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

?地貌学?模拟试卷(A)

一、简述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由于河流下切侵蚀,河床不断加深,原先的河漫滩地面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

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1.气候变化

2.基准面变化

3.构造运动

二、简述分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分化作用的方式

暴露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温度变化、水和生物的作用,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岩屑、砂粒和粘土,这种作用称为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可以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分化。

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这种只引起岩石物理性质变化的风化作用称为物理风化或机械风化。主要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

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它使岩石中可溶的矿物逐步溶蚀流失或渗到风化壳的下层,在新的环境下又可能重新沉积。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过程

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生物的物理风化,如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系对围岩产生的压力。生物的化学风化,是指生物代谢过程中分泌的各种化合物和微生物对岩石矿物的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岩石的风化,实质上只有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类型,他们彼此互相联系。物理风化作用,加大岩石的空隙度,使岩石获得较好的通透性,这样就更有利于含水量、气体和微生物的侵入。岩石崩解为较小的颗粒,使表面积增加,更有利于化学风化作用的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风化是化学风化的前驱和必要条件。

三、比较山麓剥蚀面和准平原的区别

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虽然它们都形成了接近平原的地面,但是它们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作用力不同,山麓面是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

四、简述流水地貌发育过程

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如果一个地区经过一段时间迅速抬升后,地壳长期保持稳定,流域地貌的演化可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阶段。

1.幼年期: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观如同有轻度河流作用的高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只有很稀疏的水文网,河谷不深,谷底狭窄,与坡顶和分水岭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地面比较完整,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分水岭,分水岭顶部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地面排水不畅,常有沼泽、湖泊。这是地貌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标志。以后,由于地壳迅速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剧烈。随着河流下切侵蚀,河网密度增大,河谷加深,地面被强烈切割,

此时河床纵比降最大,河谷横剖面呈“V”形,谷底狭窄,谷坡陡峻,原先河谷的开阔高地被切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与此相应的是,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于大河流的下切速度,谷坡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渐渐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地面终于变成尖锐的岭脊。此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地貌发育到这个时期,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壮年期的开始。

2.壮年期: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的山地地貌,在河流的侧蚀、滑坡、蠕动、泥石流、坡面冲刷等长期作用下,谷坡渐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整个谷坡逐渐为连续的岩屑、土被所覆盖。此后,谷坡上部主要以土溜与蠕动的方式搬运风化物,与此相应的在该处呈现为凸形坡段;在谷坡的下部主要以坡面冲刷与沟壑侵蚀使物质得到输送,坡面多呈凹形。

该阶段流域内的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首先是干流趋于平衡状态,干流垂直侵蚀停止。河流的侧蚀作用较强,经河流侧蚀拓宽,谷底逐渐展宽,开始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到了壮年期后期,各条支流也相继趋于平衡。在壮年期,经块体运动与坡面冲刷,山脊高度降低,地形起伏趋于和缓,并广泛出现风化壳。地面由原来的峭峰深谷,演变为低丘宽谷。

3.老年期:这个时期的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堆积,下切侵蚀作用已经十分微弱,河谷更加宽阔,河流曲流十分发育,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分水岭因坡面冲刷和缓慢的风化碎屑物蠕动,变得更加和缓,坡麓堆积与谷底连成一片。最后形成波状起伏、略高于侵蚀基准面的准平原。在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能强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称为蚀余山。准平原主要为基岩构成的波状起伏地面,上部可以覆盖厚度不大的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壳。因此,准平原与地壳长期下沉堆积发育的堆积平原不同。至此,地貌发育完成了一个旋回。

?地貌学?模拟试卷(B)

一、名词解释(20分)

1.差异分化: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断层线崖:由断层活动造成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

4.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5.水系: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6.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7.雪线:山区积雪随着季节而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也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也上升。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总是上升和回复到大体同一海拔高度,因而在这个高度以上成为多年积雪区,以下为季节积雪区。其间的界限叫雪线8.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9.背斜谷:向斜山和背斜谷是逆构造的,称为逆地形,或倒置地形。倒置地形的形成是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得比较快,背斜山逐渐发展成背斜谷。

10.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既是岩石地貌,又是造形地貌,这给判别丹霞地貌带来较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目前,它已被广泛接受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的岩性基础,形态上以“赤

璧丹崖”为特色,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红层,应当指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系,这样既包括紫红色砂砾岩,又包容虽夹有其它颜色,但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系,和以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二、辨析题(20分)

1.主动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

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构造强烈活动的主动型和构造相对平静的被动型两大类。主动大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快边界,是世界上地震与火山的主要集中地带。被动大陆边缘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

2.层流与紊流;

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紊流的水质点是呈不规则的运动。并且互相干扰,在水层与水层之间夹杂了大小不一的旋涡运动。旋涡的产生,是由于上下各水层流速不同,分界面上形成相对运动,这种分界面极不稳定,很容易造成微弱的波动;这种波动逐渐发展,最后在交界面上形成一系列的旋涡。

3.海与洋;

洋是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的水体,它们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的边缘,被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

4.倒石堆与坡积群;

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在破面流水作用下,被带到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下来的沉积物,叫坡积物。坡积物围绕坡地形成的地形,形似衣裙,叫坡积群。

三、简答题(35分)

1.地貌学基本研究方法;

(1)野外研究方法

地貌的形态研究、组成物质研究、形成条件研究、地貌过程研究、地貌成因分析

(2)室内研究

地形图分析、遥感分析、沉积物分析、模拟研究、年代分析

2.影响滑坡的因素;

(1)岩性: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堆积层中(76%),基岩滑坡相对较少(21%)。松散堆积层中的滑坡主要和粘土有关,滑动面主要发生在粘土夹层中。基岩主要发生在片岩、千枚岩、页岩、泥灰岩中。

(2)构造:一是与软弱结构面的关系,滑动面常发生在顺坡的层面、大节理面、不整合接触面、断层面上;二是与上部透水层和下部不透水层的构成特征有关。

(3)地貌:主要通过临空面、坡面和坡地基部受冲刷来体现的。河流及沟谷水流对地表的切割,首先为滑坡创造了临空面。基岩沿软弱结构面滑动时,要求坡度为30o-40o;松散堆积层沿层面滑动时,要求坡度在20o以上。凡是河流冲刷坡地基部的地方也是最容易产生滑坡的地方。

(4)气候:90%以上的滑坡与降雨有关,一般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无雨不滑的现象;还与冻融作用有关,在冻融季节较常出现滑坡。

(5)地下水:多数滑坡是沿饱含地下水的岩体软弱面产生的。地下水浸湿斜坡上的物质,显著降低抗剪强度。

(6)地震:直接破坏岩石的结构,减小粘结力。

(7)人为因素:人工开挖坡脚形成高陡边坡,破坏了自然斜坡的稳定状态。

3.岩溶地貌的类型;

(1)地表岩溶地貌

主要有:溶沟、石芽与石林、漏斗(doline)、竖井与落水洞、溶蚀洼地及溶蚀谷地、干谷、盲谷和地下河、峰林、孤峰和峰丛

(2)地下岩溶地貌主要有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穿洞、地下河等

4.河流阶地的类型;

根据河流阶地的物质组成,将河流阶地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基座阶地、埋藏阶地。

另外,由于岩层产状和岩性影响,以及由于河流及块体运动本身作用,可以形成一些非旋回性阶地主要有:构造阶地、河曲阶地、河流袭夺阶地、冲积锥、洪积扇阶地、滑坡、泥流阶地

5.海岸动力作用的主要类型及海岸地貌类型;

波浪和流以及它们挟带沙砾岩块撞击、冲刷、研磨破坏海岸的作用称海蚀作用。海蚀作用有三种形式:冲蚀、磨蚀和溶蚀。冲蚀作用指波浪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海蚀地貌主要有:海蚀穴(洞)、海蚀崖、海蚀拱桥、海蚀柱、海蚀平台。海岸带的泥沙在波浪水流作用下,发生横向和纵向运动,泥沙运动受阻或波浪水流动力减弱时,会产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海积地貌主要有:海滩、沿岸堤(滩脊)、滩角、水下沙坝、湾顶滩(凹岸填充)、沙嘴和拦湾坝、连岛坝、沙坝(堡岛)—潟湖。

四、识图题(7分)

1.指出河谷横剖面图1中个地貌单元名称;

1.河床;

2.河漫滩;

3.谷坡;

4.阶地;

5.谷肩

?地貌学?模拟试卷(C)

一、名词解释(20分)

1.球形分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

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

3.大样中脊:分布在大样中心部位,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系。

4.流域:分水岭围限并有径流流入干流及其支流的集水区域。

5.向斜山: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张节理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

谷,向斜处形成山地,即向斜山。

6.岩溶丘:熔融岩流冲出地面后,迅速在原地冷凝而形成的原形、椭圆形小丘。

7.潮汐作用: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

降流动。

8.横向环流:水流的运动受到河槽边界的限制,因此,水流的平均方向,决定于槽线的方向。槽

线的曲折和断面形态的改变,会使水流内部形成一种规模较大的旋转运动。在弯曲河道中,从凸岸由水面流向凹岸的表层流和从凹岸由河底流向凸岸的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为横向环流。横向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弯道离心力和地球偏转力的影响所产生的。

9.黄土:一种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多孔隙、富含CaCO3、垂直节理发育、

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化学性质。

10.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既是岩石地貌,又是造形地貌,这给判别丹霞

地貌带来较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目前,它已被广泛接受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的岩性基础,形态上以“赤璧丹崖”为特色,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红层,应当指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系,这样既包括紫红色砂砾岩,又包容虽夹有其它颜色,但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系,

和以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二.辨析题(20分)

1.崩塌与滑坡;

斜坡上的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物,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做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2.岩溶与岩溶地貌

凡是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解与沉积)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叫岩溶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岩溶作用及其所产生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统称岩溶。

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答:内力作用指的是地球的构造作用,它奠定了地球的基本形态,使地形隆起,外力作用是指风,水等外力作用使得地球的表面的隆起被夷平,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地球上的不同的地表形态和地貌。

4.地形与地貌

答:地形是指地表形态,在描述上注重海拔和地形起伏,根据地形欺负可分为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是比地形更小的地貌单元,除考虑形态差异外,还考虑了成因。

三.简答题(42分)

1.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洪积扇(冲积扇)的特征

(1)形态特征:平面上呈扇形,规模较大;顶部与沟口相连,坡度较大,向边缘坡度逐渐减小;洪积扇表面发育有放射状散流,且不稳定,经常改道。

(2)物质组成与内部结构特征:自扇顶至扇缘可分为三个相带:

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通常表现为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砾石粒径大,堆积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其间发育有砂、亚粘土等物质充填废弃河道而形成的充填构造。

扇中相:位于洪积扇的中部,组成物质比扇顶细,主要由砾石、砂和粉砂组成,扁平的砾石呈叠瓦状向上游倾斜,常见交错层理。

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组成物质较细,由亚砂土、亚粘土组成,具有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地下水往往在该地带溢出地面,局部地段产生地表滞水和沼泽化等现象。

