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找次品反思

找次品反思

找次品反思

找次品反思

找次品这样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如果期望一节课讲完所有的知识点,那么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是一知半解,并不可以真正的理解找次品的过程以及过程的优化,因此,我分两课时并安排了预习。

课始,从天平的特点、认识平与不平两种状态所反应的教学信息,确定找次品夫人方法以及准确判断,然后动员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找不合格钙片的策略。学生都能想到吧待测的物品数量分组缩小范围。也就是最大限度排除不是次品的物品个数,但是到底分几组有意见分歧。我没有表态,顺承大多数学生的意见。在通过5个、6个、7个、9个物品中找出次品,并列表对比分析得出,虽然都是分组,最后用的次数也不一样,但反应不同的教学策略,如6个(3,3)或6个(2、2、2)分两组,称量一次只能排出3个,而分3组,称量一次却可以排除4个,数量多的话,更有优势用时更短,这就是把分组的科学性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然后通过其他数量比较并不是分组越多越省时,得出3份法找次品是最佳方法。最后,让学生体验不能平均分的数量接近平均分分3份,其中一组与其他相差1,并把方法和理论合二为一,根据实践归纳推理,找出数量和检验次数之间的关系。最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示自己的实验过程,简单明了。

所以感受这一节课比较好成功。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有哪些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有哪些 1、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 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 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 感知画、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再者,对“分数乘整数表示的意义”也有机的渗透, 为后面的知识打好铺垫。一堂课上下来,由于学生对内容比较容易 接受,课堂上有了空余时间。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但还存 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 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这一环节还应讲深讲透。学生可能对 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 理解得不够清楚。学习分数乘整数,学生在计算时肯定会遇到先约 分后乘还是先乘后约分的问题。如果仅仅是为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那么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无关紧要,只要不出差错,最后都能 得到正确结果。显然,我们还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较高 的计算速度和计算正确率!那么我们就必须让学生明白到底哪种思路 更合理,更有助于自己的后续学习。作为分数乘法的第一节课—— 分数乘整数,形成先约分后计算的良好计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计 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分数乘小数》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 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学生通过讨论、合

最新版五年级下数学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一.数形结合减缓难度 《因数和倍数》这一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在导入中我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并用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自己脑中所想,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透过数学潜在的“形”与“数”的关系,为下面研究“因数与倍数”概念,由形象思维转入抽象思维打下了良好基础,有效地实现了原有知识与新学知识之间的链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直观感知,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效果较好。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怎样才能找全36的所有因数呢?”这个问题,去寻找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既留足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

