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展望_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迈进_宁波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展望_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迈进_宁波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展望_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迈进_宁波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展望_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迈进_宁波

一、过去和现在: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生存状态

与分析哲学在英国哲学界的主流地位相当,分析教育哲学一经形成便担当起领导英国教育哲学发展的重任。作为一种立足于本国学术研究土壤,具有极强学术生命力的教育哲学研究范式,分析教育哲学及其研究者们为英国教育哲学的学科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我们认为,世纪年代

2030

分析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在英国,以至所有英语国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适应当时哲学和教育哲学发展的需要。世纪初期的英

20

国学术界学派林立,各种传统的哲学范式大都致力于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囊括到一个自主建构的庞大思想体系中,并以此为其主要的哲学任务。由于各派大都采用不同的概念体系,面对彼此之间的学术研究分歧,各家只能是自说自话,根本无法达到沟通与融合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与之相应,标榜各种不同主张的教育哲学家们,往往也以系统的体系构建作为其教育哲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这样,各种庞杂的哲学思想体系,大量无法证实的术语和概念,同样引起了教育哲学研究的混乱。于是,以反对系统的思辨性哲学研究范式,致力于清理思想“马厩”的分析哲学和分析教育哲学应运而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世纪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2080

英国教育研究和哲学研究中都出现了一些新形势。为了解决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应对新的挑战,以分析教育哲学见长的英国教育哲学研究领域亦产生了一些新变化。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分析教育哲学研究已经衰落,英国教育哲学面临着巨大的学术危机。[1]也有些学者认为,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范式革命”,向“可能的公共教育哲学”演变。[2]通过对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的梳理,特别是英国教育哲学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教育哲学研究》(Journal

近年来(年)of Philosophy of Education)2001-2007

收录文章的分析,我们发现分析教育哲学至今仍然是英国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范式。所不同的是,进入世纪年代以后,英国分析教育哲学2080

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正如当前英国教育哲学的领军人物帕特里夏怀特和保

·(Patricia White)

罗赫斯特所说的那样,“世纪年·(Paul Hirst)2080

代以来,分析教育哲学已经不折不扣地成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当前,分析教育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地对学科内部的根本问题进行重新评价和修正。”[3]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一些分析教育哲学家开始尝试运用一些早期分析教育哲学家不曾采用

的新立场和方法论;与此同时,分析教育哲学领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展望——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迈进

宁波陈建华

摘要:分析教育哲学是英国的官方教育哲学,与分析哲学在英国哲学界的主流地位相当,分析教育哲学一经形成便担当起领导英国教育哲学发展的重任。作为一种以研究方法见长的哲学范式,分析教育哲学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和悖论,它们共同构成了分析教育哲学前进的动力。在这一动力推动下,分析教育哲学在方向和立场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向着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发展。

关键词:英国;分析教育哲学;领域性教育哲学

作者简介:宁波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 200234

陈建华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上海)

/ 200234

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议题和热点问题。许多分析教育哲学家逐渐放弃传统的分析哲学立场,致力于教育哲学的领域性哲学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教育哲学研究应该立足于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从教育研究领域中寻找研究立场、议题和合法性来源。教育哲学研究首先是“教育的”,其次才是“哲学的”。有鉴于世纪年代后,

2080

英国分析教育哲学产生的新变化,人们习惯于将其称为后分析教育哲学,以区别于早期的英国分析教育哲学。英国教育哲学家威尔弗雷德卡尔

·

认为,进入世纪年代之后,英国(Wilfred Carr)2080

分析教育哲学的“后分析”转折,

(post-analytic)

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一部分人开始重新评估与探究本领域的一些最基本的议题,亦即重新理解原有的教育哲学问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后分析教育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对于实践的高度关注。所谓“后分析的”,即指“哲学寻求在现代的世界中,重新建立古典的实践观念”,“对于教育实践能有重新开始的觉察”。

二、合理性和悖论: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发展动力

分析教育哲学赖以存在的一个基本依据是:在教育领域里,在其它事情上,我们的语言虽然并不决定思想和研究结果的具体细节,但是它倾向于在某种很一般的水平上勾勒出我们的思想和研究的轮廓,并决定它们的方向。根据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语言必须以判断的一致性为前提的精神,我们可以说,懂得我们的语言,就是心照不宣地懂得语言之外的许多东西。因此,我们可以把语言作为一种手段,使我们能够为自己十分清楚地表示出相应的轮廓、方向以及特定的“知识”。就教育研究而言,语言能有效地(knowledge)

反馈到我们最早层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研究中,反馈到“教育”一词的多种自然用途之中。这种反馈又以两种方式进行:第一,语言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按惯例评定的层次、一致性和敏锐性做出贡献。因为在所展示和阐明的事情中,会有某些教育问题尽管思想上不易捉摸,但似乎总是存在;我们似乎“认识到”这些问题特别基本,而且隐藏在就教育所作的大量日常思考之中。第二,更具破坏性。这些分析使我们用更加批判的眼光看待这些分析中所揭示的思维习惯,从而使我们意识到问题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无疑,这些分析本身也许确实并不会改变事物,但是它们能促使我们去改变事物,甚至改变我们的语言本身。当然,这并不是主张我们能够完全脱离语言来重建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之所以强调语言和语言分析的重要性,只在基于这样一个明显的事实:语言是多层次的、反射的、能适应的,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用语言来促成语言以至思想本身的发展或者变革。例如,雄辩的男女平等主义者通过批判性别歧视的用语,有效促成了男女平等进程的发展这一事实,就表明了语言和语言分析的能动作用。[4]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后分析教育哲学作为早期分析教育哲学的发展,它从总体上仍然坚持分析教育哲学的基本假设和传统:要在教育哲学研究过程中经常性地思考语言与实在的关系问题,就必须清除语言中所有的意义模糊现象,从经验或逻辑方面表明那些至关重要的概念和命题究竟是正确还是错误。尽管许多后分析教育哲学家意识到,受人们的天赋能力和生活环境所制约,根据各种不同的利益和目的,语言可以有意义地呈现为许多不同的形式。通过语言分析获得一致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想语言,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作为一种哲学研究和教育研究,分析教育哲学仍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人们无法否认的一个根本事实是:概念、命题和所有其他形式话语的意义可以在它们的用法中被发现。尽管从日常语言分析中获得对于“普遍性实在”的认识已经为人们所否认,但是在那些支配词的规则中,在它们应用的条件和标准中,以及在它们所参与的公共活动和事件中,我们能够把握这些词的意义。尽管这些意义仅仅是立足于特定情境中的当下意义,不能作为一种理想语言而得到普遍推广,但是分析教育哲学的“澄清”功能终究得以实现。

