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语用_模因与翻译_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语用_模因与翻译_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语用_模因与翻译_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语用_模因与翻译_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14年第5期(总第162期)

语用、模因与翻译

———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莫爱屏1,蒋清凤

2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2.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广东广州510640)收稿日期:2014-01-09作者简介:莫爱屏,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翻译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语用学、话语分析。

蒋清凤,硕士,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学。

[摘要]

本文是对国内外著名学者何自然教授的访谈。何教授致力于中国外语教育50余年,并在语言学,

特别是语用学、翻译研究领域建树颇丰。他认为大学未来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精通外语,并能在本专业基础上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人才。他指出,作为跨学科的一个研究领域,语用学应注重“引进”与“创造”并重,即可以走“借窝下蛋”或“自筑窝自下蛋”的道路。这一观点为外语治学,以及语用与模因论、翻译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关键词]

语用学;模因论;翻译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献编号]

1002-2643(2014)05-0003-06

Pragmatics ,Memetics and Translation :An Interview with Prof.He Ziran

MO Ai-ping 1,JIANG Qing-feng 2

(1.Center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China ;

2.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640,China )

Abstract :This is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He Ziran ,a renowned scholar both at home and abroad.Professor HE has been contributing to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for more than 50years ,and has made abundant ac-complishment in linguistics research ,esp.i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etc.He proposes that one of the major tasks in future university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talents capable of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 about special field of study in foreign language.He argues that pragmatics as a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fiel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both “introduction ”and “creativity ”,i.e.researchers can not only work out something based on other ’s research ,but also make contribu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previous research.This argument has great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some other related fields such as Pragmatics ,Meme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etc.

Key words :Pragmatics ;Memetics ;Translation Studies

何自然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用学家,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4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广东省高校多种评审委员会评议组组长、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国内外多家主要语言类刊物的编委、顾问等,现任中国语用学研究会会长。何教授从1959年起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外语教学,先后被国内的10多

所高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聘为客座或兼职教授;1992年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何教授在过去30多年里在国内外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语用学概论》及专著、译著10余部。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何自然教授的论著在有关学科论文中的被引用次数一直排在全国前列;2008及2011年曾连续两届入选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是中国外语界具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者之一。

莫爱屏(以下简称“莫”):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3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您带头先后举办了多个语用学假期学习班,面向全国招收学员,共同研讨语用学的研究课题。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语用学能够被确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些什么标志性事件?

何自然(以下简称“何”):1977年,《语用学学刊》(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出版发行,对推动语用学在全世界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过去的20余年里,在中国语用学迅猛发展的进程中有许多令人瞩目的里程碑:1980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语用学”一文第一次把语用学作为一门学科比较系统地介绍给中国学人;1988年,本人编著的中国第一本语用学教材《语用学概论》问世,极大地推动了语用学研究在中国的开展、普及和发展;1989年,首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前身———广州外国语学院隆重召开;2003年,在中国修辞学会的支持下,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正式成立,研究会的工作网站(http://www.cpra.com.cn)也随即开启。语用学研究成果广泛发表于各类语言学刊物以及综合性学报。

为了给增量迅猛的语用学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的平台,提升中国语用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效果,中国语用学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平台。《语用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便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而诞生的。

蒋清凤(以下简称“蒋”):那么,《语用学研究》有着怎样的作者群和读者群呢?

何:迄今为止,国内拥有语用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点有十多个,拥有语用学研究方向的硕士点数十个,全国范围内从事语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博士、硕士数以千计,且在不断增长。国外语用学专家以及国内其他相邻学科的专家也将成为《语用学研究》的潜在撰稿人。

《语用学研究》也有着广阔的读者群。语用学是一个带有跨学科性质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语用学又是关注语言生活的学科,对各类语言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可以相信,凡是对语言哲学、语言逻辑、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与信息处理、社会心理、人际交往、语言教育、语言应用、儿童发展、跨文化交际等感兴趣的读者都可以从《语用学研究》中读到自己关心的研究成果。

莫:2013年在浙江外国语学院召开了第13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暨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8届年会,年会上讨论了浙江外国语学院和中国语用学研究会合作办刊问题,您能告诉我们关于这方面的一些细节吗?

何:经与浙江外国语学院领导和学报有关负责人商议,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拟与浙江外国语学院合作办刊。当前,国际外语教育的潮流,除按传统培养各教育层次的师资之外,更需要满足社会各行业对外语的需求。社会各行业需要的是既精通所从事的专业,又谙熟外语的人才。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学科,能在社会各行业的交际中发挥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商议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的办刊重点转到语用学和跨学科研究上来,这将有利于大学在未来培养既精通外语,又能在本专业的基础上运用专业外语进行专业交际,为各行业的顺利发展和运作发挥作用。

改版后的《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将突出学报多学科的兼容性。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所有学科,几乎都能够结合语言语用或社交语用开展学科间的界面研究。如经济与语言、语用与翻译、旅游与语用、认知与语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小学及大学英语教学的语用,语用与二语习得,语际语用等。即使是其他学科的论文,只要是与中外语言教育有关的好文章,学报都可以接受,这体现出学报的跨学科性。所谓跨学科,其实就是开展语言和其他学科之间的界面研究,在这个标题下办的学报,在处理稿件方面可以很灵活,是大有可为的。

蒋:目前这项工作落实得如何了?

何:我们已经签了合作办刊协议书,首先合作编辑《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的“语用学研究”专栏,在学报封面增加“《语用学与跨学科研究》(Pragmatics

and Beyond)”字样。接着,年内将《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或该学校一级主管的其他期刊之一更名为《语用学与跨学科研究》(Pragmatics and Beyond)。更名后的期刊将作为中国语用学研究的专门期刊,主要刊载中国语用学界的研究成果,发展成为一个专业性的学术期刊。

今年该学报的“语用学研究”专栏将刊登第13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部分中外学者宣读的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

莫:本世纪开始以来,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十分活跃,学术活动频繁。近年来好像在每次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会期中间都插入了一个规模比较小的语用学专题高端论坛,请您谈谈你们已做了哪些工作,包括这些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何:语用学研讨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研讨会,从未间断。仅从21世纪开始算也召开过6次了。其中2001年第7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对国内外语用学研究现状、语用学的哲学渊源和基础理论研究、认知与语用学、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并清醒地看到语用学研究应与时代相结合,要注意理论思维的创新性和前瞻性;做有意义的原创性的调查,观察实际言语交际中的语用问题;推动汉语语用学和汉外对比研究的发展。

