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

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

对,没有成功。福王即位,马、阮当权,他们一面卖官鬻爵,尽量搜括,来满足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而缇骑四出,捉拿东林、复社党人,企图一网打尽,使这新建立的王朝愈来愈离开了人民,也愈走向没落。《桃花扇》第二十五出,写福王当北兵即要南下时,他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在宫中选优演戏,及时行乐。第三十六出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即要灭亡的前夕,还念念不忘他们的“一队娇娆,十车细软”,十分深刻地写出了这统治集团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当时南明王朝所赖以守御江北的是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所赖镇守上游的是左良玉的兵力。由于这些部队本身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无可调和的派系矛盾,终于使他们的力量在内战里面自相抵消。史可法出守扬州,满心希望出兵北伐时,江北四镇将领就为了争夺扬州地盘,起了内讧。后来经过史可法的苦苦调停,高杰也自知寡不敌众,才同意离开扬州,前往开洛防河。高杰引兵北上之后,为睢州镇将叛徒许定国所暗算。剩下黄、刘三镇又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的斗争,被马士英、阮大铖等调去阻塞左良玉兵东下,河淮一带,千里空虚。因此当清兵南下时,只留下史可法一支孤军,困守扬州。扬州一失,南明王朝也就跟着覆亡了。

当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民族危机间不容发的时候,摆在南明王朝面前的主要任务,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

矛盾,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当前最大的敌人。可是由于明代统治阶级在当时已经十分腐朽,代表这个腐朽统治阶级的人物,不论文官、武将,都只知道尽量向人民搜括财富,供自己的荒淫享乐。因此由这些代表人物所组成的南明王朝内部,除了彼此争夺派系的、个人的利益之外,是不可能从国家的共同利益出发,团结内部力量来对付南下的清兵的。

当时在南明统治集团内部比较贤明的人物并不是没有,传奇中所写的史可法就是在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然而由于当时整个统治集团在走向腐朽、没落,他在这个统治集团内部的地位,也就愈来愈陷于孤立。《桃花扇》传奇演南明王朝建立之后,史可法即因为马士英所忌,出守江北。到他镇守扬州之后,江北四镇将士又因早就与马士英勾结,不听他的指挥。明末清初有些历史作者也看到了史可法才能短绌的一面;然而重要的并不是史可法个人才能的问题,而是当时整个形势使史可法的才能不可能得到发挥的问题。传奇第十八出当四镇将士为争夺扬州,自相水火时,史可法只能写一张告示来调停,效果当然是不大的。第三十五出写史可法死守扬州时,只能以痛哭流涕激励部下,也不能挽回危局。然而作者已经通过一连串的戏剧行动,把史可法当时的处境揭示给读者:他上不得朝廷的信任,下不能指挥诸将,剩下部下的三千残兵,也同样受了这腐朽统治集团的影响,军心动

摇;那他除了痛哭流涕,决心以一死报国之外,就很少别的道路可走了。

南明王朝内部派系之间的尖锐矛盾;马士英、阮大铖等亡国士大夫的荒淫无耻,倒行逆施;史可法的困守扬州,孤忠无助;它们从不同方面说明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这些历史现象,在《桃花扇》传奇里得了了集中而完整的反映。《桃花扇》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即作者所说的“兴亡之感”,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然而《桃花扇》不是历史教科书,作者在创作上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怎样通过当时流行的戏剧形式――传奇来反映南明的历史。既然是传奇,就需要通过剧中男女主角的离合悲欢,把南明一代的兴亡串连起来演给观众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正是作者在这方面最好的自白。

那么作者是怎样借传奇中男女主角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写南明一代兴亡之感的呢?《桃花扇》传奇中的女主角李香君是明末南京秦淮名妓。作者在第二出最初介绍这个人物时就给我们一个与一般妓女不同的印象。她色艺非凡,曾得到当时复社领袖人物张天如、夏彝仲等的赞赏;她的师傅苏昆生又是在复社文人声讨阮大铖之后,坚决离开了阮家来教她歌曲的。我们从后来她在戏剧里所表现的一连串行动看,这些最初跟她接触的人物,对她的生活态度是起了正面的影响

的。

明末东林、复社文人由于在政治上有比较进步的主张,跟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官僚展开了一连串的斗争,赢得了东南各大都市人民的好感,也受到歌台舞榭里那些丧失了人身自由的女子的欢迎。李香君既受到复社领袖人物的赞扬,她师傅又是坚决反对阮大铖的人物;那当她跟侯方域结合之后,为了侯方域,也为了她自己的前途,把侯方域从阮大铖与杨龙友所做成的圈套里挽救出来,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却奁〕这场戏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秦淮歌妓与复社文人的关系。这除了男女双方在才华上、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这是在《桃花扇》以前的儿女风情戏里所少有的。李香君在出色地演出了〔却奁〕这一出戏之后,不但成为侯方域的“畏友”,同时还赢得复社文人普遍的尊敬。然而,这对于那要收买她来拉拢侯方域的阮大铖来说,真是“陪了夫人又折兵”,他的老羞成怒,是势有所必至的。就这样,作者通过〔传歌〕、〔眠香〕、〔却奁〕等几场戏,逐步把这出戏中的女主角推向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的尖端。

当南明王朝建立之后,由于这个王朝是建立在极端腐朽的统治基础之上的,这王朝的代表人物,从福王由崧以至马士英、阮大铖、田仰等,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荒淫无耻的生活。李香君是一个以色艺著称的歌

妓,她的名气愈大,这个腐朽统治集团里的人物,就越要千方百计地把她抢夺过来,作为自己玩弄的对象。然而李香君由于过去在对阮大铖的斗争中,曾经为侯方域及复社文人所器重;为了复社,也为了她自己的前途,她自然要坚守妆楼,等待侯方域的到来,拒绝了南明统治集团里的人对她的追求。就这样,作者把李香君为了本身幸福所进行的斗争,跟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很自然地结合起来。传奇中第十七出总批说:“南朝用人行政之始,用者何人,田仰也;行者何政,教戏也。因田仰而香君逼嫁,因教戏而香君入宫,离合之情又发端于此。”正确地指出了香君的不幸遭遇是与南明腐朽王朝的政治措施密切相关的。

作者所以采用侯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部戏曲的主要线索,用意是深刻的。这诗扇本是侯方域与李香君定情的表记,在当时习俗,它是象征着男女双方的全部爱情的,因此它就可能把有关侯、李双方的爱情关系贯串起来。从另一方面看,侯、李双方的结合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中的一个小插曲,而李香君在这次政治斗争中一开始就表现了十分鲜明的态度,这就埋伏了后来马士英、阮大铖等对她进行迫害的祸根。传奇第二十一出写阮大铖怂恿马士英去强逼香君嫁给田仰时说:“当年旧恨重提起,便折花损柳无悔。那侯朝宗空空梳栊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谁?”这就说明阮大铖等的迫害香

君,还含有对复社文人进行报复的意图。那李香君的以诗扇作武器,抗拒了阮大铖等对她的迫害;最后更不惜血溅诗扇,以死守楼;不仅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同时也即挫折了阮大铖借此对复社文人进行报复的卑鄙企图。这样,通过这把诗扇,又有可能把南明复社文人对魏阉余孽的斗争联系起来。

从〔却奁〕到〔骂筵〕,作者通过一连串的戏剧行动,发展了香君性格中优秀的一面,塑造了各种动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她在当时政治斗争中的鲜明态度。“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这里正是香君这个受南明统治集团重重压迫的人物,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对马、阮等权奸进行有力的鞭挞。

作者写香君坚决拒绝马、阮等权奸对她的迫害,坚守她对侯方域的爱情,还是从她本身生活出发的。传奇第二出〔欢歌〕,当香君刚刚在戏中露面,她的假母李贞丽要她温习新腔时,她皱着眉头说:“有客在座,只是学歌怎的?”这里已细致地透露出她对自己处境的不满。由于她在当时是一个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歌妓,从她自己所熟习的生活里,她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十倍于此的难堪境遇,正在后面等待着她。因此当她跟侯方域结合,并因而受到侯方域以及其他复社文人应有的