当然,分析教育哲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自身无法摆脱的困境。早期的分析教育哲学家,基于建立“具有强学术性”教育哲学学科的需

要,努力将教育哲学建设成为一门“可资参考”的标准学科。由于此时的分析教育哲学家,大都接受过严格的分析哲学专门训练,具有很强的研究功底;而且由于处于初创阶段,不同的分析教育哲学家关注的“话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当时的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界内部,并不存在明显的学术性冲突。进入年代以后,随着

80

分析教育哲学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一些重要议题已基本被“分析”完毕,分析教育哲学面临着概念、命题资源的匮乏,许多议题开始被不同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分析。由于此时的研究者学术研究兴趣和视角的迥异,不同学者对于同一议题的分析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分析教育哲学研究的“参考性价值”受到很大挑战。

面对分析教育哲学的这一发展瓶颈,一部分分析教育哲学家逐渐放弃对“确定性的追求”。他们认识到“教育理论往往只有到它变得落伍时,才不再作为一种学说而存在”;[5]为了确保理论的“适切性”,必须使教育理论的生存,遵循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规律,选择最合适的教育理论让其生存,并使其能与新的理论相抗衡。教育研究过程中每完成一项行动,就提出一系列关于如何发展这一研究的新问题。研究是一个无止境的猜想与反驳的演进过程,教育研究者应该时刻准备着证明自己感到最可靠的理论是没有根据的。[6]无疑,只有立足于教育领域这一始终不断的园地,才能在不断的前进过程中,有效确保“理论之树常青”。

三、方向和立场: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未来 从教育哲学学科建设角度上说,除了分析教育哲学已经完成的工作之外,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认为,英国分析教育哲学的一个可能发展趋势是,向领域性教育哲学方向发展。如上所述,早期分析教育哲学家们,通过引用分析哲学这一具有“合法性”的学科,确立了教育哲学的合法性。后分析教育哲学家们,虽然开始重新关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基本议题的分析,但是由于对分析哲学的“敬重”,他们毕竟要挚肘于分析哲学对语言分析的眷恋。进入新世纪以来,英国分析教育哲学家中的一部分,逐渐尝试摆脱分析哲学和社会哲学等“哲学基础学科”对教育哲学的束缚;立足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历史学、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基础学科”和课堂教学、学校管理、教育政策制定等教育实务,向着更为独立的分析教育哲学方向发展。

这种独立的、更高水平的分析教育哲学,是建立在对哲学与教育关系的重新认识基础上的。一方面,因为哲学上的论点为教育立场提供了一个令人不得不接受的理由,以至于任何一个哲学论点上的重要驳斥都可能导致教育立场的失守,所以哲学上的论点仍被教育研究所广泛采用。另一方面,由于教育者的某一具体教育立场往往又基于具体的教育情景而产生,与哲学理论基础没有明显关系;哲学论点的采用只是为了替教育立场的阐述方式增加理论上的装饰。因为教育情景的复杂特性,即便基于相同的教育情景,也可能形成截然不同的教育立场,形成极具差异性的教育哲学。为了避免任何把自己的秩序置于令人生疑处境的尴尬局面,在英国,教育哲学的学术文化已被鉴定成为一个具有独特结构的制度化、专业化的领域。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教育哲学的学术文化,过分地致力于教育理念的分析、建构及其自我辩护中。毋庸置疑,这些自我辩护机制大都利用了语言分析的功能。它致力于说服这一学科的外界听众,使其明白教育哲学在教育政策等与之相关的教育实践上的重要意义,是一门关于“意义”和“合理性”的学科。现在,对于这种学术文化,至少有一点几乎无须多说:这种自我辩护的运用正日益被理解为是一种不自然的矫揉造作的“合理性”。这种对“合理性”的追求无法掩饰这样的事实,即这种教育哲学文化,被教育团体中的大部分视为一种对教育政策的形成,或对教育实践的提高方面毫无贡献的自我内省的学术活动。[7]

尽管这并不表明由教育哲学引发的探讨,从来没有为个别的教育政策或教育实践提供过“可资利用”的合理性;但是实际上哲学的“思辨性”、“规范性”,以至“分析性”范式都无法摆脱“空谈”的尴尬局面。尽管后分析教育哲学

已经很大程度地摆脱了分析哲学领域性特征的桎梏;但是在教育与哲学关系上,后分析教育哲学仍然置身于分析哲学的演绎性学科阴影之下。对于许多分析教育哲学家而言,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家从各自所持的认识论、伦理学、社会哲学,以至美学或宗教立场出发,通过“演绎”的方法提出的教育主张。无疑,这种教育哲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哲学体系的复制,它继承特定的哲学建构模式,是哲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它沿袭哲学的方法,将其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毫无疑问,来自于演绎的分析教育哲学,对教育哲学的学术地位的确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这种建立在演绎基础上的教育哲学发展范式,因为忽略了教育经验的“基础地位”,往往又脱离了教育实践活动。归根结底,这种哲学与教育关系思想,实际上仍然是把教育当作哲学研究的一个特定对象。在这种哲学与教育关系思想下,教育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附庸,教育哲学学科的独立地位受到很大质疑。也正是基于此,自世

20

纪中期教育哲学在英国作为一门学术性学科产生之日起,关于教育哲学是否必要的问题一直为学界所不断提起。[8]

当然,尽管后分析教育哲学在其发展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境,我们仍然认为它具有走出分析哲学的演绎性学科阴影,向着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教育领域性学科方向发展的潜力。通过以上两个部分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后分析教育哲学事实上的确在沿着这一发展路径不断前进。从研究取向上说,后分析教育哲学的主流已经开始从教育实践取向出发,重新分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与早期分析教育哲学对教育理论分析的过分关注不同,后分析教育哲学更为关注具体的教育实践,具有为教育实践服务的研究倾向。他们反对纯粹从理论到理论的学术研究取向,使后分析教育哲学逐渐形成具有关注于教育领域内的具体事物,立足于“问题解决(概念澄清)”的新传统。无疑,这是一个与其他演绎性教育哲学截然不同的,对特殊情境加以分析的路径,它体现了后分析教育哲学对书面文本和现实情境的同等关注。伦敦学派新任掌门约翰怀特

·(White,

研究取向的转变,无疑更意味着这一倾向性的明J)

朗化。年,由怀特领导的一批教育哲学家们1999

开始编辑出版一个名叫《冲击》的连续出

(Impact)

版物。与《教育哲学杂志》明显不同,《冲击》侧重于对国家和学校各种教育政策的哲学分析,以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渴求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展开对话,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怀特在解释这一出版物的命名时指出的那样,之所以用这个词,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这套连续出"impact"

版物,使教育哲学学会在英国公共教育政策的研究、咨询,乃至制定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9]

参考文献:

梁红丽.分析教育哲学兴衰原因之探索.湖南师

[1][J]

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4(4)24-26

石中英.世纪英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前瞻

[2][9]20

.比较教育研究,,:.