3.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1).在空间上,泥石流主要分布在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雨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及现代冰川(尤其是海洋性冰川)分布的高山区;

(2).在时间上,泥石流大都发生在较长的干旱年头之后(物质积累阶段),出现多雨或暴雨强度大的年份及冰雪强烈消融的年份;就季节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集中期和冰川积雪强消融期的6~9月;就日际变化而论,泥石流多发生在午后至夜晚。

4.三角洲的结构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是由陆上和水下两部分组成。

根据其地貌部位的不同,自陆向海,一般将三角洲分为顶积层、前积层和低积层。

从沉积相的角度,按照河口区水动力、沉积物和生物组合等特征的综合分析,通常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

5.冰碛物的特征

冰碛物是一种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

冰碛物中的砾石磨圆度较差,颗粒形态多呈棱角壮和半棱角壮;

冰碛物的矿物成分,与冰川源头和冰川下伏基岩性质一致;

冰碛物一般缺乏层理结构

6.构造山系的特征

(1)时代较老的构造山系,山体经受不同时期的挤压而发生复杂的褶皱和断裂,不仅一些加里东、海西和印支等造山作用时期形成的构造形迹发生再变形,新生代地层也发生强烈的褶皱和断裂。

(2)山体常有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有些山地有不同时代的多期侵入体。

(3)山体的边缘有大规模的正断层或逆断层为界。

(4)山地呈断快抬升或拱曲抬升,改变地形特征,水系重组,地貌变形或错位,并能发育多级夷平面。

(5)这些山地常是地震活动和火山频繁地带。

(6)构造山系都有很厚的地壳,深部存在所谓的山根。

四、综述题(18分)

简述中国西部冰川、冻土、荒漠、黄土地貌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各地貌单元组合特征

?地貌学?模拟试卷(D)

一.名词解释(3’×10)

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河流袭夺: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峰林:成群分布的石灰岩山峰,山峰基部分离或稍微相连。

槽谷:冰川作用大部分仍袭冰覆以前的河流切割的V形谷地,但与河谷却显然不同,冰川谷平直,宽阔,谷地平缓,横剖面呈U型或槽型,故冰川谷又称U形谷和槽谷。

冻融作用:冻土层中的地下冰和地下水,由于温度周期性的正负变化,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于是土层经受反复的冻融并发生应力变形,产生冻涨、融陷、流变等一系列不同于非冻土区的力学表现。

冻融反复交替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

雅丹:在极干旱区的一些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裂开,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裂隙愈来愈大,使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背鳍形垄脊和宽浅沟槽,这种支离破碎的地面称为雅丹。

风棱石:戈壁砾石迎风面长期风蚀后被磨光磨平后在瞬时大风中发生滚动,新的迎风面再次磨光磨平,两个或多个迎风面间就形成风棱,即形成风棱石。

潟湖:某些被沙嘴和沙坝包围的部分海滨水体,形成潟湖。

常态侵蚀地貌:指湿润气候区的地貌,即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

二、简答(5’×8)

1.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反映内力作用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和地质构造的地貌,都称为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可划分为三个主要等级:第一级是大陆与海洋,第二级是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第三级是方山和单面山。第一级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称为星体地貌。第二级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称为大地构造地貌。第

三级是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称为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主要有: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单斜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岩浆岩构造地貌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气候因素: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来实现。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温度变化的频率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为重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大。降水量大小在化学风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地形因素:地形起伏、切割程度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层容易不被保存下来。

(3)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阶段。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比均粒的岩石易风化;有断裂、裂隙、节理、层理的岩石易风化。

3.什么是迭置谷,先成谷与迭置谷的区别是什么?

在一个构造较复杂的基岩古地面上,覆盖有一定厚度的松散堆积物,河流原先在松散堆积物上流动,后因流域内地壳整体上升,河流不断下切,并基本上保持原来的流路切入基岩之中,这种与基岩地质构造不相符合的河谷,是继承了发育在松散堆积物上的古河流的位置而刻蚀下来的,故称为迭置谷。

先成河与迭置河的流向都是与地质构造不符合的河流。两者的区别在于:先成河发育在构造隆起之前,而迭置河发育在构造形态形成之后。

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

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

4.为什么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碳酸钙,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沉淀碳酸钙?

纯水的溶蚀力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CO 2时,才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将CaCO 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被水流带走。在含有CO 2的水中,CO 2与H 2O 化合成碳酸。碳

酸又离解为H +与3HCO -离子。水中的CO 2含量越高,H +也越多,而H +是很活跃的离子。当含多量

的H +的水对石灰岩作用时,H +就会与CaCO 3中的23CO -结合成3HCO -,分离出2Ca +

,而使CaCO 3溶于水。可见,在大气压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Ca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就越小。在高温地区,虽然气温高,CO 2和CaCO 3在水中的溶解度小,但化学作用快。

5.新月型沙丘有什么形态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新月型 沙丘的形态特征有:它高度不一,一般为几米到十几米,最高可达30米。新月型 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侧称为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坡度一般在10度-20度之间;相反的一坡称为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一般为28度-33度左右,有时达36度。

形成机理:新月型 沙丘是由饼状沙滩到盾形沙滩到雏形新月型 沙丘演化而来。由于沙滩的存在使地面起伏,风沙流经沙堆时,使近地面的风速发生变化,在沙堆顶部风速较大,沙堆的背风坡风速较小。从沙堆顶部和绕过沙堆两侧的气流在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并将带来的沙粒堆积在沙堆的后面两侧,形成马蹄形小洼地,这时就形成盾状沙丘。如果风速和沙量持续增大,沙堆背风坡的小凹地就将进一步扩大,背风坡相对最大高度接近沙丘最高位置,从沙堆顶部和两侧带来的沙粒在涡流的作用下不断堆积在沙堆后面两侧,形成雏形新月型 沙丘。雏形新月型 沙丘经一步发展就形成典型新月型 沙丘。

6.黄土沟(谷)间地貌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黄土沟(谷)间地貌可分为塬、墚、峁三种类型。它们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堆积的原始地貌经流水切割侵蚀后的残留部分。它们的形成和黄土堆积前的地形起伏及黄土堆积后的流水侵蚀都有关。黄土堆积过程中可继承古地貌形态而发育各种黄土地貌。如古地貌是平缓的盆地或微倾斜的平原,在此基础上堆积的黄土就有可能成为黄土塬;在波状起伏的丘陵上堆积的黄土,由于受基底古地形的影响,形成长条形的墚或峁。

7.干旱气候地貌形成的气候特点是什么?

干旱气候地貌的气候特点是: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温带干旱气候年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植被稀疏,地面裸露,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化学风化作用较弱。

8.什么是均衡剖面?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河流会达到侵蚀与堆积平衡?

均衡剖面指河流处于平衡条件下的纵剖面。河流平衡是指河床侵蚀与堆积之间的平衡。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相对平衡。河流平衡的另一含义是自动调整。河床在特定时间、空间和物质平衡条件下的平衡,如果随着流域因素的变化(构造、气候、水量、含沙量、侵蚀基准面变化),河床形态必然发生相应调整,取得新的平衡。

三、论述(15 )

论述河流阶地的成因

形成河流阶地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较宽阔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河谷底,大部分为河漫滩所占,而河床只占一部分。由于流域内气候变化、地壳运动或河口海平面(基面)的变化等原因,引起河流下切侵蚀,河床大幅度的降低,谷底河漫滩部分超出一般洪水期水面以上,成为阶地。由于河流进一步下切侵蚀的原因不同,形成的阶地在形态上和结构上也不一致。阶地的形成条件如下:

1.气候变化

气候向寒冷方向发展,引起流域物理风化作用加强,或气候向干旱方向发展,流域植被覆盖度减少,引起水系上游部分沟谷活动加强,坡面冲刷强度加大,结果使流域补给河流的水量减少,流域供给河流的沙量增加,造成河床中上游普遍淤积。据研究,河流淤积层的厚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中游达到最大,向上游又逐渐减小,最后在近河源处尖灭。

相反,气候向湿热方向发展,河流泥沙量减少,径流量增加,引起水流挟沙能力增大,使河床发生下切侵蚀。在整个下切过程中,上游段由于流量较小,下切幅度较小;中游段流量较大,并且水流的能量主要消耗于加深河床,下切幅度最大;下游河段水流大部分能量用以搬运由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因此,流量虽然沿河流向下游增加,但下切的幅度却由中游向下游河口方向减小。河流下切结果,河床纵剖面坡度在上游增加,中游减缓,而下游几乎保持不变。与此同时,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相对高度自河口向上游增加,至中游达到最大值,再向上游又逐渐减小,然后逐渐向河源尖灭。这类阶地纵剖面相对于下切之后的河床纵剖面,在形态上如弹弓之弦,称为弦状阶地。

河流在继续下切过程中,沿河形成一系列阶地,阶地级数在中游最多,在上、下游较少。这是由于河床左右摆动,河曲向下游移动的缘故。结果,不仅在上、中、下游的阶地级数不等,而且同一河段的河床两侧阶地也不对称,形成曲流阶地。

第四纪以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冰期为河床普遍加积的时期,而间冰期为河流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这类阶地是流域气候变化的产物,常称为气候阶地。

2.基准面变化

侵蚀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引起水流下切侵蚀。侵蚀作用从河口段开始,然后不断向上游方向发展,即溯源侵蚀。在溯源侵蚀能达到的范围,一般都会形成阶地。阶地的相对高度从下游向上游逐渐减小,在溯源侵蚀所达到的一点——裂点处消失。如果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则能在河床纵剖面上出现数个裂点。每一裂点的上游将比裂点下游少一级阶地。

裂点下游的一级阶地与裂点上游的河漫滩相对应,即裂点上游的河漫滩面与裂点下游一级阶地面是同一时期的谷底。以后,裂点不断后退,也把这些河漫滩切割成阶地。

一般认为,第四纪间冰期是海平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发生淤积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历史时期交替出现,因此,因侵蚀基准面变化而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3.构造运动

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先谷底面靠近谷坡的部分则被抬升,形成阶地。在这一过程中,河流好象一把固定在空间上的利锯,而地壳就象一块木料。地壳长期间歇性抬升,河流间歇性下切形成多级阶地。

当流域大面积普遍均匀抬升,在整个流域形成阶地。如在同一时期,某一地区地壳上升幅度大,速度快,而另一地区上升幅度较小,速度慢,则在上升幅度大的地区,阶地高度也大。

第四纪冰期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有哪些?

