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与分类。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环境监测的分类。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程序,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主要内容:环境监测的发展,环境污染的特点,环境监测的特点,监测技术概述,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优先污染物与优先监测。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理解环境污染的特点及监测特点;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第三节环境标准

1.主要内容: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制定环境标准的原则,水质标

准,大气标准,固体废物控制标准,未列入标准的物质最高允许浓度的估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标准及环境标准的作用,环境标准的分类与分级;水质标准;

大气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与分级,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掌握水质各类标准的应用范围;大气各类标准的适用范围。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水资源情况及水体主要污染物的分类情况;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

2. 掌握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的方案制订。

3. 掌握水质监测的布点、水样采样与保存方法,了解水样的一般预处理方法。

4. 掌握各种污染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监测结果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主要的

监测分析仪器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操作方法。

5.了解各种污染物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质污染与监测

1. 主要内容:我国和我省水资源与水质污染现状;水质监测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的选

择;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污染物的形态分析。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对象和目的及监测项目的确定。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地表水、地下水的范畴,水污染源的类型;制定监测方案的步骤,

内容;地表水质量、地下水质量、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重点掌握地表水质量和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方法,包括

地表水采样断面的设置,采样点的确定等。

1. 主要内容:水样的类型;水样的保存方法;水样预处理的方法;流量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流量的测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保存方法。流量的测定。

第四节水样的预处理

1. 主要内容:水样的消解;富集与分离。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消解;富集与分离的目的及常用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样的消解方法和常用的富集与分离方法。

第五节物理指标的检验

1. 主要内容:水温、臭和味、色度、浊度、透明度、残渣、矿化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指标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项物理指标的概念、用途及测定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项物理指标的测定方法原理,用途及操作要点。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1. 主要内容:铝、汞、镉、铅、铜、锌、铬、砷等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和操作要点;各类测汞仪的原理及操作要点;分光光度法测定各类金属化合物的原理及测定要点;

测数据的处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各类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

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第七节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酸、碱度和pH的测定、DO、CN-、F-、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氮、硫化物、各种形态的磷等项目的测定方法原理及操作要点。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非金属无机物监测方法原理、水样处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非金属化合物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数据处理。

第八节有机污染物的测定

1. 主要内容: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的测定;特定有机污染物(苯系物、挥发性卤代烃、氯苯类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挥发酚、硝基苯、石油类等指标的相关概念、监测方法原理、监测技术、监测数据的处理。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有机污染物综合指标和类别指标的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和监测数据的处理;掌握气相色谱仪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有机物监测分析中的应用。了解与国家标准方法等效的监测方法的原理、监测技术及结果处理。

第三章环境空气和废气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时空分布特点,污染源的类型。

采样时间和频率。

3. 能够根据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浓度、污染源的特点及所采用的监测方法,正确选用合适的采样仪器和采样方法。

4. 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总烃及非甲烷烃、氟化物、汞蒸汽等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测定技术,了解先进的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5. 掌握各种颗粒物的测定方法及测其化学组分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6. 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的目的,并能进行布点采样,对降水中的组分进行测定。

7. 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

8. 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9. 了解标准气体的两种类型的配制方法及使用范围。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空气污染基本知识

1. 主要内容:大气与空气,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与时空分布特点;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源的类型;空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分布特点、浓度表示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各种大气污染物的存在状态及

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污染源;掌握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第二节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

1. 主要内容:监测目的;调研及资料收集;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监测方法及其质量保证。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的步骤、内容;监测项目的确定;监测站(点)的布设;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确定。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能够根据监测目的确定监测项目,并根据监测区域污染源的分布特点布设采样网点及确定采样时间和频率。

第三节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1.主要内容: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接采样法;富集(浓缩)采样;采样仪器、采样效率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常用的空气样品采集的方法和采样仪器的使用。

第四节空气中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

1.主要内容:总烃及非甲烷烃的测定、挥发性有机物等指标的测定;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质的测定方法;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气态、蒸气态污染物的国家标准测定方法的原理、熟练掌握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化学氧化剂、臭氧、氟化物、硫酸盐化速率等指标的采样技术及测定技术,了解气相色谱等仪器测定方法的原理。

第五节颗粒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自然降尘量等指标的测定;空气中颗粒物组成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大气中颗粒物的分类,各种颗粒物的测定及其化学组分的测定。

第六节降水监测

1.主要内容:降水监测的目的意义、采样点的布设、样品采集与降水组分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样点布设的原则;样品采集和降水组分测定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测定大气降水监测的目的,学会降水监测的布点和采样方法,熟悉降水中组分测定的方法。

第七节污染源监测

1.主要内容:大气污染源的分类、固定污染源排气监测、流动污染源监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烟气温度、压力测定方法及测量仪器的使用;烟气流速、流量及烟尘浓度与排放量的计算;废气组成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对烟气的温度、压力的测定方法,并能利用测得的数据进行烟气流速、流量的计算;了解流动污染源各种污染物的采样监测方法。

第四章土壤污染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受污染的特点。

2.掌握土壤背景值的概念。了解土壤质量标准。

3.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

4.掌握采样点的布设方法,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会选用正确的制备方法和保存方法。

5.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知识

1.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及背景值(本底值);土壤的基本性质;土壤污染的特点;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背景值;土壤质量标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土壤的组成、性质及受污染的特点;掌握土壤环境背景值的概念;了解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第二节土壤环质量监测方案