[J]2001(11)1-5

(英)帕特里夏怀特,保罗赫斯特.石中英译.

[3]··

分析传统与教育哲学:历史的分析.教育研究,,

[J]2003:.

(9)18-25

(英)沃尔什.教育:一个概念,多种用法瞿

[4][A]//

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

·[G]

版社,..

199343

[5]Taylor, W.. The crisis of confidence in teac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1983,(9):39.

(英)科森.教育研究和波普尔的认识论瞿葆

[6] [A]//奎.教育学文集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G]

社,..

1988166

[7]John Wilson Perspectives o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J].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3(2):279-283.

茹宁.领域哲学的兴起与教育哲学的未来.教育评

[8]

论.,:.

[J]2005(3)5

宁波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定

市建设工程停车配建指标规定(修订) 2010-01-06 14:41:23 信息来源:办公室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有效地配置城市土地与空间资源,保障城市交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以及《市停车场规划建设和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各县(市)可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执行。 第三条各类建设工程配建停车(包括机动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第四条配建停车场的布局、结构、设备和交通标志标线等应严格按照、省、市的有关规执行。配建非机动车停车场的设计宜考虑远期进行改建的需要。

第二章配建指标 第五条居住类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注:1、经计算所得机动车泊位中应保证5%以上为地面停车位。 2、套型面积超过300 m2 /户的,机动车停车泊位按3个车位/户计算,非机动车停车泊位按4个车位/户计算。 第六条办公类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第七条商业类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注:本大类中,Ⅲ-2类大型超市指建筑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商品超市。Ⅲ-3类一般超市指建筑面积1000-3000平方米的商品超市。建筑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归入Ⅲ-5类零售网点。 第八条文体场所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注:1、本大类中,Ⅳ-1大型体育场馆指体育场≥1.5万座,体育馆≥0.4万座;Ⅳ-2中小型体育场馆指体育场<1.5万座,体育馆<0.4万座。 2、Ⅳ-1大型体育场馆选址位于核心区时根据交通影响评估结果确定配建车位数。 第九条宾馆、餐饮、娱乐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注:宾馆附设的餐饮、娱乐设施应按Ⅴ-2类计算后进行累加。 第十条医院建设工程的停车配建指标可按下表计算。

《走进性科学》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周测试 1 你认为性教育的作用应该是 A、性教育能彻底根除性罪错,防止性犯罪 B、性教育会误导学生,教孩子学坏 C、性教育是提高个人素质和全民素质的途径之一 D、性教育是解决性领域中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3.1分 2 社会对个体“性”的认同可用以下哪个词来概括 A、性 B、性别 C、性角色 D、性身份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3.1分 3 以下哪些是性健康教育中应该坚持的观念 A、适时、适度、适当教育 B、封闭保险论 C、无师自通论 D、放任自流论 E、急救论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3.1分 4 男女性生物学上的差异,一般用以下哪个词来概括 A、性 B、性别 C、性角色 D、性身份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3.1分 5 以下哪项不是人类性的功能 A、生殖 B、愉悦(享乐) C、健康 D、呼吸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3.1分 6 个体性的社会属性的自我心理认知用以下哪个词来概括 A、性 B、性别 C、性角色 D、性身份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3.1分 7 你认为获得科学、全面、可靠的性知识的途径应该是 A、家长 B、学校 C、网络 D、影视作品(包括AV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A 得分:0.0分 8 性的最基本的功能是 A、生殖 B、享乐 C、健康 D、认同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3.1分 9 人类性有哪几种属性 A、生物属性 B、心理属性 C、社会属性 D、本能属性 正确答案:ABC 我的答案:ABC 得分:3.1分 10 你认为开展性教育有什么意义 A、走进性科学,揭开性神秘面纱,解除性愚昧无知 B、抵御性诱惑,树立正确性观念,端正性行为规范 C、促进性健康,提高性综合素质,创造性和谐圆满 D、营造好环境,扩大性教育影响,提升社会性文明 正确答案:ABCD 我的答案:ABCD 得分:3.1分 11 人类性有哪些功能 A、生殖功能 B、健康功能 C、愉悦功能 D、社会功能 E、认同功能 正确答案:ABCDE 我的答案:ABCDE 得分:3.1分 12 性教育不但没有好处,还可能诱导人们去尝试,甚至犯罪。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3.1分 13 性的最基本功能是生殖功能。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3.1分 14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儿童青少年性意识状况 1、社会风气、媒体对孩子性意识的影响 A)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 B)社会风气及人们的日常交流,都夹杂着不少的性信息,如性交易、情侣们街头亲热、穿着暴露,甚至粗言秽语都会对孩子的性意识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面对目前不良的性信息传播泛滥吗?”这道调查题,有85.14%的网友认为目前的性信息传播已经到达泛滥的地步。 2、儿童青少年性意识早熟 根据网友问卷调查,有92.15%的网友认为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普遍比较早熟。 A)幼儿期 据科学研究证明,3岁的幼儿已有性别意识,孩子到了3岁,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及同性成年人的生理结构感兴趣,对异性的生理结构也产生好奇等。 同时,幼儿对于自己是如何出生的?”这类问题,都很感兴趣 B)儿童期 6至10岁的儿童,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受社会风气的感染,都接收了不少与性相关的信息,对于这方面有笼统而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候的孩子,总希望自己能赶快长大,成为大人。因此,对于爱情甚至是性行为都自认为有一定的了解,但这往往是很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 C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的认知方面,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的生理结构,对具体性行

