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经济心理学1班-第2组偏好逆转

经济心理学1班-第2组偏好逆转

经济心理学1班-第2组偏好逆转
经济心理学1班-第2组偏好逆转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科目:经济心理学教师:潘孝富

姓名:经济心理学1班第2小组组

成员名单:严然(20160302002t)任一田(20160302016t)蒋心韵(20160302017t)张卫(20160302022t)

罗榆(20160302028t)张萌(20160302034t)

贾富源(20160302039t)谭琴(20160302048)

唐健强(20160313010t)李肸(20160313032t)上课时间:2017年2月25日至3月19日

考生成绩:

卷面成绩平时成绩课程综合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偏好逆转

一、【生活中的偏好逆转现象】

假装A和B是用漂亮包装纸包着的有趣礼品盒。盒子里到底有什么,小刘不敢肯定。但小刘有机会摇一摇它们,大概估计一下里面装着什么。最后小刘决定愿意为盒子A付40美元,为盒子B付70美元。但同时小刘又判断,他宁可要盒子A。

小刘的价格竟然跟小刘的愿望或行动不一致!下面有更为具体的例子,发现对某些类型的赌博,大多数人都会这样估价。

【现象一】

假设有两种彩票进行选择,彩票A赢得4美元的概率是99%,一无所获的概率为1%。彩票B赢得16美元的概率为33%,一无所获的概率为67%。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彩票A当是典型的选择。如果问哪张彩票最值得买,或者说哪张有最高的保留价格或哪张有最高出售价格时,那就是B了。也就是说,所观察到的偏好在A与B之间摇摆,而人们根据不确定的偏好进行决策或判断是非理性。

【现象二】

两个圆环代表投掷飞镖的靶盘,左边的靶子有80%的机会赢5美元(20%什么也没有)。右边的靶子则有10%的机会赢40美元(90%什么也没有)。之后,会有一名“发牌员”朝你选中的靶盘投出一只飞镖,飞镖有可能落在圆环中的任一位置。它将决定你能赢多少钱(要是你赢得了的话)。结果在场的绝大多数人选择了左边的靶子。

根据传统期望值理论,左边的靶子:4/5*5=4$,右边的靶子:1/10*40=4$,可见,两个赌注的预期价值恰好一样,都是4美元,它不足以成为作出选择的理由。左边的靶子提供了很高的获胜概率;右边的靶子提供更高的奖金,但获胜概率要小得多。大多数人在两者中进行选择,大多数人会选很高的获胜概率的赌注。这很好理解,选择左边的靶子提高了获胜离场的概率。但奇怪的是,同样的受试

者总是会给右边的靶子(提供更高的奖金,但获胜概率要小得多)分配更高的价格。价格跟偏好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

可以发现,在期望值大体相等的一对博弈中,人们在选择与定价中表现出偏好的不一致。如果免费抽,大多数人会选择提供较高的奖金的赌注即使获胜概率较低,这是因为,在无成本的情况下,风险会相对被忽略。而当要求这个人花一定的资金,去购买抽奖的这个机会时,那么他应该更多的会倾向于有较高获胜概率的赌注,这是因为,这时他付出了成本,有了成本就自然会选择规避风险,他要求有更大的机会挽回成本。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想法的时候,售卖这种抽奖方式的人自然会把有较低获胜概率的赌注的抽奖机会价格提升,这时偏好发生了逆转。这就是偏好逆转现象,即在期望值大体相等的一对博弈中,人们往往选择概率高而损益值小的博弈(称为安全博弈),却对概率低而损益值大的博弈(称为风险博弈)定高价。

二、【偏好逆转现象的原理分析】

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引导出人们的偏好需要假定偏好是完备、可传递、不依赖于选择环境的,这样,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一个人的偏好, 这个人的表现都应该是一致的,这被称为“程序不变性”。

然而, 偏好逆转现象挑战了这个观点,所谓偏好逆转现象(preference reversed phenomenon)是由心理学家Slovic and Liditenstein首先发现的——他们在一项研

究中,先给受试者提供两个赌局,并由其任选一个赌局,从常识来讲,对赌局的评价与选择应该是一致的,即对哪个赌局评价高,则在选择时就应该选择哪个,而Slovic和Lichtenstein却发现了一种背离这一预测的系统性倾向,即一方面选择某个赌局,另一方面却对另一个赌局评价较高[1]。

这种现象表现为人们对于两个物品的排序系统性地依赖于引导排序的方法,

最经典的偏好逆转现象发生于人们对彩票(所谓彩票就是对于一系列结果上的概率分布)进行排序时。假设人们面临两个彩票, 其中一个彩票H以一个高的概率

赢得一个相对较小的奖金(例如,以0.9的概率获得10元),而另一个彩票L以一个小的概率赢得大的奖金(例如,0.1的概率获得100元)。当人们在这两个彩票中直接选择的时候,大多喜欢选择H,所以排序是H好于L;但是, 当让人们给这

两个彩票标出最低卖价的时候, 大多数的人给予L,一个更高的标价, 所以排序

为L好于H,因此,利用不同方法来引导人们的偏好获得了不同的结果[2]。

这一现象存在的普通性在其后学者的实验和实践中得到了确认和证实,因此研究者均认为这一现象是对经济理性公理之一“可传递性”的致命挑战[3]。众所

周知,新古典体系是建立在静态分析基础之上,所谓静态分析,即时间与空间的一致性,这一点在经济学科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将静态经济的最大障碍——边际效用变换(递增、递减)排除在新古典体系之外。因为如果时间可以变化,必将存在效用的贴现;如果空间可以转移,利差总有存在的余地。然而,在偏好逆转现象中,时间或空间的一致性是不存在的,无法保证前项选择与后项选择同时进行,因此不可避免存在前项选择对后项选择的影响,诸如偏好逆转的中国说法,围城效应,就是时差条件下边际效用递减的产物[4]。

此外,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了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心理学家认为, 这个现象说明偏好不是与环境无关的, 人们面对不同的任务时会构造不同的“偏好”, 所以偏好不满足程序不变性[5]。葛瑞瑟(Grether)和普洛特(Plott)[6]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 如果偏好逆转成立, 那么一个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偏好具有程序不变性, 但是不具有传递性。霍特(Holt)[7]等的研究认为,偏好逆转实验中表面上具有的不可传递性, 实际上是由于实验设计造成的。

总结而言,“偏好逆转”现象告诉我们在这里偏好是不可传递的,崔兆铭(2002)经过研究发现,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它们的比较评价不是在绝对的统一的系统中同时进行的,而每当对它们两两进行评定判断时,待评定的对象就将我们引入不同的系统,在这些存在差异的相对系统中经过分析判断得出我们可以进行统一比较的“真实感受”,从而会引起“偏好逆转”现象——也就是说“悖论”违背的是人的理想(偏好可传递的常识),而不是人的理性。

