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降温贴在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效果

降温贴在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效果

降温贴在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效果
降温贴在静脉输液渗漏中的应用效果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

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封闭→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输液治疗时应加强巡视,如发生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等)应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和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保暖等处理措施。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按病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人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1]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渗漏性损伤,应该立即停止输液,用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负压拔针并采用纵向大面积按压法按压穿刺点。 1、热敷:局部敷热可以促进外渗药物的吸收与分散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的皮肤伤害。如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氯化钾以及植物碱类化疗药物发生的渗漏。但对高渗液如50%葡萄糖、20%甘露醇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此时已 经发生的严重缺血性损害,局部皮肤转为暗红,产生局部出血,若热敷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而加速坏死。 2、冷敷: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轻局部水肿和药物的扩散,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和非血管收缩药物引起的渗漏,一般渗漏后24h内采用,如果需要反复用冷敷,必须间隔1h,以免引起“继发效应”。如:20%甘露醇、化疗药物等应早期冷敷。 3、95%乙醇外敷:95%乙醇可用于葡萄糖酸钙、20%甘露醇及其些抗生素药物,可迅速消肿止痛,无任何不良反应。 4、硫酸镁湿敷:硫酸镁能舒张血管平滑肌,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的吸收和消肿的目的。临床上常用

33%及50%硫酸镁湿敷。 5、中药外敷:多种中药制剂外敷可缓解静脉输液渗漏症状,减轻组织损伤。如:冬青注射液、冰片虎杖、新鲜芦荟汁、马铃薯等对治疗静脉输液渗漏有效。 6、酚妥拉明湿敷:作为α受体阻滞剂,能拮抗肾上腺素的α型作用,具有舒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而使局部组织免于缺血缺氧,不发生变性坏死,同时具有明显镇痛作用。用于局部湿敷血管收缩型药物的外渗,效果优于硫酸镁。特别对新生儿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引起的局部皮肤损害,尽早进行酚妥拉明局部湿敷能起到显著的效果。 7、局部水肿,血管炎症:还可先涂地塞米松,尔后外敷马铃薯薄片,在我院应用亦取得较好疗效,并推广应用。 8、局部封闭:不论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疱, 紫黑或坏死,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外敷药物,临床上多用普鲁卡因、透明质酸酶,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向深层组织扩散。酚妥拉明5-1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20ml用于血管收缩药及葡萄糖酸钙的渗漏;0.2%普鲁卡因20ml溶解透明质酸酶200U用于高渗溶液渗漏, 1%-2%利多卡因5ml加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配合冰敷用于化疗药物渗漏等。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参考模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 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 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 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 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 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 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 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 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发表时间:2016-09-27T10:37:19.5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段焕楠[导读]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 腾冲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791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输液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者42例,在总结以往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出现药物外渗患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分析处理效果。结果: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结论:针对临床中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需要从护理人员与患者两个方面加强,针对已经出现的外渗情况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小药物外渗给患儿带来的影响。【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外渗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护理问题。因药物外渗患者会出现胀痛、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皮肤表层也会出现异常,包含变硬、暗紫、局部红肿等等。由于药物外渗带给患者的是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影响[2],加上也容易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这种双面情况下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会增加,介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药物外渗,患儿家属了解本次试验。