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最新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最新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最新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最新环境学概论知识点

1、环境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与传统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2、环境学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出现了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直接运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阐明环境污染的程度、危害和机理,探索相应的治理措施和方法;第二阶段将社会科学运用于环境保护领域。

3、第二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它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4、环境破坏包括生物环境破坏(如地下水超采、土地沙化等)和非生物环境破坏(如物种减少,草原退化等)

5、环境问题的实质: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6、生态系统结构是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要素及其时空分布和物质、能量循环转移的路径,主要包括形态结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7、主要的生态因子包括温度、水、光和辐射、土壤及空气等。

8、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

9、生态系统能流源于生产者对太阳能的固定,结束于呼吸及分解作用的散热过程。

10、保持生态平衡的因素包括生态结构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11、根据来源废水可以分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三大类

12、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类型有物理污染、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富营养化等。

13、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和生物自净过程。

14、工业节能减排是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关键。

15、主要的气态大气污染物有SOX、NOX、COX、VOC等

16、VOC的全称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SP的全称是总悬浮颗粒物。

17、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有CO2浓度增加引起的气候变化、酸雨和臭氧层破坏。

18、主要至酸前提物质有SOX、NOX等。

19、噪声的四大发生源有交通噪声源、工业企业噪声源、建筑施工噪声源、社会生活噪声源。

20、噪声的控制途径主要有控制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及接受者防护。

21、危险废物是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具有毒性、易燃性、反应性、腐蚀性、爆炸性、传染性因而可能对人类生活环境产生危害的废物。

22、生产废物主要发生源是采掘、冶金、煤炭、火力发电四大部门。

23、我国固废污染控制工作始于80年代初期,由于技术力量和经济能力有限,80年代中期提出了以“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作为控制固废污染的技术政策。

24、根据自然资源的渊源和可利用性资源可以分为耗竭性和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

25、目前世界能源消耗结构中以一次不可再生能源为主,中国能源消耗结构中以煤为主。

26、“三十二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7、我国环境管理的老三项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28、根据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我国环境法体系包括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资源单行法、其他部门法中关于资源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我国参加的国际环境公约等六个层次

1、环境: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的总体,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

2、自然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3、环境质量:环境状态品质优劣的表示,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发展的适宜程度等。

4、环境本底值:在自然状况下,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分布值。

5、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不致受害、自然环境结构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环境可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环境自净能力: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环境对进入其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具有一定的迁移、扩散、同化、异化能力。

7、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8、环境污染:由于人为的因素,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9、环境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界引起的,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一级结构缺损二级结构变化、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功能受阻),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10、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1、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远大于环境中污染物浓度的现象。

12、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生物的现象。

13、拮抗作用:指各因子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影响另一种因子的作用。

14、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总毒性等于或超过化合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性总和叫协同作用

1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的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最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16、水质型缺水:当地虽有水源但由于天然(如高含盐、氟、硫)或人为污染导致无法满足生活或生产的需求。

17、工程性缺水(西南):是指特殊的地理和地质环境存不住水,缺乏水利设施留不住水。

18、资源型缺水(北方):水资源缺乏,缺少河流,降水、地下水资源等。

19、BOD生化需氧量在有氧的条件下,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水中能分解的有机物质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氧的量,O2mg/L。

20、COD在一定条件下,采用一定的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结果折合成氧的量,O2mg/L。目前常用的氧化剂有重铬酸钾或高锰酸钾。

2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到大气中的原始污染物,SO2、NOx、COx及有机化合物。

2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已有组分和几种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类化学和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质。

23、硫酸烟雾:SO2等硫氧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悬浮颗粒物或NOx存在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

23、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NOx、HC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有时带紫色或黄褐色)。主要成分有臭氧、过氧乙酰硝酸脂PAN、酮和醛等。

24、声强 I在单位时间内(每秒),通过垂直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上的声能,W/m2。

25、噪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总声能叫声功率,W,1W=1N?m/s。

22、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更为严重,将夜间噪声另增加10dB(A)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24h声级的平均值

