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冠心病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见,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率衰竭,由于胸闷、气短等症状会由各种原因引起,一般被认为是休息不好或者劳累过度所致,因为患有冠心病的老人,一定要及时进行体检,如若发现有发病前兆,要及时进行专业诊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那中老年人应该如何预防冠心病?

1、注意防寒保暖

冬季室温应该不低于18℃,老年人和冠心病患者应再提高2℃~3℃。冠心病患者在冬天应随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外出时最好戴口罩,并避免迎风疾走。在室内时,应避免将门窗开得过大,以防冷空气刺激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当室内需要换气时,可把门窗开一条缝,使少许新鲜空气进入,但又不至于使室内温度一下子降得过低。

2、午睡预防

午睡时间以1小时左右为宜,过长过短均不宜。起床后先在床上作轻度活动,慢慢坐起,用于在心前区、胸部作5—10分钟按摩,然后下床喝一杯水。睡姿应取头高脚低、右侧卧位,以减少心脏压力,防止打鼾,须注意的是坐位及伏案睡有害,会使脑缺氧加剧。不宜午餐后立即躺下午睡,因为此时大量的血液流向胃,血压下降,大脑供氧及营养明显下降,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一般应食后休息20分钟。

3、调整饮食结构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一般喝水较少,容易使血液浓缩,加重心脏负担。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要多喝开水,并多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和瘦肉等。避免进食过饱,不要吃肥肉,少吃动物内脏,更不要喝大量酒,特别是烈性酒来御寒,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当然,逢年过节喝适量葡萄酒倒未尝不可。

4、保持大便通畅

排便过于用力会使腹内压力增高,回心血流量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平时应有意识地多吃一些含纤维(尤其是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五谷杂粮等。一旦发生便秘,切不可强行排便,而应该通过饮食或者药物来改善。此外,不少人喜欢在大便时读书、看报,这其实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容易形成习惯性便秘,冠心病患者尤应避免。

5、服药预防

冠心病的治疗是长期性的,短期的症状缓解并不代表疾病被根治,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狭窄依旧存在。一旦放松警惕,停止服药,动脉粥样硬化会继续发展,疾病就会卷土重来,甚至发生严重的心脏事件。冠心病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当动脉狭窄到一定程度,心肌缺血严重时患者就会有胸闷、气短等症状,若不及时用药治疗,任其发展下去就会造成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 目前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冠心病完全可以通过一、二级预防来进行预防治疗。 一级预防:控制高危人群发病率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是针对没有发生冠心病的高危人群的预防。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节奏过快,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心血管病发病的高危人群越来越庞大。为什么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高危人群呢?因为这几个因素最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而血管的内皮损伤正是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绞痛、心梗发病的始动因素。在血管内皮受损的情况下,血液中的脂质、血小板、炎性物质就可以附着在血管壁上,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造成心肌缺血,如果斑块一旦破裂,形成的血栓碎块就会随血流运行堵塞住血管,引起心肌梗死。 只有通过日常保健和合理用药保护血管内皮,避免斑块形成,稳定斑块防止破裂,使心脏的血液供应保持畅通,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冠心病,实现冠心病的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率 如果已经发生了心肌梗死,除了抓紧治疗促进病情好转,更重要的是二级预防,预防再发。 尽管急性心梗治疗技术有了很大进展,介入治疗特别是安放支架已经普及,但不要以为放完支架病痛减轻就万事大吉,实际上动脉硬化斑块不是一个而是多个同时存在,放置支架的地方是狭窄最严重的部位,还要预防其他斑块前赴后继。同时,许多病人放置支架大血管开通后,由于微血管病变导致心肌不能实现有效血流灌注,就像河渠开通垄沟堵塞,田间仍然干涸缺水一样,缺血心肌还在发生着一系列病理改变,导致心脏扩大、心衰、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并发症。这就要通过服用有效药物来抑制再狭窄发生,保护微血管,从而避免心肌梗死再发,实现冠心病的二级预防。 “金三角”方案实现一、二级预防 专家们一致认为,防治冠心病关键在于一、二级预防,实现一、二级预防,就要长期服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和抗凝的阿司匹林等,同时服用通心络胶囊。通心络胶囊的优势是降脂、抗凝、抗炎,保护血管内皮,抑制斑块形成和稳定斑块,防止血管再狭窄。通心络与他汀类组合可以增强降脂效应,与阿司匹林组合可以增强抗凝、降低血粘度的作用,还能明显改善阿司匹林抵抗,也就是说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药效降低了,同服通心络后,可以提高阿司匹林的疗效。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三药合用,构成冠心病防治的“金三角”方案。 “金三角”方案具有三大优势:第一是保护血管内皮,修复血管内皮;第二是抑制粥样斑块在血管内的形成,稳定容易破裂的斑块。前两条是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它适用于未发生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国际心脏康复体系发展已有50年历史,经历了由否定、质疑到普遍接受的过程。现已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发达国家冠心病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得益于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康复与二级预防已经成为决定医疗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心脏康复的益处已有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20世纪80年代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明,心脏康复能够降低心肌梗死后患者全因死亡率8%~37%和心血管死亡率7%~38%;另有大量研究证实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各种原冈导致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术后以及心脏移植术后患者可从心脏康复项目中获益。大量研究还显示心脏康复能够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进程,降低急性缺血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和住院率,接受心脏康复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年内猝死风险降低45%。最近美目一项对60万例老年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PCI或CABG]5年随访的研究发现,心脏康复组患者5年病死率较非心脏康复组患者减少2l%~34%,并且不论康复次数的多少均可获益,其中高康复次数(25次以上二)组降低34%,低康复次数(1~24次)组降低2l%,效果与心血管病预防用药(如他汀类药物或B受体阻滞剂)相当,而费用显著低于预防用药。 2010年出版的《中凶心血管病报告》显示,目前我旧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巾、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病人数2.3亿,不仪急性发病