为方面也比较了解,但普遍的正确性观念意识没能跟上性行为泛滥的步伐。 3、歪曲的性观念与性犯罪 A)暑期过后——形成“9后”人流热潮 全国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性行为近年来迅速增加,以至有医疗调查机构称,寒暑假成了女孩子的流产假”,过去的五一”、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成为堕胎周”,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性行为较为普遍,趋向低龄化发展,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份报告显示,婚前性行为群体中未成年女性比例较大,这115人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多达61人,占总数的53.04%,其中18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人,最小年龄仅15岁。而在这批调查对象中,未婚先孕的有55人,20岁以下的19人,最小的也是那名15岁女孩。 B)青少年性犯罪数字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青少年性罪错案件比例 增加,年龄趋于低龄化。 法律界人士认为,严重缺乏性知识及性教育的缺失,不良音像制品和色情网络的诱惑是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张晓杰庭长提供的资料表明,有83%的未成年犯罪者经常喜欢看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不良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他说,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外界的诱惑下,很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性冲动,导致性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性心理教育迟缓、性观念相当开放、性道德观念错位、家庭性教育不当、学校性教育薄弱、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国内性教育现状 1、孩子对性”认识有多少 A)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关于目前性知识来源的调查,最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获取性知识成为最主要的渠道,占总票数的32.2%; 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总票数的24.4%。甚至有网友跟帖表示:没有日本的AV(成人视频),中国的性教育将是一片空白。”这一看似激进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支持。 与作为大众娱乐的影视文艺作品相比,网络、色情光盘是私密的,作为传播性知识的渠道,它们更令人担忧。

经验论和唯理论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 唯理论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经验。分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和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唯物主义的唯理论以斯宾诺莎为代表。他承认规律是客观的,主张只有理性才能把握规律,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唯理论在承认认识对象即自然界的客观性这一点上是唯物主义的,在反对信仰高于知识的宗教观念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它片面夸大理性的作用,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并且实际上会导致把理性看作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对唯心主义让步。 经验论又译“经验主义”。它是“唯理论”的对称。认识论的一种学说。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源泉,主张一切知识都通过经验而获得,并在经验中得到证明。有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是唯物主义经验论体系的代表。他批判天赋观念说,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而且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经验”的。主张经验按照其来源可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两类,前者即感觉,后者指反省。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一点上是正确的,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斗争中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不懂得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的飞跃,所以是形而上学的,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应真正做到全面地认识唯理论与经验论,必须从它们得以产生历史背景入手,在分析它们之间共同点以及分歧之后,还应该细致地分析它们各自本体论归宿,同时,正确认识它们历史地位,从而还原其本来历史面目。 过去我们对欧洲近代哲学史上唯理论与经验论认识,通常都是局限于认识论范围之内,而且更多地是谈论它们之间分歧,例如在我们某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就把其表述为“唯理论否认感性认识重

甬建发〔〕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甬建发〔〕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的通知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印发宁波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甬建发〔2009〕269 号) 各县(市)、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为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责任,完善企业自控、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施工现场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9〕80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宁波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宁波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为加强对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进一步明确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责任,完善企业自控、社会监理、政府监管的工程质量安全长效管理机制,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提升发展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9〕80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以下简称“关键岗位人员”),是指在施工现场从事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包括项目经理(含分包工程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关键岗位人员必须是本单位人员。本单位人员是指仅与本单位有合法的劳动关系且不得同时在两个及以上单位任职,但企业聘用退休人员或行政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人员等可保留原单位的人事或者劳动合同、工资以及社会保险关系。 第四条宁波市建设委员会负责全市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 各县(市)、区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中,海曙、江东、江北及高新区关键岗位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由市建管处负责)。 第五条建筑业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任职资格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一)项目经理、施工员、质量员必须具有建设主管部门颁发的相应岗位、资格证书,其中项目经理还应取得项目负责人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二)项目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应专业初级及以上职称,工程造价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部技术负责人必须具有相应专业中级及以上职称;

性教育与性科学论文 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探究了青春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旨在对青少年开展性健康教育提供些许指导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 青春期是由儿童到成人发育的一个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少年, 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性多了几分好奇, 几分憧憬, 同时也多了几分迷茫, 几分困惑。由于缺乏必要的性知识, 难以用理智驾驭生理冲动, 青少年在迷茫、无知中的探索和尝试就变得十分危险。因此, 在初中阶段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性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反映了社会文明发展水平,也体现了国家对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所以,发展性健康教育,普及性科学知识,养成健康的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性道德,是全民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是对青少年儿童负责的具体体现。 一、性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性健康是指具有性欲的人在躯体上、感情上、知识上、信念上、行为上和社会交往上健康的总和,它表达为积极健全的人格、丰富和成熟的人际交往、坦诚与坚贞的爱情和夫妻关系。它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三个方面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曲折艰难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近些年来,我国性教育的话题被广泛涉及,总结起来具体有如下特点和局限性:一,针对青少年人群的性教育政策缺乏统一性和权威性;二,青少年性教育的相关政策的执行机制有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我国传统的青少年性教育基本上表现出以意识形态为本的特征,忽视了面对处在人生奠基、发展最重要时期的青少年的特殊心理和生理需求,尤其忽视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 虽然现在处于性教育的发展阶段,但我国性健康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认识误区。一,青春期是指儿童逐渐长大为成年人的一个过渡期,是根据第二性征的出现和生殖器官功能逐渐成熟而指称为的一个特定阶段。所以,人们普遍认为性健康教育就是青春期生理教育,其实生理健康教育只是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二,认为部分高中生已通过非正规渠道对“性”有了一些了解,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便可了解性知识,无须专门进行系统的教育。事实上,青少年大多对“性”问题具有部分似是而非的观念或看法,在观念选择与行为确立方面尚需指导,如果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明确的性健康教育,就会使学校教育与学生自身认知体系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三,认为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难以有效开展,普通存在放不开、讲不透的状况,导致收效不大甚至适得其反,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学校干脆用校规严格禁止中学生谈恋爱。也许这种做法简单甚至短期有效,但与性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却是背道而驰。 虽然在性教育的发展阶段, ,我国已经出版发行了40 多种针对青少年的有关性的教材,如《性医学》、《学生性健康教育系列读本》等等,但无一不存在“放不开,讲不透,没人看”的问题。尽管有关“青春期教育”的文件发了不少, 但实质性推进不大, 导致各地贯彻执行各行其是, 实施效果也难尽如人意。一项新的性教育现状调查发现, 93. 2% 的高职

