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观解读-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观解读-2019年教育文档

新课程改革视域下的生命教育观解读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成长质量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思潮逐步被重视,生命教育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为主旨,但实施现状并不乐观,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改革学科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等措施,切实体现生命教育理念。

一、生命教育的界定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个体成长意义上教育也是促成个人发展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场所,更是师生心灵交流的精神家园。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北师大肖川博士也提出“教育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等观点。关注生命是教育的主要任务,生命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源头诉求。教育之“育”,应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教育之“功”,应以关注生命成长为主题,使人生充实。

当前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为“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着重改变学校教育与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求把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与潜能开发作为教育重心,在课程改革视域下,学校是有生命力的组织,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阅历、人生经验积累的生长点,这种教育理念将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并进一步影响师生的教育状态。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指导下,生命教育观的基本理念可以理解为:以学生为主体,以“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为主旨,在教育活动中开展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的教育。生命教育的目标,就在于教育学生爱惜生命、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会尊重并享受生活的意义,营造有质量的人生境界。

二、生命教育的现状

由于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学校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当前青少年群体出现了许多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对他人生命暴力及自我伤害或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曾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左右,高中生约为19%;《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的人出现焦虑症状,12%的人存在敌对情绪;北京联合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的200余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大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有的源于教师过激或不当的批评,有的源于家长或同伴交往中的不快而一时冲动,有的源于学业挫败或情感一时受挫,最终的结果是本该青春靓丽的年华被抹上一层阴暗沉重的色彩。

当前生命教育有所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1 文化传统影响传统教育

新中国秉承已久的主流教育一直崇尚英雄主义,青少年从小所接触的教材、主流阅读资料多沿袭“革命传统”,弘扬大无畏

牺牲精神,从雷锋到赖宁,从少年英雄刘胡兰到建设英烈孔繁森,无一不是社会要求青少年学习的楷模。联系这些楷模身上大多相似的人生轨迹,不能不说除了其积极影响之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副作用,为了崇高理想信念而献身的颂扬价值一旦形成思维定势,对生命原本的尊重和敬畏程度究竟保留多少值得深思。

此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无意误导”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如中国历史最高尚的政治道德常被教育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最动人的神话传说往往离不开“精卫填海、娥皇女英”,流传最广的爱情故事自然是“梁祝、孔雀东南飞”,最高尚的友谊境界也在教材中多理解为“刎颈之交”(《史记》“廉蔺列传”)。这些传统文化观折射在教育领域也会产生较为负面的生命价值观。

2 功利社会影响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的时代气息日益浓厚,不以生命代价体现个人价值的一批教育榜样正在走人教育课堂,包括创业艰辛终有大成的才俊、为国争光的体坛明星、助人为乐的平凡百姓等逐步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这些可喜的现实之余,不容忽视的是功利色彩的侵入甚至蔓延正在歪曲生命价值的正常理解。在《2004年语录》中,一位12岁的孩子过生日,蜡烛吹灭后虔诚许愿“希望能中500万大奖,先用一部分钱周游世界,剩下的买个官当当”,而居然得到现场一致“有出息”的赞誉;十几岁学生互赠贺卡“开宝马、挣美元、住豪宅、包二奶”的祝愿之辞也不鲜见;同时,

教育淡化“革命英雄主义”又仿佛走向另一极端,要求孩子考名牌大学、做高级白领、出国、多挣钱等心态,无疑也会造成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扭曲。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从14岁起便开始经历个人情绪化波动的小高峰,针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的现实,第一时间还得回归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太教育”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更多责任。教育从业者应时常反思――现有提供的教育,能否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与价值?许多儿童不快乐,他们没有自由的一方时空,都被作为第一任教育者的父母按照伟大理想进行了全方位安排;许多中小学生不快乐,他们的生命都已被专业教育者按科学的教育制度所规定;许多大学生不快乐,最典型的就是学习三年多生命科学的马加爵发出“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的困惑,在杀了4位同窗逃亡期间,走投无路他才感到“生命意义在于人间有情”,但为时已晚。

三、生命教育的举措

是非善恶、真假美丑的边界日益模糊,这样的教育熏陶一旦形成惯性,长期立足其中的学生,懂得消费与时尚,懂得“享受”生活和潇洒,但对于同情弱者、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对自然与道义的珍视,恐怕无法企及,而这恰是解读生命教育观的起码要义。在人本化理念的新课程实施中,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人的前提是认识人、理解人,只有帮助学生重视情感、心灵和个性,才能体验到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开展生命教育有如下基

本途径。

1 改革学科教育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同其他学科教育积极结合。生命教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应深入每位教育者的教育理念,即“生命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教师有了生命教育的意识,才能将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现在学科教学中,在课堂上自觉渗透、主动挖掘。其次,将生命教育同一些相关学科(心理健康课、政治课、品德课等)教学内容相结合,或利用主题班会(如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毒品预防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以事例解读生命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对他人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态度,在人格上健康发展。最后,要让学生懂得生命是最高价值的体现,只有善待自己,才能直面挫折,笑对人生,才不会轻易放弃并学会享受生命。

2 结合实践教育

新课程理念重视“隐形课程、潜性课程”开发与设计,而生命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通过语言或理论,多借助行为体现,更强调“身教”,即以具体行动影响人、感化人,实现心灵震撼和人格陶冶。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注重实践教育的作用。通过一些课外活动进行生命教育,如请社区交通管理员作报告,讲述交通事故对生命的无情吞噬,请消防员讲述水火无情,对生命的残酷毁灭,组织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手术室或观看相关视频节目了解生命起源,体验生命喜悦、理解生命尊严,都

利于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

同时,生命的意义还在于多重体验,如社会与班务劳动中的吃苦体验,培养意志力,学会承受生活之难;在助人、参与义工的付出体验中,培养社会责任感;教师通过辨别学生才质,发掘其特有品性并给予机会显露和培养,学生从中感受自身价值与骄傲,在成功与快乐体验中培养人的价值与尊严。

3 形成教育合力

生命教育必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生命的态度决定子女的生命态度。在一个乐观、奋进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必然会有健康的人格,懂得珍爱自己和尊重他人;社会各方面也应全力配合,形成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氛围,用正面舆论凸显生命的价值,共同担负弘扬生命教育观的责任。

长期以来,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培养出诸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教育者一旦缺少对学生生活实际和真实情感体验的有效联系,缺乏精神引领,许多青少年便常将挫折、失意这些生活中现实、客观之“重”当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常将享受、消费这些生活的物质属性作为生命价值的全部意义。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注重“生长性、活动性课程资源”,重视饱含情感、关注生命的教育因素,才是教育的本源价值体现,在生命教育观的理念指导下,教育中的每一分子才能沐浴着人性的光芒、洋溢着生命的激情,这一要求也理

应成为今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导向之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