1.主要内容:确定土壤监测的目的,资料收集,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布设方法;采样点数的确定;监测项目的选择;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方法;有关指标的监测方法;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采样点布设的原则及布设方法;了解监测项目及监测方法的选择;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第三节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

1.主要内容:土壤样品的类型,土壤样品采集、制备和保存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类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土壤样品的制备、保存与管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方法。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预处理

1.主要内容:土壤样品的分解方法;土壤样品的提取方法;分离与浓缩。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土壤样品的分解(消解)(酸分解法、碱分解法);有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无机污染物的提取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土壤样品的分解(消解)(酸分解法、碱分解法);有机污染

第五节土壤污染物的测定

1.主要内容:土壤水分、pH、可溶性盐分、金属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各指标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主要掌握土壤样品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第五章固体废物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与分类。

2.掌握危险废物的定义及其鉴别方法。

3.掌握各种情况下固体废物的采样方法、制备方法、保存方法及预处理方法。

4.掌握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了解垃圾的特性分析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固体废物概述

1.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定义、分类;危险废物(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和鉴别。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的定义或范畴;固体废物的分类方法;危险废物(有害固体废物)的定义与鉴别。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的定义,了解固体废物的来源、特性及分类方法。掌握危险固体废物的特性及鉴别方法。

第二节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1.主要内容:样品的采集、制备;水分、pH的测定;样品的保存。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的采样程序、采样方法、样品的制备、水分及pH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保存和预处理的方法。

第三节有害固体废物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

1.主要内容:急性毒性的初筛试验;易燃性的试验方法;腐蚀性的试验方法;反应性的试验方法;遇水反应性的试验方法;浸出毒性的试验方法。

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生活垃圾特性分析。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固体废物各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原理及操作技术。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有害固体废物的有害特性及其监测方法。

第四节生活垃圾和的监测

1.主要内容:生活垃圾及其分类;生活垃圾特性分析;热值的测定方法;渗沥水(沥滤液)分析;渗沥试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及处理。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活垃圾的概念及其分类;生活垃圾淀粉测定、生物降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热值的测定方法;渗沥水(沥滤液)分析;渗沥试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定义、分类及处理。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生活垃圾分类,掌握生活垃圾淀粉测定、生物降解度的概念及其测定、热值的测定方法;掌握渗沥水(沥滤液)分析。

第五节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实验动物的选择及毒性试验分类;吸入毒性试验;口服毒性试验;鱼类毒性试验。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的概念;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

毒性试验;鱼类毒性试验。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相关概念及试验方法。

第六章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2.掌握大气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

3.了解污染物在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污染途径。

4.掌握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方法及测定污染物时样品的预处理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

1.主要内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的意义;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生物测度法;细菌学检验法。(注:细菌学检验法在这里简要介绍,主要放在污染控制微生物学课程中介绍)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水环境污染的生物群落监测方法(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监测法、污水生物系统法、PFU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生物测试法(水生生物毒性试验、发光细菌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水环境生物群落监测方法的要点,学会用生物群落监测法监测水体环境状况。

第二节空气污染的生物监测

1.主要内容: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动物监测、微生物监测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不同污染物的指标植物及其受害症状;植物抗性分类;栽培指示植物监测法;植物群落监测法;地衣真菌监测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大气环境植物监测方法的要点,了解常见污染物的指示植物,初步学会辨别不同污染物指示植物的受害症状,能够根据植物的受害症状、程度,地衣、真菌的数量和各类判断大气环境状况。

第三节生物污染监测

1.主要内容:污染物进入动、植物体内的途径及分布规律;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生物样品的预处理;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测定。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方式及在体内的分布规律;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动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水生生物样品的采集与制备;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生物样品中污染物的测定。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学会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方法;掌握生物样品的消解与灰化要点,了解有机污染物的提取、分离、浓缩;熟悉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第八章物理污染污染监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噪声的定义,噪声的来源及危害。

2.掌握噪声的物理量度及噪声评价。

3.了解噪声标准。

4.掌握噪声的测定方法。

5.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计量方法及危害。

6.了解一般监测仪器的工作原理。

第一节噪声污染监测

1. 主要内容:噪声的定义、来源及危害,噪声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声级计,噪声的测定。

2. 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噪声的定义、声压级、声强级、声功率级与分贝、噪声的叠加与相减,响度与响度级、声级的概念、声级计、噪声监测方法。

3. 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熟悉噪声的有关概念,学会噪声监测与评价。

第二节放射性污染监测

1.主要内容:放射性的类型、来源及对人体的危害;放射性防护标准;放射性监测及检测仪器;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放射性防护标准、放射性监测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放射性污染的来源、计量方法及危害;了解放射性实验室的基本构成;了解放射性检测仪器的种类及工作原理;了解放射性监测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

2.了解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

3.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

4.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5.了解质量保证检查单和环境质量图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

1.主要内容: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的管理及岗位责任制。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进行质量保证活动的意义和方法;了解对监测实验室的要求。第二-三节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1.主要内容: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误差和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总体、样本和平均数;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寄过表示;方差分析。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掌握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结果的表示方法;学会检查检测过程的可靠性及监测结果的可靠程度。

第四节监测质量控制

1.主要内容:名词解释;实验室内;实验室间质量控制;作为标准分析方法应具备条件及产生过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准确度、精密度、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检测限、测定限;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图的绘制与运用;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方法。

第十章自动在线监测简介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几种简易监测方法的原理及应用情况。

2.对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节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1.主要内容: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仪器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空气污染自动监测仪器的原理及应用。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

