山川、田赋、名宦、乡耆、风俗、灾祲、微而至于方技、物产,莫不灿然毕具。”

正是因为竹枝词有“存史补志”的作用,古今各地志书收入了大量的反映风土人情的竹枝词佳作。

但是,竹枝词这种存史补志的作用与史诗有明显的区别。

所谓史诗,是叙述英雄传说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也指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人民生活的优秀长篇叙事文学作品。史诗是一种庄严的文学体裁,内容为民间传说或歌颂英雄功绩的长篇叙事诗,它涉及的主题可以包括历史事件、民族、宗教或传说。中国史诗主要是指三大少数民族著名史诗,一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二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三是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汉族的《黑暗传》也当属于史诗范畴。

史诗所反映的或是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或是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或是一个事件的全部过程,带有系统性和完整性。竹枝词所反映的往往是一件事物、一个侧面、一种现象,具有片断、零散、独立的特点。如果说史诗是一幅连贯的长卷,那么,竹枝词只能是单个的画面;即使竹枝组诗,如:朱彝尊的《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和彭秋潭的《长阳竹枝词》五十首,与连续剧似的史诗相比,也只能算是一个短片。如果说史诗是一部大型话剧,那么竹枝词则是一个个的精彩小品。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特别是与民歌、七绝的比较,我们对竹枝词的基本定位和主要特性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它是介于民歌与七绝之间、与二者同中存异、风味浓郁、雅俗共赏的一种传统诗词体裁。

历史:上海历史的变迁练习(华东师大版)

第四单元:上海历史的变迁 一:选择题: 1、上海历史悠久,早在1986年就被国务院颁布为38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上海出现文明雏 形大约是在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父系氏族 D、母系氏族 2、唐朝天宝年间,隶属于华亭县的青龙镇与国内外贸易均很发达,素有“小杭州”之称。青 龙镇经济繁盛的主要原因是 A、踞江瀚海的位置提供了优越的航运条件 B、政府设立市舶司提供了有利政策扶持 C、时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提供原料 D、政府设立的江海关为其发展提供契机 3、作为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海关大楼,竣工于1927年,已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 清政府在开放海禁后,最早设立海关的皇帝是 A、顺治帝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4、“邑之民业首籍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都)从此出。”(《康熙松江府志》)这反映出松江地区 A、棉纺织业发达 B、小农经济的吕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资本主义的繁荣 5、1876年葛元熙《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清朝咸丰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 A强建租界 B割占香港 C攫取领事裁判权 D强迫开放通商口岸 7、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8、租界作为西人居留地,实行的是华洋分处原则,后由于何种因素使得租界出现华洋杂居的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刘禹锡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刘禹锡写的竹枝词的意思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正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绵绵,原以为是无情实则还有情. 解答: 竹枝词的特色 【诗文欣赏】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文解释】 江边的杨柳青青,垂着绿色枝条,水面平静,忽然听到江面上情郎唱歌的声音.东边出着太阳,西边还下着雨,说是没有晴天吧,却还有晴的地方. 【词语解释】