2003年的第8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我们同时召开了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宣告我们努力多年的、团结全国语用学学术力量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正式成立。大会得到国际语用学研究会的祝贺,英国著名的语用学家Deirdre Wilson和Jenny Thomas教授莅临大会,并做了专题讲演。正是这一年,我们将办了10多年的《中国语用学通讯》网页提升为中国语用学研究会(CPrA)的官方网站(网址:http://www.cpra.com.cn/)。从此,我国语用学研究者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学术组织和对外宣传窗口,为中国语用学的普及和发展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2004年的第2届年会和2005年的第9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召开,围绕语用学基本理论、言语行为、礼貌原则、语用推理、认知语用学、语篇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法律语用学、语用学与语言教学等若干主题探讨。参会的论文一反以往老调重弹的颓势,扛起了创新的大旗。如语言模因论的出现,将语用和社会文化紧密结合,探讨网络语、流行语的语用现象。会上有相当一批青年学者思路活跃、学问扎实、后生可畏、敢打敢闯。甚至有青年学者运用数学方程公式来尝试性地计算最佳关联度,颇有创意。虽关联理论大师Sperber和Wilson 二位早就声称关联仅是相对的比较概念,精确度量不得,但后生如此胆略,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2007年第10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以“语用、认知与习得”为主题,介绍了中国语用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新方法。论文中有相当多的研究采用实证方法,体现中国语用学研究从比较单一的理论思维走向更为全面、科学的研究范式。

2009年第11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主题涉及到语用与社会研究、语用与文化研究、语用与教学研究、语用与翻译研究、语用与认知、语篇语用研究、语用与话语分析研究、语用方法研究、语言语用分析等领域的问题。

2011年第12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议题涉及语用学理论研究、语用学应用研究、语用与翻译研究、语用与认知研究、语用学与汉语研究、语用学与外语教学研究、语用学跨学科及其他研究。

2013年的第13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恰逢中国语用学研究会10周年庆,因而别具纪念意义。研究会成立后的10年间,从去年开始,我们增办了中国语用学高端论坛。为中国语用学者之间以及与世界语用学者之间搭建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去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召开的“中国语用学首届专题论坛”上,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Verschueren教授专程前来出席我们的论坛,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我们也为他的60大寿欢庆一番,会议的盛况至今难忘。我们希望今年在西南大学召开的语用学专题论坛办得更好,也希望以后大家能继续此项活动。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成立这10年来,我们的学者与国际语用学界的接触越来越多,除了与国际语用学协会(IPrA)有紧密的学术联系之外,美国语用学会(AMPRA)和我们也有密切的交往。他们的创会会长Istvan Kecskes每年都来中国讲学。也有中国的语用学者去美国和欧洲从事学术交流,受聘为美、欧与语用学有关的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我们参加IPrA和AMPRA活动的会员越来越多,出席欧洲和美国的国际语用学大会的人员也越来越广。在近10年的国际语用学大会上,我国与会学者的选题面广,发言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主持专题讨论、讲演、小组发言、论文展示等都有参与。这表明,中国的语用学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轨,我对此深感欣慰和高兴。

自上次大会以来,我们研究会已经启动了《语

用学学人文库》的编撰工作,目前已出版了三部专著,还有一部关于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语用翻译的专著即将出版发行,今年就能与读者见面,紧随的还有多部学术专著业已完成审读,即将付梓。我希望大家继续踊跃支持这项工作。此外,我们最近还策划了一套名为《语用学与学语用》的普及语用学系列丛书,只要内容涉及语言的使用和理解,都会被收入丛书。大家有兴趣的话,欢迎投稿。可电邮到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秘书处或与我本人联系。

目前,我们研究会已经有了年刊《语用学研究》(高教出版社出版)、《语用学学人文库》和《语用学与学语用》通俗系列丛书。我们下一个努力方向是努力做好我们刚开始的与浙江外语学院合作创办的语用学专业期刊。我们期待这个“语用学梦”通过大家的努力而最终得以实现。

蒋:何教授,刚才您提到语用学研究应与时代相结合,要注意理论思维的创新性和前瞻性,那为什么总有人说中国学者对理论的研究缺乏原创性?

何:弄清缺乏理论原创性的原因,是前进的开始。有人说我们的研究缺乏理论原创性是有一定原因的。如:1)我们长期将实用研究与基础理论研究对立起来,轻视那些非功利的理论。但实际上这些理论研究是很必要的,如不加以重视,最终的结果必是将实用研究的源头也掐断了;2)现有的理论指向不太明确。语用学理论大多具有解释性(解释语言交际何以成为可能)而不是指导性(“教”人如何使用礼貌语言、如何推理等属于指导人们如何交际的学科有伦理学、公关学、交际语言学等)。语用学的一些原则与假设同当代语言学其他理论一样,是针对语言运作的普遍机理提出的。而研究某一语言的个性(如用汉语为语料),是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语言的共性,使语言理论(包括语用学理论)更严谨、更具概括性。有了这样的理论目标,研究者的理论意识就会增强,而理论意识增强,创造性的研究才会多起来;3)恐怕是与我们的文化心理传统、外语学者的素质有关。例如,同是理论创造,对来自国外的,我们会有众多学者长时间地依傍不舍;但对来自国内同侪的见解,却吝施扶持。两者形成鲜明对照。这恐怕还得从文化心理与学者的素质上找原因。比如说,2003年我们根据桂诗春教授的指引,开展了模因论的引介以及从我们自己认定的语用学视角来研究模因论。那时就曾有学者质疑,认为模因论与语言关系不大,说国外没有几篇论文谈语言模因,我们是在空中捞月,弄不出名堂来。曾几何时,语言模因论提出后很快就受到国内学者们的注意,写出大量有关的论文,国内不少学术刊物也重视发表这方面的成果。我们自己撰写的《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一书很快也要出版了。其实,国外学者对模因论也是十分关心的,只是他们对模因论的有关讨论涉及得更广。我们注意到,meme这个英语词成了美国的Merriam-Webster词典发行公司定为2012年的10大最常用词;早在2006年,就有语言学家Powell以meme为题写成的词条,收进2006年出版的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Second Edition)了。从此,模因已正式作为语言与语言学术语进入语言类百科大典。说实在的,对国内同侪提出的学术见解,我们要多思考、多观察。互相吹捧不好,互相冷漠以待就更不好了。我们学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其实也是为了我们的创新。温故能知新,是要我们学习别人的,从而打开新知之门;但温故何尝不是创新?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修养,就会有新的发现。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语用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间不算长,在中国的引进期就更短。有了丰富的引进垫底,创新是可以期待的。

莫:请问您对中国语用学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有什么建议或看法?

