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二、简答题

1、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沉积成因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类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碎屑岩的结构

2、碎屑岩的构造

3、层理

4、层面构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的分类方案。

2、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其特有的构造。

三、论述题

1、论述碎屑岩储层主要的层理构造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第三章沉积环境分类及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简述沉积环境分类。

2、什么是河流的二元结构?曲流河相可以划分为哪些亚相及微相类型。

3、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储集岩特征。

4、简述滨岸亚环境的划分。

5、简述海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6、简述海底扇沉积环境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2、论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相在古地理背景条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体形态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画图并简述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2、简述正常海洋潮坪环境及储集岩发育特征。

二、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请结合实例论述湖泊碳酸岩储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第五章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岩石比表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六章储层孔隙结构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论述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2、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第八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二、论述题

1、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九章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论述题

1、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十章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储层

一、简答题

1、简述国内外常见的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

2、简述火山岩相。

3、简述岩浆岩油气藏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4、简述变质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储集空间类型。

第十一章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其描述技术概述

一、简答题

1、简述如何进行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

2、简述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

第十二章实验测试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实验室测试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第十三章储层评价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单井储层评价

2、区域储层评价

3、开发阶段储层评价

二、论述题

1、论述在不同勘探和开发阶段储层评价的任务、内容。

第十四章粘土矿物及其他矿物组成对储层损害的影响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损害的主要原因。

2、请指出储层潜在敏感性的主要类型及其储层伤害机理。

3、如何利用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储层潜在水敏性特征。

第十五章石油天然气储层研究进展

一、论述题

1、论述油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其新进展。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是地层的一部分,是能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二、简答题

1、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层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储集岩的岩石类型;(2)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3)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4)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5)储集岩的微观特征研究;(6)储集岩体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研究;(7)储层形成条件;(8)储集岩非均质性研究;(9)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储层描述技术;(10)储层伤害的地质因素探讨;(11)储层评价与预测;(12)储层地质建模。

第二章沉积成因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类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碎屑岩的结构:指碎屑颗粒的粒径、形状、圆度、球度、表面特征、分选性以及碎屑与填隙物之间的关系。

2、碎屑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份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

3、层理:岩石中的矿物成分、颗粒结构、颜色等,在垂向上的变化所显现出的成层构造。

4、层面构造:在岩层的上层面或小层面出现的各种不平坦的沉积构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的分类方案。

目前,通常都按石英、长石、岩屑三端元法进行砂岩的成分分类

2、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其特有的构造。

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包括:主要碳酸盐岩矿物、非碳酸盐自生矿物、陆源碎屑矿物。碳酸盐岩的特有的构造有:缝合线构造、生物骨架构造、藻叠层构造和藻纹层构造、鸟眼构造。

三、论述题

1、论述碎屑岩储层主要的层理构造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层理是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成分、结构、颜色的突变或渐变而显现出来。

(1)水平层理和平行层理

水平层理是纹层呈现直线状互相平行,并且平行于层面,它是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物质从悬浮物或溶液中沉淀而成的,为一种低能环境。

平行层理是由平行而又几乎水平的纹层状砂组成的,它是较强水动力条件下流动水作用的产物,为高能环境。

(2)波状层理

波状层理特点是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主要是沉积介质的波浪振荡运动造成的。其形成于水介质稍浅的地区。

(3) 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通常分为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可以确定古水流系统的一种层理类型板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而且彼此平行,通常在层系底界有冲涮面,纹层内常呈下粗上细的粒度变化,有的纹层向下收敛,在河流沉积中最为典型。

楔状交错层理层系间的界面为平面但不互相平行,层系间常彼此切割,纹层的倾向及倾角变化不定,常见于海、湖浅水地带和三角洲地带

槽状交错层理层理底界为槽状冲刷面,纹层在顶部被切割。层系底界冲刷面明显,底部常有泥砾。多见于河流环境中。

羽状层理的特点是纹层平直或微向上弯曲,相邻斜层系的纹层倾斜方向相反,延伸至层系界面时彼此呈锐角相交,呈羽毛状,是在有反向水流的情况下形成的,常见于河流入湖、海的三角洲地带。但两个倾向相反的斜层系之间隔以薄的泥岩,为潮汐环境。

(4) 递变层理

递变层理的特点是由底向上至顶部颗粒逐渐由粗变细,除了粒度变化外,没有任何内部纹层。它主要是由浊流形成的。

(5) 韵律层理

韵律层理的特点是是成分、结构与颜色方面不同的薄层作有规律的重复出现而组成的。形成的原因是物质搬运或产生方式有规律的发生交替变化造成的。如潮汐韵律、季节韵律。

第三章沉积环境分类及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简述沉积环境分类。

沉积环境首先分为大陆环境、过渡环境和海洋环境三大类,进一步细分为:

2、什么是河流的二元结构?曲流河相可以划分为哪些亚相及微相类型。

河流二元结构是指下部由河床滞留沉积的砾岩和边滩砂岩组成,层序向上变细变薄,层理规模变小,由交错层理逐渐过渡为沙纹层理;上部单元由天然堤与河漫滩粉砂与泥质两类沉积组成。

3、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储集岩特征。

(1)辫状河单个或多个心滩坝砂岩体在剖面上呈透镜状,上平下凹,多个心滩坝砂岩体相互叠合可形成板状、席状砂岩体。(2)曲流河砂岩体定平底凸,两侧不对称,平面形态显示弯曲的边缘。(3)网状河储集岩体形状在平面上呈交织的带状,宽仅数百米,其厚度远大于河流原始深度;内部韵律层的渗透率下高上低,但非均质性弱。含油和储集条件以河流边滩沉积最好,急流河床次之。