第二节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

1.主要内容: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组成、监测仪器及污染物的监测方法;遥感监测技术;

简易监测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功能。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环境监测以污染物为主线,详细介绍了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技术方法和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以及简易监测方法和现代监测技术;并分别介绍水质、大气、固体废物、土壤、生物及物理污染监测等内容。其中课堂教学64学时。主要章节内容及学时数如下:

第一章绪论(4学时)

介绍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过程及对象;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监测特点及监测技术;环境标准。

第二章水和废水的监测(16学时)

介绍水资源及水质污染的概况,包括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质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及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水质污染生物监测。

第三章大气和废气的监测(14学时)

介绍大气污染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气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大气污染物及其存在状态、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器;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大气降水的监测及污染源的检测。

第四章固体废物监测(8学时)

介绍固体废物的概念、来源及分类方法;工业有害固体废弃物的定义及分类;固体废弃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及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

第五章土壤污染监测(4学时)

介绍土壤的组成和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包括样品的采集、样品的制备保存及测定

第六章生物污染监测。(2学时)

介绍生物样品的预处理技术;鱼类毒性试验。

第七章物理污染监测(8学时)

介绍噪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知识;噪声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和噪声监测。

介绍放射性监测的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防护标准及放射性监测。

第八章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6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监测实验室基础,包括实验用水、试剂与试液、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表述,包括基本概念、数据的处理和结果表示、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直

第九章连续自动监测技术与简易监测方法(2学时)

四、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课程采用闭卷分考试的方式,成绩评定:卷面90%,平时与作业10%。

五、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环境监测》,奚旦立编著,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编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社,2002年。

《环境工程手册——环境监测卷》,奚旦立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社,1998年。

环境监测实验复习资料

1、废水中悬浮固体的测定原理? 悬浮固体系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2、悬浮固体的测定过程中废水粘度高时如何处理? 废水粘度高时,可加2—4倍蒸馏水稀释,振荡均匀,待沉淀物下降后再过滤。 3、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原理? 在水样中加入硫酸锰和碱性碘化钾,水中的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并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加酸后,沉淀溶解,四价锰又可氧化碘离子而释放出与溶解氧量相当的游离碘。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释放出的碘,可计算出溶解氧含量.反应式如下: MnSO 4+2NaOH=Na 2 SO 4 +Mn(OH) 2 ↓ 2Mn(OH) 2+O 2 =2MnO(OH) 2 ↓(棕色沉淀) MnO(OH) 2+2H 2 SO 4 =Mn(SO 4 ) 2 +3H 2 O Mn(SO 4) 2 +2KI=MnSO 4 +K 2 SO 4 +I 2 2Na 2S 2 O 3 +I 2 =Na 2 S 4 O 6 +2NaI 4、碘量法测定溶解氧适合哪类水样? 此法适用于含少量还原性物质及硝酸氮<0.1mg/L、铁不大于1mg/L,较为清洁的水样。 5、硫代硫酸钠溶液如何标定? 标定方法如下: 于250mL碘量瓶中,?加入100mL水和1gKI,??加入10.00mL 0.02500mol/L 重铬酸钾(1/6K2Cr2O7)标准溶液、5mL(1+5)硫酸溶液,密塞,摇匀。?于暗处静置5分钟后,用待标定的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为止,记录用量。 C= V 02500 .0 00 . 10 式中:C—硫代硫酸钠溶液的浓度(mol/L)。 V—滴定时消耗硫代硫酸钠溶液的体积(mL)。 6、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的原理? 在强酸性溶液中,准确加入过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加热回流,将水样中还原性物质(主要是有机物)氧化,过量的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作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所消耗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量计算水样化学需氧量。 7、对于化学需氧量高的废水样如何处理? 对于化学需氧量高的废水样,可先取操作所需体积1/10的废水样和试剂于15×150mm硬质玻璃试管中,摇匀,加热后观察是否成绿色。如溶液显绿色,再适当减少废水取样量,直至溶液不变绿色为止,从而确定废水样分析时应取用的体积。 8、水中六价铬的测定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六价铬遇二苯碳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40nm,摩尔吸光系数为4×104。 本方法适用于地面水和工业废水中六价铬的测定。

