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 课时1 秦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 人民版

第一部分阶段二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秦汉课时1 秦汉时

期的政治和经济练习人民版

一、选择题

1.(2017·山东菏泽模拟)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

A.宣扬以德治国

B.维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解析据材料“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可知,其采用终始五德说是为了维护政治法统,故选B项。

答案 B

2.(2017·湖北宜昌模拟)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选B项。

答案 B

3.(2016·河南信阳调研)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解析材料信息“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表明皇帝旨意须立即传达至地方执行,汉魏时期不断加强这一制度,起着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故本题选B。

答案 B

4.(2016·陕西五校联考)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 )

A.秦御史大夫

B.西汉刺史

C.宋同平章事

D.明布政使

解析根据“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可知,题干考查地方监察制度。秦御史大夫属于中央监察官员,故A项错误;西汉刺史属于地方监察官员,故B项正确;宋同平章事不是监察官员,故C项错误;明布政使不是监察官员,故D 项错误。

答案 B

5.(2016·广东百所学校联考)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由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这反映出东汉末年( ) A.郡县制最终形成 B.中央集权得到巩固

C.已经取消监察制

D.刺史职能发生变异

解析从材料中“刺史改州牧,拥有赋政治民之权……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可知刺史职能转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6.(2016·湖北黄石调研)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材料反映了( ) A.世官制的沿革 B.科举制兴起的背景

C.察举制的弊端

D.门第成为选才标准

解析材料信息“举”“秀才”“孝廉”等关键词体现了察举制,同时也反映了察举制下被推荐的人才名不副实的现象,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选C项。

答案 C

7.(2017·湖南永州模拟)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都城在城北二里(《永州府志·城池》)。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国为泉陵县。材料表明( )

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

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D.封国自主权削弱,加强了皇权

解析题干材料“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体现了“推恩令”,故选C项。

答案 C

8.(2017·山东临沂模拟)汉朝初年,2 000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京师为郎,称为“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其后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自此之后郡国岁举孝廉的察举制度宣告确立。这一变化表明( ) A.地方政府的任用官吏权逐渐扩大 B.官僚富豪失去垄断官位的特权

C.大官僚大富豪不再支持中央政权

D.选官制开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知,汉武帝制定的官员选拔标准注重“孝”“廉”,这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官僚选拔上的反映,故选D项。

答案 D

9.(2017·四川宜宾模拟)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 (单位:件)

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解析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四川绵阳模拟)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

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

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解析材料“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和“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可知,东汉田庄经济是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故选C项。

答案 C

11.(2017·重庆模拟)汉代民谣说:“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依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社会( )

A.重农抑商的现象

B.纺织刺绣的兴盛

C.追商逐利的风气

D.农民生活的艰辛

解析民谣认为“农工不如商”“财多而光荣”,强调了从事商业致富,反映出汉代社会追商逐利的风气,故选C项。

答案 C

12.(2017·河北唐山模拟)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这反映了( )

A.传统的自然经济形式

B.农业生产水平的发达

C.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D.统治者注重节俭治国

解析材料“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反映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簿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略》材料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除京畿附近由中央内史直接控制外,其余地方在初并天下时分为36郡。汉初约有60郡,其中诸侯王国共占有40余郡,包括原秦王朝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诸侯王国“外有君臣之名,内有敌国之实”,汉天子所领仅15郡。

汉武帝以后,郡不断扩大,至西汉末年大郡领县30~50个,而诸侯王国,大国最多领10余县,小国仅3~4县,政治上的特权也被取消,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已。郡与国属同一级行政区,往往郡国并称,实际郡大于国。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3)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西周分封制的意图来考虑;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概括;第二小问,从郡县制的作用来回答。第(3)问,解题关键在于“评述”和“变化”。首先“评述”的格式是先叙述再评论,史论结合。而“变化”要求对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有全面系统的把握,以表格法解题最好。可将这一时期的变化分成秦代、汉初、汉武帝三个时期加以评述。

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体制。

(2)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

关系: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3)

形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14.(2016·江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成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