第四纪全球气候曾多次出现冷暖交替变化。气候寒冷时,发育大规模冰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大规模消退,叫间冰期。北半球在第四纪时期一般划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还有一个冰后期。有些地区受区域性气候的差异影响,可划分更多的小冰期和间冰期,但各个地区长时期的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变化大致是相同的。

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规模最大时,世界陆地面积的1/3被冰川覆盖,由于大量冰体积聚于陆地,使海面下降约150m,当时的海陆轮廓和自然环境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欧洲大陆冰流曾达到北纬40°,在北美曾向南推进到北纬38°,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7℃。由于地球上出现大面积的冰盖,改变了全球大气环流的形势,北半球气候带南移,中纬地区沙漠面积缩小,低纬及赤道地区沙漠扩大,大陆季风盛行,海洋季风衰退。

最后一次大冰期开始前,距今约8.5万年,海面比现在高10m左右,渤海一带的海岸线比现在的岸线向陆伸入80~100㎞。大约3.6万年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70m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 km左右处。大约23700±900年前,海水退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 m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14780±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155 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 km。由于冰期时海面降低,大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降水量可能比现在少一百至数百毫米,华北和东北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当时的风成黄土分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在2.1万年和1.3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

冰期时,大陆冰盖的厚度平均为2000~3000m,巨厚冰盖对地壳形成巨大压力,引起地壳沉陷;冰川消失后,地壳迅速回升。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冰川负荷与卸荷使地壳升降变化称为冰川均衡作用。这种作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极大。

《地貌学》模拟试卷(E)

一.名词解释(3×10)

1.球状风化:在具有等粒结构的厚层砂岩或岩浆岩地区,风化过程常由节理先把岩石分割成块撞,而后的物理风化特别集中在节理的棱角部位,因这些部位岩石的温差变化最大且最迅速,所以最易受剥落。棱角的逐渐剥落使石块圆化而形成石蛋地形。而岩浆岩地区由于物理与化学风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使岩块呈同心圆状薄层脱落,这种现象称之为球状风化。

2.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

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风口:在袭夺弯和断头河之间的局部河段,因断绝了水源,成为新的分水高地,但仍保持着原来的河谷形态,称为风口。

4.岩溶地貌:岩溶作用所造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叫岩溶地貌。

5.羊背石: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伏地的羊群,故称这些小丘为羊背石。

6.多边形土:土层冻结之后,如温度继续降低,可引起地面收缩,产生裂隙;或者土层干缩,也能形成裂隙。这些裂隙在平面上组成多边形,裂隙所围绕的中间地面略有突起。这种形态称为泥制构造土,通称多边形土。

7.石窝:在陡峭的岩壁上,经风蚀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洞穴和凹坑,称为石窝。

8.黄土梁:黄土梁是长条状的黄土高地,可分为平顶黄土梁和斜梁两种。

9.山麓面: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

10.逆向河:岩层倾向相反而汇入次成河的叫逆向河。

二.简答:(5×8)

1.地貌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现代技术新手段对地地貌学研究有哪些作用?按时间顺序,以主流的地貌发育基本理论为依据,把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

(一)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

这个时期也就是现代地质学与现代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地理学家对地貌形态及其分布的描述和地质学家对地貌地质作用的认识,为现代地貌学的萌发,提供了壮实的种子和肥沃的土壤。应特别指出的是:罗蒙诺索夫在《论地层》(1763)中提出,地球表面的形态是由于内力与外力的斗争和冲突而形成,必须从发育过程来认识地表形态。赫顿(J.Hutton)于1788年发表巨著《地球的学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首见于《地质学原理》(1830)。在这本地质学的经典巨著中,莱伊尔引用了许多地貌作用与地貌变化的事实,尖锐地批判了灾变论。

经典性的均变论包括四个均变的假定,即:自然法则的均变(法则的规定不随时空而变),自然作用的均变(作用的种类与性质不随时空而变),作用速率的均变(总体作用强度基本稳定或缓慢地变化)和地球性状的均变(地球性状在整体上不变,无始无终地循环运动)。在当时,这些假定的目的,是为了奠定据今论古的研究方法,以反对带宗教、神学、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等色彩的错误观点与方法。依据这个学说,现今进行着的改变地壳形态的地质作用,同样也以基本相同的强度作用于地质历史的各个时期。因此,过去的地质事件可以用今天观察到的地质作用和现象去加以解释、研究和认识。地貌作用属地质作用,地貌是地质作用过程的结果,是时间的产物、历史的产物。所以,均变论给人们解释地貌的存在,分析地貌的成因,重建地貌的发育历史和预测地貌的今后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使地貌学得以创立和发展。

值得指出,后来的研究证明,经典均变论的后三项假定(“本质性上的均变论”)是不正确的。因为地球的存在条件和状态,在过去和现在一直都在变化,而且是在缓变中有多个突变,使变化过程表现为阶梯状的、变速率的、非循环的发展。但是,其第一项假定(“方法论上的均变论”)一直得到肯定,并奉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提依据。

地貌学孕育于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它接受两个母体的遗传,吸收两个母体的养分,均变论的假定和现实主义的研究方法,从一开始就在它身上打下了烙印。

(二)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正是这种经济发展对矿产、土地、水力和水等资源进行调查与开发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美国西部的地质构造在地貌上有明显的反映,这个天生的条件使美国在地质调查中尤其注重地貌的地质内涵的分析,因此,使地貌学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的奠基性理论——吉尔伯特(G.K.Gilbert)的地貌律,鲍维尔(J.W.Powell)的侵蚀基准面概念,与戴维斯(W.M.Davis)的地貌成因三要素(构造、营力、时间)原理和地貌循环(旋回)学说,首先系统地来自美国,这决非偶然。这些理论依据的主要实例,都是来自在美国进行的开发调查,特别是这些学者的野外考察,显示了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例研究是地貌学的生命线。类似的情况也见诸于西欧,阿·彭克(A.Penck,老彭克)的《地表形态学》(MorphologiederErdoberflache,1895)是最早的地貌学教科书之一,以个人的大量野外成果为依据,其冰川研究尤为突出。英法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处,其掠夺性的开发涉及不同自然区的地貌。与美国相比,英法的地貌研究显得多样,特别注意气候地貌问题。

创建时期的地貌学有较浓厚的美国色彩,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为地貌学发展培育了众多英才,自成一体,影响深远,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三)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体现赫顿均变论与达尔文进化论基本观点的戴氏学派仍占统治地位,地貌随时间呈有顺序的循环演变的观点仍被人们普遍接受,在较迟才发展地貌学的国家尤其如此。戴氏继承者洛贝克

(A.Lobeck)的《地貌学——地形研究导论》(1936)和桑伯瑞(W.D.Thornbury)的《地貌学原理》(1954)被长期地和普遍地用作教科书就是一个明证。在此数十年间,戴氏的地貌循环虽受到不少批评,其中以瓦·彭克(W.Penck,小彭克,1924)和金氏(L.C.King,1953)较为强烈,但作为戴氏学说核心的地貌随时间而有固定顺序演变的观点,并未被触及。两次世界大战及之间的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地貌学的发展。其中一个大例外,这就是前苏联。在1924—1941年经济建设大发展期间,地貌学在这个新生的大国度里有很大的发展,如:舒金(И.С.Шукин)的《陆地形态学》综合了前苏联当时大量实地资料,并对地貌分类提出了新见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进入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多种多样的工程建设对地貌研究提出了定量评价和短期准确预测的高要求。地貌作用和地貌变化的野外实际测定开始得到重视,逐渐成为地貌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貌学的“定量革命”使地貌学的一个新学派——动力学派初露头角。1952年,斯特拉勒(A.Strahler)发表了《地貌学的动力基础》,提出以力学和流体力学为基础的地貌系统。在前苏联,地貌学的进展突出表现为马尔科夫(К.К.Марков)的地貌水准面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大规模开展建设的迫切需要,使地貌学研究在我国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研究上注重于实用和在理论和方法上学习前苏联,可以说是50年代中国地貌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倾向。在法国,气候地貌学有了显著的进展,如:布德尔(J.Bйdl)的研究。

地貌学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分支学科,主要是按地貌营力的不同作分门别类的集中研究,从而形成河流地貌学、冰川地貌学、海岸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对岩石地貌、风成地貌、岩溶地貌、冻土地貌、黄土地貌和洋底地貌的专门研究亦有明显进展,开始形成了多学派、多部门和多方向的研究局面。

(四)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促使地貌学界要加速应用和动力因果两大方面的研究。遥测、遥感、微测、地理信息系统和测年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地貌学各个方面特别是应用、动力因果和区域对比方面的研究能力。

1962年,乔利(R.J.Chorley)把系统论的概念引入地貌研究,并认为地球表面应属开放系统。自此,动力系统、能量流、物质流、反馈效应、自我调节和动力平衡等热力学概念,被用于地貌发育原理的探索,并逐渐发展为地貌学中的一个新学派——动力派。地貌随时间无固定顺序发育和存在稳态地貌的新认识,使戴维斯的地貌随时间的推移,分阶段有顺序地演化的学说,受到了致命冲击。

地学体系各学科的新发现、新进展和新理论的涌现,特别是海底地形测绘成果、板块学说和外星探测成果给地貌学带来了新思维和新领域。经典性的均变论受到了深刻批判,只保留下方法上的均变假定,代之而行的是新灾变论。大地构造地貌学、洋底地貌学、冰缘地貌学、热带地貌学、干旱区地貌学、岩溶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灾害地貌学、工程地貌学、人类地貌学、环境地貌学、理论地貌学、古地貌学、历史地貌学和外星地貌学等一大批新分支学科先后建立。

新技术、新方法、新学派和新分科的纷纷出现,标志着地貌学的壮大与成熟。诚然,在知识爆炸、新问题不断涌现和学科复杂交叉的今天,地貌学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地貌学界已意识到这个挑战,并积极应战。从1985年起,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地貌学会议,中间插入一次地区性会议。在第二届会议上(1989年9月,德国),宣布了国际地貌学家协会(IAG)的成立,并决定建立促进地貌学持续发展的特派组。1993年,该组的专题报告列述了地貌学的主要贡献,并提出了促进地貌学发展的建议。其中最值得指出的是,要强调地貌学与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区别。地貌学要集中研究岩石圈与人类社会圈的接触界面,要积极参与人类作用导致环境变化的研究,要加强应用方面的研究,要加强对地貌学的宣传、普及、教育与交流。对地貌学的今后发展,其他探讨还认为,要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要更多使用新技术。在重视定量研究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已有的各种地貌发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吸取,对定量问题不要绝对化。

对地貌学的未来的预测,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如此迅速和层出不穷的今天,自然是很不容易。但从地貌学的漫长历史与活跃的现状来看,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与其他的地球科学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它将来的发展必定广阔和久远。地貌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会更深入,分支会更多。地貌学采用的现场、定量、连续观测的新技术会更多,应用会更富有成效,理论会更有依据、更加系统和更为合理。

2.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一)气候因素:主要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来实现。在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温度变化的频率比温度变化的幅度更为重要。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也大。降水量大小在化学风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地形因素:地形起伏、切割程度影响风化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易被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在平原或低缓的丘陵地区,由于坡度缓,地表水和地下水流动都比较慢,风化层容易不被保存下来。特别是平缓低凹的地区风化层更厚。……

(三)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阶段。深色矿物比浅色矿物易风化;粗粒岩石比细粒岩石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石易风化;粒度相差大的和有斑晶的比均粒的岩石易风化;有断裂、裂隙、节理、层理的岩石易风化。

3.根据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岩溶发育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幼年期:从上覆地层上迭置下来的河流还保持了原来的基本流路,地面上出现许多石芽和溶沟以及少数漏斗。

青年期:河流进一步下切,河流纵剖面逐渐趋于均衡剖面。漏斗、落水洞、干谷、盲谷、溶蚀洼地广泛发育,地表几乎完全转化为地下水,原来的河流全部消失,只有主河仍然存在。

中年期:地表河流受下部不透水岩层的阻挡,或者地表河下切侵蚀停止,溶洞进一步扩大,溶洞顶板坍塌,许多地下河又转变为地上河,有大量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和峰林形成。

老年期:当可溶性岩层的不透水层广泛出露地面时,地表水流又发育起来,出现了泛滥平原,平原上残留着一些孤峰和残丘,这时岩溶地貌发育进入老年期阶段。

4.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可以把冰川分为哪几种?每一种有什么特点?