何:从最近几届全国语用学研讨会的主题看,我们觉得中国语用学在以下方面还需继续努力。第一,关于语用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很多,但水平不高,重复性研究较多,没有从语用学理论本身去指导我们语用能力的提高,反而从别的学科去侈谈语用能力的问题。第二,跨文化语用研究过于集中讨论外语学习者在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问题。如何才算语用失误,哪些语用失误会影响交际等问题其实都没有明确的认识,这方面的研究似乎没有什么新的突破。第三,语用学的理论研究有一些新的看法,但还缺少系统的理论阐释。社会语用学的宏观和微观研究都有待加强。第四,在研究方法上,实证性、演绎性研究都要加强。从最近几届国际语用学大会的内容看,中国语用学研究的视野还需大大拓宽。

至于中国语用学的发展,从21世纪以来在全国语用学研讨会上发表的国内语用学研究成果来看,语用学在中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立足于实际,加强语用学理论的原创性及其应用的研究。

说到建议,我个人认为,引进与创造的关系要正确分配。首先有一点要肯定的是:问题不在于因为

引进与介绍得太多所以就得把这方面的步伐放慢,相反,是在于我们的理论创造跟不上。因为大量的引进与介绍不是引起理论创造缺乏的直接原因,甚至连间接原因都不是。介绍国外理论对创造自己的理论有益无害。一个国家有一部分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理论是正常的,全部学者都去搞引进介绍而提不出自己的见解,肯定是不正常的。有兴趣搞引进的,尽可以继续;但鼓励理论创造。

蒋:您认为在当今的语用学研究领域,有哪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何:我认为在“Pragmatics研究”中,如下观点是值得考虑的:借鉴国外选题时,有两点原则:第一,借其形式(如案例),而不抄袭其结论与理论形态。这种情形可比喻为“借窝下蛋”,窝是人家的,蛋是自己下的;第二,借鉴思路,自引事实,自下结论,建立自己的理论形态。这种情形可比喻为“自筑窝自下蛋”,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原创性。

蒋:我们敬仰您的学识与学问,对您的“语用三论”特别感兴趣,请您谈谈“语用三论”的由来?

何:谈到“语用三论”,我想就其中由来做一简单说明。上个世纪90年代,我有机会赴英国深造,接触了关联论和顺应论。那时,我就有一个心愿,希望将关联论和顺应论编成教材式的专著,供从事语用学研究的同仁学习和参考。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从桂诗春先生那里第一次听到meme和memet-ics。他用文革年代的流行语和现代社会的广告和炒作作为例子,指出meme的存在和影响。我觉得这种现象可以很好地解释语言的运用,可以纳入语用学的研究视角。我曾考虑,编一本书,集关联论(relevance)、顺应论(adaptation)、模因论(memetics)三种语用学理论在一起的入门书,这不是很有意义吗?于是,我同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谢朝群一起,决心实现这个计划。正是在这个时候,上海教育出版社策划一套译介西方最新语言学理论的丛书。他们对我说,沈家煊先生向我约写一本介绍关联论的专著,这与我想写《语用三论》的愿望相近。于是我大胆“模仿”上个世纪末赛尔斯编写的“句法三论”,将书名从单一的“关联论”扩充为“语用三论”。为了全面地介绍语用三论和当时对三论的研究心得,我们刻意把那时期发表的与论题相关的成果“克隆”进来,充实了书本内容,希望让读者清晰地了解“语用三论”。不过,“语用三论”中的模因论只是一个开头,我们没有按西方的路子从文化进化的广阔角度研究模因论,而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模因论”。三论中前二论是纯粹的引介,模因论则渗有我们自己的一些分析,但随之而来的“语言模因论”就有我们更多的独立见解在其中了:我们自发组建了一个以年轻学者为主力的校际的语言模因论研究小组,每月集中学习、研讨有关文献,一年来翻译了西方的模因论新著之一《自私的模因》,同时也完成并即将出版一部专著,取名为《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

莫:meme这个词有很多种翻译,您给出的翻译是模因,这个译名一出现,就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力,您能否谈谈“模因”这个词的汉语翻译原由?

何:meme一词最早出现在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其实在Dawkins提出meme以前也有不少人注意到这种文化单位,并给予各种说法,如Culturgen,Lingueme等等。Dawkins 是一位新达尔文主义者,达尔文时代只谈遗传,而没有谈基因,把达尔文主义延伸到社会和文化,就构成一个新科学的分支“社会生物学”(social biology)。严格地说,Dawkins是一位进化生物学家,我们不能因为他写过一本Ethology就说他是动物学家,因为Ethology是动物行为学,而不是动物学。Dawkins创造meme主要是为了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在他看来,meme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遗传单位。

我们考察了meme的理论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术语与“基因”的关系及其近似的发音,最后决定译为“模因”。我们将meme译成“模因”,是有意让人们联想它是一些模仿现象,是一种与基因相似的现象。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的,但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这个译名可以说译出了meme的意义,而且通俗易懂。Dawkins创造的meme具有两个含义:一是“文化传播单位”,一是“模仿单位”。meme一词的核心意思就是“模仿”,将meme译成中文时似乎不能不考虑这个意思。Dawkins模仿gene创造出meme,我们模仿他的做法,比照gene的汉译“基因”,将meme的译名定为“模因”。“模因”一词较好地表达了meme “模仿”的含义,将meme译成“模因”是译出了meme的精髓和要义,因此觉得这似乎是比较妥当的翻译。有意思的是,英语的meme到汉语的“模因”,恰好反映出了人的模仿天性。

莫:现在是个网络时代,人们对某种事物,如:标语口号,时髦用语,音乐旋律,创造发明、流行时尚等,要有人带个头,大家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跟着模

仿起来,“炒作”起来,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何:模因像病毒那样感染和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不断变化着形态,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或相同的模式。我们肉眼看不到病毒如何传染,但我们注意到它可能走的路径和可能导致的症状。模因也是那样,我们从别人那里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信息在交际中又复制并传播给另外的人。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复制和传播的时候,模因就形成了。

在人们日常生活交际中,或者通过各种媒介产生的语言不计其数,然而其中能够形成语言模因的却极少。这是由于模因可以因宿主感受到的语境而具有选择性,不同的语言信息传播能力各不相同。有些信息更容易被记住从而流传下去,成为模因;而另一些信息的第一次出现也可能是其唯一一次呈现,未能成为模因。