难点。通过观察12,36,30,18的因数和2,4,5,7的倍数,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诱发学生探索与学习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许多的不同中通过合作交流找到相同。 三.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在最后的环节中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层次是先找因数朋友,再找倍数朋友,最后为两个数找到共同的朋友。这样由浅入深的设计符合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心理,同时也让学生在游戏中再次体验因数与倍数的特点,如找完因数朋友时我以你是我的最大的因数朋友点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倍数朋友时起来的学生非常多,让学生再次体验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共同的朋友则是一个思维的升华过程,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求知欲的支配下去进行有效地思考。这一环节使课堂气氛更加热烈,也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这堂课我还存在许多不足,我的教学理念很清楚,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合作者。但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地方还是不由自主的说得过多,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空间太少。如在教学找36的因数这一环节时,由于担心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因数,对于因数的概念不够了解,而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引导的过多讲解的过细,因此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太小了,没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虽然是新理念但却沿用了旧模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找规律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日常的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而学生在生活中对有规律的事物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而这节课的目的是希望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索事物的规律,《找规律》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 一、合理情境与恰当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 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孩子人最喜爱的卡通人物熊大和熊二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熊大和熊二邀请大家去参加他们的六一节party。来到熊大熊二家参加party的那一天,配上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整节课都以“庆祝六一”儿童节、参加联欢会为主线进行设计,通过“猜彩旗的颜色”、“开密码锁”“吃水果”等活动,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 可以说,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只要老师肯动脑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问题探究与自主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 课改要求教师应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从而进一步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为了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层次,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得进步。在集体备课时,我认真听取组内经验丰富的教师们的建议,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尽量做到以学生为本,为主体,教师只做适当的引导。我在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在非常形象的电脑演示过程中体会到规律不但可以从左往右找,也可以从右往左找,还可以从不同的起点找,等等。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来,防止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认识趋向全面。这样就提高了难度,挖深了教材,既提高了知识的难度,也避免了学生觉得例题枯燥无味,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个案例从主题图------学生熟悉的举行六一节party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有利于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还有在学生掌握初步的规律之后,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美和作用,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所以我在教学中,把知识进行拓展,让学生都参与观察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根据问题和练习的难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答;让不同层次且有代表性的学生作自我评价;也走进学生,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在体验与理解数学方面的个体差异,发现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数学趣题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数学趣题 小学二年级奥数题 第一篇:饮料店 某饮料店规定,用3个空饮料瓶就可以换一瓶饮料。小良买10瓶饮料,他喝完就换,最多能喝多少瓶饮料? 点拨一:全喝完后,用9个空瓶换回3瓶饮料,剩1个空瓶。在喝完后,只有2个空瓶,不够换,可以向主人借1个空瓶。换回1瓶饮料,喝完吧空瓶还给主人。这样正好,既没有空瓶又不欠别人。把喝得饮料加起来 10+3+1+1=15(瓶),最多喝15瓶。 解法一:10+3+1+1=15(瓶) 答:他最多能喝15瓶。 点拨二:也可以这样想:假如只买两瓶饮料,喝完后,向店主借1空瓶,换1瓶饮料。喝完后把空瓶还给主人,这样正好。就是这种规定下,只要买2瓶饮料,就可以喝到3瓶饮料。小良买了10瓶饮料,有102=5(个)两瓶,就能喝5个3瓶,3*5=15(瓶) 解法二:102=5(个) 3*5=15(瓶) 答:他最多能喝到15瓶。 第二篇:找次品

有9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但从外表上看不出来。若只有一架天平,最少称几次,保证把次品找出来?简单说一下称的方法。 点拨:如果一个一个的称,可能要称9次。其实,天平的两端都是可以放物体的,如果平衡,表示两端重量相等,如果不平衡,则高的一端物体轻。按这个道理先称出轻的一个乒乓球在哪一部分里,在称轻的一部分,直到找出次品。这样缩小了范围,也就是达到了减少称的次数的目的了。 解:最少称两次,保证能把次品找出来。 方法:先把9个乒乓球分成3份,每份3个。把其中的两份放到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一端就有一个是次品;如果平衡,次品则在没称的一份中,这样就找出了次品在哪3个乒乓球中了。再把含有次品的3个球中的两个球放到天平两端,一端一个。如果天平不平衡,则次品在轻的一端;如果天平平衡,则次品就是没称的那一个。所以只需两次即可。 说明:本题是最少几次找出次品,可能就找出来,但不能“保证”找出来。所以既要想办法使称的次数少,又要保证称出来。一定要认真分析题中的关键词,不要顾此失彼只满足一种条件。 第三篇:跑步 清晨小张在操场跑步,他先向南跑30米,又向东跑

《找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找因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已经据有的经验出发,在小组探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归纳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口算练习。 1=()×()7=()×() 9=()×()12=()×() 2.谁能说出在这个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6=12 3.那12的因数就只有2和6吗?怎样找到一个数的全部因数呢?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探究找一个数全部因数的方法。 4.12的全部因数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12的全部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探索的基础上,组内交流想法,再在班内交流汇报,让学生的语言得到相互交流、碰撞,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5.谁愿意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12的全部因数的? 第一个因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6.怎样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通过拼一拼(或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等直观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帮助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 7.你是怎样做到依次一对一对的找的? 8.下面我们就试着找一找9和15的全部因数。 9.汇报。 10.我们在找因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1.怎样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 12.大屏幕出示找因数的方法。 13.下面我们来找一找24和18的全部因数。 24=1×24=2×()=()×()=()×() 24的全部因数: 18=()×()=()×()=()×() 18的全部因数: 既是24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14.观察24和18的全部因数,其中最小的因数是几?最大的因数是几?你发现了什么? 15.24的因数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因数了?24的因数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因数了?这说明什么? 16.出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17.判断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无限的。()(2)一个数至少有两个因数。()(3)1是任何非零自然数的因数。()

