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视界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视界 › 美学笔记(全)

美学笔记(全)

美学笔记
第一章 绪论
1、美学的学科性质: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2、美学的研究对象:
审美现象即审美活动;
3、美学学科发展的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4、美学的创立:1750年德国哲学家
鲍姆加登出版了《美学》一书,
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钱鲍姆加登也被称为“美学之父”;
5、美学的哲学基础: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
具体讲即: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存在论思想为主干,
吸取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作为其哲学基础。
6、实践概念的含义:有三层,
一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概念,
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
二是它是生成性的;
三是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最终决定着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在内的精神生产活动
和人的一切其他实践活动。
7、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是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
二是美与审美形态;
三是美感与审美经验;
四是艺术和艺术活动;五是审美教育;
8、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
也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
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
9、审美关系的内涵:
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
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
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0、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的关系:
二者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审美关系含于内,审美活动显于外,
审美关系是通过审美活动而建构起来的,
而审美活动只有通过审美关系才得以体现。
11、美,广义的美,指审美活动建构起来的,
能激发主体美感的审美对象
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12、美感亦称审美经验或美感经验,
是在现实的审美关系、具体审美活动中,
与美同时生成和当下建构起来的、审美主体所呈现出来的
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
13、美感的特点:有三,
一是它不是认识而是一种感性经验;
二是它是一种快感体验;三是
14、审美教育概念:简称美育,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通过审美活动,
建构人的全面发展的成长和存在方式,
促进人向理想的、自由的、健康的、精神丰满的人生成;
狭义的美育指有意识地通过审美活动,
增强人的审美能力,
提高人的整体精神素质,
焕发人的精神风貌。
15、审美境界的特点:
是一种高级人生境界,
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第二章 审美活动论
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
审美需要,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定义及其特征:
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

内在具有的,
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
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特征有二:一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植根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二是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
3、审美理想及其特点:
指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特征有二:
一是具有一定的形象性特点,
二是总是与一定时代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
4、审美理想对于审美活动的作用:有二,
一是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
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做出的审美判断;
二是其作为一种人生修养,
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5、审美趣味及其特征、健康审美趣味标准:
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
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鉴赏力主于内,兴趣、口味显于外;
特征有二:
一是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二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为影响主要因素;
健康标准有二:
一是能充分反映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总是与对象的发生一致;
二是积极地把对象与主体的审美理想联系起来。
6、审美活动的特殊性:
一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二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三是有限无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
四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
7、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主要体现为惊异、体验、澄明三个基本环节。
8、审美惊异的特点有二:
一是其是一种鲜活地生命感;
二是其产生既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
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
9、审美体验及其特点:
即主体在具体审美活动中被具有
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对象所深深地吸引,
情不自禁地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
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
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
特点有二:整体性、根本性。
10、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性原则。
11、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
幻象;不确定性和不可穷尽性。
12、审美发生的四种理论:
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

第三章 审美形态论
1、审美形态的性质与特征:
审美形态是一种感性存在形式,
又是一种逻辑分类形式;
特征有四:
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
2、审美形态的形成具有历史特征,
与思维、语言、文化等密切联系而发展。
3、审美形态包括:
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和荒诞六种基本类型。
4、优美的内涵、特征:
即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特征有四:
一是它是超然优雅

的人生境界的真实表现;
二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三是和谐统一的内容;
四是心旷神怡、愉悦轻快的审美体验。
5、崇高的内涵、特征:
崇高是一种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
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特征有四:
一是它是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二是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三是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四是恢宏豪迈的尊严之美。
6、优美和崇高的比较:有三,
一是优美体现的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境界,
崇高体现的是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样态;
二是崇高是对人的理性存在的弘扬,
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反思和体悟;
三是在人生的超越中,体悟到积极身上的审美情感,
从而导引人走向崇高的人生境界。
7、悲剧的内涵、特点:
即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和抗争、拼搏,
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特点有三:
一是其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
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
二是其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
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
三是其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
8、喜剧的内涵、特点:
即是将那些人生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撕开假象和伪装,暴露实质,
使对象变得更加渺小空虚、可怜可鄙、毫无价值,
在笑声中激起人们最后埋葬旧事物的信心和勇气。
特点有三:
一是其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现实内容,
并以与现实错乱的形式表达出来;
二是其具有不和谐、悖谬的形式特征;
三是其情感形式表现以笑为主的特征。
9、丑的内涵、特点:
丑提示伯是现实生活中非人性的一面,
体现的是一种负面的生存实践。
特点有二:
一是由丑陋引起的情绪感受仍然是一种审美情感;
二是其表现为反常、混乱、给人以恶性的刺激等形式。
10、荒诞的内涵、特点:
起源于人对生命与生存意义的怀疑与追问,
其广义实质是人的异化和局限性的表现。
特点有三:
一其是一种对人生存在的无意义状态的体悟;
二其审美意象的象征性;
三其具有怪诞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 审美经验论
1、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
指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中,
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
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有三:
一直观性、二非功利性、三超越性;
3、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有四: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4、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有四,
一感知构成其他要素的基础,
二情感是感知的选择