人数逐年增加,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接受PCI的患者数量也持续增加,2008年约18.2万,比2007年增长26%,201 1年高达34万。面对众多的心血管病急性发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们重点关注发病急性期的抢救与治疗,对于发病前预防以及发病后康复不够重视,导致大量发病后患者得不到进一步的医学指导,从而反复发病、反复住院,重复冠状动脉造影与lf|L运重建,医疗开支不堪重负。凶此,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在中国势在必行。至今我国康复主要集中在肢体功能的康复,如卒中后和创伤后康复,而对冠心病发病后及血运重建后的康复未得到大多数心札管专业人员的认识,全闰心脏康复还处于发展阶段。为了促进我国心脏康复T-作的健康开展,提高心血管病防控水平,改善我国心血管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相关领域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了我国冠心病康复与二级预防阜家共识。 一、冠心病的康复与二级预防 冠心病的康复是综合性心血管病管理的医疗模式,不是单纯的运动治疗,而是包括运动治疗在内的心理一生物一社会综合医疗保健。涵盖发病前的预防和发病后的康复,是心血管病全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Framingham研究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冠心病是多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包括不可改变的因素如年龄和性别,也包括可以改变的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2004年公布的INTERHEART研究,在52个日家(包括中国)262个中心的15 152例患者和14 820例对照中进行的调查表明,全世界各个地区、不同年龄和性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发布 心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及患病率持续增长,已经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及经济负担。与此同时,面对心血管病高发的严峻形势,国内外心血管病预防工作也取得了许多进展。为此,我们参考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证据,吸取国内外最新相关指南,在2011 年《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的基础上更新了内容,发表为《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以便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心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本指南涵盖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基于中国特色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具体措施、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等内容,本文仅就二级预防的部分内容进行阐述,感兴趣读者可订阅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 年第一期。心血管病及冠心病等危症人群的二级预防一、卒中二级预防(一)危险因素控制推荐意见如下:(1)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数天后如果收缩压》140 mmHg或舒张压》90 m m H g ,应启动降压治疗;推荐收缩压降至140 mmHg 以下,舒张压降至90 mmHg 以下。由于低血液动力学原因导致的卒中或TIA 患者,应权衡降压速度与幅度对患者耐受性及血液动力学影响。(2)对于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无论是否伴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证据,推荐高强度他汀类药 物长期治疗以减少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推荐LDL-C 降至1.8