性教育在中国

性教育在中国 摘要:本文从国内普遍存在的性教育现状和外国现状方面阐述性教育的重要和必要性,唾弃传统观念、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性教育的实施和落实,真正做到从小就开始正确的性教育。关键词:中国性教育现状他国性教育现状 传统性教育性教育关键 引言 选修性教育除了新鲜之余更多是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说实话虽已是成年的大学生,自己身体方面也趋向成熟可对于性这个所谓“禁忌”的话题却了解的很潜。回顾学业历程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关与性方面的教育可谓是零,最多了解的渠道也是书上网络上或是朋友间偷偷私聊。其实这种现状是很不好的,社会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进步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对这方面的了解是迫切的也是应该的。上了大学学校安排了这方面的课程是心喜若狂的,虽然背受着同学的取笑可自从上了这课后觉得无知的他们其实应该取消自己,明明很想了解却不敢还反过来取笑。想到这自己不免有些可悲,可悲中国现在对性教育的不足而导致很对悲剧的诞生。60年代曾风靡美国和西欧的所谓性解放,就是放弃对性欲的传统束缚,以后影响世界各国,造成难以收拾的健康与社会问题性病、艾滋病、吸毒,未婚或婚外怀孕,少女妈妈,心理上与人际关系上的困境,辍学、失业,穷困与犯罪等等。任何人一旦与另一个人有过性关系,就好象与此人背后所有的"性链锁牵连者"有性关系一样,其危害显而易见。 一、中国与他国性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青少年性知识主要来源于书刊、网络的占30%,来自母亲的只有3%,来自父亲的仅有1%。记者还了解到,在我国,10~24岁的青少年占人口的1/6,他们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最健康的人群,如今他们的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正在日夜受到自己的生殖行为,包括艾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产的威胁.我国目前的性教育现状却是令人尴尬的,全国连一本统一的性教育大纲都没有。“当前青春期教育已无法满足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聂振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肯定地说,“事实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青少年的青春期比10年前提高了1岁。但青春期教育尚没有普及(家庭、学校教育都有限制)这就使在性自我保护方面尚未启蒙的青少年,面临受到伤害的危险更大。”他指出,在学校中,对青春期教育认识不统一,或认为青春期教育可有可无,或认为青春期教育不好进行,应属家庭教育的范畴;青春期教育科学性不足,内容不足,没有理想的教材,教育内容狭窄,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特色,而且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除单纯知识讲授外,较少参观展览,观看标本、录像等,缺少超前教育的意识,性教育思想错误、教育方法缺乏,常常使青春期教育陷入盲区中。” 根据美国有关专家的研究,性行为活跃的12~16岁少女可能涉入诸多的危险行为,失贞少女与纯贞少女涉入危险行为的危机对比是:企图自杀6倍;离家出走13倍;被警察逮捕9倍;停学5倍;吸食毒品10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中国办事处叶雷介绍,欧洲国家比美国性教育开放得多,欧洲性行为上出现的问题,比如高中女生的怀孕率却比美国低,主要原因就是欧洲的中学性教育开展得比较好。 “男孩+女孩”,不仅成为中国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难题,还正在蔓延成一个世界性的大课题。在俄罗斯,每年有4万多新生儿的母亲是15~17岁的少女。法国1999年共有1万宗少女怀孕案,堕胎的6700人次。在18岁前,少女的子宫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少女怀孕的后果是很危险的。一般少女缺乏有关生理知识,大多数怀孕少女都不知道自己是何时受孕的,她们常常存在侥幸心理,待发现怀孕为时已晚,又迟迟不敢告诉家长,就容易错过人工

性教育论文

浅谈青少年的性教育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需要,在中小 学开展科学的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青少年青春期性教育 近几年来,青少年受到性侵害以及青少年性犯罪率等问题频频见于各大新闻媒体。这说明,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性教育已刻不容缓。否则,将给他们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性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性教育不只是读一本书,也不是听一次讲座或看一次录像,而是一个涉及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随受教育者年龄不断发展的再社会化过程。 一、青少年性教育面临的问题 1、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由于受中国封建思想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长期以来人们口不言性, 谈性色变,尤其是在孩子面前对“性”是避而不谈。他们认为青少年不懂性知识是道德纯洁的表现,对他们封闭有关的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在下一代的性教育方面,人们似乎也认为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觉得“性本能”是万能的,是生来就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然会明白。这使得性教育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尤其是青少年的性教育更是难上加难。 2、家庭对性教育避而不谈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家庭中的性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现实却并不理想。由于家长自身性知识缺乏,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无法做出科学的回答;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他们也是难以启齿,比如,在孩子问及“我是从哪里来的”时,家长的回答是千奇百怪,有的说是“捡来的”,有的说是“肚脐眼生出来的”等等;一些父母即使想和孩子沟通,但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和沟通能力,也因不知所措,使家庭性教育无法进行。 3、学校对性教育不够重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大都羞于谈性,中国家长也很少对孩子进行性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康德哲学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摘要:经验论片面强调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只有感性经验可靠;唯理论却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认为只有理性靠得住,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二者沿着各自的方向最终走向了各自的终结。而康德哲学从主客体统一,思维与存在统一的角度出发,去讨论认识论的问题。对唯理论与经验论之间的矛盾作出了调和。 关键词:经验论唯理论认识论康的哲学的调和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由刚开始的对世界本体的认识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才发展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西方哲学的发展呈现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包含两个派别:经验论和唯理论。但经验论者片面夸大经验的作用, 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 只有感性经验可靠, 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主义者明确地强调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承认知识来源于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不承认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飞跃, 表现了经验论的片面性。与此相反, 唯理论则片面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 不承认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认为只 有理性靠得住, 贬低感性知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唯理论者对经验论提出反驳, 但是他们自己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感觉经验和动物的感觉经验等同起来, 完全予以排斥,从而认为人的正确认识只来自理性自身。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 使理性认识变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也表现了唯理论的片面性。随着两种理论各自走向终结,康德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了调和。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特点 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J.洛克、G.贝克莱和D.休谟。 1.1洛克 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以后,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思想开明,科学昌盛,工业发达,走在世界各民族的前列。在这个时期,诞生了一位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具有极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就是洛克。洛克是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的集大成者。在哲学上洛克继承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唯物主义路线, 着重研究认识学说, “论证了培根和霍布斯的原则” [1] , 使唯物主义经验论更加系统化了。同时, 由于经验论哲学内在矛盾的发展, 开始出现了向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转化的迹象。 洛克是从认识的来源展开它的学说的。他首先批判了天赋观念。批判了天赋观念的“普遍同意论”和天赋观念的“普遍具有论”。认为认识来自经验。提出了白板说和双重经验说。 人的认识是一块洁白无瑕、光滑待刻的“白板”, 还是有着一定能动性的有机体?洛克认为, 从观念的来源看, 心灵的初始状态象一块“白板”, 在它上面没有一切观念和标记, 人的一切知识皆建立在经验之上并最终来源于经验。但从观念知识的形成来看, 认识主体的确具有某种先天的能力, 它是观念、知识生成的必要条件。[2]洛克说:“人们只要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 则不用天赋印象的帮助, 就可以得到他们所有的一切知识。”[3]也就是说, 知识从起源上看, 心灵如白板, 面对对象, 接受感觉印象, 构成知识的质料; 知识从构成上看, 则