42例研究对象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4.19±2.02)岁。12例输入高渗性溶液,30例输入等渗性溶液。 1.2方法 42例患者均出现药物外渗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立即停止输液,保留穿刺针头,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安抚工作,与患者积极沟通。针对小范围的药物渗透,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果输入药物药量不多可以在不停止输液的情况下边输液边观察湿敷情况。 针对范围较大的药物外渗,在外渗的2天内要求患者将受累部位抬高,促进身体对外渗药物的吸收,使用50%硫酸镁溶液或者95%乙醇溶液或者针痛消溶剂进行连续湿敷。 1.3观察指标 分析42例药物外渗患者的处理情况,分为显效:患者疼痛感消失,肿胀消除,皮肤颜色转变为正常肤色;有效:皮肤存在不明显的紫色瘀斑,疼痛程度在可耐受之内,肿胀情况好转;无效:组织有硬块甚至发生坏死,疼痛感与肿胀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中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一方面与护理人员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有关。护理人员如果缺少血管穿刺的经验,导致在穿刺过程中刺的过浅或者过深,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3]。或者是在同一部位采用输液泵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以及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药物知识从而导致出现药物外渗。从患儿的角度而言,因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已经出现受损,患者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加,提高静脉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婴幼儿的静脉血管比较短而且不直,加上婴幼儿输液时哭闹不容易配合,这些不仅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穿刺差错。体型过于肥胖和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因较大的静脉穿刺难度容易出现药物外渗。 针对可能出现的药物外渗原因,临床中需要重点加强预防与处理。在预防中,首先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护理人员尽量做到一次成功[5]。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对有硬结、炎症、瘢痕的皮肤下针,要选择合适针头。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学习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了解药物的用法与特性,加强临床中对滴速的控制,针对例如多巴胺等药物在连续输注的过程中最好使用留置针,并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告知患儿家属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情况需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需要重点加强病情危急的患者的静脉输液,特别是在输入具有刺激性药物的过程,最好能够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观察5-10分钟,确定输注通畅且无外渗现象发生才可进行输注。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做好输液工作。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留置针患儿,告知患儿家属如何保护留置针,交代清楚注意事项。在输注高危药物之前向患儿家属做出必要的说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 综上所述,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儿需要做好及时有效的处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药物外渗的预防,针对不同情况的药物外渗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外渗对患者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立春.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53(21):393-394. [2]李巧燕.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7(22):102-103. [3]夏红艳.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33(12):2179-2180. [4]关雁君.静脉输液引起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A].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8:3. [5]崔英爱.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其预防和临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5,51(23):260-261.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47175教学文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4717 5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 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 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 (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⑶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 稀释、吸收。 ⑷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 松5?10mg局部环圭寸.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轻度外渗(面积三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三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 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f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f局部皮下环封f湿热敷f抬咼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附: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 渗出分级

