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陈忠实

陈忠实

陈忠实
陈忠实

平淡中的悲喜

----浅析陈忠实《日子》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是篇很值得仔细品味的小说。关于小说的主旨,不同偏好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我认为,就创作细节而言,该小说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但从其以平淡表现悲剧性命运的努力而言,基本上是成功的。

《日子》是一篇悲剧性小说。主人公的所谓“执著”、“坚毅”只是悲剧的道具。小说中的“硬熊”是生活在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个艺术标本,他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农民,而是我们曾经拥有或已被泯灭的传统精神中的一个依稀可辨的亮点。我之所以把《日子》称为悲剧小说,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小说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言,它符合悲剧的基本特征。主人公与命运做着坚决的抗争,然而梦想最终被现实挤压得粉碎。小说的结尾,农民说:“大不了给女子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它并不是主人公与现实达成和谐的喃喃自语,而是向命运展开新一轮抗争的宣言。这句话不是悲剧的结局,而是同一悲剧的再次重演,只是每次重复都负载着更多的希冀,也必将承受更多的痛苦。第二点,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来看,也是具有戏剧化的现场感。文章的视角比较单一,只有一个叙述人“我”,故事的全过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读者很容易与“我”进行角色换位,介入到小说描写的场景中去。对一个悲剧而言,叙述者恰如其分地抒情与说明是必要的,我们可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找到不少类似的表演。但这种表演如果过多,则是对小说悲剧美的一种戗害。《日子》里的“我”只是一个情节和话语的助推着,直接参与思维、体现主体意识的地方并不多。其三,整篇小说的底色是一种平淡的美丽,其和缓而不惮重复的叙述方式,也造成一种忧郁和伤感,形成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隔膜。这种叙述很具表演性和舞台效果,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明显不同于《白鹿原》中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

悲剧性是《日子》的核心精神。我们阅读完这篇小说,并没有感到它是令人讨厌的,某些场景和对话,我们甚至还会产生重新咂摸一下的欲望。就作品提供的场景而言,《日子》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相当单纯、明快。我们的视角沿着作者指引,无可避免地落在小说的主人公农民身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不顾外部的现实环境,守着自己祖传的那点血性,貌似坚强地活着,与周围做着默默无言地对抗。然而他并不能解释自己的处境,他的追求陷入一种悖论。因为不适应周围,所以选择“石头才是咱爷”的生活;其“准备把沙滩翻个过儿”的最终目的,又是指向现实的——“只要娃儿们能考大学”。在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为孩子辅就一个满好的将来,从而不重复自己有过的困苦生活;其二,同时也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二者难以清楚地分开,但对现实的不满却是其共同之处。一方面安于现实、安于重复,一方面又寄意于对现状的摒弃,这也是主人公思想上的一个死结。他因女儿没分到重点班就被击倒了三天,更说明他的执着、调侃、幽默背后,有着多么深刻的精神负担。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感到主人公的矛盾与痛苦,我们有时候甚至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悲剧又往往超越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指向整个人类宿命。

陈忠实《日子》里主人公与余华《活着》里福贵的追求,表面上是截然相反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孤独灵魂,主观上与当下隔开一段保护性距离,然

而最终还是因自己生活逻辑上混乱,而被现实重重击伤。他缓和矛盾的方式是进行生活的重复,在重复中负重前行。《活着》中福贵,关注的恰恰是当下,未来是不可预见、更是不可更改的,人们所能做的只是把眼前的日子过好。农民和福贵的精神内涵又有着一致性,都是以自己无奈而又注定的生存方式,诠解着人生的内涵。在这里个人的奋斗只是一个沙子堆成的简单符号,一阵微风也可以将一切消解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事件共同的筋络——在一个个平常的日子里,平庸的活着,这一切甚至与执著无关。这样的悲剧不乏其例,精卫填海,是精卫的生存方式,与海无关。老人出海,是老人的生存方式,与鱼无关。生活在别处重复,是灵魂深处一种悲剧性的生存方式,与当下无关,这就是平淡生活中的悲喜。