mmol/L (70 mg/dl )以下。(3)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发病后均应接受空腹血糖、HbA1c 监测,无明确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急性期后应常规接受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来筛查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对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和(或)药物干预能减少缺血性卒中或TIA 事件,推荐HbA1c 治疗目标(二)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在非心原性缺血性卒中/TIA 二级预防中的应用推荐意见如下:(1)对非心原性栓塞性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建议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而非抗凝药物预防卒中复发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阿司匹林(50~325 mg/d)或氯吡格雷(75 mg)单药治疗均可作为首选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单药抗血小板治疗的最佳剂量为75~150 mg/d。阿司匹林(25 mg)+缓释型双嘧达莫(200 mg)2次/d 或西洛他唑(100 mg)2 次,均可作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替代治疗药物。(3)发病24 h 内,具有卒中高复发风险 (ABCD2评分》4分)的急性非心原性TIA或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NIHSS评分W 3分),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应严密观察出血风险,此后可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作为缺血性卒中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4)发病30 d 内伴有症状性颅内动脉严重狭窄(狭窄率70%~99% ) 的缺血性卒中或TIA 患者,应尽早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90 d。此后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单用均作为长期二级预防一线用药。(5)伴有主动脉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证据的缺血性卒中或

冠心病二级预防ABCDE方案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于2001年曾经发表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文件[1]。近4年来完成的有关重要临床试验的结果,进一步支持降低冠状动脉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治疗,并且拓宽了治疗的适应症。在此基础上,AHA和ACC 适时制订和发表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二级预防指南》。新版指南中建议CAD的二级预防包括10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实施这些建议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 ㈠戒烟 ⒈目标 彻底戒烟,不要接触吸烟环境。 ⒉建议 ⑴患者每次就诊时,医师要询问吸烟问题。 ⑵要求吸烟患者戒烟。 ⑶评估吸烟患者是否愿意戒烟。 ⑷帮助患者制订戒烟计划。 ⑸安排随访,建议患者参加有关的宣教活动或药物治疗,包括尼古丁替代治疗和丁氨苯丙酮治疗。 ⑹强调工作中和在家中避免接触吸烟环境。 ㈡控制血压 ⒈目标 所有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则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⒉建议 ⑴所有患者均应开始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锻炼、减少酒精摄入量、限制钠盐,强调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肪饮食。 ⑵如果血压3140/90mmHg,或者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压3130/80mmHg,则开始尽可能应用b-受体阻断剂和(或)ACEI,达到目标血压,必要时可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 ㈢调脂治疗 ⒈目标 LDL-C控制在<100mg/dL。如果甘油三酯3200 mg/dL,则非HDL-C(即总胆固醇减去HDL-C)应当<130mg/dL。 ⒉建议 ⑴以下建议适用于所有患者: ①启动饮食治疗。减少饱和脂肪 ②补充植物stanol /醇(2克/日)和粘稠纤维(>10克/日),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 ③增加每日活动量并控制体重。 ④鼓励多吃 omega-3脂肪酸鱼油或胶囊(1克/日),以降低风险。治疗甘油三酯升高者,通常有必要应用较大剂量降低风险。 ⑵调脂治疗 评估所有患者空腹血脂水平,并且对于因急性心血管事件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应在入院24小时内完成评估。对于住院患者,建议根据下述方案在出院前开始应用降脂药物: ①LDL-C必须<100mg/dL,并且 ②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至<70mg/dL; ③如果基础LDL-C3100mg/dL,则开始降低LDL-C的治疗。应用降低LDL-C的药物时,LDL-C的水平至少降低30%~40%。如果选择LDL-C<70mg/dL为治疗目标,则应当选择药物剂量达到该水平,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和降低成本。由于基础LDL-C水平高而不能达到<70mg/dL水平时,使用他汀类药物或与降低LDL-C的药物联合应用,一般可以将LDL-C的水平降低50%以上; ④如果治疗过程中LDL-C仍3100mg/dL,则应强化降低LDL-C的治疗(可能需要与降低LDL-C的药物联合应用,即应用标准剂量的他汀类药物与依泽替米贝、胆汁酸多价螯合剂或烟酸); ⑤如果基础LDL-C 70~100mg/dL,可以将LDL-C降低到<70mg/dL;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现状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现状 楚莲洁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资料显示,冠心病在我国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 [1]。冠心病是属于发病率和复发率高的进展性慢性疾病。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防治的基本策略之一。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防治措施,目标是减轻症状,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现将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一、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现状 关于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较著名的几大注册研究[2-3],如GRACE研究、 EUROASPIRE研究、NRMI研究等,均为针对发达国家的冠心病患者的研究。结果 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二级预防的实施率有所上升,而针对发展中国家的 WHO-PREMISE研究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有大量的冠心病患者没有得到适宜的诊 治和健康指导。 美国开展的GWTG研究在注册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以医院为基础的干预[4], 结果显示,经过有效的干预,加强医生和患者的教育,二级预防实施的达标率均 有所增加。 2006年由世界心脏联盟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共同领导的“中国冠心 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5],拟进行基线调查、障碍分析、干预实施三个阶段的工 作,该研究调查显示,现存的问题有(1)多数患者未得到合理有效的治疗;(2)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未得到积极控制;(3)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做得不到位。 专家认为需尤其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工作中对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的应用能力。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是首次在中国冠心病人群中进行的对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大规模临床协作研究[6]。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双盲、随机、 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该研究结果显示:长期常规剂量的调脂治疗可 改善中国冠心病患者的多种血脂异常指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积极的调脂治 疗可防治冠心病,有效降低再发冠心病事件的危险,减少总死亡。 二、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措施 冠心病预防有两个“ABCDE”。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与阿司 匹林;B:β受体阻滞剂与控制血压;C:戒烟与降胆固醇;D:合理饮食与控制 糖尿病;E:运动与健康教育。 1.药物预防。冠心病二级预防优化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 β受体组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降脂药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早期使用可发挥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的作用,是二级预防的关键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降低发生心梗和心血管死亡的危险,建议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能减少心源性猝死,降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死亡率,是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改善心肌缺血的最主要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预防心室重构,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疗效已得到认可。这些药物分别经过了一系列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获得充分的循证依据,证实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 2.戒烟限酒。多项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吸 烟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任何时候的戒 烟都可使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明显下降。徐成斌[7]