三、【偏好逆转现象的实验论证】

本章将对上文所提到的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开展的偏好逆转实验进行详细说明。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曾在1968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一个彩票问题,即彩票的不同估价方式是怎样被彩票奖额,以及获取奖额的可能性所分别决定的。他们所假设的彩票类型,用于分析

有多少人会为那些可能会导致较大损失的彩票付钱,同时又有多少人会为那些可能会中彩的彩票所吸引。他们认为,这种差异,是产生于当人们评价彩票和他们为这个彩票实际付钱两种不同状况。也就是说,当实际付钱购买彩票的时候,人们所关注的是彩票的奖额。但是,在让他们选择的时候,情况未必如此。

这个问题引发在1971年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的一项实验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偏好逆转”这个概念被第一次正式提出。

这项实验描述了一个博彩的过程。博彩是由不同的议价过程所构成的,在这个博彩过程中,参加者将评价两种博彩,并选择方案的一种。但是,在实际付钱的时候,他们却都选择了另一种。比如,有两种博彩方案A和方案B:方案A:有99%的可能性赢1美元和1%的可能性输掉1美元。

方案B:有33%的可能性赢16美元和67%的可能性输掉2美元。

显然,选择方案A赢的可能性更大,但奖额较小;而选择方案B则一旦赢的话,将赢得更多,但是赢的概率却相对较小。如果这种选择是根据赢的可能性和投入钱的多少决定的,博彩者就可能选择方案A,但是实际上付钱的时候,他反而会选择方案B。

为了检验这种推测,他们进行了三个实验:

第一个实验中,实验参加者被告知两个选择方案A和B的精确价值(方案A,,B 所代表的价值同上),并且选择其中一个。然后,参加者只给予一个博彩方案,并且要求说出愿意卖掉它们的最低价,而不是自己投资。同时,参加者亦被告知,所有的彩票都是假设的,并不需要他真的买进或者卖出。结果是这样的,73%的人做出了通常可预计的“偏好逆转”,当每次选择的时候,是选择方案A,而实际投资的时候却选择了方案B。相反,

那些选择的时候选择方案B,而实际投资的时候投资方案A的比率极小,只有17%的人出现了这种“偏好逆转”。

第二个实验与第一个实验相似。但是,是买进彩票而不是卖出彩票。人们被要求回答在哪个价位上他们会买进彩票,这时的彩票价格就偏向于比第一个实验中卖出价格更低的价位,而且这种降价更根本的是对方案B而言。由此,导致选择方案A而投资方案B的这种“偏好逆转”现象出现比率的减少,而选择方案B 而实际投资方案A这种“偏好逆转”现象出现比率的增加。

第三个实验的目的倾向于激发实验参加者的参与热情,所有的结果都被要求在实验结束的时候予以兑现。但是,参加者并不被告知他们被兑现的比率。实验结果,再次显示了选择方案A而实际投资于方案B的高比率,以及选择方案B而实际投资于方案A的低比率。在这个实验中,值得注意的一个要点是博彩参加者对于他们卖出的每一张彩票的销售价格的真正关心。每一个参加者都被告知他希望的销售价格将与由轮盘赌机所随机决定的价格相比较,如果这种随机决定的价格高于参加者所希望的销售价格,那么参加者将根据这种随机决定的价格卖出彩票。如果这种随机决定的价格低于参加者希望的销售价格,那么,参加者可以保留他的彩票。

根据这三个实验,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概括道:“偏好逆转”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它不仅与效用理论冲突,而且也与所有现有的决策理论不一致。它表明了经济主体通常会有的在价格基础上的定位与调整行为,也就是说,首先他们根据可能赢钱的数额进行选择,然后,根据并非肯定能赢到手的钱数进行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出现“偏好逆转”现象,是因为这种调整总是滞后的。

不久,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通过使用一定数量的现金,以及一群完全不同于以往实验所采用的实验参与者来检验以前的实验结论。在以前的实验研究中,实验参与者都是大学学生,而在这个新的实验中,实验参与者则是拉斯维加斯的志愿赌徒。斯洛维克(Slovic)和力切特斯汀(Lichtenstein)这样描述实验环境:

实验场地设为四个皇后赌场的大厅,实验由一个专业的发纸牌者操作,志愿者们知道这次赌博只是一项科学研究。每一次只能有一人参加赌博,并且在赌博过程中可随时中止。在赌博开始时,志愿者被要求选择其筹码价值。每个筹码分别代表5美分,10美分,25美分,1美元和5美元。一旦选定,则筹码价值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不变,志愿者被要求购买250个筹码。如果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筹码,发牌者可以卖给他。当志愿者要求退出实验,或实验结束时,志愿者的所有筹码都可以兑换成现金。在实验的选择阶段,每一个志愿者都同时面临四个博彩方案,每一个博彩方案都有着确定的期望价值。其中,二个正的二个负的。

志愿者被告知从中选出一个正的和一个负的期望价值博彩方案。同时,这一过程有轮盘赌机的帮助。

在实验的定价阶段,志愿者可以提出一个价格,比如说:“我愿意付给发牌者筹码来购买这一彩票”,或者“发牌者必须付给我筹码才能取得这一彩票”。同时,出示相应数额的筹码。发牌得同意或者不同意,以及双方讨价还价的过程就决定了两者的交换价格。因此,对于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志愿者来说,占优策略就是说出其真实的保留价格。同样的,预期的“偏好逆转”经常出现,而非预期的“偏好逆转”则比较少见。

四、【偏好逆转现象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不同的需求偏好影响并决定了人们的决策,只有当某种商品或物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偏好时,人们才愿意做出该选择。但是偏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偏好影响因素的改变,偏好也会随之发生逆转现象。偏好逆转在众多领域判断与决策问题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在为二手车、房子、企业收购设定价格时,往往会考察数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有关数字,定价时必须抛弃大部分数据,提炼出少数几个最具说服力的数字和原因。这样做,就意味着要进行直觉的判断:哪些信息可以安全地省略。同样,在论证新的供货商、广告活动等是否合适时,也会掺杂着不少半真半假的直观判断。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的案例。

【案例一】商品的定价

【情境】表1是对两种CD播放机(A,B)进行质量检测所得到的两种指标的数据,这两种播放机的售价都在80~90元范围内。如果你要购买,在价格范围内你愿意给出的这两种播放机的价格分别是多少?(注释:声音质量表示播放机的音频信号的失真情况,计算公式为:噪音量/输出信号总量,声音质量的比率越低,播放机的质量就越好。)

表1两种播放机的指标情况

A B

存CD盘的数量 2 10

声音质量(%)0.003 0.01

该问题的另一种描述为声音质量分别为99.997%和99.99%,表示播放机的音频信号的传输情况,计算公式为:1-噪音量/输出信号总量。这种情况下,在价格范围内你愿意给出的这两种播放机的价格分别有是多少?