|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

人物传记阅读: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陈忠实:独开水道也风流 张丹华 【陈忠实,著名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白鹿原》、短篇小说集《乡村》等。40多年的创作生涯里,他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陈忠实的追思堂设在陕西省作家协会高桂滋公馆内。遗像上,陈忠实身穿天蓝色的衬衫,笑着看向远方。 4月28日一早,陈忠实的女儿陈黎力打来,说她爸看起来情况不好,要我找一张照片。找来找去,照片虽多,但合乎要求的,还是作家王蓬当年在陕北红碱淖给陈忠实照的那张。邢小利说。他是《陈忠实传》的,也是与陈忠实共事28年的陕西省作协同事。 追思堂里,照片下的案几上只摆放了一本《白鹿原》,大红皮精装的第一版。 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影响 4月29日陈忠实去世后,陕西省作协大院里来吊唁的人就没断过。人们三五成地聚在一起,有的低声谈论这位作家的过往种种,有的高声辩论《白鹿原》的主题灵魂,穿梭其中,听到最多的一句是那个时代。 那时候,农家子弟想跳出农门,只有招工、参军、高考三条路。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了,就只能寄希望于通过文学寻求人生的出路,这是很现实的。邢小利说。 陈忠实的第一个文学引路人是赵树理。当他学到课本中的《田寡妇看瓜》时,心里惊讶,这些农村里司空见惯的人和事还能写进文章。他觉得自己也能写这样的故事。 陈忠实在‘文革’时已经很出名了。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接班以后》在1973年出版后让不少人认识了他。西安电影厂花费了30万元拍成电影,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1975年,小说又被改编成连环画,首印25万册。邢小利说,陈忠实后来一直不怎么提这段故事。 接下来的两年,陈忠实又发表了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和《公社书记》。 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当时的陈忠实对文学还没有太多认识。邢小利说,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按当时的要求跟着潮流走的,连陈忠实自己都说,事后简直不敢再看。 邢小利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2012年9月11日,他和作家雷电陪同陈忠实去北京,坐在火车上闲聊时扯到了文革。陈忠实突然很激动: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样子,当时谁都不觉得那是不正常。我现在也想不通怎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 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的影响,那个时候的陈忠实还跳不出时代的局限。站在省作协的小院子里,看着人来人往,前来吊唁的徐剑铭说。这个剑铭就是陈忠实《有剑铭为友》中的剑铭,是上世纪70年代西安一位活跃的工人业余作家,小陈忠实两岁。 在1973年7月出版的《陕西文艺》创刊号中,路遥的《优胜红旗》、陈忠实的《水库情深》、徐剑铭的《不熄的火种》分列小说、散文、诗歌三大板块头题。 陈忠实发行的各种文集里基本不收录文革前和文革时期的作品。2011年,白鹿书院把陈忠实所有铅字见报的作品集结成册,作为供研究用的内部刊物,这套《陈忠实集外集》对研究文革前后的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 忠实于自己、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现实 文革结束后,陈忠实开始反思。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从1962年开始自学封闭的文学探索也需要拨乱反正。 1979年,调整好心态的陈忠实发表了《信任》,获得了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当时,陈忠实迫切地需要鼓励和自信。《信任》得到认可,对他有很积极的意义。邢小利说。 陈忠实没有停止反思。他参悟到了作家的人格与境界的内在:人格精神的错位,往往会

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大汇总

写作素材之人物事件篇 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 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 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 “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 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结果,红薯热卖。 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 “人来后速将车移走”。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但在国人消费升级的当下,传统饮食也面临继承与创新的重大课题。从这个角度说,这位博士后的个人选择,也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向忠诚在营销中,针对80 后和90 后消费人群,将 60%的包子品种运用了网络用语,让“土包子”变得时尚起来。湖南这位博士后卖包子的举动打破了俗见,也给我国其他历史经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6、中国本不缺工匠精神。中国人务实,漫长历史中实用性技术的突破灿若星河。往远了说,“士农工商”四民,“工”可是柱石之一。四大发明、古长城、兵马俑、赵州桥、故宫角楼,无不是工匠精神的极致展现。墨子是先秦大哲学家,但他一度热衷干木匠的活。诸葛亮战场上多少“木牛流马”,都是匠心独运。鲁班就更不用说,留下诸多神话般传说。只是,

陈忠实的一生

陈忠实的一生 有陈忠实先生这样经历的作家并不少。在基层和家乡工作,写的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因为写作的缘故,他们能与那沉浮保持心理的距离;因为浸淫其中的缘故,他们又与乡人同呼吸共命运。他们体验到的痛楚,即使运用了艺术的表达,你也会清醒地知道那不是虚构的生活,那是生活的一个截面。陈忠实先生就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犹如老农侍弄庄稼一样,精心地侍弄着笔墨,让它们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 由此我们读到了陈忠实先生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一大批生动的乡村小说。无论是老汉还是小妹,是心胸狭隘的老妪还是艰难求生的新媳妇,他们努力在不同的政策和环境下求生存,追求在如今看来仿佛微不足道的生活改善。乡村并不宁静,人间所有的悲喜剧,在那里也日日都熙熙攘攘地上演,每个人都身兼演员与观众的双重角色。陈忠实先生饶有趣味地描写他们,创造他们,让他们或歌哭或默然,在田头菜地与锅灶牛圈间感受温暖寒凉,让他们用尽村人的幽默和狡狎,展示生存的艰难与智慧。这批生动的农民的画像,让一个时代的乡村生活用一种安静的形式存留下来,无论多少年过去,仍会在时间的长廊深处,散发着自己独特的光辉。 然后,有一个裂变产生了。这个裂变也让我们知道,如果有足够的积累,足够的悟性,适时而有力的自我要求,人的创造力是多么无限。陈忠实先生不愿意也不喜欢别人说他的《白鹿原》是一

