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影视语言:其它有关的概念

影视语言:其它有关的概念

影视语言:其它有关的概念

影视语言:其它有关的概念.txt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影视语言:其它有关的概念

学习影视编剧,还应掌握以下概念:

1、景别

被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一般分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在有些分镜头剧本中,也常出现中近景、中全景、大远景、以及大特写等称呼。景别取决于摄影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距离和所使用的镜头焦距的长短这两个因素。划分方法有两种:一种以被摄主体全貌均为全景,凡拍摄其局部则为中景和近景;另一种以画框截取成年人身体部位多少为标准。一般多采用后一种划分法。自从摄影机摆脱了广乐队指挥”式的定点摄影之后,电影才产生了多景别的单个镜头,有了构成独特的电影语言以及电影艺术的结构理论——蒙太奇的可能性。现代影视剧的场面调度极为复杂多变,摄影师和导演为了摆脱舞台或照相式的构图形式,通过摄影机和人物调度、焦点虚实的变换、运动镜头的大量采用等手段,使前景、后景和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不断转换,几乎每一个镜头都不只包含一种景别,有的镜头甚至很难判断究竟属何景别。

2、远景

表现广阔场面的影视画面,如自然景色、盛大的群众活动场面等。远景提供的视野宽广,能包括广大的空间,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人物在其中显得极小相当于从很远的距离观看景物和人物,看不清对象细部。

3、全景

表现成年人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影视画面。

4、中景

表现成年人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影视画面。

5、近景

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影视画面。

6、特写

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影视画面。

7、升降镜头

简称“升降”。摄影机作上下运动拍摄的画面。

8、推镜头

简称“推”。(1)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前移动拍摄。(2)采用变焦距镜头时,从短焦逐渐调至长焦距部位,用这种方法拍摄也有推镜头的效果。

9、拉镜头

简称“拉”,指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向后移动拍摄,可使画面产生逐渐远离被摄主体或从一个对象到更多对象的变化。

10、摇镜头

也称“摇摄”、“摇拍”,简称“摇”。1896年法国摄影师首创“摇摄”手法。在拍摄一个镜头的过程中,摄影机位置不动,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旋转等运动。

11、移动镜头

又称“移动摄影”,简称“移”。摄影机沿水平作各方向移动所拍摄的画面。

12、外景摄影

广义指制片厂摄影棚之外的所有景物的实地拍摄。狭义只指自然场面外景的拍摄。

13、内景摄影

制片厂摄影棚内的拍摄。广义指在摄影棚内搭建的布景(棚内“外景”或室内景)中的拍摄。狭义指搭建在棚内的室内景及实景中的室内景拍摄。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语言教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36 课程名称:语言教学原理 学时/学分:18/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开课教研室:汉语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对外汉语专业的专业课 2.课程任务:《语言教学原理》是面向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的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语言理论课程,这门课系统的论述了第二语言教学,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概念、总体设计中的主要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探索了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探索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语言教学的规律、原则、方法、技巧和手段,目的在于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语言教学理论体系,从理论上说明语言教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课的重点是阐述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教学法。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核、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推广(代序) 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定位,以及未来展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领

域、现状、进展、特点与有待改进的问题;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教学难点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 四、教学内容 1.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研究 2.关于学科研究领域 3.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 4.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研究 5.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研究 6.汉语习得过程研究的新进展、新特点 7.有待改进的问题、展望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综述 一、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加深学生对专业学习和将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了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本章主要介绍国内外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综述。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主要是本学科的研究现状、成果。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教学难点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 四、教学内容 1.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 2.美国汉语习得研究述评 3.国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 第二章语言迁移研究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社会学概念和社会行为的 “意向”概念 (就社会学这个具有多种含义的常用词在本书中的意义来说,)社会学指的是一门试图说明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由此而对这一行为的过程和作用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行为”在这里表示人的行动(包括外在的和内心的行动,以及不行动或忍受),只要这一行动带有行为者赋加的主观意向“。社会”行为则表示,根据行为者所赋加的意向而与他人行为有关,并在其过程中针对他人行为的一类行动。 一、方法论基础 的可以是: “意向”在这里指一个行为者在 某一具体环境下主观上实际持有的意向,或者②一群行为者在特定的一系列事件中平均或近似持有的主观意 在一 向;个思维构造的纯粹状态里,被视为典型的某个或某些行为者主观持有的意向。意向是否客观上“正确”或者是否能够被形而上学地论证为“真”,在此毫无意义。在这一点上,研究行为的经验科学如社会学和历