国内外性教育现状对比

国内外性教育现状对比 国内开展青春期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礼教的束缚,长期以来对性问题敏感、脆弱,认为谈“性”是肮脏、不道德的、口不言行,在封建社会性教育一直都是空白。从196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在青少年中进行性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但这一科学的呼唤没能破开冻土,进行生理卫生教育 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逐渐扣开性教育的禁区,迎来发展的 春天,社会为之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通过各地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青春期性健康 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一定成效。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通畅,社会文化环境的 日益开放,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婚育模式发生的变化,以及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发育过程与需掌握的基本生理、心理和保健知识的需求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总体来说,我国青少年所接受的性教育呈现非正规化和不全面等现象。 最近一项研究发现,接受过正规性教育的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时间相对更晚,并且,他们 比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龄人更可能使用避孕措施。研究涉及了两种性教育:禁欲型的, 以及介绍避孕方法的,但是研究无法完全理清二者的区别(因为很多禁欲型的性教育也会 讲避孕方法)。然而,研究人员写道,和一些批评者所认为的相反,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性教育会使青少年更早地发生性行为,或是在性方面更冒险。 该研究是由专门从事生殖健康研究的非营利组织古特马赫学院(Guttmacher Institute) 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使用的是2006至2008年《美国家庭成长调查》(NSFG: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的数据。 研究人员将性教育大致分为两类:较全面的性教育——既包含如何推迟性行为,也包含如 何正确进行避孕;禁欲型的性教育——其重点则仅仅在于,必须让性行为在婚后发生。然而,一些禁欲型性教育也介绍了避孕的方法,不过这是为了强调各种避孕方法的失败率。 同时,研究者也无法确定教育的质量和内容,因此,这里所说的“禁欲型”和“包含避孕 内容”的性教育分类只是尝试性的。 然而,结果显示,约有2/3的女性和55%的男性在避孕以及在首次性经历前要审慎等方面

(完整版)英国文化特质

英国文化特质: 1.独立、自由 2.孤傲、怀旧、保守 3.实践精神和经验主义 4.谦谦君子国——绅士文化 5.贵族精神 狭窄的英吉利海峡把英伦三岛与欧洲大陆隔开,外来入侵和控制英国都不容易,这使英国历史发展具有鲜明的独立自由的个性。英国人就最显著的性格特征——孤傲,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 从来不谈论自己。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大。常年的阴雨天气带来压抑的感觉,同时经常出现雾天,这样的天气或许使人性格沉默。同英国气候适中,人的心理情绪趋向稳定,这使英国人性格不溫不火,十分冷淡。 过去的种种荣誉使英国人们沉迷于往日的辉煌以及英国人性格中的孤傲,这些造成了英国文化中的怀旧和保守的特性。 英国人具有一种强烈的实践精神, 就像其俗称——约翰牛一样, 约翰牛一旦行动起来, 就具有超出所有逻辑表达的实践精神, 是个不折不扣地讲实际的实干家。 贵族文化 一是文化的教养,抵御物欲炫富主义的诱惑,而拥有高贵的人文品质和素质操守。 二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区与国家的责任。 三是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错误意见所奴役。 英国自封建时代始就有贵族,绅士风度跟贵族的做派有关。在其进入资本主义后,贵族不仅是有钱的象征,很多时候它代表好的教养,高的社会地位,被国王封为贵族是英国人莫大的荣誉。所以绅士风度应该指优雅的举止,恰当的谈吐,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绅士是从骑士精神演变而来的。绅士文化有点像我们的儒家道德思想,主张谦和,礼让,女士优先。 在学校教育方面, 受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强调“儿童中心”, 实施“开放学校”制度。 教育改革是渐进的。 闻名于世的英国早期的“导生制”和“见习生制”,就是通过实践、并且在实践中使准教师获得教学经验进而训练其学习如何教学的师资培养模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兴起的“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养模式也正是受此历史传统而逐渐形成的。其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特性,强调“透过实践”培养教师,从而强化教育实习,强化实习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等特性,都与英国人注重实践的经验主义文化传统紧密相关。 经验主义文化传统使英国教育研究更具实证性,教育改革注重实验性,教育决策渐进性。绅士教育思想作为优秀而独具特色的英国公学以一贯之的培养目标,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地位。即使今天的英国,在家庭教育中,按照“绅士教育”传统来教育孩子,仍是一个特色。“向上流社会看齐”成为英国学校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学的教学水平, 学生的学业成绩等都是一流的。而且, 对学生入学的学业要求很严, 生活制度也严格, 常常是斯巴达式的。提倡刻苦用功, 勇于献身的治学精神。注重学生的品德训练和自我约束力的提高, 一直是英国公学的特点。

最新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规定

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 2012-03-29 02:44:00来源: 宁波日报(宁波)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宁波市人民政府令 第195号 《宁波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已经2012年1月19日市人民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4月15日起施行。 市长刘奇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日 第一条为加强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维护城市市容环境整洁,确保安全生产,依据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建设工程的新建、扩建、改建,以及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等施工活动及其监督管理。 本规定所称建设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城市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给排水、燃气、热力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本规定所称文明施工,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持施工现场良好的作业环境、市容卫生环境和工作秩序,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施工活动。