尊重以后,坚决选择了她自己所认为比较正确的道路,拒绝了阮大铖、田仰等为她布置好的一个新的圈套,是丝毫也不足奇怪的。传奇第二十三出〔寄扇〕有着这样的一段对白――杨龙友说:“你看这桃花扇,少不得个顾曲周郎,难道青春守寡,竟做个入月嫦娥不成?”李香君说:“说那里话,那关盼盼也是烟花,何尝不在燕子楼中关门到老。”苏昆生说:“明日侯郎重到,你也不下楼吗?”李香君说:“那时锦片前程,尽俺受用,何处不许游耍,岂但下楼?”这就说明李香君的苦守妆楼,正是为了她自己所憧憬的一个美满幸福的前景。这样的刻画香君,才是合情合理,有血有肉,而不是作者主观概念的化身。

侯方域比之李香君有他软弱的一面,他最初与香君的关系,不过是一种名士风流,借此消遣春愁的行径;〔却奁〕一场更在阮大铖、杨龙友的巧言利诱之下,在政治上表现了动摇。由于马、阮的当权,四镇的专恣,他在政治上寄予很大希望的史可法也不能有所作为,他在政治上的一切活动并没有收到效果,李香君对他的一切属望也只能归于幻灭。这不仅是侯方域、李香君爱情的悲剧,同时关系着南明一代的兴亡。

桃花扇》是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剧。作品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集中地反映了明末腐朽、动荡的社会现实及统治阶级内

部的矛盾和斗争,即作者所说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这是全剧的主题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作者说:“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这就说明作者所说的兴亡不仅是南明王朝的短促命运,同时还企图指出明朝三百年基业为什么会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后人的借鉴。

那么从《桃花扇》所展现的故事情节里,我们是怎样看到明代三百年基业的覆亡的呢?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北京,清兵乘机入关的时候,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余孽勾结四镇迎立福王。他们忘记了中原未复,大敌当前,买妾的买妾,选优的选优,完全是一派腐化堕落的现象。为了私人派系的利益,他们不仅丝毫没有想到上下一心,团结对敌,反而假公济私,自相残杀,最后甚至调黄、刘三镇的兵去戴防左良玉,致清兵得以乘虚南下,成立刚刚一年的南明王朝就跟着覆亡。马士英、阮大铖对于调黄、刘三镇截防左兵的后果不是没有想到的。由于他们“宁可叩北兵之马,不可试南贼之刀”(《拜坛》),认定了向北兵投降比向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派让步好,就悍然采取了这一着。作品中关于这方面的大量描绘,鲜明地揭示了南明王朝覆亡的历史教训,确是有它深刻的现实意义的。它使我们从一连串舞台艺术

形象里清楚地看到当时南明统治集团里那些最腐朽黑暗的势力怎样由生活上的苟且偷安、腐化堕落,一步步把国家民族推向覆亡的道路;又怎样由政治上的把持权位、排挤异己,一步步走向了投降敌人的道路。

其次作品还通过侯方域的活动表现当时统治阶级里另一部分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政治面貌。侯方域是著名的复社文人领袖之一,在继承东林党人的事业,反对阉党余孽的斗争中,表现他政治上进步的一面。然而正当国家内外危机深重的时候,他却沉醉在歌楼酒馆之中,这就决定他在政治上的动摇态度,不可能担当起挽救南明危亡的历史任务。“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作者在侯方域第一出上场时唱的〈恋芳春〉里就语含讽刺。后来又写他沉迷声色,几乎为阮大铖所收买,到最地更通过张道士的当头棒喝,指明他的迷误:

你看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入道》出下场诗)作者正是以兴亡之恨批判儿女之情。

最后作者还为我们描绘另外两类人的精神面貌。一类是以史可法为代表的爱国将领。作者以极大同情,写史可法怎样激励将士,死守扬州,并终于沉江殉国: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老泪风吹面,孤城一片,望救目穿。使尽残兵血战,跳出重围,故国苦恋,谁知歌罢剩空筵。长江一线,吴头楚尾路三千,尽归别姓。雨翻云变,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精魂显,大招声逐海天远。

——〈古轮台〉

然而在那样腐朽的南明王朝里,史可法是完全孤立的。他名为阁部、统帅,实际只有三千残兵,一座孤城。结果也只有留下一个悲壮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另一类是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下层人物。李香君原是秦淮歌妓,她的受压迫受侮辱的地位,使她对统治阶级里的黑暗势力保持警惕,当她知道阮大铖出资收买侯方域的阴谋活动时,义正词严地责备了侯方域的动摇:

官人是何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并坚决辞却阮大铖暗中为她置办的妆奁,以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影响了侯方域:

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这是多么坚贞的性格。如果说却奁以前,她还只有比较清醒的政治头脑,那么从却奁开始她已被卷入南明王朝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并成为

矛盾尖端的人物。尖锐的斗争锻炼了她,促使她的性格进一步发展。她坚决拒绝再嫁,不管是利诱,还是威胁,她毫不动摇,公开声称“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门”。在斗争中她性格的光辉一面又有所发展,终至“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并进一步认识了马、阮统治集团的狰狞面目和丑恶的本质,以及他们给国家带来的严重灾难。在《骂筵》一出里,她更冒着生命的危险痛骂马士英、阮大铖:

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把俺胡撮弄,对寒风雪海冰山,苦陪觞咏。

——〈五供养〉

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腥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吐不尽鹃血满胸。——〈玉交枝〉

这些描绘使李香君成为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柳敬亭、苏昆生原来都是阮大铖的门客,当他们看到了复社文人的《留都防乱揭》,知道阮大铖是魏阉的党羽,就拂衣而去。后来左良玉不顾大局,要邻兵东下,柳敬亭就不辞辛苦去劝阻。阮大铖逮捕复社文人下狱,苏昆生又主动去向左良玉求救。到明亡之后,他们宁愿归隐渔樵,不愿做清朝的顺民,他们的坚强性格和阮大铖之流形成鲜明的对照。特别是柳敬亭,他的豪爽、侠义性格和一个民间艺人所具有的幽

默、诙谐相结合,表现了高度乐观主义精神。然而这些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道路,使他们只能把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爱国将领和复社文人身上。当复社文人失败了,爱国将领牺牲了,他们的希望也跟着落空,结果就入道的入道,归隐的归隐,一个个走向消极避世的道路。从《桃花扇》里这一系列的描绘看,它确是通过了侯方域、李香君的儿女之情,表现了南明王朝的兴亡之恨,使读者或观众痛恨权奸的误国,叛将的投降,惋惜复社文人的沉迷,同情城市下层人民的反权奸斗争和爱国将领的宁死不屈。作者在作品里从爱国思想出发所表现的爱憎也基本是分明的。然而决定于作者的封建正统观念,他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始终抱着敌视的态度,剧中骂起义军是流贼,还把以镇压农民起义起家的左良玉当作象史可法一样的爱国将士来歌颂。左良玉哭祭崇祯时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就是骂那班文臣武将镇压农民起义无能。同时作者虽然怀着对明朝兴亡的遗恨,表现了一定的爱国思想,但由于本身是清朝的官吏,又加上清朝统治的严酷,作者对当时的民族矛盾就只能采取回避的态度。他不仅称赞清兵“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闲话》),还讴歌康熙圣朝的祥瑞;不仅回避了清兵血洗扬州的惨剧,在结局里还掩盖了侯方域的变节,这就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作品的思想成就。

被誉为清代传奇南北高峰之一的《桃花扇》,是一部结构宏伟的历史悲剧。它从内在情节到外在排场,无一不严谨工巧,更为难得的是其内外两层结构能够和谐统一,相互映带。作品深刻的思想主旨因其近乎完美的艺术结构得到了极佳的体现,反映出孔尚任非凡的创作能力和对于传奇结构高度自觉的形式审美意识。

[关键词] 孔尚任《桃花扇》情节结构排场结构形式审美

明清时期的众多传奇中,由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无疑值得我们另眼相看。该剧的内容、思想及人物塑造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以结构搭架方面更为值得一提。梁启超曾在《曲海扬波》卷一中对该剧大为赞赏“……但以结构之精严,文藻之壮丽,寄托之遥深论之,窃谓孔云亭《桃花扇》冠绝千古矣!其事迹本为上千岁历史上最大关系之事迹。唯此时代,才能产此文章。虽然,同时代之文家亦多矣,而此蟠天际地之杰构,独让云亭,云亭亦可谓时代之骄儿哉!”