可见,语言模因的传播需要语境的触发。语言信息在未获得复制传播前只处于一定的语用潜势(pragmatic potential)中。这里的语用潜势指在某种特定语境中,某种语言信息被讲话人为应当时语境而选用去表达他的语用意图,这时语言信息就会被其他有同感的宿主高频复制传播而成为语言模因。所以我们说,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是需要被引发的。触发和形成语言模因的外部环境是一系列的语境,它们是语言模因的主要触发因素。语言模因可以被一种或多种语境的诱导或刺激而开始其复制、传播的行程。这些语境包括情景语境、语言语境、认知语境和社会语境。

语言模因的传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动力。其一是语言模因本身的规律,它要千方百计地在宿主的大脑里存储,并从一个宿主进到另一个宿主那里复制和传播自己;其二是语言模因宿主的能动作用,它要带着意向顺应特定的社会语境,有效地使用语言。可见,模因的传播与语境的关系十分密切。模因宿主根据交谈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和他模拟的情景范围相对照,有选择地做出意向性的顺应,为语言交际的目的创建一个语境化表达方式。这样,语言模因的传播就同语境结合在一起了。

蒋:近年,我注意到何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名称翻译的论文,特别提出了重命名是更高层次的名称翻译,说它是一种比一般直译或音译原文名称要深刻得多的翻译行为。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翻译名称过程中会出现重命名?

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近年来我对名称翻译产生兴趣,因为我发觉有些名称可以直译或音译的,却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被刻意重命名了;同时,我还发现,有时我会对某些汉语名称如何译成英语犯难。作为译者,如果没有授权我给译名重新命名的话,我会感到束手无策。这里我想举几个例子:许多外国译制片不按原片名直译或意译,而是将它译为吸引观众的或耸人听闻的名字。也有一些是译者觉得原名不能让观众立即了解影片内容而决心改一个与影片内容吻合的名字。例如:电影Don’t say a word在香港取名为《赎命密码》,既吸引了观众,也透露了一点剧情,但这与原片名的字面意思相去甚远,不易引起联想;再如,有一个称为Theme的国外服装品牌,多年前曾在广州有奖征求汉译名,结果有人将它译为“掂”,拿走了大奖。虽然这个“掂”字按广东方言有“顺利”、“成功”的意思,但在标准汉语中它只表示估量轻重,没有太多的含意,加上只用一个单音词作为品牌,似不符合汉语习惯,读音不够响亮,说着也感到别扭。另外,还有一个名字,除非授权我重命名,否则我深感无法将它译成一个“像样”的英译名。大家不妨试试:“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这个机关名称共45个字,如何译才好呢?

莫:何老师从教几十年,请问您在外语治学方面有什么特别的心得体会?

何:在我走过的道路上,有一些东西也许因为我的遭遇而体会得更深,这就是: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对自己所从事的外语专业培养出浓厚的兴趣;二是学外语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要通过“重复、联想、归纳”的规律来学好外语;三是要勤奋,多读书、多思考,培养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并将领悟与心得记录下来,写出有理、有据的论文;四是英雄莫问出处,要谦虚谨慎,不慕虚荣,多出实际成果。通过艰苦努力而获得实力,必能博得社会对自己的承认。

莫:您的这些经验和体会对我们学习和研究外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谢谢!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