环境监测实验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1、课程属性:必修 2、实验属性:非独立设课 3、学时学分:总学时7 4、总学分4、实验学时2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 5、先修课程:《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课是与《环境监测》专业课相配合的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有助于学生学习、巩固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土壤污染治理以及工业生态的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控制的基本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实验测试和评价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综合运用各相关课程的知识,联系工程实际,了解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环境生物监测、工业生态的典型污染物和毒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行为和效应。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环境化学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水污染治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污染治理技术的基本过程和设计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现有各种污染治理技术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课程的学生,可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环境化监测领域的研究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污染物的起源、分布、形态、迁移、转化、影响和趋势有一个感性认识;而且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环境监测实验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作风;特别是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分析测试仪器,掌握研究环境化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训练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从事环境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 考核方法:考查,以进程性考试为主。 评分办法:预习报告20%,实验操作占40%,实验报告40%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 《环境化学》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实验项目名称实验类型实验要求适用专业学时 1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解氧 2 水中硫化物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3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4 总磷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5 水中硫酸盐的测定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3 6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 验证性必做应用化学 4 测定 五、实验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环境监测》(第三版) 奚旦立高教社2004年 2、《环境监测实验》孙成科学出版社2003年 六、实验内容 实验一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实验1 水样色度的测定 纯水是无色透明的,当水中含有某些物质时,如:有机物、某些无机离子和有色悬浮微粒均可使水体着色。水的色度标准测定为铂钴比色法,如果没有氯铂酸钾时,也可改用铬钴标准比色法。但当水源污染时,水体往往产生不正常的颜色,用标准法很难测定,此时可改用稀释倍数法。即天然和轻度污染水的色度可用标准比色法测定,对各类工业有色废水用稀释倍数法测定,并辅以文字描述。 Ⅰ、铂钴比色法* 一、实验目的 1. 明确水体中色度的测定对水质评价的意义; 2. 掌握铂钴比色法测定色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用氯铂酸钾与氯化钴配成标准色列,与水样进行目视比色。规定相当于1L 水中含有1mg铂和0.5mg钴时所具有的颜色,称为1度,作为标准色度单位。 三、仪器与试剂 1.50mL具塞比色管。 2.500度铂钴标准溶液称取1.246g化学纯氯铂酸钾(K2PtCl6)(相当于500mg铂) 及1.000g化学纯氯化钴(CoC12·6H2O)(相当于250mg钴),溶于l00mL水中,加100mL浓盐酸,用水定容至1L。此溶液色度为500度,保存在密塞玻璃瓶中,存放暗处。 四、测定步骤 1.标准色列的配制:向12支5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50、1.00、1.50、 2.00、 2.50、 3.00、 4.00、 5.00、 6.00、 7.00、9.00及10.00mL色度为500度的铂钴 标准溶液,用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各管的色度依次为0、5、10、15、20、 25、30、40、50、60、70、90和100度,密封管口,可长期保存。 2.水样的测定 *本方法与GB11903~89等效。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课程性质:XXX 总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开课单位:XXX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资源与环境、给水与排水工程等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一门重要的理论与方法课程。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具有重大影响。 按监测对象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水和废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等内容。按测定项目学习,包括汞、镉、铬、铅、砷等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含氮化合物,水中溶解氧、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酚类、油类,大气中SO2、NO X、TSP、PM10、CO、O3、烃类等气态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等二次污染物,颗粒物,多环芳烃类、二噁英类等重要有机污染物,以及酸雨项目监测等。按监测程序学习,本课程主要讲述各类环境监测的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及测定,数据的处理及信息化,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等的内容。 按监测方法学习,主要讲述化学分析、仪器分析以及生物方法;主要为标准方法和正在推广的新的常规监测技术,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简易监测技术,及迅速发展的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相关法规,监测方法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掌握监测方案设计,优化布点、样品的采集、运输及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定、监测过程的质量保证、数据处理与分析评价的基本技能;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后期课程和将来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境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及分类。 2.掌握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或程序。 3.掌握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的概念。 4.了解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及制订环境标准的作用、分类、分级情况。 5.掌握大气、水、土壤等最新的环境质量标准及其应用范围;了解各类污染物的控制或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Engineering Structure Experimentation and Measuring)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G1113106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 开课学期:6 总学分:0.5 总学时:8学时 考核方式:考查 二、教学目的 《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这门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实验的目的在于:一是熟悉、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二是了解所使用的仪器设备,掌握所学建筑各种结构的试验方法;三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学风。 三、基本要求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仪器操作、记录格式、试验成果的检核、计算等,应向学生提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实验内容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内容与要求 四、实验内容 本课程实验以在实验室试验为主,以多媒体教学和现场观察测试为辅。实验主要包括六个实验内容,除必修实验外(实验一、五),学生可以在选修实验(实验二、三、四、六)中任选一个实验。 实验一电阻应变片的粘贴、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及桥路连接试验 实验目的: (1)参观试验室,了解基本的大型试验仪器,了解试验的基本过程; (2)掌握应变片的粘贴技术,学会防潮层的制作; (3)掌握半桥、全桥及四分之一桥的接法; (4)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 实验要求和实验内容: (1)正确处理基层、会进行应变片的粘贴与防潮; (2)学会单点、多点测量方法,半桥、全桥接法及四分之一桥接法;

环境监测与评价实验指导

实验一 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试样中的微量铁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的方法原理 2.熟悉绘制吸收曲线的方法,正确选择测定波长 3.学会制作标准曲线的方法 4.通过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测定微量铁,掌握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此仪器的主要构造。 二、实验原理 邻菲罗啉(phen )和Fe 2+在pH3~9的溶液中,生成一种稳定的橙红色络合 物Fe(phen)2+3 ,其lg K =21.3,κ508=1.1×104 L·mol -1·cm -1,铁含量在0.1~6μg·mL -1 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显色前需用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将Fe 3+全部还原为Fe 2+,然后再加入邻二氮菲,并调节溶液酸度至适宜的显色酸度范围。有关反应如下: HCl OH NH 2Fe 223?++ ==== 22N Fe 2++↑+ 2H 2O + 4H + + 2Cl - N N Fe 2++ 3 N N Fe 3 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的含量,一般采用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溶液,在实验条件下依次测量各标准溶液的吸光度A ,以溶液的浓度C 为横坐标,相应的吸光度A 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在同样实验条件下,测定待测溶液的吸光度Ax ,根据测得吸光度值Ax 从标准曲线上查出相应的浓度值Cx ,即可计算试样中被测物质的质量浓度。 三、仪器和试剂 1.仪器 分光光度计,1 cm 比色皿。 2.试剂 (1)100 μg·mL -1铁标准储备溶液,10 μg·mL -1铁标准使用液。 (2)100 g·L -1盐酸羟胺水溶液50mL 。用时现配。