戏曲创作以结构为先。所谓结构,它是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框架,也即架子。就戏曲结构而言,它包括了内在情节结构与外在排场结构两个方面的深刻内涵。

《桃花扇》内在情节细密完足,上下联络,各出位置鳞次有序,没有出现脱节的现象。《桃》剧正戏四十出,老赞礼早在《先声》一出中通过自唱张道士[满庭芳]词概括出整部传奇的大意。“公子侯生,秣陵侨寓,恰谐南国佳人;谗言暗害,鸾凤一宵分”反映侯、李二人由合到分的波折(第1—12出)。“又值天翻地覆,据江淮藩镇纷纭。立昏主,征歌选舞,党祸起奸臣”叙述朝代更替,党祸军讧的混乱局面,描绘出生旦离合的政治背景(第13—20出)“良缘难再续,楼头激烈,狱底沉沦”反映生旦两人与阴暗势力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情节转入高潮(第21—29出)。“却赖苏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烟波谁吊忠魂?桃花扇,斋坛揉碎,我与指迷津”交代各脚色归宿,同时收束生旦离合一线,剧情结束(第30—40出)。

在元杂剧中,一本四折的基本结构模式使得戏曲情节多是围绕故事本身起、承、转、合的推进形式而展开,但是发展到明清传奇部分,因为文本篇幅和演出场次的大大增加,制约戏曲情节结构的因素则更多是出于剧中人物的行为以及各个脚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与以往描写爱情的传奇剧不同的是,《桃花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最终被国难所淹没。作者把政治斗争放在主体地位,而侯、李的爱情纠葛则处于从属位置。只就生旦之间的关系来说,上半本以侯生为动点,串联起第6出《眠香》与第12出《辞院》,直接叙述了生旦一见即合,又由合到离的过程;下半本则是通过李香君的视角来展现,以第23出《寄扇》、第40出《入道》来反映两人因离思合却最终会而不合的心理与结局。

把侯、李的爱情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奸臣马士英、阮大铖与生旦之间的关系变化。上半本中《哄丁》《侦戏》两出是复社文人与阮大铖的初次交锋;第7出《却奁》阮大铖蒙羞受辱,计划落空;再至《辞院》一出,阮大铖假马士英之势嫁祸给侯生,使生旦陷入悲离之境。下半本中李香君矢志守节,《守楼》《骂筵》再结仇隙;《逮社》一出候方域等复社文人被逮入狱;到第36出《逃难》马、阮被抢一节,侯、李二人才分别得以从狱中和宫中逃出。奸与贤,是与非的对立紧密交织,促使情节不断向前推进。

《桃花扇》与同期或者是稍前的一些传奇作品来相比较,《桃》剧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即它采用了史著纲目,且用编年体记事。剧中除了每一出叙事都标出了具体年月外,还在文本正文之前附上一份

“桃花扇考据”作为补充说明,以佐证书中“实事实人,有凭有据”之说。正戏部分从崇祯癸未二月的《听稗》一出开始,到弘光乙酉七月的《入道》一出结束,时间共历3年,前因后果,一目了然,生旦离合之情与国家兴亡之感相得益彰。其中第1—12出记述癸未二月到八月事,第13—23出记述甲申三月至十一月事,第24—40出记述乙酉二月到七月事。各年所记事件的月份比例为7﹕8﹕6,相差无几。此外,如果我们对剧情推进的时间稍加留意的话,还不难发现甲申六月的“移防”(见第20出《移防》)一事基本上位于癸未二月与乙酉七月的中点位置。

时间与空间往往相提并论,作者孔尚任不仅对在剧情发生的时间上作了精心布置,使之丝丝入扣,而且对于地点的安排也是有的放矢,匠心独运。剧中各出情节所涉及到的地点分布于南京、武昌、扬州、河南四处,其中南京作为政治斗争的中心地点所在,上本中共有14出内容是发生在南京,为《听稗》、《传歌》、《哄丁》、《侦戏》、《访翠》、《眠香》、《却奁》、《闹榭》、《修札》、《辞院》、《阻奸》、《迎驾》、《设朝》、《拒媒》;而与此相对应,下本中也有15出(《媚座》、《守楼》、《寄扇》、《骂筵》、《选优》、《逢舟》、《题画》、《逮社》、《归山》、《拜坛》、《会

狱》、《逃难》、《沉江》、《栖真》、《入道》)情节是以南京作为发生背景。

总的来说,《桃》剧剧情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结局,情节推进次序井然,有伏笔,有转折,有照应。剧中主要的时间、地点也与文本出数大致相应,可以说是处处精妙,不显雕琢痕迹。正如作者所说“排场有起伏转折,俱独辟境界,突如而来,倏然而去,令观者不能预拟其局面⑴”“每出脉络联贯,不可更移,不可减少。非如旧剧,东拽西牵,便凑一出⑵”。

一般来说,传奇的第一出并不真正作为正戏的开始,而是由一个次要脚色(通常是末或者副末)上场来敷演剧情始末,起个说明大意的作用,不属于正戏的内容,但它在结构上却又被纳入到全剧的总出数之中,相当于元杂剧的楔子。如果我们把副末开场这一出戏定为1,把后面正戏情节的出数定为N,那么就可以由(1 + N )/2这个分子式从理论上来推算戏曲排场中点所在出的位置。但是在奇数出的戏曲中,因为(1 + N )为奇数,所以这种形式的曲目就有可能难以找到其外在排场的形式中点。毛晋所编写的《六十种曲》收录元杂剧1种;作者、姓氏、年代不详者5种;元末明初至明万历中期这

一阶段的作品47种;万历后期至天启、崇祯前期的作品7种⑶。经统计,在这60个戏曲篇目之中,总出数为偶数的有45篇,占据其中的3 / 4,总出数为奇数的则只占1 / 4。

汤显祖所作的《牡丹亭》是明清传奇中享誉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全剧55出。如果推开情节暂且不论,那么理论上的形式中点应是处于55 / 2之处,即第27出或第28出。但是实际上,该剧前虚后实的两大叙事框架是以第36出杜丽娘还魂婚走为界限的,之前的场次可视为虚的部分,还魂婚走之后的场次则为实的部分。通过36﹕19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牡丹亭》一剧在结构上的前后不对称。理论上的形式中点与事实中的情节中点相差竟达8出之多。作品前36出情节任意铺陈,逐节点染,如《肃苑》、(第9出)、《道觋》(第17出)、《诇药》(第34出)等场次游离于主题之外,失之冗闲,演之场上不免令人困顿,实可删减。后19出情节推进相对较快,与前面部分不相适应。

中国传统文学一直崇尚“中和之美”、“对称之美”,且不说俗文学中婚礼上的“喜喜”、比目鱼、连理枝、并蒂莲等说法,在雅文学范围内,如对联就要求上下两联字数对等;诗歌中绝句不论五言、七言都是四句,格律诗都是八句;六朝骈文更是以对称对偶为美。对于