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材分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 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评价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认识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的迅速灭亡并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重点难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解析版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考通史复习专题二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专题二秦汉时期 政治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 1.背景: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3.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将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地位极其尊崇) (2)三公九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九卿是三公以下的许多重要的官员。 图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特别提示 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 4.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西汉 1.相权:西汉时期,为了削弱丞相的权力,汉武帝建立了中朝。 图示西汉内外朝制度 2.地方割据: (1)背景:西汉初年,刘邦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驻守各地。以巩固皇权,但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154年,爆发了“七国之乱”。 (2)措施: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强干弱枝。 3.监察: ①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划分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②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4.选官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1)创立:西汉汉武帝帝时期。 (2)含义: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 (3)评价: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集团。 要点透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1、“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2、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教学设计】 一、课前探究 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 “六王毕,四海一” “六王毕”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测试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据《史记》记载,“王馀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导学号13300812? 答案:C 解析:吴国给与庆丰以“朱方之县”是题眼,也是题干中至为关键的信息。选项中“全面崩溃”“荡然无存”的说法过于绝对。 2.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帝号。秦始皇这样做的目的是() 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 答案:B 解析:题眼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目的”。C项明显不正确,“炫耀文治武功”和“宣扬君权神授”都符 合题干材料含义,但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树立专制权威,故选B项。 3.秦始皇将印称“玺”,据史载是以蓝田玉镌刻,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所书小篆,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上供玉玺,臣子谄媚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丞相辅佐 答案:C 解析:题眼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就其字面意义来说,“受命于天”即君权神授,“既寿永昌”即皇位世袭。 4.“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反映的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度 C.秦朝推广郡县制 D.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学号13300813? 答案:C 解析:“郡邑”“守宰”是题眼,指的就是郡县及其长官。 5.(2015江西赣州高三摸底)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秦汉政治

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学习要求:知道秦的统一和皇帝制度的创立;从郡县制的建立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产生的历史影响。 重点: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 难点: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政策措施、历史作用与影响。 一、自主预习

二、课堂合作探究 课堂合作探究 要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材料一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材料三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特点及其本质。 答:皇帝制度的特点: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本质: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材料一秦统一六国之初朝廷关于采用何种体制统治辽阔疆域的争论 丞相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然。延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讎,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旨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之,甚足易制。开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迁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秦汉时期的政治一、知识梳理

4 / 1.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A【答案】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海南高考·33.(2017·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而判断孝廉、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 (的高低等。这客观上.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B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D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B【答案】,垂二千年而弗能改□□□□“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4.《读通鉴论》曰:)(句中省略处应填入矣。” D.行省制度C.郡国并行BA.分封之制.郡县之制 【答案】B 二、基础练习,“皮币”称为汉武帝时,)·1·1.(2019全国高考卷25.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千户侯”定价为40万钱一张。而当时一个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三、巩固练习万钱。朝廷这种做法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 A.加强了货币管理.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B .1(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5)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削弱了诸侯实力C 表1【答案】C 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2017.2(·2)浙江高考4.·公元纪年郡级政区皇帝纪年)(体现该论断的是前195年郡汉高帝十二年15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A.皇帝制与郡县制 24郡汉文帝十六年164前年D.丞相制与刺史制.皇帝制与封国制C 4 / 2.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D【答案】)(.《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5 D.宗法制.井田制B.分封制 C A.郡县制)( 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表【答案】A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6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答案】C.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2.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D.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C)(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D【答案】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7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C D .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观念。这主要体现了B【答案】B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非有功不侯”封子弟为王,3.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答案】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BA“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8.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确保皇位传承稳固C D)(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答案】C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B A.地方无选官权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4. 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察举制的弊端C)(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答案】 C .选拔最优秀的官吏A .鉴别官员道德水平B.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9 .排除世家子弟入仕C .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4 / 3.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设计:秦汉时期的政治(有答案) “”。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B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据《汉书》《后汉书》等.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D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116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答案】C29 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10.“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同: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法律;建立起行政管【答案】13.(1 理制度。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 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 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届高考一轮讲义:第优选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含答案

第2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一、秦的统一 1.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拓展疆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影响: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 (1)内容:地方设有郡、县两级,“郡”直属于中央,“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3.三公九卿制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易形成暴政,加重人民的负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 1.地方: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曾分封诸侯王形成“郡”“国”并存的局面;汉武帝时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2.中央: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1.官僚政治 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2.朝议制度 秦汉时期建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由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君主专制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世袭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考点一“家天下”的秦朝中央官制 1.秦朝中央官制如何体现君主专制 (1)三公九卿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国家军政大事的最终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太尉一职是虚设的并未授予大臣,便于皇帝直接掌兵权,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3)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这都是为皇帝和皇家服务,“国”与“家”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2.三公九卿制的运作方式和作用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先秦时期 【重点难点】宗法制、分封制、礼制及其相互关系和深远影响;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阶段特征】 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取代贵族制度,专制集权逐渐形成。 【基础知识梳理】 一、分封制 1. 概念:。 2. 目的:。 3.内容: ①受封对象:;②诸侯国的义务:; ③诸侯国的权利:;④形成的统治秩序:。 4. 积极作用:。 5. 弊端:诸侯国力量过强,易引起诸侯争霸,造成国家分裂。 二、宗法制 1.目的:。 2. 特点:。 3. 影响:。 4.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三、礼乐制度 1. 目的:。 2.实质:。 3. 作用: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1、政治变动的原因:(1)经济上;(2)政治上;(3)思想上; 2、政治变动的表现:(1)地方行政制度上制度建立;(2)官僚制度上由政治