《环境监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非师范类专业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 一、课程说明 总学时:78 学时分配:讲课60学时,实践教学18学时 适用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监测专业主干课程,是环境监测与 治理技术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理论 与方法。本课程系统地讲授水质污染监测、大气污染监测、固体废物监测、 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内容。为 后续的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学习打下 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1、绪论 4学时 概述,环境监测的目的分类,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0学时 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方案制定,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预处理,物理指标检测,金属化合物的测定,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测定,底质监测 3、空气和废气监测 13学时 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监测方案的制定,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 采样仪器,气态和蒸气态污染物的测定,颗粒物的测定,降水监测,标准气 体的配制 4、固体废物监测4学时 固体废物概述,固体废物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生活垃圾和卫生保健机构废弃物的监测 5、土壤质量监测 3学时 土壤基本知识,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加工管理,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污染物的测定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4学时 水环境生物监测,空气污染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生态监测 7、噪声监测 5学时 声音和噪声,声音的物理量和主观听觉的关系,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标准,噪声监测 8、环境中放射性污染监测 3学时 基础知识;环境中的放射性,放射性辐射防护标准,放射性测量实验室 和检测仪器,放射性监测 9、环境监测质量保证 2学时 质量保证的意义和内容,实验室认可和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概述,监测实 验室基础 10、自动监测与简易监测技术 2学时 空气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水污染连续自动监测系统,遥感监测技术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环境监测》实验讲义

实验一废水中浊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浊度的原理。 2、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适当的温度下,硫酸肼和六次甲基四胺聚合,生成白色高分子聚合物,以此作为浊度标准液,用分光光度计于680 nm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与在同样条件下测定水样的吸光度比较,得知其浊度。 规定1000mL溶液中含0.1mg硫酸肼和1mg六次甲基四胺为1度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1、仪器 25mL具塞比色管,吸量管(1mL、2mL、5mL),100mL容量瓶,722型分光光度计。 2、试剂 1、无浊度水:将蒸馏水通过0.2微米虑膜过滤,储存于蒸馏水瓶中。 浊度标准液 2、硫酸肼溶液(10 mg/mL):称取1.000g的硫酸肼[(NH2)2·H2SO4]溶于水,定容至100mL。 3、六次甲基四胺溶液(100 mg/mL):称取10.00g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溶于水,定容至100mL。 4、浊度标准液:取5.00mL的硫酸肼溶液和5.00mL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混匀,于(25±3)℃下反应24h,冷却后用无浊度水稀释至刻度,制得浊度为400度的标准液。可保存一个月。 四、实验步骤 1、试样制备 样品应收集到具塞玻璃瓶中,取样后尽快测定。如需保存可保存在冷暗处不超过24h,测试前需激烈振摇并恢复到室温。所有与样品接触的玻璃器皿必须清洁,可用盐酸或表面活性剂清洗。

2、标准系列的配制和测定 吸取浊度为400的标准液0、0.25、0.50、1.25、2.50、5.00及6.25mL分别于7个25mL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标线,混匀。其浊度依次为0、4、8、20、40、80、100度的标准液。于680 nm波长,用1cm比色皿测定吸光度,绘制标准曲线。 3、水样测定 吸取20mL摇匀水样(无气泡,如浊度超过100度可酌情少取,用无浊度水稀释至25mL)置于25mL比色管中,稀至刻度,测定水样的吸光度,由标准曲线上求得水样的浊度。 注:水样浊度超过100度时,用水稀释后测定。 计算公式: C C B A) (+ = 浊度(度) 式中:A---稀释后水样的浊度,(度) B---稀释水体积,(mL) C---原水样体积,(mL) 五、数据记录及处理 1、记录测得标准系列的吸光度及水样的吸光度。 2、根据测得标准系列的吸光度,绘制吸光度与浊度的标准曲线,由标准曲线上求得水样的浊度。 六、思考题 1、引起天然水呈现浊度的物质有些? 2、浊度测定还有哪些方法?

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教学大纲

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 英文名称:Evaluation and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学时:32 学分:2.0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生态环境评价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多种理论与方法相综合的系统性的研究工作,它融合了系统科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门学科。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对生态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评价以以上学科理论作为支持。 本课程主要讲述生态监测基本概念、微观生态监测、宏观生态监测、生态监测计划的设计、生态评价基础、生态风险评价、农村环境的生态监测等容,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生态环境评估与监测的科学原理、监测技术的关键、各类监测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围等一系列理论与技术问题;培养今后在监测数据收集、整理和评价等方面达到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处理环境监测实践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与时俱进、发展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的概念、意义、及理论基础;使学生对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熟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要,掌握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容与指标、主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生态环境现状评价;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典型模式,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掌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最后应熟悉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环节。

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验指导书 (环境监察专业用)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监察教研室 二○○七年十月

目录 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1) 实验二颜色的测定 (4) 实验三氨氮的测定 (6) 实验四水中氟化物的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 (12) 实验五水中铬的测定 (15) 实验六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19) 实验七生化需氧量的测定 (25) 实验八水中挥发酚类的测定 (31) 实验九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 (36) 实验十污水和废水中油的测定 (41) 实验十一废水中苯系化合物的测定 (45) 实验十二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47) 实验十三大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54) 实验十四土壤中镉的测定-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6) 实验十五头发中含汞量的测定 (59) 实验十六环境噪声监测 (61) 实验十七工业废渣渗沥模型试验 (63)