个奇迹,因为奇迹即意味着借助着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由奇迹产生的结果不是必然的。我却依然以为它是一个奇迹,因为它远远地超出了那个时期普遍的水准,无论是美学上的追求或是文学技巧上的运用,甚至是对待最敏感的性与政治这两大难题,都不为偏见与时代所困,展示了一种博大的丰富的内在气度。…… 陈忠实先生自己也视那次在创作之前所发生的内心的文化剥离为一件大事。这个剥离是一个过程,是他一直意识到并痛苦承受的一种蜕变的前奏。通向《白鹿原》的过程中,在其他的作品如《蓝袍先生》中已经留下了他探索的足迹,而最终的完成并以作品的形式固化,就是《白鹿原》。在我看来,那是某种意义上的一次顿悟才产生的惊人一“跃”。这次顿悟,使他完成了“三级跳”:一是使他跳出了既有的自我认同,二是跳出了现有的体验世界方式的局限性,三是跳出了多年以来形成的表达方式。 一般来说,艺术家如何呈现,就已经告诉了别人他已如何判断。从陈忠实先生的这种呈现,我们可以看出的,是一种博大的人类情怀。它未囿于任何教条、原则或教义,亦未让他谙熟于心且轻松演示的儒家传统占据话语权。在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没有有意识的前置理论和教条,故事进程中无数次评论与判断的可能性与冲动,都被他轻易地放过,从而自始至终地保持了叙述的不动声色。这种沉着与从容,只能是作者在生命中早已磨砺出的一种内在品质,和自觉的艺术追求。是从内向外散发出的个性成就出的

陈忠实

平淡中的悲喜 ----浅析陈忠实《日子》 陈忠实的短篇小说《日子》,是篇很值得仔细品味的小说。关于小说的主旨,不同偏好的人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我认为,就创作细节而言,该小说还有不少值得探讨的地方,但从其以平淡表现悲剧性命运的努力而言,基本上是成功的。 《日子》是一篇悲剧性小说。主人公的所谓“执著”、“坚毅”只是悲剧的道具。小说中的“硬熊”是生活在当下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一个艺术标本,他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农民,而是我们曾经拥有或已被泯灭的传统精神中的一个依稀可辨的亮点。我之所以把《日子》称为悲剧小说,是基于下面几个方面的考虑。其一,从小说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言,它符合悲剧的基本特征。主人公与命运做着坚决的抗争,然而梦想最终被现实挤压得粉碎。小说的结尾,农民说:“大不了给女子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在笔者看来,它并不是主人公与现实达成和谐的喃喃自语,而是向命运展开新一轮抗争的宣言。这句话不是悲剧的结局,而是同一悲剧的再次重演,只是每次重复都负载着更多的希冀,也必将承受更多的痛苦。第二点,从小说的语言风格来看,也是具有戏剧化的现场感。文章的视角比较单一,只有一个叙述人“我”,故事的全过程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读者很容易与“我”进行角色换位,介入到小说描写的场景中去。对一个悲剧而言,叙述者恰如其分地抒情与说明是必要的,我们可在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找到不少类似的表演。但这种表演如果过多,则是对小说悲剧美的一种戗害。《日子》里的“我”只是一个情节和话语的助推着,直接参与思维、体现主体意识的地方并不多。其三,整篇小说的底色是一种平淡的美丽,其和缓而不惮重复的叙述方式,也造成一种忧郁和伤感,形成一种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隔膜。这种叙述很具表演性和舞台效果,为读者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这明显不同于《白鹿原》中那种宏大的叙事结构。 悲剧性是《日子》的核心精神。我们阅读完这篇小说,并没有感到它是令人讨厌的,某些场景和对话,我们甚至还会产生重新咂摸一下的欲望。就作品提供的场景而言,《日子》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相当单纯、明快。我们的视角沿着作者指引,无可避免地落在小说的主人公农民身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他不顾外部的现实环境,守着自己祖传的那点血性,貌似坚强地活着,与周围做着默默无言地对抗。然而他并不能解释自己的处境,他的追求陷入一种悖论。因为不适应周围,所以选择“石头才是咱爷”的生活;其“准备把沙滩翻个过儿”的最终目的,又是指向现实的——“只要娃儿们能考大学”。在农村,父母把孩子送到大学的目的只有两个,其一,为孩子辅就一个满好的将来,从而不重复自己有过的困苦生活;其二,同时也改变自己的现状。这二者难以清楚地分开,但对现实的不满却是其共同之处。一方面安于现实、安于重复,一方面又寄意于对现状的摒弃,这也是主人公思想上的一个死结。他因女儿没分到重点班就被击倒了三天,更说明他的执着、调侃、幽默背后,有着多么深刻的精神负担。在阅读当中,我们能够感到主人公的矛盾与痛苦,我们有时候甚至庆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悲剧又往往超越剧中主人公的命运,而指向整个人类宿命。 陈忠实《日子》里主人公与余华《活着》里福贵的追求,表面上是截然相反的。农民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孤独灵魂,主观上与当下隔开一段保护性距离,然

