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胆道胰腺疾病

胆道胰腺疾病

胆道胰腺疾病
胆道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

胰腺解剖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腺体,长17~20cm,宽3~5cm,厚1.5~2.5cm,斜向左上方紧贴于第1~2腰椎体前面,分为胰头、颈、体、尾4部分,除了胰尾被浆膜包绕外,其余部分均位于腹膜后。胰头较为膨大,嵌入十二指肠环内,其下份向左突出,并绕至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的部分称钩突,此处有2-5支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前方的部分为胰颈。胰体在胰颈和胰尾之间,占胰的大部分,其后紧贴腰椎体,当上腹部钝挫伤时受挤压的机会大。胰尾是胰左端的狭细部分,行向左上方抵达脾门,脾切除时胰尾易受损伤而形成胰瘘。

胰管也称主胰管,直径2-3mm,横贯胰腺全长,由胰尾行至胰头,沿途接纳小叶间导管。大多数人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形成“共同通道”,下端膨大部分称W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其内有Oddi括约肌,这种共同通道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互相关联的解剖学基础。在胰头部胰管上方有副胰管,收纳胰头前上部的胰液,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头血供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体尾部血供来源于脾动脉的胰背动脉和胰大动脉,通过胰横动脉构成胰腺内动脉网。胰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入门静脉。胰腺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是胰腺疼痛的主要通路,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对胰岛、腺泡和导管起调节作用。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胰腺的外分泌为胰液,主要由各种消化酶和水、碳酸氢盐,内分泌来源于胰岛,胰岛是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集团,主要分布在胰体尾,胰岛有多种细胞,以B细胞为主(分泌胰岛素),其次是A细

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G细胞分泌胃泌素。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前者病情轻,预后好,后者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不仅表现为胰腺的局部炎症,而且常常涉及全身的多个脏器。

1、致病危险因素:以胆道疾病为主,占50%以上,称胆源性胰腺炎,西方则以饮酒为主。

a 胆道疾病:胆道结石向下移动可阻塞胆总管末端,此时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胆管,可损伤胰腺,引起胰腺组织坏死,产生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以及因炎症或手术器械引起的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或狭窄、Oddi括约肌痉挛等。

b 过量饮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还能刺激胰液分泌,并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细小胰管破裂,胰液进入腺泡周围组织,自我消化。

C 十二指肠液反流: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

D 创伤因素、胰腺血循环障碍

E 其他因素;如饮食、感染、高脂血症、高血钙、妊娠有关的代谢等。少数胰腺炎找不到病因,成为特发性胰腺炎。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酶原在十二指肠内被激活方有消化功能,在上述致病因素存在时,各种胰酶将通过不同途径相继提前在胰管或者腺泡内被激活,将对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损害。在局部对胰腺及周围组织产生自身消化,造成组织细胞坏死,破坏血管壁和胰腺导管,可使胰腺出血和坏死。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脂

肪酸后,与钙离子结合形成脂肪酸钙,可使血钙降低。胰液中的各种消化酶被激活后发挥作用的共同结果是胰腺和胰周组织广泛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坏死,并在腹腔和腹膜后渗出大量的液体。病人在早期可出现休克,到了后期坏死组织又将因细菌移位继发感染,在腹膜后、网膜腔或游离腹腔形成脓肿。大量胰酶及有毒物质被腹膜息收入血可导致心脑肺肝肾等器官的损害,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三、病理

基本病理改变是胰腺呈不同程度的水肿、充血、出血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1腹痛:常于饱餐和饮酒后突然发作,腹痛剧烈,多位于左上腹,向左肩及左腰背部放射。胆源性者腹痛始于右上腹,逐渐向左侧转移,病变累及全腹时,疼痛范围较宽并呈束带状向腰背部放射。

2腹胀:是由于腹腔神经丛受刺激产生肠麻痹的结果,腹膜后炎症越严重,腹胀越明显,腹腔积液时可加重腹胀。病人排便排气停止。

3恶心、呕吐:呕吐剧烈而频繁,呕吐物为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偶可呈咖啡色,呕吐后腹痛不缓解。

4腹膜刺激症: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时压痛多只限于上腹部,常无明显肌紧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范围较广或延及全腹。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肠麻痹),移动性浊音多为阳性(腹腔积液1000ml以上)。

5较轻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可不发热或轻度发热,合并胆道感染常伴有寒战、高热,胰腺坏死伴感染时,持续性高热为主要症状之一,若结石嵌顿或胰头

肿大压迫胆总管可出现黄疸,坏死性胰腺炎病人可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乃至休克。伴有急性肺功能衰竭时可有呼吸困难和发绀,有胰性脑病的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血钙降低时可出现手足抽搐,严重者可有DIC表现。

五、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清、尿淀粉酶,低血钙,血气分析,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增高,高血糖,DIC指标异常等)

影像学诊断(B超首选,胸腹部X线片,增强CT扫描)

临床分型(急性轻型多为水肿性,腹膜炎局限,体征轻,及时液体治疗可好转;急性重型多为出血坏死性,腹膜炎范围广,体征重,腹胀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伴休克或并发脏器功能障碍和严重的代谢障碍)

六、急性胰腺炎的局部并发症

胰腺及胰周组织坏死,胰腺及胰周脓肿(组织液化坏死并发感染),急性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周围积聚的液体被纤维组织包裹),胃肠道瘘(胰液的消化和感染的腐蚀),出血(胰液破坏血管壁)。

七、治疗

1非手术治疗:

(1)禁食、胃肠减压:可防止呕吐、减轻腹胀并增加回心血量。

(2)补液、防治休克:静脉输液,补充电解质,纠酸

(3)镇痛解痉:在明确诊断的前提下给药,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

(4)抑制胰腺分泌(抑酸和抑胰酶制剂):禁食,生长抑素,H2受体阻滞剂,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5)营养支持(禁食期完全肠外营养TPN),抗生素应用等。

2手术治疗

(1)适应症:不能排除其他急腹症时;胰腺和胰周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经非手术治疗病情继续恶化;暴发性胰腺炎24小时非手术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仍不能纠正;伴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合并肠穿孔、大出血或胰腺假性囊肿。

(2)手术方式:坏死组织清除加引流术

(3)胆源性胰腺炎的处理:伴有胆总管下端梗阻或胆道感染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手术(72h以内),取出结石,解除梗阻,通畅引流(鼻胆管引流术、腹腔引流术、网膜囊引流术),病情许可时同时切除胆囊。

慢性胰腺炎

一、病理:

胰腺缩小,呈不规则结节样变硬,胰管狭窄伴阶段性扩张,可有胰石或囊肿形成,镜下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增生,钙化。

二、临床表现:

腹痛、体重下降、糖尿病、脂肪泻,并称四联症,少数病人可因胰头纤维组织增生压迫胆总管而出现黄疸。

三、诊断:典型临床表现+粪检脂肪滴+胰腺钙化影+B超等影像学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病因治疗(治疗胆道疾病,戒酒),镇痛,饮食疗法(少食多餐,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按照糖尿病要求控制糖摄入),补充胰酶(由于消化不良,特别是脂肪泻),控制糖尿病,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2)手术治疗:纠正原发疾病(取石等),胰管引流术(经十二指肠行Oddi

括约肌切开术以解除狭窄,也可经ERCP行此手术;胰管空肠侧侧吻合术),胰腺切除术。

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较常见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1%-3%,包括胰头癌、胰体尾部癌,90%的胰腺癌为导管细胞腺癌,吸烟是发生胰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烟雾中含有亚硝胺,能诱发胰腺癌发生。

胰头癌临床表现: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黄疸和消瘦

1上腹疼痛、不适:早期因胰管梗阻致管腔内压增高,出现上腹不适,或隐痛、钝痛、胀痛,中晚期肿瘤侵及腹腔神经丛,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向腰背部放射,致不能平卧。

2黄疸:是胰头癌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呈进行性加重,癌肿距胆总管越近,黄疸出现越早,胆道梗阻越完全,黄疸越深。伴皮肤瘙痒,久之可有出血倾向,小便深黄,大便陶土色,巩膜及皮肤黄染,肝大,多数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3.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腹泻便秘