晴:与情字谐音,双关妙用. 【诗文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情歌常用的双关的手法,含蓄地表达出微妙的恋情,新颖生动,妙趣横生. 关于竹枝词的特色,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括为“四易”,即易学、易懂、易写、易流传.这是从学习和阅读方面讲的.如果从内容、形式及艺术表现手法来研究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竹枝词是由民歌蜕化出来的,民间的口语、俚语皆可入诗,且极少用典,读起来琅琅上口,雅俗共赏.清记录王世祯《师友诗传录》中有一段话:“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说得很对,这是竹枝词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在竹枝词里用了大量口语、俚语和地方乡音,读起来具有浓厚的乡土风味和生活气息. 比如旧北京有一种专卖胡梳坠什的小贩,手提包裹或小木箱,经常在旅店门外高声叫卖,音调极高,带有腔板.有一首竹枝词就把小贩的叫卖词入了诗. 叫卖出奇声彻霄,街头客店任逍遥.“胡梳坠什捎家走,十个铜元拣样挑”. 后两句把小贩的叫卖词,老北京话“捎家走”,“拣样挑”,鲜灵灵地写入诗中,令人感到亲切、生动,小贩形象跃然纸上. 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古诗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翻译赏析 《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刘禹锡。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前言】《竹枝词九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四川东部人口头传唱的一种民歌。刘禹锡的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言绝句,可以看成是一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作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作。这些作品都寓情于景,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注释】银钏二句:描写戴着银钏金钗的妇女们到江边汲水;持长刀披短笠的男子到山上开荒种田【鉴赏】 这是组诗《竹枝词九首》的最后一首。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创造力的美。“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开头用一个“山”字领起,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俗谚说:“桃花开,李花败。”一般是李花先开,桃花后开。现在桃花、李花同时盛开,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层层”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此山彼山,触处皆是。那种色彩绚烂、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次句由景及人。“云间”形容山顶之高。诗人遥望山顶,在花木掩映之中,升起了袅袅的炊烟。他推断,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是人家”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是”字下得醒豁,表明诗人探

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透过山顶的云雾,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美是由人创造的。山美、花木美,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挎着长刀、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准备播种;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准备做饭。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一、借代。用“银钏金钗”借代青年妇女,用“长刀短笠”借代壮年男子,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即当句对)的办法,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全诗短短四句,每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图,孤立起来看,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合起来看,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全诗至此戛然而止,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接近了人民,南国的风土人情,激荡了他的诗情,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上海市2015年金山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初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卷共有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竹径通幽处,。(《题破山寺后禅院》) 2.,却疑春色在邻家。(《雨晴》) 3.东边日出西边雨,。(《竹枝词》) 4.山水之乐,。(《醉翁亭记》) 5.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天山”在词中代指(2分) 7.下列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首句再现了词人盛年时慷慨从军、勇赴国难的情景。 B.“梦断”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伤感悲凉为慷慨激昂。 C.“未”“先”“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 D.这首词和《破阵子》都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9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1)本文的作者是(朝代)桐城派的古文家(人名)。(2分)(2)东岳泰山为我国“五岳”之首,下列不属于其他四岳的是()(2分)A.南岳衡山B.西岳华山C.北岳恒山D.中岳黄山9.选文主要写了。选文中能表明冬季特征的句子有:(1) (2)(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0—13题(12分) 益王①尝作假山,召僚属②臵酒,众皆褒美,姚坦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③,父子兄弟鞭笞苦楚④,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之。(选自《纲鉴易知录》,有删改)[注释] ①益王:赵元杰,是宋太宗赵匡义的第五子,下文中的“帝”即宋太宗。 ②僚属:部下官员。③上下相急:朝廷与州县逼百姓(缴租税)。④楚:痛。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王惊问故.()(2)时帝亦为.假山未成()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3分) 王强使视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姚坦认为假山是“血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13.本文主要表现了姚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3分)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20分) 埃博拉病毒 ①近年来,“埃博拉病毒”一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人们的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二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亲王-永瑆楷书《竹枝词》 成親王书《竹枝词》 陈琦 成亲王,即永瑆。清高宗(弘历)乾隆第十一子,乾隆十七年(1752)生,卒于道光三年(1823),号少庵,一号镜泉,别号诒晋斋主人。精於书法,曾受命书《裕陵圣德神功碑》,清代中期享誉京华,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北京书法四大名家”。 成亲王的书法早年师赵孟頫,董其昌,晚年学欧阳询,尤得力於,《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禅师塔铭》两碑。刻有《诒晋斋法书》传世。清杨翰《息柯杂著》云:“诒晋斋法,素未究心,但知其从赵承旨,上溯欧阳率更,虽涉诸家,终不离两家宗旨。集集随手杂临,竟有脱尺町畦,不似本家笔意者,篆隶亦有法度。盖书非一时,临非一家,不甚经意,而精神所寄,一一浑足,此无意之胜于有意吧。”法世善曾曰:“诒晋斋主人书法于为天下第一。”这些溢美之词多少还是反映了永瑆法书的一个侧面。 成亲王书《竹枝词》为其所书大楷、共二百八十字,是代表作者艺术成就的一幅佳作。字字方正华美,中宫紧敛,端庄中颇见姿媚;八方充满,力贯毫端,时有潇洒出尘之意;