尺度,
三想象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
四想象受制于理解;
5、审美心理建构:
是在同化---调节的相互作用中建构,
它同时也是审美经验的生成规律;
6、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有三,
呈现阶段(知觉起作用)、
构成阶段(想象起作用)、
评价阶段(理解起作用);
7、审美态度:
指主体在摆脱了日常的功利和实用态度之后,
所产生的一种观照、欣赏的态度。
其确立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
8、想象:
指一种通过加工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来创造新的思维表象的过程;
9、感知:
感觉和知觉的总称;
感觉是对于对象个别属性的把握;
知觉能通过对于感觉的材料的加工和整理
而达到对于对象的完整把握;
10、直观:
审美活动中的直观是一种感性直观的活动,
所谓感性直观指在审美活动中,
主体是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不是通过抽象思维,
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
而对象世界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呈现给主体,
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第五章 艺术论(一)
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分别是:
游戏说、集体无意识说、模仿说、表现说、
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载道说(或教化说)、娱乐说。
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有三:
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非自然物,
二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非物质产品,
三艺术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非抽象思维的成果;
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有二:
一经过审美加工与创造,
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为艺术品;
二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
拓宽艺术品的领域,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
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4、艺术品的本质特征:
它是人工制品中一种审美的精神产品,
它以创造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其根本特征是创造意象世界,传达审美经验。
5、艺术品的四个层次及其关系:
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境超验层;
关系:层层走向纵深,各层次相互联系,
相互依凭,层层相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6、意象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意象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是艺术的灵魂和核心。
结构包括,意和象;
7、意象的四种主要类型:
仿象、兴象、喻象、抽象。
8、意象的物态化过程:
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
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
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显现意象。
9、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
虚拟性

、感性、想象性、情感性。
10、意境的内涵:
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
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11、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境以意象的存在状态为前提,但二者不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
区别有三,
一是意象讲审美的广度而意境指审美的深度;
二是意境是意象的升华;
三是意象属于艺术范畴,
而意境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范围更广阔。
12、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
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东西方有我与无我的表现方式大不一样,
西方有我与无我,将物与我对立起来;
而中国艺术则将我与物合为一体的,即‘天人合一’;
13、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
艺术的功能是通过接受者对艺术品的意象、意境的欣赏来实现的,
包括审美、娱乐、消遣、认识、道德、教育、宗教感化、
思想启迪、政治宣传、心理平衡、社会干预、
文化交流、商业广告等;
14、艺术的审美功能是指:
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
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
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
拓展艺术鉴赏视野,增强艺术的想像力和敏感性。
15、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二是艺术的多元功能须通过审美功能间接实现;
16、艺术的首要功能是审美:
一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品首要是创造意象,
艺术意象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它来自实在的世界
却追求虚拟的审美效应;
二是接受主体在对待艺术品这一精神产品时,
首要的态度只能是对意象的态度,
这是一个超功利的、审美的过程,
艺术在其中实现的也主要是其审美功能;
三是艺术意象的营构主要也是为了传达人类的审美经验。

第六章 艺术论(二)
1、艺术的存在方式:
一是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
二是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人)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三是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2、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有三:
一是他律性(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
二是形式符号性;
三是开放性(两头开放,一头向艺术家一头向欣赏者);
3、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孕育、创造、生产过程:
主体即艺术家具备一种‘虚静’精神状态,
与客体相互感动,引起艺术家的创作冲动,
使艺术家沉浸在一种非功利、非认识的审美状态中,
主客体