4、简述滨岸亚环境的划分。

滨岸亚环境分为:后滨是冲浪线以上可为暴风浪淹没的地区;前滨为海滩前部经常为海水淹没的地区;近滨又称滨面或邻滨或内滨,包括水下岸坡带;滨外则相当于浪基面以下地带。

5、简述海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海洋三角洲可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储集岩体主要由伸长形分流水道砂岩与河口坝砂岩组成。当三角洲迅速向海进积,大量砂质快速沉积时,水下分流河道及其侧天然堤、河口坝、远砂坝常连接组成指状或鸟足状。单个的长形砂岩体在剖面上呈透镜状,其沉积厚度大,向海方向变宽、加厚,向陆方向变窄、减薄。

浪控三角洲储集岩体主要由分流水道砂岩与前缘席状砂岩组成。分流水道砂岩平面呈指状分布,横剖面为透镜状,但延伸不太远;河口坝常受波浪作用,被改造成席状砂岩体,平面上呈席状或带状,向海方向逐渐减薄。有时前缘席状砂岩体呈不连续的朵状砂岩群分布于三角洲外前缘。

潮控三角洲主要发育长条形向海辐射的潮汐砂脊砂岩体,其次为三角洲平原长条形潮汐水道砂岩体。横剖面呈透镜状。

6、简述海底扇沉积环境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陆源碎屑物质和海底滑塌物质沿海底峡谷转化为浊流或其他重力流沉积物,当其被搬运至峡谷出口处时一般呈锥形堆积体发生沉积,从而形成海底扇沉积环境。沃克将海底扇环境分为上扇、中扇和下扇三种亚环境。

海底扇浊积砂体是每个“扇叶”平面呈扇形,横剖面呈顶平底凸状,纵剖面呈楔状的砂岩体和砂砾岩体。鲍玛等提出了一次浊流理想的纵剖面沉积模式。由近物源区扇端的近基浊流向扇缘的远基浊流过渡,粗粒由粗变细,层的厚度变薄,与浊流有关的悬浮泥和远洋沉积泥的比重不断增多。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包括冲积扇相、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滩坝等。

冲积扇沉积以砾岩为主,属于碎屑岩沉积体系中最近源的沉积物,分选性最差,平面连续性较好,物性非均质性严重、层内非均质性剧烈而无序。

河流沉积可以提供大量岩石物理性质量好的储层砂体,以中高渗透率为主,经常以高产储层出现,河流砂体几乎成为各类碎屑岩储层之首。其中辫状河广为发育,而一般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曲流河体系。河流砂体侧向连续性差,以正韵律沉积为特征。

三角洲砂体储层包括: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这类砂体与河流砂体大体类似;三角洲前缘发育的水下分流河道,其储层特征于三角洲平原上的分流河道砂体基本一致,正韵律的层内非均性,侧向连续性差的条带状和明显的渗透率方向性,河口坝砂体的特征为反韵律或复合韵律,很好的侧向连续性,平面非均质性较弱;三角洲前缘发育的薄层席状砂,广布的侧向连续性。

湖底扇是重力流搬运沉积建造于浪基面以下深湖环境的碎屑岩体,湖底扇储层以浊流砂体占绝大多数,特点是具有鲍玛序列,矿物结构成熟度低,砂体侧向连续性差,连续性较好的扇叶体较少。

滩坝储集砂体一般都属于小型沉积、储层体积较小。但储层连续性好,储层物性较好。

2、论述扇三角洲与辫状三角洲在古地理背景条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体形态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扇三角洲是从邻近高地直接进入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是辫状冲积平原体系或辫状河进入稳定水体而形成的粗粒三角洲。这两类三角洲都发育有陆上和水下的部分,其水下部分沉积特征类似,水上沉积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别。

扇三角洲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断块、山前和火山高地,也就是在湖盆边缘邻近高差大、坡度陡的隆起区,同时常与同沉积期大型断裂带相伴。辫状河三角洲发育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辫状河、辫状平原和冰川外冲平原。

从岩石学特征上来看,扇三角洲沉积物分选差,可见砾岩、角砾岩、砂岩和泥岩,常见巨砾和大砾,且粒序性不常见,颗粒为棱角和次圆状,说明结构成熟度较低;辫状河三角洲主要为砾岩和砂岩沉积,分选性中—好、粒序性常见,颗粒为次圆—圆状,成熟度相对较高。

从储集体形态来看,扇三角洲侧向连续性差,纵向上楔状,横向上为透镜状,规模常较小,数十平方公里或更小;辫状河三角洲侧向连续性中—好,平面上呈现席状,规模较大,可达几百平方公里。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画图并简述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威尔逊的碳酸盐沉积模式将碳酸盐台地分为九个标准相带,相当于亚环境,由海向陆方向依次为:①盆地,②开阔陆棚,③碳酸盐斜坡脚,④前斜坡,⑤生物礁,⑥台地边缘沙,⑦开阔台地,⑧局限台地,⑨台地蒸发岩。其中①带属于深水盆地,②③带为较深水环境,此三相带均位于波基面以下,为弱至静水的条件和低能环境。第④带即斜坡亚环境,处于高能与低能过渡带,第⑤、⑥带是高能带,形成礁灰岩与颗粒岩,④、⑤、⑥带是油气储集岩的分布地带。

2、简述正常海洋潮坪环境及储集岩发育特征。

正常海洋潮坪主要发育于潮时气候带,因地下水位太低或受淡水冲洗,无蒸发盐类矿物沉淀,但白云石化常见。分为潮上坪、潮间坪和潮下坪(p95)。

二、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其主要区别可列表如下:

2、请结合实例论述湖泊碳酸岩储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对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湖盆发育研究表明,碳酸盐岩主要发育于湖盆演化的中晚期及断陷湖盆活动停止期。气候湿热不仅有利于浅滩、坝和生物礁、生物岩丘发育,在半深湖和深湖环境也有碳酸盐岩发育,只要生储盖条件配置适宜,均可演化成含油气层。