陈忠实的文章特点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 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这是要害。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 2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创作,陈忠实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一些人物的行为、情节其实可以更圆润。比如,白灵回故乡参与的那次革命,里面穿插了很多内容,我现在觉得一些场景在艺术上看不太自然。”不过,陈忠实表示不会再改写。他不仅不打算改写《白鹿原》,而且也没有再写长篇的计划,“写不动了,老了。”陈忠实透露,其实刚写完《白鹿原》时他曾想写长篇,写一部描写解放后现实生活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自己对那种生活的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非要表述的程度,尽管这种生活是我直接体验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间接体验的。”陈忠实说,如果作家对自己所写的生活的独到性挖掘得不够,开掘深度不能超越读者理解的深度,读者就没必要读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独到发现能够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鲜感,读过后也能弥补他对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不少读者和评论家认为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他坚决否认。“这部小说动笔前足足构思了两年,开头设定了好几个,最后才确定的这个。我只是要给自己的叙述设立一个时段,确定一个位置,让自己隐藏在白嘉轩背后。” 陈忠实坦言自己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读过不少作品,“但要说影响,《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大得多。1958年我上初二那年的暑假读的这本书,当时让我思路大开。”他同时表示,陕西本土的两位作家柳青、王文实对自己影响也很大。“外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强化自己透视生活的能力,借鉴表现形式。我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让结构服从于内容,让人物和附着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艺术展示。” 自出版后,《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秦腔、舞剧、话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白鹿原》时间跨度大,人物多,情节庞杂,给改编造成很大难度。他透露,电影《白鹿原》仍在修改剧本,片方仍处于筹备期。而不少人和团体自《白鹿原》出版后,就想把它拍成电视剧,但从没有立项成功。 写作风格:现实主义,朴实厚重 人文思想:1、再现中国革命和变革的壮阔历史 2、象征了古老中国的嬗变 3、将描写的重心和视点变成了民族和文化,而不是党派,视角是超越党派的 4、白鹿两家象征了两种古老的传统:儒道

陈忠实介绍和访谈新选

陈忠实其人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2016年4月29日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 相关作文素材 最没架子的“大家” 陈忠实,1942年生十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己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散文集《告别白鸽》等30余种。《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自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队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忙过“自鹿原”年 陈忠实是我认识的最没有架子的大作家,年过花甲的他精力充沛,厚道淳朴,只要自己能办到的事绝不推辞,从他“沟壑纵横”的脸上你就能感受到关中农民特有的气质。“唉,我这性格这辈子都不会变了,为啥?小时候在农村就是个乖娃嘛!”他说。 但要采访陈忠实却极难,不是他拒绝采访,而是太忙。队西文艺界都说今年是“自鹿原”年,电影、电视剧、歌剧、话剧齐上阵,这不但让其他作家眼热,连陈忠实自己都有点招架不住:“《自鹿原》出版也有十年了,到现在你年都有三四万册的销量,不断再版,读者一热度不减,不知道是乍回事?” 一个多月前我给他打电话,电话那头陈先生的嗓门挺高:“我在原上陪北京人艺的导演林兆华、演员蹼存昕体验生活呢,你来不来采访?”我一惊,60多岁的人了,还走村串巷。“您可注意身体!”我提醒他。“没事!”真拿这老头没办法。一个月转眼过去,在我的不断催促下,陈先生终于决定“接见”我,不过只有一个小时。 “能人”受益在《论语》 与除忠实交谈,分明能感到他深厚的“农民”情结。他说不论自己走得多远,根永远在陕西农村。“我爷爷和父亲都是有点文化的农民,爷爷还当过几年私塾先生,家里多少有几本书,肚里也就相对多点墨水。因此,在村里,我小小年纪就显现出管理才能,是个‘能人’。谁家过红自喜事,给娃庆满月,都请我记账,分配香烟、瓜子、糖果。有些农民家穷,拿出的东西有限,就得巧妙地分配、掌握着使用。” 走上写作路,是因为一本手抄书。“我小时候很调皮,一次爬到老家的楼上,发现一个破木箱,打开一看,里面放着一本用毛笔誊抄的《论语》,那字体非常工整,父亲说那是我爷抄的,我压根不信,简直跟印刷的一模一样,我对这部书少扣生了浓厚兴趣,虽然里面的句子似懂非懂,但从中竟也悟出一些道理。那时候不懂收藏,虫吃鼠咬,屋顶漏雨,那部《论语》最后竟不翼而飞了。” 陈忠实眼下除写些短篇和散文,为卜一部创作积祟生活素材外,就是为他人的书写序了。别人都以为像他这样的大作家写个千把字的序言易如反掌,陈忠实叹道:“写序其实很费劲,这些作者一都是我多年的朋友,我得研究他们的作品,思考作品中最可珍贵的东西,序言中不能全部是溢美之词,但又得适当鼓励,这个分寸要拿捏得合适。”