4.消瘦和乏力

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血清生化学检查:血、尿淀粉酶一过性增高,空腹或餐后血糖升高,胆道梗阻时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升高,碱性磷酸酶、转氨酶也可轻度升高,尿当红素阳性;

免疫学检查:CA19-9、CEA、胰胚抗原(POA)、胰腺癌特异抗原(PaA)及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轻度升高

2.影像学检查:B超,内镜超声,胃肠钡餐造影,CT,ERCP,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MRI或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选择性动脉造影,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黄疸

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C17.1umol/L;胆红素17.1~34.2umol/L,为隐性黄疸;超过34.2umol/L,为临床可见黄疸。

胆道疾病

胆道解剖生理概要:

一、胆道起于毛细胆管,其终末端与胰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外有Oddi括约肌围绕。

1肝内胆管:起自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肝段、肝叶胆管及肝内部分的左右肝管。

2肝外胆道:左右肝管和肝总管。左肝管细长,与肝总管间形成约90度的夹角,右肝管粗短。在肝门处一般是左右肝管在前,肝左右动脉居中,门静脉左右主干在后;左右肝管的汇合点位置最高,左右门静脉主支的分叉点稍低,肝左右动脉的分叉点最低。肝总管直径为0.4~0.6cm,其下端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肝总管的长度一般长约3cm,最长可达7cm。

(1)胆总管:长约7~9cm,直径0.4~0.8cm,分为四段:十二指肠上段(经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下行,肝动脉位于其左侧,门静脉位于两者后方,临床上胆总管探查、引流常在这个部位施行);十二指肠后段(其后方为下腔静脉,

左侧有门静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胰腺段(在胰头后方的胆管沟内或实质内下行);十二指肠壁内段(行至十二指肠降部中段,斜行进入肠管后内侧壁)。Oddi 括约肌主要包括胆管括约肌、胰管括约肌和壶腹括约肌,具有控制和调节胆总管和胰管的排放,以及防止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的重要作用。

(2)胆囊:梨形,位于肝的胆囊窝内,长约5~8cm,宽3~5cm,分为底、体、颈三部,底端为盲端,向左上方延伸为体部,体部向前上弯曲变窄形成胆囊颈,颈上部呈囊性扩大,为胆囊结石常滞留于此处。

(3)胆囊管:由胆囊颈延伸而成。胆囊管、肝总管、肝下缘所构成的三角区成为胆囊三角。胆囊动脉、肝右动脉、副右肝管在此区穿过,是胆囊手术易发生误伤的区域。胆囊淋巴结位于胆囊管与肝总管相汇处夹角的上方,可作为手术寻找胆囊动脉和胆管的重要标志。

3胆道的血管、淋巴和神经:血管丰富,只要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肝总动脉、肝右动脉、胆囊动脉、胰十二指肠动脉及十二指肠后动脉分支,静脉直接汇入门静脉;胆囊的淋巴引流入胆囊淋巴结和肝淋巴结,并与肝组织内的淋巴管有吻合,肝外胆管的淋巴引流入位于肝总管和胆总管后方的淋巴结;胆道系统分布着丰富的神经纤维,主要来自腹腔丛发出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术中过度牵拉胆囊致迷走神经受激惹,可诱发胆心反射,严重者可产生胆心综合征,甚至心跳骤停。

4胆道的结构:胆道肌层受刺激时肌纤维可痉挛性收缩引起绞痛,浆膜层由结缔组织组成,含神经纤维和血管分支。

二、胆道系统的生理功能:分泌、贮存、浓缩与输送胆汁的功能。

1胆汁的功能:乳化脂肪(胆盐随胆汁进入肠道后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使之

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颗粒而被肠粘膜吸收,并能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和使其被激活,水解脂类,促使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胆盐有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的作用;刺激肠蠕动;中和胃酸等。

迷走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减少;促胰液素(促胰液分泌的功能最强)、胃泌素、胰高血糖素、肠血管活性肽的可促进胆汁分泌;生长抑素、胰多肽等则抑制胰腺分泌;食物可刺激十二指肠分泌促胰素和促胆囊收缩素,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Oddi括约肌松弛。

胆汁酸盐由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后随胆汁分泌至胆囊内储存并浓缩,进食时,胆盐随胆汁排至肠道,绝大部分都能在回肠吸收入肝,成为肝肠循环,当胆盐的肠肝循环被破坏,胆汁中胆盐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易析出形成结石。

胆红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排入肠道后不被重吸收,在回肠下段及结肠内经细菌作用转变为尿胆素原后小部分被肠吸收,由肝细胞摄取处理后再从胆汁排入肠腔。如果胆色素在肝内未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或当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所产生的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性胆红素水解成为非结合胆红素,易聚结析出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发胆色素结石形成。

胆囊粘膜有很强的吸收水和电解质的功能,胆汁可浓缩5至10倍储存在胆囊内,胆囊粘膜每天分泌约20ml粘液性物质,主要是黏蛋白,有润滑和保护胆囊粘膜的作用,胆囊管梗阻,胆汁中的胆红素被吸收,胆囊黏膜分泌粘液增加,胆囊内积存的液体呈无色透明,成为白胆汁,积存白胆汁的胆囊呈胆囊积水。

胆道系统检查

B超检查:首选。肝内胆管正常时,B超不能显示,如肝内胆管显示,肝外胆管上段直径>5mm,中下段胆管>10mm,即表示有胆管扩张。胆总管及以上

胆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梗阻;如肝内外胆管均为扩张,表示为非梗阻性黄疸。

其他检查:腹部平片,静脉法胆道造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核素扫描检查,CT,MRI,MRCP磁共振胆胰管造影。

胆道镜检查适用于:疑有胆管内结石残留,疑有胆管内肿瘤,疑有胆总管下端及肝内胆管主要分支开口狭窄。胆道镜可以取石、取虫、冲洗、灌注抗生素及溶石药物,也可止血、用气囊扩张治疗胆管或胆肠吻合口狭窄。

胆石症

一、胆囊结石

主要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

1临床表现:大多数可无症状,仅在体检、手术时偶然发现,称为静止性胆囊结石。少数会出现较为典型的症状:

(1)胆绞痛:典型的发作是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中体位改变时,由于胆囊收缩或结石移位加上迷走神经兴奋,结石嵌顿在胆囊壶腹部或颈部,胆囊排空受阻,胆囊内压升高,胆囊强力收缩而发生绞痛。疼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部分病人剧痛而不能准确说出疼痛部位,可伴有恶心、呕吐。首次胆绞痛出现后,约

70%病人会在1年内再发。

(2)上腹隐痛:多数病人仅在进食过多、吃肥腻食物、工作紧张或休息不好时感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或者有饱胀不适、嗳气、呃逆等。

(3)胆囊积液:胆囊管堵塞但未发生感染时,胆囊粘膜吸收胆汁中的胆色素,并分泌粘液性物质,导致胆囊积液。积液呈透明无色,称为白胆汁。

(4)极少引起黄疸,即使黄疸也较轻;小结石可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称为胆总管结石,当胆总管结石通过Oddi括约肌可引起损伤或嵌顿于壶腹部导致胰腺炎,称为胆源性胰腺炎;因结石压迫引起胆囊炎症慢性穿孔、可造成胆囊十二指肠瘘或胆囊结肠瘘,大的结石可通过瘘管进入肠道偶尔可引起肠梗阻;结石及炎症的长期刺激可诱发胆囊癌。

2诊断:临床+B超

临床典型的胆绞痛,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诊断。若强回声团块不伴声影,则考虑胆囊息肉。

3治疗

对于有症状和并发症的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观察随诊,但些列情况应考虑手术治疗:(1)结石直径≥3cm或伴有胆囊息肉>1cm时;(2)合并需要开腹的手术;(3)胆囊壁增厚、钙化或瓷性胆囊;(4)儿童胆囊结石;(5)合并糖尿病或有心肺功能障碍时;(6)边远或交通不发达地区、野外工作人员;(7)发现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行胆囊切除时,有下列情况应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1)术前病史、临床表现或影像检查证实或高度怀疑胆总管有梗阻,包括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