冠心病的治疗原则

冠心病药物治疗的原则与案例分析 李倩 近年来冠心病发病在我国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冠心病的治疗中,用药品种繁多,联合用药普遍。我们将首先介绍冠心病临床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及注意事项,然后结合几个案例分析该类药物在临床治疗的特点与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的有关原则 掌握冠心病的药物治疗,应当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其次根据国内外已颁布的心血管疾病治疗原则或指南,并结合各类临床药物的自身特点(如:作用机制、药效、药代、相互作用、用法用量、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药物预防与治疗。 一、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冠心病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缺血性心肌病等。下面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为例,简要介绍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大类包含不同临床特征、临床危险性及预后的临床症候群,它们有共同的病理机制,即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并导致病变血管不同程度的阻塞。最主要的病因是易损斑块破裂和糜烂并发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微血管栓塞等多因素作用下所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心肌供氧减少。 2.分类 根据心电图有无ST段持续性抬高,可将急性冠脉综合征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大多数为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后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非ST段抬高心梗大多数为非Q波心肌梗死,少数为Q波心肌梗死。 3.临床表现: ⑴不稳定心绞痛(UA)有以下临床表现:①静息性心绞痛:心绞痛发作在休息时,并且持续时间通常在20min以上;②初发心绞痛:1个月内新发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发作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Ⅳ级以上;③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病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心绞痛分级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④变异性心绞痛也是不稳定心绞痛的一种,通常是自发性,其特点是一过性ST段抬高,多数自行缓解,不演变为心肌梗死,但少数可演变成心肌梗死。动脉硬化斑块导致局部内皮功能紊乱和冠状动脉痉挛是其发病原因,硝酸甘油和钙离子拮抗剂可以使其缓解。 ⑵非ST段抬高心梗(NSTEMI)的临床表现与不稳定心绞痛相似,但是比不稳定心绞痛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 4.心电图表现 ST-T动态变化是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梗最可靠的心电图表现。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经验交流 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鲁大云 作者单位:450007 郑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关键词! 冠心病;二级预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 54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3296(2009)17-0089-01 冠心病是一种与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心理情绪反应密切相关的疾病。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对所有冠心病高危人群,既包括有多重危险因素在未来十年发生心血管事件>20%的患心肌梗死的患者,又包括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先前发生过心肌梗死的患者。通过对这群患者综合评估和干预多重危险因素,有效预防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脏性猝死和病死率[1]。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冠心病高危人群自身疾病有重要影响,体力活动、运动、吸烟、饮酒、高盐高脂饮食、情绪激动和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直接影响到二级预防的效果,并与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密切相关。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冠心病高危人群中较易做到及容易控制的。因此,在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同时,通过有效的生活方式干预,综合控制多种危险因素,促使易损斑块稳定,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总体生存率。 1 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1.1 戒烟 吸烟对冠心病的影响是十分明确的。吸烟时,人体血管易发生痉挛,造成局部器官血供应减少,营养素及氧气供应减少。根据多项研究,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6倍,吸烟者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后心源性死亡的风险明显高于不吸烟者,而且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吸烟的支数成正比。