史学,与研究行为的各种带有价值判断的学科如法学、伦理学、道德学、美学等不同,后者试图研究的,是其对象的“正确”或“有效”的意向。 有意向的行为,与(如我们希望在这里说的)单 纯反应性的、无主观意向的行为之间,没有任何确定的界限。与社会学有关的行为中,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纯粹习惯性的行为(见下文),就处在两者的界线上。在人的心理生理活动中,有时根本就不存在具有意向的即可以理解的行为。还有些行为的意向,只有专家才能辨认出来。神秘的从而无法适当地用语言表述的行为,对于那些不能产生这些行为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反之,把特定行为产生出来的能力,不是理解这一行为的前提条件。“不是恺撒的人也能理解恺撒。”要明确地理解一种行为,完整的“行为重现”是重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条件。在一个行为过程中,可理解的部分和不可理解的部分常常混在一处、联成一体。 所有的说明,就像整个科学一样,都希冀“明 确”。明确的理解具有的特征或者是理性的(因此是合乎逻辑或者合乎数学规律的),或者是可设身处地领会的(情感的,艺术上可感受的)。这里,理性的特征表示,对人的某一行为来说,它所具有的全部意向都完全的和透彻的被理智地理解了。可设身处地领会的特征则表示,这一行为所具有的全部感觉世界都被重新完整地想象出来。理性的理解,即对行为意向的直接和清晰的理智把握,能够实现的最高层次,首先是在数学或逻辑中,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H.H.Stern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语言教学的基本概念总结资料 第一部分扫除障碍clearing the ground Chapter one L1 L1 terms are used to indicate, first of all, that a person has acquired the language in infancy and early childhood and generally within the family. Secondly, the L1 terms signal a characteristic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language. A person's first language is a basis for sociolinguistic identity. L1 language is also called the native language or primary language, consequently, it would be best to reserve the term “native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early-childhood acquisition and “primary language” for the language of dominant or preferred use when the distinction has to be made, with the terms first language to cover both uses, allowing the context to make clear the distinction. L2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two meanings. First, it refers to the chronology of language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is any language acquired later than the native language. This definition deliberately leaves open how much later second languages are acquired. At one extreme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takes place at an early age when the native language command is still rudimentary. At the other, it may take place in adult life when the L1 acquisition process is virtually completed or slowed down. Or, it may take place at any stage between these two extremes. Secondly,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is used to refer to the level of language command in comparison with a primary or dominant language. In this sense, second language indicates a lower level of actual or believed proficiency. Hence second means also …weaker?or …secondary?. Bilingualism Bilingualism can be used in two situations. When we say “ Canada is a bilingual country”, we are making a statement about the objectivity or legal status of two languages in that country. It does not necessarily mean that every individual in that country is bilingual. It may mean no more than that some people in Canada are native speakers of one language and other people are native speakers of the other language. The second use of the term, namely that of personal bilingualism, implies (a) notions of manner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b)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he two languages. With regard to (a), it suggests a simultaneous language learning process in two languages which is analogous to first or native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one language. With reference to the level of command, being bilingualism is usually understood to mean a high level of proficiency in two languages. In more technical discussions the use of the concept of bilingualism in this respect has changed. It has tended to be more broadly defined so that any proficiency level in more than one language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lingualism. Second versus foreign language In contrast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there is today consensus that a necessary distinction is to be made between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in one country to which the term 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applied, and a non-native language learnt and used with reference to a speech community outside national or territorial boundaries to which the term