23、环境要素: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由从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24、环境学: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25、固废(Solid Wastes):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SW管理的物品、物质。

26、固废处理(treatment):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不同方法,使固废转化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形态的一种过程。

27、固废处置(disposal):对在当前技术条件下无法继续利用的固体污染物终态,由于其自行降解能力很微弱,可能长期停留在环境之中,为了防止这些固体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必须把它们放置在某些安全可靠的场所。

物理处理: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废的结构,使之便于运输、贮存、利用或处置。如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吸附等。

28、化学处理: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废中的有害成分从而使其达到无害化,同时回收有用组分。如煅烧、焙烧、热解、焚烧、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和化学溶出等。

危废: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货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证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废物

29、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现实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一切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30、能源的种类不同,所含的热量也各不相同,计量单位也不同,为了便于相互对比和在总量上进行研究,我国把每公斤含热7000千卡的能源定为标准煤

31、生物质能: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

一次能源:从自然界直接取得,未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

二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成另一种形态的能源

32、环境规划: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流域,或者全国的环境进行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规律好自然生态规律,提出环保目标及达到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推动污染防治和自然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3、环境法: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调整人们在开发、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资源的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34、环境影响评价:对拟建项目、区域开发计划经济发展规划等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防治不利影响的措施

问答

1、中国主要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分为两类,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1}生态破坏(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2)土地荒漠化加剧(3)耕地减少,土壤质量下降(4)森林资源不容乐观(5)草原退化日趋严重(6)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7)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8)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损失严重2}环境污染(1)乡镇工业环境污染迅速蔓延(2)农业化学物质污染形势严峻(3)整体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2、人类-环境的辨正关系。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2)人类通过生产或生活活动与环境发生联系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

不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

环境把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

(3)产生了环境问题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态破坏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速度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环境污染

3、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的认识

一.畜禽污染物排放量大二化肥农药使用量大三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严重四.乡镇工业污染严重、

4、如何全面控制水污染?

1.从源头控制。减排,节能生产

2.末端控制。对排出的废水进行处理。

3.强化管理。加强对青少年保护水资源的教育,拍宣传片、做宣传活动,让中国未来的每一朵花都有节约的好品德、保护水资源。以后,大量污染水资源问题就会渐渐减小。

5、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

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6、用能量流动的特征及其应用。

特征

1.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但利用率仅1.2%

2.能量单向流动,沿食物链由低级向高级流动

3.流动中能量逐级减少,每经过一级都有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掉

4.各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的利用率不高,10-2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相平衡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才能保持动态平衡

应用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生态农业,“四位一体”生态农业:“养猪不垫圈,照明不用电,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如:草场放牧

7、碳/氮循环过程及人类影响。

大量化石燃料开采、燃烧森林植被面积在不断缩小

人类对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使得土壤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也日益增多

氮氧化合物大量排放。硝酸盐(工业、农业、生活等)大量输入环境。农业活动中氮肥的损失,氨的挥发释放、反硝化作用释放N2O,硝酸盐的淋失

8、废水的一、二、三级处理

根据污水处理程度

一级处理分离水中的悬浮固体物、胶状物、浮油或重油等,可采用水质水量调节、自然沉淀、上浮、隔油等方法

二级处理去除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溶解物和部分胶状物的污染,减少废水的BOD和部分COD,通常采用生化法处理

深度处理去除生物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和废水中溶解的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方法有活性炭吸附和化学氧化,也可采用离子交换或膜分离技术等

9、水污染源、污染物、污水处理方法。

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退水。

污染物、冷却水,酸碱盐,重金属,氰化物,氟化物

处理方法、物理方法,离心分离,化学方法,中和,生物方法,活性污泥,物化法,萃取

10、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问题?