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其所处的地形条件可以把冰川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1)山岳冰川

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地区,雪线高出海平面较多,冰川积累区不大,因而冰川形态受地形限制严格。

(2)大陆冰川

主要发育在两极地区,由于面积广大和冰层巨厚,冰流不受下伏地形限制,由中央向四周作放射状流动。冰流下常掩埋规模宏大的山脉和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如格陵兰和南极大陆冰盖。

(3)高原冰川

高原冰川是大陆冰川与山谷冰川的一种过渡类型,冰川下伏的是起伏和缓的高地,向周围伸出许多冰舌。高原冰川也叫冰帽。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冰帽等。

(4)山麓冰川

当一条山谷冰川或几条山谷冰川从山地流出,在山麓带扩展或汇合成一片广阔的冰原,叫山麓冰川。如阿拉斯加有许多山麓冰川。

山麓冰川是山岳冰川向大陆冰川转化的中间环节,当雪线下降时山岳冰川先联合成山麓冰川,山麓冰川向平原扩大并逐渐掩盖山地,分水岭不再是冰川的高起部分,于是冰川摆脱地形限制,成为大陆冰盖。

5.荒漠的类型有哪些?都有什么特点?

全球荒漠分为干旱区荒漠和极地荒漠。

干旱区荒漠的类型:

1)岩漠,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其特点是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结果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2)砾漠,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洪积、冲积和冰积等)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的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砾漠中的岩石在风所挟带的沙粒末世下,便形成风棱石。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深褐色的鉄锰化合物,称为荒漠岩漆,这是由于砾石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沉淀在砾石表面而形成的一层深色薄膜。

3)沙漠,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荒漠中沙漠面积最大,中国沙漠面积约63.7万平方千米。沙漠中的沙粒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河流、湖泊和洪积扇的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或风化残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

4)泥漠。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地面,分布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特别是封闭盆地的中心。它是由洪流从山区搬运来的细土物质淤积干涸而成。泥漠地面平坦,常发育龟裂纹、植物稀少,地表裸露。

6.海蚀作用有哪几种形式?

海蚀作用有:冲蚀、磨蚀和溶蚀。冲蚀作用指波浪浪流对海岸的撞击、冲刷作用。如果海岸斜坡坡度和水深都很大,波浪到达海岸时波能消耗很少,全部波能用于冲击海岸,基岩岸壁上承受到强大的压力。

波浪在冲击岩壁时,基岩裂隙中空气受到压缩,对围岩产生巨大压力,海浪后退后,受压缩的空气又突然膨胀,这样连续的缩胀骤然变化,使岩石崩解、破坏。

磨蚀作用指激浪流挟带岩屑和沙砾对基岩的撞击、凿蚀和研磨作用,它加大了海蚀的速度。

溶蚀作用指海水对岩石的溶解作用,除了碳酸盐等岩石易于溶解外,其他如玄武岩、正长岩、角闪

石及黑曜石等岩石矿物,在海水中的溶解速度比在淡水中快几倍到十几倍。

7.比较山麓面与准平原的异同?

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大片基岩夷平地面。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虽然它们都形成了接近平原的地面,但是它们形成的气候条件不同,山麓面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在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作用力不同,山麓面是坡面洪流不断搬运风化碎屑而致山坡大体保持原有坡度平行后退,山体逐渐缩小时在山麓形成的,而准平原是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

8.影响单面山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单面山发育的因素有三:

第一,软硬岩层在抗侵蚀方面。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差别不大,则单面山地貌发育明显,上部为陡崖,下部为缓坡,上下界限分明,前后坡极不对称。如果软硬岩层的抗蚀性相差较大,则陡壁不明显,上部为凸坡,下部为凹坡。

第二,岩层倾角大小。如果上部坚硬岩层很薄,下部软弱岩层很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快,山脊线比较弯曲;相反,上部坚硬岩层较厚,则前坡保护层剥蚀后退很慢,山脊线比较平直,陡崖高大。

第三,岩层倾角大小。岩层倾角越缓,前坡后退越快,山脊线曲折;相反,岩层倾角越大,前坡后退越慢,山脊线平直。

三.论述(15*2)

1.兰州黄河阶地的类型、成因及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兰州黄河阶地的类型为侵蚀阶地,共分七级。

黄河阶地的成因大致有三种:(1)气候变化。(2)侵蚀基准面变化形成的阶地(3)构造升降运动。

兰州七级黄河阶地的分布对兰州市城关发展建设有重大影响。由于阶地的不对称性,兰州城市建设位于黄河以南的一级阶地上,这里海拔不高,易设置居民点、工业区、商业区。而在黄河以北,六级阶地连续,海拔太高,又加之兰州气候的特殊性,干旱少雨,因此给开辟河北地带造成了很大困难。兰州为一个窜珠型盆地,由于六级连续阶地而形成的北山,和皋兰山两侧围夹,污染气体很难逃逸出去,致使兰州污染严重。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因考虑到风向,水流流向、地形因素等来建设工厂、绿化区、居民区。

2.关于黄土的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你认为哪一种理论比较可信?为什么?

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对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有人认为是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干冷反气旋吹袭,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中的一些细粒物质吹到冰川外缘地区沉积而成的。

目前风成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包括①从亚欧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排列。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③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④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是,并保持相似的厚度;⑤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⑥黄土中有随下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迭的埋藏土壤层。

《地貌学》模拟试卷(F)

一.名词解释(3′×10)

1黄土:它是一种黄色,质地均一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疏松多孔隙,富含CaCO3,垂直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易沉陷等物理化学性质。它是风沙堆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由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逐渐变细。

2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速度一般很缓慢。

3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地部分,它具有河漫滩相冲积物和河床相冲积物的二元结构。

4雪线:在气候变化不大的若干年内,每年最热月积雪区的下限大致在同一海拔高度,这一高度的界线称雪线。雪线的高度受温度,降水,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5大陆架: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水海域,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直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止,这个区域称为大陆架。

6雅丹地貌:雅丹地貌发育在古代河湖相的小土状堆积物中,它泛指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的地貌组合。以罗布泊的古楼兰最为典型。

7河流袭夺:分水岭的迁移导致分水岭一坡的河流夺取另一坡河流的上游段,这种水系演变的现象,被称为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除分水岭迁移外,还有新构造运动。

8石芽: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它是石灰岩表面的溶蚀地貌。

9 猪背脊:如果岩层倾角较大,倾角通常>40°,则山岭形成两坡大致对称的猪背脊,也称“猪背山”。

10 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二简答题:(8′×5)

1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答:野外研究方法

1)地貌的形态研究

2)组成物质研究

3)形成条件研究

4)地貌过程研究

5)地貌成因分析

室内研究方法

1)地形图分析

2)遥感分析

3)沉积物分析

4)模拟研究

5)年代分析

2.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答:危害:

泥石流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工农业,交通运输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例如1964年云南省东川市时样沟暴发一次泥石流,就冲毁了汽车停车场和十几辆汽车。

防治:

1)生物措施:泥石流防治生物措施是通过种植乔、灌木、草丛等植物,充分发挥其滞留降水、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等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制止泥石流发生或减小其规模,减轻其危害程度的目的。生物措施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广、投资省、风险小、能改善自然环境,作用持续时间长等。生物措施的类型从防治效能上看,可分为防止型、防御型和制止-防御型。从生物类别上分类,又可分为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等。

2)工程措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一般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

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工程,排导、引渡工程,停淤工程及改土护坡工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的地区。工程措施中又可以分为:治水为主的方案和治土为主的方案、排导为主的方案

3.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

答:1)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风化作用有明显的差异,在昼夜温差或寒署变化幅度较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作用的进行,多雨的地区,有利于各种化学风化的进行,

化学风化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淋溶的水量。而且雨水多,又有利于生物的繁殖,从而也加速了生物风化。所以说,气候基本上决定了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发育的程度。

2)地形因素:地形影响风化作用的强度,深度和保存风化物的厚度及分布情况。

在地形高差很大的山区,一般风化的深度和强度大于平缓的地区,但因斜坡上,岩石破碎后很容易剥落,冲刷而移离原地,所以风化层一般都很薄,颗粒较粗,粘粒很少。

3)地质因素:岩石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都直接影响风化的速度,深度和风化阶段。在物理风化过程中,深色矿物比浅色的矿物容易风化;在化学风化的过程中,由于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硅铝元素,而含钙量很少,因此,风化时较快进入到硅铝化阶段,容易形成富含石英的风化壳,由于含铁较少,颜色略呈棕红色。

从岩石的结构上看,粗粒的岩石比细粒的容易风化,多种矿物组成的岩石比单矿物岩容易风化。4.海与洋的区别与联系

答:洋是地球表面广大的连续的水体,它们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通的四个大洋,其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的边缘,被半岛或岛屿与大洋分开。海峡是两个海洋之间的天然狭窄水道,如台湾海峡、麦哲伦海峡、马六甲海峡等。

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答:河谷的发育是从年轻的V形谷开始的,谷底几乎全为河床所占据,只有在河弯凸岸形成雏形边滩。随着侧向侵蚀的发展,河谷不断展宽,凸岸边滩不断展宽、加高、增长,面积也越来越大,于是便形成了雏形河漫滩。雏形河漫滩形成以后,洪水时由于河漫滩水深比河床处浅,使河漫滩上流速减小,平水期和枯水期植物在滩面上生长,更加降低了洪水时滩面上的流速,引起悬移质在河漫滩上沉积下来,使河漫滩上覆盖了一层粘性土,即河漫滩相沉积物,其下部为河床相沙砾层,所以河漫滩物质组成具有二元结构。河漫滩的二元结构是河床侧向移动的结果。河曲自然裁直,形成废弃河道,河漫滩相覆盖层加厚,并出现牛轭湖相沉积物。