社会学的一些概念

族群 在民族学中指地理上靠近,语言上相近,血统同源,文化同源的一些民族的集合体,也称族团。比如中华民族可分为华夏族群,百越族群,百濮族群,氐羌族群,苗瑶族群,突厥族群,蒙古族群和女真族群等 米德的自我概念 米德认为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并不使用组成群体的那些单个的个体的行为来构造社会群体的行为,相反,我们从特定复杂的群体行动的社会整体出发来分析那些组成这个群体的单个个体行为。因而,他是从社会整体这个角度来定义自我的。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不能象希腊学者将其定位在心脏、大脑或者其它器官的。它是一种必须与整个身体联系起来的社会实体,只有自我与身体联系起来了,它才能与环境联系起来。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必须把它当作整个社会系统和社会过程得组成部分来考虑;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并且自我具有下列特征,即它是自己的一个对象——这种特征既使它与其它对象区别开来,也使它与身体区别开来。所以,在表明人类都有自我之下,米德仅意指人是他自身的客体。 米德首先对他的自我概念做出了社会的限定,即它是从社会整体、社会和个体的互动的视角来定义自我的。在选取了研究的切入点之后,他展开了对自我的构成性分析——客我的一面和主我的一面。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米德指出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纳的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 的态度做出反应,以主体姿态出现,它是允许更多的具体目标或结果出现的发动机。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他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他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而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映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这种调整会改变他所反应的那一环境的类型,世界也相应的变成了另一个世界;而具有稳定性、必然性、普遍性的客我则能够得到共同体的承认。当然,就构成个体自我的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而言,米德指出,这二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本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不断进行下去。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有意味的符号、玩耍、游戏。姿势的对话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只有这种符号的理解成为共同的经验时,交流才成为可能。通过交流沟通,个体获得了我们所说的某种心理内容,或者是说获得了自我。米德指出,自我在婴儿的早期并不存在,通过其与周围的诸社会个体的符号互动,作为他与该社会互动过程以及其中诸个 体之关系的结果才产生出来。 具体来说,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在玩耍阶段,儿童开始表现出看待自己的能力,即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分开来。在玩耍中儿童可能扮做一个母亲、警察或教师,在不同角色的扮演中视自己具有了一种把自身置于那些有意义的他人地位的能力。由此发展下去,以自我为中心的玩耍让位于游戏规则和配合。个体开始懂得它必须按照他在一个既定角色网络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待自己,必须按照他如何与他人发生联系的方式知觉自己。正在玩棒球的人做什么是由他所具有的这个球队的其他每一个人的态度控制的,这些人的态度至少可以影响他自己特定反应。个体把这些他人的态度内化于自己心中。当个体把采取他人的态度来知觉自己的态度或行为的观点扩大到他所在的社区或社会时,自我发展进入最后的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或称为“一般化他人”, the Generalized Other)。这时,个体被认为有能力假定推断一个社区总的观念,或总的信仰、