(1)控制人口,减少能耗;自然生态系统规律解释了任何物种发展过快或能量消耗过多,势必引起该生态系统的崩溃。人口或快增长,同样也加速了对能源消耗,特别是缩短了化石燃料的消耗时间,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和能源的个人消耗,可是人类生态系统能耗与环境供给相协调。(2)充分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洁净的用之不尽的再生能源。自然生态系统所需的全部能量均来自太阳能,化石燃料也是太阳能。(3)多渠道解决能源;稳定的食物网,能量流动是多通道的。不但要直接利用太阳能,而且也要直接利用可再生能源,只有这样,才能满足能源需要,并使环境污染和破坏降到最低限度。(4)充分利用能源并减少浪费。

如热电厂的余热可以为其他工业和居民区使用,提高热利用率。

11、资源现状的特点,如何认识中国资源问题。

特点:(1)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2)分布不匀,地域性差异明显

自然资源必须占据一定的地域空间,而自然地域的差异性决定了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3)利用范围和利用率取决于国家政策和技术水平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先进的技术可扩大和提高其生产潜力和利用率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势必影响资源整体的平衡,使其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效能遭到破坏甚至丧失,从而导致自然整体的破坏

中国资源问题

一是要看到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经济快速发展必然导致资源供需矛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代价大;资源管理不够完善也加剧了资源基础的恶化

二是资源环境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在摆脱贫困,走向工业化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三是该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中,中国资源问题及其解决将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14、如何借鉴国外解决能源问题的思路确保中国能源供应。

(1)煤的综合利用技术与燃烧技术的改进

(2)保护农村生态平衡的生态政策(积极发展利用沼气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一条极重要的措施)

(3)因地制宜开发多种能源(水力、核能、太阳能)

(4)节约能源(提高热、电利用率,加强能源软科学研究,如煤炭能源基地的综合开发方案、水电站建设的优化顺序、全国节能规划等)节能是中国今后的一项长期的根本性任务

(5)提高对生物质能的利用率

15、我国能源利用特征

能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且人均消费量少,能源构成以煤为主,污染严重;工业消耗能源占有很大的比重;农村能源短缺,以生物质能为主。

16、世界能源消耗特点

(1)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很快,石油消耗量大,致使石油消耗比例增大,改变了1960年代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特别是美国和日本等。2008年出现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石油消费量出现下降,但第三世界国家如中国,印度等还是以煤为主。(2)能源消耗水平差异甚大,占世界1/4的工业化国家,消耗世界能源的3/4,其中,战世界人口5%的美国,能源消耗却占世界的25%,占世界人口15%的印度,却只消耗世界能源的1.5%。(3)世界能耗再继续增长,但速度减缓。

17、我国能源利用面临问题

(1)能源需求快速增长,缺乏多样性,核电比例非常小。(2)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经受与能源相关的污染排放快速增长的阶段。(3)除了煤炭在锅炉上的直接燃烧外,车辆的高速增长也是导致NOx、CO、PM10等增加的重要原因。(4)中国面临的挑战还包括能源基础设施(电网、油气管道等)尚不健全。

18、噪声污染的特点

(1)属于感觉性公害,与主观意愿有关

许多公害是无感觉公害,如放射污染和某些有毒化学品污染,而噪声必须通过感觉对人产生危害

一般公害可根据污染物排放量来评价,而噪声公害则与受污染者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

(2)噪声污染有即时性,但其损伤具有积累性

许多公害是物质污染,污染源停止排放,依然有残存污染物

噪声是能量污染,一旦声源停止辐射能量,污染将立即消失,但对人的听力损伤有积累性

(3)局部性和多发性,难以集中处理

噪声污染主要发生在声源附近的区域内

噪声源分布多又散,测量和治理工作很困难

19、主要土壤污染类型有哪几种?

