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我眼中的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摘要:李鸿章清朝晚期重臣,也是清朝对外交流的代表。他将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使中国有了现代化民用企业,他大力推行“洋务”运动,却因此招来骂名,其一生为清政府鞠躬尽瘁,最终却毁誉参半,甚至背上“卖国贼”的骂名。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关键词:李鸿章;卖国贼;洋务运动

自从以前学历史接触到李鸿章,他就以一个“卖国贼”的形象定格在我的脑海中,认为正是他的一味的向西方列强妥协和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变成为各国皆可欺的国家,使中国主权遭到践踏,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但最近看《李鸿章传》使我对其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看来,他不应被看作“汉奸”、“卖国贼”,而是坚持维护国人利益的一位中兴能臣,阅览古今,他必定是中国历史第一人。

要想谈论李鸿章,必须要了解其人。李鸿章(1823-1901),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1847年中进士,后担任翰林院编修,自创并指挥淮军多年,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25年,其一生与晚清内政外交关系密切。他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又是主要实践者,创办和控制着众多洋务企业。他意识到现代海防的重要性,积极领导并组建了北洋舰队;他开创中国铁路建设之先河;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他是晚清外交的主要负责者,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一生都在为清政府效力,可谓是鞠躬尽瘁了。

可以说李鸿章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但其自身又为时代所毁。他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过程中,当时中国面临这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国内的的多次农民起义,国外多个国家聚焦、侵略中国,都想在中国找的自己最大的利益。而李鸿章正是在这样的形式下出现的,他利用科举考试进入统治者的地位,本从事着编修等文臣工作。太平天国爆发后,他响应国家的号召,回家办起团练,经过多方努力和磨难,组建出一支战斗力强的淮军,先后战胜太平军和捻军,有效的维护了国家的稳定。他了解西学,深谙现代科技的重要性,积极倡导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天津机器局、北洋舰队、轮船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矿务局等现代企业并派遣中国第一批学生留美,这些实业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通晓政交之道,开创了我国现代外交的先河,他熟悉军事,积极倡导并组建了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阅览古今,他必定是中国历史第一人,同时也是最后一个,因为如此,他是独特的,同时也是孤独的。

作为历史过渡时期的第一人,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盖棺难以定论。自古誉之者有之,贬之者亦不少。但我看来将其说成“汉奸”、“卖国贼”、“大刽子手”却有失公道。不错,李鸿章在国内战争中镇压农民起义时杀害了许多中国人,这无可否认,但我们也应知道,两军交战,必有死伤,

如若历史上没有李鸿章,那么这件事也会有其他人去完成,李鸿章可谓是这种形式下的一个代表。退一步说,如果这场战争胜利的不是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而是太平军,那结果又有何异?死伤人数并不一定减少,相反可能还会多。况且每个朝代在建立初期都会经历一段动荡的时期,而当时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虎视眈眈之下,朝代的更替势必会造成中国更大的危机,而太平军所建立的政权较清政府的腐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太平军的胜利必将导致中国的更加落后、人们的疾苦。因此李鸿章在一定意义上来讲,维持了当时中国的稳定。如若因此而给他加上千古罪名,那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更何况林则徐、左宗棠也曾镇压过农民起义,为什么要将“刽子手”这一骂名独加给李鸿章呢?我们在指则李鸿章“杀害同胞”的同时,是否有人注意到他为了改善在印度的国人的生存条件而与印度代表多次谈判,利用美国媒体提高中国劳工的权益等努力捍卫异域他乡华夏子民的权利呢?又有谁看到他为禁止鸦片贸易作出的努力呢?

李鸿章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便是自己积极倡导、创办的洋务运动,却不想正是洋务的失败给他带来自己人生中最大的打击。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全面爆发,李鸿章一心创建和操办的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全军覆没。李鸿章因此受到各方面的指责,声名受到重创,事业也跌入低谷,被拔去三眼花翎,收回黄马褂。朝廷命他入阁办事,不再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处于“投闲置散”的状态。随着李鸿章的大权旁落,其一心置办的洋务也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何中国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然而探寻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甲午战败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结果。这其中李鸿章必然负有一定的责任,但还有其它重要因素。在李鸿章8月29日的奏折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中国海军的武器配置远远弱于日本,中国当时并不具备海上交战的能力。况且由于统治者偷减军费,导致军费不足。未能即使更新船只,而日本多为新传快艇,二者速度相去甚远,何以轻易取胜?更何况当时中国18省各自为政,坐视北洋水师的覆灭而不顾。战争的惨败是整个中国共同导致的结果,又怎能将这一责任全部推卸给李鸿章呢?

另外有人因为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同西方各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把他叫做“大汉奸”、“卖国贼”。然而当时作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外交代表,李鸿章又能做些什么呢?在当时弱国无外交的政治形势下,他所能做的只有通过方面的努力将中国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大限度的维护国人的利益。至于条约中割地赔款等项,这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他们并不会因为李鸿章的反对而放弃,相反清政府在外国列强的枪炮下,选着妥协,接受那一个个屈辱性条约。李鸿章虽为清政府外交的全权负责大臣,但他每次签约前都主动将合约内容电告清政府,在获得政府统一的情况下签订的。可以说那些合约只是借李鸿章的手签了些字罢了。倘若没有李鸿章,或许中国遭受的损失更大,而不同的是,在合约上签字的不再是李鸿章,他也不会因此背上骂名,然而环顾朝堂内外,当时清朝除了李鸿章,还有谁能留着长发而与外国使节斡旋呢?更何况条约当时本应该由恭亲王去签的,但是恭亲王当时还小,有很好的前途,怕留下骂名,而环顾朝堂无一人能及李鸿章,所以李鸿章责无旁贷的走上了签约的道路,为清政府背上来这个千古罪名。李鸿章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效忠的末代朝廷,为其鞠躬尽瘁,何以摊上“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李鸿章一生主要“主和”,那是因为其掌握着当时中国的军权,他非常清楚中国真正的实力,如若真的与西方列强交战,中国将必败无疑,那样中国将遭受更大的灾难。他想通过求和下的和平来

发展中国自己的实力已达到同西方列强相匹敌的目的,但在列强的注视下,这一目的又怎能实现呢?其一生所热心的洋务运动最终没能达到使中国富强的目的,成为了他个人的遗憾,同时也成了整个民族的遗憾。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可以说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尽力。直至去世前仍在被迫同俄国签订条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写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可见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心系着整个国家,其又怎会叛国?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对于同一件事,观察角度不同,个人阅历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一样。对于李鸿章这一历史人物也一样,虽然李鸿章还犯过许多过错,但我相信人无完人,他的历史功劳不应该被他的过错所掩盖。立足于晚清社会,他是同时代人所无法企及的。他注定是历史上第一人,也将是最后一个,他应该得到人们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王林《大家精要—李鸿章》;云南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