《桃花扇》清·孔尚任

◆真文不媚时,甘受人弹弋。——《长留集·赠吴锐庵》 弋(yī艺):用带绳子的箭射。 这两句大意是:真正的好文章并不媚时随俗,投人所好,也不怕人拿来当靶子进行批判攻击。真正的文章经得起人们的批评和历史的考验,尽管一个时期内可能受到攻击、禁止甚之焚烧,但它能得到人民的认可,最终成为传世之作,而那些歌功颂德的御用文字,流传下来的能有几多? ◆倒戴着接离帽,横跨着湛卢刀,白髯儿飘飘,谁认的诙谐玩世东方老。— —《桃花扇·投辕》 接离也作“接篱”,古代的一种头巾。 湛卢刃: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所造。 东方老:指汉代著名滑稽人物东方朔,这里是都敬亭自喻。 这几句大意是:歪戴着帽子,横挂着宝剑,白须飘飘,谁认得我这诙谐疏狂、玩世不恭的东方老呢?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辨善恶,重义侠,具有民族气节的说书艺人。他说书摹声拟态,逼真动人,演技很高,名噪一时。当时有许多著名的文人为这位说书艺术家作传。~几句是《桃花扇》传奇尉车中人物柳敬亭的唱词。这几句刻画了柳敬亭诙谐疏狂,玩世不恭,避于滑稽的自我形象。这形象表现出他的愤世嫉俗,不肯与权奸同流合污的思想品格。 ◆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桃花扇·骂筵》 这两句大意是:我的肌肠如同冰雪,心腹如同铁石,何惧冷冻! 当李香君痛骂马士英、阮大铖是魏阉余孽时,马、阮等人老羞成怒,命人将李香君推倒雪中,想把她冻死,她唱了这段词表示决不屈服,表现了冰雪一样纯洁的品格。世人称扬品格高洁,意志坚强可用此语。 ◆一枝芍药上精神,斜倚雕栏比太真;料得也能倾国笑,有红点处是唇。— —《咏一捻红芍药》

上:添。 太真:杨贵妃原名玉环,被度为女道士时叫太真。 倾国笑:美女迷人地娇笑。《汉书·外戚传》李延年形容其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从此,倾国成了美女的代称。此指芍药之美。 樱唇:美人小巧红润的嘴唇,此指芍药带红点的花蕊。 这几句大意是:一枝芍药精神抖擞,斜倚在雕栏上好比贵妃太真;料想她也能作倾国之笑,看,那绽开的带红点的花蕊正是她小巧红润的樱唇。杨贵妃丰肌腻肤,天生丽质,是唐代美女的典型。大诗人李白就写有“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名句(见《清平调词三首》),用木芍药(牡丹)的国色天香形容杨贵妃之美,最初曾博得贵妃的欢心。这里,孔尚仁反李白之法而用之,以杨太真之美比拟红芍药之美,以人比花,别出心裁。此法虽非孔氏首创,但比拟贴切,能启人联想,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生无知心交,明珠空照乘。 ◆莽男儿走遍天涯。——孔尚任 ◆愁入心头一寸热,愁转肠中肠九折。 三小生(恋芳春) 莫愁湖上酒卖斜阳 学金粉南朝模样 莺颠燕狂关甚兴亡 侯方域(懒画眉) 乍暖风烟满江乡花里行厨携着玉缸 笛声吹乱客中肠 莫过乌衣巷是别姓人家新画梁 众歌姬(秋夜月) 深画眉不把红楼闭

张爱玲《爱》及赏析

爱·张爱玲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 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子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凄美而无奈的爱 ——张爱玲散文《爱》赏析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的主题,张爱玲仅以三百四十余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轻松地淡淡道来。语言洗尽铅华,单纯干净,全然没有她惯有的华丽绚烂。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她轻轻地触及;而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让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泪。 文章以四个字起首做一段:“这是真的”,潜台词即:这不是小说,更不是传奇。“这是真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性。 接下来叙述一个真的、美的、纯的,同时又是那么虚的、淡的、凄的关于“爱”的故事。春天的晚上,桃树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岁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梦怀春的豆蔻年华,对爱可以有无数的美好憧憬。正当此际,那个对门的他,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对她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然后,“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儿,各自走开了”。 仿佛要发生点什么,却什么也没发生。结果的确什么也没有发生——“就这样就完了”,张爱玲在此另起一段,六个字里用了两个“就”,就冷酷的葬送了那个春天的桃花盛开的萌芽着爱的情感的晚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意象总是与美丽缠绵的爱情相联系。 《诗经》中《桃夭》云:“桃之夭夭,灼(zhuó)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烂漫的春天,艳如桃花的女子,在大家的祝贺中出嫁,这是多么喜气、欢欣的场景。这首“娶艳女以还家”的咏桃诗,给芳龄女子的爱情找到了一个幸福的归宿。 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那种惆怅伤怀的情感唤起了大众隐秘的梦想和物是人非的长叹,传达的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因此这首“人面桃花”诗,被后来不断地解读出一个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 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坚贞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出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来演绎人世间的悲

第二章 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二章孔尚任与《桃花扇》 第一节孔尚任的生平与著作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又号肯塘,别暑岸塘,又号岸塘主人,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64代孙。曾以监生充讲书官,特授国子博士,经户部主事,升户部员外郎。1699年6月51岁时写成代表作《桃花扇》。 孔尚任著有《阕里新志》、《岸塘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节序同风录》等诗文集,剧作有《桃花扇》传奇。另与顾彩天石合作有《小忽雷》传奇——康熙抄本题“梦鹤居士(顾彩天石)撰”,而《桃花扇》序说:“犹忆岁在甲申,先生指斋所悬唐朝乐器小忽雷,令余谱之。一时刻烛分笺,叠鼓竞吹,觉浩浩落落,如午夜联诗,而性情加畅。”又说是合作。孔尚任《燕台杂兴三十首》自注:“予《小忽雷》填词成,长安传看,欲付梨园,竟无解音。后得景云部,始演之。”《桃花扇本末》说:“前有《小忽雷》传奇一种,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作者“题识”说:“岁丙子九月退食之暇,贯联杂史,作为小传,顾子天石补以词曲。”两人好友吴穆序《小忽雷》:“孔门星座,立传周详;顾氏秀才,填词秀雅。”根据这些材料,一般以为两人合作(即孔构思立传,顾填词谱曲)。 第二节孔尚任的代表作——《桃花扇》 一、《桃花扇》的创作目的 《桃花扇本末》:“《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huī)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桃花扇小引》)“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试一出·先声》副末所扮老赞礼说,“昨日在太平园中,看一本新出传奇,名为《桃花扇》,就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 可见,作者的目的是借明末的一段历史,来写其“兴亡之感”——即揭示南明覆灭的原因,表达作者对造成其“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的“权奸”──“魏阉之余孽”(《桃花扇小识》)如马士英、阮大铖的谴责,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事之一救”的目的。 二、《桃花扇》反映的历史事实 《桃花扇本末》: “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集,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也。“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桃花扇凡例》:“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朝,虽稍有点染,亦非子虚乌有之比。” 以上,从作者《桃花扇》所附《桃花扇考据》中也能看出。 而且,作者未出仕时,就打算作此传奇,但又“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因而仅画其轮廓,并未具体写作。十余年后,有人索观,方挑灯夜战,三易其稿而始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賞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

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余音袅袅寄情思——《桃花扇?余韵》赏析 1名作赏析l 余音袅袅寄情思 —— 《桃花扇?余韵》赏析 ◎俞为民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清代初年曲坛上与洪异的《长生殿》齐名的一部杰作,向有"南洪北孔"之称.它以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离合之情",真实地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历史,寄寓了自己的兴亡之感和民族感情.由于它的这一现实主义的内容,在当时曲坛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局面(金植《壑门吟带?题阙里孔稼部尚任东塘(桃花扇)传奇卷 柳敬亭,老赞礼的说后》).《余韵》是《桃花扇》的最后一出,它通过苏昆生, 唱,总结了全剧的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剧作的主题.整出戏按上场人物的变化与剧情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分别描写了构成"余韵"的两个音符,即兴亡之感与民族感情. 第一部分是从开场到【离亭宴带歇拍煞】曲,主要是通过渔樵同话来抒发兴亡之感.南明覆亡后,苏昆生与柳敬亭坚持民族气节,隐逸山林之中,苏昆生以采樵为生,柳敬亭以捕鱼度日.一天,他们与逃人山中的老赞礼相聚在一起,三人面对南明覆亡后的残山剩水,痛定思痛,同叙兴亡之感.由于他们都是过来之人,经历了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满肚南朝野史",故叙说南明兴亡历历在目,评点南明是非十分中步.三人分别唱了十支曲调,来总结南明的覆亡历史和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第一个唱的是老赞礼,他唱的是一首巫曲【问苍天】,在这支曲中,老赞礼主要着眼于在这兴亡动乱的年代里个人荣辱富贵的失常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老赞礼虽与