因此,任何时候的戒烟都可使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或再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明显下降。据有关资料显示,戒烟能够使冠心病总病死率下降36%,优于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如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和A CE I 类等药物。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凡患有冠心病、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的患者,应严格要求其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不能彻底戒断者,应劝其减少吸烟量,逐渐达到戒烟目的,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2 限酒 适量饮酒以每天15g 为限,能有效的降低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加拿大蒙特利尔心脏病研究所的资料显示,适量饮酒可以减少40%的冠心病发作。这是因为适量酒精能升高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即?好#的胆固醇,因而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减轻动脉硬化的发生,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3 饮食干预 多项研究证实,通过改善饮食结构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可使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对危险度下降2/3。血清胆固醇水平平均降低10%,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减少17%,突发心脏事件发生率降低23%,心源性病死率降低20%。因此,要求患者低脂饮食,控制血胆固醇<4.68mmo l/L 和LDL C< 2.60mm o l/L [2]。WHO 建议的饮食结构包括:限制饮酒,减少钠盐摄入每天应<6g ,减少膳食脂肪<10%,补充适量优质 蛋白质,多吃蔬菜和水果每天>400g 。 1.4 体力活动和运动干预 适当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减轻体质量、降低血脂、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和增强体质,研究表明,运动可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轻、中强的活动能够显著降低各种原因引起的死亡。2006年AHA /ACC 冠心病二级预防指南建议所有患者,根据以往体力活动的情况和(或)运动试验决定体力活动的强度,最好每天进行30~60m i n 的中、强度有氧运动,至少每周5d ,每天?30m i n 。活动方式可根据个人条件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气功等患者乐意接受的锻炼方式,要求运动中精神放松、动作自然、节奏缓慢。对于近期有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或做过血运重建治疗的高危患者,建议在合理医学指导下进行锻炼。 1.5 心理情绪调节干预 强烈持久的精神紧张是诱发冠心病的主要原因。冠心病患者常有情绪变化,焦虑抑郁症状最为常见,心肌梗死后发生严重抑郁的患者占30%~45%。研究显示,5~10年间重度抑郁患者心源性病死率比无抑郁者增加82%,>10年增加72%。 目前临床治疗大多只注重疾病和躯体治疗,而忽视心理行为治疗和干预,对这部分人群给予心理治疗可能比单纯药物治疗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心理情绪干预方法可采用放松治疗,针对个人情况进行心理疏导与调节,静坐、放松心情、听音乐或聊天、宣泄情绪等使患者心理平衡,情绪稳定。对已患有心肌梗死、接受过支架、起搏器、除颤器治疗的患者,进行以运动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计划,可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2 讨 论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冠心病高危人群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危险,保护心肌,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存质量。预防的基本策略为降低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心肌损害和防止心肌重构。具体措施为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量的体力活动和运动,控制体质重,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控制血压水平,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使用受体阻滞剂和ACE I 治疗以及治疗糖尿病。但不良的生活方式常使冠心病患者单纯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不理想。对冠心病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促使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大大减缓冠心病的发展进程,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进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丁蓉晶.冠心病的二级预防[J].长城心脏快讯,2007,4: 1-3. 2 洪昭光.40岁登上健康快车[M ].桂林:丽江出版社,2006:113-117. (收稿日期:2009-06-06) 89 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9月第2卷第17期 C h i n J of C linical Rati on alDrug U se ,Sep te mb er 2009,Vol 2No 17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