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财务管理学几个基本概念_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企业是一价值增值系统。财务管理的实质是价值管理。财务管理包括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以及股利政策。财务管理 的各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投资决策要考虑筹资成本,只有项目的收 益率高于筹资成本,项目才可行。项目投资后,涉及企业的营运资 金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中既有投资决策——资金的占用,又存在 短期资金的筹集,因此我们在学习营运资金管理内容时应考虑投资 管理的原则及资金成本的确定方法。股利政策的实质是企业筹资决策。在学习财务管理时,应将各部分内容整合在一起,而不要将各 部分内容分隔开,这样,我们才能较透彻地理解各财务管理内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价值。 在财务管理学中,始终贯穿一个时间轴,在时间轴上,时刻0为今天;时刻1为今天之后的第一期,或称时期1的期末;时刻2就是 今天之后的第二期,或称时期2的期末;以此类推。通常的时期可以 是年,但是有时候时间间隔也可以是半年期、季、月或天。若时间 轴上的一期代表一年,记号0和1之间的间隔代表第1年,记号1 和2之间的间隔代表第2年,等等。注意记号既代表一个时期的期末,又代表下一期的开始。在时间轴上,正轴代表向前看,即未来; 负轴代表过去。例:我们在2004年的年底存入银行10万元人民币,2004年12月31日为0点,如果我们以年为单位来分析问题,则2005年12月31日为1点,2006年12月31日为2点;相对应的,2003年12月31日为一1点,2002年12月31日为一2点,可以此 类推。 (1)时间价值的概念 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财务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是财务管理的基本概念之一。通俗的时间价值概念是说,今天的一元钱比明天 的一元钱更值钱。资金时间价值的本质是现在所持有的资金可以进 行再投资,按社会平均资金收益率获得增值。因此,不同时间上的 同金额的资金是不等值的。因而我们再将有关货币的数字进行数学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大纲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该课程是传媒与艺术设计专业群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整合了多种技术,面向广告行业开展真实项目创意与制作的综合性课程,直接与学生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对接,是艺术设计专业(影视广告方向)、传媒策划与管理、电视节目制作等专业学生进入行业之前最重要的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实训实践为主,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技术技能和广告业相关知识,完成行业中具有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项目,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小广告企业中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的基本流程和业务技能,培养影视广告职业人的良好素养,能够胜任一般性影视广告的创意与制作工作。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二)课程设计思路 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总体设计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的影视广告项目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本课程主要从对影视广告创意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要求和加大实践性教学(主要表现在商业影视广告制作过程中)的教学理念入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研究。教学内容以“够用、适度”为原则,进行精简和整合;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课程教学方法以“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为主,营造生动形象、信息丰富、职业化强的氛围,突出学生创意与实践的比重,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创意工作室等环境培养学生创意能力和创意意识,同时将该课程建设为学院精品课程。 (三)课程内容选取的依据 以地市级广告公司常规业务为主,以地市级电视台、城市LED屏幕、网络视频广告和企业宣传光碟为主要播放媒介的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作为典型任务范围,突出房地产、汽车销售、娱乐服务等目前主流的广告主业务类型,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企业形象宣传片内容,将实训项目设计为四类,即房地产影视广告、汽车销售影视广告、商品服务影视广告和企业宣传片。 (四)课程特色 1.实训项目完全基于行业的真实环境与真实广告项目为主。 2.模拟企业化的工作室环境,培养学生广告职业人的良好素养。 3.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开放式网络辅助教学和学生实践与创业的交流。 4.培育创意创新氛围和多元化创作环境。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广告制作行业的业务流程、岗位技术标准、典型性广告创意的基本模式,掌握广告创意、拍摄、后期制作、特效等基本行业岗位的专业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广告行业从业素养。 (二)分目标 1、能力目标 (1)掌握影视广告创意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影视广告的市场调研与分析方法; (3)能够熟练运用摄像设备和后期编辑软件完成各项目任务的实际操作; (4)能够通过文字和口头语言表述一个创意方案; (5)能够与一个创意或制作团队协同工作。