2020高考语文 作文热点素材 陈忠实:凭借一本书超越当代作家

陈忠实:凭借一本书超越当代作家 【素材回放】 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于29日早晨7:40左右因病在西安西京医院去世,享年73岁。 简介:踏过泥泞五十秋 陈忠实生于1942年8月, 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 随后凭借《白鹿原》一举成名,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 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 《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 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 种艺术形式。1997年陈忠实获得茅盾文学奖,在2020年的 “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中,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 遗憾:未赴京看《白鹿原》话剧 今年3月,话剧《白鹿原》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演出。陕西人艺院长、该剧制作人李宣早前受访时透露,陈忠实非常支持,不仅不收改编费,还主动出面帮忙找北京人艺副院长濮存昕要原版剧本。然而最终,陈忠实却因病无法赴京欣赏。 陈忠实曾直言:“他们到北京演出,我心里高兴得很!只要娃们能演好就行!把北京的录像拿回来,我一定要看看录像!” 曾称《白鹿原》被误读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成名作,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2020年,陈忠实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该书一度遭误读,“最大的误读是白嘉轩和长工鹿三的关系,说把阶级关系模糊了。我在这一点上很自信,我觉得没有改变这种关系。不管他们关系多么亲密,但他们之间的雇佣关系并没有改变”。 陈忠实认为,地主和长工也存在融洽的主顾关系,“这里头有一个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地主需要勤劳的互相信赖的长工,地主再愚蠢也不会让长工饿着肚子干活,为了省下一碗饭,让长工干不好活。不能为了显示地主的坏,连基本常识都不管了”。 另外,陈忠实还提到,书中的误读已基本解除,“都二十年了。随着社会的进步,思想

陈忠实主要作品

陈忠实,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陈忠实主要作品 《白鹿原》 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全书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1993年6月出版后,其畅销和广受海内外读者赞赏欢迎的程度为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所罕见。1997年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后被改编成同名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 《梆子老太》 梆子井村的梆子老太死了。头天祭灵,二天入殓盖棺,三天下土埋葬,这是目下乡村里贫富皆宜的丧葬仪程。这样照例一来,梆子老太刚一倒头,活人们趁着尸骨未冷,臂腿未僵,紧张地给死者洗脸洗手剃额剪指甲,穿戴起早已置备停当的老衣。在儿女们一阵高过一阵的悲恸的哭声中,安置起灵堂。用半生的小米做成的“倒头饭”献上了,意在死者吃饱之后,有劲走向阴世漫长的道路;彩纸扎成的童男童女已经侍立在灵堂两侧,准备给刚刚踏入冥国地界的梆子老太引路;招之即至的阴阳先生掐毕时辰,写过“亡期”纸牌(相当于讣告),又把一幅白纸对联贴到街门门框上……屋院里外,紫香缭绕,蜡烛明灭,焚燃阴纸的黑色纸灰在院里飘落,弥漫起悲怆的丧葬气氛来了。 《蓝袍先生》 我的启蒙老师徐慎行先生,年过花甲,早已告退,回归故里,住在乡下。他前年秋未来找我,多年不见,想不到他的身体还这样硬朗。他住在源上的杨徐村,距我居住的小河川道的村子,少说也有二十里远,既不通汽车,也不能骑自行车。他步行二十余里坡路,远远地跑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要我帮他什么事情。他接过我递给他的茶水和卷烟,坐稳之后,首先说明他没有什么事,只是找我闲聊。他确实只是闲聊。整整一个下午过去,天色将暮时,他顶着一只细草帽又告辞了。 《康家小院》 康田生三十岁死了女人,把那个在他家小厦屋里出出进进了五年,已经和简陋破烂的庄稼院融为一体的苦命人送进黄土,康田生觉得在这个虽然穷困却无比温暖的小院里,一天也待不下去了。他抱起亲爱的亡妻留给他的两岁的独生儿子勤娃,用粗糙的手掌抹一抹儿子头顶上的毛盖头发,出了门,沿着村子后面坡岭上的小路走上去了。他走进老丈人家的院子,把勤娃塞到表嫂怀里,鼓劲打破蒙结在喉头的又硬又涩的障碍:权当是你的…… 《最后一次收获》 一条条沟壑,把塬坡分割成七零八碎的条块。一条主沟的上下两岸,都统进好几条大大小小的支沟。远远望去,那一条条主沟和支沟,恰如一个老汉赤裸着的胸脯上的暴突筋络。被主沟和支沟分裂开来的南塬塬坡,就呈现出奇形怪状的浮雕似的构图,有的像脱缰的奔马,有的像展翅疾飞的苍鹰,有的像静卧的老牛,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凶残暴戾的鳄鱼,有的像笨拙温顺的母鸡……莽莽苍苍的南源源坡,像一条无可比拟的美术画廊,展示出现代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陈忠实专练