发作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2)术中证实胆总管有病变,如术中胆道造影证实或扪及胆总管内有结石、蛔虫、肿块,胆总管扩张直径>1cm,胆管壁明显增厚,发现胰腺炎或胰头肿物,胆管穿刺抽出脓性、血性胆汁或泥沙样胆色素颗粒;(3)胆囊结石小,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术中应争取行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以避免盲目的胆道探查和不必要的并发症。胆总管探查后一般需做T 管引流,且有可能有一定的并发症。

二、肝外胆管结石

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继发性结石主要是胆囊结石排进胆管并停留在胆管内,故多为胆固醇结石或黑色胆色素结石;原发性结石多为棕色胆色素结石或混合性结石,形成诱因有胆道感染、胆道梗阻。

1结石主要导致:

(1)急性和慢性胆管炎:结石引起胆汁淤滞,容易引起感染,感染造成胆管壁粘膜充血、水肿,加重胆管梗阻;反复的胆管炎症使管壁纤维化并增厚、狭窄,近端胆管扩张

(2)全身感染:胆管梗阻后,胆道内压增加,感染胆汁逆行经毛细胆管进入血循环,导致脓毒症

(3)肝损害:梗阻并感染后可引起肝细胞损害,甚至发生肝细胞坏死形成肝脓肿,反复感染和肝损害可导致胆汁性肝硬化

(4)胆源性胰腺炎:结石嵌顿于壶腹部时可引起胰腺的急、慢性炎症。

2临床表现:一般平时无症状或仅有上腹不适,当结石造成胆管梗阻继发胆管炎时可有较典型的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1)腹痛:发生在剑突下或右上腹,多为绞痛,呈阵发性发作,或为持续

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常伴恶心、呕吐。

(2)寒战高热:由于细菌和毒素逆行经毛细胆管入肝窦至肝静脉,再进入体循环引起全身感染。

(3)黄疸:黄疸程度取决于胆管梗阻的程度、部位和有无感染。出现黄疸时常有尿色变深,粪色变浅,完全梗阻时呈陶土样大便,随着黄疸加深,不少病人可出现皮肤瘙痒。

3体查:平时可无阳性体征或仅有剑突下和右上腹深压痛,如合并胆管炎时,可有不同程度的腹膜炎征象,主要在右上腹,严重时可弥漫全腹,并有肝区叩击痛,胆囊或可触及,有触痛。

腹水

正常状态下,人体腹腔内有少量液体(一般少于200ml),对肠道蠕动起润滑作用任何病理状态下导致腹腔内液体量增加超过200ml时,称为腹水(ascites)。腹水仅是一种病征,产生腹水的病因很多比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病、肝脏病、腹膜病、肾脏病、营养障碍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卵巢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腹水的诊断除影像学检查外,主要依据腹部叩诊法:腹水达500ml时,可用肘膝位叩诊法证实;1000ml以上的腹水可引起移动性浊音,大量腹水时两侧胁腹膨出如蛙腹,检查可有液波震颤;小量腹水则需经超声检查才能发现。

腹水是多种疾病的表现,根据其性状特点通常分为漏出性和渗出性两大类。依据其外观可分为浆液性、血性、脓性或乳糜性等漏出性腹水常见原因有:肝源性、心源性、静脉阻塞性、肾源性、营养缺乏性、乳糜性等;渗出性腹水常见原

因有: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继发性腹膜炎(包括癌性腹水),结核性腹膜炎,胰源性、胆汁性、乳糜性真菌性腹膜炎等。

病因:由于全身性或局部性因素的作用,致使液体从血管与淋巴管内渗入或漏入腹腔而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钠和水潴留、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灭活功能降低、门静脉高压、肝静脉阻塞、腹膜炎症及恶性肿瘤均为引起腹水的重要因素。腹水的相关症状患者有少量腹水〔300~500毫升(ml)〕时,可无明显不适而不易被觉察;有中等量腹水(500~3000mL)时,自觉腹胀,呈膨隆的腹部外形,体检时可有移动性浊音;有大量腹水(3000mL以上)时,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及下肢浮肿。不同疾病引起的腹水常表现出不同的伴随症状,如发热、黄疸、贫血、肝脾脏肿大、心力衰竭等症状和体征。

发病机制

腹水的形成是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失去动态平衡的结果,每种疾病腹水的形成机制是几个因素联合或单独作用所致。

全身性因素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依靠白蛋白来维持血浆白蛋白低于25g/L或同时伴有门静脉高压,液体容易从毛细血管漏入组织间隙及腹腔,若水分漏入腹腔则形成腹水。此种情况见于重度肝功能不全、中晚期肝硬化(蛋白合成减少)、营养缺乏(蛋白摄入不足)肾病综合征与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等情况。

(2)钠水潴留:常见于心肾功能不全及中晚期肝硬化伴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肝硬化与右心衰竭时,利钠因子活性降低使肾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近年认为近曲小管的钠重吸收机制较醛固酮作用于远曲小管更为重要;心功能不全及

晚期肝硬化引起大量腹水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刺激容量感受器及肾小球装置;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使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回吸收增加促使钠水潴留,使腹水持续不退,因此认为肾脏的钠、水潴留是腹水的持续因素。

(3)内分泌障碍:肝硬化或肝功能不全时,肝降解功能减退。一方面抗利尿激素与醛固酮等灭活功能降低致钠、水潴留;另一方面血液循环中一些扩血管性血管活性物质浓度增高,这些物质引起外周及内脏小动脉阻力减低,心排血量增加,内脏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由于内脏血管床扩张,内脏淤血,造成有效循环血容量相对不足及低血压,机体代偿性释放出血管紧张素Ⅱ及去甲肾上腺素,以维持血压。这样因反射性地兴奋交感神经系统释放出一些缩血管物质,使肾血流量减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加之抗利尿激素释放,引起肾小管钠、水回吸收增加,导致钠水潴留并形成腹水。

局部性因素

(1)液体静水压增高:因肝硬化及门静脉外来压迫或其自身血栓形成导致门静脉及其毛细血管内压力增高,进而引起腹水。

(2)淋巴流量增多、回流受阻:肝硬化时因门静脉及肝窦压明显增高,包膜下淋巴管如枯树枝状吸收面积缩小,淋巴液生长增加,超过了淋巴循环重吸收的能力引起淋巴液淤积。由淋巴管漏出经腹膜脏层或肝表面进入腹腔,加重腹水的积聚,在腹膜后肿瘤、纵隔肿瘤、丝虫病等所引起的胸导管或乳糜池阻塞,以及损伤性破裂、乳糜漏入腹腔形成乳糜性腹水。

(3)腹膜血管通透性增加:腹膜的炎症、癌肿浸润或脏器穿孔引起胆汁胰液、

胃液、血液的刺激均可促使腹膜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腹水。

(4)腹腔内脏破裂:实质性或空腔脏器破裂与穿孔可分别引起胰性腹水胆汁性腹水、血性腹水及血腹。

临床表现

对腹水的体格检查除有移动性浊音外常有原发病的体征。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腹水查体时可见有发绀周围水肿、颈静脉怒张、心脏扩大、心前区震颤、肝脾肿大、心律失常心瓣膜杂音等体征。肝脏疾病常有面色晦暗或萎黄无光泽,皮肤巩膜黄染、面部、颈部或胸部可有蜘蛛痣或有肝掌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肿大等体征。肾脏疾病引起的腹水可有面色苍白,周围水肿等体征。面色潮红、发热、腹部压痛,腹壁有柔韧感可考虑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有消瘦、恶病质淋巴结肿大或腹部有肿块多为恶性肿瘤。

漏出性腹水

(1)肝源性:常见于重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各型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

(2)营养不良性:已较少见。长期营养不良者血浆白蛋白常降低,可引起水肿及漏出性腹水。

(3)肾源性:见于急、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

(4)心源性:见于慢性右心功能不全或缩窄性心包炎等。

(5)胃肠源性:主要见于各种胃肠道疾病导致的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的疾病如肠结核、胃肠克罗恩病、恶性淋巴瘤、小肠淋巴管扩张症、先天性肠淋巴管发育不良、儿童及成人乳糜泻等。