抑扬有度中一片清刚风韵,大家子气十足。然损在法度过于森严,为清初书坛宫廷派自觉不自觉地竖成了“馆阁体”的楷模。这是作为书法家成亲王的一点遗憾。 成亲王永瑆的书法胎息于欧阳率更,而以赵松雪的流润出之。我们从所书《竹枝词》的作品中还可以发现侵淫唐楷、尤其是柳诚悬书法的痕迹。如果用此作与《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在比较的角度来欣赏,那么以上的观点就更加清晰可见了。 笔者从永瑆的《竹枝词》和欧阳率更的《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两碑中各取了如“家、元、心、同、幾、詞、清、色、士”等相同的数十字,放缩成同等大小,细加分析。发现成亲王在“”用笔、结体全面继承欧体的基础上又全面地进行了拓展,而这种拓展度是极其轻微的。 欧字大多用方笔,起收含蓄,使转顺势圆下,出勾较短而平,结体窄长,总体上呈现出严谨工整,平正峭劲的风韵。而成亲王在同样用笔的基础上,略引唐人楷侧,起收做势,变含蓄为分明,使转折笔而出,勾角略长、斜向。多数笔画比欧体稍稍粗壮,撇捺更加使放,再加之横画的略长,使得成亲王的字体总风貌在平正峭劲的欧体中有了拓展。(见前文中“字字方正华美……大家子气十足。”一段评语)在书法史上已奠定了欧阳询的地位之后,这种极轻微的拓展又能留下多深的轨迹呢?人们比较容易记住了“欧体”,而无法

2013年上海市黄浦区初中语文二模卷及答案

黄浦区2013年九年级学业考试模拟考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6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 ㈠默写(18分) 1.水何澹澹,。(《观沧海》) 2.,雨后全无叶底花。(《雨晴》) 3.,带月荷锄归。(《归田园居》) 4.东边日出西边雨,。(《竹枝词》) 5.子曰:“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6.则吾斯役之不幸,。(《捕蛇者说》) ㈡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7.上曲的作者是元代(人名)。曲中“看沙鸥舞再三”与我们学过的“沙鸥翔集”这一描写异曲同工,“沙鸥翔集”出自课文《》。(2分) 8.下列对于《水仙子?咏江南》一曲理解错误 ..的一项是(2分) A.本曲用到了“一”、“两”、“再三”、“十”等词,具体准确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景物的特点,呈 现出一幅真实的画面。 B.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既有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静态之美,也有沙鸥起舞、风 吹帘动的动态之美。 C.本曲中“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先写远方的画船,再写近处的酒店酒旗,条理清晰, 而且极富层次感。 D.曲中“爱杀江南”句中的“杀”有口语色彩,表示程度之深,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江南真切的

喜爱之情,凸显了主旨。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9.下列关于上文作者和作品的介绍与简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B.题为“黔之驴”,因此主要对驴进行十分详尽的描写。 C.主要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轻视敌人的人物。 D.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老虎对驴一系列的认识变化过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1. 老虎认为驴“技止此耳”,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用自己的话概括), 后引申出成语。(4分) ㈣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2分) 互不相师 《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①?”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②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③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④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履行:实行,做。②绥:安抚。③恣:任凭。④师:学习,效法。 1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久而益.敬()⑵异.世而出()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第一首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