1.水质污染型是土壤污染的最主要类型,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地面水体。污灌时污染物一般集中于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的延续,某些污染物质可随水自土体上部向土体下部迁移,有时甚至达到地下水层。2大气污染型污染带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SO2、NOX和颗粒物等。 SO2等可能导致起土壤酸化,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平衡。各种大气飘尘中包括重金属、非金属有毒有害物质及放射性散落物等多种物质3固体废物污染型占地通过大气扩散或降水淋滤影响周围土壤有害固废长期堆存,由于淋溶作用,可溶成分随水向下渗透,并向土壤迁移转化,有害物质富集,使堆场附近土质酸化、碱化、硬化,甚至发生重金属型污染

这种污染的污染特征属点源性质,主要是造成土壤环境的重金属污染,以及油类、病原菌和某些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染。4农业污染型农业生产:化肥、农药、堆肥、污泥等

DDT、六六六等可在土壤中残留。N、P等化肥中未被植物吸收利用和未被根层土壤吸附固定的养分都会在根层以下积累或转入地下水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和N、P等化合物在地面径流或土壤风蚀时,还会转移,扩大污染范围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或耕层,分布较广,属于面源污染5综合污染型土壤环境污染的发生往往是多源性质的。对于同一区域受污

染的土壤,其污染源可能同时来自受污染的地面水、大气,或同时来自固体废物以及农药、化肥等多方面。因此,土壤环境的污染往往是综合污染型的,但对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土壤来说,土壤污染可能是以某一污染类型或某两污染类型为主。

20、土壤自净过程

1.物理,物理分离修复蒸气浸提修复固定稳定化修复电动力学修复热力学修复

2.化学,化学淋洗修复化学固定修复化学氧化修复化学还原修复原位可渗透反应墙

3.生物修复按修复主体可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生态修复按修复受体可分为土壤/地下水/矿区/垃圾场生物修复等

21、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潜伏性)和滞后性

2、易累积性

3、不可逆转性和长期

4、难治理性

5、后果严重性

22、说说你了解到的大气污染源并注明其主要的污染物?

主要来源(主要污染物):a,化石燃料燃烧、金属冶炼、硫酸厂等(SO2)b,化石燃料燃烧、生产使用硝酸(NO、NO2)c,燃料燃烧不完全(CO、CO2)

23、你认为导致中国大面积、大范围出现霾的原因是什么?霾的主要成分?

造成我国大范围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一是不利气象条件造成污染物持续累积。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二是机动车尾气排放。三是北方冬季燃煤采暖对空气质量恶化贡献较大。静稳天气条件下机动车尾气排放累积,特别是北方地区因为采暖期猛增的能源消耗排放,对空气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这三项是雾霾主要组成,前两者为气态污染物,最后一项颗粒物才是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24、氧化型/还原型大气污染

氧化型(汽车尾气型)污染主要发生区域是以石油为主要燃料区域,来源为石油燃烧、化工等。

主要污染物分一次污染物:CO、NOX、HC,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脂(PAN)。

还原型(煤炭型)污染主要发生区域是以煤为主要燃料同时使用石油区域污染物,

来源为煤、石油燃烧

主要污染物SO2、CO和Ps一次污染物:CO、NOX、HC二次污染物:臭氧、醛类、过氧乙酰硝酸脂(PAN)

25、影响大气能见度的污染物。

对大气能见度有影响的污染物:气溶胶粒子、能通过大气反应生成气溶胶粒子的气体或有色气体

①TSP

②SO2和其他气态含硫化合物,以较大的反应速率生成硫酸盐和硫酸气溶胶粒子

③NO和NO2,反应生成硝酸盐和硝酸气溶胶粒子

④光化学烟雾

26、以1~2个实例为基础,论述固废污染控制的重要性。你认为解决中国垃圾围城问题的关键措施是什么?