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为了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我的教学意图有两个:一是让孩子通过找规律能够说出下一个是什么;二是让孩子充分感受规律的美。围绕着这两个教学意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 一、创设情境,感受规律。 新课开始,我首先通过变水果的情境导入,充分调动小朋友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孩子大脑中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原有经验,然后直接揭题:像这样一个苹果一个香蕉,又一个苹果一个香蕉,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叫做规律,今天咱们的任务就是一块儿来找规律。 二、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 1、这第二个教学环节,我设计的是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重在强化训练孩子用较清楚、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发现

的规律。首先,我为学生创设了联欢会时张灯结彩,这一儿童熟悉的生活情境,把气球和灯笼有规律的呈现出来,使学习新知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理、操作中意会,感知规律。同时人人能够参与,有利于面向全体,给学生提供思考、尝试的机会。然后,我让小朋友自由发挥,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2、接着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性经验。如猜下一面彩旗是什么颜色?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取别人的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尝试、独立猜想、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三、在自主探索中,体验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首先在黑板上摆出有规律的图形,让同学们发现图形的特征以及规律,使学生能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接着,我在体验规律这一环节设计了涂一涂、画一画的教学情境,用自主探索的方式让孩子独立完成。其中,涂一涂重在让学生会按照规律涂色,还要会说出规律。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找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义城完小张婷娟今天的这节数学课属于概念教学------《找最大公因数》,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 课前,我也进行了重点分析,主要是:会用列举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我采取的解决策略是:解决“找最大公因数”的这一难点的策略是举例说明。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我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重要的是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方法上作进一步引导。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我认真地处理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尤其是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归纳:列举法和观察法,当两个数之间有特殊关系(因数关系和互质数关系)时用观察法就行,有效的扩张了数学的发展性功能。在落实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活动。充分激活了原有的知识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构建,给予学生适时、适当、适量的帮助,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提高、学会应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满足学习体验需求。当下课之后,我就意识到不足之处,反思如下: 一是在利用学生熟悉的学号为学习材料,以“游戏”的形式之后就应该及时出现集合圈让学生填写就更好了。 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想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知识,验证所学到的知识。但我觉得放得不够开,学生自己写得太少,所以学得也不够扎实,有个别同学还不会写互质数。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会且思且行,且行且思……

《找规律(图形)》教学反思

《找规律(图形)》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 知识与技能: 发现和理解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初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节课中,以上”三维目标”基本达成,个人感觉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推理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还有些不足,没有达到预设的那种境界,有待提升与升华。 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图形的变化规律。 在“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的图形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节奏有点快,老师讲得有点多。 三、教学准备的完善: PPT课件,教师、学生操作用卡片。 PPT课件中“动画演示图形的变化”的形式只有一种,还有竖排、斜排以及从下往上排的形式。 四、教学过程(环节)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有关规律的知识,在我们周围 的环境就中有许多有规律的事物在装扮着我们的生活,这不,聪聪和明明 就用学到的规律的知识布置了自己的房间.(PPT出示房间图)(学生找规律,说规律) 明明也装饰了自己家的厨房,请聪聪过来参观呢(PPT出示图)。你 们能帮聪聪找出规律吗? 揭示课题:找规律。 这一环节是顺理成章的,预设是至少有三个学生那三种图形的排列规律,结果第一个学生就说了两种。 二、教学新课: 1.观察(PPT出示图片): 师:这些墙面和地的图案都非常有规律,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 规律吗?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如果学生只看到斜行 的规律,则教师酌情启发学生注意横行、竖行的规律,要是还有困难,教 师可进一步启发) PPT演示图形的变化规律,学生观察。 观察明明设计的地面图案有什么规律?(PPT出示地面图)