福德星君 (财神)同月同H所生,但两者一贫一富,天差地别,老赞礼"囊无钱,灶断火, 不啻乞儿".而福德星君"称玉晕,坐琼筵,尔餐我看;谁为灵,谁为蠢,贵贱失宜".对 于这一贫富不均,"贵贱失宜"的人情世态,他愤愤不平,"掀髯长 叹",为此向天地神明大声质问:"贫者贫,富者富,造命奚为?""叫九阍,开聋启聩,富命司,检禄籍,何故差池?…'神有短,圣有亏,谁能足愿?"但在"释尽 , 了胸中愁",吐出了心中不平后,他又"欣欣微笑",这一态度似乎又十分旷达,与 前面的"掀髯长叹"相矛盾了,其实仍是一致的,这一"微笑"实是出于无可奈何,因为老赞礼已认识到,"地难填,天难补,造化如斯".整个社会现实与人情世态是如此,个人的愤恨不平又有何用呢?因此,在这"欣欣微笑" 中,实隐含老赞礼无尽的感伤和难抑的愤慨. 第二个唱的是柳敬亭,他唱的是一首弹词【秣陵秋】曲,在这首曲中,主要是评 述南明覆亡的历史教训.他先从六朝最后一代的陈后主说起,"陈隋烟月恨茫茫,井 带胭脂土带香."陈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陈后主沉迷声色,荒淫无道.而南明王朝正是 重蹈陈朝灭亡的覆辙,福王也正是承袭了陈后主的荒淫无道."中兴朝市繁华续",作者用了解个"续"字,巧妙地把南明与陈朝, 福王与陈后主联系起来了.中兴朝市,南 明建立之初,尚据有半壁江山,如君臣上下一心,励精图治,明王朝尚可中兴,然而南明统治者却承续了陈后主亡国的传统,在大敌当前,中原未复之际,整天沉迷于声色之中,昏庸无道.那些把持南明朝政的阉党余孽,窃跨高位,势焰嚣张,他们一面为讨得福王的欢心,征歌买笑,"只劝楼台追后主";一面又大兴党狱,残杀东林党与复社 文人,"社党重钩无缝藏".而在抗清的朝臣与将领中,也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勾心斗角,虽有像"龙钟阁部喘梅岭"的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但也有像"跋扈将军噪武昌"的左良玉那样的骄兵悍将,致使抗清力量受到削弱,"九曲河流晴唤渡,千寻江岸夜移防."给清兵南下以可乘之机,因此,即使有史可法那样的忠臣,也是"难整乾坤". 由于南明王朝昏君乱臣的倒行逆施,最后终于导致了灭亡,福王也被清兵掳去,"临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家。与洪昇并称“南洪北孔”。《桃花扇》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之一,王国维《文学小言》、吴梅《顾曲麈谈》、梁启超《小说丛话》都认为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的杰作。 那么,孔尚任为什么要创作《桃花扇》呢?他在《桃花扇·小引》中说得十分明白。这就是通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让观众“知三百年之基业,毁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达到“惩创人心,为末世一救”的目的。换句话说,孔尚任是要表现南明亡败的过程,总结历史的教训。《桃花扇》完成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共计四十出。作者曾三易其稿,创作历经十年之久。其成书正值清初乾嘉学派考据之风极盛之时,作者孔尚任深受影响,表现出忠于历史的创作态度,剧本中绝大部分人物和事件能在历史中找到原型,以艺术的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真实。 《桃花扇》主要讲什么呢?明末,代表文人士大夫势力的“东林党人”逃难南京,组织“复社”,与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继续斗争。复社文人侯方域邂逅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陷入爱河。侯方域赠与李香君题诗扇一把,与其“梳栊”,私定终身。阮大铖为拉拢侯方域,遣人赠送丰厚妆奁,被李香君得知后坚决退回。阮大铖怀恨在心。弘光皇帝即位后,阮大铖再度得宠,他趁机陷害侯方域,迫使其投奔史可法,并强将李香君许配他人。香君誓死不从,撞头自尽而未遂,血溅诗扇,侯方域的朋友杨龙友利用血点在扇中画出一树桃花。时香君师傅苏昆生前往扬州,香君便托他将溅血诗扇带给侯方域以代书信。马士英、阮大铖为了迎合福王的意旨,大肆抓捕秦淮歌女排演《燕子笺》,香君借机自编新词,痛骂马、阮。后清兵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南京城里一片混乱,福王和马、阮仓皇逃窜,南明灭亡。香君在栖霞山白云庵出家。扬州陷落后侯方域逃回南京寻找李香君,二人重逢,携手出家学道。全剧其中穿插当时历史事件,南明君臣如何花天酒地,四镇带兵打内战,史可法坚守扬州城破投河自尽等。 《桃花扇》是孔尚任经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在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完成,历来受到读者的好评。那它究竟有什么艺术价值与历史影响呢? 在戏剧结构上,孔尚任以概括生活的巨大的艺术才能和独创性,通过侯、李的爱情线索,尤其是通过象征他们的爱情命运的一把扇子,把一部包括了南明兴亡史庞大内容的戏剧情节,有机地贯串在一起。从赠扇定情始,他们的爱情就被置于明末清议与阉党激烈斗争的政治旋涡之中;由于斗争的激化,侯、李被迫分离,结构上展开了由朝宗(侯方域)和香君联系着的两条线索:通过朝宗四处奔波这条线,写出了南明草创及四镇内讧等重大事件和矛盾。通过香君备受欺凌这条线,写出了弘光和马、阮之流倒行逆施、宴游偷安的腐败情形。最后,作者摆脱了生旦团圆的俗套,以张道士撕扇,侯、李入道的爱情悲剧,来衬托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作者以“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独特构思,在明代以来十分发展的爱情剧、时事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成功地把爱情描写和政治斗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戏剧结构具有细密、宏伟、富于独创性的特点,把传统的爱情剧和时事剧都提到新的高度。 孔尚任是一位善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戏剧家。他善于在重大的现实矛盾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又善于通过一行一止、一颦一笑的细微末节来表现个性。他善于从人物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来展开他们的内心世界,又善于用浓淡不同的笔墨来塑造艺术形象。出现在《桃花扇》中的人物形象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其中如崇尚气节、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的李香君,关心国事、热心侠义的柳敬亭,力挽狂澜、慷慨捐躯的史可法,风流倜傥、软弱妥协的侯方域,两面讨好、圆滑世故的杨龙友,他们都有不同的内心世界和音容笑貌。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作者不

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论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是一部优秀的剧作。无论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是其中的小物件都透出了浓浓的幻灭思想。作者把这种幻灭感融入了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又通过生活在其中人们的理想幻灭,人生虚无表达了出来。 标签:孔尚任;桃花扇;幻灭思想 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的《桃花扇》自诞生之日起就备受瞩目,不只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岁无虚日”(《桃花扇·本末》),剧本也被评说了几百年,众说纷纭。 孔尚任在创作《桃花扇》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在《桃花扇·小引》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这一解说不但揭露了全剧的悲伤氛围,也暗示了全剧的幻灭思想。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生存的人们,不论处在社会的上层还是下层,都在历史的漩涡中徘徊沉浮,个体的生命价值都因历史的变迁而不得实现,都以价值的消陨而告终。 一、失去希望的上层人物 上层人物是国家的栋梁,是社会的希望,有了他们的努力,人民才能生活幸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可是《桃花扇》的人物中努力失败了,希望消失了,幻灭之感却随之而来。于是他们放弃了一切。 (一)绝望投江的将军——史可法 《桃花扇》中的史可法最后投江自尽,这于历史上被捕不屈,惨遭杀害的结局是有出入的。可见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是幻灭思想的体现。 在孔尚任笔下,史可法是经过了一系列抗争,最后希望幻灭才走上绝路。上任伊始他励精图治,为国事操劳。可弘光即位,史可法却被排挤出朝廷。四镇不和,又使史公束手,悲剧结局已露端倪。为江山泣血,只能感动三千子弟兵,无能力挽狂澜。扬州城破,苦心已经白费。渡江直奔南京,谁料想“皇帝老子逃去两三日了”,真是“叫天呼地千百遍,归无路,进又难前”,“累死英雄,至此日看江山换主,无可留恋”(《桃花扇·沉江》)。眼见国破家亡,大势已去,支撑史公人生理想和生存意义的根基已经不复存在,在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焦灼中,他选择了毁灭。 (二)参透情关的士人——侯方域 同史可法一样,《桃花扇》中的侯方域也不是历史上的侯方域,而是作者心中的侯方域。他没有屈节应试,投顺清廷,而是参透情关,出家栖霞山。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全词赏析