2009年第25卷第3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25 N o.3 2009 (总第105期)JOURNAL OF NORTH UN IVERSIT Y OF CH INA(S OC I AL SC IENCE ED ITI ON)(Sum.105) 文章编号:167321646(2009)0320026205 顺应理论视角下的语用翻译Ξ 李宏鹤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 语用翻译是以追求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为目标的等效翻译。本文从Jef V ersueren的顺应理论角度出发,分别探讨了语用语言等效翻译和社交语用等效翻译中的顺应模式,认为译者会在语言结构和语境两个层面做出动态顺应,以达到语用语言等效之目的;并且译者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顺应其翻译动机和自身现实条件以实现社交语用等效。 关键词: 语用翻译;顺应理论;语用等效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O n P ra gm a tic T ra ns la tion G uide d B y The o ry O f A da p ta tion L I Honghe ;Schoo l of Fo reign L anguageΚShanxi U niversityΚT aiyuan030006ΚCh inaΓAbstract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 is a k ind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w h ich ai m s at pu rsu ing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T h 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dap tive m odels of the above m en ti oned tw o k inds of equ ivalen t tran slati on s from the angle of theo ry of adap tati on.It p u ts fo r w ard that the tran slato r actively adap ts the lingu istic structu re and con tex t to ach ieve the p ragm atic lingu istic equ ivalence and that he con sci ou sly o r uncon sci ou sly adap ts h is m o tive of tran slati on and h is real conditi on s to ach ieve the social 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Key wordsΠp ragm atic tran slati onΜtheo ry of adap tati onΜp ragm atic equ ivalence 翻译理论浩如烟海,但有一点是必然的,那就是它必然与某个学科紧密相连,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养分。而尽管译论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研究有所启发,有所推动,这种启发和推动却又往往是局限或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不能全面反映翻译的全貌。尤金?奈达曾在其著作“L anguage,cu ltu re and tran slati on”中把译论分为三大类:语文学类译论、符号学类译论和语言学类译论。近些年来,随着语用学的日益崛起和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用语用学的各种理论观点来分析和阐释翻译现象。“语用翻译”这一概念渐渐浮出水面。 关于语用翻译的定义,何自然教授认为:“它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等效翻译观,也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新模式。[1]”近年来,许多学者从预设、礼貌原则、会话含义、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讨语用与翻译,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拟从顺应理论这个语用学的视角出发,探索语用翻译中的顺应问题。 1 文献回顾 前面已经提到,语用翻译是一种等效翻译。这种等效决不简单指字面意思上的吻合,它是指原作与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equ ivalen t effect)[1]。在翻译理论界中较早提出等值概念的翻译家是奈达。在他看来,“翻译就是要在接受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中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2]”彼得?纽马克进一步提出了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纽马克 Ξ收稿日期:2008212208  作者简介:李宏鹤(19732),女,助教,从事专业:中西文化比较及英汉互译。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万方数据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作者:王燕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名: 大众商务(下半月) 英文刊名:POPULAR BUSINESS 年,卷(期):2010(7) 参考文献(4条) 1.Sarcevic,S New Approaches to Leagal Translation 1997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1997 3.何自然语用学讲稿 2003 4.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1992(01)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俊冰从语用学的视角研究翻译[期刊论文]-剑南文学2010(6) 2.秦毅.QIN Yi语用学理论之于翻译等值[期刊论文]-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1) 3.容曙翻译中语用学理论的应用[期刊论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z1) 4.郭光霞浅谈语用学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0(9) 5.马骁骁.庞亚飞.MA Xiao-xiao.PANG Ya-fei从语用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本质[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 6.曹宏伟.CAO Hong-wei翻译中应遵循的语用学原理[期刊论文]-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18(3) 7.薛雁.戴炜华语用视野下的翻译[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1) 8.任丽丽浅谈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1(12) 9.赵艳丽语用学框架下的语境分析对翻译准确性的影响[期刊论文]-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22(3) 10.盛婧从语用学角度看等效翻译[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8(27) 本文链接:https://www.docsj.com/doc/084942190.html,/Periodical_dzsw-tzb201007174.aspx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语言学研究 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王 宏 军 (嘉兴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 314001) 摘 要:语用学介入翻译,为翻译提供了一种具有深层意义的理论依据。本文就语用学的几个主要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加以论述。语用等效理论是一种避免翻译尴尬且力求等效的新理论模式。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是在翻译语用意义时牵涉到的两种语言的语用原则,因为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其语用原则不尽相同,它们有助于推导语用意义。而关联理论认为,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语用等效翻译。无论在翻译中使用哪种理论,其语用含义是由语境决定的。可见,意义的决定在于使用,而使用的重要因素是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对语用翻译的探索将是无止境的。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翻译;语用等效;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语境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7)01-0063-04 引 言 Nida 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他说“翻译就 是交际”。Newmark 也曾指出“交际是翻译的职 能”。这种交际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一种行为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双向的心理过程。按语用学原理,这是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译者的解码过程实际上就是翻译的过程。语言学家把语用学看作是研究语言问题的一种新方法,这就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和诠释。 一、语义与翻译 人们对意义的研究有着不同视角和出发点,意 义不仅属于语言学的范畴,而且还属于逻辑的、哲学的、认知心理学的以及社会文化学的范畴。这就将意义切分为纯语言意义观和语用学意义观。对翻译理论而言,这两者都有着重要的价值。Newmark 曾说,语义学的所有问题都与翻译理论有关。语义学研究的是语言体系中的符号意义,或称规约的意 义,也就是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语义翻译只是将 目的语的语义直接译成母语,力求在句义上的等价。人们一般认为语义翻译似乎忠实原文,它能将目的语的词义准确地译成母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人们使用语言的规约也各不相同,由此会产生理解和翻译上的失误。我们说“失误”而不说“错误”是因为某个词或句译出的含义与目的语的含义不同,因而只能说是母语表达不符合原作者的用意而已。 二、语用与翻译 Levins on 说:“语用学是非语义学的语义研究”。 语用翻译是译者将原作与译作在语用用意上的等价翻译,能用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原作的用意。语用学的意义观着重语言成分的用义,即词语在实际运用时所含的意义。语用含义是用义的表现,指一种依赖于语境才能推导出来的意义,这种推导出来的语句的含义是一种话语意义。而语用学则研究语言使用时的说话意义,也就是语言结构在语境中所表达的实际含义或非规约意义,即语用含义。如:Shall 收稿日期:2006-12-25 作者简介:王宏军(1962-  ),男,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用学。第3卷第1期西安外事学院学报 N o 11,20072007年3月 Journal of X i π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Serial N o 16

英汉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及语用翻译探析

英汉广告中的文化价值观念及语用翻译探析(开题报告) 内容摘要: 广告翻译也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替代的社会语用功能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对广告文化及广告翻译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选题原因及意义 广告几乎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一种营销活动,或是一种大众传播活动,与文化均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独特而复杂的身份决定了其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也有机会进入国际市场,与外国名牌产品竞争。各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竞相推销本国的产品,其中一个重要的促销手段就是利用广告将本国的商品和厂商的声誉向国际推介,因此广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广告翻译要形象、准确、生动、简洁、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对一个商品的推销和一个品牌声誉的建立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广告翻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告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商品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及其市场占有率。那么,怎样才可以把广告语翻译好呢?首先,我们要知道,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不是简单的语言符号切换,它可以对消费者的传统习惯、心理、信仰等产生直接冲击,从而影响广告的效果。因此,在广告翻译中,我们既要注意到语言翻译的准确性,突出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等特点,也要在熟悉并尊重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对商品介绍时,使之符合该国消费者的文化背景,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同样的信息,以达到广告推销的目的。如果只简单地把国内成功的广告直译出去,结果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国际广告与国内广告相比,将面临着语言、传统习惯、法规、教育、自然环境、宗教、经济状况等差异问题。广告翻译也以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不可替代的社会语用功能成为社会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对广告文化及广告翻译的相关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翻译策略