三论述题(15′×2)

1述中国西部冰川,冻土,荒漠,黄土地貌的总体分布特征及各地貌单元的组合特征;

答:中国西部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在年平均温度0度以下的地方,地表常被冰雪覆盖或埋藏着多年冻土,在高纬度地区分布着季节性冻土,在西北干旱区,现代冰川起着调节多年径流的固态水库的作用,冰川,沼泽及其提供的地下水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增产。

荒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分布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宁夏,主要有塔坷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特沙漠,等

黄土地貌是风沙堆积形成的,有西北向东南厚度递减,颗粒也越来越细,一般是戈壁,沙漠,黄土这种排列,

西北地区的冰川,沙漠,黄土地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西北地区干旱的绿洲农业的特点。2.论述风化作用的类型和在不同气候类型区风化作用的方式:

答:岩石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三种类型。物理风化系指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其中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化学风化包括溶解作用,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在极地和高山地带,温度很低,地面大部被并学覆盖,冻融作用盛行,化学风化缓慢,所以处

于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

在干旱荒漠地带,日照很强,年降水量小,因此,热力风化盛行,而化学风化除氧化外,溶解与结晶,水化与脱水都交替发生,所以长期以物理风化为主。

在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钙和硅铝化两阶段之间

在温湿地带,化学风化长期处于富硅铝的阶段。

在湿热的地带,气温高,植物茂盛,细菌活跃,因此岩石矿物迅速分解,元素大量流失,风化速度最快,不但易生成高岭石次生粘土矿物,而且有的地区发展到富铝化阶段

《地貌学》模拟试卷(G)

一、名词解释(3′×10)

1.丹霞地貌:丹霞地貌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既是岩石地貌,又是造形地貌,这给判别丹霞地貌带来较大的操作上的难度。目前,它已被广泛接受为“红色陆相碎屑岩”的岩性基础,形态上以“赤璧丹崖”为特色,红层是形成丹霞地貌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红层,应当指具有红色调的碎屑岩系,这样既包括紫红色砂砾岩,又包容虽夹有其它颜色,但以红色调为主的岩系,和以砂、砾岩为主夹有泥岩、化学岩、生物化学岩和火山碎屑岩等

2.季候泥:由冰水湖泊所形成的沉积,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天冰融水增多,携大颗粒碎屑入湖沉积,颜色较淡;秋季冰融水剧减,长久悬浮湖水中的粘土胶粒开始沉淀,颜色较深。这样就形成了季候泥,也叫纹泥。

3.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4.潮汐作用: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周期性运动,它包括海面周期性的垂直升降和海水周期性的水平流动,前者称为潮汐,后者称为潮流。

5.背斜:褶曲的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因此,从地形的原始形态看,背斜成为山岭。但是,由于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而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来确定一个褶皱是背斜还是向斜,而不能单凭地表形态来判断。

6.冻土: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

7.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或水平节理和裂隙发育的岩石,特别是下部岩性软于上部的岩石,受到长期的风蚀,易形成顶部大、基部小的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8.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平面形状如新月,故称新月形沙丘。它的高度不等,新月形沙丘纵剖面的两坡不对称,朝向风向的一坡称迎风坡,坡形微凸而缓,相反的一坡称背风坡,或叫落沙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

9.分水岭:分水岭是指河流之间、把相邻流域分隔开来的高地。在自然界,分水岭可以是山地、丘陵、高地等。多数情况下,分水岭是不对称的

10.褶皱:由于水平力的挤压,使岩层发生弯曲的现象。

二、简答题:(8′×5)

1 简述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地表岩石由于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岩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它使岩石从比较完整固结的状态变为松散破碎状态,使岩石的孔隙度和表面积增大,包括热力风化.冻融风化

2)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指岩石在水、水溶液和空气中的氧与二氧化碳等的作用下所发生的溶解、水化、水解、碳酸化和氧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包括氧化过程,结晶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溶解作用

3)生物风化:是指生物在其生长和分解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对岩石矿物所起的物理的和化学的风化作用。

2简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固体物质:这些物质大多是由崩塌、滑坡所造成。在构造破碎、地震活动、风化剥蚀或冰川活动强烈的沟谷流域,有大量的沙砾碎屑物质。

2)充足的含水量条件:含水量不仅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泥石流的搬运介质。暴雨和洪水是诱发泥石流的必备条件。

3)比较大的沟床纵坡:有利于泥石流体推移下行。泥石流的源头多呈环型洼地,有利于松散固体物质与水流的聚集,是碎屑物质和水的主要供给区。陡峭的沟坡和比降大的沟床,使其快速形成泥石流。

3简述河流的侵蚀发育过程

1)幼年期(Youth):顺向河沿着原始地面倾斜发育(图a)。某流域地壳抬升后的初期,地貌景观如同有轻度河流作用的高原,水系尚未充分发育,只有很稀疏的水文网,河谷不深,谷底狭窄,与坡顶和分水岭地面有一明显的坡折。地面比较完整,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分水岭,分水岭顶部保存有大片平坦的原始地面(图b),地面排水不畅,常有沼泽、湖泊。这是地貌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标志。以后,由于地壳迅速上升,河流下切侵蚀剧烈。随着河流下切侵蚀,河网密度增大,河谷加深,地面被强烈切割,此时河床纵比降最大,河谷横剖面呈“V”形,谷底狭窄,谷坡陡峻(which incise deep, narrow, steep-sided, V-shaped valleys),原先河谷的开阔高地被切割成起伏很大的山岭(图c)。与此相应的是,谷坡的剥蚀速度相对于大河流的下切速度,谷坡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后退,使分水岭两侧的谷坡渐渐接近,终于相交,原来宽平的分水地面终于变成尖锐的岭脊。此时地势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地貌发育到这个时期,标志着幼年期的结束,壮年期的开始(图d)。2).壮年期(Maturity):一个地势起伏很大,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崎岖不平的山地地貌,在河流的侧蚀、滑坡、蠕动、泥石流、坡面冲刷等长期作用下,谷坡渐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整个谷坡逐渐为连续的岩屑、土被所覆盖。此后,谷坡上部主要以土溜与蠕动的方式搬运风化物,与此相应的在该处呈现为凸形坡段;在谷坡的下部主要以坡面冲刷与沟壑侵蚀使物质得到输送,坡面多呈凹形。该阶段流域内的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首先是干流趋于平衡状态(the main streams approach an equilibrium condition),干流垂直侵蚀停止。河流的侧蚀作用较强,经河流侧蚀拓宽,谷底逐渐展宽,开始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the streams begin to meander, floodplain are formed),到了壮年期后期,各条支流也相继趋于平衡。在壮年期,经块体运动与坡面冲刷,山脊高度降低,地形起伏趋于和缓,并广泛出现风化壳。地面由原来的峭峰深谷,演变为低丘宽谷。

3)老年期(Old age):这个时期的河流作用主要为侧蚀和堆积,下切侵蚀作用已经十分微弱,河谷更加宽阔,河流曲流十分发育,形成宽广的谷底平原。分水岭因坡面冲刷和缓慢的风化碎屑物蠕动,变得更加和缓,坡麓堆积与谷底连成一片。最后形成波状起伏、略高于侵蚀基准面的准平原(peneplain)。在准平原上仅有一些抗蚀性能强的坚硬岩石组成的孤立残丘,称为蚀余山(monadnock)。准平原主要为基岩构成的波状起伏地面,上部可以覆盖厚度不大的松散堆积物或风化壳。因此,准平原与地壳长期下沉堆积发育的堆积平原不同。至此,地貌发育完成了一个旋回。4岩溶作用的基本条件

1)岩石条件:第一,岩石必须具有可溶性。第二,岩石必须具有透水性。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岩石的裂隙度和孔隙度

2)水的条件:第一,水必须具有溶蚀性。纯水的溶蚀力很微弱,只有当水中含有CO2时,才有较强的溶蚀作用,将CaCO3溶解,把不能溶解的残余物质留下,或呈悬浮状态被水流带走。

第二,水必须具有流动性。降水沿着碳酸盐岩的裂隙和孔隙向下渗透,在到达潜水面以前,已被CaCO3所饱和,丧失了溶蚀能力。但如果为CaCO3所饱和的水溶液一直处于流动状态,由于水量、水温、气压等条件的变化,或形成混合溶液,就有可能随时变饱和溶液为不饱和溶液,重新获得溶蚀力;或变饱和溶液为过饱和溶液,发生沉淀。

5 简述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影响雪线的主要因素有温度、降水和地形。

1)温度:多年积雪的形成首先取决于近地面空气层的温度是否长期保持在0℃以下,气温随高度和纬度升高而逐渐降低。温度越高,雪线越高,温度越低雪线越低。

2)降水量:一般固态降水越多,雪线越低;固态降水越少,雪线越高。因而全球高度最高处不在赤道,而在亚热带高压带。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雪线高度达6400m,为世界最高雪线。冰雪的积累最有利的气候条件是海洋性气候。因为它有丰富的降水量,可以获得足够的补给,具有凉爽的夏季,不利于冰雪的融化。由于南半球气候的海洋性比北半球强,所以,雪线高度比北半球相应纬度的低。在青藏高原相同纬度上,海洋性冰川雪线也比大陆性冰川雪线低1000米左右。

3)地形:地形地貌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坡向等方面。陡峻的山地,不利于冰雪的积累与保存,雪线位置相对较高;阴蔽的凹地或平缓的地势,有利于冰雪的积累,雪线位置较低。北半球南坡雪线位置比北坡高,

三、论述题(15′×2)

1 论冻土的基本特征和在西北地区的分布

凡处于零温或负温,并含有冰的各种土(岩),统称冻土。

冻土按其冻结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两类。前者指冬季冻结,夏季融化的土层。后者指冻结持续多年,甚至可达数万年的土层。冬季冻结,一、二年内不融化的土层称为隔年冻土。隔年冻土是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的过渡类型。

多年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融冬冻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土层。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与多年冻土层能完全衔接起来,称衔接多年冻土,活动层在冬季冻结时不与多年冻结层衔接,其间隔有一层未冻结的土层,则称为不衔接多年冻土。如今夏融化深度小于去年冻结深度,结果便在活动层与多年冻土层之间出现一薄层(一般厚0-20cm)隔年冻土层。隔年层可以保留一年或数年。

冻土层的温度是随着气温而变化的,地温变化的幅度以地表最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减小,至某一深度,其值等于零。这个深度称地温年变化深度。在此温度下地温不发生年变化,而在地热影响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又逐渐增加。地温年变化深度处的地温值称年平均地温,在多年冻土地区,其值为负值,其值越低,则冻土越厚。其值升高,说明冻土退化。