湖泊中发育腹足类、双壳类及介形虫等淡水生物群,在半咸水及咸水湖泊中可发育藻类、龙介虫及部分有孔虫等生物。当湖盆内发育有局部小型水下隆起和碳酸盐台地时,在其顶部或边缘斜坡带,在适宜的条件下常演化为滩、坝或生物礁环境。

湖泊碳酸岩岩可概括为三类沉积模式,即湖礁,湖滩、坝及湖盆藻叠层石沉积模式(p110-p114)。

第五章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度:岩石中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岩石中能够储集和渗滤流体的连通孔隙体积于是总体积之比。

3、流动孔隙度;于岩石中流动着的流体体积相等的孔隙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4、绝对渗透率:岩石为某种流体100%饱和,而且与流体之间不发生物理-化学反应,在压力作用下岩石容许该流体通过能力的大小。

5、相渗透率:当岩石为两种或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得的渗透率即为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饱和多相流体的岩石中,每一种或某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称为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9、岩石比表面:是度量岩石颗粒分散程度的物理参数,表示单位体积岩石中所有颗粒的总表面积。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分选性、粒度对碎屑岩及碎屑结构储集岩的孔隙度有明显的影响;

(2)颗粒磨圆度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

(3)颗粒的填集作用对储集岩孔隙度的影响;

(4)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

2、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碎屑岩储集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一般都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形成指数式关系。碳酸盐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亦存在某种相关关系,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之间又没有很好的相关性,特别是有裂缝和溶洞发育的碳酸盐岩,它们对储集岩的平均渗透率的变化影响很大。

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关系的差异主要受岩石结构特征的影响,如孔隙的几何形状和大小、分布,控制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

第六章储层孔隙结构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

2、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3、次生孔隙:是岩石经过成岩作用改造后产生的孔隙,最主要的类型是溶蚀孔隙,还有少数交代作用和胶结作用形成的晶间孔隙。

4、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孔隙类型有:(1)原生孔隙:粒间孔隙、基质内微孔隙、矿物解离缝、纹理及层理缝;2)次生孔隙:溶蚀孔隙、次生加大胶结物晶间孔隙、缩小的粒间孔隙、扩大的粒间孔隙、胶结物晶间微孔隙、贴粒缝;(3)裂缝孔隙:构造裂缝、成岩裂缝。

喉道类型主要分为四种:(1)喉道是孔隙的缩小部分,(2)喉道是可变断面收缩部分,(3)片状喉道和弯片状喉道,(4)管束状喉道。

2、简述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其基本原理是:储集岩的孔隙空间内可以存在气—水或油—水两相流体,在个别阶段还存在油—气—水三相流体。采用压汞法注入水银时,因水银为润湿相液体,欲进入岩石孔隙系统并将其所含流体排驱处去,必须克服表面张力所产生的毛细管阻力。控制水银进入孔隙系统的是喉道大小而不是孔隙大小,所以在测量过程中求得与毛细管阻力平衡的毛细管力,以及压入岩样内的水银体积,就能求出与其对应的某一定大小的喉道所连通的孔隙体积(见教材Page137)。

第七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2、同生成岩阶段: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3、表生成岩阶段: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二、简答题

1、论述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1)压实、压溶作用

压实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发生水分排出、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随埋藏深度增加,碎屑颗粒接触点上承受的压力超过正常流体压力时,溶解度增加,导致发生晶格变形和溶解,称之为压溶作用。压实、压溶作用使得孔隙缩小。

(2)胶结作用

是指孔隙水的溶解组分在砂岩孔隙中沉淀晶出的作用,能将碎屑沉积物胶结成岩。常见的胶结物有氧化硅胶结物、碳酸盐胶结物和粘土胶结物。这些胶结物堵塞了孔隙,使得储层孔隙性变差。

(3)交代作用

一种矿物代替另一种矿物的作用称之为交代作用。交代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影响,交代矿物化学活泼性很强,很容易发生溶解,易于形成次生溶蚀孔隙有利于孔隙度的增加。

(4)溶蚀作用

砂岩中的碎屑颗粒、基质、胶结物,在一定的成岩环境及物化条件下可以发生程度不等的溶蚀作用和形成次生溶蚀孔隙,这些溶孔常常是油气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砂岩的溶蚀作用可发生多次,使砂岩孔隙结构特征发生很大的变化。

2、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1)自生矿物分布、形成顺序及自生矿物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2)粘土矿物组合及伊利石/蒙皂石混层粘土矿物转化;

(3)岩石的结构、构造特点及孔隙类型;

(4)有机质成熟度;

(5)古温度

第八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论述题

1、论述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储层的基本性质在三维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或各向异性称为储层的非均质性。

按照碎屑岩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非均质性分为五级,其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参见教材P.168~P.180):

(1)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内容包括孔吼形状、大小及分布,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

(2)基本岩性、物性。储层基本岩性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岩石的粒度分布、矿物组成、胶结物类型等;岩石物性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储层的孔隙度、饱和度、渗流特征和敏感性。

(3)层内非均质性。其研究内容有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分布、频率和大小、其他不渗透隔层、水平与垂直渗透率的比值等。

(4)平面非均质性。主要研究储层砂岩体的几何形态、规模、连续性、连通性以及砂岩体内渗透率、孔隙度等在平面上的非均质性

(5)层间非均质性。具体研究内容有:沉积层序特征、分层系数、砂岩密度、各砂层间非均质程度、层间隔层、构造裂缝及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在剖面上的配置关系,高渗透层段的位置、平面分布及地质成因。