(6)静脉阻塞性:常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下腔静脉阻塞或受压、门静脉炎、门静脉阻塞、血栓形成或受压等。

(7)黏液水肿性: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症等所致的黏液性水肿。

渗出性腹水

(1)腹膜炎症: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腹腔脏器穿孔导致的急性感染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包括腹腔或盆腔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真菌性腹膜炎、嗜酸性细胞浸润性腹膜炎等

(2)胰源性:多见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腺假性囊肿、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管发育不良等。

(3)胆汁性:多见于胆囊穿孔、胆管破裂,胆囊、胆管手术或胆管穿刺损伤等。

(4)乳糜性:引起乳糜性腹水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见于腹腔内或腹膜感染(结核、丝虫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胃癌、肝癌)、先天性腹腔内或肠淋巴管发育异常、淋巴管扩张或局部性受压腹部外伤或腹腔内医源性损伤及少数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及肾病综合征等。

血性腹水

虽然引起血性腹水的原因很多,但一定要有血管或毛细血管的破裂或血管渗透压增高或有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存在,血液才能渗入或漏入腹腔

(1)肝脏疾病:重症肝炎爆发性肝衰竭、坏死后性肝硬化、肝癌晚期(主要是凝血机制障碍血液从肝包膜表面渗出),肝细胞癌癌结节破裂、妊娠期自发性肝破裂、肝动脉瘤破裂、巨大肝血管瘤破裂及肝外伤性破裂等。

(2)腹膜疾病:结核性腹膜炎腹腔或盆腔内恶性肿瘤腹膜转移、原发性腹膜间

皮瘤、腹膜或网膜血供障碍等。

(3)腹腔内其他病变:如腹主动脉瘤破裂、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外伤性或创伤性脾破裂、腹腔内其他脏器损伤、肠系膜动脉或静脉栓塞或血栓形成、门静脉高压伴空、回肠静脉曲张破裂、腹腔内淋巴瘤脾原发性淋巴瘤、胃癌与结肠癌浆膜受累、慢性肾炎、尿毒症。

(4)盆腔内病变:宫外孕、黄体破裂子宫内膜异位、卵巢癌或卵巢黏液囊性癌

治疗方法

由于引起腹水的病因甚多,无论是腹水呈漏出性还是渗出性,均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因此,遇腹水患者时,应尽快地确定其腹水的性质,继而再积极寻找病因。只有针对病因治疗,腹水才可能减少或消失;如果在病因尚未明确,为了减轻大量腹水引起的症状(包括腹胀、呼吸受限等)可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此外,像晚期肝硬化肝功能严重受损结缔组织病等所致的腹水,虽然针对病因进行了治疗,但其腹水常不能完全消退,有时甚至成为顽固性腹水,这种情况下,也仅能进行综合性治疗。一般而言,腹水的治疗可采取以下措施。

1.限制水、钠的摄入腹水患者,尤其是低蛋白血症所致者,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其次是水的摄入量;饮食上宜进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低盐饮食也适用于所有的漏出性或渗出性腹水患者,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将体内多余的水经肾脏排出体外。

2.应用利尿药为了加速水分从肾脏的排出可选择使用利尿药。一般情况下应联合使用保钾和排钾利尿药,或者联合使用作用于肾脏不同部位的利尿药,以达到最佳的利尿效果,而又不发生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防止出现血清钾离子的增

高或降低)。利尿药的种类与剂量应遵循因人而异、因腹水多少而异及因原发病而异的原则一般而言,腹水可经腹膜回吸收入血液中,再经肾脏排出体外,但腹膜每天回吸收入血液中的腹水量有一定的极限,因此,并非利尿药的用量愈大,腹水减少愈明显越好,为此利尿药的用量应根据不同疾病而定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用量。

3.补充白蛋白或加速蛋白合成如腹水主要是因低蛋白血症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所致者,除多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外,还应适当静脉补充白蛋白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输注白蛋白后,利尿药的利尿作用可更好发挥尿量会明显增加。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如系肝病低蛋白血症所致腹水者,可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recombinant;Somatropin)治疗其机制是该药可促进肝细胞对蛋白质的合成,以提高血清白蛋白的含量。

4.放腹水治疗当大量腹水影响到患者的呼吸或患者腹胀症状重而难以忍受时,可采取放腹水治疗,以减轻症状。每次抽取腹水量以1000~3000ml为宜;抽完腹水后可向腹腔内注射多巴胺20mg,可增强利尿效果由于大量多次放腹水可导致蛋白质与电解质的丢失,腹水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故应避免。

5.腹水浓缩回输、腹水颈静脉回流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如腹水系失代偿期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所致,可采用腹水浓缩回输法治疗,即将腹水超滤后将腹水中的蛋白质电解质等物质经颈静脉回输入体内腹水颈静脉回流术是将硅胶管从腹腔内沿腹壁、胸壁下插入到颈静脉内,使腹水引流入颈静脉内。TIPS方法对降低门静脉压力、消退腹水有较好的作用但有发生不可逆的肝性脑病并发症,因此,近年来已较少采用

6.应用血管扩张药当腹水为漏出液且量大而利尿效果欠佳时,为改善肾脏

的血流供应,可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例如静脉滴注川芎嗪每天100~150mg或多巴胺20~40mg有利于增强利尿效果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发表时间:2013-01-30T14:35:27.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3期供稿作者:邢纯[导读] 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邢纯 (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乡卫生院 150000)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120-01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 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 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增大时部分可于周边检出低速血流,但远比肝癌、壶腹癌、肾癌和胰腺其他类型的癌血流稀少。因此检查的重点是肿瘤对周围大血管有无压迫和侵犯。从不同的切面显示肿瘤周围动脉和静脉管腔及管壁的改变,判定血管的受侵情况。 2.3超声内镜在所有影像检查中超声内镜是目前胰腺癌最敏感的诊断手段。主要优点是没有盲区,能均匀显示整个胰腺、胰腺被膜、胰管壁。超声内镜下1cm以上的肿瘤可以清晰显示,2 cm以内的肿瘤检出率达80%~95%,血管浸润的诊断准确率85%~92%,对于早期诊断和判定进展程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超声内镜为侵人性检查方法,一般不列为常规,适应证:①不明原因的胆管和胰管扩张;②临床和实验室资料高度怀疑胰腺肿瘤,但普通超声、CT、MRl等未能发现病灶;③各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④诊断已明确,为决定手术方式需要了解肿瘤对血管的侵犯。 胰腺癌超声内镜声像表现:①肿块边界模糊,周边部分呈低回声,散在钙化灶和液化区。②肿瘤旁胰管受压或管壁回声中断,或胰管内实性回声,肿瘤远端的胰管扩张,近端胰管扩张不明显,无胰管穿通征。③肿瘤突破胰腺生长时,胰腺外膜模糊,回声减低。浸润邻近器官时,相邻器官浆膜层断裂。④血管受浸润时管壁回声层中断。胆管受浸润时扩张的胆管中断在胰腺的低回声肿物内并见胆管壁回声减低或消失。⑤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 2.4胰管内超声检查使用管内超声探头,频率20~30 MHz,内径2.0~2.4mm,聚焦半径范围0.3~1.0cm,通过十二指肠乳头或术中插入。是观察胰管早期病变的敏感检查方法。正常胰管为高、低、高三层结构,胰管癌时管壁层次消失。 3 诊断与鉴别诊断 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注意须与下列疾病鉴别。 3.1局限性胰腺炎①与正常组织分界不如胰腺癌清楚,内部回声均匀;②胰管扩张程度轻,内径粗细不均;③有胰管穿通征;④有慢性胰腺炎超声表现;⑤内有正常血管走行。 3.2胰腺囊腺瘤、囊腺癌①多生长在胰体或胰尾部;②肿瘤多为非实性的多房性囊性肿物,囊壁厚、内壁不光滑;③部分肿瘤以实性回声为主,但透声性好,后方回声无衰减;④胰管扩张少见;⑤肿瘤内血流较胰腺癌丰富;⑥转移较胰腺癌晚。 3.3胰岛素瘤边界平滑清晰,回声较胰腺癌高,内部血流丰富。 3.4壶腹周围癌①病灶较小时即出现胆管扩张;②肿瘤发生在管腔内;③肿瘤血供较丰富;④胰腺肿大不明显。 3.5腹膜后肿瘤常位于脾静脉后方,呈分叶状结构,与胰腺有一定的边界,胆管扩张较少见。 3.6慢性胰腺炎与全胰癌前者形态基本正常,内部回声不均,不侵犯血管。 总之,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胰腺疾病总结