找因数

《找因数》 礼元小学张迎仙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37-38页《找因数》学情分析: 与前任教师交流,本班学生能在新授课时注意听讲,在学习活 动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不懂的问题能主动提出来寻求帮助。同时, 能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学习的成果或发现及时的表达清楚。在四年 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解一些因数和积的概念。学习本单元 的前三个课时后,学生已基本建立因数、倍数、奇数和偶数的概念。这些为学生能顺利学习和掌握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作好前期准备。 教学内容分析 “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课教材设 计以“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始,让学生在 理解“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哪几种拼法?”的前提 下开始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的。 在此基础上,引导并指导学生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把自己的 操作过程和思考的过程表达清楚。学生在思考“有几种拼法”时, 一般会用乘法进行思考:几乘几等于12,然后再一对一对地找出1 与12、2与6、3与4等12的因数。这一安排是借助“拼小正方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排列特点,理解抽象地找因数的方法。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交流的重点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体会用“想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在学生交流的 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有序思考”的方法,并逐步体会一个数的 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后,在设计找因数的练习题时,可以让学生 独立尝试,反馈时注意学生能否有序思考。

教学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提高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写出指定自然数 的所有因数。 3、经历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活动过程,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和 能力,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找一个数的因数的 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教具和学具: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做拼图游戏吗? 请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在你们的小组里用你们准备的12个小 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出的长方形种类多。也可以使用自己喜 欢的方式拼摆或涂画的方式独立操作,边摆边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培养其动手操 作能力。】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活动一:合作探究。 1、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画)长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有问题的学生,搜集学生中出现的问题.)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的,这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于是,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六一游园活动为主线,从小动物赶去参加游园活动,到会场布置,再到小朋友们排练节目,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得入场券到参加游园活动这一系列的项目,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同桌交流等学习方法,在交流时,不单要学生找出规律,更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找到这个规律的,不但教给学生知识,同时教会学生学习、思考的方法。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因教学需要,还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学具,供他们动手操作之用,但一年级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加上这么多“好玩”的东西,更让他们好动起来,课堂气氛是活跃不少,可也因此有一大部分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如何处理好像这种较开放式课堂的“放”与“收”这个问题,是执教后遇到的最大难题,还望各位“高手”多多指点。

本节课依据新的教学理念,把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寻找规律作为这节课的主旋律,真正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上课开时,我就说小猴和小兔装修了自己的房间,让学生观察漂亮的房间”由此自然引出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简单的排列规律,即复习了旧的知识,又很自然地引出了新的知识,揭示了课题,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大家知道,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节课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小兔家墙面装修图案引出规律:呈循环排列。《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我在考虑的时候,根据目标之一,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

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数学趣题)【三篇】

二年级奥数题及答案(数学趣题)【三篇】 解法一:10+3+1+1=15(瓶) 答:他最多能喝15瓶。 点拨二:也能够这样想:假如只买两瓶饮料,喝完后,向店主借 1空瓶,换1瓶饮料。喝完后把空瓶还给主人,这样正好。就是这种规定下,只要买2瓶饮料,就能够喝到3瓶饮料。小良买了10瓶饮料, 有10\2=5(个)两瓶,就能喝5个3瓶,3*5=15(瓶) 解法二:10\2=5(个) 3*5=15(瓶) 答:他最多能喝到15瓶。 g>【文章二:找次品】 有9个乒乓球,其中一个是次品,次品比正品轻一些,但从外表上看 不出来。若只有一架天平,最少称几次,保证把次品找出来?简单说一 下称的方法。 点拨:如果一个一个的称,可能要称9次。其实,天平的两端都是能 够放物体的,如果平衡,表示两端重量相等,如果不平衡,则高的一 端物体轻。按这个道理先称出轻的一个乒乓球在哪一部分里,在称轻 的一部分,直到找出次品。这样缩小了范围,也就是达到了减少称的 次数的目的了。 解:最少称两次,保证能把次品找出来。 方法:先把9个乒乓球分成3份,每份3个。把其中的两份放到 天平的两端,如果天平不平衡,轻的一端就有一个是次品;如果平衡, 次品则在没称的一份中,这样一次就找出了次品在哪3个乒乓球中了。再把含有次品的3个球中的两个球放到天平两端,一端一个。如果天 平不平衡,则次品在轻的一端;如果天平平衡,则次品就是没称的那一个。所以只需两次即可。