晏几道《鹧鸪天》“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 风”全词赏析 鹧鸪天①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千叶莲》、《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锦鹧鸪》、《鹧鸪引》等。 ②彩袖:借代手法,指歌女。 ③拚(pàn)却:甘愿尽最大力。 ④桃花扇底风:桃花扇背面的歌曲目录。风:歌曲。 ⑤剩:尽量,力求达到最大限度。银釭:银制烛台,指蜡烛。 【译文】 当年你卷起彩袖把玉杯捧,殷勤相劝我自痛饮双颊红。 两情相悦翩翩起舞月西斜,柳条摇曳月映明眸情意浓。

轻歌曼舞不知是醒还是梦?犹记裙裾旋舞桃花扇底风。 别后相思绵绵朝夕盼相逢,天涯海角相盼人在残梦中。 眼穿肠断时至今日终圆梦,持灯相认虚实难辨紧相拥, 两心缱绻唯恐又是一场空! 【译文二】 当年你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红。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 自从那次离别以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魂中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 【评点】 本篇写词人与一位歌女的别后重逢,以相逢抒别恨,语言清新婉丽,感情细腻有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晏几道脍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 词的上片以浓彩重笔描绘当年和女子一起狂醉歌舞的情景。歌女“彩袖殷勤捧玉钟”殷勤劝酒,而自己则是“拼却醉颜红”,拼命痛饮,喝得酒醉脸红。歌女翩翩起舞直到月坠楼外树梢,尽情欢歌累得无力把桃扇摇动。词中多绚烂之词,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极尽艳丽之能事,然都是“当年”往事,似实却虚,更增加了如梦如幻的美感。 下片以疏淡的白描表现久别重逢的悲喜交集之情。“几回魂梦与君同”

由《桃花扇》分析孔尚任的历史意识与生平遭际

由《桃花扇》分析孔尚任的历史意识与生 平遭际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少年时隐居石门山读书,康熙朝出任国子监博士,沉浮宦海十余年,有《湖海集》、《石门山集》、《桃花扇》等作品传世。所作《桃花扇》颇负盛名,自清流传至今。关于《桃花扇》结构之巧思,文辞之华美,品格之清洁,本文不再赘述,而由《桃花扇》反映出的孔尚任之历史意识,与导致这种历史意识形成之生平遭际,方是本文欲讨论之重点。 一、求真-《桃花扇》的历史意识 《桃花扇》第二十一出《媚座》总批云:“一生一旦,为全本纲领,而南朝之治乱系焉。说明孔尚任写《桃花扇》的初衷并不在于抒写一个爱情故事,而是旨在展开南明一代的兴亡历史。而将这种“以戏存史”历史意识逐步深化展开的,是《桃花扇》中对“真”之一字的反复强调。 于《桃花扇》卷首《凡例》孔尚任便写道:“朝政

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孔尚任为证明《桃花扇》之忠于历史,特地写了第五篇序,曰《考据》,把他依据的历史文献开据了详细目录,如无名氏(江左樵子)的《樵史》、侯方域《壮悔堂集》、贾开宗《四忆堂诗集》等等著作。应该承认在《桃花扇》之前,还没1有任何戏曲作品如此重视历史事件的本来而貌。 笔者仔细阅读过《樵史通俗演义》、《小腆纪年》等与南明史实相关的史书《桃花扇》中所载事基本符合历史的真实。不仅牵涉戏剧脉络发展的重要史事如马阮勾结、左良玉“清君侧”等皆与正史相合,一些看似虚构的情节背后也有历史支持。 如孔尚任对杨文媳(龙友)形象的塑造,并非纯从剧情的角度出发,而是结合了真实的历史。历史上的杨文名声并不好《樵史通俗演义》中记载他在清兵南下之际:三日前先把粮米两千石,托他画社好友蓝田书载往杭州去了,自己第三日才起身往苏州到任。未到丹阳,听得清兵过江,换了快船,飞也似去了。虽然他的人品颇有投机取巧、贪生怕死之嫌,但大节未亏,史书中称他为“善补过者,明兵部右侍郎杨文进援街州,败死。及街州告急,命偕诚意伯刘孔昭赴援,与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有感 读《桃花扇》,可以说是奔着作者孔尚任去的。孔尚任,山东曲阜人,作为一名曲师大的学生,却对他毫不了解,不免有些惭愧。《桃花扇》此题不曾听过,却总觉似曾相识,细想原是石门山设景,当时只觉好看还拍照留念,未念及其中缘由,现在看来,其中颇有玄机,就带着这样的心情我走进了孔尚任《桃花扇》的世界。 初读《桃花扇》,脑海中就浮现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岁月里,秦淮河两岸依旧是歌舞升平,莺歌燕舞。我本以为香君和那些“商女”是一样的,所以从内心里还是有点鄙夷她的。可是细读下来,我发现我错了。一个娇小柔弱的女子,一个笙箫烟花中的女子,一个“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女子,怎能让自己的高洁刀枪不入,怎能使自己的爱情固若金汤?仿佛恒久亘远的谶语,无人能解答。但是,她却做到了。香君是喜欢凤冠霞帔的,可当得知是阮大铖所赠时,决然脱去;香君也是可以选择重新被梳栊的,凭她的才华品貌不怕再找不到一个如意郎君,可她没有,依然坚守那份深情,那份心底的牵挂,痴痴地等待,望穿秋水。我质疑:为了一个徒有才名的侯方域,值得吗?香君决绝的回答我:值得。从她掩盖起离别柔肠赶走侯方域的那一刻起,从她不畏权势以瘦小的身躯倾泻出愤恨的海啸的那一刻起,从她拒媚溅血桃花扇的那一刻起,从她漂泊无依自身难保仍坚定地说出“抓住情根不放松”的那一刻起。侯方域也给出答案:她是值得的。是香君风华绝代的容颜,还是清丽婉转的歌喉,还是对寒风雪海冰山的苦陪觞咏,给了侯方域一个