冻土在西北地区主要分布在一些高山地区,高山地区冻土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的变化。海拔愈高,冻土埋深愈浅,厚度愈大,地温愈低。我国西北部山区,每升高100-150m,冻土埋深减少20-30 m,厚度增加30 m,地温降低1 m。例如祁连山,昆仑山等地区

2论述黄土地貌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关于黄土的成因,比较流行的说法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

黄土风成说认为,荒漠地区是黄土物质(粉沙和尘土)的源地,这里有强大的风从荒漠中不吹响外围,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成厚层的黄土。我国黄河中游的黄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对于欧洲和北美的黄土,有人认为是冰期时大陆冰盖区的干冷反气旋吹袭,将冰碛和冰水堆积物中的一些细粒物质吹到冰川外缘地区沉积而成的。

目前风成说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证据,包括①从亚欧大陆内陆向外围区域,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排列。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所在地方的各种岩石成分极不相似;③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的粒度成分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④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地貌类型是,并保持相似的厚度;⑤黄土中含有陆生的草原动、植物化石;⑥黄土中有随下伏地形起伏的多层重迭的埋藏土壤层。

分布规律:从全球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另外,中欧和北美的一些地区也有黄土分布,这些黄土位于冰缘地区。面积约1300万km2,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因此,人们把荒漠黄土称为暖黄土,冰缘黄土称为冷黄土。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 o -45o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黄土区的西面和北面与沙漠相连,从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戈壁、沙漠、黄土,逐渐过渡,西北部靠近沙漠的,粒度较粗,愈往东南距离沙漠愈远,黄土粒度逐渐变细。

《地貌学》模拟试卷(H)

一名词解释(3′×10)

1海蚀台:沿岸向海微倾的平坦台地,它的后缘贴近高潮面,前缘位于低潮面以下。由于岩性和构造的影响,平台上可出现一些浪蚀沟和瓯穴以及溶蚀洼地,并披盖一些沙砾。海蚀平台的形成和发育要求岩石抗蚀强度和海蚀强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

2单斜谷:沿着单斜构造岩层走向发育的河谷叫做单斜谷。谷地两侧的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谷坡不对称,与岩层倾向相同的一坡长而缓,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短而陡。

3向斜山:倒置地形的形成是由于背斜轴部张节理比较发育,侵蚀作用进行得比较快,背斜山逐渐发展成背斜谷,而向斜谷则变成了向斜山。

4蠕动: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5溶蚀洼地:是指颗粒本身由于冷热、干湿变化引起体积膨胀、收缩,同时又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包括土层蠕动和岩屑蠕动。

6河漫滩:河流洪水期淹没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称为河漫滩

7层流:层流的水质点有一定的轨迹,与邻近的质点作平行运动,彼此互不混乱。这种流动仅在水库及高含沙量的浑水中或坡面薄层缓流中可能存在。而在沟槽中很少发生。由于层流没有垂直于水量方向的向上分力作用,所以一般不能卷起泥沙。

8 水系:是指一条干流及其所属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水系的形式就是这种组合的形式,受一定地质构造和自然环境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排列。

9准平原:当地貌发育达到阶段4以后,残余分水岭的侵蚀和河谷的下蚀都进行得非常缓慢,地势起伏非常和缓,形成一个微微高出海平面的波状起伏平原,戴维斯称之为准平原

10 坡积物:大气降雨或融化后,在倾斜的坡地上,形成面状水流,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处,称为坡积物。

二简述题(8′×5)

1 三角洲的结构

答:对入海河流而言,河口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平面形态近似的堆积体。三角洲沉积速度很快,沉积物向海岸一侧延伸可形成三角洲平原。无论从平面上还是剖面上,三角洲沉积都可以分为三角洲的平原,三角洲前缘和三角洲三带。三角洲平原带是由河流沉积物组成的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三角洲前缘带呈环状分布,沉积物分选好,前三角洲带是由河流携带的粘土悬浮物和胶体溶液在海底沉积而成的,沉积物富含有机质。

2 简述河流阶地的成因和类型

成因:当地壳上升时,原先河床纵剖面的位置相对抬升,而水流侵蚀作用使河床降低,地壳上升的速率与河床下切的速率保持相等,在这种动态平衡的情况下,河床高程基本上保持原先的位置,原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地貌学原理考试题库 一( 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其中,谷底包括河漫滩和河床 ;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阶地发育。 2.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冲积物。 3.在岩溶地貌中,溶蚀洼地是溶蚀漏斗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4.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年降雪量等于消融量。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要高,说明降水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5.多年冻土区的冻土可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叫活动层,下层叫永冻层。 6.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高度成反比,与输沙量成正比。 7.荒漠地貌按地貌特征与地表组成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为四种类型: 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 8.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 1/2 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两个波高处发生破碎。(P138,3.波浪破碎中的第2行) 9.淤泥质海岸类型可以划分为堡岛型,平原型和港湾型三种。 10.我国四大盆地包括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 和四川盆地。 11.我国三大平原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平原。 二.判断题(在题后括弧内打?或?,每题0.5分,共10分) 1.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常见的河流堆积(河流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 ) 2. 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 ) 也可从源头开始或河口开始溯源侵蚀抑或以瀑布形式实现后退

3. 河流袭夺是冲积平原上自由河曲截弯取直(分水岭迁移或新构造运动)的结果。( × ) 4. 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分布在谷底、洪水期可被淹没的阶梯状地形就是河流阶地。( × ) 见第四大题第六小题 5. 我国著名旅游胜地云南路南石林是白垩纪砂砾岩风化剥蚀(地表水溶蚀)形 成的地貌景 观。(× ) 6. 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 ) 7. 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属于大陆冰盖地区(山地冰川的重要地貌)常见的冰蚀地貌类 型。( × ) 8. 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 9. 热喀斯特洼地是由岩溶作用形成的石灰岩地貌形态。( ? ) 10. 石环是由较细粒土和碎石为中心,周围由较大砾石为圆边的环状冻土地貌。( ? ) 11. 砾漠是在湿润气候区由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 砾漠是由沉积物(洪积物、冰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风化作 用下,细沙和粉砂被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 12.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流动型)沙漠。(× ) 13.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谷)间地地貌。(? ) 14(大陆裂 谷是由于地幔对流上升、地壳拉张、岩石圈变薄陷落的结果。( ? ) 15. 海沟-岛弧地貌是两个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与陆地板块)之间的辐合汇聚地带。(× ) 16. 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的山地。( ? ) 17. 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 ) 18. 断层

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一、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 ?―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面的形态 ?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 ?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 ?3、地貌的分布 ?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 ?(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 ?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 ?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 ?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 ?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 ?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 ?微地貌例如,沙波纹 (2)地貌的物质组成 ?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地质地貌学作业整理

第二章地球的基本特征作业 1、名词: 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 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又称元素丰度。 地质作用所有引起地球的外表形态、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发生变化的作用过程都称为地质作用过程,简称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三重概念:能、营力、作用方式) 2、简答题: 地球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构造特征分别是什么? 外部圈层 ①大气圈——大气圈是环绕地球最外层的气体圈层,它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具有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成层(电离层),外层(逃逸层) ②水圈—水圈是指由地球表层水体所构成的连续圈层,陆地水和海洋水是水圈的两大组成部分 ③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由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地带所构成的连续圈层,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内生物的分布很广但不均匀。受太阳辐射量、气候、地形、地质、大气环境、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阳光、空气和水分充足,温度适宜的地区生物多,反之则少。 内部圈层(根据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划分) ①地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其中大陆地区厚度较大,大洋地区厚度较小;其上部密度较小,向下部密度增大。地壳为固态岩石所组成,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 ②地幔—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 )以上的中间部分。上地幔出现地震波低速带;下地幔经受着强大的地内压力作用,由于压力随深度的增大,物质密度和波速逐渐增加。 ③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发生大幅度衰减的事实推测其为液态)、过渡层(为液体—固体的过渡状态)内核(横波又重新出现,说明其又变为固态) 地壳主要组成元素有哪些?(查课本) 地质作用类型的划分?

地貌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章绪论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与性质 地貌学这个名称,在各种语言中虽有不同的拼写方式,如:geomorphology(英语),géomorphologie(法语),地形学(日语),геоморфология(俄语),Geomorphologie(德语),等。但从构词上可看出,它们大都由三个源自希腊语的词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状、面貌),Logos(论述)所组成,表明这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形状的学科。地球表面(简称“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简称为“地形”或“地貌”。因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解放前,这门科学在我国被称为“地形学”。1956年后,我国的一些学者倡议,把“地形学”改称为“地貌学”,自此,地貌学这个名称才逐渐得到普遍使用。 地表形态复杂多样,成因各异。主要是内营力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形成和发展的。以河流地貌为例,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

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性,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学科。如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通过地貌去认识地质,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在我国,地貌学在地理学界和地质学界都受到一定的重视,也可以说,我国的地貌学是随着地理科学和地质科学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二、地貌学发展简史 人类一开始由于生存上的需要,即频繁地接触地形,识别地形,利用地形,改造地形,不断积累地貌知识。但是,地貌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回溯这段历史,将会加深我们对地貌学基本性质的理解,认识各主流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盛衰的因由。 从史前人类的一些聚居点的地貌位置(如我国北京的周口店和西安的半坡)可以看出当时人类对一些有利地形的识别与利用(如洞穴和沿河阶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出露地表的岩石,受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 生物的物理风化作用:1、植物的根系起楔子作用对岩石挤胀而使岩石崩解;2、动物的挖掘和穿凿活动进一步加速岩石破碎。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1、运动速度:滑坡运动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2、移动形态:崩塌体往往比较破碎,形成倒石堆;滑坡体则保持整体形态不变。 3、发生坡度:坡度较大时才可能发生崩塌;而滑坡在坡度较小的时候也可能发生。 4、有无裂缝:崩塌体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 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的横纵裂缝。 坡面径流侵蚀。坡面径流侵蚀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有关。地形(坡长、坡度、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从理论上说,坡长越长,越到下坡水量越多,水流的能量也越强。但是随着坡面的增长,水流携带的泥沙量也随之增多,需要消耗一部份能量,使水流侵蚀能力减小。因此,坡面径流侵蚀能力并不是随坡长增加而加大。坡度加大可使坡面径流速度加快,冲刷加强;坡度加大却又使径流量减小,因为在降雨强度不变的情况下,坡度加大可以使坡面加大,实际上坡面单位面积接受的雨量减少。 不同形状河床的河床断面,形成不同的环流系统,可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复合型环流 对于一条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上游多以侵蚀作用为主,下游以堆积作用为主。 在同一河段,侵蚀、搬运和堆积是同时进行的,例如弯曲河段在凹岸侵蚀,同时在凸岸就发生堆积。 洪水期的洪水波在较狭窄河段传播速度慢,产生壅水,水面比降小,水流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浅滩;在展宽的河段,洪水波传播快,水面比降大,水流侵蚀搬运能力强,发生侵蚀而形成深槽。 岩槛是基岩河床中较坚硬岩石横于河床底部形成的瀑布或跌水,并构成上游河段的地方侵蚀基准表面。 岩槛形成原因:岩槛形成与构造或岩性有关,有些活动断层可直接形成岩槛,岩槛位置和断层位置一致;有时岩槛位于活动断层上游方一定距离,这是因岩槛向源后退之故。前者表明断层活动期很近,后者说明断层活动已有相当长时期。穿插在基岩中的岩脉,也常形成岩槛。深切曲流发育在山地,根据它下切和侧蚀的情况,又可分为嵌入曲流和内生曲流。 洪水期河漫滩上水流流速较小,环流从河床中带到河漫滩上的物质,主要是细沙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是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这样就组成了河漫滩的二元沉积物。 河床相冲积物中,靠近下部的物质较粗大,上部的较细小。 绝大部分泥石流均发生于傍晚或深夜,为什么? 答:绝大部分泥石流是降雨和融雪诱发引起的,而一天之中雨势最大、冰雪消融最强烈的时间往往是午后至傍晚这段时间,有时候在傍晚之后这段时间雨势最大,而泥石流的爆发比水源的突然增加要滞后一段时间,故相应推迟到傍晚或深夜发生。 从潮区界到潮流界的河段,称近河口段。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