2020届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家作品精练:陈忠实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3题。(15分) 霞光灿烂的早晨 陈忠实 不管夜里睡得多么迟,饲养员恒老八准定在五点钟醒来。屋里静极了,耳边没有了骡马踢踏的骚动声音,也没有牛倒嚼时磨牙的声音。 恒老八坐起来的时候,猛乍想起,昨日后晌,队里已经把牲畜包养到户了。他昨晚睡在这里,是队长派他看守一时来不及挪走的农具草料。 窗外很黑,隐隐传来一声鸡啼。他又钻进被窝,却怎么也不能再次入睡…… 编上了号码的纸块儿,盖着队长的私人印章,揉成一团,掺杂在许多空白纸块揉成的纸团当中,一同放到碗里,摇啊搅啊。队长端着碗,走到每一个农户的户主面前,由他们随意拣出一只来……队里给牲畜核了价,价钱比牲畜交易市场的行情低得多了,而且是三年还清。这样的美事,谁不想抓到手一匹马或一头牛哩!八老汉早在心里祈愿,要是能抓到那头母牛就好了。可惜,这牛到了杨三家里,明年准定生出一头小牛犊,人家的小院里,该是怎样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派……他嫉妒起杨三来了。 杨恒老汉为公社整整喂了十九年牲畜了。十九年来,他睡在塬坡上的这间饲养棚里。无数个日日夜夜,牛马嚼草的声音,像音乐一样和谐悦耳。牛马的粪便和草料混合的气味,灌进鼻孔,渗透进衣裤的布眼儿……可惜!没有抓到一头!这样的生活今天完结啰!从明天开始,他就要在自个的责任田里劳作了。 木格窗户透出一缕缕微微的亮光。山野里传来一声声沉重的吭哧声,伴和着车轮的吱吱响。一听见别人干活,恒老八躺不住了。他拉开门栓,一股初冬的寒风迎面扑来,让他打个寒颤。从村庄通到塬坡上来的小路上,有人弓着腰,推着独轮小车,前头有婆娘肩头挂着绳拽着。那是杨云山嘛!狗东西,杨庄第一号懒民,混工分专家,刚一包产到户,天不明就推粪上坡了。勤人倒不显眼,懒民比一般庄稼人还积极了。他想笑骂那小子几句,想想又没有开口。既然懒民都赶紧给责任田施冬肥,恒老八这样的正经庄稼人还停得住么?回,赶紧回去。 恒老八下了坡,刚到村口,老伴迎面走来:“人家都给麦地上粪哩,你倒好,睡到这时光!”

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2016年的高考党一定要看关于他的11件事

著名作家陈忠实去世,2016年的高考党一定要看关于他的 11件事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29日上午因病在西安逝世,享年74岁。 陕西省作家协会当日发讣告: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我国当代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因病抢救无效,于2016年4月29日7时45分逝。 《白鹿原》原著作者陈忠实早前接收采访视频,时长约2分32秒。 《白鹿原》是陈忠实成名著作 《白鹿原》是陈忠实成名著作,迄今已发行逾百万册,在国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评论家认为,该作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等。作文素材 123经典名句阅读理解:我的文学生涯这11件事,让你更了解这位文坛巨匠01誓要“写一本为自己死后垫棺作枕的书”大概是1988年,陈忠实为了《白鹿原》到长安县查县志和文史资料时,遇到一个搞文学的朋友问他为什么要下这么大功夫来写这个长篇。陈说:“我现在已经46岁了,我要写一

本在我死的时候可以做枕头的小说。我写了一辈子小说,如果到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一部能够陪葬的小说,那我在棺材里都躺不稳。” “长篇写作,是一种最孤苦伶仃也最诚实的劳动。”,蛰居乡野十年,如今《白鹿原》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百万册,并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可以说,陈忠实先生的期望应该实现了。 02第一次崇拜给了赵树理 陈忠实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直到初中时阅读到人生第一本小说《三里湾》。赵树理对他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他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那本书把他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他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这种复活和验证在幼稚的心灵引起的惊讶、欣喜和浮动是带有本性的。随之陈忠实就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而时的赵树理在他心中已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 03一度成为“读书无用”的活标本 当年陈忠实高考落第,成了村里第一个回乡当农民的高中毕业生,沦为被人议论的读书无用的活标本。在这样的窘况之下,他竟然冒险选择文学创作这条路,为了免受旁人的误解与嘲讽,这个决定甚至连他的父亲也不知道!他给自己定下了自学四年的计划,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当做“我

陈忠实《蚕儿》阅读练习及答案

蚕儿 陈忠实 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异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离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来,“多咧!”他高兴了,笑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做望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山沟跑,拖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追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一点儿先