说明:本题是最少几次找出次品,可能一次就找出来,但不能“保证”找出来。所以既要想办法使称的次数少,又要保证称出来。一定要认真分析题中的关键词,不要顾此失彼只满足一种条件。 【文章三:跑步】 清晨小张在操场跑步,他先向南跑30米,又向东跑30米,又向北跑30米,最后向西跑20米,这时他离出发地有多少米? 点拨:这里跑的方向很重要,先向南跑30米,左转弯向东跑30米,又左转弯向北跑30米,在左转弯向西跑20米,他跑的路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没有画完的正方形,画一下他跑的路线,就很容易看出他跑了多少米,离出发地多少米。 解:30-20=10(米) 答:这时离出发地是10米。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 《找规律》的教学反思范文 《找规律》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材新编入的内容,安排的是周期问题。周期现象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一种周而复始的结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的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因此,周期问题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且能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象无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周期问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结合教材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用画图、摆图、计算等不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多种方法逐步优化为计算这一种方法,学生能根据规律计算出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自我感觉还不错。但是学生的作业情况却出乎我的意外,让我大失所望。 错例再现: 题1、幼儿园的小朋友做传花游戏,12人围坐一圈。从1号按顺时针方向向下一个人传花。当传了30次时,花应该在几号小朋友手里? 全班学生竟无一例外的是这么解答的:解:30÷12=2(组) (6) (个)答:花应该在6号小朋友手里。 题2、我国民间的12生肖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

羊、猴、鸡、狗、猪。小明出生那一年正好是马年。你知道当他30岁时是什么年吗? 解答:30÷12=2(组)……6答:他30岁时是蛇年。 ……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中的自我感觉良好与作业中的诸多错误形成巨大的`反差,促使我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深刻地反思。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是“看”规律而不是找规律,从而导致了学生解决周期问题的感觉是“看似简单,而往往是做错了自己还不知道”。学生的作业是反映课堂教学的一面镜子。追本溯源,教师教学中隐藏的问题是:学生只会机械的照搬例题中的解题步骤,思维肤浅,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深度。教学中规律直接呈现,以至在解决问题时跳过“找规律”这一过程,最终导致学生解决问题时不分析规律是什么,只注意到一个周期中一共有多少个图形或物体,没有认识不同物体或图形的具体排列顺序,就草率解决问题,从而导致错误。没有在具体的问题中经历找规律的过程,学生“看”到的是表面的假规律,做错也就是不足为怪了。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真正的“找”规律,并且能找到、找正确规律,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为灵活、更为深刻呢?我认为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习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感,呈现变式,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 找次品 |冀教版(2014秋) (2)

找次品 教学内容: 学情分析: “找次品”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一件非常有吸引力、又有挑战性的事情。虽然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这样的问题,但是“找次品”问题的研究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理性和问题解决方法优化的很好素材。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找次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用天平称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难点是理解把产品分成三组称最好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经历讨论,交流、总结“找次品”方法的过程。 2.了解“找次品”的一般方法,能解答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3.对“找次品”的问题充满好奇心,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以及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掌握“找次品”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用天平称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 教学难点:理解把产品分成三组称最好的道理。 课前准备:正方体小木块若干,外观相同的小球三个,小磁扣若干,天平图案一张。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趣题引入 出示趣题:33333333×33333335= 1.师生交流:(1).看到这道题有什么感觉? (2).教师展示方法,现在什么感觉? 2.总结: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像刚才这样,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答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我们称为化繁为简。今天咱们也来试一试。板书课题:找次品课件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人吗? 生:比尔盖茨,世界首富。 师:对,比尔盖茨创建了微软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开发运营