有关地理的读后感_有关地理的读书心得五篇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它也是一门关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与他所处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综合性基础学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 ?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地质地貌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名词解释: 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条痕:是矿物在条痕板上擦划后留下的痕迹的颜色。 解理:矿物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破裂成一系列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 岩石:由一种或多种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和岩石圈的基本物质。 溶洞:地下水对可溶性岩体各种裂隙溶蚀,侵蚀扩大而成的地下空间。 冻土:是指温度在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土体和岩石。 纹泥:冰川融水携带的细粒物质在冰川前缘湖泊中缓慢地沉积在湖底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理的冰川-湖沼沉积物。 化石: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都叫化石。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以粉沙为主,富含碳酸钙和大孔隙,质地均一,无层理,具有垂直解理的未固结的黄色土状堆积物。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能、重力能和地球旋转能等所引起地壳的机械运动,主要表现在地层的变形,产生种种地质构造,同时引起了地表形态的改变。 变质作用:岩石所处的环境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有了变化,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填空) 简答 1、任意举出5种常见矿物并根据晶体化学分类方法归类。 (1)自然元素:如石墨、自然金; (2)硫化物:如方铅矿、黄铁矿、黄铜矿; (3)氧化物及氢氧化物:如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等; (4)含氧盐:可细分为硅酸盐类(如橄榄石、辉石、正长石、斜长石)、碳酸盐类(如方解石)、硫酸盐类(如石膏); (5)卤化物:如萤石。

2、简述三大类岩石间的相互转化。 在地壳—地幔范围内,三类岩石处于不断地循环演化过程中,即: (1)在地下深部,沉积岩和岩浆岩可通过变质作用成为变质岩。 (2)在地球表面,岩浆岩、变质岩可通过风化—搬运—沉积转变成沉积岩。(3)当变质岩、沉积岩进入地下更深处,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被熔融形成岩浆,再经历冷却结晶作用又可生成岩浆岩。 3、比较岩浆岩与沉积岩在化学成分(或矿物组成)的异同 相同点:沉积岩的化学成分与火成岩基本相似,即皆以SiO2、Al2O3等为主。不同点: (1)沉积岩和岩浆岩中铁的总量大致相同,但沉积岩中Fe2O3的含量高于FeO,而岩浆岩中则FeO略高于Fe2O3,这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有氧的条件下,大部分Fe2+被氧化为Fe3+所致。 (2)沉积岩中K2O>Na2O,而岩浆岩则相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岩浆岩风化分解后产生的Na2O常形成易溶性盐溶于海水中。而含钾矿物如白云母在表生条件下较稳定,粘土矿物又易于吸附钾,故母岩中的K2O大部分含在白云母碎屑和粘土吸附物中进入沉积岩。 (3)沉积岩中富含H2O和CO2,这显然是由于沉积岩形成于表生条件下所致。 4、简述冰斗的形成过程 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的积雪凹地,其形成的原因是在地势低洼处,剧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使基岩迅速冻裂破碎。崩解的岩块随着冰川运动搬走,洼地周围不断后退拓宽,底部被蚀深,并导致凹地不断扩大形成冰斗。 5、黄土的主要特征。 (1)成分 ①粒度成分:质地均一,以粉砂为主。 ②化学成分:富含CaCO3,还有SiO2。 ③矿物成分:包括碎屑矿物和粘土矿物。 2、厚度

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貌学》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地理科学专业:主干课、专业类基础课。 (二)教学目的 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地理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地貌学的理论部分所涉及的内容与地理学的各门分支学科均发生密切的关系。地貌学的知识体系也有较为广泛的使用性,如在土地科学、城乡建设规划、水利、交通和港口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地貌学的知识均可以发挥相应的作用。 地理系本科生《地貌学》的教学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通过课堂教学和野外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学会在野外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判断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一般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祖国各地的自然面貌,如青藏高原的现代冰川、冰缘地貌形态,干旱地区的风成沙丘和黄土堆积,各种气候条件下的岩溶地貌形态、以及我国主要河流不同河段的河床及冲积平原形态。在进行科学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注重反映现代地貌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系,讲授内容以目前地貌学理论和技术进行组织与安排。课程从不同时空尺度深入地研究各种地貌的特征、形成过程、发展趋势与演变规律,总体框架分为地貌学基本理论、各种地貌的特征与成因以及中国大陆地貌格局的形成演化三部分内容。具体包括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及其意义、地貌学史和基本理论、全球大地构造地貌、坡地发育与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与气候地貌,最后讨论中国构造、气候地貌的形成以及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化。 (四)教学时数 总计38学时。 (五)教学方式 该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注重能力培养,采用课堂讲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系统学习,通过具体的野外实习,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提高,达到对地貌学较深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地貌学插图多、内容杂的特点,课堂讲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授课结合的方式。

地貌学第一章

第一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 1.什么叫地貌学? 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地表形态有不同规模和各种特征。最大规模的地表形态是陆地和海洋,陆地面积为1495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为36106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总面积的71%。 2.什么叫地貌?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3.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几个因素的影响? 地貌的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4.地貌发育有几个阶段(几个期)? 地貌发育有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三个期。 5.地貌结构类型? 按地貌形成的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可划分为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和叠置-切割型等四种地貌结构类型。 6.四种类型地貌的分布规律?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与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分布与气候条件有联系,决定气候条件的主要要素(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有一定格局的。 7.地貌学的研究对象?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地貌的成因,地貌的演化过程,地貌的内部结构和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等各个方面。 第二节地貌学的学科分类 1.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地貌学主要是从19世界中叶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由于地貌学的这一特点,各个国家的地貌学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地貌有坡地地貌,河流地貌,岩熔地貌,冰川地貌,冻土地貌,荒漠地貌,黄土地貌,海岸地貌,大地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火山熔岩地貌和人类活动形成的地貌等13种类型。 2.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是地貌中的两大分支。 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构造地貌学一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或称次生构造地貌。 另一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壳构造运动的作用方向,受力方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或称活动构造地貌。 3.从地貌形成作用来讲,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4.应用地貌学分为工程地貌学砂矿地貌学,石油天然气地貌学和农业地貌学等。 除了上述地貌学的各个分支外,还有地貌年代学,遥感地貌学和地貌制图学。

2011地貌学原理期末试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基地班《地质地貌学》期末复习题(1) 地貌学原理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岛弧和海沟主要分布在岩石圈板块相互分离的边界地带。() 7.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喀斯特、丹霞、雅丹地貌区别与分析

读书笔记 ---关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的比较与总结暑假在阅读《中国国家地理》时,在该杂志期刊简要的介绍了这三种地貌,在这本书的介绍上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体现,没有能够系统的对这三种地貌进行比较,以及对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加之自己在对这三种地貌的了解甚少,同时看到这本杂志上的唯美图片,于是想深入了解一下这三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形成的时间等方面的知识。虽然这三种地貌在大一的《自然地理学》上就有过介绍,但是自己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在自然地理学上主要是对喀斯特地貌作了详细的介绍,但是对另外两种地貌就没有详细的阐述,在这我想通过自己的仅有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其的理解进行区分。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这三地貌的特点。 一.喀斯特地貌 1.1喀斯特地貌的定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1.2喀斯特地貌的起源: “喀斯特”是斯洛文尼亚伊斯特拉半岛的一个地区。(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这里在中生代形成了分布广泛的厚实的石灰岩层。经过长时间的水流侵蚀,形成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故而地质学家们将这种石灰岩层所特有的地形冠名以“喀斯特”。 1.3化学原理 :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温带气候地区pH值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层所造成的。随着地表下的岩石不断与水反应,将不溶的碳酸盐在与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生成可溶但不稳定的碳酸氢盐,在排水较好的地下岩层就能形成一个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动时,其溶解的碳酸氢盐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盐沉降在地面。溶洞中从高处落下这样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将碳酸盐沉降在溶洞顶部,而另一部分则会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盐沉降往往形成一 1.4喀斯特地形分类 : (1) 按其发育演化 1.4.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 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1.4.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m深后形成落水洞。 1.4.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1.4.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 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1.4.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1.4.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 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继续进行。 (2)按出露条件 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3)按气候带 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 (4)按岩性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概论

地质地貌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 (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 2、地质学的发展阶段(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 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 4、地貌学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 5、地质地貌学研究对象特点:(1)时空的无限性(2)变动的复杂性(3)地质作用的不可逆性。 6、地质学的研究程序一般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考察;分析化验与模拟试验;将今论古综合解释。 7、地貌形成的动力 (1)内(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 (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 (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的动力作用的结果。 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 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 8、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 (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 (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

地貌学原理复习题(5套)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 由流水堆积在沟谷中的沉积物称为。 2. 岩溶地貌中的溶蚀洼地是进一步溶蚀扩大而成。 3.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在雪线处的等于。副热带高压带的雪线高度比赤道附近高,说明对雪线高度有重要影响。 4. 从结构组成特征看,多年冻土包括两部分,上部为,下部为。 5. 沙丘移动的速度与沙丘的成反比,与成正比。 6. 干旱荒漠按照地貌形态与地表组成物质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 ,, 和。 7. 当波浪传播到水深小于波浪波长的浅水区时,由于海底的磨擦波浪要发生变形,并最终导致破碎。在水深小于1/20波浪波长的极浅水区,波浪在水深为波高处发生破碎。 8. 从河谷横剖面看,可分和两大部分。谷底包括和;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常有发育。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海沟-岛弧地貌形成于海洋板块与海洋板块的辐合汇聚地带。() 2.河流袭夺是由于自由河曲截弯取直的结果。() 3.年平均地温在0oC以下的土体或岩体不一定都是冻土。() 4.溯源侵蚀只能发生在河流源头,在近河口河段不可能出现。() 5.蛇形丘是一种冰水沉积地貌,其延伸方向可用来研究古冰川的大致流向。() 6.冰斗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因此是大陆冰盖地区常见的冰蚀地貌类型。() 8. 分布在河谷两侧由河流作用形成的平坦地形一定是河流阶地。() 9. 壶穴和岩槛是河流下游砂质冲积河床上常见的地貌类型。() 10. 黄土塬、黄土梁和黄土卯是典型的黄土沟间地地貌。() 三.名词解释(每组5分,共30分) 1.河床与河漫滩 2.泥石流与洪积扇 3.鼓丘与羊背岩 4.石窝与雅丹