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明确地但又含蓄地表达了微妙的感情。如南朝的吴声歌曲中就有一些使用了这种谐声双关语来表达恋情。如《子夜歌》云: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欢是当时女子对情人的爱称。梧子双关吾子,即我的人。)又: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的的,明朗貌。由豫,迟疑貌。芙蓉也就是莲。见莲,双关见怜。)《七日夜女歌》:婉娈不终夕,一别周年期,桑蚕不作茧,昼夜长悬丝。(因为会少离多,所以朝思暮想。悬丝是悬思的双关。)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文人竹枝词缘起

文人竹枝词缘起 摘要:竹枝词最初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民间唱“竹枝”的活动十分盛行,后经文人的加工逐渐成为文坛上异军突起的一种诗歌体裁,并最终成为文坛上一朵耀眼的奇葩。 关键词:竹枝歌;文人竹枝词 竹枝词在没有受到文人关注之前,其最初的原始形态是地方的民间歌谣。在唐代文人参与创作之前,唐人的诗歌作品里已经多次出现唱“竹枝”的字眼,可谓“竹枝词”源于民歌的鲜活例证。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云:“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顾况的《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的诗句。张籍《送枝江刘明府》也有“向南渐觉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白居易也有“壶浆椒叶器,歌曲竹枝声”、“幽咽新炉管,凄凉古竹枝”的诗句,这些诗句都从侧面证实了民间唱“竹枝”活动的盛行。 晚清林相棠为冯雨田《佛山竹枝词》所作的序中曾言及文人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道: 《诗》以三百篇为宗,至唐而称盛。凡言情绘景,各已登峰造极,后人何用蹈其蹊径?惟《竹枝词》一格,描写方

言谚语,风土人情,于天趣性灵,兼而有之。洵足别开生面。 [1] 文人竹枝词的产生是以《诗经》为源头的诗歌体裁在各方面都已登峰造极情况下的产物,受其影响也是情理中事,但这仅是从竹枝词的源流关系上认为文人竹枝词源于《诗经》开创的诗歌传统。若从其内容而言,竹枝词也深受《诗经》的影响。袁学澜在《姑苏竹枝词七言绝句一百首并序》中曾对竹枝词与《诗经》的关系作过比较,如: 窃闻之,诗有六义,《竹枝词》主于陈风土风物,及山 川古迹,则其义近于风赋。起兴于昆虫草木,托言于儿女闺房,以取况君臣朋友之际。则其义近于比兴,阐扬忠孝节义之行,表彰隐逸循吏之事,以为世劝。则可与雅颂同风焉。 [2] 袁学澜将竹枝词的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法与《诗经》的六义相比附,认为竹枝词不仅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还有寄寓箴讽、以为世劝的社会功能,从而使这种体裁拥有了深刻的社会内涵。 竹枝词从当地的民歌一跃成为文人学者喜爱的文学体 裁样式,并吸引了大量文人参与创作,功劳当首推刘禹锡,周作人在谈及竹枝词的历史时曾言: 说起竹枝的历史,大家都追踪到刘禹锡那里去,其实这当然古已有之,关于人的汉有刘子政的《烈女传赞》,关于

竹枝词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竹枝词九首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组写于公元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九首》,描写当地水俗和男女,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 [3] 整体 竹枝词原名竹枝、竹枝歌、竹枝曲,本是乐府《近代曲》名。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据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楚国荆湘一带就有下里和巴人的流行歌曲,下里是楚歌,巴人是巴歌,楚歌带有巴风,巴歌带有楚风,二者相互渗透,互相融合。 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语言明快浅近,清新流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有人认为,这写作品是词作,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 名家点评 其一 《笺要》: i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诗境浅说续编》: 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4] 其一 /、k 《诗境浅说续编》: 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比而兼兴之体也。[5] 其六 《诗境浅说续编》: 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6] 其七 《诗境浅说续编》: 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 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