北语 18秋《社会语言学》

18秋《社会语言学》作业_1 一、单选题( 每题5分, 共11道小题, 总分值55分) 1.“懂得什么样的话适合什么样的场合”是海姆斯“言语交际能力”()的要求。 A. 形式上的可能性 B. 实施手段上的可行性 C. 语境适应性 D. 现实中的实施情况 答案:C 答案可以联系屏幕左上的“文档贡献者” 2.对语言转用的认识有误的是()。 A. 语言转用只能是整体转用型 B. 语言转用也是由语言接触引起的 C. 语言转用又称“语言替换”、“语言替代” D. 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语言的现象答案:A 3.制定、实施语言规划,要充分考虑政策所依赖的群众因素,尊重人民的意愿,满足群众的需要,并依靠群众去贯彻、执行,这符合语言规划的()原则。 A. 政治性 B. 理论性 C. 群众性 D. 可行性 答案:C 4.语言存在着的()差异是所有差异中最直观、最常见的。 A. 性别 B. 年龄 C. 职业 D. 阶层 答案:B 5.从语言规划角度去看,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不包括()。 A. 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性质、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 B. 语言应用中折射出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济形态、思想观念等 C.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各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 D. 语言交际中所反映的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情感、态度及其他文化背景等 答案:C 6.有关阶级差别与语言代码、语言威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 掌握代码系统多少以及复杂程度是语言能力的体现 B. 伯恩斯坦通过实验认为出身上等阶级的人比下等阶级的人在语言能力上更有优势 C. 最下层阶级的男性发音往往是远离社会标准发音的,形成“显威望”标准 D. 中产阶级的地位、生活方式连同他们的语言特点都成为较低等级的人们模仿学习的对象

《英语教学法》讲义

《英语教学法》讲义 SYLLABUS CONTENTS 一、外语学习论 6课时 二、外语教学法流派介绍 6课时 三、《新课标》解读 3课时 四、任务型教学理论与实践 3课时 五、英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2课时 Course Requirements: 1.attendance (30%) 2.class performance(10%) 3.final exam(60%) 主要参考资料: 1、张正东:《外语教育学》。科学出版社,1999年。 2、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科学出版社,1998年。 4、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5、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春洞、戴忠信:《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7、高兰生、陈辉岳:《英语测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8、聂希庸、曹宝健:《中学英语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 9、程晓堂:《任务型语言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0、田式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鲁子问:《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实践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13、梁祝、卢福波:《小学英语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年。 15、张玲棣:《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16、于勇:《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17、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 18、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9、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20、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1、罗少茜:《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韦伯:社会学基本概念

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 提示:这种开宗明主义的、不可或缺的、然而又难免显得抽象和远离现实的给概念下定义的方法,并不要求新颖。相反,它只力求——也可以说是希望——用比较有的放矢的、比较具体的(正因如此,自然会显得也许有些学究式的)表达方式,来表述任何经验社会学在谈及同样事物时,实际上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在应用似乎是不同寻常的或新的表达方式的地方,情况也是如此。与在《罗各斯》杂志第4卷上发表的论文[1913年版第253页等。(《科学论论文集》第3版第427页等)]相比,这里用的术语非常简单,因而在很多方面要有所修改,以求尽可能做到易于理解。当然,要求无条件地大众化和要求概念应该尽最大可能严 密,并不是总能一致的,而且在必要时要为后者让路。 关于“理解”一词,请参阅K·雅斯帕尔(1883-1969,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普通心理病理学》[亨利希·里克尔特(1863-1936,德国哲学家)的《自然科学概念形成的界限》第2版(1913年,第514-523页)中的若干见解,尤其是盖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历史哲学的若干问题》一著中的某些观点,也在参考之列]。在方法上,正如已往常常提到过的那样,我在这里也要提一提F·戈特尔的《言词的统治》一文所描写的过程,自然,这篇论文有些晦涩难懂,而且也不是处处都把思想表达透彻;在实际内容上,我要提到的是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德国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优秀作品《共同体与社会》。此外,还应该提到鲁道夫·施塔姆勒(1856-1938,德国法哲学家)那部常常把人引入歧途的《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看经济与法律》,以及笔者发表在职《社会科学文献》第24卷[(《科学论论文集》1907年第3版的第291页等)]的论文,拙文在很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下述论著的基础。在方法上,我与齐美尔(在《社会学》和《货币的哲学》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我尽可能地把所认为的意向与客观上适用的意向区别开来,齐美尔不仅不是总把二者分开,而且往往有意识地把它们混为一谈。 (1) 社会学(这个使用上含义十分模糊的词在这里所理解的意义上)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同时,“行为”应该是一种人的举止(不管外在的或内在的举止,不为或容忍都一样),如果而且只有当行为者或行为者们用一种主观的意向与它相联系的时候。然而,“社会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在行为的过程中以此为取向。 壹、方法论基础 1、在这里,“意向”或者是:a)实际存在的意向,即①存在于一个行为者曾经有的意向;②一般地或者近似地存在于行为者们曾经有过的一系列情况之中的意向;或者:b)存在于某种用概念构想的纯粹类型的行为者或被作为类型而设想出来的行为者们主观上认为的意向。不是某种客观上“正确的”或者形而上学地探索出来的“真正的”意向。这种行为的经验科学即社会学和历史学,与所有教条式的科学即法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等相比较,区别就在这里,后者想在它们研究的对象上探究出“正确的”、“适用的”意向来。