语用学中的会话含义和翻译策略 发表时间:2017-02-21T16:19:24.93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1月作者:窦继芬 [导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会话含义”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与之相关的合作原则可以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即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这四条准则,其实也就是因为对合作原则下的这四条准则的违反才产生了“会话含义”。在翻译时,使用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的理论使译文与原文在语用效果上达到等值。同时,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会话交谈规则,文化因素会影响到会话含义的理解,所以译者要从语用效果方面来考虑何时用直译何时用意译,再综合运用增译,减译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会话含义翻译策略跨文化因素直译意译 一、会话含义的提出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用学概论》何自然。语用学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先后提出的,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语用学开始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哲学家格莱斯系统地说明了会话的含义,为了使会话顺利地进行提出了合作原则的理论以便谈话时能够互相理解和配合。在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提出后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对合作原则做了些补充。合作原则作为一个重要的语言学原则,系统地阐述了语言的使用,为后来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交际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精神生活,人们都需要相互接触,都离不开交际。与朋友交流近况,与同事谈论工作这些都是交际行为。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首先把人们的交际行为系统的归结为规律。他在1967年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中阐述了会话含义的理论。对语用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因为,他第一次系统全面的揭示了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内在规律。合作原则在提出以来,在言语交际的研究领域中有重大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三、会话含义的产生 要理解会话含义的产生,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 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也就是说要尽量说真话。 (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例1: A:你认为她漂亮吗? B:当然了,非常漂亮。 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 (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现时的交际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 也就是说,数量准则规定,我们向对方传递的信息只能是对方想得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要说对方不想听到的。 例2: A:你家目前有几口人? B:五口。 关联准则(relation maxim) 要保证你说的每一句都和目前所进行的谈话是关联的,也就是说,你所说的话和目前你们正在讨论的话题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对方问你一些中国的事情,你就不应该告诉对方关于美国的事。 例3: A:你什么时候去北京? B:两天后。 方式准则(避免赘述)(manner maxim) (1)说话要清晰明了,有所指; (2)不要使自己的谈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从而难于理解。 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说话要有条理。 例4: A:一起出吃点东西好吗? B:好主意! 这四个准则当中,前三个是规定谈话的内容的,最后一个是说话的方式的,数量原则要求在交谈中所传递的信息的适中性,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 关联原则要求说话要围绕主题,而方式准则要求说话要简单而清晰。在这四个准则中,关联准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合作原则就要求每一个说话人的话语都应该是围绕主题的,同时也是和对方所说的话相关联的。只有这样语言交际才能进行下去。 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循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人们还会故意违反这些准则,比如说故意说谎,拐弯抹角的说话,顾左右而言他,把本来简单的事说得很复杂等等。那么,人们故意违反这些原则肯定有其他的意图,也就是说,在字面意义下,肯定还有更深的隐含的意义,这就是“会话含义”,在这些情形下,交谈双方都应该从对方的话语的字面含义中推导出他的真实意图,也就是要明确对方的“会话含义”,只有这样做,语言交际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的谈一下对合作原则的

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第29卷第3期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29No.32009年6月 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 J un.2009 [收稿日期]2009-06-0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D/2008/01/092) [作者简介]郑建新(1966-  ),男,江苏镇江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用学和语法学研究; 梁文青(1965-  ),女,广东广州人,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和教学法研究。语用文化差异与语用翻译 郑建新,梁文青 (南京审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29) 【摘 要】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这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差异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造成信息误导和信息障碍,制约了语用翻译的动态等效。因此,翻译时必须考虑不同文化差异因素,力求避免语用翻译失效。 【关键词】语用学;语用文化差异;语用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73(2009)03-0116-05 语用学(Pragmatics )是语言学的一个较新的领域,它研究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语用学是讲究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使用语言不能只讲究遣词造句的正误,更重要的是语言使用是否合适、得体。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依据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去理解言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依据当时的语境推 导出言语形式的“言外之意” (超越字面的意义)。一、语用中的文化差异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现象涉及两种语言和两种文化对交际的影响。跨文化言语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语言的使用是否合适、得体。如中国人使用英语就存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语用问题。我们在使用英语(目的语target lan 2guage )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汉语(母语或称源发语source language )以及汉语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既不是源发语,也不是目的语的所谓中介语(inter 2language )或称语际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用某种语言进行交际,总回避不了语用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差异会对交际造成影响,出现信息误导,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这就是所谓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如果交际的一方出现语用失误,交际的另一方就可能产生误解,以致影响到人们的语用 行为。汉英两种语言不但语言系统、语言结构有很大差异,而且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也有诸多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的运用方式集中表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中国文化视谦虚为一大美德,英美文化则不全然,因此中国人和英美人对别人的恭维和赞扬的反应不很一样。中国人总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否定,以示自己谦虚,而英美人却往往采取接受的方式,并感谢对方,以示友好。因此对英美人来说,是十分自然很可以理解的对话。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Thank you.I had very good teachers in  t he university. 反之,如果听到A 的赞扬后,B 不按照英美的习俗大方地接受,而按照中国人的规范去否认,以示谦虚。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又如: A :Y o u speak beautif ul English. B :No ,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样反会使对方感到不可理解。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汉民族人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而英语民族则没有贬己尊人的文化习惯,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乐意地说声Thank you 来表示接受。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差异,汉 ? 611?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第7卷 第1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7 No11 2007年2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Feb.2007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7)0120144204 文化翻译与语用学 王幼军 (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文化;翻译;语用学 摘 要:翻译作为一种语码的转换活动,实际上是将一种语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 码表达出来。从文化和语用学角度探讨翻译的实质。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内涵与翻译 “文化”一词最早来自德语kultur,原指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指对人的身体,精神,特别是指艺术和道德能力和天赋的培养。“文化”的含义非常广泛,从人类文化学的观点看,文化有两个意思:一是正式文化,包括文化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另一个是普通文化,即普通的社会习俗和惯例。现代文化社会学家认为,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语言学家赫德森指出: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所谓翻译,就是借助语言这一多功能符号体系,进行各种文化信息之间的转换。因此,任何翻译都离不开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王佐良)。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 二 文化转换 由于两种文化差异的存在,为向译文读者忠实地传达原文语用信息,有时要作适当的文化转换。双关语是个典型的例子。例如, 1 Separate pear,separate pair1分梨,分离。 前一部分是将梨分开,第二部分暗指夫妻天各一方。原文与译文,无论是从形,从音还是从义,都是非常贴切自然,犹如天造地设的一般。 2 I’m thrice a waiter:waiting f or f ood,wait2 ing for sleep and waiting f or death1 我是一个三等公民:等吃,等睡,等死。 本句可能是说某些自我调侃的人,因终日无所事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多余的人”,甘愿把自己看作“三等”公民。这与实际意义上的三等“third class”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是从时间或做事顺序方面讲,后者则是指政治上的地位。此译文借助谐音,使人从严肃的话题中读出了几分诙谐和幽默。 3 在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对话: Romeo:W hat has thou f ound? Mercutl o:No hare,Sir1 上句是该剧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 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说的一句话,句中的hare一语双关,既指野兔,又寓指“娼妇”,但我们暗指此义时用“野鸡”不用“野兔”,鸡同妓谐音,梁实秋先生熟练地驾驭两种语言,处理此句时巧妙地传达了两种语言的双关效果,使得语用意义在语法平面上,语言文化上,文字结构上和行文风格上达到了形式对等,曲尽其妙。 4 再看夏威夷大学魏莉莎和丈夫刘丹翻译的京剧《凤还巢》中的两句独白: 程雪雁:咱们两人可以称得郎才女貌。 朱焕然:我看是豺狼虎豹。 Xue yan:The t w o of us will p r ovide a shining ex2 a mp le of“fe male beau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the state”1 Zhu:It l ooks t o me more like“fe male authority at home and male service t o his mate”1 收稿日期:2006203210