商。我们日常用到的很多软件都是他们开发的。这个公司的人都很聪明,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入职,想不想看看他们的面试题? 课件出示面试题。 81个外观相同的产品中,有一个次品,比合格产品略轻,怎样找出次品? 生:用天平称。 师:你们见过天平吗? 生:见过? 师:长什么样子? 生:有两个托盘。 在黑板上画出一架天平。 师:是这个样子的吗? 生:是。 师:从81个产品中找出一个次品,用天平称,得称几次呢? 生:80次,40次。。。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难度。我们先从简单的情况入手,看看能不能找点线索? 第二环节---了解方法 出示2个外观相同的小球。 师:从2个球中找一个次品,怎么称? 生:一个托盘放一个,翘起来的是次品。 师:从两个球中找一个次品,分成2份,天平两边各放1个,称1次就能把次品找出来。 板书:2(1,1) 2份 1次 师:如果从3个球中找1个次品,至少称几次呢? 部分学生认为需要称2次,部分认为称1次就可以。请说1次的同学上台演示。 师:别人都说需要称2次,你说1次就行,吹大话呢吧? 学生任取2只球放在左右手中(模拟托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理念决定着数学教学目标的指向: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采用了角色转换、数形结合、合作学习等发展性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在课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 (1)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渗透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迁移到数学中的数和数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因数倍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在教学中,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对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理解的比较深刻。 (2)角色转换,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和数之间的联系。 因数和倍数这节课研究的是数和数之间的关系,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而,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教学手段,每人一张数字卡片,学生和老师都变成了数学王国里的一名成员。当学生想回答问题时都会高高地举起自己的号码,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学生都把自己当成了一个数。通过对自己一个数的认识,举一反三,从而理解了数与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关系,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十分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3)数形结合,让学生带着已有知识走进数学课堂。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又是一种学习方法。如果长期渗透,运用恰当,则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和思想,长期稳固地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涯中。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 (4)重组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多种形式探究找因数倍数的方法。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20和24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在探究倍数时,我则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趣味活动,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只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内在的智取因素,数学学习的无穷魅力才能深深地打动学生。这节课的练习设计紧紧把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有效练习,拓展知识空间。譬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介绍自己,通过数字卡片找自己的因数和倍数朋友等等。学生拿着自己的数字卡片上台找自己的朋友,让台下学生判断自己的学号是不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如果台下学生的学号是这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就站到前面。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使学生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但由于我缺乏时间观念,这部分时间太仓促,没有展开练习,学生没有尽兴,也没有达到充分地练习效果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一、课初,以游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在本节课的一开始,我以“变魔术”的游戏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眼球。让孩子们猜测老师变出的花的颜色,随着变出的花的数量地增多,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准确地说出下一朵花的颜色,他们为自己的成功而欢呼,并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发现说给大家。我根据学生的发现很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的学习。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新授内容时,我没有马上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因为信息窗中给出的信息比较多,对于刚接触规律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自己设计了了两组比较简单的找规律的内容。利用这两组内容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规律是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为了加深学生对规律的感性认识,我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利用课件,在有规律的每组之间划上虚线,让学生充分理解规律,从而正确学会找规律的方法。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的作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规律之后,我利用课件把教材中的信息窗呈现给学生,此信息窗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随后,我又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着手,寻找生活中的规律现象,让学生在举例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节课上完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仔细想想,在课的最后如能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所学,利用学具袋中的图片自己独立摆一个有规律的图形,效果

找次品的规律公式

发现有缺陷产品的问题是正常的。 一般来说,它分为三个部分:A、A和B。根据总数,B可以等于a a b、a+1或a-1。 在天平的两端打两个A。如果平衡,缺陷产品在b中。如果平衡不平衡,根据缺陷产品和正品之间的差异找出哪一个缺陷产品。 找到它后,继续将其分成三部分。 这样,三分之二可以同时被淘汰,这是最快的。 一到三,你可以马上做。 4-9,两次。 10-27。它需要3次。 28-81,需要四次 2~3个物品称1次 4~9个物品称2次 10~27个物品称3次 28~81个物品称4次 (以上是知道次品轻重的,不知道次品轻重要称多一次) 找次品的规律 找次品有公式吗?做找次品应用题的格式应该怎样?