实验一废水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悬浮固体和浊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前复习残渣和浊度的有关内容。 二、悬浮固体的测定 (一)、原理 悬浮固体系指剩留在滤料上并于103—105℃烘至恒重的固体。测定的方法是将水样通过滤料后,烘干固体残留物及滤料,将所称重量减去滤料重量,即为悬浮固体(总不可滤残渣)。 (二)、仪器 1.烘箱。 2.分析天平。 3.干燥器。 4.孔径为0.45μm滤膜及相应的滤器或中速定量滤纸。 5.玻璃漏斗。 6.内径为30—50mm称量瓶。 (三)、测定步骤 1.将滤膜放在称量瓶中,打开瓶盖,在103—105℃烘干2h,取出冷却后盖好瓶盖称重,直至恒重(两次称量相差不超过0.0005g)。 2.去除漂浮物后振荡水样,量取均匀适量水样(使悬浮物大于2.5mg),通过上面称至恒重的滤膜过滤;用蒸馏水洗残渣3—5次。如样品中含油脂,用10mL 石油醚分两次淋洗残渣。 3.小心取下滤膜,放入原称量瓶内,在103—105℃烘箱中,打开瓶盖烘2h,冷却后盖好盖称重,直至恒重为止。 (四)、计算 式中:A——悬浮固体+滤膜及称量瓶重(g); B——滤膜及称量瓶重(g); V——水样体积(mL)。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B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w .X83)/Environmentai monitoring 学时/学分:56学时/3.5 学分(其中含实验20学时)先修课程:普通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工程测试技术基础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学院、系(教研室):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由讲课和 实验课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环境监测” 在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中的重 要性,了解环境监测的基本原理,掌握大气、水、土壤等主要污染对象中环境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二、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1.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 1.2环境监测的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1.3环境标准 2.水和废水监测 2.1水质污染与监测: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2.2水质监测方案的制定:地面水水质方案的制定,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定。 2.3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水样的类型,水样的采集及保存,采集水样注意事项。 2.4水样预处理 2.5物理指标检验:温度、浓度、色度、残渣、电导率等检测,酸碱度、 pH 值等性质的检测。 2.6金属化合物的测定:Hg,Cd,pb,Cu,Zn,As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7非金属无机物的测定:溶解氧、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8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单项指标及COD,BOD ,TOC,TOD 等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2.9活性污泥性质的测定方法及原理 3.空气和废气监测 3.1空气污染基本知识:空气污染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空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3.2空气污染监测方案制定:监测网点的布设,监测方法和质量保证。 3.3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和采样仪器:样品的采集,采样效率。 3.4气态和蒸汽态污染物质的测定:SO2,NO X,CO 等污染物的监测原理方法 3.5颗粒物质的测定:降尘、飘尘、总悬浮颗粒物及其主组分的测定分析 3.6污染源监测 3.7准气体的配制:标准气的用途,静态配气法,动态配气法 4.固体废物监测 4.1固体废物样品的采样和制备: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样品水分的测定。 4.2有害特性的监测方法:急性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浸出毒性等的检测方法及原理。 4.3生活垃圾的特性分析:垃圾样品的采集和处理,粒度,淀粉和生物降解度的测定方法及原理,渗沥水分析。 4.4有害物质的毒理学研究方法 5.土壤质量监测 5.1土壤的组成 5.2土壤污染物的测定: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土壤污染物的测 定方法及原理 6.环境污染生物监测 6.1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6.2生物样品的采集、制备和预处理 6.3污染物的测定方法 7.噪声监测 7.1噪声的物理量与主观听觉的关系:响度和响度级,等效连续声级。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 授课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48学时;实践环节学时:16学时) 课程学分:4学分 一、课程性质、任务 环境监测技术课程是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须掌握的一项技术,是安全技术管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课程。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直接关系人体健康的环境质量问题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在环保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环保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安全管理技术专业,掌握环境监测技术,了解水体、大气、噪声、土壤和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各种污染物,以及各种污染的监测目的,监测标准,监测方法。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的学习,熟悉环境监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参与实践工作打下基础,并且提高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同时掌握环境监测技术并基本上能独立从事环境分析与监测工作。 二、课程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基本性质 ●掌握环境监测分析的基本知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方案的制定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原理

●掌握各种污染物境监测项目的分析测定方法 技能目标: ●能够熟悉环境监测重要性 ●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检测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拓展知识面。 ●培养独立从事环境检测工作 三、选用教材与参考资料 教材版本信息: 李弘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教材使用评价: 本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审定委员会审定教材,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针对我院学生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专业培养方向,该门课程的知识设置难易程度和知识面很适合安全技术管理专业学生,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环境监测技术和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选用的参考资料 1、奚旦立.《环境监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聂麦茜.《环境监测与分析实践教程》,化学工业出版社;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空气和废气监测

环境监测实习指导书

《环境监测》实习指导书 (环境工程专业) 工程学院环境与设备工程系 二○○七年九月

一、实习要求与目的: 通过实习应达到以下目的: 1、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任务及在环境保护中所处的地位; 2、了解环境监测工作的流程,容; 3、理论联系实际,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4、扩大知识面,补充课堂与学校实验室所学习不到的知识与容; 5、发现自身知识水平的不足,有利以后学习中有目的的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二、实习容: 校园环境质量监测。结合水、气、土壤、噪声等校园环境,分组选题,开展监测方案设计,组织课堂讨论,形成实施方案;进行现场采样、现场分析和实验室分析,分析实验数据,编写总结报告,将研究结果在“工程学院”校园上发布。 本次实习容:校园空气质量监测。 三、校园空气质量监测的有关事项 1、监测方案的制定: 拟订监测方案,包括监测布点、样品采集、样品保存、样品预处理、采用方法、质量保证等有关容。要求学生选定不同环境要素根据不同的监测目的和要求制定出监测方案。 2、实验目的: ⑴根据布点采样原则,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布点 ⑵确定正确的采样时间和频率 ⑶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 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⑷根据三项污染物测定结果,计算API,并能正确描述空气质量状况 3、实验方法 ⑴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⑵空气氮氧化物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⑶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4、实验仪器:

⑴多孔玻板吸收管(棕色和无色), 多孔玻板吸收瓶 ⑵双球玻璃管(装三氧化铬—石英砂)。 ⑶空气采样器 ⑷分光光度计 ⑸比色管10ml ⑹中流量采样器 (7)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 (8)气压计。 (9)温度计。 (10)分析天平:(感量0.1mg)。 5、实验操作方法 ⑴布点:按照布点采样原则,用功能区布点法进行布点 ⑵ SO2的测定: ①标准曲线的绘制:取14支10ml具塞比色管,分A、B两组,每组7支,分别对应编号。A组按下表配制标准溶液系列: B组各管加入1.00mL0.05%PRA溶液,A组各管分别加入0.5mL0.60%氨磺酸钠溶液和0.5ml1.5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再逐管迅速将溶液全部倒入对应编号并盛有PRA溶液的B管中,立即具塞混匀后放入显色15分钟,用1cm比色皿,在波长577nm处,以水为参比,测定吸光度。整个测定过程在25℃空调中进行. ②采样 短时间采样:根据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的高低,采用装10.0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管,以0.5L/min流量避光采样60分钟。采样时吸收液温度的最佳围在23—29℃围。 24h采样:用装50ml吸收液的多孔玻板吸收瓶以0.2~0.3L/min的流量采样。吸收液温度须保持在23℃~29℃。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教学大纲 [适用于环境科学专业] 第一部分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保护要先行,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 环境监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监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环境中水、大气、土壤、固体废弃物的布点采样方法、预处理技术及重要监测指标的分析技术;掌握制订监测方案的方法;掌握监测过程质量保证的内容和方法;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了解环境自动监测、生物监测、遥感遥测等最新环境监测技术与发展前沿。通过学习环境监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科学作风,为该课程在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特别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环境监测对象和目的。这部分内容,是对“环境监测”这门学科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概括,包括该课程的性质、特点、学习方法及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环境监测的概念,环境监测的目的和分类,环境标准的概念及分类、制订原则。 2、环境监测质量保证。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质量控制、标准分析方法、环境标准物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和结果的表述方法,为以后各环境要素的监测过程质量保证做好铺垫和准备。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汇本(校园大气和水质监测)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A、巩固、消化《环境监测》课程的理论知识; B、熟悉环境监测的全过程; C、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原理、方法、操作技能; D、培养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和操作动手的能力; E、熟悉在监测过程进行质量保证的方法; F、具备制定和实施污染源调查、环境影响评价、治理工程所必需的监测方 案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形式及要求 A、设计形式:教师先介绍课程设计方法,安排课程设计进度表,定时答疑、现场指导;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分组协调完成环境监测实验;学生独立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B、基本要求: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三、课程设计的容 根据区域水或大气环境的特点,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四、成绩评定 根据学生的实验表现及设计报告,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课程设计按五级打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任务书和指导书 一、设计目的和任务 1、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环境监测》课程的教学环节之一。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基础理论、操作技能,在设计中学习、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 2、任务 进行区域环境现状调查,拟定监测方案,优化布点,采集样品分析测试,撰写《环境监测》课程设计报告。 二、设计容(任选一) 1、理工学院校园空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TSP、SO2、NO2;改善校园空气环境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2、理工学院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优化布设三个采样点,监测四个项目:pH、六价铬、COD、DO;改善镜月湖水环境质量的对策和建议,总结。 3、 三、设计要求 符合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环境监测数据可靠、课程设计报告规。 四、时间安排 2012年5月16日--5月22日2个教学周。 五、成绩评定 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成绩,并以30%计入期末总分。 六、参考文献

环境监测第二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 (1)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一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监测第二类污染物。 (2)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和调控处理工艺参数提供依据,应在处理设施进水口和部分单元处理设施进、出口布设采样点。 (3)用某一时段污染物平均浓度乘以该时段废(污)水排放量即为该时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 4.水样有哪几种保存方法?试举几个实例说明怎样根据被测物质的性质选用不同的保存方法。 (1)冷藏或冷冻方法 (2)加入化学试剂保存法 加入生物抑制剂、调节pH、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 如:在测定氨氮、硝酸盐氮、化学需氧量的水样中加入HgCl2,可抑制生物的氧化还原作用;测定氰化物或挥发酚的水样中加入NaOH溶液调pH至12,使之生成稳定的酚盐。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进行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1)被污染的环境水样和废(污)水样所含组分复杂,多数污染祖坟含量低,存在形态各异,共存组分的干扰等,都会影响分析测定,故需预处理。 (2)预处理包括悬浮物的去除、水样的消解、待测组分的浓缩和分离。 14.说明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的原理,用方块图示意其测定流程。 (1)利用待测元素原子蒸汽中基态原子对光源发出的特征谱线的吸收来进行分析。 (2)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化合物测定流程 光源—单色器—样品室—检测器—显示光源—原子化系统—分 光系统—检测系统