刘禹锡——《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 篇一:刘禹锡竹枝词九首赏析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 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 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体;三类是借 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刘禹锡竹枝词在民间流传很广,一直到宋代还在传唱。据邵伯《闻见后录》记载:“夔州 营妓为喻迪孺扣铜盘,歌刘尚书竹枝词九解,尚有当时含思宛转之艳”。又据胡仔《苕溪渔隐 丛话》中说“余当夜行苕溪,闻舟人唱渔歌,歌中有此后两句,余皆杂俚语,岂非梦得之词自 巴逾传至此乎?” 苕溪在浙江流入太湖,渔歌中的后两句,指刘禹锡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其一) 年代:唐 作者: 刘禹锡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作品赏析 《竹枝词九首》 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 此诗为 《竹枝词九首》 中的第一首。 一 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 “白帝城头春草生”写高处。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时值春天,城头百草茂盛。 一个“生”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草因城脱俗,城缘草而含生机。 “白盐山下蜀江清”写低处。蜀江即指白盐山脚下的一段长江:江水清澈倒映云天,又有 耸入长空的白盐山作背景,山水互映,各尽其妙。 “南人上来歌一曲”写当地人以雄山碧水为背景放声高歌。本句虽未直接写歌的内容歌的 悦耳,但因了一、二两句雄阔灵秀山水的烘托渲染,读者自然能体会出歌声的优美。 四句笔 锋一转,写路上的异乡人受那歌声的感染,触发起思乡之情。此句当为全诗主旨所在。 全诗之妙,其一在动词传神,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耐人品味的人物形象。第三句中,“上来” 既可理解为“登到高处”亦可理解为“出来”,无论作何解读, 歌声那情绪饱满、难以自禁的形象呼之欲出。而第四句中一个“动”字更是传神。“北人”即

2016年上海市静安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静安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阅读(90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衣沾不足惜,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 2._________________,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__________。(《诉衷情》) 4._____________,不逾矩。(《孔孟论学》)5.问今是何世,__________,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作品,完成6-7题(4分) 丑奴儿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6.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2分) A.南宋 B.豪放派代表词人 B.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 7.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清】郑燮 ①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②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③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8.本文所反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其弊端作者直接论述了两点,依次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点请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9.以下语句和本文第③段中作者所主张的读书之法最接近的一项是()(2分)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二(三)年级历史第二学期质量调研考试(含答案)

黄浦区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学业等级考科目阶段性调研 历史试卷2020 年5 月 (完卷时间:6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共40 分,每小题 2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它们所反映的主题应该是 仰韶鹳鱼石斧纹陶缸商代四羊方尊战国铁农具东汉熹平石经A.中华文明的演进 B.生产工具的进步 C.古代文字的发展 D.古代纹饰的发展 2.右图是《汉代讲经图》,请你判断一下,他们讲学的内容应该是 A.法家学说 B.儒家学说 C.道家学说 D.兵家学说 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评价某一史学著作云:“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该著作是 A.《史通》B.《史记》C.《资治通鉴》D.《文史通义》4.中国古代,“衣服有制”。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一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 5.《2049,相信中国》一书指出“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 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是因为1492 年 A.迪亚士发现了好望角B.达?伽马到达了印度 C.哥伦布“发现”美洲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6.马克思认为“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响了警种”,其含义是指独立战争 A.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B.推动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C.使殖民者感到了恐惧D.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者 7.从1820 年到1830 年,利兹、曼彻斯特、设菲尔德以及伯明翰的人口增长率达40%,这是增长最快 的10 年。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圈地运动使农民流入城市B.英国大量吸引外来移民 C.大量人口不断迁往殖民地D.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

