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红军山烈士陵园解说词

红军山烈士陵园解说词

红军山烈士陵园解说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红军山烈士陵园。

红军山原名小龙山。山前是碧绿清沏的湘江流水,山的东面系《遵城八景》之一的凤凰山。为了纪念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遵义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这松柏翠绿的小龙山中修建红军烈士公墓,1954年将远近闻名的“红军坟”由桑木垭迁来这里。从此,人们称小龙山为“红军山”。1968年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后,青山中安葬着长征中在遵义牺牲的部分红军烈士的忠骨和骨灰。

红军烈士陵园由“红军烈士纪念碑”、“邓萍烈士之墓”、“红军坟”、“青松堂”、“翠柏园”、邓萍烈士牺牲情景雕塑、红军卫生员给穷人治病情景雕塑、钟伟剑烈士雕塑组成。

“红军烈士纪念碑”,1984年为纪念遵义会议50周年而修造。整个碑高35米,碑上镌刻着1984年11月邓小平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的外部由四个头像托着一个大圆环,这个圆环的外面有28颗星,这28颗星的意思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年的纪念,另一个意思是遵义会议永放光芒的意思。大圆环的里面由四幅汉白玉石的浮雕组成的图画。整个大圆环是由四个头像托着,这四个头像是老红军、青年红军、赤卫队员和女红军。这个纪念碑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叶毓山教授设计修建的。

在红军烈士陵园中,有到遵义来考察工作的部分中央领导人种下的树木,像这棵雪松是1985年李先念到遵义时种下的。

“邓萍烈士之墓”修建于1958年,1959年清明节举行迁葬仪式。墓字铭为张爱萍题写。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毕业生。1927年同黄公略同志一起,由党派到国民党第35军第1师第1团作兵运工作,该军于1928年平江起义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邓萍历任红五军参谋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于1935年2月,红军第2次攻占遵义城战斗中,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和三军团十一团团长兰国清、政委张爱萍等人侦察敌情时,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光荣牺牲。当时年仅27岁,是红军在遵义长征中牺牲职务较高的一位领导将领。后来,张爱萍回忆邓萍牺牲时的情景曾说:军团参谋长邓萍和我一起来到前沿阵地观察敌情,并对我说,突然他的头栽到我的右臂上,我还没弄清怎么一回事,他那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殷红的热血已染满我的衣裳。邓萍是不幸中弹的,还没有来得及说完要说的话,就悲壮的牺牲了。……张爱萍的这段回忆记载在《星火燎原》的第三册上。

“红军坟”是红军卫生员龙思

泉烈士墓。墓名是毛泽东手体集录。龙思泉,广西人,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连、营卫生员。1935年1月,红军第一次占领遵义后,龙思泉随队到达遵义东南桑木垭一带,为了解除原本就处于饥寒交迫、疾病缠身、无钱医治的农民的疾苦,龙思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运用他幼时随父行医掌握的高明医术,日夜不停,走村窜寨为农民治病。经他诊治过的病人,个个病队康复。百姓遂认定这是一位救苦救难的“红军菩萨”,如此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十里的农民,都请他诊病。

一天下午,一个穷人的孩子从十多里远的地方来到部队,要求红军卫生员为他父亲看病。经部队首长批准,龙思泉爬山涉水来到病人家中,诊断为患伤寒病。严重的高烧,病情的危急。龙思泉忙碌一晚未能及时赶回部队。就在这时,部队执行紧急任务撤离遵义,由于通知不及,部队首长只好写一张条子,请房东刘大爷转交龙思泉。第二天,龙思泉回到部队驻地,得知部队紧急转移的消息后,告别了刘大爷和众乡亲,按照字条指出的方向追赶部队。

众乡亲看着远去的红军卫生员,心中正担心着他的安危,突然间,从卫生员去的方向传来砰砰的枪声。刘大爷和众乡亲寻着枪响的地方跑去,来到桑木垭,发现卫生员倒在血泊中。为报答红军对百姓的恩情,刘大爷和众乡亲躲过反动派的视线,把卫生员安葬了,并经常到他的坟前烧香祭拜,并摘一些草药,服下后,病情有所好转,众乡亲认为是红军在显灵,在保佑他们,这样烧香的人越来越多。反动派以为是共产党在搞什么阴谋,就下令挖掉红军坟,众乡亲和反动派开展了挖坟和护坟的斗争。这种斗争一直延续到解放。每到清明时节,乡亲们来到坟前表示了对他哀思。

1954年,市人民政府将红军卫生员的坟墓从桑木垭迁到这里,这是迁入红军烈士陵园的第一座“红军坟”。几十年来,坟前依然香火不绝,表达了遵义人民对红军的深切怀念。

“青松堂”三字,为1991年2月李鹏凭吊烈士陵园题写,室内安放着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骨灰盒。与“青松堂”相邻的“翠柏园”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青山埋忠骨,史册栽功勋。“成千上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