16.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有何不同之处?两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1)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其测定灵敏度高于火焰原子 吸收光谱法,但基体干扰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严重。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高,准确度高,精密度低,石墨 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温度较低,准确度低,精密度高。 18.怎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样中的六价铬? 六价铬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用原子分光光度法。 19.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1)分光光度法是建立在分子吸收光谱基础上的分析方法,吸收峰峰值波长处的吸光度与被测物质的浓度之间的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这是定量分析的基础。 原子吸收光谱法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简称原子吸收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特征光强的变化与火焰中待测基态原子的浓度有定量关系,故只要测得吸光度,就可以求出样品溶液中待测元素的浓度。 (2)分光光度法使用的仪器称为分光光度计,基本组成有光源、分光系统、吸收池、检测器及放大装置以及指示、记录系统。 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的仪器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谱仪,它由光源、原子化系统、分光系统及检测系统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3)用分光光度法监测时,往往将被测物质转化成有色物质;原子吸收光谱法将含有待测元素的样品溶液通过原子化系统喷成细雾,并在火焰中解离成基态原子。 23.怎样采集和测定溶解氧的水样?说明氧电极法和碘量法测定溶解氧的原理。两种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1)可用采样容器直接采集,水样需充满采样容器,宜在现场测定,方法有碘量法和氧电极法。 (2)氧电极法利用产生的与氧浓度成正比的扩散电流来求出水样中的溶解氧。碘量法利用Na2S2O3滴定释放出的碘计算出溶解氧含量。 (3)碘量法测定DO准确,简便;水中氧化性物质、还原性物质、亚硝酸盐、Fe3﹢等会干扰溶解氧的测定。氧电极法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盐水中DO的测定,不受色度。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0302407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36 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监测》 开课教研室:环境工程教研室 执笔人:崔玉波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与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2、知识要求:本课程系在《环境监测》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方法与手段进行讲解,尤其对大气、地表水、土壤、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评价。因此学生应具有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

本知识。 3、能力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增强环保意识;掌握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地表水和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土壤、区域、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环境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等基本概念;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掌握环境影响识别方法、预测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掌握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河流和湖泊水质模型、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和地表水影响预测与评价的方法;掌握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识别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掌握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了解土壤的环境影响识别、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了解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和文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2、时间分配和进度

《环境监测讲义》

第一章绪论 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分支,是所有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的基础。 (1)环境基础科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2)环境应用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医学 (3)环境社会科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 环境监测是研究环境科学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常称它为环境科学的“眼睛” 一.环境监测 1.环境 体系:是指被研究的对象。中心事物——人 环境:体系之外与体系相联系的部分。——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是对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说的环境是对人而言的。对我们来说,中心事物是人。 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环境污染 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在环境中积累,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对人体、动植 物和物体产生不良影响。 人类诞生刚开始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乱采乱捕。 封建社会发展农业、畜牧业,砍伐森造成水土流失。 十二世纪初,发明蒸汽机,煤化石的利用,煤烟污染。 十八世纪中叶,美国钻探石油成功,石油污染 石油作为燃料,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的燃烧方式,而且也使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城建和经建的发展,环污更严重 原子能,核爆炸,氟里昂,酸雨,温室效应等。 3.环境污染特点P4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 1)环境污染的时间分布:年、季节、日变化。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因素的强度随时间而变化。 2)环境污染的空间变化:污染物总是随空气和水流运动而扩散稀释的,而不同污染物的扩散速度又与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及污染物的性质有关,因此在不 同地理位置上污染物的浓度分布也不同。 3)环境污染与污染物含量有关 阀值:污染物的浓度在环境中积累到某个值时对人体和环境产生危害。 4)污染因素的综合效应: 环境是一个复杂体系,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效应。 从传统毒理学观点看,多种污染物同时存在对人或生物体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单独作用:不和其他污染物发生作用,单独对人体产生危害 某一组分的危害,没有因污染物的共同作用而加深。 (2)相加作用:两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它们单独危害的加和。 SO2+H2SO4气溶胶;Cl2+HCl(氯化氢,低浓度时) (3)相乘作用:两种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比他们各自危害的加和还 大。SO2和颗粒物间;NOx与CO之间 (4)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彼此抵消部分或

(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监测实验》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260360 实验课程名称:环境监测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 Monitoring 课程总学时: 环境科学专业45学时,学分1.5;环境工程专业36学时,学分 1.0 适用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二、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进 一步掌握环境监测原理、技术及常见环境污染物的测定,学习环境监测的基本技 能,包括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经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常见环境污染物监测分析。 要求: 1. 掌握水、气、土壤及生物体中常见污染物和噪声的监测。 2. 进一步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3.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冷原子吸收 测汞仪、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等仪器的原理和操作。 四、考核办法和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考核办法:实际操作抽查(20%),平时实验技能(20%),考勤(20%), 实验报告(40%,每个实验3-4%)。 五、实验指导书 曲东主编,《环境监测》.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 六、实验项目、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水样物理指标的测定# 实验类型:基本操作 实验学时:3 每组人数:2 实验目的: 1.了解悬浮固体物的含义,掌握水中悬浮固体物测定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2. 了解浊度的含义,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浊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3. 了解真色、表色、色度的含义,掌握稀释倍数法测定水的色度的原理和基本 操作。 教学要求: 1.掌握悬浮固体物(SS),浊度、色度等物理指标的含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