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陈忠实先生故居观后感 关中的硬汉派作家陈忠实先生逝世迄今为止刚好三周年了。一大 早中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反正今天难得有个偷闲的日子和战友一起驱 车回老家转转。老家有八十多岁老父亲己年迈需要看看,父亲尽管年 岁己大但怎么也割舍不下那些他一生侍弄的土地。车子出蓝田县城在 马河桥畔吃罢午饭便驶向老家,一路上雾气渐渐大了起来,路两边的 杨柳树枝在风中不停地摇曳,沟畔两旁的槐花己过旺期,但雨中不时 还夹杂着阵阵的香味,乡道间时不时都有放蜂的帐篷时隐时现。回到 家中收拾完一切琐碎事和卫生己到傍晚五点多了,因为我俩明天都有 事情便又匆匆向西安出发。在车上我便对战友平社说“一会咱从灞河 桥去西蒋村陈忠实先生故居转转,反正从那也能到纺织城,”他满口 答应。大约二十多分钟,车子便到了陈先生的旧居门前。 西蒋村背倚白鹿原,村子很大。站在陈先生的门前向北过了灞河 便是蓝田的泄湖地界。西蒋村是蓝田和灞桥的界畔,先人辈在很早便 相互通婚走动,并不存在什么区域划分。西蒋村向下便是一望无际宽 广的灞河水,河水是自东向西流向渭河的。先生的故居是三间平板房,站在马路旁的石阶上踮起脚尖才能看到院中的光景。楼门也不是农村 很气派的那种,院墙不高。楼门两边贴着红色的对联,天色暗了我们 也没看清内容。听出门散步的小伙说“前几天家人把先生的骨灰送回 来了,他一家人经常住西安不回家”。“人家屋里有东西怕丢了,所 以经常锁着门。”正是这间不起眼的平房,陈忠实先生在这里酝酿出 了《白鹿原》的初稿以及创作前的各种筹备资料。门前苍翠的绿竹掩 映着这个不起眼的农家小屋,谁能想到会有一个铮铮铁骨的关中作家 陈忠实能横空出世名扬天下。 陈忠实先生做过农民做过乡村教师后来便走上了文学创作这条路上。他从1976年开始发表《无畏》,后来短篇小说《信任》刊于《人 民文学》并获奖。看过陈忠实的一篇传记写他那时如饥似渴想读书时 而偷偷溜进文化馆的图书室看到了许多当时列禁的一些外国小说,给 他的创作提供了不少帮助。《延河》刊物给他的帮助则更大,像陕西 当时的王汶石,杜鹏程等老作家都给了他不少文学上的鼓励和支持。

著名文学家陈忠实作品发表年表

著名文学家陈忠实作品发表年表 1964年 调入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并担任校团支部书记。 12月,在《西安晚报》的《春节演唱》专栏发表陕西快板1篇。 1965年 1月28日,在《西安晚报》发表快板《一笔冤枉债——灞桥区毛西公社陈家坡陈广运家史片断》。 3月6日,在《西安晚报》发表诗歌《巧手把春造》。共14行。 3月8日,在《西安晚报》文艺副刊发表散文处女作《夜过流沙沟》。随后陆续发表《杏树下》(1965-4-17)、《樱桃红了》等散文。 1966年 2月,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发表《春夜》(1966-3-25)和《迎春曲》(1966-4-17)等散文特写。 1968年 与初中肄业的农村女子王翠英结婚。婚后共育两女一子。 在毛西公社东李八年制学校任初中教员。 1971年 年末,被抽调到毛西公社协助工作。 1972年 担任公社卫生院院长。 8月27日,在《西安日报》发表革命故事《配合问题》。 10月22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雨中》,后陆续发表散文《寄生》、《闪亮的红星》等。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内刊《郊区文艺》。 1973年 春,担任毛西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成为国家正式干部。 编写村史《灞河怒潮》,陕西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出版,印数:25000册。 5月6日,在《西安日报》发表散文《青春红似火》。 7月,散文《水库情深》发表于《陕西文艺》第1期。 11月,短篇小说处女作《接班以后》发表于《陕西文艺》第3期。 1974年 1-6月,以“西安市南泥湾五七干校第八期学员”身份,在延安南泥湾学习。 9月,短篇小说《高家兄弟》发表于《陕西文艺》第8期。 第一次以作家身份接待日本文化访华团。32岁。 1975年 发表短篇小说《公社书记》、特写《铁锁——农村生活速写》(《西安日报》4月12日)。 被任命为中共毛西公社副书记。 1976年 3月,参加《人民文学》编辑部在北京的一个创作笔会。发表短篇小说《无畏》(《人民文学》第3期)。 6月20日,在《西安日报》发表特写《社娃——农村生活速写》。 发表言论《努力学习,努力作战》(《陕西文艺》第6期“毛主席啊,延安儿女永远怀念您”专辑)。 10月,打倒“四人帮”,《无畏》被指与“四人帮”的某人有关,陈忠实被撤销公社副书记,接受审查。 《接班以后》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改编为电影《渭水新歌》(编剧陈忠实),1977年公映。 1977年 6月,被任命为毛西公社平整土地学大寨的副总指挥。

文学类文本陈忠实《白鹿原朱先生退兵》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咸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