静脉渗漏性损伤的防治

摘要静脉输液是药物摄入人体的重要途径,若药物外渗于血管周围组织,轻则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则引起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延长了住院时间。为寻求防治方法,避免和解除静脉渗漏给患者造成痛苦,总结如下:渗透性损伤的因素,药物因素。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治疗;渗漏性损伤药物从外周浅表静脉注入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及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但是思想上麻痹,技术上不娴熟,病房巡视的忽略和有关药理知识的缺乏等,常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输液外渗影响给药,甚至引起组织损伤而加重病人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机理。但只有一部分药物渗漏后才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以及神经,肌腱和关节损害等,国外细胞毒药物治疗者有0.1---0.7%发生渗漏,而采用静脉注射细胞毒药物者发生渗漏性损伤可能性为4.65%;儿童发生渗漏性可占穿刺静脉的11---58%,0.24%出现渗漏性皮肤坏死。药物渗漏性损伤已引起广泛重视。[1] 1可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多为危重症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有:①高渗性及阳离子溶液:如50%葡萄糖、甘露醇、氯化钙; ②碱性溶液:以碳酸氢钠为代表;③缩血管药物:多巴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2、3]等; ④化疗药物:阿霉素,长春新碱、丝裂霉素[4];⑤其它:抗生素、血液、造影剂、酶类等,其发生率为:血管收缩药占20%,阳离子溶液占40%,高渗液占35%,抗肿瘤药占5%。2药物渗漏的原因以往都认为药物渗漏是护理操作不当,如穿刺技术,针尖斜面一部分在血管外,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等,总把渗漏性损伤归结为护理差错。通常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药物渗漏时,有的针头确在血管内,回血很好;有时出现渗漏性损伤并不是在注射部位;还有报道,发生渗漏性损伤的细胞毒药物,再次使用时,在原损伤的部位加重或诱发损害。所以这些都不能以护理不当来解释。而是患者的自身条件状况,以及局部血管的条件,使药物更易渗漏到血管外,其中最主要与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及1型变态反应等因素。使局部静脉内压力增高及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能使局部静脉血管压力增高的原因:①静脉:痉挛:药物输入后局部刺激或穿刺损伤血管内膜而引起,也是引起组织坏死的一种机制;②渗漏性损伤:多发生在老年人、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雷诺氏综合征、肝硬化等患者。这些患者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硬化,管腔变窄,血流淤滞,静脉回流不畅,静脉内压亦高;③有些渗漏性损伤是长期输注高渗液或碱性液之后,致局部静脉炎[5、6]或静脉栓塞[7];④输液速度过快,如静脉推注,加压输液等,可使血管内压聚升;⑤静滴碳酸氢钠等碱性液,血管内会出现二氧化碳积蓄,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通性变大[8]。3渗漏性损伤的机理几种机制单独或共同作用,可导致渗漏性损伤。①渗漏性损伤:渗透高压的物质进入皮下间隙后,破坏了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平衡,细胞因严重脱水而死亡。另外阳离子溶液可以改变膜内外的离子平衡,损害细胞的电生理及有关传递机制,亦导致细胞死亡。②局部酸碱平衡失调:药物渗漏皮下后,使局部ph改变,引起静脉或毛细血管床痉挛,局部供血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造成坏死。③缺血性坏死:如缩血管药物引起广泛血管收缩。④细胞毒性作用:细胞毒药物渗透后,氨甲喋呤可干扰叶酸代谢。阿霉素可渗入细胞核中的dna,抑制dna复制及转录,形成的阿霉素---dna复合物从坏死细胞释放后可被活细胞摄取,又造成活细胞死亡,故常导致慢性溃疡[9]。⑤机械性压迫:大量液体外渗至皮下间隙或骨筋膜室内,致使组织压升高,产生机械性压迫,如骨筋膜室综合征。⑥感染因素及患者全身状况,使药物渗漏后易导致损伤或损伤迁延不愈。4渗漏性损伤的临床表现临床上某些使用较频繁的浅表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较多,如手背、足背及肘全窝等处。药物渗漏后,首发症状是输液部位疼痛,渐加剧,局部可出现肿胀。由于渗漏药物的种类及损伤机理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高渗性药物、多为急性损伤。碱性溶液渗漏后,可能范围不大,但易累及深部。细胞毒药物外渗后,局部并无苍白,而出现红斑,有的出现小水泡,形成硬结,4-5天后损伤边缘渐变硬,形成焦痂和溃疡。可发现没有伤口收缩及肉芽生长迟缓。有时可出现迟发效应,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完整版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置流程及演练参考脚本 场景:护士吕丹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12床李红正在输注化疗药物0.9%NS100ml+吉西他滨1600mg在化疗开始20分钟后,输液的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地点:肿瘤内科病房时间:2018-4-2911:10 角色扮演:护士吕丹丹刘日凤张纯覃柳霏江丽媛病人熊毅护士长赵秀珍林医生科主任叶建忠 总导演:曾华玲 旁白: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输液有些外渗,你先别动,我马上来处理。(关闭输液调节器,并按铃呼叫护士张纯) 护士吕丹丹:张纯,请叫12床李红的管床医生到床边来, 护士张纯回到护士办打电话(1379)林医生,12床李红病人出现了药物外渗,请您马上赶过来。 林医生:李红,有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左手痛。 林医生:那让我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问题呢(检查后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有点小问题,是药物外渗了,没事的了。 林医生: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扇形封闭后冰敷。 病人(熊毅):医生,这怎么办啊,会不会烂掉啊那我的药没打到血管里去怎么办,药量不够会影响治疗吗