【点评】据研究表明,在小数字的情况下,A的出价平均值达到了86,B 的出价平均值为84;而在大数字的情况下,A的出价平均值为82,B的出价平均值达到了87。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下,CD的定价出现了明显的偏好变化,表明不同的表述方式能导致被试的偏好发生逆转变化。

由于受各种冗杂信息及人们所处的决策情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并不是理性地对各种信息进行权衡比对之后才做出决策。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决策受情感因素、社会认知能力、价值观、动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决策过程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和意志活动。因此,我们应该在收集信息时用心识别各种不同的表示方式,尤其是一些创新性的表示方式,以充分发挥其

【案例二】招聘问题

【情境】假设一家国营医院需要招聘两名护士,表2是对两名应聘者张某和王某的评估情况。如果你负责招聘,请你在1000~2000元的工资范围内分别写出你愿意给两人开出的工资。(注释:护理技能指的是所学习的护理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的百分比,满意度指的是她们在以前的医院工作时病人和院方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

表2 两名应聘者的评估情况

张某王某护理技能(%)78 55

满意度(%)44 86

将这一问题分别以信息同时呈现和分别呈现的方式提供给受访者。

【点评】研究表明,在信息同时呈现时,对应聘者张某的出价为1637.31±168.81,对王某的出价为1788.46±149.50;而在分别呈现信息时,对应聘者张某的出价为1568.26±190.75,对王某的出价为1808.57±174.72。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虽然信息呈现方式不同,但被试者对两个应聘者的出价情况是比较稳定的,并没有表现出偏好变化情况,这说明被试的决策情况可能也受到问题性质的影响。

当决策的是与个人有关的问题时,决策的结果由于只与个人得失有关,决策者不会感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因此在决策时可能更“草率”一些,对信息的分析也不够深入。而当决策与集体有关的问题时,决策的结果与集体利益有关,并且决策结果可能也会受到其他决策者的评判,决策者在对此种问题决策时,是受到一定的外部压力的,因此致使他们在分析此种问题的信息时比较谨慎和仔细,这就使他们做出的决策相对稳定,没有出现较大的偏好变化。

【案例三】选择投资方

【情境】假设你是一名想要创业的大学生,现在有两家风险投资公司愿为你的创业项目投资。请根据以下信息,选择你愿意接受的一家。

(1)公司A愿意每年提供25万元的资金,连续提供5年(假定经折现后,现值为100万元)。而公司B愿意一次性提供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2)假设经调查得知,公司A的信用等级评价高于公司B。请重新加以选择。

【点评】研究发现,在信息不完备时,A公司和B公司的选择情况相当,B 公司略优于A公司;而当信息完全披露时,A公司的选择明显多于B公司。由

此我们发现,信息及其完备程度,对大学生创业决策的偏好逆转现象产生了显著影响。

为了解释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问题,Tversky等人曾提出过著名的“前景理论”,前景理论认为,个体进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前景选择的过程,所谓的前景也就是各种可能的结果的预测。前景选择遵循的是个体特殊的心理过程和规律,人们往往并不是在具有了完备的信息和充足的计算能力的前提下才做出对前景的选择,而往往是在只获得了一部分信息的情况下,不经过精确的计算就“匆忙”做出的。

创业者的决策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未来前景,即各种可能结果的预测和选择过程。而这种决策一般都不可能是在具备了完全的信息和充足的计算能力的条件下才做出的选择,而往往是在只获得部分信息的情况下,通过粗略的计算而做出的决策。大学生由于只是储备的限制以及社会经验的匮乏,其创业决策受信息及其

完备程度的影响往往更为突出。现实中的表现就是其自身行为往往更具冲动性和易变性。

五、【知识链接与拓展】

【参考文献】

[1]崔兆鸣.对偏好逆转现象的解释[J].经济科学, 2002(2):122-128.

[2]于泽,李彬.环境支付意愿测量中偏好逆转现象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12):58-62.

[3] Amos Tversky, Paul Slovic, Daniel Kahneman. The Causes of Preference Revers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 80(1):204-217.

[4]于艳飞.不确定条件下的个人选择——行为经济学带来的挑战[D].吉林大学, 2004.

[5]Lichtenstein S, Slovic P. Reversals of preference between bids and choices in gambling decision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70, 89(89):46-55.

[6] Grether D M, Plott C R. Economic Theory of Choice and the Preference Reversal Phenomen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9, 69(69):623-38.

[7] Holt C A. Preference Reversals and the Independence Axiom[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3):508-515.

【链接网址】

[1]百度学术文献数据库(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

[2]Elsevier SciVerseScienceDirect文献数据库(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 )

[3] CNKI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 )

[4] 百度百科偏好逆转实验(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

[5] 新浪博客偏好逆转(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s/blog_69678e990102v4cy.html)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转) 2008-10-31 19:35 有个例子:如果你对某一个美女一见钟情,而你再见到她时,当她回眸一笑,你立刻就会意思到她是看上你了,使你立刻感觉到有一(一厢情愿)到二(情投意合)的转变。但旁观者就不会这么认为!正所谓‘旁观者清“嘛。也有可能她那一眼是在鄙视你呢?(我就遇到过这中情况)。 所以心理有可能影响你的行为。 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请把你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后三位数写下来。 请你猜一下,在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数字比你家电话号码的最后三位大还是小? 最后,请你猜一下,西罗马帝国是哪一年灭亡的?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一定不记得西罗马帝国具体是哪一年灭亡的(事实上,很多历史系的学生也不清楚)。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对第三个问题的猜测会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 经过大规模的测试,行为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话号码后三位数字大的人,其猜测的年代普遍要大,而后三位数字小的人猜的则小。原因在于,电话号码相当于一个锚,在很短的时间内,它

对我们的思维起到了锚定的作用。如果你在北京的秀水街或其他服装市场买过衣服,你一定能体会到锚定的作用,你的还价在很大程度上被卖主出的高价限制住了。上面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对行为经济学有初步的了解。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了“有限理性”。他认为—— 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类决策的特点是有限理性,以“满意”为原则,情境对决策能产生显著影响。 西蒙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渊源之一。 在学术界,真正引起震动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表明人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一观点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挑战。 自从卡尼曼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此时特沃斯基已逝世,因此未被授奖),行为经济学