有些未经处理的垃圾填埋场,或是垃圾箱,经雨水的淋滤作用,或废物的生化降解产生的沥滤液,含有高浓度悬浮固态物和各种有机与无机成分。如果这种沥滤液进入地下水或浅蓄水层,问题就变得难以控制。其稀释与清除地下水中的沥滤液比地表水要慢许多,它可以使地下水在不久的将来变得不能饮用,而使一个地区变得不能居住。

实例一:【纽约州拉弗运河事件】a,1942年美国胡克公司购买了闲置的拉弗运河,并在随后的11年中填埋处置2.2万吨危险废物。b,1975和1976年大雪导致地下水位线上升,污染物扩散。1977年开始,居民不断发生各种怪病(整个社区的家庭都有着类似的不幸遭遇,患癌、流产、死胎、婴儿畸形、生育缺陷、泌尿系统疾病)

实例二:【科特迪瓦污染事件】a,荷兰托克公司通过科特迪瓦代理公司在阿比让10多处地点倾倒数百吨危废,主要成分为硫化氢b,造成10人死亡,3万人就医社会强烈抗议,过渡政府集体辞职c,2007年科特迪瓦政府与法国达成协议,托克公司提供1.98亿美元,作为污染事件赔偿。

这个问题在环境保护方面是普遍存在着的一个问题,一个是从明确责任入手,加强垃圾管理和收集,另一个方面正在积

极借鉴国内国外垃圾处理的一些先进技术,这个问题最终还要靠技术来解决。

27、如何利用生态学原理解决未来能源问题?

(1)闭路循环工艺:要求把两个以上的流程组合成一个闭路体系,使一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料或副产品成为另一过程的原料,从而使废物减少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限度以内。

(2)清洁生产

(3)自净能力

方式:水体自净、土地处理系统、人工湿地

土地处理系统:土地处理系统是以治理水污染为目的,以土地为处理构筑物,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净化过程,使污水得到净化。同时通过该系统中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促进绿色植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实现污水的无害化、资源化的生态系统工程。

2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措施主要有哪几种,这些技术主要是针对何种污染物的?

清洁能源,针对煤烟型污染,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烟尘是导致雾霾的直接原因。

绿色交通,针对交通型污染,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城市重要污染源。

末端治理,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则需进行除尘、脱硫、脱硝等末端治理。

29、如何理解固废的二重性?

(1)固废的危害:固废是各种污染物的终态,特别是从污染控制设施排出的固废,浓集了许多污染成分。

在自然条件影响下,固废中的一些有害成分会转入大气、水体和土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潜在、长期的危害性

固废,特别是有害固废处理处置不当时,能通过各种途径危害人体健康。

固废会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影响环境卫生

(2)固废的资源化:提取各种有价组分,如有色冶金渣中可提取金、银、钴、镍等。

生产建材,是一条固废消耗量最大的利用途径,包括生产碎石、水泥等。

生产农肥,有些工业废渣含有较高的钙、硅、磷及微量元素,可以作为农肥,城市垃圾/粪便/农业废物堆肥处理可制成有机肥。

回收能源,如焚烧、热解,矸石发电等。

取代某种工业原料,如煤矸石可以代替焦炭生产磷肥,电石渣中的钙可以代替石灰用于建筑或电厂脱硫,高炉渣可以代替砂、石作为滤料净化污水。

环境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考点1 环境科学的对象内容及环境问题 一、概念题: 1.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4.环境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选择题: 1.环境按空间结构可以分为() 2.环境按介质类别可以分为() 3.环境按性质可以分为() 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 简答题: 1.简要说明环境的特性? 参考: (1)环境具有整体性。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2)环境具有区域性。不同区域的环境,由于其组成要素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环境的相对稳定性。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诸要素在形成相互作用关系之后,会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在没有被破坏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4)环境变化的滞后性。由于环境是多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如果某一地区的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需要通过整个系统的生态和物质循环逐渐表现出来,因此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这也是环保工作任务艰巨的原因。 (5)环境的脆弱性。环境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 参考: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 (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3.环境科学的发展阶段? 参考: (一)初期发展阶段 (1)明确提出“环境问题”、“公害”的概念。 (2)首次提出“环境科学”的概念,开辟专门的环境科学研究领域。 (3)环境研究的相关分支学科仍然分散,环境科学处于多学科发展阶段。 (二)整体化发展阶段 (1)强调人类-环境系统的整体性,运用系统分析和组合方法进行全面研究。 (2)跨学科横向联系和多学科渗透交叉,产生综合环境学和部门环境学。 (3)研究方向由单纯解决环境问题到寻求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 4.环境科学的分科?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环境学概论复习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 绪论 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环境分类 (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 (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 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 (1)原生环境问题 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 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 (2)次生环境问题 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 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 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 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 ②环境污染 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③环境干扰 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 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 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 研究内容 (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 (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章 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范围