林医生:你别急,我们会处理的。别担心,根据外渗的面积估计你的药量损失不足10%,不会影响治疗的。 返回办公室开医嘱,并电话?告知科主任 护士吕丹丹:好的,我马上执行医嘱。李红,不必担心的,我们用药之后就会好的,放宽心。 护士吕丹丹:(回治疗室准备用物) 护士刘日凤马上校对并执行医嘱,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医嘱,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药液,护士吕丹丹抽吸药液,携带用物到病人床旁。 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再次双人核对药液。 护士吕丹丹:李红,我现在先来给你抽回血,做个封闭,会有一点疼,坚持一下,我会尽量轻一点,你别紧张啊。(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拔针,局部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放射状封闭。) 护士吕丹丹:(将病人的患肢用枕头垫高)李红,封闭已经做完了,这只胳膊垫高起来,恢复会快一些。 护士张纯:现在再给你做个冰敷,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因化疗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水肿。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病人(熊毅):好,谢谢你们。 护士张纯:清理用物,洗手。(用后的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分类处理) 护士吕丹丹:到电脑旁书写护理记录。 15分钟后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外渗处好一些了,医生已经给你开了一支多磺酸粘多糖,冷敷6小时后到时我会交班护士帮你擦。 病人(熊毅):谢谢你,我的手会烂掉吗?

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关注┃静脉输液渗漏性损伤的防治护理 渗漏性损伤是输液过程中液体外渗或漏出进入血管周围或皮下软组织,进而导致皮肤软组织损害的一种输液并发症,需要紧急处理,处理不当或消极处理均有可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如皮肤坏死、肢体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等,也会增加护理纠纷,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危险因素药物渗漏后导致的组织损伤有多种机制,一般分为四种:血管收缩性、 渗透性、pH值相关性和细胞毒性。输液渗漏的危险因素如下。 ①患者相关因素:年龄过大或过小,皮肤血管脆性大,血管硬化,血管纤细,认知障碍导致沟通不畅无法及时得知患者输液的不良感受,输液部位的过多活动等。 ②输液技术相关因素:使用金属输液针头,输液部位邻近关节,输液部位过多活动,穿刺针邻近肌腱或神经等。 ③液体相关因素:输注细胞毒性药物,高或低pH值,高或低渗透压药物和血管活性药物。 处理方法药液渗漏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导管或针不应 该立即拔除而应予以留在原位,连接注射器并用注射器抽吸,抽出3~5mL外渗液体或组织液,再拔出针头,通知值班医生,进而医护协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 1.非药物治疗①抬高患肢。关节适当活动,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鼓励适度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 ②冰袋冷敷和用温水袋热敷。冰袋冷敷不仅能够通过阻滞神经对疼痛的传导起到减轻疼痛的作用,也能够通过收缩血管延缓渗漏液向周围邻近软组织的扩散,冰袋冷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使用,每日最少冷敷4次,15~20min/次,同时注意避免冻伤加重皮肤软组织损害。 温水袋热敷能够扩张渗漏区域局部血管,增加局部血液供应,改善循环,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及再吸收。热敷有可能加重局部的肿胀,也能够起到减轻疼痛的目的。温水袋热敷应在渗漏发生后的前24~48h内,每日最少热敷4次,15~20min/次。 临床中热敷、冷敷的选择取决于治疗的目的是使药物局限在某一区域还是促其消散。冷敷能够使渗漏药物延缓扩散,相对局限于较小区域,减少对邻近组织的损害,起到保护邻近组织的作用,而热敷则是加速扩散。 ③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④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讲解学习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 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 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 整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