第三讲 人与道德

第三讲人与道德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理解和把握道德的起源、本质、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人为何需要道德;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结构和功能;道德对人的作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需要道德的理由;人与道德的关系;道德的起源;道德的特征 教学学时: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是否有道德 一切伦理学,都是对人性予以深刻考察的学科;一切道德,都是对人性定位的道德,因而所有伦理学家对道德的探索,都不可回避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都必须对人性和人的本质作出明确的回答,也许可以说,人性问题构成了伦理学探索的思维起点和道德建构的内在支撑点。 一、斯芬克斯之迷:人是什么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以隐谜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怪兽就是他。他给俄狄浦斯出的问题是:什么东西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个孩子,用两条腿和两只手爬行;到了生命的中午,他变成了壮年,只用两条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体衰,必须借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称为三只脚”。俄狄浦斯答对了。斯芬克斯羞愧坠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迷”常被用来比喻复杂、神秘、难以理解的问题。 1、西方传统思想中对人的定义和人性观 古希腊时期关于人的看法有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柏拉图的“人是一种温顺的有教养的动物”,亚里士多德的“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是一种就其本质而言需要群居的动物”。中世纪神学的人性观认为人是上帝的产物,人是带着罪恶来到世间,阿奎那说“人是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分界线”。文艺复兴时期与启蒙时期的近代人性观宣称人天生平等自由,强调人的理性。现代西方哲学强调人的非理性方面。 2、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的定义与人性观 《礼运》: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孟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纵观我国人性观发展史,有孔子的性近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世硕的性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老子的性超善恶论;董仲舒、韩愈的性三品说;李翱的性善情恶论,理学家的性二元论等。 二、以往人性论的反思 对人性的考察往往不是从人的伦理存在自身入手,而更多的是从人的抽象存在或从人的政治经济存在入手。 对人性问题的考察不是从人本身出发,往往是从主观设定的道德理念出发。 过分强调了人性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人性是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系统。

经济心理学书籍

经济心理学书籍 以下是关于经济心理学书籍,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当经济学遇上生物学和心理学 本书就是舍默研究的最佳呈现。他用进化论阐述了市场(经济的载体)发展的过程,然后用心理学剖析了市场内部所发生的经济行为背后的本质;市场是进化的,随之进化的还有人的行为,而这些进化的行为让市场具备了某种“心理”。舍默就是在这个经济学、进化论和行为心理三条线的交叉口,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经济行为的方式。虽然我们还不能说,舍默将开创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但在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最开始研究前景理论时,谁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会有后来的斐然成绩。 反向意见——期货市场盈利的心理分析 这是一本关于揭示期货市场盈利的心理分析的专著,作者在本书中揭示了期货市场内在的运作过程,阐述了在期货市场交易者中占主流影响的观点——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心理才是决定价格的关键因素。他以实事求是的风格,清晰地表明可以使用市场心理来编制多头指数——这个市场行情的数量指标可以用来作为价格预测的基础,比以基本面或技术分析为基础的预测更加精确。 ·

金钱心理学——为何金钱令人又爱又恨 为什么有人成了富翁,而另一些人终身受穷?为什么有人成为守财奴,而有人会从捐献中得到比获得金钱更多的快乐?为什么有人成为赌徒与挥霍者,而又有人成了企业界大亨?这部引人入胜的专著对以上有趣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金钱与权力、遭德与纳税、财富与自尊等诸多方面作了研究。这部跨文化综合性著作融多学科资料于一体,收入了当前最新材料,一定会引起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商业界和经济界人士的浓厚兴趣。 本书使用了一种简单有效的说明方法,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我们不仅可以从书中了解到自己的金钱观念从何而来,还可以学会更好地处理家庭的金钱关系,更好地帮助孩子面对金钱问题。 当代经济心理学 自20世纪90年代起,本书作者就带领研究生(硕士与博士生)们开拓了这一新的交叉学科——经济心理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方法论与研究方法已日趋成熟。作者指导的研究生们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丰硕,也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心理学的理论架构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要紧扣一个主题思想:在解释人类社会 ·

经济心理学总结

经济心理学总结 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 一、人物及其思想对应上即可(无大题) (一)早期萌芽 1.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国富论》 当我们从较好的处境落到一个较差的处境时,我们所感受到的痛苦,甚于从差的处境上升到一个较好的处境时所享受到的快乐。 2.杰里米.边沁:《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为利息辩护》 (1)经济学应以最大幸福原理和效用原理为基础 (2)一个人占有的财产越多,他从增加的单位财产上获得的幸福越少。 (二)孕育 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 (1)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论(货币在经济学家眼中是价值的标志,但不同的人对货币的主观价值是不同的)。 (2)价格的心理预期论(股票的价格波动受股民预期的影响)。 2.皮埃尔·路易·雷诺(法)的《政治经济学和实验心理学》 (1)他试图用实验心理学来理解经济现象。 (2)认为人的行为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的,而往往是一半合乎理性的或另一半是非理性的。 (3)经济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说明“关键阈限”的位置和性质,以便能够用心理力量来超越这些“关键阈限”。 3. 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的《经济行为的心理分析》 (1)被称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 (2)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 A.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波动 的冲击。 B.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费和储 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C.消费者情感指数: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 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 4. 欧内斯特·迪希特(奥地利--美国)的《动机研究》 (1)人类的购买行为背后的动机由利比多冲动构成,只有依靠临床治疗和精神分析才能理解。 (2)产品中有着个人的投射 (3)设计了多种投射调查法如语言联想法、语句完成法、图画故事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调查无意识动机与购买情景和产品选择的关系。 5. 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奥地利--美国)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1)消费行为只不过是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形态。 (2)影响消费行为的三个重要变量: A.先有倾向(Predisposition) B.宣传和交流的影响(Influence) C.商品的特性(Product attributes) (3)重要论著:《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

经济心理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观点 J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 的诞生。 2、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是极其复杂的,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不论如何,心理现象是 个有机结构系统。 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 是指~人所县荷的意说何向.主要 包站需要,旳■ 兴區理想.信急 豹世界观 MM (三)心理实质 : I 人类心理其实质是人脑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现实I 打 主观能动反映。具有主物性.客观性.主观性和社会性」 I I 匚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具有生e 切 性竹 I 大量临床案例证实人的心理产生于人脑和神经系统! 心理现彖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Maas 个"生特征 是—T ■人在认识、反映客观事物腱 的 心理瀚过程.包無競、知嵐记 忆、 憩衆和思集过程 羹现也覇参¥畫鶴鴿證 是?人有意识地提岀目标,制定计 孙翅千方式寿注克?、团痹?山达 工讯则日的的内在心理活动过殺 是“人导帘表現出專的 穩定的心理特臥主要包1S 能如迁 个性倾向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具有客观性