社会语言学期末复习资料全

第二章理论与方法学 一、什么是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是怎么调查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之间的共变关系的?请举例说明 1、语言变项和社会变项: 人们使用各种语言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 说话人使用某些语言变项与其社会背景有关 研究者必须判定哪个社会变项与某个语言变项相关:地位,性别,年龄 (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常用术语之一,英文为Linguistic variable,指语言变异的项目。语音、句法、词汇都可能成为语言变项。社会语言学奠基人拉波夫所做的纽约语言调查,其中的(r)就是语言变项。一个语言变项一般包含几个“变式”,比如(r)变项包括两个变式,一个是(r)变式,第二个是零变式。又如话中零声母(w),是一个变项,它有两个变式,一个是(w),第二个是(v)。) 2、拉波夫(William Labov)的著名例子 car, card, fourth 语言变项:在元音前的辅音/r/发音或者不发音 社会变项:地位 结论: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发出词语中的r音。 二、拉波夫(William Labov)对纽约[r]音的调查 拉波夫:探索语言变异的个别理论 纽约流行的r音 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有任何两个集团在社会分层的阶梯上处于高低不同的地位,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假设被证实:越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或越是正规的场合,就会有越高的卷舌率 语言变项:发r音/不发r音,w/v ,公交车/巴士 语言变项可选择音位、词素、句法、词语等各层次上的某个结构单位 语言变项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相应的社会变项发生有意义的共变。 60年代前半期拉波夫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语言变量与社会变量之间的关系 拉波夫感觉到下层黑人倾向不发[r]音 做出假设:假如纽约市本地人中两个集团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那么他们在发[r]音上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差异。 怎样证实这个假设呢?

社会语言学真题

试题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 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去看语言、方言及其他具有完整系统的语言变体,可以归纳出某些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项?(B) A. 非标准性 B. 独立性 C. 非历史性 D. 短暂性 2. 社会语言学是(A)。 A. 从社会研究语言 B. 从语言研究社会 C. 从社会研究社会 D. 从语言研究语言 3.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语言学这个概念的是美国语言学家(A)。 A. 哈佛·丘里 B. 韩礼德 C. 拉波夫 D. 布莱特 4.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用“Who says what to whom,when and how”来概括社会语言学的范围。 A. 克里斯特尔 B. 布莱特 C. Nessa Wolfson D. 乔姆斯基 5. 乔姆斯基主张区分“语言能力”和(A)。 A. 语言运用 B. 语言转换 C. 语言变异 D. 语言使用 6. 社会语言学家用(C)这个概念来指称自己的研究对象。 A. 变化 B. 变动 C. 变异 D. 改变 7. 社会语言学是(B)的重要分支之一。 A. 社会学 B. 语言学 C. 人类学 D. 文字学 8. 社会语言学通过对(A)的描写和分析来说明语言的社会变异状况。