第九章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论述题

1、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1)母岩性质及物源供应

母岩组合特征影响碎屑岩的成分及岩石类型,如长石砂岩是富含长石的母岩花岗岩等经受风化后被搬运至沉积盆地中沉积形成的;物源供应影响碎屑岩储层及其孔隙的发育,如若物源供应充足时,输沙量大,搬运和沉积作用快速,则碎屑岩相对沉积厚、分布广,近源沉积物粗,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可能富含基质,从而影响原生粒间孔隙的发育;母岩组分的稳定性影响碎屑岩储层的储集性,若母岩的不稳定组分含量高,在成岩过程中会被溶蚀而形成次生溶孔。

(2)岩石组分、结构与构造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都表现在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如储层中不稳定成分较多时易形成溶蚀孔隙,粒度较粗、分选好、圆度好的砂岩的原生砂岩粒间孔隙比粒度细、分选及磨圆度差的砂岩发育好,具块状层理的岩石比具斜层理的岩石孔隙度发育好。

(3)构造地质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区域构造背景控制沉积环境与相的展布与变化,进而控制了储集岩的发育与分布;区域性抬升引起不整合面的分化淋滤作用,产生次生孔隙或形成风化壳型储层;构造变动剧烈地区和断裂发育带地区易产生裂隙,有利于储集性能的改善。

(4)气候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气候影响风化产物的性质与储集岩的成因类型,不同气候条件可引起不同类型风化产物及储集岩的形成;气候影响储集岩岩石类型,如干热或寒冷气候有利于碎屑岩中不稳定矿屑和岩屑的保存。

(5)沉积环境控制储层发育

沉积环境可控制储集岩体的发育与分布,对其岩性和物性也有很大影响。一定沉积环境形成一定的储集岩体,且储集岩体的几何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6)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发育的影响

成岩作用对储集岩及其孔隙的演化与发育可能起促进作用,也可能起破坏作用。产生次生孔隙的作用主要是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坏孔隙发育的作用主要是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部分重结晶作用。

第十章岩浆岩、变质岩、泥质储层

一、简答题

1、简述国内外常见的火山岩储层岩石类型。

国外主要的火山碎屑岩储层有:火山集块岩、安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安山玄武质火山角砾岩、斜长流纹角砾岩等等;国内主要的火山碎屑岩储层有:安山质、玄武质、流纹质火山碎屑岩最为常见。

2、简述火山岩相

由火山中心部位向外可分为六个岩相:(1)火山通道相、(2)次火山岩相、(3)爆发相、(4)喷溢相、(5)引爆角砾岩相和(6)喷发—沉积相。

3、简述常见的岩浆岩油气藏的类型。

岩浆岩油气藏的类型有:岩浆岩潜山油气藏,断块型块状油气藏,断块型层状油气藏,断块、岩性油气藏,浅成侵入岩岩性油气藏等。

4、简述变质岩储层的主要岩石类型及储集空间类型。

国内常见的变质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以混合岩类为主,其次为片岩、片麻岩、粒变岩等区域变质岩类以及碎裂变质岩类。变质岩发育多种成因的、多种形式的储集空间。除了各种变晶、变余孔、洞、缝隙外,受后期构造作用及风化最用,还可发育各种淋溶和碎裂的孔、洞、缝。按成因可分为:结晶成因的储集空间、构造成因的储集空间和物理风化形成的储集空间。

第十一章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其描述技术概述

一、简答题

1、简述如何进行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

地震相分析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层序标志分析;(3)地震层序单元划分;(4)地震相划分;(5)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测井相分析步骤:(1)根据不同的岩性选择相应的测井曲线,砕屑岩储层中常使用自然电位曲线或自然伽马曲线及地层倾角测井。碳酸盐岩储层中除上述曲线外,主要采用密度测井、补偿种子测井、成像测井等。(2)分析各种测井曲线的组合形态、幅度、接触关系、岩性垂向变化等信息。

2、简述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

储层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数据体。可分为三类: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

(1)储层概念模型是指针对研究区或油田中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将其有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概念化,从而建立一个对该类储层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2)储层静态模型是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中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如实描述建立的地质模型。(3)储层预测模型是对控制井点之间以及以外地区储层参数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它要求在常规开发井网条件下把井间的储层参数变化及其绝对值预测出来。

第十二章实验测试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应用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实验室测试的主要方法和技术。

储层实验室测试技术主要内容见图12-1。

第十三章储层评价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单井储层评价:是指选择取心井段长、资料丰富的探井和评价井作为研究的重点,采用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达西定律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

一、简答题 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 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 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 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 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 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 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 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

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5、排驱压力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 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名词解释 1、储层非均质性 2、层内非均质性 3、层间非均质性 4、平面非均质性 二、简答题 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第一章储层地质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一、储层地质学 1、储层地质学(又称油藏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地质体的成因、演化及分布,描述并表征储层的主要特征(几何特性和物理特征)与信息,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储层不同层次的非均质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预测其空间展布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维空间中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3、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不确定过程。 其中储层地质信息包括:物理特性——Φ、Κ和S O的非均质性 空间特性——储层建模过程中的各异向性 第二章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 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 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储层的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一、孔隙性: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属原生孔 ———属次生孔 (二)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 2、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 3、埋藏深度 4、成岩作用 二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1、分类: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A、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岩石特征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B、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润湿性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优势流体相饱和度的影响 三饱和度:所饱和油、气、水含量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四、储层 (一)储层的概念: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两个基本要素:孔隙度和渗透率。 (二)储层分类