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不论多么神奇复杂或离奇古怪,但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其本源。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心理具有主观性。 人的心理不仅具有生物性、客观性,还同时具有主观性。即同一事物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即使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所处不同位置都可能有不同心理反映。 因此,每个人生活在自我心理体验中,每个的心理反映都打上自我的烙印和个人偏 见。 【实验】看看你的感觉与现实的差距 以上的实验证实我们的心理是有主观性、局限性和时效性的。既定的客观事物,在你的心理世界可能会被歪曲而走样。戴上情绪情感的有色眼镜,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是千差万别;插上思维和想象的翅膀,我们的心理感受更是五花八门;伴随你的需要和动机,打上个性的烙印,人们的认知和心理感受既有局限性又有差异性。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心理具有社会性 【狼孩的故事】 充分说明人的心理只有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投 身人类社会交往活动,否则心理就可能会出问题。 首先,“狼孩”的事实,证明了人类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赋的、生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其次,“狼孩”的事例说明了儿童时期在人类身心发育上的重要性。 第三,我们脱离人类社会实践,其心理必将不是其社会的人类心理。 每个人应该投身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 传统经济学假设:人类行为都是理性的且自利的。 亚当.斯密,西尼尔,约翰穆勒等人提出理性经济人假说 该假说认为经济人是理性的,他能根据市场的情况、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作出近乎正确的判断,并使自己的经济行为适应于理性,从而使其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并认为导致人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人们是“自利”的,在此 基础上,传统经济学认为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理性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就会无意识、有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从而会导致个人与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最大化。

盗版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依据

盗版的心理学与经济学依据 心理学 (一)从行为学角度:人的行为和感觉都是基于比较的结果。 如果让你从别人钱包里偷拿走50元钱,你会有罪恶感吧?如果让你从音像商店里偷偷拿走一盒DVD,你肯定会有罪恶感吧?因此从这个角度类比,我们会认为从网络上下载盗版影像的罪恶小于”拿走DVD“,也小于”拿走50元“。甚至在大量免费影视观看服务的熏陶下,我们开始认为下载电影根本不必算是什么有悖道德的事情(它“很常见”),这种感觉是基于各种比较产生的。我相信在国外的用户(包括美日欧洲等信息化先进的国家)也有类似的体会和现象,只不过法律对这方面的制裁非常严厉,同时又有各种版权公司通过正当途径销售网络下载版权,才不会导致盗版下载蔓延到像中国、俄罗斯等国家这种程度。人的欺瞒行为有这么几个简单规律: 1.如果面对的是钱和物,人会觉得偷拿了钱比偷拿了物产生的罪恶感更多。 2.如果面对的是实物和虚拟物,偷拿走实物比拿虚拟物的罪恶感要多。 3.在有参照系的前提下,人们普遍认为”行小恶“不是罪。 (二)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能力的成长需要从周围的环境吸取认知经验以形成个体的 认知,“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是通过内化——即从背景中吸取知识——从外到内 进行的,在认知发展论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社会的影响而不是生物的影响。”当 处于一个“下载一首歌曲不是真的偷”,甚至将盗版者誉为“侠盗”的社会环境中,人 便会形成一种普遍不尊重著作权甚或直接从事盗版的从众行为。 社会心理学观点认为,“十几岁以及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处于非常重要的人生时期,此间形成的态度可能到中年一直保持稳定”。 这表明,儿童或少年时期形成的财产权观念,可以持续到成年之后。然而,儿童时期

第二讲 教育功能

第二讲教育功能 Educational function 学习内容 一、教育功能及分类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四、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教育功能及其分类 ?功能,指的是事物的功用和效能; ?功用指的是事物所能发挥的作用; ?效能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用。 ?简言之,功能指的是有特定结构的事物内部所具有的和对外所能发挥的作用。 ? ?教育功能指的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依据作用方式和对象,可以把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或者本体功能和工具功能,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固有功能和派生功能,内在功能和外在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者称为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 ?2、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活动通过个体功能的发挥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就是教育的社会功能,间接功能或外在功能。 (二)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根据功能的性质和作用方向,把教育功能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1、教育的正向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与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2、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活动产生的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客观效果,是教育对社会发展与教育对人的发展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或消极影响。 (三)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根据功能的呈现形式,把教育功能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1、教育的显性功能,是指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教育目的相符合的结果。 ?2、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作用和影响。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旨在成人 ?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讲_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本文由zx20080503贡献 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第三讲 犯罪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历史 犯罪心理学最早的著作 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 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 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 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 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 心理学论》。 犯罪心理学的发展 18世纪末、19世纪初形成了犯罪心理学研 究的第一个活跃期。 在龙勃罗梭实证研究的带动下,19世 纪末出现了犯罪心理学的第二个活跃期。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述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 犯罪心理学或称为罪犯侧写,起源于1940年代 年代 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 时,当时的美国战略情报局要求精神病学家威廉 兰格侧写阿道夫?希特勒的心理 希特勒的心理。 兰格侧写阿道夫 希特勒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战 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哈瓦特在英国 之后,英国的精神病学家利昂内尔 哈瓦特在英国 皇家空军中工作, 皇家空军中工作,侧写了一串纳粹的高阶战犯可 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 能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以期能由一群被俘的士 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 兵和飞行员中找出他们。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述 19世纪后期的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促进 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新兴的学科, 如人类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同 时,由于社会矛盾日趋尖锐,犯罪率急剧上升。 因此,具体提示犯罪行煌 原因、心理机制、犯罪 者的人格特征,从而提供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途径 ,就成了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这种 情况下,犯罪心理学逐渐形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 。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述 1872年,德国精神病学家K.埃宾出版了世 界上第一本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 犯罪心理学纲要》。这本著作主要从精神 病态的角度研究犯罪人。1889年,奥地利 的检察官和犯罪学家H.格罗斯出版了《犯 罪心理学》一书,着重研究犯罪者的人格 。这两本专著的问世,标志了犯罪心理学 的诞生。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述 1950年代时,美国精神病学家布鲁塞尔精确地侧 写了恐怖份子攻击纽约的不寻常心理状态。 最快速的发展出现在联邦调查局在匡堤科开了联 邦调查局学院之后,此一学院导致了全国研究暴 力罪行中心和暴力犯罪执导系统的建立。其原初 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可以找出许多无解的重大犯 罪之间关连性的系统。 犯罪心理学发展简述 在英国,大卫?康特博士是于1980年代中期 指导警方侦探侦办已犯下一连串重大攻击 行为的罪犯的一位先驱,但康特博士看到 了“罪犯侧写”的局限性-尤其是在做为 一个心理学家的主观、个人看法之下。他 和一位同事创立了“调查心理学”这一词 ,并且开始尝试以他们认为较科学的观点 来逼进此一主题。 近现代犯罪心理学知识传播 《审判心理学大意》(德国马勃著,陈 审判心理学大意》 德国马勃著, 大齐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大齐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 《犯罪心理学》(日本寺男精一著, 犯罪心理学》 日本寺男精一著, 吴景鸿译), 1932年印行 年印行。 吴景鸿译), 1932年印行。 《犯罪心理学》(德国柏替著,王书 犯罪心理学》 德国柏替著, 林译) 商务印书馆1939 1939版 林译) 商务印书馆1939版。 犯罪心理学在中国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近 百年的历史,但是对犯罪心理的探讨却由 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史书上早就有探讨犯 罪心理问题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