影视广告创意文案范文3篇

影视广告创意文案范文3篇 影视广告创意文案范文3篇 影视广告创意文案范文一: 某跑车电视广告创意文案 创意目的: 突出跑车的吸引力,即使被裹上了黑布也无法挡住跑车的光芒。 广告内容: 画面一: 一个男子走进了一家卖音乐CD的音像店。音像店里正在播放一首优美的女声歌曲,男子伴着音乐轻盈地走在店里挑选CD.突然,音乐里没有了女声,只有伴奏带的声音。店里的人都发现了这一点,转过头看着店主。 画面二: 店主一脸茫然的拿出了那张CD,换了另一张进去,音乐又响起来,也是一个女声唱的歌曲。 画面三: 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大家又享受着音乐挑选着自己的CD。突然,音乐里的女声又消失了,只剩下伴奏声。老板被弄得很莫名其妙,他又换了另一张CD,同样是女声,过了一会儿,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 画面 四: 第一个画面中走进音像店的那个男子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冲出了商店,来到了停在商店门口的一辆裹着黑色油布的小车前,他打开

了车门,里面出现了三个美女,这三个美女正是刚才那三张CD音乐里的歌手。三个美女都笑着看着他。 画面五: 他笑着摇摇头,一支手潇洒的掀掉了盖在车上的油布,一辆华丽的XX牌跑车出现在了画面里。他上车发动了车子。 画面六: 镜头里那辆载着三个女歌手的轿车越开越远。 画外音: XX跑车,遮不住的光芒。 影视广告创意文案范文二: 某薯片电视广告创意文案 创意目的: 一、突出XX薯片的香脆程度 二、突出人们对XX薯片的喜爱程度,吃XX薯片已经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行为。 广告内容: 画面一: 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穿着一件风衣,一脸紧张的看着前方。 画面二: 镜头特写男子一支手里拎着的公文包,然后,手紧紧的拽了一下包的把手。 画面三: 男子下定决心,点了一下头往前走去,上了一辆挤满了人的公交车。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Word 文档

英语语音教学的这些基本概念,你都了解吗? 字母的名称音(name)就是字母作为字母的读音,比如A就是/ei/,B就是/bi:/,C就是/si:/。 字母的发音(pronunciation)是字母作为单词的一部分,在不同单词中的不同读音,比如A 在table中读/ei/,在after中读/a:/,在any、many中读/e/,在bat中读/Q/,再比如C在cat 中读/k/,在face中读/s/。我们在音标教学和整个英语读音教学中,主要是学习英语字母的发音。 借助于音标进行的英语语音教学,是传统教学法;不借助音标进行英语语音教学,是为Phonics,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拼读法。 字母组合(letter team)是两个或多个字母写在一起、只发一个音的情况,如meet这个单词中两个字母e只发一个音/i:/,就是一个字母组合;再比如graph中的ph共同发音/f/,也是一个字母组合。 一般来说,两个元音字母构成字母组合的情况较多,除了ae、eo、ia、io、oe、ua、ui、uo 等少数以外,其他两个元音字母写在一起都是字母组合,比如ai、ay、au、ee、ea、eu、ei、oi、ou、oa、oy等。当然,例外肯定也是有的,比如create,这里的ea就各自发音,不是一个字母组合。 音素(phoneme)是语音的最小单位,不能再进一步拆分。比如/b/,/a:/,都是如此。这样的音就称为音素。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够发出来的音有成千上万种,也就有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音素。 音标(Phonetic Symbols)是用来标记音素的书写符号。有多少种音素,就有多少种音标。各种语言有不同的音标系统,比如汉语,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但也曾有注音符号,现在仍然在台湾等地区通行: 再比如,同是英语,英国英语的常用音标体系是DJ音标,而美国英语则使用KK音标。朋友们在英美等国原版的词典里看到的不同音标符号,一般就是因为两国采用的是不同的音标体系。 本文作者因为接受的是DJ音标的启蒙教育,所以本文的音标教学主要是教DJ音标。好在KK音标和DJ音标差别不大,所以朋友们也不必担心。 国际音标(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简称IPA)是为了简化各种语言纷繁复杂的音标符号而创设的,目前通行的是2005年的最新版本,共有107个单独字母,以及56个变音符号和超音段成分。现在各种语言的音标体系一般都基于国际音标的系统,最多加以增删,以适应本族语言的需要罢了。前述DJ、KK两种音标体系,就是这么来的。 元音(vowel)是在发音过程中由气流通过口腔而不受阻碍发出的音。按发音形成的部位,可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又可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