1、简要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地点和污染物。(P9)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30、12 (2)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48、10 (3)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烟尘、SO2;1952、12 (4)洛杉矶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光化学烟雾;5-11月 (5)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苯;1953开始发现 (6)富山事件(骨痛病):污染物——镉;1931——1972、3 (7)四日事件:污染物——SO2、煤尘及重金属粉尘;1970年 (8)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1968年 2、目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1) 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森林锐减、大气污染等 3、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任务。(P14) 研究对象——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 主要任务——(1)探索全球范围内环境演化的规律(基础) (2)揭示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研究核心) (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长远目标) (4)研究区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 4、了解近几年世界环境日(6.5)的主题及意义。 2008年:促进低碳经济 中国主题: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意义:宣传绿色奥运和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人参与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共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2009年: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 意义:旨在引导公众关注污染防治,积极参与到节能减排工作中来。 2010年:多样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 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 意义:旨在向人们传递低碳生活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2011年: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旨在配合联合国国际森林年,强调森林的生态价值,提高人们森林保护意识。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环境学概论考试重点 一、填空题。 1、固体废物处理的“三化”原则是指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2、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3、环境质量评价按时间可以划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现状评价、预断评价三种类型。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5、大气污染物按形成过程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6、反映水质有机污染的主要化学指标为( CODcr )和( BOD5 )。 7、大气的结构一般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其中臭氧层主要分布于平流层。 8、、一般认为,当土壤中重金属离子浓度高时,以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吸附交换作用为主,而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浓度低时,则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大气二次污染物 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1分)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1分),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1分)。 2、固体废物 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1分)的污染环境(1分)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1分)。 3、光化学烟雾 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的大气(1分),在阳光中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反应(1分)所产生的产

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1分)。 4、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由于水体中的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1分),引起藻类和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1分),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1分)。 5、EIA EIA是指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1分),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和评估(1分),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1分)。 6、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 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1分)未受人为污染影响(1分)的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1分)。 7、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8、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称为水体自净。 9、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 是反映水体中有机污染程度的综合指标之一。 10、环境质量评价 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11、化学耗氧量(COD) 又称化学需氧量。在规定条件下,使水样中能被氧化的物质氧化所需耗用氧化剂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 12、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13、酸雨 酸雨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而形成的PH <5.6的雨、雾、霜、雹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得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得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国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囤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得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得总体。 环境法中得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天然得与经过人工改造得自然因索得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其目得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域得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得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祢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得^个独立得討生质不同得而又服从整体;^化规律得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究变或人类活动引起得环境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得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得局限性与环境得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得,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得环境问題。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進成得环境问題。 第二章大乞环境 概念: 千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得整个混合乞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敦%(20、94%)O其次就是氮气(0. 934%体积)与二敦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得体积百分含量在0、1-0. 5%之间,其余得大乞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得浓度,达到了足够得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得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得现象。 大气汚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域产生有害影响得场所,设备与戕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得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得生产活动所形成得汚染源。) 大弋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得物质。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得固体与液体颗程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得悬浮体,它得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穎粒物(TSP):D(粒径)在WOmm以下,其中多数在10m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得各种粒子得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lOpm得颗粒物能被鼻腔得鼻毛吸留住,而小于lOum得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 O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枳于肺泡,且沉枳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次污染物:又祢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得汚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汚染物,指进入大气得一次汚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得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得新得汚染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得高氣化性得泯合气团,就是一科带刺激性得淡篮色烟雾。 弋温垂亘递减半;在对流层内,%温垂直变化得总趙势就是,随着高度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就是因为地面就是大%得主要与直接得热源,所以近地面层得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与固体杂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环境学导论复习重点