经济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讲经济心理学概述 经济心理学发展史的需要知道的大神 1.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法)1902年,出版《经济心理学》*经济现象的主观价值 论,价格的心理预期论 2.乔治·卡托纳(匈牙利—美国)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SI被称为美国经济 心理学之父 卡托纳的主要研究兴趣是消费行为 1、消费者的情感因素对于经济波动的影响大大超过了他们的收入变化对于经济 波动的冲击。 2、对消费者的情绪、意向、预期、欲望、态度和动机的测量预先指明了他们消 费和储蓄行为的变化,尤其是对耐用品消费的变化。 卡托纳于1952-1954年间制定了“消费者情感指数”(Consumer Sentiment Index 简称CSI)又称消费者信心指数,用来测量社会中消费者的消费态度、期望以及乐观或悲观情绪。 该指标已逐步发展成为预测经济波动、指导投资行为的重要指标。消费者行为在他1975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一书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3.Daniel Kahneman(1934- )200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长 于巴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心理学博士学位 经济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假设的差异 ?关注变化 ?关注他人 ?关注现在 差异的归纳 ?完全理性 vs 有限理性 ?卓越的自制力 vs 自我约束问题 ?完全自私 vs 有限自私 理论模式的差异 ?规范性 vs 描述性 联系:行为经济学并不否认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假设,只是对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做了再思考和有益的补充。 第二讲经济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效用理论及其应用 ●效用(Utility)是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 所获得的满足程度。 效用是指人们从消费某种物品中得到的满足感 效用是一个主观心理感受 效用与使用价值不同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

行为经济学——心理学与经济学的拥抱(转) 2008-10-31 19:35 有个例子:如果你对某一个美女一见钟情,而你再见到她时,当她回眸一笑,你立刻就会意思到她是看上你了,使你立刻感觉到有一(一厢情愿)到二(情投意合)的转变。但旁观者就不会这么认为!正所谓‘旁观者清“嘛。也有可能她那一眼是在鄙视你呢?(我就遇到过这中情况)。 所以心理有可能影响你的行为。 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请把你家里的电话号码的后三位数写下来。 请你猜一下,在历史上,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年代数字比你家电话号码的最后三位大还是小? 最后,请你猜一下,西罗马帝国是哪一年灭亡的?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一定不记得西罗马帝国具体是哪一年灭亡的(事实上,很多历史系的学生也不清楚)。 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你对第三个问题的猜测会受到第一个问题的影响。 经过大规模的测试,行为经济学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电话号码后三位数字大的人,其猜测的年代普遍要大,而后三位数字小的人猜的则小。原因

在于,电话号码相当于一个锚,在很短的时间内,它对我们的思维起到了锚定的作用。如果你在北京的秀水街或其他服装市场买过衣服,你一定能体会到锚定的作用,你的还价在很大程度上被卖主出的高价限制住了。上面的例子,可以让我们对行为经济学有初步的了解。 与传统经济学不同,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包括人的心理、认知和行为,而不仅仅是物的经济。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在国外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在我国影响较大的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提出了“有限理性”。他认为——人并非是全知全能的,人类决策的特点是有限理性,以“满意”为原则,情境对决策能产生显著影响。 西蒙的观点常常被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的渊源之一。 在学术界,真正引起震动的是行为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他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系统阐述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表明人的行为会系统性地偏离经济学的基本假设。这一观点对主流经济学形成了挑战。 自从卡尼曼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

经济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 第一章 1.经济心理学:研究社会经济领域中人们的心理活动与经济过程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的学科。经济心理学是一门产生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结合处的交叉性学科,又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经济心理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和心理学基础上的研究经济心理与行为的跨学科科学。第二章 1.效用:指商品或劳务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它表示消费者消费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主观心理感受)。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个人随着所消费的某种商品或劳务的数量的增加,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所增加的效用即边际效用趋于递减。 第三章 一、易得性启发式:人们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件的事例或者出现的程度来评估其 频率、可能性或者事件可能的原因。——情绪性的、生动性的、容易想像和具体的。 易得性启发式的偏差:(1)易于回忆(基于生动性和时间接近)(2)易于提取(基 于记忆结构)(3)假定的联系 二、代表性启发式: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 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其判断的概率也越高。 代表性启发式的偏差:(1)对基率不敏感(2)对样本大小的不敏感(3)对偶然性 的误解:“赌徒谬误”:那些具有确定概率的机会,人们会错误地受到当前经历的影 响而给予错误的判断。“小数定律”:认为小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现象的观点。(4)向 平均数回归(5)联合谬误 三、情感启发式:大多数判断是由情感或者情绪评价引发的,虽然情感评价无需意识参 与,但它会成为决策的基础。 四、小结 第四章 1.主观预期效用理论前提四原则(传统经济学理性人假设):占优性(完整性)、相消性(替代性)、传递性、恒定性(一致性) 2.前景理论:卡尼曼&特沃斯基、(1)当投资者获利时,随着获利水平的提高,边际效用递减。(凹函数)(2)当投资者由获利变为亏损时,效用下降最快。(凸函数)(3)获利与亏损状态的效用值函数不是一个连续函数。

经济心理学效应

1.接近性调节效应:也叫后悔厌恶。行为引起的后悔程度受到“接近性”这个因素的调节。要是做了点什么 让结果离预期值更远了(“接近性”变大)那引起的后悔程度就会比“不作为”还小暴富的故事有许多版本,但是对于大多数股民来说却成为刺痛他们的讯号,在买进卖出之间,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懊悔 让他们感叹与唾手可得的财富失之交臂,在经济中,后悔事最常见的情绪。假设有两位股民,一位将他买的B公司的股票换成了A公司的,结果,现在B公司的股票大幅上涨,他发现如果当初继续持有这些股票,就能赚得1200元,另一位股民,他一开始买的就是A公司的股票,虽然曾经打算换成B 公司的,但是终究没有付诸实施,同样,他也很后悔,因为如果当初换股,现在就能赚得1200元。 2.框架效应该理论认为,在面对收益时,人们往往规避风险,表现为选择能够带来确切收益的方案,而放弃期望收入相同或略高但有风险的另一方案;但在面对可能的损失时,人们往往偏好风险,行为表现也正好与面对收益时相反。由于同等数额的获得或损失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不同,强调事物的积极/消极、成功/失败等不同的方面会使得个体最终的判断决策有所不同,框架效应就会产生(框架依赖对恒定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改变优先顺序。框架依赖对占优性的违背:改变各个结果的描述方式(框架)会导致选择次优的选项。(对理性决策的有力反击。) (1)方案A:将挽救200人的生命。 方案B:有1/3的可能性挽救600人的生命,有2/3的可能性无法挽