社会学期末考试归纳概念

概念: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具体包括1.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 在表现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 人们行为的期待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社会分层; 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懂得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社会制度:根据一定的俄社会价值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结构和设施。 社区: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领域。 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社会问题:(狭义)专指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需要动员 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保障: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会组织等通过政府授权,以现金、物质、服务等形式向因精神和生理残疾、年老体衰、意外死亡,失业、多子女负担重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最基本的 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 辨析: 1、继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相同:都是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不同:前者是指完成初级后进行的过程。分期有: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 后者是指未完成基本社会化或走上社会道路的人必须重新进行的社会化进程。其特点是强制实施和需要有专门机构。 2、竞争和冲突 相同:都是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 不同:前者专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同意目标的争夺。其特点有:目标同一、目标稀缺、目的在争夺目标而不在打击对手。 后者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互动过程。 3、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相同:都是对社会运行的分析 不同:前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微观分析。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连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 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一般特征: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往、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 规范、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后者是对社会运行的宏观分析。广义:泛指一切人类共同生活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狭义:专指相对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组织形式,也称正式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 将其行为彼此协调和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其特点有:具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内部有周 密的劳动分工和权力分配、醋在一个或数个权力中心、组织成员经常变更。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

《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一、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制定时间:2009年8月6日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人文艺术系 制定人:刘宗红批准人: 二、基本信息 学分:7学分 学时:120学时 授课对象:媒体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大二学生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设计 总体能力目标:准确地将产品或社会公益活动、企业商业活动等抽象信息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语言,找准所要宣传内容的诉求点,通过视频进行形象、生动、有趣的艺术实现。通过视听综合媒介传播感染大众情绪,影响他们的心理,提升商业运作及宣传活动的价值。 (1)能力目标: ①能以科学的方法开展影视广告的调研与分析; ②能分析影视广告的媒介类型; ③能通过模拟PPM会议讨论,制定有效的影视广告投放基本计划; ④能根据客户需求及市场分析,确定合理的影视广告创意诉求定位; ⑤能规范描述影视广告创意工作流程; ⑥能掌握相关影视广告创意的基本技巧; ⑦能对优秀影视广告创意进行评析; (2)知识目标 ①了解影视广告的含义、特征; ②理解影视广告类型特点 ③熟悉影视广告创意脚本的构成要素

④了解影视广告创意诉求定位要求 ⑤熟悉影视广告视觉流程的规律 ⑥了解影视广告创意视听形式 ⑦掌握影视广告的情境设计方法 ⑧掌握影视广告的基调的运用 (3)素质目标 ①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影视广告创意与制作人才; ②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和踏实钻研的精神; ③锻炼了学生市场调研能力、影视广告作品鉴赏能力、影视广告设计创新与表现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南京地铁一号线自2005年9月开通以来,已在上线运营的列车上全部安装了移动电视终端,为南京移动电视广告市场的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2010年南京轻轨即将开通,无疑又为移动影视广告创造了巨大的开发和运营空间。本校地处南京江宁大学城,因此用南京地铁影视广告创意为课程项目训练,通过训练强化了学生影视广告创意实战技能,加强学生对移动影视广告的直观认识,让学生在校园里就模拟社会需求展开训练,是移动影视广告实现投放的前期准备工作,同时学生创作中爆发出的创意火花也能为南京地铁移动影视广告增添绚丽的色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