不离不弃的理由? 书生意气的侯方域无疑是懦弱的――既没有史可法纵横沙场的霸气,也没有柳敬亭单刀会左良玉的胆识,更没有张薇万事皆可抛的洒脱,甚至没有马士英阮大铖的权谋。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却被一条红线勾连,雨打风吹,依旧剪不断理还乱。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这是无期的折磨,更是海誓山盟的考验。 我一直都不敢设想,如果自己处在那个时代,该何去何从?是坚守旧朝像一叶浮萍随之寂灭,沉入历史的泥土,还是在新朝里静水流深,有一片自己的土地和一个新的家?在情感上和人格上我选择前者,可在理智上我希望自己倾向后者,人总是多么大的断裂啊! 国已破,家已亡,活着的人留下的是幸运和煎熬,香君和所爱之人走进道观,这是他们的选择。“国在那里,家在那里,君在那里,父在那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这是他们入道的最具力量的扣问。 风萧萧兮,国不在,情何在?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孔尚任的《折桂令·问秦淮》赏析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作者简介】 孔尚任(1648~1718年),字聘之,又字季重,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称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时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升并论,称“南洪北孔”。 【注释】 ①秦淮:今南京秦淮河,作品中借杜牧《泊秦淮》之意,来表现国家风雨飘摇的情况下,众生还在歌舞升平。 ②端阳:南方重大的节日,这里指经过战乱,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 ③“白鸟”句: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好一派万物争自由的勃然生机。 【译文】 曾经的秦淮两岸画船窗寮,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河绿水滔滔,河岸红叶似火,黄花初绽,蝴蝶飞逐。刚绽放的黄花上有几只蝴蝶在飞,刚落下的红叶如此美丽,却没有人来欣赏了。 【鉴赏】 该散曲为清朝著名戏曲作家孔尚任所作,出自《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哀江南》。此曲描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的所见所感,突出南京荒凉残败的景象,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曲中,繁茂、永恒的自然界与萧条没落的秦淮社会形成了强烈对照,在艺术的对照中,深化了主题的表达。 此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破纸迎风,坏槛当潮”两句,以声音衬寂寥。窗户上,破纸迎风瑟瑟作响,朽门外,潮水拍打空城阵阵传来,这风声,潮声反衬了人声寂寂,一片萧条冷落。接着,作者将人物和节日情况作今昔对比,突出今日秦淮河无人无乐无节日佳庆的空寂。过去,这里游人如织,佳丽云集,舞榭歌台,笙箫彻夜。河中,彩楫画肪闹端阳,岸上,酒旗耸立庆重九。作者用富有特征性的“粉黛”、“笙箫”、“灯船”、“酒旗”,写尽了昔日秦淮河畔繁华竟逐的景象。而现在,歌女逃散,丝竹不闻,秦淮河无有当年的遗风余韵了。即使适逢节日,也是“端阳不闹”,“重九无聊”。“端阳”、“重九”代麦了南方的重大节日,“不闹”、“无聊”突出了一片冷落凄清。“不闹”从环境气氛说,虽是佳节,却无热烈欢悦的氛围。“无聊”从情绪说,写出人们没有兴致,无心无绪的委顿精神状态。节日尚且如此,平日就更可想而知了。作者把人民的亡国哀痛心理,挖掘得多么深,表达得多么活啊!秦淮河舞歇歌罢,亦大有与南明王朝笙歌旖旎、舞榭歌台相对照的意味,在对比中,加深人们的兴亡感触。今昔对比后,“白鸟飘飘”四句的自然景象描写,进一步开拓意境。小鸟在白云端自由飞翔,秦淮

《桃花扇》读书笔记3篇

《桃花扇》读书笔记3篇 《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作者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桃花扇》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阅。 《桃花扇》读书笔记篇一《桃花扇》是以侯朝宗和李香君坚贞不屈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并把他们爱情生活上的波折与国家兴亡的命运结合起来,实际上是以生花之妙笔,写亡国之痛剧,抒发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 《桃花扇》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作者孔尚任虽然是孔子之后,但其为官之初,只是一个深受儒家理想影响的官员,并没有太强烈的遗老遗少情绪。真正开始计划写《桃花扇》,源于他在扬州三年地方官的经历。扬州接近南京,是史可法殉职之处,也是当年南明小朝廷的核心统治区域。孔尚任在这里拜访了大量的南明遗民,还跟与侯方域齐名的冒辟疆做过长时间的深入交流。正是这些探访和交流,奠定了《桃花扇》的写作基础。只要不是太迟钝的人,都能够读出《桃花扇》中强烈的怀念故国的情绪。 作为一部文学经典作品,《桃花扇》的艺术价值当然不

只是给遗民们提供黍离之悲这么简单。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堪称是以戏曲形式呈现的一部“过明论”。《洪业》等史书中分析的明朝败亡的原因,在《桃花扇》中几乎都有所呈现。首先说党争,复社与阉党之间的争斗是导致南明朝廷严重内耗的重要原因。这部戏中,并没有对阮大铖、马士英等奸臣做脸谱化的刻画,这在阮大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当时其实是有意结交侯方域,跟复社党人结成同盟的,这从他为侯方域带来迎娶李香君的妆奁就可以看出。如果不抱泛道德主义的观念,就应该知道,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是残破的南明朝廷最好的选择。然而可惜的是,在李香君的坚持和其他复社党人的影响之下,侯方域最终退掉了阮大铖送来的妆奁。这不只使得自身遭受阮大铖的迫害,也使得南明文官沦为复社和阉党余孽这截然分明的两个阵营,争斗不已,严重内耗。而事实上,标明为正义化身的复社党人自身并不是纯洁无暇。正如魏斐德在《洪业》一书里所言,与其把东林党和复社称为有着共同道义和理念的政党式团体,倒不如说成是基于共同地域和利益取向的缙绅共同体,因为他们几乎都出自江南的士绅阶层,家底殷厚。这样置团体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团体,实为有效中央集权之大敌。复社中的许多人士先后投靠大顺和大清,就是对他们宣扬的正统道德的最好讽刺。 明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军阀并起,中央弱化,这在《桃

《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分析

论《桃花扇》中李香君的形象 摘要《桃花扇》借南明王朝兴衰交替的历史大背景,塑造李香君这个深明大义的女子形象。作品中的李香君出身低微,虽为妓女,却能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在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中,她不仅忠于爱情而且有坚定的政治抱负。从李香君自身品性高洁,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对待权贵的正义凛然,以及对于时代的进步意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剧本的内涵。 关键词《桃花扇》李香君人物形象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以南明王朝大背景为经,以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纬,通过对人物思想性格的把握和对细节丰富的呈现,谱写了一曲爱恨交织的时代悲歌。 本文试从李香君形象入手,从其人生态度和爱情追求的独特内涵,去解析这一人物形象。“商女不知为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笔下的歌女在国难当头时,依然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她们对于国难当头持一副与己无关的态度。一样是国难当头,一样是卖唱歌妓,孔尚任笔下的李香君则拍案而起,愤而“骂筳”:“堂堂列公,半边王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一腔热血,凛然正气,令人痛快淋漓,还有《却奁》《守楼》《寄扇》等一幕幕高风亮节、动魄惊心的举动,即使授予她爱国志士、民族英雄的勋章也是不为过得。 作者以社会环境为出发点,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对细节的呈现,揭示了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的意义。首先,从性格方面来说,李香君是一个深明大义,拥有高尚气节的奇女子;其次,从对于时代的意义方面来说,李香君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进步女性形象,不同于别的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女性形象,她不仅仅只是拘泥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小理想,她更有热爱国家的民族意识。她也有要求感情,追求幸福这些一般女性所相同的一面,但她更关心国事,她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李香君是《桃花扇》剧作的核心人物,她聪慧贤德,虽是青楼女子,但深明大义,不贪富贵,不惧强权。她敢于当面痛斥丞相和朝中权臣的腐败误国,敢于抵抗权贵的威逼,并以头撞地,血洒妆楼而不屈。在社会政治斗争中她有明确的是非观,是一个在政治风云中坚持原则,在个人爱情上忠于感情,有正义感和理想性的进步女性形象。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孔尚任《桃花扇》赏析 1699年,继洪升《长生殿》传奇之后,经过作者孔尚任十年苦心经营、三次易稿的《桃花扇》传奇脱稿了。当时在南中国各省起兵抗清的前后三藩早已平定,清朝的统治巩固下来了。在清政府利诱、威迫兼施的文化政策之下,被称为“一代正宗”的《望溪文集阮亭诗》,都因才力单薄,为有识者所不满。“南洪北孔”就成为照耀文坛的双星。 《桃花扇》传奇是孔尚任通过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来反映南明一代兴亡的历史戏。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了北京,明崇祯帝(朱由检)在煤山自杀,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中国黄河以北各省陷入大混乱的状态。这年五月,凤阳总督马士英内结操江提督刘孔昭、南京守备徐弘基,外结靖南伯黄得功、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了南明王朝。当时南明王朝统辖的中国南部各省都还完好,南京据长江下游形势之地,是明代二百多年的陪都所在,对南方各省还有一定程度的号召力量。清人入关之初,兵力不过十多万,占地不过关外辽东一带和河北、山东的部分州县。在这样双方形势对比之下,当时南明王朝若在政治上采取一些较开明的措施,团结内部,一致对敌,即使暂时不能出师北伐,收复失地,也还有可能像东晋、南宋初期那样,坚守江淮,徐图恢复。可是南明王朝建立之后不久,清兵即渡河南下,列镇望风迎降,扬州失守,南京跟着陷落。这曾经一度为南中国人民所属望的南明政权,仅仅支撑了一年,就土崩瓦解,不可收拾。后来南方的人民虽先后拥立鲁王、唐王、桂王等抵抗清兵,但比之南明王朝建立初期,形势已大相悬殊,终于为清兵所各个击破。为什么南明王朝会这样快地覆灭呢?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学者曾经企图根据当时的历史事实加以说明,而孔尚任的《桃花扇》则是要求通过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南明王朝没落的必然性的。 在《桃花扇》传奇一开始的时候,作者就在我们面前展开了复社文人陈定生、吴次尾等对魏阉余孽阮大铖的斗争。这实际是明代从万历、天启以来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派系斗争的继续。代表统治阶级内部最腐朽黑暗势力的阮大铖,正在等待时机,重新起来执政。以陈定生、吴次尾为领袖的复社文人,在政治上继承东林党的主张,有他们进步的一面。然而他们在“中原无人,大事已不可问”的时候,依然流连风月,买醉征歌,这就通过舞台上的人物活动,说明他们不可能担当起挽回国家危急形势的艰巨任务。 跟着复社文人对阮大铖的斗争而来的是为了建立南明王朝而引起的统治集团内部的争论。以马士英、阮大铖为首的魏阉余孽勾结江北四镇,企图迎立福王。为复社文人所拥护的史可法、左良玉都曾表示反对,没有成功。福王即位,马、阮当权,他们一面卖官鬻爵,尽量搜括,来满足他们荒淫无耻的生活;而缇骑四出,捉拿东林、复社党人,企图一网打尽,使这新建立的王朝愈来愈离开了人民,也愈走向没落。《桃花扇》第二十五出,写福王当北兵即要南下时,他所关心的只是怎样在宫中选优演戏,及时行乐。第三十六出写马士英、阮大铖在南明即要灭亡的前夕,还念念不忘他们的“一队娇娆,十车细软”,十分深刻地写出了这统治集团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当时南明王朝所赖以守御江北的是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四镇,所赖镇守上游的是左良玉的兵力。由于这些部队本身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无可调和的派系矛盾,终于使他们的力量在内战里面自相抵消。史可法出守扬州,满心希望出兵北伐时,江北四镇将领就为了争夺扬州地盘,起了内讧。后来经过史可法的苦苦调停,高杰也自知寡不敌众,才同意离开扬州,前往开洛防河。高杰引兵北上之后,为睢州镇将叛徒许定国所暗算。剩下黄、刘三镇又为了统治集团内部派系的斗争,被马士英、阮大铖等调去阻塞左良玉兵东下,河淮一带,千里空虚。因此当清兵南下时,只留下史可法一支孤军,困守扬州。扬州一失,南明王朝也就跟着覆亡了。 当吴三桂勾引清兵入关,民族危机间不容发的时候,摆在南明王朝面前的主要任务,是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矛盾,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共同对付当