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

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下图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是()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 ○井田制瓦解,铁犁牛耕出现;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A. 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诞生 B. 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C.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D. 汉字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2. 北齐时,马敬德“将举孝廉,固辞不就,乃诣州求举秀才。举秀才例取文士,州将以其纯儒,无意推荐。敬德请试方略,乃策问之,所答五条,皆有文理,乃欣然举送。”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 强化了世家大族的地位 B. 以品行为首要标准 C. 采用多种途径选拔人才 D. 优化完善考试程序 3.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这样描述:“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这反映了明朝内阁() A. 统领六部,成为行政中枢 B. 参与决策,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名存实亡,不能牵制相权 D. 地位提升,但仍须服从君权 4. 清人秦荣先在《上海县竹枝词》中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 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B. 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C.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 表明灌溉技术没有根本性突破 5.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他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A. 小农经济解体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新航路的开辟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6. 历史学者马勇认为中国近代一场战争“让之前三十多年中国的和平发展走向终结,也让因‘同光中兴’而恢复的自信丧失殆尽。此后,孙中山、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一大批政治新秀相继出场,由他们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历史大剧。”这场战争() A. 是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B. 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 使民主共和成为主流思潮 D.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7. 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鹧鸪天·送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一 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多叙男女离别。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可作代表。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别。《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浮天水送无穷树,带云埋一半。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显得生动,用

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下阕起三句: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这里的离合和悲欢是偏义复词。由于题目送人与下阕头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规定,所以离合,就只取离字义,悲欢就只取悲字义。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紧接着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声:江头未是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行人踏上旅途,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梦》),但作者认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险恶。那是存在于人们心中、存在于人事斗争上的无形的风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离别之恨和行旅之悲。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作者在此并非简单地借用前人的诗意,而有他切身的体会。他一生志在恢复事业,做官时喜欢筹款练兵,并且执法严厉,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强富家,所以几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抚使任内,筹建飞虎军,后来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内,即因此事实被劾为奸贪凶暴、厉害田里而被罢官。这正是人事上的风波恶的明显例证。作者写出词的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中国部分城市名称的由来 北京的由来北京古代称蓟,春秋战国时是燕国国都,辽代称燕京,金代称中京,元代为大都,明代始改称北京。1928年改称北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北京的名称。古时,帝都称京师。北京的“北”字,是根据其地理位置而取的,故金陵为南京,长安(西安)为西京,汴梁(今开封)为东京;洛阳、辽阳也称过东京。天津的由来清代乾隆初年,从浙江来天津的诗人汪沆,写出描写天津民俗的第一本《竹枝词》(通俗诗),诗中说:“天津名自长陵赐”。长陵是指十三陵中理葬的明代皇帝成祖朱棣。天津就是在他登基作皇帝的第二年(永乐二年,公元1404)给起的名字。当时不是作为地名,而是作为军事建置而命名的,它就是天津卫。燕王朱棣当了皇帝后,把首都定在现在的北京,北京的故宫就是他逐步建成的。燕王朱棣当了永乐皇帝,想到天津(当时还叫直沽)是一个既通海又通内河的军事要地,就想派他的军队到直沽一边种地一边防守。回忆到自己在直沽顺利渡河,就建立起天津卫。卫是一处警备小区的意思,每卫5600人。“津”是渡口的意思,永乐皇帝认为这里是“天子的津梁”,即皇帝的渡口,通过这个渡口,眼前就是康庄大道。上海的由来上海简称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郊旦之《水利书》。上海因何得名?一说“其地居海上之洋”(《弘治上海志》),即当时渔民商船出海的地方;一说是由于当时的渔民用“沪”这种捕鱼的工具劳作,干活就是上“沪”,因而得名。宋代开始设上海镇,元代称上海县。宋代之后贸易日盛,一跃而为“东南名城”,至清道光年间,“商贾云集,海艇大小以万计,城内外无隙地”。1928年设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沿用至今。广州的由来广州是一座具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国务院颁布的6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公元前9世纪的周朝,这里的“百越”人民和长江中游的楚国人民已有来往,特建“楚庭”来纪念这种友谊,这是广州最早的名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三个郡,郡下面设县。其中南海郡管辖番禺、龙川等四个县。南海郡治,即政治、军事机构所在地,设在这里,当时称蕃禺,并在此建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年。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东吴孙权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等4郡,新设置广州,因州治原在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州之名取自广信的“广”字。交广分治后,广州州治迁到番禺,广州之名由此而来。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翻译赏析 《竹枝词·瞿塘峡口水烟低》作者为唐朝诗人白居易。其古诗全文如下: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前言】 《竹枝词四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 【注释】 ⑴竹枝词:本巴、渝一带的民歌,唐代诗人多有拟作,刘禹锡、顾况、白居易等 人成绩比较显著。 ⑵瞿塘峡:为长江三峡之首,也称夔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两岸悬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势险峻,号称西蜀门户。水烟:水上的烟霭。 ⑶白帝: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瞿塘峡口。 ⑷闇鸟:指归宿之鸟。 【翻译】 瞿塘峡口,水雾蒙蒙,像轻烟一样低低地笼罩着江水。白帝城上的月亮已经向西 偏斜。深夜有人唱起了令人伤心的竹枝民歌,当唱歌的声音哽咽着时,山上的猿猴和 山鸟都一起悲伤地啼叫起来。 【鉴赏】 第一首写深夜听唱《竹枝》。四句之中没有介绍是什么人在唱《竹枝》,是男还 是女,以及他因为什么要唱这样一种凄凉哀怨的曲子。而只是说在瞿塘峡口,白帝城头,月亮西沉时,烟雾迷漫,一阵阵歌声远远传来,悲凉凄楚,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唱到声情凄苦之处,音调梗塞,致使周围宿猿栖鸟,齐声悲啼,更烘托出这一曲哀婉 动人的悲歌。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 江面上烟雾迷漫,营造一种压抑的气氛;“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 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 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