反复碰撞,不断渗透,相互交融,
酝酿出艺术的意象,
并进一步完善,获得形式符号和物质实体,
使艺术品最终得以产生。
4、艺术天才:
即艺术家的艺术素质,是艺术创造的源动力,
其形成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结构和后天的实践两方面合力的结果。
主要表现为:艺术敏感(感受力)、
艺术想象力、艺术技巧和灵感等。
5、艺术敏感指:
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
具有能动性。
6、艺术想象力:
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
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序。
作用表现在:
一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
二是将形象、感受融会和整合。
7、灵感:
指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
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
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
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8、划分艺术的标准:有三,
一是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二是艺术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
三是艺术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
较赞成的是第三种划分标准,
把艺术作品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两种形态。
前者包括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等,
后者包括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
9、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有三:
一是建筑材料的审美性质;
二是建筑的形式结构;
三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10、雕塑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有三:
一是物质材料;
二是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统一;
三是以静态的方式来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
11、绘画艺术的审美,有三:
一是内在的意蕴;
二是基本语言的审美性质;
三是画面内在的韵律,即动感的捕捉是绘画美的灵魂。
12、音乐艺术的美,有四:
一是媒介是声音;
二是各种声音按节奏、旋律、和声等规范组合,
塑造出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
三是以表演者的演奏为中介;
四是完成动态的艺术。
音乐艺术最鲜明的表现了时间艺术的根本特征。
13、戏剧美的表现有二:
一是媒介自身的审美作用;
二是结构是个动态的事件。
其最根本的特点是时间性。
14、艺术接受的核心,仍是意象的生成,
即重建;
艺术接受是艺术接受主体的意识活动,
即艺术接受的主体性。
15、艺术品的鉴赏过程:
观、品、悟。
16、观:
指接受者透过艺术的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
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其对艺术的感受是浅层的、不完整的。
17、品:
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
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
充实

、丰富、发展意象,
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
即品是意象的重建过程,
进一步把握深层意义,意象更丰富、完满。
18、悟:
指主体对艺术品的意象品鉴渐入佳境后,
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

第七章 审美教育论
1、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美育,泛指自觉和不自觉的一切审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
感染人、影响人、陶冶人的教育功能,
以及社会、学校或家庭有意识地利用审美的特点
对人进行塑造的种种教育活动;
狭义的美育则专指智育、德育和体育并列的
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
2、中国美育思想的基本历史线索:
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舜的时代的以乐感化,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
建安时期,徐斡首次提出‘美育’一词,明清时期,
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小说、戏曲论著中。
总之,封建时代,美育不可能获得独立的地位。
到近代,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倡导,
美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3、蔡元培的美育观,有三,
一是把美育看成审美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二是强调美育的目的在于陶养感情;
三是把美育看成提升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激发创造力的动力。
4、梁启超的美育观,有二,
一是美育是一种‘趣味教育’;
二是美育是‘情感教育’。
5、王国维的美育观,有三,
一是提出美育即‘情育’;
二是美育能陶冶人的性灵,丰富发展人的情感,
培养起人们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三是美育能成为德育、智育的手段。
6、柏拉图的美育观,有二,
一是认为艺术起源于摹仿,
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欣赏者的摹仿;
二是重视音乐教育。
7、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有二,
一是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能够通过理性对感性加以节制和净化;
二是强调艺术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并将其艺术的审美功能与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有机地统一起来。
8、贺拉斯的美育观,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
认为文艺必须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即真实性、形象性、情感性。
9、席勒的美育观,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
1795年发表的《美育书简》使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在人类文化史上正式出现。
10、马克思的美育观,有二:
一是提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的的美育基本任务;
二是指出审美教育是需要基本条件的。
11、美育的内涵的确立原则:有三,
一是手段与效果一致的原则;
二是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兼顾的原则;
三是独特性原则。
12、美育的内涵:
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
通过审美活动展

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
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
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
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
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13、美育的特点:有三:
一是诉诸感性;
二是潜移默化;
三是能动性。
14、儒、道、禅美育的‘化育’特点:
儒家认为美育的目的,
在于让人精神上获得解放,
进入一种顺应自然,与天地同体的和谐境界;
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要求达到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禅宗注重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15、美育的功能,有二:
一是怡情养性,
二是化性起伪;
16、怡情养性的含义:
指从内心、从人的情感的角度出发,去打动人,
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
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
17、化性起伪的含义:
指以情感的方式陶冶人的情性,
改造人性自身的弱点,使其健康发展。
18、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的区别:
目的不同:
体育以强化人的体能,
培养人的健壮体魄为宗旨;
智育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人的求真能力为目的;
德育以锤炼人的道德品质,
培养人的求善意志为指归;
而美育则指通过对人内在情感的直接感染,
调动起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谐运动,
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对人的塑造,
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19、以道制欲:
道指感性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原则,指理,
以道制欲即指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
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
20、审美教育的最高目的:造就审美的人。
所谓审美的人即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
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
完善的心理结构、丰富的人性魅力,
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21、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
是人生境界中比较高层次的一种。























相关文档