向政治转变;(3)选官制度上由向转变;(4)阶级关系上阶层壮大;(5)治国方式上由向转变。 【重点突破】 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身统治有机结合起来,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调节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周王室用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这种制度促进了诸侯国势力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的哪一制度?有何积极作用?(6分) 材料二除了向周边部族征战,西周很少发生战争或动乱,到第十任天子周厉王发生“国人暴动”时,西周已基本上稳定了200余年。西周是统一局面下实行地方分权,诸侯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和财政,但至少200年还没有一个诸侯搞分裂。这是为什么呢? (2)根据以上述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为什么200年没有出现诸侯分裂和政局动荡的局面?(8分) 材料三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东汉)班固《白虎通义》 (3)材料二反映宗法制的重要社会影响是什么? 2.赵翼《廿二史札记》写道:“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材料的“变”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朝 3.《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说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 被打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B.礼乐制度的崩溃 C.铁犁牛耕的出现D.宗法关系的疏远 【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021届高考人民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选择题 1.(2020·唐山摸底)西汉初年,就封国的官制而言,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王国仅有二千石以下官吏的任免权,而相“总纲纪、统众官”。这一措施( ) A.意在防范封国的离心倾向 B.导致封国威胁到中央集权 C.是“无为而治”具体体现 D.促进了地方经济恢复发展 2.(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汉文帝、景帝、武帝时期都尽力削夺宗藩权力,但主要是裁抑先帝所立宗藩;与此同时,他们又尽量封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一现象主要说明西汉前期( ) A.对血缘族群力量的依赖 B.血缘亲疏决定政治稳定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D.分封制取代郡县制成为主流 3.(2020·中原名校质评)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 ) 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 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瓦解 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 4.(2020·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朝议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朝议有廷议和集议之分。有争议当朝议论,皇帝从诸多争议中选择一种意见,是为廷议;皇帝不在场,而是“下其议”于百官,最后汇总于皇帝,是为集议。朝议制度( ) A.便于皇帝集思广益B.易造成权臣的专政 C.是君权衰微的产物D.标志着君主制确立 5.(2020·济南二模)下表反映的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奉常宗教、礼仪和教化 A.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6.(2020·江西名师联盟调研)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的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从历史角度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 ) 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 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 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 7.秦汉之制,郡守每年秋冬向朝廷申报一年的治状,县也同样要上集簿于郡,中央或郡各对其下属进行考核;与考课相辅的是监察,中央派郡监或刺史以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以监县或乡,刺史、督邮随时按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君主专制使分封制在秦汉完全丧失了影响力 B.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C.科举制度使选拔的官吏责任感和执行力得以加强 D.监察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了各级官吏的规范执政 8.(2020·武汉部分学校起点考试)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这些规定( ) A.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B.体现对商业活动的重视 C.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 9.(2020·漳州三模)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 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是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 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利用,文物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给学生回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内容 [导入新课]:看图说话:秦始皇图像说开去。(显示了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目光炯炯,虎视眈眈,一副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当年威震六国之态,展现了一统天下的勃勃雄心。) 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群雄割据争天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局面。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多媒体展示)《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秦统一六国——条件、过程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1)顺应中国历史统一的必然趋势;人民渴望统一; (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 (3)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4)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结合课本秦朝疆域图,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过程及秦朝疆域“四到”,在此基础上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多媒体展示) 过渡:秦统一六国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国家的机构。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多媒体展示)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具体制度: 1、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1)名称来源:“三皇”“五帝” 秦始皇之所以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秦始皇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2)内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论秦汉政治思想之嬗替