语用学推荐书目

1.语用学研究 H030/32/1 馆藏复本:6 可借复本:4 中国语用学研究会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2.语用学视角下的广告语言研究 F713.80/19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杨永和, 周冬华, 鲁娅辉著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文图书3.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H87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Huang, Ya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9. 中文图书4.顾曰国语言学海外自选集:语用学与话语分析研究 H319.3/14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顾曰国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0 中文图书5.新编语用学概论 H030/3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何自然,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中文图书6.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H059/165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侯国金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8 中文图书7.语用学的多维研究 H03/43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西文图书8.Pragmatics : a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 H030/C971(C)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Cummings, Louise.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中文图书9.英语习语研究:语用学视角 H313.3/1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彭庆华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0.语用学翻译研究 H059/124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曾文雄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1.语用学纵横 H030/20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 张新红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中文图书12.语用学:现象与分析 H030/1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2 冉永平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中文图书13.语用学 H03/38 馆藏复本:3 可借复本:1 严辰松, 高航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西文图书14.Pragmatics :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 语用学 : 理论及应用 / H030/J61 馆藏复本:1 可借复本:0 Jiang, Wangqi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西文图书15.Pragmatics = 语用学 / H030/Y95 馆藏复本:11 可借复本:10 Yule, George,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语用与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看《好了歌》的翻译 课程:语用与翻译 指导老师:侯建波 学院:英文学院 班级:2011级2班 姓名:杨焕 学号:1101010222 日期:2014年6月18日

摘要:自关联理论提出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研究甚多,同样;研究《红楼梦》及其翻译的学者更是举不胜举。本文将两者结合起来,即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对《好了歌》进行名家英译对比研究,探索《红楼梦》中诗歌英译及鉴赏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和翻译技能。 关键词:关联理论;《好了歌》;英译

1.引言 《红楼梦》(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鹗的后四十回)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从清末被列为禁书到现在许多中外学者参与以“红学”为中心的研讨会以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足以表明它的价值所在。《红楼梦》可谓一部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达地理,中医常识、建筑特色、服装款式、饮食习惯、自然景观、宗教信仰等等,称得上包罗万象,尤以诗词歌赋吸引文人墨客的注意力。 诗歌以其典故、意境、审美、修辞等特点而成为一种典型的文学体裁,《红楼梦》中的诗歌同样凸显出不同角色的不同情感,若要将其翻译成英语,必将煞费苦心。历来备受人们推崇的《红楼梦》翻译版本当属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以及霍克斯的英译版。 很少有学者用关联理论分析两篇译作,所以本文将从明示推理、语境效果、最佳关联等关联理论的基本概念着手,通过对比两篇译文,探讨译者对原作者明示行为的明示推理,以及译作赏析者对于译作的明示推理过程中最佳关联、语境、语境效果等方面的联系,以此来鉴赏《好了歌》的翻译技巧,从而对我们鉴赏和翻译诗歌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2.关联理论简述 关联理论由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首次提出,它是关于交际的理论,也是认知语言学的基础。它不仅对语用学有很大的贡献,对翻译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更是不言而喻,因此当今我国有关关联理论的论文层出不穷。 关联理论的主要内容有关联性、最佳关联、认知语境、明示推理、语境效果等。关联是一个假设或称命题同一系列语境假设或者认知假设的联系(何兆熊,2000:191)[1]。语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翻译 [摘要]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语用翻译则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语用等效包括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所达到的等值效果,使用语用等效原则可以解决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防止语用失效。从语用学角度来认识翻译的社会功能并以语用对等为原则进行翻译转换,是克服文化障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翻译语用等效文化差异 一、引言 语用翻译观是近十多年来出现的一种翻译新论,是语用学运用于翻译领域的结果。何自然先生在他的《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何自然,1997)中提出语用翻译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分别研究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他认为语用语言等效近似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语用翻译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强调译文应再现原文的语用潜力,使译文与原文达到语用等效。 跨文化交际必须懂得语用学,因为它关系到如何正确使用和理解说话双方用以交际的语言。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语用习惯差异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由此产生的语用失效会影响交际中的信息获得,导致信息错误和信息障碍,以致产生交际误解,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要取得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必须注意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从语用学来说,交谈者要达到真正的理解,必须明白对方的交际意图,而交际意图往往是隐含的,这主要是靠语言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及语言习惯来体现。 二、语用翻译时须识别原作者的真实意图 语用翻译同语义翻译相对应,是一种动态等效翻译。语用翻译是在对原作语句的交际意图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用功能对等的方法在译语中再现原作的语用作用力,它是超越某一个层次对等的翻译,是从宏观上把握原文接受者与译语接受者语用知识的差距,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在译语中弥补这一差距,达到语用上等值的翻译。它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实践问题,即运用语用学理论去解决翻译操作中涉及到的理解问题和重构问题、语用和文化因素在译文中的处理方法、原作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作者简介]曾文雄,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生,全国译协、省译协、全国语用学会会员;研究方向:翻译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在外语类、人文 社科类核心期刊发表的20余篇学术论文进入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6、5人大复印资料6等。 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用价值与文化转向 o 曾文雄 (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320) [摘 要] 文学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正受到文学和语用学界的重视。本文探讨了文学语用学翻译 语境下的语言层面、文化层面、语用层面、美学层面等各层面的文化阐释、语用价值、翻译批评与翻译的动态过程,透视文学翻译语言使用的本质与语用价值,为翻译研究注入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文学语用学;文化转向;语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6)02-0001-04 一、引 言 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传统上可分为三部分:纯语用学、描写语用学和应用语用学。语用学的各研究领域在宏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得到迅速的发展,涉及哲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社会语言学、修辞学、文学乃至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在汲取各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关联学科,如基础语用学、应用语用学、对比语用学、语篇语用学、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形式语用学、描述语用学、历史语用学、历时语用学、社会语用学、社交语用学、修辞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计算语用学、意识形态语用学、语际语用学、互动语用学、发展语用学、国际交流语用学、词汇语用学、实验语用学、关系语用学、文学语用学(literary prag matics)(缩写LP)等等。这些学科从不同侧面讨论语言的使用与语用价值,为语用学的研究开辟新的领域,更为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研究与发展提供理论理据。文学语用学源于文学与语用学的发展,属于语用学与文学的研究范畴。最早注意运用语用学方法研究文学语篇的是荷兰语篇语言学家范蒂克(Van Dijk 1977)和美国文学语言学家帕拉特(Pratt 1977)。/文学语用学0术语最早出现在T raugott 和Pratt 合著的5文学专业学生的语言学6一书中。1987年,芬兰科学院设立了/文学语用学0研究项目,在Boakadem i U niversity 英语系设立基地,并于 1988年9月在该地召开了第一次主题为文学语用学的研讨会。1991年,Ro utledg e 出版社出版了由D.Sell 编辑的论文集5文学语用学6(Literary Prag -matics),开创了语用学研究从口语转向书面语特别是文学作品的新局面,/文学语用学0也正式进入研究视野。90年代以来,文学语用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1]255。 二、文学语用学翻译观的语用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活动,它的目的旨在消除与文本的陌生和疏远,克服时空间距和历史情景造成的差距,进行理性的交往,让文学作品的意义得到阐释与延续,把文学的交际意义传承给人类。文学作品只有在作者与读者以及作为他们之间的媒介译者的共同努力下才具有生命,才体现文学翻译与文学语用学翻译的语言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创造价值和美学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观中的文本意义产生于动态的语言使用,文学语用翻译在尊重作者的意图或文本初始意义的条件下,其意义应顺应翻译环境的各要素,体现译者阐释与语言选择的创造性、灵活性,传递原语应有的价值。 至于文学翻译的语言价值,文学语用学翻译就形式而言仍是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同时传播原语的观点、思想、语用、文化等,影响读者的思想、情感,甚至影响和引发读者的革命运动,社会的经济政治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语用学翻译研究及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1前言 翻译研究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现代翻译理论注重如何从变化不定的语境中整体把握原语信息的动态系统, 追求非一字一词的对应,力求达到译文与原文整体效应或读者感受的一致或相似,这种转变同人们对待语言的观点有密切联系。从结构语言学到功能语言学到符号学,有关语言符号系统各层次都得以深入研究, 也给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提供了基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往活动, 翻译研究与语用学密切相关, 语用学的迅猛发展, 必然影响和推动翻译活动。语用学源于哲学和逻辑学, 它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 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尤其注重研究在不 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 即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 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 解码和推理过程。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 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的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和语用学理论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 前者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 而后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反而能促使完成作者与读者之间成功的交流。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语用学与翻译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语用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意义。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语用学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从1938 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C. Morris) 对语用学这一术语的提出, 历经几十年, 语用学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其中英国哲学家奥斯汀( J.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 Speech Act Theory) 、美国语言哲学家舍尔( J.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和美