储层地质学

第七章储层地质模型 在油气田的勘探评价阶段和开发阶段,储层研究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油气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也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 现代油藏管理(Reservoir Management)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和油藏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而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是储层地质模型。这也是油藏描述所建立的各类模型中最难的一部分。三维定量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是国外近十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无论是在模型的分类及建模方法方面都发展很快。这类模型的建立在我国是近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为油藏模拟服务的。油藏数值模拟要求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的分布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实际的油藏数值模拟还要求把储层网块化,并对各个网块赋以各自的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变化。因此,在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时,也抛弃了传统的以等值线图来反映储层参数的办法,同样把储层网块化,设法得出每个网块的参数值,即建成三维的、定量的储层地质模型。网块尺寸越小,标志着模型越细;每个网块上参数值与实际误差愈小,标志着模型的精度愈高。 第一节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 储层地质模型的研究在近十年来发展很快,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储层模型类型。 一、按开发阶段及模型精度的分类 在不同的开发阶段,资料占有程度不同,因而所建模型的精度也不同,作用亦不同。据此,可将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大类,即概念模型(conceptual model)、静态模型(Static model)和预测模型(Predictable model)(裘亦楠,1991),体现了不同开发阶段不同开发研究任务所要求的不同精细程度的储层地质模型。 1.概念模型 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具代表性的储层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个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即所谓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并不是一个或一套具体储层的地质模型,而是代表某一地区某一类储层的基本面貌,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与沉积模式类同,但加入了油田开发所需要的地质特征。图7-1为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半连通体模式。

储层地质学裂缝

第五章储层裂缝 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 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 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 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

1.剪裂缝 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 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 )和 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 τ临界=τo+μσn 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在理想情况下,可以形成两个方向的共轭裂缝(即图5-1中的B、C)。共轭裂缝中两组剪裂缝之间的夹角称为共轭角。但实际岩层中的剪裂缝并不都是以共轭型式出现的,有的只是一组发育而另一组不发育。剪裂缝的发育型式与岩层均质程度、围岩压力等因素有关。当岩层较均匀、围岩压力较大时,可形成共轭的剪裂缝;而当岩层均质程度较差、围岩压力较小时,趋向于形成不规则的剪裂缝。 2.张裂缝 张裂缝是由张应力形成的。当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扩张强度时,便形成的张裂缝。张应力方向(岩层裂开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垂直,而与最小主应力(σ3)平行,破裂面与σ1-σ2平行,裂缝两侧岩层位移方向(裂开方向)与破裂面垂直。张裂缝一般具有一定的开度,有的被后期矿物充填或半充填。 根据张应力的类型,可将张裂缝分为二种,即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 (1)扩张裂缝 扩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均为压应力的状态下诱导的扩张应力所形成图5-2 扩张裂缝的形成和应力单元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现代远程教育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2、储层: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能在其中参与渗流的岩岩层即为储层。 3、储层地质学:是研究储层成因类型、特征、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4、孔隙度: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 5、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6、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7、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单一流体所饱和时,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能力称为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8、相渗透率: 又称之为有效渗透率,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9、相对渗透率: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10、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11、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在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其所占总孔隙体积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2、达西定律: 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13、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之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或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以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以及这些作用所引起的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变化。 14、同生成岩阶段: 沉积物沉积后至埋藏前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5、表生成岩阶段: 处于某一成岩阶段的弱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因构造作用抬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受大气淡水的溶滤等作用所发生的变化与作用时期。 16、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的关系。 17、原生孔隙: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

储层地质学

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 第一节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及分类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的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都存在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地下油、气、水运动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在一个测量单元内(如岩心塞规模),由于只能把握储层的平均特性(如测定岩心孔隙度),可以认为储层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是相对均质的,但从一个测量单元到另一个测量单元,储层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如两个岩心塞之间的孔隙度差异,这就是储层非均质的表现。测量单元具有规模和层次性,储层非均质性也具有规模和层次性。一个层次的非均质规模包含若干低一级层次的测量单元(如小层单元包括若干个岩心测量单元)。 另一方面,储层性质本身可以是各向同性的,也可以是各向异性的。有的储层参数是标量(如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其数值测量不存在方向性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相等,换句话说,对于呈标量性质的储层参数,非均质性仅是由参数数值空间分布的差异程度表现出来的,而与测量方向无关。有的储层参数为矢量(如渗透率),其数值测量涉及方向问题,即在同一测量单元内,沿三维空间任一方向测量,其数值大小不等,如垂直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的差别。因此,具有矢量性质的储层参数,其非均质性的表现不仅与参数值的空间分布有关,而且与测量方向有关。由此可见,矢量参数的非均质性表现得更为复杂。 二、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 1.Pettijohn (1973)的分类 Pettijohn (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了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图6—1),即层系规模(100m级)、砂体规模(10m级)、层理规模(1~10m级)、纹层规模(10~100mm级)、孔隙规模(10~100μm级)。 2.Weber (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 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图6-2)。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二、简答题 1、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沉积成因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类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碎屑岩的结构 2、碎屑岩的构造 3、层理 4、层面构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的分类方案。 2、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其特有的构造。 三、论述题 1、论述碎屑岩储层主要的层理构造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第三章沉积环境分类及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简述沉积环境分类。