胰腺疾病总结 定性:Whipple 三联征、IRI/G > 0.3 定位:B 超、CT 、MRI 、选择性动脉造影、经皮经肝静脉置管分段采血测定胰岛素( 5?基本外科基础知识: 术前准备? 切口分类? 原3-7胰腺组主考郭俊超主治说的以前他考过的问题,供总结胰腺组重点的同学参考: 1. 梗黄鉴别: (1) 内外科黄疸鉴别:血胆红素,直胆高为外科性 B 超看肝内胆管扩张 (2) 梗阻部位\ (3) 疾病 /从肝内到十二指肠,胰头 (4) 辅助检查:肝功-AST 和GGT 对梗黄意义大 (5) 影像学:①BUS,CT,ERCP,PTCD 区别,各自优势 ② ERCP 英文全称 ③ CT:胰腺薄扫+三维重建,区分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 (6) 壶腹周围癌的定义,4种疾病 (7) Whipple 手术大致步骤,3个吻合顺序 (8) 胰痿定义,临床表现,处理原则 2. 胰腺内分泌肿瘤:胰岛素瘤定性定位诊断 3. 急性阑尾炎,胆囊炎,疝气的表现,诊断 周六问了一下廖泉老师,他说他考的都是最基本的,比如甲状腺和胆囊的疾病,既然是基本的,大家主要 要细细看书,比如解剖关系(如胆囊三角,甲状腺血管) ,常见疾病及手术指征等。他还提到,如果碰巧科里没 有这种病人,那么就有可能考胰腺相关的疾病,如胰头癌,梗阻性黄疸,胰岛素瘤等我院比较有特色的疾病。 PTPC )、动脉刺激 First:胰-空肠断端吻合 Then 肝总管-空肠端侧吻合 Last 胃-空肠端侧吻合

1 胰腺癌 1.1 概述:多发于40-70岁,胰头部占75%,其次为体尾部。病理90%为导管腺癌。 1.2 问诊 1.2.1上腹饱胀感和上腹痛:问诊时应注意腹痛的部位(中上腹还是脐周),腹痛是饭后还是无规律还 是持续性的(持续性腹痛提示肿瘤侵及腹膜后神经丛,较晚期),腹痛有无放射到腰背部(若有 也提示为晚期),腹痛是否在弯腰时减轻。 1.2.2消化道症状:因为胰腺癌也可能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不足,加之肿瘤本身的消耗症状,可引起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可出现腹泻 1.2.3进行性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特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故小便颜色加深,而大便颜色变浅甚至为陶土 样。 1.2.4消瘦乏力:注意其体重下降后一般不会回升,若体重回升要谨慎诊断胰腺癌,此时可能是肿块型胰腺炎。 1.2.5其他症状:发热、胰腺炎发作(堵塞胰管)、糖尿病(破坏内分泌细胞)、上腹部扪及肿块(质 硬、多较为固定、有压痛),脾肿大(肿瘤侵犯脾静脉所致)。 1.3 查体 主要看:皮肤巩膜有无黄染,腹部应详查:如腹部有无肿块和压痛,有无胆囊增大,有无脾大及腹水。 1.4 血清生化检查 1.4.1 ALP,GGT等胆管酶升高,直胆升高为主; 1.5.1 B超:首选,简单方便,可检出直径2cm以上的癌肿;内镜超声可发现直径 1cm以下的小胰癌, 而且早期可发现胆系扩张(总胆管超过1cm则为异常)、胰管扩张。对高危年龄组病人(40岁 以上男性),有上腹不适、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和食欲减退者,可用本法筛选)。 1.5.2 CT:可靠,可胰腺薄扫、三维重建;显示胰腺形态、肿瘤位置清晰,帮助了解临近血管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 况。(要求读片!!) 1.5.3 ERCP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显示胰管、胆管;可经内镜收集胰液行细胞生化酶学检查;也 可同时放置鼻胆管、内支架以引流减黄。在胰腺癌病例常可看到主胰管中断现象。“双管征”即 胰头癌时胆管、胰管均狭窄且因肿瘤浸润而收缩拉近。但此法在胰头癌未侵犯主胰管时,胰管造影常无改 变;且在梗黄时易造成难以控制的逆行感染,故凡血胆红素超过10mg者忌用。 1.5.4 PTCD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及置管引流;适于深度黄疸且肝内胆管扩张者,此法诊断胰头癌主要是间接性 的,靠排除胆道结石、胆道肿瘤和壶腹癌来诊断。还可能引起出血、感染等。 1.5.5 MRCP :无创伤、多维成像,显示胰、胆管梗阻部位和扩张程度 1.5.6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胰腺癌诊断价值不大,但对判断肿瘤能否切除有帮助。 1.5.7经皮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1.6 手术指征: 胰腺癌一经发现一般应切除,手术方式常采用Whipple术。除非癌肿广泛浸润特别是大的腹腔血管有受累,此时可行动脉灌注化疗,择机再行手术,对于不能切除且有黄疸者可放支架或胆肠吻合以减黄。 2 壶腹部癌 2.1 概述:多发于40-70岁,指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部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因其临床表现和 胰头癌有许多相似之处,故通称为壶腹部周围癌。 2.2 问诊 2.2.1早期可出现黄疸,且黄疸深浅呈波浪式变化是特征(肿瘤堵塞胆管引起黄疸加深,肿瘤溃烂引起黄疸减轻)。 2.2.2胃肠道出血:癌肿溃烂坏死造成。注意问有无黑便。 223腹痛:癌肿阻塞胆管和胰管造成右上腹痛和上腹部饱胀。

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五、胰腺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86.胰腺的解剖及毗邻关系如何? 胰腺为腹膜后器官,长12-15cm,宽3-4cm,厚l-2.5cm,横跨1-2腰椎间,分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比胰尾偏低,胰腺长轴自右下向左上倾斜,约20o-40o角,胰腺形态一般有蝌蚪形、哑铃形、蜡肠形。胰头位于十二指肠曲内,后方邻下腔静脉、胃十二指肠动脉,后外侧沟走行胆总管。肝脏位于其前方及右侧,胆囊位于其右前方。胰颈部最狭窄,长约2.0cm,其前方为胃,后方为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胰体前方为胃,后方为脾静脉。胰体向左延伸为胰尾,其前方为胃,左侧为脾,后方为脾静脉。 胰腺内有主、副胰管,二者之间有交通。主胰管起自胰尾,由胰尾部逐渐向胰头汇合变粗,在胰头左侧缘与胆总管汇合,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部分也单独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副胰管较主胰管短而细,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上方约2cm处。胰腺由十二指肠上、下动脉及脾动脉的分支供血。神经支配为腹腔神经丛分支。胰腺淋巴管丰富,引流路径多,故病变易经淋巴转移。 胰腺体表投影:上缘相当于脐上10cm,下缘相当于脐上5cm。 187.胰腺探查前有何准备及探查方法如何?正常胰腺的超声图像特征及正常值多少? 探查前准备:禁食8-12小时。前一天清淡饮食。肠胀气及便秘患者睡前服缓泻剂,晨起排便后检查。显示仍不满意者,可饮水500-800ml,使胃充盈做透声窗,胰腺可清晰显示。钡餐影响胰腺显示,消化道钡餐和胃镜检查当日勿行超声检查。 探查方法:患者一般采用仰卧位。显示欠清晰时可采用半坐位或坐位。探头置于上腹部正中1-2腰椎水平作各切面扫查,可显示胰腺。胰腺后方的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脊柱位置固定,可作为寻找胰腺的标志。如饮水后探查,病人可采取右侧卧位,经充盈胃腔可清晰显示胰腺。 正常声像图:横切显示胰腺呈长条形,边界清晰、光滑。胰头稍膨大,前端向左后突出,为钩突。胰头向左前方变窄,为胰颈。再向左前延伸,跨过1-2腰椎,在腹主动脉前方的为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至脾门,胰腺逐渐变细部分为胰尾。胰腺内呈均匀点状稍强回声,中央可见细长管状结构.内为无回声区,为主胰管结构。胰腺依次向后可见脾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脊柱横断面。纵切面:于下腔静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探及胰头横断面,呈椭圆形。于腹主动脉长轴切面与肝左叶夹角处可显示胰体横断面,多为三角形。胰腺横断面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 胰腺测量及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多在显示胰腺长轴切面时作垂直测量,为其厚度。一般于下腔静脉前方测量胰头,正常值<2.5cm;腹主动脉前方测胰体,正常值<2.0cm;脊柱左侧缘测胰尾,正常值<2.0cm。 188.胰腺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胰腺炎症分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又有水肿型和坏死型。水肿型急性胰腺炎主要病理表现为胰腺间质充血、水肿,病变较轻,较常见。坏死型急性胰腺炎病理表现为大量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坏死,伴周围大量血性渗出液,死亡率高,较少见。慢性胰腺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纤维增生。急性胰腺炎病人多具有胆囊炎和胆结石病史。声像图表现为: (l)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大,可失去正常形态,轮廓不清。 (2)内回声减低,呈弥漫分布的弱点状,间有强弱不均、型态不整、边界不清的片状回声。严重水肿时呈透声暗区,似囊肿声像图。 (3)多伴胰腺区胃肠气体增多,以胰头区更甚,使探查更为困难。