例如:有6个零件,知道其中一个是次品,比其他5个稍轻,其他五个一样重,至少称几次? 我更想要的是找次品的公式和做应用题的格式,例题的解是次要的。 {不平衡6—2(2,2) 平衡6—2(2,2) 答:2次。 平均分成三组,称一次就可以知道在哪一组了! 所以: 如果知道其中一个是次品,比其他稍轻, 则称n次,最多可以分辨出3^n个零件! 称两次最多可以分辨9个零件! 找次品的规律很复杂,要涉及很多方面,不是好总结的! 在知道次品轻重的情况下,运气好时最少一次,取两个天平两边各放一个就可以了。 当然事实上这种概率是很低的,因此要说是最多少多少次。要找的个数小于3的n大于3的n-1次时最多n次即可。如33=27,32=9,因此在10~27个之间最多3次即可找出次品。 找次品的问题是有规律的. 一般都是分成a a b三份.b可以等于a.b也可可能等于a+1或者a-1,根据总数决定. 把两个a放在天平两端,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就在b里头,如果天平不

五年级数学《找因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找因数》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使我认识到,只有教学中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来构建新知识,那么,教学过程将会变的更精彩而富有活力。 1、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课的导入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例外形状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例外的乘法算式,直观感知因数。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详尽说明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乘法知识,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在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参与“勇于尝试”、“比本领:看谁找得快”、“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思想。 2.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这节课中,我严紧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盛了学生学习的资源。比如:“学生排队”、“学生植树”,在这些详尽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并自主解决问题,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详尽的情境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交流汇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3.拓展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应用实践的机会。 在尝试与练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勇于尝试”、“比本领”、“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此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了学生的差异,尊崇了学生的差异,还注意到了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不足之处:再找一个数的全部因数时,学生不想列算式导致因数找不全,所以我强调必须在草稿纸上先列出一个数的所有算式,再找因数,这样学生就不会出错了。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教学反思 《找规律》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生活性和探究性比较强,于是我本着“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教学产生的兴趣,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体现数学的价值。”这一理念来设计、实施教学。回顾整节课,学生好像是在“节日”中度过,时时闪烁着创新思维的火花。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教学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探究性、活动化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保障。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创造出不同层次的规律,有图形形状的规律,颜色的规律,掌声的规律,小朋友自己上台排队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探索规律的过程,学生在动手、动眼、动口、动脑中学会创新,切身感受到数学的美和作用,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只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便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一直在担当着主人翁的角色,主动地探索规律、创造规律,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2、联系生活,感悟规律的美 从刚开始出现的几幅彩旗图,让学生选择哪条看着最舒服,最工整时,学生就对规律的美有所体验了,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营造出规律的美的感受。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也处处充满这美丽的规律。并让学生举例子,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一是在这节课上我发现自己平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体现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设计几组有规律的动作或图案时,学生大多设计的规律没什么新意。二是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积极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教师应该注意合作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更和谐地进行合作,提高合作效率。但在本节课中我还是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还不够。三是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发现规律,而我在颜色的处理上,甚至摆图形给学生的提示太多,没有做到循序渐进,对学生的审题或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我将以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为契机,加强学习研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中反思,反思后再实践,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找规律》的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的第1课时。在这里我主要从教材简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八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找规律》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探索规律”这一版块的内容,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 二、说学情 “找规律”这一内容,虽然在全册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但是学生对于这一内容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