陈忠实及《白鹿原》简介

陈忠实简介: 1942年6月22出生于陕西,1962年9月至1964年8月:西安郊区毛西安公社将村小学任教;1964年9月-196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农业中学任教,团支部书记;1968年12月至1978年7月:西安郊区毛西公社工作;1978年7月至1980年3月: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1980年3月至1982年11月: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副馆长;1982年11月至今:陕西作家协会工作,1985年任副主席,1993年任主席。 主要创作体裁:小说、1965年开始发表散文,处女作散文《夜过流沙沟》。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蓝袍先生》、《地窑》等多种,1993年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并因此被看作是“陕军东征”的代表人物。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现任陕西作家协会主席。 《白鹿原》是陈忠实的代表作,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娶六丧六,神秘的序曲预示着不祥。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 代急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活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 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 的阵痛中战栗。 作者塑造了一系列真实而又有独创意义的中国农民形象。白嘉轩是其中的 第一主人公,他是几千年中国宗法封建文化所造变的一个人格典型。在他身上 包容了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既有正面又有负面。他既是一个刚真的男 子汉、富有远见的一家之长、仁义的族长,又是一个封建文化、封建制度的身 体力行者。 写法上,《白鹿原》在总体写实的基础上,糅以民间传说和灵怪色彩,既 表现出关中地区的民情风俗,又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染力。小说的语言朴素、 平实,是高密度的大笔勾勒,具有节奏感和耐人的韵味。 总之,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是不可 多得的长篇力作。 《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白鹿村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围绕白、鹿两家几代人的争夺和冲突,全方位地展示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五十年间中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生存状态。作为一部民族的“秘史”,小说较少正面触及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而是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将政治意识形态、革命历史与儒家文化、宗法礼仪、民情风俗以及性与暴力结合在一起,以文化史诗的框架,完成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政治风云演变史的叙述。其中白嘉轩这一典型形象作为民族文化的人格代表被着力塑造的,在他身上复杂地凝聚着民族文化的温情与乖谬。作为白鹿村的一族之长,其道德人品完全符合宗法家长的规范,耕读持家,行善积德,就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他也不忘修祠堂、立族规、办学校、兴家业,使衬里的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同时作为长者,白嘉轩又大有忠孝仁义、温柔敦厚的懦者风范。但是他性格中也有保守、虚伪、专断乃至残酷的一面,俨然一个卫道者形象,这在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蛾等人所遭遇的家法族规中可见一斑。通过这一人物,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与糟粕相生相克的状态,并寄托了对民族文化价值取向的深沉思考和探索。

陈忠实先生的写作特点

首先来了解下他: 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8月出生,陕西西安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现任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陕西省作协主席、党组成员。1993年以长篇小说《白鹿原》一举成名,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6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9年以来发表中篇小说9部,短篇小说80余篇,报告文学散文以及创作漫谈50余篇。其中9部(篇)作品获全国及各大刊物奖。已出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白鹿原是他的代表作: 在接受采访时,陈忠实表示自己的作品之所以受欢迎,应该是写得比较真实。他说:“作家写作应该坚持真实性第一这个基础原则,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这也是读者对你的作品和你这位作家建立信任感的基础。哪怕一个情节或细节虚假,他就不信任你了,开始排斥你的作品。这是要害。当然,真实性不是文学创作的全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创作上的问题需要解决。”20年过去了,回顾自己的创作,陈忠实坦言《白鹿原》也有不少瑕疵。“一些人物的行为、情节其实可以更圆润。比如,白灵回故乡参与的那次革命,里面穿插了很多内容,我现在觉得一些场景在艺术上看不太自然。”不过,陈忠实表示不会再改写。他不仅不打算改写《白鹿原》,而且也没有再写长篇的计划,“写不动了,老了。”陈忠实透露,其实刚写完《白鹿原》

时他曾想写长篇,写一部描写解放后现实生活的作品。“但是我觉得自己对那种生活的理解程度还没有达到非要表述的程度,尽管这种生活是我直接体验的,而《白鹿原》中的生活是间接体验的。”陈忠实说,如果作家对自己所写的生活的独到性挖掘得不够,开掘深度不能超越读者理解的深度,读者就没必要读你的作品;如果你的独到发现能够超越他的理解,他就有新鲜感,读过后也能弥补他对生活的理解。 《白鹿原》开篇第一句话是“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不少读者和评论家认为陈忠实深受马尔克斯的影响。对此,他坚决否认。“这部小说动笔前足足构思了两年,开头设定了好几个,最后才确定的这个。我只是要给自己的叙述设立一个时段,确定一个位置,让自己隐藏在白嘉轩背后。” 陈忠实坦言自己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读过不少作品,“但要说影响,《静静的顿河》对我的影响大得多。1958年我上初二那年的暑假读的这本书,当时让我思路大开。”他同时表示,陕西本土的两位作家柳青、王文实对自己影响也很大。“外国文学的影响,主要是强化自己透视生活的能力,借鉴表现形式。我的内核是中国传统文化,只是让结构服从于内容,让人物和附着的内容得到充分的艺术展示。” 自出版后,《白鹿原》已被改编成秦腔、舞剧、话剧、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白鹿原》时间跨度大,人物多,情节庞杂,给改编造成很大难度。他透露,电影《白鹿原》仍在修改剧本,片方仍处于筹备期。而不少人和团体自《白鹿原》出版后,就想把它拍成电视剧,但从没有立项成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