胰腺疾病试题(含答案)

第四十六章胰腺疾病 一、填空题 1.胰岛有多种分泌细胞,其中___β(B)_____细胞占大多数,分泌胰岛素;α(A)细胞,分泌胰高糖素;__δ(D)_细胞,分泌生长抑素。 2.急性胰腺炎的病因有多种,主要与____胆道疾病____或____过量饮酒____有关。 3.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病变以____广泛的胰腺坏死、出血____为特征,伴____轻微炎症反应____。 4.少数重症胰腺炎可于左腰部有青紫色斑,为____ Grey-Turner 征____,在脐周也有青紫色斑,为____ Cullen征____。 5.__胰腺脓肿、胰腺假囊肿_、和__胰腺坏死合并感染______是急性胰腺炎严重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二、判断改错题: 1.Vater壶腹部阻塞引起胆汁返注进入胰管内和各种原因造成的胰液分泌增多或排出障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 2.在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或胰周坏死时,经静脉应用广谱抗生素或选择性经肠道应用抗生素可预防肠道菌群易位造成的细菌感染。 3.将腹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和脂肪泻称为慢性胰腺炎的四联症。 4.胰头癌最多见的转移和扩散途径为直接蔓延或血道转移。 5.壶腹部癌的组织类型以腺癌为最多,其次为乳癌、黏液癌等。 三、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____D____。A.部分病人可见轻度黄疸 B.持续性腹痛,阵发性加重 C.常继发于胆道疾病 D.多数病人可发生休克 E.少数病人可发生假性囊肿 2.急性胰腺炎炎症波及整个胰腺,主要表现为____E____。A.腹部压痛 B.一般情况差 C.呕吐 D.腹胀和肠鸣音稍减弱 E.剧烈的全上腹痛并呈束带状向两侧腰背部放射 3.急性胰腺炎病情严重的重要指标是____C____。 A.血淀粉酶>256U(温氏法) B.血白细胞>15________109/L C.血钙<1.75mmol/L(7mg/dl) D.血糖超过200mg/dl,尿糖阳性 E.血清脂肪酶>1.5U 4.预防急性胰腺炎发生中,主要措施是____A____。 A.防止胆道疾病的发生 B.经常服用磺胺药和抗生素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疾病超声诊断 胰腺(pancreas)超声解剖 上腹部的后腹膜脏器 胰腺大小随年龄的增加逐渐缩小 分为胰头、颈、体及尾部 胰腺的形态多变 胰尾最常见于脾门或附近 主胰管横贯胰腺 探测方法 准备:空腹8小时,必要时饮水 体位:仰卧位、侧卧位、半坐位 仪器:腹部超声诊断仪,3.5MHz探头 途径:脐与剑突之间横切、纵切;左肋间切。横切时脾静脉是确认胰腺的标志。 胰腺正常声像图 边界整齐光滑 中等回声,稍高于肝脏,光点细小均匀回声随年龄增加而增强 可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 主胰管呈线状强回声,内径1-2mm 正常值:胰头<3cm,体<2cm,尾1-3cm 急性胰腺炎 直接征象 胰腺肿大(局限性或弥漫性)、轮廓不清,内部回声减低,后方增强 常致胃肠道积气,气体反射增强,胰腺显示不清

间接征象 周围弱回声区(渗出、水肿) 可出现假性囊肿 常伴有胆系结石 腹水、胸水 慢性胰腺炎 胰腺轮廓不清,边界不规整,与周围分界不清 局限性增大 内部回声增高,不均,伴带状高回声 胰管不规则狭窄、扭曲、扩张 可合并假性囊肿、胰管结石 胰腺囊肿 真性囊肿 分为先天性囊肿、潴留性囊肿、寄生虫性囊肿 先天性多见于儿童,超声表现为紧靠胰腺或胰腺内出现边界清楚的无回声区,后方有增强 潴留性囊肿为后天性,超声表现边界清楚,但呈梭形的无回声区,周围有胰腺组织 胰腺囊肿 假性囊肿 一般由急慢性胰腺炎、外伤引起 可发生在胰腺附近,亦可出现在腹腔内任何部位 直径为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不等 胰腺局部一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内部可出现细小点状回声,后方回声增强 单发,可多发

胰腺癌 主要表现 发生在胰头部最多 胰腺局限性增大,弥漫性则形态不规则 病变以低回声和混合回声多见 肿块边界不清,轮廓不整 后方回声减弱 胰管可受压,蛇行或串珠状扩张 胰尾部肿瘤少见,易漏诊 胰腺癌 间接征象 胆管形态受压,胆道形态梗阻扩张 血管受压,如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受压或移位 晚期可有肝转移、周围淋巴结肿大及腹水 胰岛细胞瘤 功能性(胰岛素瘤) 大于1cm者才易发现,呈弱回声,边缘规整 常位于体尾部 胰腺正常,需结合临床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较大,低回声多,光滑整齐 可囊性变、恶变

(整理)胆道胰腺疾病

胰腺疾病 胰腺解剖 胰腺是人体第二大腺体,长17~20cm,宽3~5cm,厚1.5~2.5cm,斜向左上方紧贴于第1~2腰椎体前面,分为胰头、颈、体、尾4部分,除了胰尾被浆膜包绕外,其余部分均位于腹膜后。胰头较为膨大,嵌入十二指肠环内,其下份向左突出,并绕至肠系膜上动静脉后方的部分称钩突,此处有2-5支小静脉汇入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前方的部分为胰颈。胰体在胰颈和胰尾之间,占胰的大部分,其后紧贴腰椎体,当上腹部钝挫伤时受挤压的机会大。胰尾是胰左端的狭细部分,行向左上方抵达脾门,脾切除时胰尾易受损伤而形成胰瘘。 胰管也称主胰管,直径2-3mm,横贯胰腺全长,由胰尾行至胰头,沿途接纳小叶间导管。大多数人胰管与胆总管汇合形成“共同通道”,下端膨大部分称Water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其内有Oddi括约肌,这种共同通道是胰腺疾病和胆道疾病互相关联的解剖学基础。在胰头部胰管上方有副胰管,收纳胰头前上部的胰液,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头血供来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前、后动脉弓。胰体尾部血供来源于脾动脉的胰背动脉和胰大动脉,通过胰横动脉构成胰腺内动脉网。胰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汇入门静脉。胰腺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交感神经是胰腺疼痛的主要通路,副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对胰岛、腺泡和导管起调节作用。 胰腺具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胰腺的外分泌为胰液,主要由各种消化酶和水、碳酸氢盐,内分泌来源于胰岛,胰岛是大小不等、形状不定的细胞集团,主要分布在胰体尾,胰岛有多种细胞,以B细胞为主(分泌胰岛素),其次是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G细胞分泌胃泌素。 胰腺炎: 一、急性胰腺炎:按病理分类可分为水肿性和出血坏死性,前者病情轻,预后好,后者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不仅表现为胰腺的局部炎症,而且常常涉及全身的多个脏器。 1、致病危险因素:以胆道疾病为主,占50%以上,称胆源性胰腺炎,西方则以饮酒为主。 a 胆道疾病:胆道结石向下移动可阻塞胆总管末端,此时胆汁可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胆管,可损伤胰腺,引起胰腺组织坏死,产生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以及因炎症或手术器械引起的十二指肠乳头水肿或狭窄、Oddi括约肌痉挛等。 b 过量饮酒:酒精可直接损伤胰腺,还能刺激胰液分泌,并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括约肌痉挛,造成胰管内压力增高,细小胰管破裂,胰液进入腺泡周围组织,自我消化。 C 十二指肠液反流:十二指肠内压力增高 D 创伤因素、胰腺血循环障碍 E 其他因素;如饮食、感染、高脂血症、高血钙、妊娠有关的代谢等。少数胰腺炎找不到病因,成为特发性胰腺炎。 二、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 正常情况下,胰液中的酶原在十二指肠内被激活方有消化功能,在上述致病因素存在时,各种胰酶将通过不同途径相继提前在胰管或者腺泡内被激活,将对机体产生局部和全身损害。在局部对胰腺及周围组织产生自身消化,造成组织细胞坏死,破坏血管壁和胰腺导管,可使胰腺出血和坏死。脂肪酶将脂肪分解成脂