2、什么是河流的二元结构?曲流河相可以划分为哪些亚相及微相类型。 3、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储集岩特征。 4、简述滨岸亚环境的划分。 5、简述海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6、简述海底扇沉积环境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2、论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相在古地理背景条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体形态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画图并简述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2、简述正常海洋潮坪环境及储集岩发育特征。 二、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请结合实例论述湖泊碳酸岩储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第五章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岩石比表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六章储层孔隙结构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论述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2、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第八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简答题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地质学读书报告 储层和封盖是形成油气田(藏)必要的条件之一,是控制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无论在勘探油气过程中,还是开发油气的过程中,石油地质学家和石油工程技术人员都十分关注储集层(体)的研究。为了寻找更多的大油气田,研究者们在不断的加速提高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近十年来储集层(体)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得到迅速的发展。、近期国内外皆召开过专门的会议,探讨储集层地质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概括起来储集层地质学的发展有如下方面。 1储层地质学理论和内容方面 1.1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深部都找到了孔隙带 研究者们认为存在二种模式:一种是次生孔隙模式(Mctunna,1979) ;另一种是原生孔隙模式(S.Apixon,1989)。这个进展为勘探家们寻找油气指出了方向。这对从事储集层地质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明确的研究任务:寻找深部的孔隙带。关于深部次生孔隙带,是根据在碎屑岩深部找到的孔隙带提出的。关于它的成因解释,已出现两种理论,一种是广泛运用的由Schmidt和McDonald(1979)提出的,认为深部次生孔隙带的出现是由于有机质尚烃类转化时,在成熟阶段出现的脱梭基作用放出大量的co2,形成弱酸性溶液发生溶解作用而成。这就是说在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势必发生溶解作用,产生次生孔隙。这些孔隙必将储存油气。另一种理论是被人们忽视的挪威学者Kmiit(1984)提出的,他根据大量的盆地计算,认为深部有机物质向烃类转化、脱梭基作用放出的CO:不足以形成巨大的次生孔隙带,相反是地下水淋滤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两种理论,通过我们的实践,实际都是存在的。运用这些理论,关键取决于研究地区的本身特征,不能简单套用。 1.2微孔是储集油气的一个重要的场所 国内外一些盆地(阿巴拉契盆地、落基山地区的尤莫塔盆地、加利福尼亚州的文图拉盆地、墨西哥湾第三系、西伯利亚盆地、厄瓜多尔;我国柴达木盆地、江汉盆地、东营凹陷、沾化凹陷等)中都发现了泥岩油气藏及工业性油气藏。自然其中部分是裂缝起着作用。而有一些油气藏,研究证明是微孔储油。其孔径达1 m左右。这为寻找油气又揭开了新的领域。但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开始。除此之外,90年代不少资料证明,缝合线是一种有意义的储集空间。不仅为实际观察所证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

地球物理前沿读书报告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地球物理前沿读书报告弹性波理论与岩石物理学 [作者姓名]

目录 摘要 (1) 第1章基本的对应关系[1] (2) 1.2 骨架颗粒特征、分选及充填型式与速度 (2) 1.3 岩石密度与速度 (2) 1.4 孔隙度与速度 (2) 1.5 孔隙流体和波阻抗 (3) 第2章以QHD326油田为例[2] (4) 2.1 纵横波速度(泊松比)与砂岩孔隙含流体类型之间的关系 (4) 2.2 拉梅常数λ和密度ρ乘积与砂岩孔隙含流体类型之间的关系 (4) 2.2 小结 (4) 第3章以辽东湾凹陷为例[3] (5) 3.1 岩性与纵横波速度的关系 (5) 3.2 纵横波速比和波阻抗与岩石物性的关系 (5) 结论与认识 (6)

弹性波理论和岩石物理之间的关系 摘要 岩石物理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包含了物理学、地球物理学、测井、地质学等学科;它是从理论和实验上研究岩石的物理特性,搞清流体类型、流体饱和度、岩比、孔隙率、裂隙等各种因素对岩石电磁波、弹性波的影响,以及它们在地球物理和岩石物理测井数据中的响应。通过综合研究地球物理、岩石物理测井等资料,找出这些响应与储集层之间的关系。从其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既然岩石的物理特性能够影响弹性波,那么反过来,弹性波的不同特征就可以作为其对地下不同物理性质的岩石的响应。因此,在弹性波理论和岩石物理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具体的讲就是弹性波对地下各个界面或对不同岩体的响应特征与地下分界面或者岩石物理性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一对多、多对一或者多对多。实现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各种地震弹性参数的空间变化预测和描述地下储集岩石某种物理参数的变化,如岩石骨架、孔隙、流体甚至温度、压力等,进而实现岩性预测和油气检测的目标。根据上述分析,显对地下地质构造和岩性探测可以用弹性波(人工地震),这也就是在地球物理中弹性波理论的重要性所在。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第七章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 第一节压力监测 一、压力监测的意义和监测系统 目前油层压力是油藏某时期开发动态最敏感的参数之一,它是注水保持能量状况和注采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我们选用合理的开采方式和进行配产配注的主要依据。 按一定的要求被选定为定期观测其井底压力的一批井(观测井、油井、注水井)及其监测制度,就构成了一个压力动态监测系统。有的油田规定,要选三分之一的采油井每半年测一次压力,选二分之一的注水井每三个月测一次夺力,且保持其连续性。 二、测压方法 1、直接测量法选用合适的压力计下入井底,直接测取关井后的恢复压力值。这种方法较为准确。但需关井,影响产量。现场常常将所测取的未达稳定状态的恢复压力数据再经过处理后求取地层压力。直接测量地层压力的仪器包括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测试系统、环空测压法、重复式地层测试器。 2、间接测量法利用压力恢复数据求油井平均地层压力用井筒液面计算地层压力。 3、油井生产资料计算法利用油层油井生产数据,如两种工作制度下油井的稳定产量和流压或油井生产指示曲线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计算油层压力。 三、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 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油田投产后,油层能量消耗,产生压力降。注水补充能量,可使油层压力回升。所以,目前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直接反映了注采两方面的平衡状态和目前油层水驱油的能量状态。一般要求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即尽量避免原油中溶解气在油层中脱出,由于气体的流动而抑制油的流动。但也并不是油层压力保持的越高越好。如果注水使油层压力高于岩石破裂压力,则会产生新的裂缝或使原微裂缝进一步开启,也可能使油水过渡带附近原油外流损失,也会产生油套管损坏变形等问题。实际上,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应考虑多种因素,根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般认为,为使油层保持较高的能量状态,应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 2.单井及井组剖面压力监测结果分析单井压力分析是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主要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区块乃至全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在多层合才有井中,还必须及时掌握个分层的压力状况,即掌握单井压力剖面特征,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各层的能量状况、储层动用情况。对已注水开发的油藏,还可以分析注采层位对应关系,注采平衡关系,并指导油田开发调整。 3.区块油层压力监测结果分析 (1)分析油层地质特征 各区块的油层地质特征不同,反映在等压图上的特征也不同。 (2)求区块平均地层压力 在有各单井压力数据所作的油层等压图上,各局部区域压力分布是有差别的,为了了解某区块油层的总体压力水平,需要求出平均地层压力。 (3)分析地下流体动态 油层的压力分布特征直接控制着其中流体的运动状况。一般的规律是:采