孔尚任昆桃花扇唱词赏析

孔尚任昆桃花扇唱词赏析 桃花扇是“南孔北洪”之一的孔尚任写的剧本。《桃花扇》是一部表现亡国之痛的历史剧,剧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现如今也是昆曲中的著名剧目,至今都有在演出中上演,深受戏迷们的追捧。那么昆曲中《桃花扇》唱词赏析是什么样的?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孔尚任昆曲《桃花扇》唱词赏析其一,深沉的家国情怀。《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兴亡的一部历史悲剧。身为孔门子孙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风、生灵涂炭。他虽被清廷笼络,却志不得伸,深为明王朝的覆灭而惋惜、痛心。 他以艺术的曲笔探寻悲剧的成因,以醒后人。剧中一曲“哀江南”倾诉着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国情怀:“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其二,虚实相生、史戏浑一的创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严谨的历史正剧,写的就是刚刚发生不久的国家社稷情状,亦可视为彼时的现代剧。作家遵循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剧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诸史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回肠荡气的历史画卷,给今人以真实的历史认知和启迪。

《桃花扇》中的某些关节,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与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骂筵”等,显然是作家根据戏剧情景与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桃花扇》的典范意义在于做到了虚实相生,史与戏浑然一体,真实可信,引人入胜。 其三,人物性格的多重叙说。《桃花扇》围绕李香君与侯朝宗的爱情主线状写了众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个,呈现一幅驳杂的社会断面。 这些人物有的浓墨重彩,有的稍加点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态,各自“面目精神,跳跃纸上,勃勃欲生”。其手法,一是同类人物的对比,如同为妓女的李香君与李贞丽,同为文人的侯朝宗、陈定生、吴次尾,同为将帅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处世。二是不将人物单一化、脸谱化,而是多层面地写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孔尚任简介孔尚任出身孔门望族,字聘之,号东塘,是孔子的六十四代孙,是我国清朝诗人和戏曲作家。孔尚任继承了祖先的儒家传统思想,自幼潜心文学,并在弱冠之年参加岁考,可惜名落孙山。但是,孔尚任依旧向往官场,通过捐官的方式,纳了与一个“例监”。 潜心文学的孔尚任对南明兴亡颇感兴趣,在学习与当官期间,亲自下田野,从亲友、民间、诸家记载中采取轶闻与史实,读书著述,最终汇成一部《桃花扇》。这是一本记载了南明兴亡的传奇作品。 在孔尚任的而立之年,他的人生转折出现了。1684年,康熙南巡曲阜祭孔。孔尚任御前讲经,丝丝入扣,深入人心。他还巧解了康

桃花扇赏析

《桃花扇》结局赏析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桃花扇》以此诗揭示了侯李二人悲剧结局。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最美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我看来,《桃花扇》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最后侯李二人双双出家的悲剧结局。 在明末江山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原“东林党”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遇了,他们的结合是浪漫而倜傥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二人结婚的第一天,阉党余孽阮大铖为了讨好颇有政治声望的侯方域,经他人送来了奁资。李香君将馈赠退回了,自此冤仇结下,阮大铖时刻准备报复。当时南方的军事政治集团在危难中加剧了矛盾和纷争,侯方域出面劝说左良玉敛迹安定,阮大铖则向马士英诬告侯方域勾结左良玉,这就使得侯方域不得不离开李香君,投奔史可法。后来,南明小朝廷建立,阮大铖利用权势逼迫李香君给田仰做妾。李香君一心思念远行的丈夫侯方域,当然不肯从命,当着抢婚人的面以头撞地,把斑斑血迹都溅在侯方域新婚之夜送给她的诗扇上。李香君托正直的友人苏昆生带着这把包含无限情意的扇子去寻找侯方域。侯方域一回到南京,就被捕入狱,李香君也被迫做了宫中的歌妓。直到清军席卷江南,南明小朝廷覆亡,这对夫妻才分别从狱中和宫中逃出。他们后来在栖霞山白云庵不期而遇,感慨万千。但是国既破家何在,他们也不再想重温旧梦了,便各自出家。 在读桃花扇的过程中,我觉得整个风格是压抑的。首先整部剧本是以南朝灭亡为背景的,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与这种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国破家亡人又岂能安好,侯李二人也一直聚少离多。婚后侯方域离开投奔史可法,作者运用浓重笔墨描写了当时那种紧迫的政治环境。所以当最后侯李二人在栖霞山白云庵重新相遇,我是很开心的,本以为就像往常的剧本一样,二人最终能幸福生活在一起,谁知作者偏在最后来个大反转,二人历经沧桑双双入道,让人心中遗憾,也留给人不尽思绪。作者写《桃花扇》更像是在写一部历史剧,而不是爱情剧。若说侯方域和李香君是《桃花扇》的悲剧主体,倒不如说他们是整部悲剧的线索来得更为恰当。 侯李二人最终会分开并不全都是因为时代背景,而人本身的情感中也存在诸多隐患。首先两人间没有婚姻的保障,侯李二人仅仅是狎客与娼妓的关系,梳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