救任何人。 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2)方案C: 400人会死亡。 方案D: 有1/3的概率没有人死亡,有2/3的概率600人都会死亡。这次你支持哪一套方案? 实验结果: (1)A(72%); (2)D(78%); 问题1中600人死亡是参考点 问题2中没人死亡是参考点 由于参考点的不同,使决策者的参考框架不同,因而采取了不同的选择。 (回扣与奖金框架)2001年9月,美国政府为纳税的美国公民支付38亿美元——依据年收入每人得到的数额从300、500到600美元不等。政府官员和媒体使用“回扣”(rebate)一词来描述补偿,布什政府认为此举将会刺激消费,激活低迷的经济。 Epley等人的三项研究证明“回扣”一词限制了它的效力。如果政府用“奖金”(bonus)而不是回扣,公民会很快花掉这笔钱而不是储蓄这笔钱。 3.禀赋效应:也称做拥有效用,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WTP-WTA缺口:人们为了买入一件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放弃该商品而愿意

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及其借鉴意义 陈 芮 1 叶浩生2 (1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系,深圳,518060)(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摘 要 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在报酬给付、实验情境、欺骗被试和数据分析四个方面存在差异,本文分析了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和心理学家可以从经济学实验的这些不同做法中得到的启示。关键词:经济学 心理学 实验 经济学实验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都与心理学相仿,其具体实施又呈现出自身的鲜明特色,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对经济学与心理学实验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试图找出导致差异的原因和心理学家可以从这些不同做法中得到的启示。 1 关于付酬方式 1.1 差异的表现和根源:强调外部动机的 价值诱发理论 vs.保留内部动机的 动机挤出理论 心理学实验的常规付酬方式是一视同仁地付给每个被试少量固定金额的报酬作为对其付出时间和精力的补偿,而在经济学实验中,主试必须向被试支付现金报酬,且其金额取决于被试在实验中的行为及其结果!!! 对1970到1997年的?美国经济评论#进行搜索, 找不到一项实验研究不是按表现给被试付酬的 [1] 。 经济学付酬方式的理论基础是Vernon Smith 提出的 价值诱发理论(induced value theory ) ,该理论认为主试可通过适当的报酬手段诱发出被试的特定特征,这些诱出特征与被试带入实验的固有特征无关,欲达到此目的应满足如下条件:第一,单调性(monotonieity):被试认为报酬量多多益善且不会餍足,通常认为以现金付酬即满足此条件,有了单调性,主试便可通过提供报酬的手段实现自己的动机;第二,突显性(saliency):被试所得报酬须与其在实验中的行为明确挂钩,且被试理解该对应及其法则。心理学的 出场费 式报酬不满足突显性,而经济学模拟市场实验中按最终核算出的 利润 付酬则满足突显性,有了突显性,主试便可在被试的行为与报酬间建立明确关系;第三,优超性(dominance):实验中被试行为的变化仅源于实验报酬,其他原因可忽略不计。该条件较难实现,可通过在让满足突显性的报酬量增加的同时保持其他无关因素恒定而加以控制[2] 。有了优超性,主试便可忽略其他事件的影响而在实验室中实现所选择的关系。按表现付酬的另 一依据在于,经济学家将 认知努力 视为一种必须依特定策略加以分配的稀缺资源,如不能得到与表现相关的酬劳,被试就不会投入认知努力去避免决策错误,而若酬劳足够优厚,被试的决策就会逐渐接近理论上的理想状态[3]。 心理学家往往援引 动机挤出(motivation crowding-out)理论 驳斥经济学家的做法,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受到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激励,货币激励作为一种外部动机可能会降低人的内部动机,即所谓 动机挤出 [4]。心理学家认为被试的内部动机足以驱动其配合主试完成实验任务,经济刺激的效果仅仅是用外部动机替代了原有的内部动机,可谓多此一举。 1.2 差异的启示:条件许可时可通过付酬方式控制无关变量 除经济利益外,人们无疑还会受到其他动机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内部动机恰恰是心理学实验试图控制的干扰因素:如被试过分配合、成就动机过高或过低、被试与实验者的友好关系、对实验的好奇等。心理学家常以随机化、恒定、匹配或通过指导语控制这些因素,而实验经济学家又提供了一条控制途径!!!按照动机挤出理论的观点,符合价值诱发理论的付酬方式使得被试希望经由实验操作而获得尽可能多货币的欲望成为压倒性动机,如此一来,许多与被试主观因素相关的干扰变量就被排除了。 心理学中也有以类似方式付酬的实验:著名的感觉剥夺实验就是根据被试忍受感觉剥夺的时间长短付酬,当时大学生的小时工资约50美分,该实验则以每天20美元的标准付酬,这一足够优厚且根据忍耐时间支付的报酬激发起的强烈外部动机更有利于考察被试的耐受极限;Olson 等人则在其有关概率估计的实验中提醒被试: 你对项目概率估计得越准,你的团队赢得30美元奖金的可能性就越高 ,并指出该激励旨在诱发被试概率估计的精确性和准确 通讯作者:陈芮,女。E mail:96086143@https://www.docsj.com/doc/0515025410.html, 282 心理科学 Ps ychologi cal S cience 2008,31(2):282-284

关于考研经济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解析

关于2017考研经济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解析 考研专业的选择很重要,这关系到日后的就业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是最受欢迎的考研专业之一,那么具体来说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怎么样呢,下面考研就为大家综合分析一下这个经济心理学专业。 报考热度分析: 市场营销和广告经营是当今炙手可热的行业。了解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面对不同的人群投放不同的广告,实施不同的营销方案,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此类人才是市场最紧缺的人才类型之一。该学科有很大的灵活性,与经济学有很强的内在联系,融汇两大学科门类的复合性人才竞争力强劲。 培养目标: 旨在让学生系统了解和掌握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认识消费心理研究在市场营销及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和综合职业工作能力,为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和相关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就业方向: 进入广告公司、新闻传媒、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信息咨询以及企业单位从事广告、销售等相关工作。国内商学院不断扩招,相关背景的硕士生可从事教学工作。 薪金前景:

据《市场报》报道,这类工作一般与工作业绩挂钩,自身实力起很大作用。毕业生的工资底薪约2000元/月,但发展空间很大,高级广告从业人员月薪可达2万。 就业热门城市分布: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州等大城市。 推荐院校: 目前我国开设该类研究方向的院校并不多,心理学综合实力排名靠前的高校中仅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开设该专业,但不久许多高校会增设该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是国内较早开设经济心理学的学校,有较好的学术底蕴和广阔的实习环境。著名心理学家王垒老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学者施俊琦主攻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方向,已经完成或者正在进行的研究包括:品牌个性、品牌忠诚度、品牌延伸、冲动性购买、互联网广告效果的研究以及消费者对价格公正的知觉等。 华东师范大学:师资配置全国一流,刘永芳研究管理与经济决策心理学,孟慧博士研究消费行为和职业心理学。 此外,南京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的广告心理学专业也相当不错。 [关于2017考研经济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解析]