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既可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如芦荟酊可起到消炎杀菌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使用时只需将芦荟洗净后,除去刺和表皮,每小时涂抹患处2-4次即可。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 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 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 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 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 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 急预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给药途径,而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一旦发生,尤其是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性大,组织坏死严重,就会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也大大增加了病人的痛苦。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1]。 1.2 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1.3疾病因素。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此外,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都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退针而造成静脉壁的损伤[2]。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没有经验,对血管的弹性及位置没有恰当评估,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在末梢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由于这些护理技术方面的缺陷造成了输液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表现及处理 2.1 静脉输液外渗的表现。静脉输液外渗后,局部组织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灼烧刺痛,局部红肿甚至形成静脉炎,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2.2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 2.2.1 当输液致药液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物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及药液渗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2.2.2 外渗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便会很快消退。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 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 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 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 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 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 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 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 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 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 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输液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者42例, 在总结以往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出现药物外渗患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分 析处理效果。结果: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结论: 针对临床中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需要从护理人员与患者两个方面加强,针对已经出现 的外渗情况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小药物外渗给患儿带来的影响。【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外渗也是 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护理问题。因药物外渗患者会出现胀痛、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1],静脉 输液外渗患者的皮肤表层也会出现异常,包含变硬、暗紫、局部红肿等等。由于药物外渗带 给患者的是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影响[2],加上也容易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这种双面 情况下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会增加,介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 与处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患者42例作为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药物外渗,患儿家属了解本次试验。42例研究对象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4.19±2.02)岁。12例输入高渗性溶液,30例输入 等渗性溶液。 1.2方法 42例患者均出现药物外渗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立即停止输液,保留穿刺针头,同时加强对 患者的安抚工作,与患者积极沟通。针对小范围的药物渗透,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果输 入药物药量不多可以在不停止输液的情况下边输液边观察湿敷情况。 针对范围较大的药物外渗,在外渗的2天内要求患者将受累部位抬高,促进身体对外渗药物 的吸收,使用50%硫酸镁溶液或者95%乙醇溶液或者针痛消溶剂进行连续湿敷。 1.3观察指标 分析42例药物外渗患者的处理情况,分为显效:患者疼痛感消失,肿胀消除,皮肤颜色转 变为正常肤色;有效:皮肤存在不明显的紫色瘀斑,疼痛程度在可耐受之内,肿胀情况好转;无效:组织有硬块甚至发生坏死,疼痛感与肿胀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 ×100%。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中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一方面与护理人员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有关。护理 人员如果缺少血管穿刺的经验,导致在穿刺过程中刺的过浅或者过深,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3]。或者是在同一部位采用输液泵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以及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药物知 识从而导致出现药物外渗。从患儿的角度而言,因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已经出现受损,患者血 管的通透性会增加,提高静脉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婴幼儿的静脉血管比较短而且不直,加上 婴幼儿输液时哭闹不容易配合,这些不仅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穿刺差错。体型过于肥胖和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因较大的静脉穿刺难度容易出现药物外渗。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 发表时间:2011-09-22T10:08:16.7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6期供稿作者:杨霞[导读]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 杨霞(贵州省福泉市凤山镇中心卫生院 550503)【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6-0063-02 【摘要】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上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其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多种。一旦发生静脉输液外渗,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有的可产生严重后果。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在输液过程中尽量避免导致外渗的各种因素;针对不同的外渗原因及临床表现,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关键词】输液外渗原因处理作为护士,静脉输液是我们每天必不可少的操作,输液外渗也是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多种原因发生多起因输液渗漏造成的不良事件,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给医院的声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和及时、正确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静脉输液外渗的常见原因 1、外力因素 (1)多数患者由于大意,触碰针头,或解手取物,使针头滑脱,造成外渗。(2)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细小不够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容易造成针头滑脱和静脉破损。同时,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不强,外渗更易加重。(3)老年人由于行为控制能力减弱,皮肤松弛、静脉脆弱,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针头移位或静脉破损,此外,老年人反应迟钝,痛阈减低,也是造成外渗加重的重要原因。(4)意识障碍的患者,由于昏迷、躁狂、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2、患者因素。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血管短且不直、皮肤薄等原因,给穿刺增加了难度;另外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好动的天性使针尖容易滑出血管外,导致输液外渗。老年人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发生液体外渗;此外,由于老年人的机体逐渐衰老,滴速需减慢,往往由于时间较长而发生外渗。 3、药物因素。输入药物浓度过高,输液速度过快,药物刺激性太大如甘露醇、钙剂等,均可损伤血管壁,使通透性增高而发生外渗。 4、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5、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5)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6)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6、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而且一旦外渗会造成严重损伤。 7、护士心理素质原因 在医疗护理行业中,极为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而护士的心理因素常被忽视,工作中发现护士的心理素质和工作情绪,与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密切的关系,患者对护士不信任,提出过高要求,给护士的心理造成压力,可能导致穿刺失败。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PG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0.5%的碘伏、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0.5%碘伏或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2、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可用马铃薯、生姜、白萝卜片、金黄散加蜂蜜,新鲜土豆片外敷。 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