最新储层地质学总复习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层地质学 2、孔隙结构 3、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 5、储层地质模型 6、储层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 9、区域储层评价 10、喉道 11、成岩阶段 12、层间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 14、渗透率变异系数 二、简答题 1、请指出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 2、分别简述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的方法与流程。 3、请指出油气砂岩储层潜在敏感性的主要类型及其储层伤害机理。 4、简述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5、如何利用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油气储层潜在水敏性特征。 6、简述油气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 三、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储层地质学:储层地质学是研究油气储层成因类型、特性、形成、演化、几何形态、分布规律,还涉及储层的研究方法和描述技术以及储层评价和预测的综合性地质学科。 2、孔隙结构:孔隙结构是指岩石中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及其相互连通和配置关系。 3、残余油饱和度:油层内处于不可流动状态的那一部分油所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数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4、储层评价:储层评价是将勘探与开发、宏观与微观、基础研究与工程工艺相结合,并协同地质、物探、测井、油藏工程等各专业,在不同勘探、开发阶段对油气储层进行研究,研究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单井储层评价、区域储层评价、开发储层评价、储层敏感性评价等。 5、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模型系指能定量表示地下特征和各种油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数据体。 6、储层:是地层的一部分,是能储存和产出流体的那一部分岩层组或层段。 7、原始含油饱和度:油藏开发前,所测出的油层岩石孔隙空间中原有体积与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原始含油饱和度。 8、渗透率突进系数:是指单一油层内渗透率最高的相对均质层段的最大渗透率与该油层内相对均质层段的平均渗透率值的比值。 9、区域储层评价:是指在含油气盆地中寻找并探明油气田阶段,主要应用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结合少数钻井和测井资料,对盆地内可能的储层进行评价。 10、喉道:是孔隙系统中相对较小的、局限在两个颗粒之间连通的狭窄空间部分。 11、成岩阶段:原始沉积物接受新沉积物覆盖后,从海水、大气淡水和混合水接触不到的深度开始,经胶结、固结成岩,直至变质作用之前所发生的物理、化学作用和变化时期。 12、层间非均质性:砂岩与泥岩间互组成的含油层系中,由于储集岩与非储层交替出现而具有的非均质性。 13、相渗透率:是岩石沉积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它们形成后没有遭受过溶蚀或胶结等重大成岩作用的改造。 14、渗透率变异系数:当岩石为两种或多种流体饱和时,对其中一种流体所测得的渗透率即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二、简答题 1、答: 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因素有:(1)沉积构造的影响,包括储层垂向上的粒序性,生物潜穴及生物扰动,不同类型层理等对非均质性的影响。(2)层内不连续薄夹层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3)储层的孔喉形状、大小、分布,以及孔隙类型,粘土基质等,是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答: 地震相分析步骤:(1)划分地震层序;(2)层序标志分析;(3)地震层序单元划分;(4)地震相划分;(5)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环境或沉积相。

储层地质学总结

C 储层厚度与有效厚度答:储层厚度为单纯的储集层的厚度,其内可储集油气,也可储集水;而有效厚度为油气层的纯厚度,具有可动油,并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出来 C 储层静态模型与预测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预测模型为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给出井间数十米甚至数米的预测值) C储层静态模型与概念模型答:储层静态模型为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储层概念模型为针对某一种沉积类型或成因类型的储层,把它有代表性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典型化和概念化,建立一种对这类储层在研究地区内具有普遍代表意义的储层地质模型。 C储层确定性建模与随机建模答:储层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应用随机模拟方法,对井间未知区给出多种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C储层和储层非均质答案:储层:能够储集流体并能使其在一定压差下渗流的岩石(层)。储层非均质:储层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 D地质储量与可采储量答:地质储量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集层中石油和天然气的总量。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D地层对比标志层与沉积旋回答:地层剖面上岩性特征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且厚度变化不大的岩层,为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特殊沉积。沉积旋回是指纵向剖面上一套地层按一定顺序有规律的交替重复。在沉积剖面上岩性有规律的变化(颜色、岩性、结构、构造等)称沉积旋回 D地层孔隙流体压力与异常地层压力答案:地层孔隙流体压力:指作用于岩层孔隙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地层压力。异常地层压力: 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孔隙流体压力。 F分层系数与砂岩密度答:分层系数为研究层内的砂层层数;砂岩密度为砂岩与总底层厚度的比值 G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而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J井斜校正与井斜投影答:井斜校正为在制作构造平面图时求取斜井钻达制图目的层顶(底)界面的地下井位与垂深;井斜投影为在制作构造剖面时将斜井的井身沿地层走向投影到剖面上。 J井深与海拔深度答:井深为从井口到井底的深度;海拔深度为自海平面以下的垂直深度。J井斜角与井斜方位角答:井斜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与铅垂线的夹角。井斜方位角为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K扩张裂缝与拉张裂缝答:扩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均为压应力情况下派生的张应力形成的张裂缝,而拉张裂缝是在三个主应力中至少有一个拉张力的情况下拉张形成的张裂缝。 K控制储量与探明储量答:控制储量为在某一圈闭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在评价钻探过程中钻了少数评价井后所计算的储量。探明储量为在油气田评价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S上覆地层压力与油层压力答:上覆底层压力:是指上覆地层形成的压力。油层压力:作用于油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又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Y预测储量与探明储量答:预测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综合解释有油气存在时,对可能存在的油气田估算求得的确定性很低的地址储量。探明储量:在油气藏评价阶段经评价钻探证实油气藏可以开采并能获得经济效益后,估算求得,确定性很大的地质储量。 Y油层静止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答:油层静止压力: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即为该油井的油层静止压力。 Y原始地层压力与油层静止压力答:原始油层压力为油气层尚未钻开时,在原始状态下所具有的压力。油层静止压力为在油田投入生产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 Y油水界面与油水过渡带答:凡含油气水的圈闭内,流体总是大致成层排列的,气最轻,占据圈闭最高的位置,油居中,最下面是水,油和水的接触面就是油水界面。油藏在垂直方向油与水的分界面。界面以上产纯油,界面以下油水同出或产纯水。平面上内外含油边界之