超声诊断学胰腺游宇光

第十一章胰腺 游宇光 第一节正常胰腺超声表现 1、正常胰腺呈蝌蚪形、哑铃形及腊肠形三种形态。分为头、颈、体及尾四部分。 2、正常胰腺的边界整齐、光滑。胰头稍膨大呈椭圆形。向左后突出部呈锄头形称钩突,是 胰头的一部分。沿胰头斜向前方偏左,突然变窄,称胰颈部。向左延伸绕过第1?2腰椎, 在腹主动脉的前方称胰体。继续向左延伸,胰腺逐渐变细,直至脾门称胰尾。 3、胰腺内部呈均匀细点状,其回声强度介于肝脏与肾窦之间,肥胖及老年人由于脂肪浸润 及纤维组织增生的影响,而回声增高。 4、正常值:张缙熙教授综合国内外的胰腺测量值,提出一种比较实用的成人正常值。即: 正常胰头<2.0cm,可疑增大2.1?2.5cm,增大>2.6cm;正常胰体、尾<1.5cm,可疑增大1.6 ‘ 2.0cm,增大>2.1cm。 引自夏焙,吴瑛主编.《小儿超声诊断学》.第一版.2001.304页. 第二节胰腺疾病 一、胰先天性异常 病理特征 先天性囊肿因胰腺导管、腺泡发育异常所致,多见于小儿,与遗传因素有关。环状胰腺因胰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侧胰腺始基部,应随十二指肠旋转,与背侧部相合拢,而十二指肠向右侧退出,形成一包绕胰头的环。如腹侧胰腺始基部未能随十二指肠旋转,而形成一带状胰腺组织环,部分或全部将

十二指肠包绕,导致十二指肠受压引起梗阻,但结构为正常 超声特征 (1)先天性囊肿:胰腺实质中单个或多发的圆形或椭圆形无回声区,边界清楚,后壁回声增高。多发密集的小囊肿往往不能显示其液性囊腔,仅表现为胰腺实质回声增高而不均匀。如胰腺呈多囊结构,并显示有多囊肝、多囊肾时即可诊断为先天性多囊胰。 (2)环状胰腺:胰头增大,中央可见有食物、气体通过,胰管不扩张。 二、急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急性胰腺炎在病理解剖上可分为:急性水肿型(间质型)胰腺炎和出血坏死型(坏死型)胰腺炎。前者最多见,约占 90%。两种类型是同一病变的两个阶段。急性水肿型胰腺炎可发展成为急性坏死型胰腺炎。其基本病理改变为: 1、胰实质坏死。 2、血管损伤引起的水肿,出血和血栓形成。 3、脂肪坏死。 4、伴随的炎症性反应。 超声特征 (1)胰腺肿大、轮廓不清,其肿大形式有两种:①全胰腺弥漫性、均匀性肿大。②局限 性增大,呈肿块样肿大。( 2)胰腺内部呈无回声暗区或弱回声。( 3)胰腺周围弱回声区:多在发病早期出现,为胰腺周围渗出和水肿样变化。(4)胆系异常:胆石引起的急性胰腺 炎占 60%。( 5)腹水、胸水:急性胰腺炎可伴发腹水和胸水。( 6)胰腺显着增大:可压迫肠系膜上静脉和下腔静脉。( 7)胰腺区呈气体全反射。有学者认为,胰腺区的气体反射增多,恰好说明是急性炎症的一种表现。 三、慢性胰腺炎 病理特征 慢性胰腺炎又称慢性复发性胰腺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渐进性的胰腺广泛纤维化病变。其病理变化主要是小叶周围和腺泡间的纤维化,伴局灶性坏死和钙化。病理改变轻重不一。胰管常有多发性狭窄和囊状扩张,管腔不规则,管内常有结石和钙化,往往形成囊肿。 超声特征 胰腺轻度肿大或局限性肿大,整个胰腺肿大不如急性炎症明显或严重。胰腺轮廓不清,边界常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胰腺内部回声多数增强,分布不均,呈条状或带状。常合并假性囊肿、胰