第三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房屋建筑工程文明施工的监督管理;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文明施工的监督管理。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建设工程施工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的日常管理工作;市政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文明施工的日常管理工作。 规划、环境保护、公安、卫生、发展改革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文明施工负总责。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预算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并在招标文件或工程承发包合同中开列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项目总费用。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时,该费用不得作为议价费用,不得下浮。 建设单位在建设工程招标或直接发包时,应当在招标文件或工程承发包合同中明确施工、监理等单位有关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要求和措施。 建设单位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交建设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支付计划;在拨付建设工程预付及进度款时,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明确建设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费用,并为文明施工提供必要的条件。

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一辩稿1

开篇名义,定义先行。性教育以传授性知识为基本内容,同时传授有关性的道德教育,最终使人们正确认识性,文明的对待性的教育。道德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以道德影响,促进学会学生道德发展的教育。下面我方将结合性教育的国内外状况及道德教育与性教育的密切关系,以何者更好的促进个人及社会的性文明为平台,来论证性教育是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避免发生性过错和性犯罪。我国道德观念认为婚前不能发生性行为。目前,受西方性观念的影响,大学生性道德观念受到削弱,对婚前性行为大多持宽容态度,甚至有些学生认为非婚同居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这是一部分大学生性行为随意,自我防范意思减弱,为此大学生甚至去伤人害命。所以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性行为。而引导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道德教育。性道德教育可以加将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其目的是通过教育使社会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性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性道德观,并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理及心理变化,能够指导大学生很好地处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婚姻观。学会尊重身体和生命,有利于大学生个体身心健康发展,从而避免了性过错和性犯罪。 二、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形成高尚的性思想意识。道德是人们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人品格高低的衡量标准,科学教育让人了解一个事物而道德教育则是让人知道如何面对、对待事物,并做出高尚的选择。性教育的教育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了解性知识,而是使人有更高层次的性道德。即使全面的了解性知识,没有行为规范和引导,必然导致性欲旺盛而道德层次低的人性纵欲甚至性犯罪。美国60、70年代的性科学知识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我国现状相似,但当时爆发的性革命否定一切传统性道德,后果是严重的,每年有百万少女未婚先孕,同时期30岁以下的女性婚姻有1/3破裂,同时青少年性犯罪以及性病患者增加。直到90年代性道德回归这一现象才有所改善。由此可见,在性教育活动中,应该以道德教育为主。才能是人们形成高尚的性思想意识。 三、道德教育能达到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性文明。在瑞典,1956年推行了性科学知识的教育,结果却是少女怀孕率剧增,70年后开始将教育重点转移至性道德教育,从此瑞典的性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由此可知,性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将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及性文化普及,则我国社会也将形成文明的对待性的文化。 综上所诉,我方坚决认为,性教育是道德教育。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中国性教育现状报告 一、儿童青少年性意识状况 1、社会风气、媒体对孩子性意识的影响 A)媒体是快速传播信息的渠道,包括性信息的传播,如电视、电影、电台、平媒、网络,还有形形色色的广告,都含有很多性相关的内容信息。 B)社会风气及人们的日常交流,都夹杂着不少的性信息,如易、情侣们街头亲热、穿着暴露,甚至粗言秽语都会对孩子的性意识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面对“目前不良的性信息传播泛滥吗?”这道调查题,有85.14%的网友认为目前的性信息传播已经到达泛滥的地步。 2、儿童青少年性意识早熟 根据网友问卷调查,有92.15%的网友认为目前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普遍比较早熟。 A)幼儿期 据科学研究证明,3岁的幼儿已有性别意识,孩子到了3 岁,开始对自己和别人的身体感兴趣了。例如:对自己的生理结构及同性成年人的生理结构感兴趣,对异性的生理结构也产生好奇等。 同时,幼儿对于“自己是如何出生的?”这类问题,都很感兴趣。 B)儿童期 6 至10 岁的儿童,无论在媒体上,还是受社会风气的感染,都接收了不少与性相关的信息,对于这方面有笼统而不完全正确的认识,而且这时候的孩子,总希望自己能赶快长大,成为大人。因此,对于爱情甚至是性行为都自认为有一定的了解,但这往往是很片面甚至歪曲的理解。 C) 青春期的孩子,在性的认知方面,已经不局限于自己的生理结构,对具体性行为方面也比较了解,但普遍的正确性观念意识没能跟上性行为泛滥的步伐。 3、歪曲的性观念与性犯罪

A)暑期过后——形成“9后”人流热潮 全国许多地方的调查表明,青少年性行为近年来迅速增加,以至有医疗调查机构称,寒暑假成了女孩子的“流产假”,过去的“五一”、“十一”、春节等黄金周成为“堕胎周”,令人触目惊心。 “青少年性行为较为普遍,趋向低龄化发展,特别是少女未婚怀孕呈现逐年上升和低龄化趋势。”这份报告显示,婚前性行为群体中未成年女性比例较大,这115 人中有婚前性行为的多达61 人,占总数的53.04% ,其中18 岁之前发生过性行为的有45 人,最小年龄仅15 岁。而在这批调查对象中,未婚先孕的有55人,20岁以下的19人,最小的也是那名15岁女孩。 B)青少年性犯罪数字不断上升 调查显示:性罪错案件占青少年涉嫌犯罪案件的58.5%,青少年性罪错案件比例增加,年龄趋于低龄化。 法律界人士认为,严重缺乏性知识及的缺失,不良音像制品和色情网络的诱惑是诱发青少年性犯罪的重要因素。 张晓杰庭长提供的资料表明,有83%的未成年犯罪者经常喜欢看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不良音像制品和网络色情。他说,由于青少年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在外界的诱惑下,很容易激发未成年人的性冲动,导致性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上升的原因:教育迟缓、性观念相当开放、性道德观念错位、家庭性教育不当、学校性教育薄弱、不良文化的误导。 二、国内性教育现状 1、孩子对“性”认识有多少 A)无师自通,自学成才” 关于目前性知识来源的调查,最引人注目。调查结果显示,通过“文艺、影视作品、漫画、网络上的资讯”获取性知识成为最主要的渠道,占总票数的32.2%; 紧随其后的是色情光盘,占总票数的24.4%。甚至有网友跟帖表示:“没有日本的AV(成人视频),中国的性教育将是一片空白。”这一看似激进的观点得到相当一部分网友的支持。 与作为大众娱乐的影视文艺作品相比,网络、色情光盘是私密的,作为传播性知识的渠道,它们更令人担忧。 B)轻视性行为道德观念