语用学与翻译导论期末模拟考试

语用学与翻译模拟考试 Simulated Examination in Pragmatics and Translation PART I TRANSLATION ANALYSIS (20 points) Directions: Beneath either of the following two sentences you will see its English version. Please analyze and make a comment on the translated texts from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Write your comment down on your ANSWER SHEET. 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来。(标语) Go to work happily, and come back safely! PART II SENTENCE TRANSLATION (40 points / 4 points each) Directions: Translate each of the following English sentences into Chinese and Chinese sentences into English. Write your translation down on your ANSWER SHEET. 1.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s? 2.The thick carpet killed the sound of my footsteps. 3.The dangerous situation cannot be overestimated. 4. A thousand men can work together, but not two women. 5.I read his letter with both surprise and excitement, surprise because he is still around, excitement, because he didn’t ever forget me. 6.狭窄的小巷中间横拉着一条绳子。 7.一个人不向别人学习,是不能指望有多少成就的。 8.我们都知道,中国妇女已经走出家门,自由地参加工作了。 9.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是,在美国一个人可以从社会的最底层爬到社会的最高 层。亚伯拉罕·林肯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10.小国人民敢于起来斗争,敢于拿起武器,掌握自己国家的命运,就一定能够 战胜大国的侵略。 PART III ENGLISH-CHINESE PASSAGE TRANSLATION (20 points) Directions: Translate the following passage into Chinese and write your translation down on your ANSWER SHEET.

语用翻译_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现代外语(季刊)第24卷2001年第3期(总第93期):285-293 中国?广州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张新红何自然 本文主要讨论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理论输出、启发以及语用翻译的实际应用。 文章首先根据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翻译的本质是个双重示意-推理的交际过 程,该交际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三类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因此翻 译的语用观实际上是个动态的三元翻译观。本文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用学的研究对 象和练兵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语用学理论的有效性在翻译领域里也可以得到 检验。本文还尝试着把语用学关于规约意义、含意、礼貌、指示语等领域的研究成 果应用于解决翻译实践中的文化、语用类问题,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翻译的 主要目的是追求“信”,而达到译文对原文忠实的手段不必追求千篇一律,决定翻 译手段和策略的最主要参照标准应当是译者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和译入语语言 文化环境的正确评估和认识,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差异的评估。 关键词: 语用学关联理论翻译文化对比语用语言社交语用 1. 引言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与理解的学问,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同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研究意义,但是它研究的不是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的意义,而是交际者在特定交际情景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翻译研究(亦称翻译理论、翻译学)则是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的学问。两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所不同者,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点,而后者所关心的是文本和书面语言。但是这种差异性并不妨碍翻译理论研究者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事实上,许多学者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具有动态性(Hatim,1998:86)。他们认为作者在写作时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Baker,1992:222),把自己的意图通过话语(作品)示意给读者(Sperber & Wilson,1986)。如果作者认为读者对某种知识或意境不熟悉并且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解释、理解,他就会把这方面写得详细一些,反之亦然。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作品,获得新的知识、新鲜的感受、经验,与作者达到共鸣,甚至会受作品的影响而采取某种行动,成功地完成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 2. 翻译研究引进语用学理论的必要性 综观中外翻译史,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都依赖其他学科的发展,从其他学科中汲取理论养分。这一点正像应用语言学必须依赖语言学的发展、成熟以汲取理论一样,而翻译研究事实上也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翻译研究的这种拿来主义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弱点。有利之处是它对任何学科都没有偏见,只要有用,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纳。这样可以避免在理论和实践上走极端,对翻译理论的迅速丰富与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不利之处在于,各个学科所输入的理论之间互有冲突,不能很好地兼容,导致理论解释上的不一致性。 翻译研究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学科,这一事实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其他国家的译界也是如此。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在于翻译这一现象本身的复杂性、翻译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以及现有翻译理论来源的差异性,因此很难形成一个为各个理论输出学科及其在译论中的代言人所认可的统一理论。翻译研究所借鉴的每一种理论都对翻译的本体研究的某一方面都有所启发,有所认识,对翻译研究从总体上有所推动。但是,它们又仅限于对翻译现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理论目标,并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