作者:张京华 提要 战国秦汉之际学者对于以往学术史的总结仍以《庄子·天下篇》、司马谈《六家要指》及班固《汉书·艺文志》最具代表性。三种阐述都是将以往的学术思想流派看作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有着同样的发生背景和学术目标,即各家都兴起于“周文疲弊”和都是“务为治”的。各家的不同仅仅体现在不同的方式和途径上,而这不同的途径也不是可以一概否定或者一概肯定,而要看是在什么时间和什么情况下加以运用。也就是说,诸子百家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为一种更相嬗替的递进关系,不可以相互取消,只可以相互接替。 秦汉时期紧接春秋战国时期之后,而能够将春秋战国时期未曾展开的最重要的法、道、儒三家学说加以改造,使之成为秦汉时期的正统政治思想,在秦代、西汉前期和西汉中期相继为用,前后嬗替,对当时社会作出各自的贡献,说明《庄子·天下》等关于学术史的理解是正确的。秦汉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法、道、儒三家相继为用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重复出现,似已成为行之有效的规律。纵观历代政治得失,适时地完成法、道、儒三家政治思想的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一条主要经验。 正文 一法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的结合 虽然法家中的许多人物都与儒家有师承关系,〔注:除著名的韩非、李斯为荀子的弟子以外,还有战国初期在魏国活动的李悝、段干木、吴起等人,《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略同)称:“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钱穆先生认为其言行近法家。见钱穆《从先秦学术思想变迁大势观测老子的年代》(熊伟整理),载《古史辩》第四册下编。〕但是从理论体系上看,法家思想是由道家渊源而来的。《管子·心术上》及马王堆出土帛书《经法·道法》中都有“道生法”〔注:《管子·心术上》作“法出乎权,权出乎道”。〕的记载。在战国及汉初“黄老道德之术”和“形名法术之学”〔注:有学者称之为“新道家”、“道法家”。〕中,都有由道家思想向法家思想转变的倾向。道家学说中的“道”和“形名法术之学”中所讲的权、衡、刑、法、称、度等等,最初都是抽象的本体概念,是均平、齐一、普适的意思。法家从道家继承了“道”的概念,而使之与现实政治结合。道家追求天道的和谐统一,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法家则以“道”所生成的“法”为万物的纲纪,使一切事物都专决于“法”。另一方面,法家又通过“循名责实”的逻辑方法,使“道”、“法”等本体概念与具体的赏罚制度相对应,从而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了具体的律令。法家虽有兴秦之功,而卒使强秦二世而亡,尤其秦有焚书坑儒之举,故历来学者多轻蔑之。“道生法”的事实说明法家在思想理论的层面上,境界也是很高的,与儒道二家一样具有学术的严肃性。 秦在统一六国之前,就素有实行法治的传统。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死后,秦国实行法治的政策依然不变,秦国国富兵强,从相对落后的国家一跃而成为战国最强大的国家。秦始皇时期,秦国继续实行法治政策。在秦国著成的《吕氏春秋》一书中的思想,以道、法内容居多。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集大成的学者,也被征到秦国。韩非的同学李斯,被任用为丞相,秦代的许多重大政治措施都出自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当政时,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处理,甚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秦始皇本纪》),表现出极端的法家作风。秦统一后,秦始皇决定不再实行分封制,并决定焚毁《诗》《书》百家语,标志着秦

秦汉时期的特征及制度详解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具体史实】 1、政治上: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汉朝: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农业:重农抑商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牛耕逐渐普及全国;汉代田庄;行"泰半之赋"农学;著作《氾胜之书》;西汉发明犁壁、耧车、耦犁等先进农具和代田法、垄作法;水利:漕渠、白渠、坎儿井和东汉王景治黄河;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为主,有休耕和两年三熟制; 手工业: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秦汉政治制度

秦汉政治制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及主要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制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 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从政治学意义上而言,皇帝是整个中国古代政治主体的最重要最核心的一部分。围绕着皇帝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构成了整个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融合天地神祇,集中突出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使之神化和物化。 在中国历史上,从秦始皇建皇立制起,到末代皇帝溥仪,总计存续过280多位皇帝,皇帝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诸多皇帝中有的在位60余年,有的1年不到,其中不乏一些英明具有良好的文治武功之主,也不乏一些昏聩无能之辈。 可以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就是一部皇帝制度史1)名位制度:名号、谥号、庙号、国号、年号

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威

皇帝名位制度的特点: 第一,皇帝名位制度集中反映了皇权专制的本质; 第二,皇帝名位制度渗透了天命观念,以天人合一来证明皇帝是惟一至尊,并且有意营造皇权专制神秘化; 第三,皇帝名位制度全面贯注了以君臣父子、等级上下为中心的礼法思想,以三纲五常等伦理学说作为重点内容。 2)御用公文制度 秦:制、诏 汉:策书、制书、诏书、戒策 诰、敕、谕、旨 3)礼仪制度 九五之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