词的发展史

词的发展史 通常我们了解的词的定义是这样的: 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演唱的文体。其特点可以用明代徐师的话来概括:“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1. 词是可以用来演唱的;2. 词的字数是有限定的,这种限定规范到了句; 3. 词是讲究平仄押韵的。 但是从词的别称中,众人往往有所误解。 比如:长短句。大部分人理所当然的从这个别称中推断词皆是杂言的。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根,因为现存词中齐言词本不罕见。 例如竹枝词: 竹枝 唐?白居易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唱得竹枝声咽处,寒猿闇鸟一时啼。 再如:诗余。 对别称“诗余”的理解有两点需要指出的。 第一点同长短句。 第二点和第一点有联系,即认为与近体诗的每句五言或七言这种齐言形式不用的是,词的句子言数可多可少(宏观上看),类似于近体诗句的断截和充盈,故词是由诗(尤指近体诗)发展而来,存在一个正与变的关系。 这点是值得商榷的。第一,若是以近体诗为正,词为变,那么就存在一个附属关系和先后关系,可这两点在词本身来看都不甚明显。第二,从文艺形式发展的角度看,独成一体的文艺形式的发展都有一个一般规律:渐变而成,而非附属于谁就可迅速发展的。 所以现在的诗词研究领域已经很少有人再提这种观点了,可这种观点为何长期流行于诗词界至今呢?在之后的讲解中我会一一对此作出解答。 刚才的种种是我们从词的定义中能读出的信息。下面我对词本身做一些常识性的介绍。 词的分类: 1. 若以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言以内)、中调(五十九言~九十言)和长调(九十一言以上,最长达二百四十言)。 2. 若以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等九种。 3. 若以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名的来源很多。一般来说可能本身就是曲子的名字,如《菩萨蛮》、《西江月》、《蝶恋花》等;也可能摘自某首词的几个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等;亦可能是词本身的题目,即词牌即词题,如《踏歌词》、《浪淘沙》、《渔歌子》等。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词牌往往对应诸多变体(词谱),不同词牌可能也对应同一种词谱。 词题:在词牌后用以点明词作主旨的题目。一般取全词中心主旨或取首句某个词或词组。 词谱:又名调,即词的格式。包括词牌名,词牌对应词的每句字数,各句押韵及换韵情况,各字平仄规定。以下是《虞美人》的词谱。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