经验论与唯理论

经验论的主要思想:经验论认为一切真知起源于感觉经验,唯物论认为一切真知来源于物质的世界。经验论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随之也就产生了两种认识论:一部分人注重力学的实验和经院归纳法,并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经验论,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等。另一部分人则注重数学的理性演绎法并同样使之绝对化,形成了近代的唯理论。经验论以“凡在理智中的无一不在感觉中”的原则为前提,认为一切真知必然起源于感觉经验,没有感觉就没有认识,感觉经验是认识唯一可靠的来源。与真知的来源问题相联系,经验论推崇经验归纳法,强调感觉经验的重要性,但忽视理性思维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说明知识体系何以能够建立起来的问题;由于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觉经验,贬抑理性思维,以至于把感觉看作是唯一的实在,把经验论推向极端,逻辑的走向唯我论和不可知论。 经验论的优点:经验论又称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一切知识和观念的唯一来源的哲学学说。经验论片面地夸大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真实性。经验一词涵义比较宽泛,既包括直接从感性认识所作的规律性的总结,也包括某种心理体验、生活阅历等。哲学上的经验论指的是一种认识的理论,是与唯理论相对立的。根据经验论者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解决,经验论可分为唯心主义经验论和唯物主义经验论。前者主张经验是主观自生的或上帝赋予的,把经验限定为感觉或表象的总和,而这种感觉和表象是不依赖物质自然界的;后者则认为经验是外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是对物质自然界的反映。但二者的共同点都是把经验看作是知识、认识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的重要性,忽视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承认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感性经验是知识和认识的源泉,同时也承认科学理论、思想即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这样,既反对了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在经验问题上的片面性。 经验论的缺点:经验论只承认逻辑的和数学的命题是先天必然真理,他们把综合命题等同于后天的偶然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唯一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后天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 唯理论的主要思想:唯理论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认为认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必须上升为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性认识,具有真理性,但否认认识源于经验的倾向则导向唯心主义。笛卡尔的唯理论观点一方面受到当时英国的T.霍布斯和法国的P.伽森狄等唯物主义经验论者的驳斥和诘难,其“天赋观念”学说及其唯理论的观点更受到稍后的英国经验论主要代表J.洛克的系统批驳;另一方面又受到许多人的拥护和追随,形成了笛卡尔学派。马勒布朗士等人进一步肯定心物都在上帝之中;斯宾诺莎则肯定上帝即自然,是唯一实体,广延与思想是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这种观点继承和发扬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思想,但把它放到了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认为理性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及其“属性”、“样式”,即是整个自然界。 唯理论的优点:唯理论又称理性主义。一种认为唯有理性才可靠、片面强调理性认识作用的哲学学说。唯理论与经验论相对立,它认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识,不可能来自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科目:西方哲学史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班级:1102班 完成日期:2013年5月

浅析英国经验主义历史及其成就 摘要: 在近代经验论盛行于英国,这种经验论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其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但其本身又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发展的进程中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想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 关键词:经验论、认识论、培根、洛克、霍布斯、贝克莱、休谟。 目录 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 (一)、经验论的含义 (二)、经验论的形成原因 (三)、经验论的特点 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 (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 1、批判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 2、“四假相说”的提出 3、科学方法:归纳法 (二)、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系统化者 (三)、洛克--“白板说”的提出者 (四)、贝克莱--经验论走向主观唯心主义 (五)、休谟--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休谟问题”的提出 1、经验论走向不可知论,逐步走向衰退 2、“休谟问题”的提出 三、对经验论发展历史的总评价 (一)、合理性 (二)、局限性 正文 一、经验论的产生及其概述 英国经验论是近代盛行于英国的一种认识论思想,主要认为认识产生于感觉经验,推崇科学归纳法的作用。但其却有着看不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甚至把理性认识归结为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一)、英国经验论的含义

一种认识论的理论或学说。又称经验主义。它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地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 (二)、英国经验论的形成原因 首先,新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发展科学,而还“处在收集材料阶段”的自然科学又需要哲学在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给以指导,这样,认识论问题便成为近代哲学的最重要的内容。另外一点是在近代哲学之初,一些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感觉经验,所谓科学知识--主要是实验科学--乃是对于感觉经验归纳的结果。 (三)、英国经验论的特点 首先,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核心作用。主张经验是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片面强调经验和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实性,再有就是强调科学的实验的方法。二、经验论发展的历史 通过历史上有名的五位英国经验论的代表,将英国经验论分为唯物主义经验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两派,其过程也反映了唯物主义经验论向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过度,反映了经验论发展的历程。 (一)、弗兰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 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哲学家。他虽然坚信上帝,但他的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而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他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的提出者,奠基者。 1、培根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华而不实。 2、“四假相说”的提出 深入地分析了妨碍人们认识自然真理的幻想和偏见。四假相说,是人类认识产生错误的根源。“族类的假相”是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缺陷。由于人类在认识事物时,不是以客观事物本身为尺度,而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和成见为尺度,从而在对自然事物的认识中掺杂着许多主观的成分。“人类的理智就好象一面不平的镜子,由于不规则地接受光线,因而把事物的性质和自己的性质搅混在一起,使事物的性质受到了歪曲,改变了颜色。”其次,“洞穴的假相”是由于个人的特性而产生的假相。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和体质各有特点,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阅读的书籍、崇拜的权威亦有不同,这就难免使自然之光曲折和变色,从而产生一些成见和偏见。然后,“市场的假相”是由于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语词使用不当而产生的假相。人们相互往来,如同市场上交际一样,必然会使用语言。如果对名称和概念的规定和理解不当,就会以假冒真,名实不符,造成错误的观念,形成假相。最终,“剧场的假相”是从各式各样的哲学体系以及错误的论证方法中移植到人们心中的假相。培根说:“因为在我看来,一切流行的体系都不过是许多舞台上的戏剧。根据一种不真实的布景方式来表现它们所创造的世界罢了。”如果人们误将哲学家精心制造的理论体系当成了现实,就会陷入“剧场假相”。 3、科学方法--归纳法 在分析、批判亚里士多德演绎方法的基础上,培根创立了科学归纳法。在此过程中,他也将两个方法进行了对比。首先,两个方法的不低不同,一个是为了探索目标,一个是为了论证神论。在这一点上,培根的科学归纳法是科学的。其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