(完整word版)胰腺疾病的超声检查

胰腺疾病的超声检查 一、适应症 (一)急性或慢性的中上腹部疼痛。 (二)急性与慢性胰腺炎、 (三)中、上腹部肿块。 (四)检测胰腺囊肿。 (五)检查胰腺肿瘤。 (六)阻塞性黄疸。 (七)持续性发热伴上腹肌紧张。 (八)多囊肾与肝、脾囊肿。 (九)腰部损伤,特别对小儿。 (十)介入性超声对胰腺的诊断与治疗。 (十一)术中超声。 二、禁忌症。 无特殊禁忌症。 三、检查前装备 (一)常规禁食8---12小时。 (二)如肠气干扰可于检查前2---3天内进食清淡食物,并于检查前一天睡前服缓泻剂,于检查前当日排便后进行检查。 (三)如胰腺因气体干扰探查不清,可饮水500---800ml,使胃腔充满液体,成为显示胰腺的良好声窗。 四、操作要点 (一)病人体位:仰卧位、坐位或立位、侧卧位。 (二)扫查方法:横切扫查以观察胰腺的长轴,纵切扫查坐位横切扫查的主要补充。 五、注意事项 由于胰腺位于腹膜后,超声扫查易受胃和横结肠气体的干扰,约有10%---20%患者胰腺显示仍不满意,因此扫查时应注意下列事项: (一)应注意观察胰腺周围血管、 (二)纵切面扫查时,于肝与下腔静脉之间观察用胰头,肝与腹主动脉之间观察胰体。(三)注意与腹膜后肿物的区别。 (四)胰尾部时较难显示部位,应采用不同体位与扫查角度进行扫查。 (五)胃肠道胀气者,在扫查胰腺时可适当加压,以改善扫查效果。 (六)如是急性腹部疼痛,应行直立的X线检查左右上腹、膈下以排除空腔脏器穿孔。(七)如各种扫查方法与饮水后,胰腺仍无法显示,则应嘱病人改期并经充分准备后复查,并进行CT或MRI检查。 (八)注意小胰腺的观察,老年人胰腺一般较小。 (九)应注意超声扫查胰腺进常导致错误诊断的原因: 1、位于中线的胆囊。 2、肿大的淋巴结。 3、局限性腹水或腔内脓肿。 4、肝内囊肿或肿瘤。 5、腹膜后肿块。 6、十二指肠周围出血或积液。 7、胃的部分充盈。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四、胆道系统疾病超声诊断 169.胆系解剖和生理特点有哪些? 胆囊位于肝右叶脏面下方的胆囊窝内,为梨形中空器官。胆囊分底、体、颈、管四部分,长约7-9cm,宽-3.5cm,容量30-60ml。胆囊底部微露于肝脏下缘,其体表投影相当于右上腹直肌外缘和右肋弓缘的交界处或右侧第9肋软骨处。胆囊体是胆囊底向左后上方逐渐缩窄的部分,在近肝门右侧与胆囊颈相接。胆囊颈膨出的后壁形成一个漏斗状的囊,称为哈德门囊(Hartmanrh’s pouch),其远端较细,内有螺旋瓣,与胆囊管相接。 胆囊结石常嵌顿在胆囊颈部,超声探测时须注意。胆囊管长约2-3cm,内径-0.3cm,常以接近平行的锐角从右侧汇入胆总管。 胆囊按机体需要起着贮存、浓缩和调节胆汁排放作用。胆总管下端的奥狄括约肌在空腹时处于收缩状态,能承受一定压力,因而肝胆管内胆汁转流入胆囊,胆囊壁能吸收大部分水份及盐类。胆汁浓缩后贮存于胆囊内。进食后,由于神经反射及内分泌作用,胆囊收缩、奥狄括约肌松弛,胆囊内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内。 肝内胆管由肝内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再汇合成段肝管(三级分支)、叶肝管(二级分支),在近肝门处汇总成左、右肝管(一级分支)。左、右肝管在肝门处汇合成肝总管,长约3-4cm。肝总管背侧有右肝动脉横行通过,有肝动脉在门脉和肝总管之间穿行,是肝总管定位标志之一。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6-9cm,内径-0.6cm,管壁厚-0.3cm。胆总管依行程分为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十二指肠下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肠壁内段等四部分。除十二指肠上段外,其余各段易被十二指肠和横结肠遮挡。通常胆总管和胰管汇合后略膨大,形成Vater壶腹,最后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的十二指肠乳头,此处有奥狄括约肌。 170.胆道超声探查前的准备及探测方法如何? (1)探查前准备: ①检查前禁食8小时以上,以保证胆囊、胆管内胆汁充盈,并减少胃肠内容物和气体的于扰。 ②检查前24小时禁食脂肪食物,停用影响排空胆汁的药物。 ③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X线胃肠造影的钡剂是超声波的强反射和吸收剂。胆囊胆管附近胃肠道内残存钡剂会影响超声检查。胆道X线造影剂虽不像钡剂那样构成直接影响,但对胆道正常生理状态有影响,因此超声检查应在X线胃肠造影3天后、胆系造影2天后进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为缩短病人等待时间,经常在钡餐次日进行超声检查,胆道、胰腺也能清晰显示。 ④横结肠内容物和气体较多,干扰胆囊、胆管的成像和观察,可灌肠排便后检查。 (2)探查方法: ①体位: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或左侧卧位。

2019年胰腺疾病考试试题

胰腺疾病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36小题.每题1.0分,共36.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胰腺癌与总胆管结石的主要鉴别点是 A 进行性黄疸 B 肝功能改变 C 淀粉酶改变 D 胆囊肿大 E 皮肤瘙痒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胰头癌最主要的症状是 A 上腹痛和上腹饱胀不适 B 黄疸 C 消瘦乏力 D 腹泻或便秘 E 消化道出血 【正确答案】:B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急性胰腺炎病人中,血钙低于1.75mmol/L(7mg/d1),常提示 A 病情严重 B 血钙降低,四肢抽搐

C 腹部体征缓解 D 区吐加重 E 胃肠无改变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胰腺癌切除率低的主要原因为 A 癌直接浸润和转移 B 癌的恶性程度高 C 并发胆道疾病 D 年老,体弱 E 手术复杂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胰腺疾病与胆道疾病互相关系的解剖基础是 A 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通道及出口 B 胆总管与胰腺紧贴,并位于其后方 C 胰腺炎胰腺肿大时常能压迫胆总管 D 均属肝门部器官 E 均受肝内胆汁分泌压的影响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6题 急性胰腺炎时,淀粉酶的高低与病变程度的关系A 水肿性胰腺炎淀粉酶多数不高

B 严重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淀粉酶常很高 C 淀粉酶高表示胰腺严重破坏已无分泌功能 D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发病24小时淀粉酶一般不高 E 严重坏死性胰腺炎淀粉酶可以不高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急性胰腺炎手术指征不包括 A 诊断不确定 B 合并胆道疾病 C 继发性的胰腺感染 D 腹痛剧烈,有腹膜炎体征 E 虽经合理支持治疗,临床症状继续恶化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8题 胰腺疾病与胆道疾病相关的解剖学基础是 A 均受肝内胆汁分泌的影响 B 胰腺炎胰腺肿大时常能压迫胆总管 C 胆总管与胰管有共同通道及出口 D 胆道与胰腺为相邻器官 E 胆总管结石压迫胰管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第9题 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病理生理复杂性、严重性最主要的是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胰腺癌的超声表现及诊断 摘要】目的讨论胰腺癌超声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并诊断。结论胰腺内肿物,边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内部血供贫乏,胰头癌常伴胰管、胆管扩张。提高胰腺肿块的图像质量,提高病变的清晰度,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关键词】胰腺癌超声诊断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器肿瘤,高发年龄为45~65岁,病因尚不明确。病理分为胰管上皮细胞发生的胰管癌、腺泡细胞发生的腺泡细胞癌和胰岛细胞发生的胰岛细胞癌以及其他器官癌而来的转移癌。胰腺导管上皮癌最多见,胰岛细胞癌通常放在胰腺内分泌肿瘤内讨论。按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胰头癌占57%~62%、胰体尾癌占25%~33%,全胰癌占0~8%。胰头癌容易侵犯胆总管和肝门静脉,胰体癌容易侵犯脾静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膜后神经丛,胰尾癌易侵犯脾门和脾血管。转移途径以淋巴转移最常见。血行转移主要经肝门静脉转移,肝转移发生率最高,并可形成肝门静脉内癌栓。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例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超声声像图特征及鉴别诊断作如下分析。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6~72岁,患者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食欲减退。 2 超声表现 2.1灰阶超声 2.1.1胰腺内肿物:是胰腺癌的直接征象,<2cm的肿瘤多为均匀低回声,无包膜,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线,后方回声衰减不明显。肿瘤增大后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或呈高回声,部分可有钙化、液化、浸润状生长境界不清,后方回声衰减。 2.1.2胰腺大小、形态:肿瘤较大时胰腺多局限性肿大,轮廓不清,与周围器官境界消失,全胰癌者胰腺弥漫性增大。<2cm的肿瘤胰腺增大不明显。 2.1.3胰管扩张:胰管受肿瘤压迫和侵犯呈不同程度的均匀扩张,内壁平滑。有的胰头癌如主、副胰管相通且副胰管通畅,胰管可不扩张。 2.1.4胆管扩张:癌和转移的淋巴结浸润或压迫胆总管引起胆道梗阻扩张。可见扩张的胆总管中断于胰腺肿物内。 2.1.5胰周血管、器官的压迫和侵犯:肿瘤附近的血管被推移、挤压、变形,或管腔内实性回声,或被肿瘤包绕。常被侵犯的器官有十二指肠、胃、脾、胆囊等,器官表面的正常浆膜界面消失。 2.1.6淋巴结转移:胰周淋巴结肿大,内部低回声。 检查注意事项:①<2cm的肿瘤普通超声显示困难,胰腺大小无明显变化,胰管可无明显扩张,必要时行超声内镜检查;②脾动脉走行与胰管非常接近,易误认为扩张的胰管,应沿扩张胰管向头侧追踪管道走行以减少误诊,对于确认的扩张胰管,可追踪胰管的梗阻部位;③横切扫查时胰周围肿瘤易误为胰内肿物,必须结合多个切面鉴别;④副胰管与主胰管相通,或肿瘤位于胰腺钩突部时胰管内径可正常;⑤全胰癌可仅表现为胰腺内回声不均,边界不整,无明显局灶性肿块。 2.2彩色多普勒超声直径4cm以内的胰腺癌内部很少能测到血流信号,肿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