2020年春【中石油】储层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标准)

【石油大学】储层地质学-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1.(2.5分)三角洲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鸟足状 正确答案:D 第2题,2.(2.5分)湖底扇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 正确答案:D 第3题,3.(2.5分)滩坝砂体在平面上的形态? A、带状 B、席状 C、土豆状 D、扇状 正确答案:A 第4题,4.(2.5分)低渗透致密储层是指渗透率小于多少的储层? A、0.001mD B、0.01mD C、0.1mD D、1mD E、10mD 正确答案:C 第5题,5.(2.5分)低渗透致密储层的主要圈闭类型是什么? A、构造圈闭 B、岩性圈闭 C、地层圈闭 D、复合圈闭 正确答案:B 第6题,6.(2.5分)碳酸盐胶结物的主要胶结方式是什么?

A、孔隙式胶结 B、接触式胶结 C、基底式胶结 D、嵌晶式胶结 正确答案:A 第7题,7.(2.5分)我国90%以上的储层类型是什么? A、碎屑岩储层 B、碳酸盐岩储层 C、变质岩储层 D、火山岩储层 正确答案:A 第8题,8.(2.5分)油气藏的核心是什么? A、烃源岩 B、储层 C、盖层 D、圈闭 正确答案:B 第9题,9.(2.5分)岩浆岩、变质岩、泥页岩的主要储集空间是什么? A、孔隙 B、裂缝 C、溶洞 D、微孔隙 正确答案:B 第10题,10.(2.5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大?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 正确答案:A 第11题,11.(2.5分)同一岩样,相同条件下,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和流动孔隙度三者,哪个最小? A、绝对孔隙度 B、有效孔隙度 C、流动孔隙度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 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读书报告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院系名称: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并且油气成藏,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结合含油气盆地的成因及特征,从构造和地层等方面对其地质特征进行详述,为生、储、盖、运、圈、保机制提供基础性资料。 关键词:四川盆地;油气富集;构造;地层 0 前言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地处扬子板块西缘,为一北东向呈菱形的构造盆地,是典型的沉积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与周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齐岳山和大娄山及大凉山组成盆山结构[1],内部则有以华蓥山为主的北东向雁列状山脉,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9×104km2。四川盆地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和滨西太平洋构造域的交接转换部位,是典型的叠合盆地。四川盆地富含油气资源,油气开发历史悠久,是典型的含油气盆地。众所周知,沉积盆地是油气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油气盆地的类型、构造和发展对油气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控制作用。构造是主导、沉积是基础、生油是关键,保存是条件[2]。四川盆地富含油气,并且油气成藏,即油气从分散有机质生成后还有运移和聚集过程。生、储、盖、运、圈、保是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因素[3]。四川盆地油气富集与其地质因素密不可分。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是古特提斯对中国板块施加压力环境下发育起来的大型不对称箕状压性断陷盆地。从晋宁运动到喜玛拉雅运动盆地定型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其中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主要有:①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②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玄武岩大量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③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④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种拉张-过渡反转-挤压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四川盆地这种叠合盆地更为明显。在四川盆地刚性地块上,从边缘向刚性地块中间,出现一系列古隆起,其中古隆起边缘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带。

储层地质学试题

《储层地质学》期中测验答案 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选对一个1分,选错一个倒扣1分): 1、以下有关储层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 B、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 C、油气藏的核心 D、决定储能和产能,是勘探和开发方案的依据 2、储层研究的方向或趋势是: A、从宏观向微观方向发展 B、从定性向定量方向发展 C、从单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性研究发展 D、从大量的手工分析向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 3、广义的孔隙又称空隙,以下有关空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空隙是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 B、空隙包括狭义的孔隙、洞穴和裂缝 C、空隙是岩石中固体颗粒所围限的空间部分 D、原始空隙大小主要与颗粒的分选有关,而与颗粒大小无关 4、在储层原始状态,空隙充填物可以有以下几种充填方式: A、孔隙充填式, B、孔隙衬边式, C、孔隙桥塞式, D、自生加大式 5、原生孔隙发育带主要处于: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6、次生孔隙最发育时期为: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8、储层变得非常致密,基质孔隙很低,主要发育深层裂缝,储层为干气层,这是哪个时期: A、早成岩A期, B、早成岩B期, C、中成岩A期, D、中成岩B期, E、晚成岩期 9、近地表水流体作用带包括: A、淡水渗流带, B、淡水潜流带, C、海水潜流带, D、深层潜流带, E、混合水作用带 二、填空题(每空1分): 1、空隙按大小可划分为:超毛细管孔隙、毛细管孔隙、微毛细管孔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