经济心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经济心理学课程学习体会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心理学?什么是经济心理学?如何用经济心理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生活?我带着这三个问题学习经济心理学课程,经过几周的有趣课堂学习,我对这三个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心理学? 西方传统经济学崇尚基于精密数学模型的理性主义,认为人在经济行为中是理性的。可结合实际,我们很多时候在经济行为中并不是那么理性,冲动消费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从心理学角度看待经济行为成为一个新的视角,心理学强调实验,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学习经济心理学,可以了解什么在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透过表象看到本质,趋利避害。 什么是经济心理学? 经济心理学课程学习完,给我印象较深的理论有有限理性、前景理论、心理账户、吃亏是福、幸福。有限理性,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在人们的实际决策中,作为“管理人”的知识、信息、经验和能力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也不期望达到绝对的最优解决方案,而只以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为满足,决策者只能在考虑风险和收益等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自己较为满意的决策。前景理论,它有三个特征,一是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风险规避的;二是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三是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分类记账、编码、估价和预算等过程。吃亏是福,是基于“值”做出的行为,亏是“价”的亏损,但却在“值”上取得更大的收获。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幸福的获得都有自己的观点,达到了自己认为的标准即是幸福。在我看来,经济心理学是由一个一个理论组成的,研究人们在经济行为中的心理活动。 如何用经济心理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张侃:谨慎看待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

张侃:谨慎看待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 首届“心理学走进中国商学院”论坛于2010年10月24日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舜德楼召开,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心理系主办,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协办。本论坛由中国著名商学院、心理学院(系)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共同作为论坛的发起单位,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是论坛的支持单位。首届论坛主席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彭凯平和美国万国集团董事长、清华大学孙立哲教授共同担任。 以下是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张侃教授的主题演讲。 张侃:尊敬论坛三主席和主持人杨百寅老师,媒体的朋友们,还有公司的朋友们,老师们,同学们上午好。首先,我非常感谢大会邀请我到这来讲几句话,因为有这个机会向大家学习也非常难得。刚才听了钱院长的报告,感到很振奋,也为心理学指出了一条出路。清华大学能够在今天召开这样一个论坛,为天下先,正如刚才钱院长所讲的,在中国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值得敬佩。在此之前虽然经济学、工商管理和心理学有所合作,但是作为一个正式行为还是刚刚开始。 按道理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但是因为事前也不知道,所以今天安排了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进展报告研讨,所长下命让我今天必须到这来,我只好来了。所长为什么下令,因为彭老师下令所长必须派张侃来,我就来了。他们是一伙,都是北大的同学,老师,校友。要来讲几句话,我觉得非常地为难。刚才我们主持人杨百寅老师已经讲了,这是一次联姻,那这是一个婚姻了,我就在想,它为什么会有这个婚姻?因为我们心理学的人,往往比较喜欢研究人的行为动机。既然有这个行为,一定有所动机。过去在美国10多年前大批心理学家走进经济管理学院,我向他们请教,你们为什么要走进经济管理学院,他们说的非常简单,第一那边的钱多,可以多拿到一点钱,工资可以提高,而且做研究的经费也可以增加。 第二说经济和管理学科的人都对他们很好,我们讲什么他们都很相信,于是就到那边干起来了。由于心理学的人都很保守,有一些想法在心理学界往往被大家抵触,结果到了管理学院都很受欢迎,加上钱很多,很开心。我就说你们都得好了,我理解。那么经济学的人为什么让你们过来呢?回答是,因为经济学他们用我们这个东西可以向上面要更多的钱,而且他们也觉得刚才我们钱院长所指出的,确确实实研究人的经济,没有人的行为这显然是不太容易做的。 我们今天也结婚了,为什么?我作为一个做心理学的人,也愿意做一点奉献和猜想。我觉得首先解决了我们心理学的某种困境。心理学研究人的本质这是一个超复杂的问题,研究的结果发现越研究越困难,越研究胆子越小,大家觉得跟生活结合很困难,心理学研究就变得脱离生活。所以,我们心理学的人比较散漫,说你们开会的人怎么到时间了都不到?我

心理学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

心理学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发生在你我身边的财富现象无穷无尽,显得扑朔迷离。而我们,总是不断尝试着给这些凌乱的财富事件作出合理的解释,并借此预测未来。迈入2003 年,新年第一期《财富周刊》带给读者的,正是这样一种解释财富现象的新视角---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 这就是200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尼曼( Kahneman )带给人们的“前景理论”新方向。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远见,历来被视为当代经济学的风向标。不少赫赫有名的经济理论,当年正是从诺贝尔奖开始走向巅峰,为大众所熟知的。刚刚获此殊荣的“前景理论”自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热门理论。作为“前景理论”基石的心理学对经济学产生的重大影响,也自然重又为世人所关注和重视。 而心理学的吃香,本身也折射出“9·11事件”以后弥漫在世人心中的不确定情绪。传统经济学崇尚的是基于精密数学模型的理性主义,而心理学则强调实验,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回首2002 年,世界经济尚未走出低谷,恐怖袭击时有发生,海湾局势又开始日趋紧张……多事之秋,人们转而从心理学中寻求对财富的理解,也在情理之中。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日前,奚教授在复旦大学和中欧工商学院发表演讲,采用大量的实例阐释了前景理论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以及心理学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财富周刊》在本文中截取的,正是演讲中的精彩片段。细细读来,您会发现:小到个人购物消费,企业的风险决策,大到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上林林总总的财富现象,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03年,让我们换个视角看财富。 看上去很美---在差的物品上花更多的钱 如果有两个匹萨,他们的配料和口味等其它方面完全相同,只不过一个比另外一个更大一点,你是不是愿意为大的匹萨支付更多的钱? 答案似乎毫无疑问是肯定的。人应该都是理性的,对于好的东西和坏的东西,人们总是愿意为好的东西支付更多的钱。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决策却并不总是如此英明。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 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 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 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评点:呵呵,哈根达斯不常吃,太贵,麦当劳那个平时卖2元、炎夏季节1元的冰淇淋蛋筒倒是吃的人很多。整个螺旋形的冰淇淋高高地堆在蛋筒之外,虽然三口两口就吃完了,但看起来就是感觉很多、很超值。还有肯德基的薯条,常听朋友说买小包的最划算,其实又没谁一根根数过,不过是小包的包小,看上去装得满扑扑的罢了。人们总是非常相信自己的眼睛,实际上目测最靠不住了,聪明的商家就善于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制造“看上去很美”的效果)。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