地貌学知识点归纳教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1)地貌学 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和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球内营力:地球表面以下的作用力。例如地壳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 3)地球外营力:地球表面以上的作用力,例如流水、波浪、冰川、风等 4)戴维斯“侵蚀轮回”学说: 第二章坡地地貌 1)风化作用:露地表的岩石,受到日光照射、温度变化、水的作用和生物作用等,发生破 碎和分解,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沙粒和黏土,这种作用被称为风化作用 2)崩塌及形成条件: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的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 塌,条件:地形条件:坡度和高度;地质条件:岩石中的节理、断层、地层产状和岩性都对崩塌有直接影响;气候条件:温差大,降雨季节;地震因素;人为因素:开挖 3)倒石堆的发育示意图(形成过程): 4)滑坡及影响因素:斜坡上的大块岩(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条件:地下水、地表水、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地震、人为因素 5)滑坡的作用力: 6)坡积裙:大气降雨或冰雪融化后,在斜坡的坡地上,形成片(面)状水流,在这种水流 作用下,地面物质被侵蚀搬运使坡面降低,称为坡面水流侵蚀。被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外,被称为坡积物,它们围绕坡地边缘分布,形似衣裙,称为坡积裙 第三章河流地貌 1)横向环流和漩涡流 横向环流:在弯曲河道中,从凸案由睡眠流向凹岸的水流(表流)由河底流向凸岸的水流(底流)构成一个连续的螺旋形向前移动的水流,称横向环流 漩涡流:当水流绕过障碍物,如沙坡的脊部、河床基岩岩槛以及各种人工建筑物时,都会产生旋涡流 2)溯源侵蚀:从源头、河口或瀑布向上游侵蚀,称为溯源侵蚀 3)侵蚀基准面: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准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能再向下侵蚀,这一基 准面称为侵蚀基准面 4)影响河床纵剖面发展的因素:水文状况的改变、构造运动、岩性的差异、气候变化、 5)河漫滩的形成与发展: 6)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地质、地形、气象、水文、经济活动 7)洪积扇的结构:洪积扇的结构多事砂砾互层和砾石层中夹砂透镜体或砂层中夹砾石透镜 体 8)三角洲与三角湾: 三角洲:在潮流作用很强和河流挟沙很少的河口,涨潮时潮流一很快的速度溯河而上,形成强烈侵蚀,退潮时积蓄的河水和潮流一起沿河而下,加强了退潮流的力量,强烈冲刷河道,形成喇叭形的河口叫三角湾 9)河流阶地的成因:具有较宽的谷底和河流下切侵蚀 10)分水岭:是指分隔相邻两个水系的高地 11)断头河:河流袭夺后,夺水的河流称袭夺河,被夺水的河流称被夺河,被夺河的下游因 上游改道而源头截断,称为断头河

地理读后感(共3篇)

地理读后感(共3篇) 篇:地理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地理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地理读后感(一) 我从小喜欢地理,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就能正确的辨别方向,记住回家的路。也许这是天分。初中、高中时,我的地理成绩都是很好的。会考都是接近满分,拿A的。但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我从未花钱买过一本地理方面的书籍或杂志,更是没有旅游过。大学四年,我学的地理专业,通过课本,和老师的讲解,大大开阔了视野,在大学校园里,也多多少少参加了一些《地理学会》(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也有了几次旅游。 毕业后我来到了浙江从事地理教育工作,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前两年虽然还贷款,并没有攒下多少money,但是我还是订阅了一些有关地理的杂志,购买了一些有关地理的图书,想《中国地图册》、《世界地图册》、《中国国家地理》等等,现在都摆在了我的书架之上。特别是《中国国家地理》,我非常喜欢,那一篇篇的主题风景地貌,一遍遍的看过,一次次的感动。因为美好的风景地貌而感动。 中国是国土面积世界第三的国土大国,地貌类型非常齐全,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美丽风光。名山大川、飞瀑碧湖……美景可谓如云。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去观光浏览,多少地方值得我们向往。 我突然想提高摄影技术,为了去旅游之时记录下那最美的一幕。地理读后感(二)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今天,我看了地理中国。这次的故事讲得是自海航建造一来,自

古至今都有巨轮葬身于大洋之中,近代,此类事故更是时有发生,甚至会有成百上千人遇难的惨故。经专家研究在正常情况下,造成此类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洋流和大气情况。 那么,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海洋与大气的联系非常紧密,他们都受地球运动的影响。当地球绕它的轴线自转时,也让空气和水旋转形成漩涡和旋风,洋流的运动同样遵循这样。 但是,不同海域的海洋环境又不同,洋流形成运动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海洋上空的大气情况,海底地形,海水的温度、盐分等。 看!这样的节目可以让我们增加很多知识,让我意识到﹕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与其相比,人类的力量是那么渺小,纵然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但我们不能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而是要造福自然界,与自然和谐相处。地理读后感(三) 我读了两本书,它们的名字就叫《左手历史右手地理之中国上下》。 这两本书从盘古开天辟地起,一直讲到了辛亥革命。几千年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在这里,我仿佛听到了屈原沉江时那悲愤的哭声。在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苏武牧羊时那掉光了毛的旌节,还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在书中,这些人物被描写得活灵活现。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我爱这两本书,我爱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希望能帮助您! 第2篇:地理读后感 地理读后感——中国的版图因何“竖”了起来?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三,因此在地图上我国的面积也是颇为可观的。巨大的国土面积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但也产生了许多意识问题。地图的显示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点。 我国的地图是横版图。这种图会将陆地面积完整的展现出来但却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三一文库(https://www.docsj.com/doc/1f3907475.html,)/实习报告 地质地貌学实习报告范本 一.实习目的 1、通过野外实习和实地地貌及水文观察,理论结合实践,掌握各种地貌类型的基本形态、基本特征、物质组成、发育过程和演化历史。 2、了解不同水文条件下,河流地貌的演化规律,小流域地貌的发育,空间组合规律。 3、培养野外观察、动手和分析等技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实习地区地貌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富阳、杭州、富春江流域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处于浙西山地与长江三角洲平原的衔接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为构造剥蚀地貌,游客费为三个地形单元:外围

峰丝,主要由泥盆系砂岩组成,高度300-400米;内圈山体,如玉皇山,由石炭-二叠系石灰岩组成,高度200米左右,岩溶地貌发育;北部孤山、葛蛉、宝石山由侏罗系火山碎屑岩组成,高度在35-125米之间。杭州市平原部分由第四系组成,其分布或近西湖、或滨湖面呈椭圆形,南北伸长3.3公里,东西2.8公里,周长为15公里,水面面积月5.6平方公里。 钱塘江呈“之”字形流经杭州市城区的东南侧。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杭州西湖地区一篇低山丘陵是西湖复向斜内中生代断块隆起区,包括市区在内的杭州市东北地区的平原是中生代断陷盆地。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构成了杭州地区独特的地域综合体。 三.实习内容 20XX年8月30日九溪十八涧途中 九溪十八涧源头在龙井村一带,形成了一个面积巨大的漏斗状盆地。该盆地的四周山岭基本上由砂岩组成,只在东北角靠近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堂教学研究 The Classroom Teaching Research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LIU Xiaoyan ,WANGYanping ,LIN Lingling , ZHANGYan (Institut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 Sanhe ,Hebei 065201) Teaching in the classroom is an important link of Gmorphroghy and Quaternary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At the present ,the immutabl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has can't meet the teaching objectiv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economy. In order to increas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 contents ,in turn ,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By adding little research subject ,cultivate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风景地貌学

风景地貌学读书报告 我们可以从书上了解到,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另外,在我看来,风景,其实就是一些美丽的,稀奇的,壮观的,饶有趣味的,自然的,人工的。。。。景色。自古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里就有说到:“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亦有古人云:“过江诸人……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即说风景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空间里给人们以视觉,听觉,触觉,甚至于嗅觉上的某些魅力展现出来。于是,风景地貌学,在我看来。简单的理解便是研究以地貌奇特而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一种学问。风景有太多太多,而地貌风景,自然和地貌有着很大的关系,它与我们地球科学也有着重要关系,地球科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包括环绕地球周围的气体(大气圈)、地球表面的水体(水圈)、地球表面形态和固体地球本身。而风景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风景地貌学便也是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了。 说到风景地貌,我们可以很快想到地质作用,所谓地质作用,就是指由于受到某种能量(外力、内力、人为)的作用,从而引起地壳组成物质、地壳构造、地表形态等不断的变化和形成的作用,地质作用的自然力是地质营力。力是能的表现,按照能的来源不同,地质作用可分为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地质作用是风景地貌的主要构造原因。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风景地貌学要学习地质作用了。 地质作用可分为内地质营力作用和外地质营力作用,那么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可以从《风景地貌学》本书中了解。 内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有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地震作用和变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组成和结构复杂化,造成地表高低起伏 外地质营力作用是因地球外部能产生的,有流水作用,风化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等,它主要发生在地表或地表附近,外营力作用使地壳原有的组成和构造改变,夷平地表的起伏,向单一化发展。 一般来说,内营力作用控制着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而外营力作用的过程和发展,可以说是对大自然的雕塑或重建了。 所以,为什么都说外动力地质作用是自然界伟大的雕塑家呢?其实,外力地质作用又可分成河流的地质作用、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冰川的地质作用、湖泊和沼泽的地质作用、风的地质作用和海洋的地质作用等。而按照其发生的序列上呢,还可分成风化作用、斜坡重力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说到雕塑,我们可以想到著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起初由于经过两次大的地壳变动,湖泊变成了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的陆地瀚海,因为地处风口,魔鬼城四季狂风不断,最大风力可达10―12级。强劲的西北风给了魔鬼城“名”,更让它有了魔鬼的“形”,变得奇形怪状。山丘被风雕塑成了各式各样的“建筑物”,有的像杭州钱塘江畔的六和塔,有的像北京的天坛,有的像埃及的金字塔,有的像柬埔寨的吴哥窟,有的像雄鹰展翅。走进魔鬼城,在其侧壁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沉积的原理,这就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此外,一些河流入湖口或入海口,都会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沙洲或三角洲,像黄河入海口,经过长年累月的泥沙淤积,黄河下游成了地上河,这是河流流水搬运和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真的不得不感叹大自然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