环境---以围绕着人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总和。 1、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 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因素。 具有最小限制性、等值性、整体性、相互依存性等属性。 2、各环境要素的组成1)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无机环境:气、水、土、光、热、 声等;--生物环境:动物、植物、微生物 2)工程环境的组成和结构 3)社会环境的组成和结构--政治、经济、文化 3、环境质量---环境的优劣程度,环境价值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之间的适宜程度。 4、环境的空间类型--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5、环境的功能特性--整体性、有限性(稳定性、资源、纳污能力)、环境容量、环境自 净力、不可逆性、滞后性、持续反应性、灾害放大性。 6、环境问题---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狭义: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是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环境问题的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平衡 上世纪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1)马斯河各烟雾事件,发生于1930年比利时马斯谷工业区,由于二氧化硫的粉尘,一周内近60人死亡,千人呼吸系统疾病。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发生于1943年美国洛杉矶,由于大量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照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大量居民出现眼睛红肿、流泪等症状。 3)多诺拉烟雾事件,发生于1948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由于大气严重污染,有5900多人患病,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于1952年英国伦敦,由于烟尘和二氧化硫在浓雾中积聚不散,先后死亡1万多人。 5)四日市事件,发生于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于废气严重污染大气,许多居民患上哮喘病,多人死亡。 6)水俣病事件,发生于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人们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等水生生物,造成大量居民中枢神经中毒,60多人死亡。 7)富山痛痛病事件,发生于1955~1972年日本富山县,人们食用用含镉废水污染的河化和稻米而中毒,死亡一百多人。 8)爱知米糠油事件,发生于1968年九州爱知县一带,人们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后造成中毒,患者超过1万人,16人死亡。 一、生态学基础 7、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命 系统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8、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空间、时间;营养结构 11、生态平衡--生态平衡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如果某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相对协调,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结构和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在外来干扰下,能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讲义

环境学概论期末复习讲义 第一章绪论 1、环境(Environment,Surroundings)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2、自然环境是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 3、人工环境是人类在改造和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带有人类活动烙印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工程环境。 4、环境要素(Environment factor):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 5、环境容量(Environment capacity):指在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 6、环境问题概念指因自然变化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7、见PPT25页 第二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一门科学。 2、种群(Population) :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同种有机体的组合(一定空间里某种个体的组合) 3、存活曲线:以存活数量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年龄为横坐标作图,从而把每一个种群的死亡—存活情况绘成一条曲线,这条曲线即是存活曲线。 补充: A型(凸型):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早期死亡率极低,但一旦达到-一定生理年龄时,短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如:人类,牛、羊等哺乳动物。 B型(对角线型) :种群各年龄的死亡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鸟类成年阶段等。

C型(四型) :生命早期有极高的死亡率,但是一旦活到某-一年龄,死亡率就变得很低而且稳定,如:鱼类、很多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等。 、群落(population ):同一时间内,一定区域中不同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 5、群落的基本特征: (1). 多种生物种群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 (2). 具有一定的外貌特征、结构和种类组成; (3). 群落内种群和种群之间,种群和环境之间已建立一定的联系。 6、群落的生活型与外貌 生活型:指植物在外界综合坏境的长期作用下,所显示的适应形态。 生活型谱:统计某一地区或某群落内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称为生活型谱。如:将一个地区的植物按阮基耶尔的生活型标准分类,再列表比较各类生活型的数量对比关系,这便称为生活型谱区的生活型谱。 第三章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 它们又可分为反应物和非反应物,前者不稳定,在大气环境中常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作催化剂促进其他污染物之间的反应,后者则不发生反应或反应速度缓慢。 二次污染物: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最常见的二次污染物如硫酸及硫酸盐气溶胶、硝酸及硝酸盐气溶胶、臭氧、光化学氧化剂Ox ,以及许多不同寿命的活性中间物(又称自由基),如HO、HO 等。 、AQI的概念: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一种反映和 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